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小郎中实习手记二十四:揭秘千古之谜———药引子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小郎中实习手记二十四:揭秘千古之谜———药引子

       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谓家户喻晓,剧中梁山伯害相思病,病情严重,无药可施。太医给他开的处方中,所用的引子:“千年墙头草,万年瓦上霜,苍蝇肠子十八丈,半虚空中老鸦屁”。这些所谓的“药引子”当然是找不到的东西,开出这些药引子是实际是因为医生对他的病已经无计可施,但又要打发病人,所以开出这些子虚乌有的药引子。
  那什么是药引子呢?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中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按清人尤在泾的意思,药引子应该是引经药,但是现实生活中引经药多用,但药引子却很少用,由此可见药引子和引经药病并不能划等号。“引”是指引导,向导的意思,“引子”就像一部作品的“楔子”一样,作品不会因为无“楔子”而不成作品,但一部作品因有“楔子”而变的更完美,更能引导读者很快地进入作品的境界。所以“药引子”应该是中药处方中另加的一些药物,有了这药引子可以使疾病好的快些。故药引子应该能增加药物疗效,或兼有解除、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引药归经的作用。
    下面列举的这些药引子基本上是农村易的之物。


各类出血证——————以牛角腮为引(黄牛或水牛中的骨质角髓)
鼻出血————————以鲜白茅根为引
热病烦渴———————以竹叶为引
消渴病————————以节为引
糖尿病————————以山药为引
虚寒胃痛———————以胡椒为引
感冒—————————以豆豉为引
咳嗽—————————以枇杷叶上的露水为引
疝气痛、睾丸肿痛———以橘核为引
水肿—————————以鸭头血或鲤鱼为引
饮食不佳———————以冬瓜仁为引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鲜山楂为引
肥胖—————————以荷叶为引
虚汗(自汗盗汗)——以玉米茎心为引
小儿慢性肾炎—————以玉米须为引
贫血、血小板减少———以花生衣为引
产后乳汁不下—————以花生米(连薄皮)为引
低热不退———————以童便为引
少女停经———————以未生蛋的新雌鸡为引
痢疾—————————以石榴皮为引
—————————以狗贴耳为引
前列腺增生——————以南瓜子为引
异嗜证————————喜食何物,以何物为引
老人虚劳咳喘—————以人参为引
久咳—————————以仙人头(打过子萝卜)为引
痛风—————————以土茯苓为引
哮喘—————————以蝉衣为引
霍乱—————————以生熟水为引
便秘—————————以急流水(流速很快的山涧溪流水)为引
生龙凤胎———————以阴阳水为引
呕吐—————————以灶心土为引
鼻咽癌————————以鲜芦根为引


[ 本帖最后由 黎小裕 于 2008/1/17 21:18 编辑 www.med126.com]
-----------惊惕不安————————以鸡蛋为引
-----------疮痈-----------以甑气水(即蒸馏水)为引
-----------墨江县有双胞胎井,很多人喝那水以后生了双胞胎,它那地方的双胞胎也特别多.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一、引经药的种类

有关文献记载的引经药分类较乱,认定也不统一,经整理可分为如下两类:一为按十二经记述,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二为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二、引经药的功用

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引药归经脉 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 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三、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一)引经作用,并非不变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辨证使用,有的放矢 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三)重视功能,不拘引经 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四、引经学说中的疑点

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际上有关归经及引经的理论已蕴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还显得过于粗糙,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缺乏严谨性,实践上不能直观量化,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其次应具引导力,即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大都属于个人体会。

(二)作为引经药,应该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否则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测,并未得到确切的验证。

(三)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一厢情愿的人为迹象。

(四)若遇数经同病,法当数经同治,而方中药有多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

尽管目前用同位素示踪等先进技术已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但引经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经络所属脏腑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性,引经药的引导定位(或曰受体)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引经药与所引药之间发生的反应难以计数和控制,引经药的导向成分也因而难以测定。

==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 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类: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穴位引经药。其应用在内科杂症中较少,而在外感病和外伤科病中较多。各类引经药又有各自特点。


十二经引经药


此类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黄连、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经辨证中六经主方的主药。其它如羌活、独活、葱白、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来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病证引经药


这类药物大多分散记载于本草、医方中,多为临床经验总结。多数病证引经药是对某些病证或某些处方具有特殊作用药物。有些是对某些病证有明显疗效,有些是可增强或扩大某一方剂的作用。这类药物虽然号称引经药,但实际上与临床辨证论治中随证加减药是相似的。由于此类药是从临床中总结出来的,因而比十二经引经药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大。


局部、穴位引经药


其应用多见于外科与伤科病证中,如, “十三味总方”、“少林秘传内外损伤主方”等都是伤科常用方。这些方剂总结的一些局部、穴位引经药受到了临床医家的重视。


一般认为引经药就只起“引经报使”的作用,其实不然,很多引经药都可作为方剂中的主药,既是君药,也是使药。


引经药不像归经理论那样被人重视。因此不是所有的病证和方剂都用引经药,故引经药的临床应用有待深入研究。

==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巴戟
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转自:http://hi.baidu。com/xinglinlaifeng/blog/item/0cb0d29507709d4ad1135edc.html
相关文章
 正确认识中医 (邓铁涛)
 丁香
 青黛丸(《圣惠》卷八十七。)
 中医家底到底有多薄
 人与微生物携手转化的灵感
 名医谈用方体会和诀窍----百合汤治胃脘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