疾病名称(英文) | child poliomyelitis |
拚音 | JISUIHUIZHIYAN(XIAOER) |
别名 | 中医:痿证,痿躄,软脚瘟,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传染性疾病(儿科)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分布不规则、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至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90~95%小儿无临床表现,称隐性感染。有临床表现者可根据各自的疾病过程分为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
中医释名 | 脊髓灰质炎是外感风热暑湿时邪引起的病证。以发热,肌肉疼痛,继而出现肢体痿软,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痿证”、“痿躄”、“软脚瘟”等范畴。 |
西医病因 |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微小RNA病毒,属肠道病毒。按其抗原不同分为Ⅰ、Ⅱ和Ⅲ型,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
中医病因 | 本病由外感风热、暑湿、时行疫毒之邪所致。 |
季节 | 夏秋季多见。 |
地区 | |
人群 | 本病好发于1~5岁小儿,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患病。 |
强度与传播 | 传染源为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3~5日至发病后1周左右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均排毒,故可经飞沫及粪便传播,以后主要经粪便传播。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先在咽部和肠壁的淋巴组织内增殖,并从局部排出病毒,同时引起免疫反应。如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足以阻止病毒增殖,则为隐性感染。少数病人病毒自淋巴组织侵入血循环,导致第一次病毒血症。到达全身淋巴组织和单核巨噬细胞内,继续增殖并再次入血,致第二次病毒血症而产生前驱期症状。如此时机体免疫反应能清除病毒,则为顿挫型感染。反之,病毒通过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则为无瘫痪型或瘫痪型。中枢神经系统受侵时,以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损害为主,尤以颈、腰段损害多见,其次为脑干颅神经核和网状结构受损,软脑膜亦常被波及。 |
中医病机 | 主要病机为疫毒郁结肺胃,流注经络,气滞血瘀,筋脉失养。病位初在肺胃,久及肝肾。病初多属实证,后期则虚象渐露,或虚中挟实。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属温毒阳邪为患,易于传变,因此辨别邪之所在,气之虚实是本病辨证的关键。本病初期多见阳热实证,邪在肺胃,以热退后复起,伴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出现肢体瘫痪时,则属肝肾受病。临证时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分清病位,辨明虚实。 1.邪犯肺胃 主证:发热,咳嗽,全身不适,头痛咽痛,纳呆食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红苔薄黄、脉濡数。本证多见于前驱期。 分析:本证为邪热初起,伤及肺胃所致。邪干肺卫,肺气失宣,故见发热,咳嗽。邪热犯胃,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舌红苔薄黄,脉濡数为邪热在表之象。 2.邪窜经络 主证:热退后复起,肢体疼痛,转侧不利,拒绝抚抱,烦躁不安,汗多,舌红苔腻,脉濡细。本证多见于瘫痪前期。 分析:本证为邪窜经络,湿热内蕴阳明所致。邪热炽盛,则见再度发热。邪入经络,经脉不通,故见肢痛,不能转侧,拒绝抚抱。舌红苔腻为湿热内蕴之象。 3.气虚血瘀 主证:热退后肢体麻痹,瘫痪无力,或见口眼歪斜,面色萎黄,舌质暗淡,脉濡。本证多见于瘫痪期。 分析:本证为湿热未清,气虚血瘀所致。正邪相争,闭阻经络,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故见热退后肢体麻痹,瘫痪无力。 4.肝肾亏虚 主证:长期瘫痪,肌肉萎缩,肢体细弱,皮肤不温,关节纵缓不收,骨骼畸形,面黄体弱,舌淡,脉沉细无力。本证多见于后遗症期。 分析:本证为经脉闭塞,肝肾不足所致。气血不能濡养其筋脉肌肉,故见肌肉萎缩,肢体细弱。肝肾俱亏,筋骨无养,则见关节纵缓不收,骨骼畸形。 |
