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月朋为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二批、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邢老在带教指导时经常谈及王清任及他的《医林改错》一书。后代医家虽然对《医林改错》褒贬不一,但邢老还是对王清任情有独钟。他非常推崇王氏提出的活血化瘀、补气活血两大法则,及其所创活血补气方剂,认为弥补了古人方药之不逮。他在临床诊治疑难杂症和心脏病、妇科病时,多从王氏主张治病以气血为主之说,重在调理气血。
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心系疾病
清代王清任继承前人的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活血化瘀治疗理论与方剂。邢老在辨证求因时,经常撷取王清任治病以气血为主的经验,治病重在辨明气血,临床应用其方确有良效。
1.
血府逐瘀汤 本方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冠心病所致的
胸痛,胸胁闷滞憋满感,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心里热,心跳心慌,舌暗边尖有瘀点,脉弦细。
冠心病人有时会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骨后有烧灼感,邢老认为此为冠脉综合征,有引起心梗的可能性,应给以高度重视。而对此中医应当如何辨证论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证中有这样的描述“心里热(灯笼热):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热病,内有血瘀。认为虚热,越补越瘀;认为实火,越凉越凝。”邢老根据临床研究及受王清任的启发,认为该证应属于血脉瘀滞、瘀久化火,治以活血化瘀、清热泻火,方选血府逐瘀汤加
川楝子、
黄芩、
黄连、
知母、
郁金、
丹参等药。邢老临证运用此法确实使许多危重病人转危为安。
病案举例:张某,女,44岁,服务员。患冠心病呈阵发性心胸疼痛已半年余。经西医治疗病情仍时起时伏,近来疼痛加重,常感胸闷气短,精神抑郁,食后脘腹不畅,甚则半饱而止。二便尚调,舌质暗,脉沉细,血压160/100mmHg至140/90mmHg,查心电图:冠心病。
诊断:
胸痹心痛(
心绞痛)。其病机为气滞血瘀,心络受阻。治以开胸散结,活血化瘀。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川芎10g,
当归15g,
赤芍15g,
桃仁12g,
红花12g,
桔梗10g,
枳壳10g,
香附15g,
柴胡10g,
陈皮10g,
甘草5g,丹参15g。水煎服每日一剂。
上方连进10剂,疼痛基本控制,但食后脘腹胀满,原方加
鸡内金10g,
莱菔子12g,又进9剂,食欲增进,胀满消退,但有时
失眠易怒,原方去
桃仁、红花,加炒
枣仁15g,
夜交藤30g,连服20余剂,症状消失,查心电图正常,出院后休息半月恢复工作已三年,基本良好。今年七月份又感不适,来院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又服上方9剂,症状消失,能坚持工作。
2.
身痛逐瘀汤 本方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冠心病所治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身痛逐瘀汤原为治疗瘀血痹阻于经络而致的肢体痹痛或关节疼痛等证而设,现代医家多用来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关节炎、
肩周炎、
颈椎病等属瘀血痹阻型者。
邢老认为肩背痛、臂痛、胸痛在中医看来均属身痛,不能因为心脏居于胸中,凡是冠心病引起的肩背疼痛就归之于血府,一概应用血府逐瘀汤。只有站在中医的立场上看问题,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方能取得理想疗效。邢老提出身痛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证属瘀血痹阻且以肩背沉重疼痛为主症者,或胸闷、胸痛症状已缓解而肩背部症状持续较长时间者,其中以背沉、背痛症状为主,肩痛症状为辅,多为阵发性疼痛或痛有定处如针刺,肌肤青紫,多见口唇舌质均暗或见瘀点,脉见迟涩或弦涩者。
病案举例:白某,男性,55岁,机关干部。于2003年12月7日入院。既往
高血压病史7年,3年前发生急性前壁
心肌梗死后血压降至正常,40天前因胸痛持续不缓解在省医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应用
尿激酶溶栓成功。症见:阵发性胸闷、气短、胸痛、背沉,寐欠安,大便干,饮食可,舌质暗红有瘀斑,苔黄厚,脉沉细涩。查体:血压105/70mmHg,心率63次/分,心律规整,未及杂音,双肺清,腹软,双下肢无
水肿。心电图:窦性心律,V1、V2之QRS呈QS型,V2、V3之ST段抬高。其他生化检查正常。中医诊断:胸痹之气阴两亏、瘀血阻络型。西医诊断:1.冠心病、劳力+自发性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前壁、下壁)2.
