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寿全,字钦安,清末著名
伤寒学家,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以善用
姜、桂、附等温热药著称于世,后来被四川医界咸尊为“火神派”之鼻祖。在其《医理真传》的最后,郑钦安提出了对久治不愈的顽疾病因分析,认为久治不愈的疾病往往都是前世或者今世造下的罪业所致。原文是这样说的:“凡人家中,最难免者疾病,感之轻浅,医药可愈。设或感之太重,三年两载,医药无功,此等疾病,非前世罪孽冤缠,即今生不知检束,积罪累愆之所致也。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夫者,急宜反身修德,多行善功,……。余常以此法教人,应验屡屡,亦可以补医药之不逮出。”郑寿全是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州固驿镇)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87岁。早年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尽得其传。并熟读精研《周易》、《内经》、《伤寒论》诸书,尤其对《伤寒论》有独到见解。
-----------【转贴】“火神”郑钦安“火神”郑钦安 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 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
附子、
干姜著称。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陆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 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四川邛崃人。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芷塘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
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二、郑钦安治哪些病证用附子、干姜 郑钦安说“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医法圆通》治内妇儿科杂病所列病证,就有60余种,加上伤寒温病,则远逾百种之多。诸如
咳嗽、
呕吐、
泄泻、
腰痛、
头痛、唇口红肿、齿牙肿痛、口臭、喉蛾、臂痛、筋挛、
心痛、胃痛、二便不利、淋证、
失眠、
健忘、胀满、中风、淋浊、痿躄……门类遍及于五脏六腑、外感内伤。其中有些病证,通常无用姜附之理,但他依然照用。 三、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四、郑钦安为什么要强调阴证 阴证之形成,当然最重要的是体质,或者说禀赋属素体阳虚者。此外,与饮食劳倦、房室不节有关。还有更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便是医者不识阴阳,不分体质,对素体阳虚者既病之后滥用、误用、多用、久用寒凉滋腻,更伤其不足或虚衰之阳。尤其是对喉蛾、
血证这样的病证,阳证固多,阴证亦复不少,而医者每多忽视阴证。 此外,郑氏几乎在每一病证之后,都要批评市医积习,这一积习便是不独立思考,不思治病求本,见咳止咳,见痰化痰,见血投凉,又多用套路套方,如一见
便秘即用
大黄、
当归、
白芍、
蜂蜜、麻仁、
郁李仁,一见小便不利,便是
木通、
车前、
滑石之类;更视峻药如虎,力图平淡稳当。小病犹可,大病则往往误人。 由此追溯郑钦安的学术渊源,其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在“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因此他的真传就是:“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阳证自有阳证治法,阴证则宜益火之源,或甘温扶阳,或破阴返阳,如此,则仲景之四逆、白通、理中诸方,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习用之方了。“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这便是他的夫子自道。 五、证治举隅(原文节录) 1.喉蛾(扁
桃体炎):喉蛾一证,有少阴君火为病者,或外挟风热,其证心烦,小便短赤,口渴引冷,挟风热则见
发热、头痛,治当清热祛风,如
导赤散、甘桔汤,重则
黄连解毒汤。有脾胃积热,其人必过食厚味,多烦渴引冷,二便不利、口臭气粗,红肿疼痛等,法宜去积热,如大
小承气汤之类;有怒动肝火,上攻于肺而致者,其人必
胁痛,烦躁口苦,面青,法宜清肝,如丹栀
逍遥散、
大青饮之类。 因肾气不藏,君火弱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致者,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黑色,或惨黄淡白色,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如封髓丹、姜桂饮、白通等方,皆可令服。 近来市习,一见喉症,往往用吹喉散、
冰硼散一派寒凉之品,阳证无妨,阴证有碍,认证贵明,须当仔细。 2.
