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仲景伤寒补亡论 教程:卷十九
来源:卷十九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妇人伤寒十八条

问曰:妇人伤寒何如。活人书曰:男子调其气。妇人调其血。血室不蓄,则二气和谐。血气凝结,则水火相刑。伤寒气口紧盛则宜下。人迎紧盛则宜汗。妇人左关脉浮紧。不可下。当发其汗。以救血室。营卫得和。津液自通。浃然汗出而解。

问曰:热入血室何如。活人书曰:仲景云。妇人伤寒。经水适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无犯胃气者,言不可下也。小柴胡汤主之。若行汤迟,则热入胃。令津液枯燥中焦。上焦不荣。成血结胸状。须当针期门。

问曰:谵语即下症。而前症不可下。何也?活人书曰:伤寒胃实谵语,则宜下。妇人热入血室谵语。不可下也。

问曰:犯胃气者何如。活人书曰:五行相克以生。相扶以出。平居之日。水常养木。水木相生,则荣养血室。血室不蓄,则脾无蕴积。脾无蕴积,则刚燥不生。若犯胃气,则昼夜谵语。喜忘。小腹满。小便利者,属抵当汤。

问曰:妇人先调血。男子先调气。何如。活人书曰:此大略之言耳。要之脉紧无汗为伤寒。脉缓有汗为伤风。热病脉洪大。中暑脉细弱。其症一也。假如中 者用白虎。胃实用承气。岂必调血而后行汤哉。仲景伤寒所以不分妇人。良亦由此。学人皆可随病。于男子药症中以意选用也。

活人书曰:妇人伤寒。发热恶寒。四肢拘急。口燥舌干。经脉凝滞。不得往来,宜桂枝红花汤。

又曰:妇人伤寒。口燥咽干。腹满。不思饮食,宜黄芩芍药汤。

又曰:妇人伤寒。喘息烦躁,或战而作寒。阴阳俱虚。不可下,宜柴胡当归汤。

又曰:妇人伤寒。经脉方来初断。寒热如疟。狂言见鬼,宜干柴胡汤。

又曰: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近。海蛤散。

朱氏又言:妇人血结胸证。法当刺期门。仲景无药。此方疑非仲景意。又云。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宜小柴胡汤

又曰:妇人伤寒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宜小柴胡汤。

又曰:妇人伤寒。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又曰:妇人伤寒六七日。胃中有燥粪。大便难。烦躁谵语。目赤。毒瓦斯闭塞不得通,宜三黄泻心汤。(原本是泻心三黄汤)

又曰:妇人伤寒。瘥后。犹有余热不去。谓之遗热,宜干地黄汤。

又曰:妇人伤寒未平复。因交合里急。腰胯连腹内痛。名阴阳易,宜烧 散。

又曰: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宜青竹茹汤。

又曰: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小腹急痛。腰胯痛。四肢不任。举动无力。发热者,宜当归白术汤。

娠妇伤寒三十三条

活人书曰:娠妇伤寒。仲景无治法。用药宜有避忌。不可与寻常妇人一概论治也。

又曰:妇人妊娠伤寒。药性须凉。行桂枝半夏仁等药。小柴胡去半夏。名黄龙汤。盖为妊妇而去也。大抵产前先安胎。产后先补血。次服伤寒药。若病稍退则止药,不可尽剂。此为大法。黄帝问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千金方治妊娠伤寒。头痛壮热。肢节烦疼。石膏前胡汤七味。
又治妊娠伤寒。头疼壮热。心烦呕吐。不可食。生芦根汤四味。
又治妊娠伤寒。服汤后。头疼壮热不歇,宜用竹叶石膏汤拭其身。
又治妊娠热病。葱白五两。豉一升。煮服取汗。

又曰:大热烦闷者,葛根汁二升。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活人书娠妇伤寒。安胎,宜阿胶散。又宜白术散

庞氏曰:娠妇时气。欲令子不落,宜用护胎伏龙肝散。伏龙肝为末。水调敷脐中。干即易之。疾瘥乃止。

又曰:妊娠伤寒。内热极甚。令不伤胎,宜取鸡子。以绢袋贮。投井底。浸令极冷。旋破吞六七枚佳。

又曰:妊娠伤寒。大热甚。胎不安者,宜用阿胶末一钱半。竹沥调下。如无竹沥。用小麦竹叶煎汤调下。

又曰:妊娠伤寒。服汗下诸药。热已退。其间与此药安胎,宜服人参黄耆汤。

活人书曰:妊娠伤寒。憎寒发热。发其汗,宜葱白汤。(以葱白生姜同煎连服取汗)

