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数据库 > 正文
细菌性痢疾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般描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
痛、腹泻、里急后重和排脓血样大便。本病常年散发,但夏秋季为高峰,病人及带菌者为传
染源,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等途径传播。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结肠粘膜化脓性溃疡炎症,
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根据临床经过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期,前者又分普通型、轻型、
中毒型,后者又分迁延型、隐匿型和急性发作型。其中中毒型是菌痢的危重临床类型,起病
急,发展快,病情严重,必须积极抢救。痢疾杆菌为志贺菌属,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中医
称此病为痢疾,是因疫毒壅滞肠间,阻遏气机,损伤肠络所致。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
便下脓血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症状描述:  
急性菌痢:★ 轻型:体温正常或略高。略有腹痛,大便呈糊状或水样,含少量的粘液,每
日不超过10次,里急后重感不明显,可有呕吐,病程3-6天。★ 普通型:起病较急骤
,有中等度毒血症,体温39℃。可先有呕吐,继之阵发性腹痛并排脓血便,大便量少,每
日10-20次,里急厚重感较明显。病程10-14天。★ 重型:中毒症状严重,起病
急骤,高热、呕吐、排脓血粘液大便,次数频繁,甚至失禁。腹痛剧烈,里急厚重感显著,
失水明显,四肢寒冷。★ 中毒型:多发生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骤急,高热,
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惊厥、神志不清、呼吸浅表微弱、皮肤发花、呕吐、排脓
血便不甚或无脓血便。
慢性菌痢。★ 慢性隐伏型:有急性菌痢病史,病程2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慢性菌痢
常间歇性排菌,大便培养呈阳性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异常,为菌痢的主要传染源。★ 慢
性迁延型:有急性菌痢病史,经常或间歇排带有粘液或脓血的大便。大便培养呈阳性,亦为
菌痢的主要传染源。★ 慢性型急性发作:有急性菌痢病史,急性后期症状不明显,可因暴
饮暴食、受凉、劳累过度等引起急性发作。
体症描述:  
腹部压痛:轻型病人一般不明显甚至缺如,而普通型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左下腹压痛伴肠鸣
音亢进。急性菌痢较重者全腹可有压痛,尤以左下腹为甚。
休克体征:部分中毒型病人可有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早期血压正常,但亦可降
低甚至测不出。
脑病体征:部分中毒型病人可出现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亦可出现呼吸节律
异常。
贫血体征:部分慢性 病人可有皮肤、粘膜、结膜、甲床、口唇等颜色苍白。另外,慢性菌
痢左下腹可触及呈条索状的乙状结肠。重型和中毒型出现血压下降。
发病原因:  
痢疾杆菌的菌群为志贺菌群、福氏菌群、宋氏菌群。当某些因素如慢性病、过度疲劳、暴饮
暴食及消化道疾病降低了人体全身和胃肠道局部防御功能时,痢疾杆菌乘机侵入肠粘膜而致
病。中医认为本病因痢疾疫毒,每随不洁之饮食自口而入,直犯肠道,致肠道气机壅滞,肠
络受损,则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不便夹脓血,而成暴痢;若湿热疫毒炽盛,损伤肠
络,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见高热,神昏,肢厥面青等症,则成疫毒痢;若湿热疫毒蕴结肠
中,胃火亢盛,损伤气阴,出现下痢而呕恶不食,肌肉瘦削,是为噤口痢;若痢下日久,脾
胃受损,或脾气素虚,中阳不振,疫毒内蕴,可形成休息痢。
本病急性者病情多重,若毒盛正衰,则有内闭外脱之危;若痢下日久,则易致阴血亏损或阳
气损伤,也可致肠道滑脱不禁。
诊断要点:  
急性菌痢:★ 急性典型菌痢:多见于夏秋季节,有痢疾病人接触史及不洁饮食史。起病急
骤,发热,频繁腹泻。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腹痛和里急厚重。大便呈粘液、脓血样
,镜检有大量脓球、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可获得阳性。查体多于左下腹出现压痛。
★ 急性非典型菌痢:是一种轻型痢疾,临床表现不典型,有急性发作腹泻,无脓血便,而
仅有粘液稀便,里急厚重常不明显。查体左下腹有明显压痛。大便内含有粘液,培养呈阳性
。大便镜检10个高倍视野,平均每个视野白细胞数多于5个(不包括肛拭,灌肠取便结果
)。★ 急性中毒型痢疾:又称爆发型痢疾,多发生于2-7岁儿童,早期多出现高热(3
9.5℃以上),嗜睡,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惊厥,重者昏迷抽搐反复发作,迅速出现
休克或呼吸衰竭。成人多表现为休克。临床上可分为休克型及脑水肿型。脑水肿型有频繁的
呕吐,持续惊厥,肌张力增强,血压偏高。晚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发病初期肠道症状多
不明显,但用温盐水灌肠或肛门拭子采便检查,可发现大量的脓细胞和红细胞。
慢性菌痢:★ 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过去有菌痢病史,间歇发作(半年内复发者居多),
本次复发有急性症状(如腹痛、腹泻、脓血便)。★ 慢性迁延型:过去有急性菌痢病史,
经过治疗迁延不愈,多次发生典型或不典型症状,病程超过2月以上,能排除其它原因者。
★ 慢性隐伏型:过去有菌痢病史,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无症状,经乙状结肠镜检发现肠粘
膜有痢疾病变,或大便培养阳性,能排除新感染可能性者。中医诊断:本病虽终年可发,但
以夏季为多。有与痢疾患者接触史或饮食不洁史。
发热,腹痛,大便次数增多,呈赤白脓血粘冻状,便时里急后重,或继而神昏抽搐,肢厥面