西医诊断标准 | 1.多见于夏秋季,5岁以下儿童,有与患儿密切接触史。 2.发热、多汗、嗜睡、烦躁、肢体痛、感觉过敏并可有双峰热。 3.肢体呈不同程度的弛缓性瘫痪,有感觉运动分离或延髓麻痹表现。 4.脑脊液检查:瘫痪前期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一般在0.05~0.3×1.O 9/L之间,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稍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疾病后期细胞数转为正常时,蛋白仍可增高,出现蛋白细胞分离。 5.补体结合抗体测定:如恢复期滴定度较早期增高4倍以上,或特异性IgM抗体增高均有助诊断。 6.有条件可做病毒分离。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本病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5~14天。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典型病例临床经过如下: (一)前驱期:1~4天,主要表现为低或中度发热、多汗、嗜睡或烦躁、全身感觉过敏及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咽痛、头痛、咳嗽、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等。疾病终止于此期为顿挫型。 (二)瘫痪前期:3~6天,主要表现如下: 1.发热:前驱期热退后,经1~6天静止阶段体温再度升高,呈双峰热型。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高等。 3.全身肌肉疼痛及感觉过敏:尤以肢体及颈背部为著,坐起时需两臂后伸支撑身体,为三脚架征阳性,坐起后不能自动弯颈用唇接触膝部,为吻膝征阳性。 4.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及括约肌障碍:兴奋、面赤、皮肤微红、多汗、尿潴留和便秘。如疾病终止于此,无瘫痪出现,3~5天热退康复,即为无瘫痪型。 (三)瘫痪期:瘫痪大都在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偶可早至第1天,或晚至7~11天。瘫痪随发热而加重,热退后停止发展。瘫痪类型如下: 1.脊髓型:最常见,表现为分布不对称、不规则的弛缓性瘫痪,四肢多见,下肢尤甚。感觉存在。近端大肌群较远端小肌群瘫痪出现早且重。其它如颈背肌、腹肌、肋间肌、膈肌及膀胱肌也可受累,表现为不能竖头、坐起、翻身,腹部隆起,咳嗽无力,矛盾呼吸或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尿潴留等。 2.脑干型:病变主要在延髓及桥脑,可有下列表现:①颅神经麻痹:第Ⅶ、Ⅹ对颅神经损害较多见。②呼吸中枢麻痹:呼吸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或潮式呼吸、呼吸暂停、严重缺氧等。③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心律失常,脉细数,血压下降,严重循环衰竭。 3.脑型:较少见,表现为病毒性脑炎如高热、嗜睡、昏迷、惊厥及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4.混合型:常为脊髓型和脑干型并存。 (四)恢复期:瘫痪后1~2周,病肌开始逐渐恢复功能,一般从肢体远端开始,腱反射亦逐渐恢复,轻症1~3月恢复正常,重症常需6~18个月或更久。 (五)后遗症期:神经组织损害严重,瘫痪不易恢复,受累肌群萎缩致畸形,如脊柱弯曲、马蹄内翻足等。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病毒分离:起病1周内粪便和咽拭子均可阳性。粪便阳性可持续达3周或更久。脑脊液偶可阳性。 |
血液 | 血清学检查:前驱期末特异抗体出现。补体结合抗体持续时间为2~3个月,故阳性表示近期有感染。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也表示近期感染。中和抗体持续时间较久,恢复期较早期血清滴度呈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瘫痪前期开始异常,呈病毒性脑膜炎的改变。热退后细胞数很快恢复正常,但蛋白常于瘫痪后第2周增高,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蛋白到第4~10周恢复正常。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假性瘫痪:当有骨折、骨髓炎、关节炎、坏血病时,患肢活动受阻,可误为瘫痪,一般经仔细检查,鉴别不难。 2.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年龄常较大,表现为对称性或上行性弛缓性瘫痪,常伴感觉障碍。瘫痪进展时间较长,可达2~4周。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瘫痪:柯萨奇和埃可病毒偶可引起弛缓性瘫痪,一般不呈流行性,瘫痪程度轻、范围小,多无后遗症。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4.