又曰:妊娠伤寒。头疼壮热。肢节痛疼,宜服前胡汤。(千金方)

又曰:妊娠伤寒,www.med126.com/jianyan/或时行。洒淅作寒。振 而悸,或加哕,宜苏木汤。雍曰:苏木大破血。更宜参究避之。

又曰:妊娠伤寒。头疼。默默不欲饮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宜黄龙汤。

又曰:妊娠伤寒。头疼恶寒。身热躁闷。四肢疼痛。项背拘急。唇口干燥,宜柴胡石膏汤。

又曰:妊妇伤寒。四日至六日以来。加心腹胀。上气。渴不止。饮食不多。腰疼体重,宜三物枳实汤。

又曰:妊妇伤寒。头目疼。壮热心烦,宜旋覆花汤。

又曰:妊娠伤寒。壮热呕逆。头疼。不思饮食。胎气不安,宜麦冬汤。

又曰:妊妇发斑。变为黑色,宜栀子大青汤。

庞氏曰:妊娠伤寒。腹胀大便不通。喘急,宜牵牛散。(卷十五)

活人书曰:妇人产后伤风。十数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坚。干呕汗出,宜阳旦汤。

又曰:妇人产后伤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疼。竹叶防风汤。

又曰:妇人蓐中伤风。四肢苦烦热。头疼。与小柴胡汤。头不疼。但烦。与三物黄芩汤

庞氏曰:妊娠热病。胎死腹中。用鹿角屑一两。水一碗。葱白五茎。豉半合。煎六分。去滓。温作二服。又方。益母绞汁。饮半升,即出。

又曰:伤寒小产。恶露不行。腹胀。满闷欲死,宜大黄桃仁汤。

又曰:小产后。恶露被热蒸断不行,宜地黄饮。生地汁各一碗。生姜汁一盏,和匀温服。分作三四次服。微有寒者,煎二十沸服,亦下死胎。

又曰:伤寒产后。血晕欲绝,宜红花散。

又曰:凡伤寒小产,夏月宜少用醋炭,多有烦闷晕死者,雍曰:寒月用炭多。

又曰:伤寒产后。恶血冲心。闷乱口干。生姜小便饮子。生地黄汁藕汁小便各一盏,和匀,煎二三沸。分三服。

又曰:伤寒产后。恶露为热搏不下。烦闷胀喘狂言者,抵当汤及桃仁承气汤主之。

又曰:伤寒小产。烦闷。大燥渴。石膏汤主之。

小儿伤寒十九条

千金方论曰。小儿未能涉冒霜雪,乃不病伤寒也。然天行非节之气。其亦得之。有如行瘟之年。小儿出腹患斑者,治其时行节度。故如大人之法。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少冷耳。

又曰:治小儿未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麦冬汤。

又曰:治少小伤寒。芍药四物解肌汤。

又曰: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麻黄汤。(活人书减桂半两。加石膏。名石膏麻桂汤。)

又曰:治小儿伤寒。以葛根汁淡竹沥各六合。二味相和。二三岁儿。分三服。百日儿酌服。不宜生。煮服佳。

又曰:治小儿时气。枇杷叶三两。捣。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若复发热。烧雄鼠屎二三枚。用水调服之。

又曰:治小儿伤寒久不除。瘥后复剧。瘦瘠骨立。五味子汤。

又曰:治少小伤寒,宜莽草汤。治之避眼与阴。

又曰:小儿伤寒发黄者,捣土瓜根汁三合服之。

又曰:捣青麦汁服之。

又曰:韭根汁澄清。滴儿鼻中如大豆许,即出黄水瘥。

又曰:小豆二七粒。瓜蒂二七枚。糯米四十粒。以少许吹鼻中。

活人书论小儿伤寒曰。治法与大人同。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寻常风壅发热。痰嗽烦渴。惺惺散主之。咽喉不利。痰实咳嗽。鼠粘子汤主之。头额身体温热。大便黄赤。腹中有热。四顺散、连翘散、三黄丸主之。头额身体温热。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积。双丸主之。小儿无异疾。惟饮食过度。不能自节。心腹胀满。身热头疼。双丸悉主之。小儿身体潮热。头目碎痛。心烦神躁。小便赤。大便燥。此热剧也。洗心散、调胃承气汤主之。头疼发热。偎人畏寒者,此伤寒症也。升麻汤主之。无汗者,麻黄黄芩汤。有汗者,升麻黄芩汤,皆要药也。小儿寻常不可过当服凉药。胃冷虫动。其症与惊相类。医者不能辨。往往复进惊药。如脑麝之类。遂发吐。胃虚而成慢惊者多矣。小儿须有热症。方可疏转。仍忌用丸子药利之。以大黄川芎等 咀。作汤液。以荡涤蕴热。盖丸子巴豆。可攻食积耳。雍曰:此症不止小儿伤寒症,亦多及余病。故详录之。