鼻衄:有由火旺而逼出,定有火形可征,如口渴饮冷、大小便不利之类,法宜清火攻下,如大小承气、
犀角地黄汤、导赤散之类。 有由元阳久虚,不能镇纳僭上阴血,阴血外越,亦鼻血不止(不仅鼻血一端,如
吐血、齿缝血、耳血、毛孔血、
便血等),其人定无火形可征,二便自利,唇舌淡白,人困无神,法宜扶阳收纳,如潜阳、封髓、
甘草干姜或加安桂、
吴萸之类。 3.疮科:凡疮之生,无论发于何部,统以阴阳判之为准。 阳证其疮红肿痛甚,寒热往来,人多烦躁,喜冷恶热,大便坚实,小便短赤,饮食精神如常,脉息有力,声音响亮、疮溃多稠脓。 阴证皮色如常,漫肿微疼,疮溃多清水,流清脓,黄水、血水、豆汁水、辛臭水,其人言语、声音、脉息、起居动静,一切无神,口必不渴,或渴喜热饮,舌必青滑,大小便自利,其治或以
桂枝汤加
香附、
麦芽、附子,或
麻黄附子
细辛汤;疮溃而脓不稠,用
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阴寒最盛者,可用回阳饮、白通汤或黄芪甜酒炖七孔
猪蹄、
羊肉生姜汤等。 4.痿躄:东垣、丹溪道《内经》“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专主润燥泻火,但《内经》所论,当是肺热叶焦之由,起于阳明也。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生精生血,化气行水之源也,《内经》谓阳明虚则宗筋弛,明是中宫转输精气机关失职,精气不输于脏,则痿生。以此分处,则治痿独取阳明一语方成定案,即不能专以润燥泻火为准。即有邪火太甚,亦未见即成痿证,果系火邪为殃,数剂清凉,火灭而正气即复,何得一年半载而不愈。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中复阳,中宫得复,转输如常,则痿证可立瘳矣,如大剂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参附、芪附、归附、术附,皆可酌选。 六、治验选录 《医法圆通》所载治验无多,且都散见于原文中,从未见有人引用,因此如同浑金朴玉,阅之,弥觉可珍,爰选录四则,以飨读者: 予尝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气懒言,半载有余,予知为元气散漫也,即以大剂吴萸
四逆汤治之,一、二剂而胀鼓顿失矣。 又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实,坚如石块,大小累累,服破气行血之药,已经数月,予知为阴积于中,无阳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汤加桂、蔻、砂、半、
丁香,一、二剂而腹实顿消。 一人病患咳嗽,发呕欲吐,头眩腹胀,小便不利,余意膀胱气机不降而返上,以
五苓散倍桂,一剂小便通,而诸证立失。 予恒见中年老妇,每多两手膀痛而不能举,究其所病之由,多起于少年天癸至时,不知保养,洗衣浆裳,常用冷水,以至寒凉伤及经络,不即为害,迨至中年老时正气已衰,兼受一点寒邪引动,而痛斯作矣。予每以甘草干姜汤加
鹿茸、桂尖、附子、葱、酒,治之多效。 七、我对郑钦安的评价 郑钦安为清代独具风格的医家,享誉巴蜀,其认证用方,专在“阴阳”上下功夫,对阴证证治,颇多发挥,尤以善用干姜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实医林一代怪杰。 郑钦安虽善用姜附,影响了几代人,但他并不专用姜附,也不是偏爱干姜附子,恶当归地黄,而是当用则用,其所论阴证特征,可供临床者参考,以备一格。 他批评的市习,一见什么病,就用什么病的套方套药,而不问阴阳,不辨证侯,这样的毛病,是医生的通病,我有时也难免不自觉地蹈此覆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他的代表作《医法圆通》,是为补偏救弊而设,他强调阴证,是因为人们往往忽视阴证的缘故。但综观全书,他之持论并不偏颇,这是其可贵之处,也是他区别于明清贵阳贱阴论医家的地方。 至其用方多是举例,言其大概而已,读者但师其意可也,不可拘泥。
-----------很好的帖子,顶一下.
-----------顶
-----------呵呵想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