高血压病2级。入院后给予消心痛、合心爽、倍他乐克、肠溶
阿司匹林口服,
肝素、硝酸
甘油静点,仍反复发作胸骨后疼痛、左肩背部疼痛,含服
硝酸甘油胸痛多于10分钟内缓解,但左肩背部疼痛持续不缓解可达数小时。中药处方如下:
桃仁10g,当归10g,川芎10g,
五灵脂10g,
秦艽10g,香附10g,
羌活10g,
地龙10g,川
牛膝10g,
没药10g,红花10g,甘草6g,黄芩15g,知母10g,
元胡15g,
葛根15g,
栀子10g,
郁李仁15g。
上方加减服用7剂,胸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左肩背疼痛、憋胀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于2004年12月22日好转出院。
运用补气活血法治疗脑动脉硬化麻木
王清任根据气为血帅的理论,活血往往与理气相联,理气又常与祛瘀结合,特别是在祛瘀方中重用
黄芪,是王氏所独创。补气与活血同用,这是他标本同治的特点之一。王氏认为血之所以瘀,归咎于气之虚。因而他的补益元气,旨在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如他对半身不遂和痿证的论述,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邢老应用“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患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多获良效。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邢老创立了治疗麻木症的经验方止麻消痰活血汤。
麻木症是现代医学动脉硬化症的一个主要症状,是祖国医学“中风”病的前驱临床表现。必须加以预防及治疗,防病于未然。故临床之时,对于年龄在四旬以上而经常出现
头痛、
眩晕、肢麻等症,多属中风先兆,故宜注意。邢老根据麻木症的临床表现和古人的经验,采取了补气、祛痰活血化瘀、息风通络之法,创立止麻消痰活血汤。
方药:黄芪15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丹参15g,陈皮8g,
半夏8g,胆
南星6g,
鸡血藤30g,桃仁12g,红花15g,全虫6g,
乌蛇6g,地龙10g。
方中黄芪补气扶正,在临床用以治疗麻木,有加强血循环动力的作用。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以上药物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之意,但又不尽相同。“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120g,其他活血药仅用3~6g。而止麻消痰活血汤黄芪用15g,其他活血药与黄芪相等,甚可过之。何况又有祛痰之品,很显然“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之后,以补气为主、补中寓消之剂。止麻消痰活血汤治中风之前,以祛邪为主,是消中寓补之方。所以止麻消痰活血汤与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既相同又不同。方中有陈皮、半夏、胆南星祛痰之品,更说明是治虚中之实证,合用裨益。方书皆载
鸡血藤是治麻木要药,全虫、乌蛇、地龙通经活络,互配可相得益彰,此方确立后用于临床,对早期动脉硬化性麻木症是有疗效的,轻症者十多剂即可奏效。
加减:上肢麻木加
桑枝30g;下肢加
川牛膝15g;指(趾)尖加
桂枝10g;头面加白
僵蚕10g;口舌加
菖蒲10g;腰背加
桑寄生15~30g;肩胛加葛根15~30g;胸胁加香附10g;痰热加知母10g;痰湿加
白术15~30g;便干加
川军6g;中满加
莱菔子15~30g;眩晕加
决明子15~30g或
泽泻12~30g;头痛加
独活15~30g;气虚加
党参12~30g;
心悸加
桂圆肉15~30g;失眠加炒枣仁15~30g;臂痛加
防己12g;血压高加
夏枯草15~30g,
元参15~30g,黄芩12~24g;
钩藤15~30g;血脂高加草决明15~30g,泽泻15~30g,
山楂15~30g,
虎杖12g;血糖高加
地骨皮30~120g,
天花粉15~30g。
病案举例:马某,男,45岁。患左侧上下肢麻木半年,曾在睡醒后自觉左腿麻木、酸软,经针灸治疗无效。一周后又波及左上肢,舌尖亦有麻木感。检查:精神较好,语言清楚,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细,头项转动不灵,肩酸痛,血压130/80mmHg,脑血流图提示大脑中动脉中期硬化,眼底提示动脉硬化,掌颌试验阳性。诊为脑动脉硬化性麻木症。治以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剂。处方:
黄芪15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2g,红花12g,赤芍15g,丹参15g,鸡血藤30g,胆南星6g,半夏10g,葛根30g,乌蛇6g,全虫6g,地龙10g,水煎服。连进十二剂药,麻木明显好转,服十五剂诸症消失。恢复工作五个月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