又曰:治小儿风热。及伤寒时气。疮疹发热,宜惺惺散。

又曰:治伤寒中风。头痛。憎寒壮热。肢节痛。发热恶寒。鼻干不得睡。兼治小儿大人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寒暄不时。人多疾疫。乍暖脱着。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沉重如石者,升麻汤主之。

又曰:治胸中客热。口舌咽中生疮。赤眼。目睑重不欲开。疮疹已发未发,宜服甘露饮子。

又曰:洗心散通治麸豆疮。时行瘟疫。狂语多渴者,

又曰:连翘饮子治小儿一切热。

又曰:解大人小儿膈热。退壅盛。凉心经,宜四顺散。

又曰:治小儿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宜石膏麻桂汤。(千金名麻黄汤)

庞氏曰:小儿伤寒。发热自汗。多啼,宜葛根芍药汤

又曰:小儿伤寒。不解。发惊。妄言语。狂躁潮热。钩藤大黄汤。

又曰:小儿伤寒。结胸。其项强眼翻。弄舌搐搦。如发痫状。久则哽气。但啼声不出。医亦多作惊风治之。其脉浮滑。试以指按心下则痛而啼,宜半夏黄连栝蒌汤。斟酌大小服之。当出黄涎。便瘥。

又曰:小儿伤寒。始因壮热不除。被汤丸下后。其症一如前结胸状。但啼声不出。医又以惊风治之。多服凉药无验。此由误下后。毒气结在心胸。内热吐涎。涎裹药。不能宣行所致,宜服荡涎散取下黑黄涎。犹包裹诸药。啼声一出即安。雍曰:此因初误下后。凉药不宣通。方服荡涎散。

又曰:小儿伤寒。蒸起风热发痫。手足搐搦而不省。蛇皮汤。

又曰:小儿伤寒。胃中有热。烦闷不食。至日晚潮热颊赤。躁乱呕吐。芦根汤。

又曰:小儿伤寒后。盗汗。体热。咽干。犀角黄 汤。

小儿疮疹上四十七条

外台曰。肘后言比岁有病。天下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遍。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疗。剧者数日必死。疗得瘥后。疮瘢紫黯。弥岁方减。此恶毒之气也。世人云。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诸家参详作疗用之有效方。取好蜜。通身摩疮上,或以蜜煎升麻。数数拭之,亦佳。

又曰:永徽四年。此疮从西域东流于海内。但煮葵叶蒜齑啖之则止。鲜羊血入口亦止。巢氏曰:表虚里实。热毒内盛。攻于脏腑。余气流于肌肉。遂于皮肤毛孔之中。结成此疮。重者匝遍其身。状如火疮。若根赤头白则毒轻。若紫色则毒重。其疮如豌豆,亦曰豌豆疮。脉洪数者,是其候也。

活人书曰:小儿疮疹与伤寒相类。头痛。身热。足冷。脉数。疑似之间。只与升麻汤丸。缘升麻解肌。兼治疮子。已发未www.med126.com/zhicheng/发,皆可服。但不可疏转。此为大戒。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发热在表。尤不可转也。世人不学,乃云。初觉以药利之。宣其毒也。误已。又云。疮豆已出。不可疏转。出得已定,或脓血大盛,即用疏利,亦非也。大抵疮症皆不可下。小儿身热。耳冷。尻冷。咳嗽。辄用利药,则毒瓦斯入里杀人。但与化毒汤、紫草木通汤、鼠粘子汤。出得太盛,则用犀角地黄汤解之。若疮出不快。烦躁不得眠者,水解散、麻黄黄芩汤、升麻黄芩汤、活血散主之。疮黑倒靥。猪尾膏、无比散、龙脑膏子,无不验也。若热毒攻咽喉痛。如圣汤。疮毒入眼。决明散、拨云散密蒙花散、通圣散、蛤粉散主之。治疮疹之法。无出此矣。