家族性周期性麻痹:常有既往发作史,无发热,瘫痪常突然发生,进展迅速,呈对称性。化验血钾低,补钾后迅速恢复。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并且隔离期满(发病后3周)。 2.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肌肉稍有萎缩,但不松弛,皮温接近正常,畸形基本矫正,功能恢复接近正常。 3.显效:萎缩肢体较治疗前明显增粗,大部肌力提高二级以上,畸形部分矫正,患处功能部分恢复。 4.好转: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肌肉松弛和瘫痪程度好转,部分肌力提高1~2级,功能有所改善,但萎缩肢体无明显增粗。 5.无效:经治疗2~3个月后基本无变化。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本病治疗以加强护理及对症处理为主,防治呼吸障碍尤为重要。 一、急性期治疗 1.卧床休息,避免疲劳,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和手术。 2.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可输液和鼻饲保证营养。 3.肌痛严重者可局部温湿敷或给予镇痛剂。 4.瘫痪肢体应避免外伤和受压,应置于功能体位。 5.加强监护,注意呼吸情况,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呼吸障碍根据病因不同处理如下:①延髓麻痹引起者,主要应除去咽喉部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体位引流、导管吸引,勤翻身拍背,严重者行气管切开;②呼吸肌麻痹引起者,轻者可密切观察,一旦乏氧征明显,血气分析明显异常,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③呼吸中枢麻痹引起者,应及时采用人工呼吸器。 6.药物:①静脉注射适量50%葡萄糖加维生素C 1~3g,以减轻神经组织水肿;②重症者可试用氢化可的松,每日5mg/kg静脉滴注(或口服泼尼松)疗程2~5日,亦可试用丙种球蛋白;③地巴唑、加兰他敏等可促进神经肌肉传导,提高肌肉张力,前者每日0.1~0.2mg/kg,每日1次顿服,后者每日0.05~0.1mg/kg,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疗程1个月;④可给予维生素B1及B12,以促进神经细胞代谢。 二、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治疗 当体温降至正常,瘫痪停止进展,肌肉疼痛消失即可开始进行理疗、按摩、针灸、被动和主动锻炼,以促进瘫痪肌群肌张力恢复。瘫痪时间较长伴畸形者,可进行手术矫形治疗。 |
中医治疗 | 中医治疗本病初期宜清热疏风,利湿活络,后期则应祛余邪,益气血,通经络,强筋骨。本病初期治疗以祛邪为主,重在清热疏风,解表利湿,疏通经络。病至后期,则以扶正为要,补肝益肾,调补气血,强筋健骨。 一、辨证选方 1.邪犯肺胃 治法:祛风解表,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银花、连翘、白芍各12g,全蝎、葛根、黄芩各12g,黄连6g,蜈蚣2条。湿重加厚朴、苍术;热甚加生石膏;呕吐加竹茹、陈皮。 2.邪窜经络 治法:清热解毒,通络利湿。 方药:三妙散加减。苍术、牛膝、海风藤各12g,地龙、络石藤、秦艽各10g,黄柏、苡仁、滑石各6g。肢体疼痛加桃仁,红花;肢冷加桂枝。 3.气虚血瘀 治法:补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5g,川芎、赤芍、地龙各12g,当归、丹参各10g,桃仁,红花各6g。湿热未清加黄柏、滑石;上肢瘫痪加桂枝,桑枝;下肢瘫痪加桑寄生、牛膝。 4.肝肾亏虚 治法:补益肝肾,温通经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杜仲、丹参各12g,当归、赤芍、川芎、菟丝子各10g,桂枝5g。肢冷加锁阳、补骨脂;腰酸乏力加桑寄生、枸杞子。 二、专方验方 1.化湿通络汤:苍术9g.忍冬藤9g,独活9g,木瓜9g,川芎6g,丹参10g,怀牛膝9g,黄柏6g,生苡仁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本病瘫痪期,湿热阻络型。 2.活血通络汤:黄芪15g,赤芍9g,丹参12g,鸡血藤12g,地龙6g,桑寄生10g,当归6g,怀牛膝9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本病瘫痪恢复期。 3.痿痹通络丹:宣木瓜10g,川牛膝10g,嫩桑枝15g,南红花6g,伸筋草6g,桃仁6g,生侧柏10g,蜈蚣5条,全蝎3g,地龙6g,羌独活各6g,天麻10g,当归10g,川芎10g,海风藤6g,青风藤6g,麻黄1.5g,杜仲炭10g,丹皮6g,生地12g,广木香1.5g。共研细末,将麝香纳入,炼蜜为丸,每丸重3g。小儿每服1~2丸,每日2次。适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 4.