青。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象:急性菌痢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中度升高。慢性菌痢可有轻度贫
血。★ 粪便检查:典型者粪便无粪质,无臭味,呈鲜红粘冻状。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
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可培养出致病菌。★ 粪便细菌培养:获得志贺氏菌属杆菌即可确疹
本病。
影像检查:X线钡剂检查慢性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壁
增厚,或呈节段状。
乙状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急性期可见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粘液渗出,有
浅表溃疡,或可见到假膜形成。慢性期可见肠粘膜呈颗粒状,有溃疡或息肉形成。
疾病辨析:  
小儿肠炎。
阿米巴痢疾
急性坏死性肠炎
肠套叠
高热惊厥。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毒性肠炎。
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胃肠炎。
空肠弯曲菌肠炎、
邻单胞菌肠炎、
气单胞菌肠炎等。
出血性大肠杆菌性胃肠炎。
直肠癌
结肠癌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血吸虫病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
放射性直肠炎。中医鉴别: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亦好发于夏季,但以发热、项强、头
痛、呕吐为主要表现,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等。
奇恒痢(阿米巴痢疾):起病一般较缓慢,腹痛多在右侧,里急后重轻,大便如果样、腐
臭,镜检可发现夏科-雷登氏结晶体,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大瘕泄(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乙状结肠镜检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及粘膜松脆
易出血,反复检查大便无痢疾杆菌发现。
小肠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多发于青少年,里急后重不明显,突然血便,大便镜
检见大量红细胞,大便培养无痢疾杆菌。
治疗方法:  
湿热痢
证候:壮热口渴,烦躁不安,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腻,
脉象洪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主方:白头翁汤加减。
用法:
加减:有表证加葛根银花连翘;毒热较盛加黄连栀子;赤痢加地榆大黄枳实;腹
痛重加陈皮甘草
疫毒痢
证候:起病急暴,高热,抽搐,呕吐,烦躁谵妄,神志昏迷,痢下脓血,舌质红,苔黄厚,
脉数有力;或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发花,脉象细数无力。
治法:清肠解毒,利湿泄热。
主方:黄连解毒汤加减。
用法:
加减:壮热狂躁加水牛角丹皮紫草;昏迷者加石菖蒲;内闭外脱加参附汤
寒湿痢
证候:痢下多白,清稀而腥,或纯下白冻,次数较多,腹痛肠鸣,胸闷不渴,饮食不振,尿
清不黄,肛门坠胀,舌苔白腻,脉象沉缓。
治法:温中散寒,化湿止痢。
主方:理中汤合平胃散加减。
用法:
加减:风寒较重加荆芥防风羌活;表湿较重加藿香佩兰;夹有积滞加莱菔子、神曲
虚寒痢
证候:下痢日久,便多粘液白沫,滑泄不止,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面白食少,四末不温,
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
治法:温补脾胃,散寒止痛。
主方:理中汤加减。
用法:
加减: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阳虚水湿不化加大腹皮黄芪泽泻
噤口痢
证候:下痢不能进食,或呕逆不能进食,称为噤口痢。噤口痢有虚实之分。实证见下痢,呕
逆不食,胸闷,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虚证见下痢,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舌质
淡,脉细弱。
阴虚痢
证候:痢下日久不愈,下痢赤白脓血粘稠,或下鲜血,腹脐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口干。舌
质红绛少苔,或舌苔花剥,脉细数。
休息痢
证候:下痢时作时止,缠绵难愈,纳差腹胀,倦怠嗜卧,发作时大便夹有白粘冻,腹痛,里
急厚重。舌质淡,苔腻,脉濡或虚数。
其他疗法:  
胃肠道隔离治疗,忌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单方验方:
★ 鲜马齿苋,洗净,加入适量大蒜,共捣取汁服,每日2-3次。
★ 地绵草,水煎代茶饮。
苦参黄柏各30g,煎水服,每日1剂。
★ 紫皮蒜30g,捣汁兑水少许服用。
★ 服穿心莲片、香连片黄连素等。
体针疗法:取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内庭、曲池等穴。
磺胺药物如复方SMZ,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以及其他抗菌药
如痢特灵、氟哌酸等,均可酌情选用。
若疫毒内陷心包,引动肝风或邪陷正脱者,可选取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四逆汤注射
液等静脉滴注,亦应配合抗休克、抗呼吸衰竭、抗菌、人工冬眠等法救治。
评   介: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大便镜检正常,细菌培养连续3次阴性。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大便镜检正常,细菌培养转阴或未转阴。
未愈:症状、体征、大便镜检无改善。
相关文章
 导痰汤(《仙拈集》卷二)
 半夏干姜汤
 牵牛子(别录)
 官窍
 临床成功案例(转载)
 第二节 葡萄球菌蛋白A(SPA)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