庞氏曰:天下豌豆疮。自汉魏以前。经方家不载,或云建武中南阳征虏所得。俗呼虏疮。其后名医虽论发斑候,是发汗吐下后。热毒不散。表虚里实。热气凑于外。故身体发斑。又说豌豆 疮。表虚里实。一如发斑之理别之。热毒内盛。攻于脏腑。余气流于肌肉。遂于皮肤毛孔中。结成此疮。既是里实。热毒内盛,则欲发未发。疮斑未见,皆宜下之。疮已瘥,则再下之。此病有三种。一则发斑。俗谓之麻子。其毒犹轻。二则豌豆。其毒最重。多是冬温所变。凡觉冬间有非节之暖。疮毒未发,即如法下之。次第服预防之药,则毒瓦斯内消。不得作矣。有不因冬暖四时自行者,亦如法下之。古方虽有治法。而不详备。疑当时热毒不甚。鲜有死者,近岁此疾。岁岁未尝无也。甚者夭枉十有五六。虽则毒瓦斯内坏不治。因医为咎。又大半矣。若身痛壮热头疼。不与小汗。何由表散。大腑久秘。毒攻腰胁,或心腹胀满。不与微利。何由释去。故当消息汗下。然则寒药固不当行。温药反增热毒。若势太甚。脉候洪数。凉性之药。不阻表里气者,亦可通用。若寒气阻滞。脉候浮迟,则温性之药。不阻表里气者,可冀冰释。云不可汗下寒热之药。只可紫草一味者,乃滞隅之流。只是遭遇轻疾。以自瘥为功。若值重病,则拱手待毙也。世有权贵自信。不任医师忌冷热汗下。病或不救,则责医者谬误。斯又可为伤叹。小儿多染此患,故此方多用小汤剂。大人宜倍用之。活人书小儿大人疮疹。已发未发,皆宜服升麻汤。

又曰:伤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内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有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并宜犀角地黄汤以消化瘀血。及疮疹出得太盛,亦以此汤解之。

又曰:天行热毒。生豌豆疮。出不快。益烦躁昏愦,或虽出。身体尚热者,宜麻黄黄芩汤以发其表。无汗者,宜用之。有汗者非。

又曰:小儿时行。疮豆出不快。烦躁不眠者,宜升麻黄芩东加木香一钱半以杀其毒。有汗者尤宜服。

又曰:小儿疮豆。已出未出。并宜服化毒汤、紫草木通汤。

又曰:豆疮欲出。未透皮肤。热气攻咽喉。眼赤心烦,宜鼠粘子汤。

又曰:天行头痛。壮热一日二日。及疮 未出。烦躁,或出尚身体发热者,宜水解散去大黄芍药。只用四味。

又曰:疮子不出,宜活血散。以白芍一钱。温热水调下。

又曰:疮子倒靥,宜猪尾膏。小猪儿尾。铁刀刺血一两。入生龙脑少许。同研。和水调下。

又曰:疹疮有一切恶候及黑陷。并宜服无比散。取下恶物便安。

又曰:豌豆疮出未透。心烦狂躁。气喘妄语,或见鬼神,或已发而陷伏,皆宜速治,宜龙脑膏子。

又曰:痘疮入眼生翳。有决明散、拨云散、密蒙花散、通圣散、蛤粉散,皆宜择而用之。

庞氏曰:温毒发斑大疫难救兼治豌豆疮不出,宜地黄膏。

又曰:天行发斑疮。须臾遍身皆戴白浆,皆恶物也。

又曰:凡觉冬温。将来春夏必发斑豆。小儿辈于冬暖时。预服漏芦汤下之。下后。逐日空心饮甘草汁。直候腹疼乃止,或下后饮羊血一盏,则不发。

雍曰:冬温时。小儿逐日宜服鼠粘子汤,则斑豆喉痹赤目口疮皆不发。下后。煎甘草黑豆竹叶汤亦好。三晋人不用黑豆。用槐豆尤胜。羊血。当依外台法。若下后服之。非宜。

又曰:时行豌豆疮。以槿皮二两。细切。水一升。煮半升。去渣。分服之。此晋王中令方也。

又曰:初得病。便惊狂不眠。浑身热。汗出。问之。身不憎寒,亦不恶风。其脉如数。以漏芦根汤下之。甚数者,以大承气汤下之。疮豆伤寒亦然。

又曰:小儿时行疮豆。恐相传染。先服漏芦汤下之。本治热毒疽赤白诸丹毒。雍曰:今依朱氏法。但存其说。

又曰:疮豆毒瓦斯不出。烦闷。热毒瓦斯攻腰,或胁腹疼不可忍,大便不通。五杏汤主之。

又曰:热气在表。已发汗未解,或吐下后。热毒不散。烦躁谵语。此为表虚里实。热气燥于外。故身发斑如锦文,或不因汗下。始得病一日二日便发,皆由温疫热毒瓦斯使然。甚则发豌豆疮。其色白或赤。发于皮肤。头作浆。戴白脓者,其毒则轻。其紫黑色者作根。隐隐在肌肉里。其毒则甚。十死一生。甚者五内七窍皆有疮形如豌豆。故以名焉。脉洪数者,是其候也。雍曰:疮靥则有紫黑色。初生者,皆赤根白头。