治痹方:乌梢蛇6g,南红花3g,宣木瓜10g,生侧柏10g,桃仁3g,川续断6g,川牛膝10g,威灵仙6g,天麻6g、松节6g,桂枝3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 5.牛膝马钱子丸:川牛膝9g,马钱子0.3g。马钱子用油炸黄,与川牛膝共研细末,用蜂蜜调之成丸,每丸重3g。每服1丸,日服2~3次。用于小儿麻痹恢复期或后遗症期。3.熏洗:桑枝15g,牛膝15g,伸筋草30g,透骨草30R,川乌10g,水煎后熏洗患肢,每日1~2次;生草乌20g,干姜20g,桂枝15g,伸筋草15g,川芎15g,丹参15g,络石藤50g,鸡血藤50g,水煎后凉至38~40℃,加入白酒100~200ml,浸润患肢30分钟,每日1~2次。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 三、其他疗法: 贴敷:五倍子、血竭、乳香、没药、赤芍、红花、地鳖虫、雄黄、马钱子各等份,共研细末,以等量蜂蜜调成膏,敷于患肢各关节处,每天换药1次。用于小儿麻痹瘫痪期及后遗症期。 |
中药 | 1.葛根芩连片:具有解表利湿之功,用于本病前驱期。1~3岁每服1片,3~6岁每服2片,6~12岁每服3片,每日3次。 2.四妙丸:具有清热利湿,疏通经络之功,用于本病瘫痪前期。1~3岁每服15粒,3~6岁每服30粒,6~9岁每服45粒,9岁以上,每服60粒,每日3次。 3.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之功,用于本病恢复期。1~3岁每服2g,3~6岁每服4g,6~9岁每服6g,9岁以上每服9g,每日2次。 4.金刚丸:具有补肝肾,壮筋骨之功效,用于本病后遗症期。1~3岁每服1/4丸,3~6岁每服1/3丸,6~9岁每服1/2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3次。 5.健步虎潜丸:具有补肝肾,强筋壮骨,温通经络之功。用于本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1~3岁每服1/4丸,3~6岁每服1/3丸,6~9岁每服1/2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
针灸 | 取肝俞、肾俞、腰阳关、阳陵泉、绝骨、太溪、曲池、足三里为主穴。举肩困难加肩井、肩髃、肩髎、天宗;肘屈无力加天府、尺泽、曲泽、内关;手内旋困难加手三里、阳池、后溪、四渎;腕下垂加外关、阳谷、中泉;抬腿困难加髀关、环跳、腰部夹脊穴;膝伸展无力加阴市、梁丘、上巨虚;足下垂加下巨虚、解溪;足内翻加悬钟、飞扬、丘墟;足外翻加三阴交、太溪、照海。每日针刺1次,20天为一疗程。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 |
推拿按摩 | 主要在瘫痪部位治疗。上肢瘫痪用推揉法施于肩关节周围,然后用推拿法从三角肌部经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至肘关节,向下沿前臂到腕部,往返数次;下肢瘫痪用推法从腰部向尾骶部、臀部,循大腿至足跟,往返数次,配合按肾俞、腰阳关、拿委中、按足三里、绝骨。每日1次,20天为一疗程。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脊髓灰质炎前驱期及瘫痪期病人以中药清热利湿通络为主。因其属病毒感染,故使用抗菌素无效,但对重症,可配合西药对症治疗。如以镇痛剂等减轻疼痛,对高热者予以退热剂,咳嗽较剧烈时可给予西药镇咳化痰。同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瘫痪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病我顺利度过瘫痪期,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此期西医治疗以对症处理,中药则多以祛邪通络益气活血之法治之。对出现呼吸衰竭,伴吞咽功能障碍时,则应迅速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给氧、使用呼吸兴奋剂。对合并肺炎或泌尿系统感染等续发细菌感染病人,应在中药辩证治疗同时,加用敏感抗菌素配合治疗。总之在瘫痪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有助于提高疗效,使病人安全渡过危险期。 3、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一般以中医中药治疗为主。早期针灸和按摩对肌力增加,畸形纠正或减轻有明显效果。尚可采用西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维生素B1等混合液,进行穴位注射,对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效果。对后遗症患儿的严重畸形,针灸按摩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历代中医对该病病因及治法有较丰富的论述,并认识到该病是一种时疫性疾病,有较强传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