又曰:天行热毒未解。欲生豌豆。发热疼痛,宜解肌发汗。葛根石膏汤。

又曰:斑豆始有白 。忽搐入腹。渐作紫黑色。有脓。日夜啼叫烦乱,宜郁金散。

又曰:此疾小便涩。有血者,中坏也。疮黑靥无脓。十死不治。斑豆烦喘。小便不利。鳖甲汤。定烦喘。竹沥饮子。又定烦喘,麻黄甘草汤。

又曰:常行豆疮,紫草汤最良。患其服之太少,不能中病。但多槌切好紫草以沃之。候温去渣服。紫草半升。汤一升为准。

又曰:疮出不快。碎红花子一合。水半升。煎百沸。去渣服。

又曰:斑豆已出。不可发表。更增斑烂。以虚故也。

又曰:疮出不快。表里不解。烦喘。大便闭。气攻腹满,宜犀角升麻汤。

又曰:斑豆服凉药太过。咳嗽。手足冷。脉迟。甘草干姜汤。

又曰:豆疮已出定。芒硝猪胆汁和。研匀涂之。勿动。痂落无痕。仍卧黄土末上良。

又曰:天行豆疮。预服三豆饮则不发。

又曰:疮豆发斑。下利赤黄,或脓血。遍身发热,宜栀子薤豉汤。(八卷)

雍曰:庞氏钱氏诸方。如活人书有缺药症及用之不应者,则取之。

钱氏曰:凡小儿面燥。囟赤。目亦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足稍冷。夜卧惊悸多眠。并疮疹症。惟用温凉药治之。

又曰:小儿在胎。食五脏血秽。生下,则其毒当出。故疮疹之状,皆如五脏之液。雍曰:世医言初年不出。至老亦出。此说不经见。庞氏亦无是说。第俚俗有此言。恐钱朱未能免俗也。

又曰:发热潮热三日以上。热入皮肤,即发疮疹。而不甚咳者,热留肤腠之间故也。

又曰:疮疹尻凉者,顺候也。若疮黑陷。耳尻反热者,逆也。用牛李膏、百祥丸。多至三服。若不愈者,死病也。

又曰:凡疮疹一发便出尽者,必重。疮夹疹出者,半轻半重也。出希者轻。里外肥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外白里黑。大重。疮端里黑点如针孔者,势剧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满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疮当令乳母忌口。不可令小儿饥。及受风冷,必变紫黑。难治。

又曰:有大热者,宜利小便。有小热者,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切不可下。

又曰:疮疹更看时月逆顺。大抵属阳。故春夏病为顺。秋冬病为逆。

又曰:春脓泡。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为顺。雍谓钱氏大抵拘于脏。谓脓泡为肺金。黑陷为肾水。斑子为心火。疹子为脾土,皆克四时。故不为顺也。然则黑陷者,何时不为逆也。

又曰:重病犹十活四五。黑者无问何时。十难救一。其候或寒战噤牙,或身黄肿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复恶寒不已。身冷汗出。耳轮反热者,死病也。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之,宜解毒。不宜妄下。若能食而痂头焦起,或未焦而喘实者,可下之。雍曰:平时医者有候疮痂头焦而下者,云欲下余热。不作 痈也。若症中果见有余热。及疮后脉不衰。信可下。若症无余热。脉已衰弱,则如何敢下。疮后儿已虚。又下则重虚之。非惟将息不起。又因虚别成大病。脏腑脆弱。故病未已。新病复加,则难治。不可不慎也。但当解余热。

又曰:身热烦渴。腹满加喘。大小便涩而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若六七日痂未焦,是内发热。热气蒸皮肤。故不得痂焦也。宣风散导之。磨生犀角解之。

又曰:若疮入腹为脓血。及连痂皮得出者,脾气实也。出则安。若泻米谷及乳不化者,是脾虚自泻也,必难治。

相关文章
 大黄汤(《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鸭肉三百八十九
 胸内结节病
 加减完带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保痘汤(《辨证录》卷十四。)
 五倍子散(《圣济总录》卷一一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