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周慎斋遗书教程:用药权衡
来源:用药权衡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用药权衡

用药如用兵,医之有方法,如兵之有军法也。医用药而无准绳,犹将之用兵而无纪律也。凡用药须择一味为主帅,其余分佐使而驱用之。治上必达下,下病必升举,法固然也。若治病无法,虽轻病亦不宜措手。如有邪固宜攻邪,攻邪而邪不退者,因正气虚,不能胜邪故也。必要扶正为主,正气足,邪自然不能藏匿,求路而出矣。然又必顺其开 。令邪得有出路,而其出无难矣。如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头痛川芎蔓荆子,使邪从汗散。若自汗表虚,邪因虚入,补中正法,无如缓治最宜,或补中,或保元,加桂枝白芍,因表虚也。故正气未虚,邪气独盛,邪在于表,当却邪而存正,作伤寒治之,若病久则不可用此法。寒热往来,仲景用小柴胡汤,黄芩清肺,柴胡行表,半夏豁痰,甘草和中是矣。又用人参者何?为肺虚也。内热见渴,病在上焦,加麦冬干葛。热而不渴,是未达也,加猪苓木通

五苓散,散表之里药,白术茯苓各一钱五分,猪苓、泽泻各二钱,四味是矣,又用肉桂者何?是暑热之药,能行表里,热饮通表,水调达下,烦渴饮水过多,水入则吐,心中痰湿在内,即当利之。五苓用肉桂,补中用升麻,当知其为引使通达之妙也。潮热,病在上焦,宜表;病在中焦,宜理;病在下焦,宜升不宜降,宜缓不宜急。使血气归于中道,斯无偏胜之诸药方有用气留味者,有用味留气者。如补中益气汤,用之入阳分以补气,黄耆当归气浓者,宜重用,人参、白术味浓者,次之,升麻、柴胡升散,陈皮破滞,俱于气不利,用之宜最少,故味先而气后,后至者成功,是为用味留气。用之入阴分以补血,人参、白术味浓者,宜重用,黄耆、当归气浓者,次之,升麻、柴胡提气,陈皮行气,俱于血有益,用之不妨多。(张东扶曰∶提气所以有益于血者,阳生则阴长也。行气所以有益于血者,气行则血生也。)故气先味后,后至者成功,是为用气留味。自余诸方,大约仿此而已。补中益气汤,升麻、柴胡升提走表,黄耆、陈皮气药,余皆血药。

凡服温补药,调理莫过于参苓白术散;服大热药,调理莫过于八珍散。

凡病先用热药太过,现出热证,用清凉和解,二三剂即愈。用寒凉太过,现出寒证,用温中理脾,三五剂即愈。

上通,益气汤。下达,六味丸

如用补中益气汤,汗少肺气不开,重用黄耆;汗多里气不守,重用人参;热不退,重用甘草如保元汤、益气汤、归脾汤,用木香同煎,令其气味浸入,则能助参 成功,是谓补正却邪。四君、十全大补用木香,但以汤磨,冲和药内,不入药器同煎,令其气味不散,则能行参之滞,是谓去邪存正。

用干不得用莲肉,一清一温,则温者力减,不能见功。

暑月用滋阴药,必用燥药调理,用燥药,必用滋阴药调理。

胃有邪火,宜养不宜燥,胃无邪火,宜燥不宜养。养者,养胃阴也。(张东扶曰∶此二 语殊不然,脾宜燥,胃不宜燥,不必定有火也。经云∶胃为多气多血之海,燥则气增而血耗矣,故胃之治法始终宜养,不可偏言燥也。王胥山曰∶谓胃无邪火,宜燥不宜养,若以胃家有停饮者当之,此理亦是,未可驳其非也。学人看书,须有圆通之法,自然四通八方,路路皆达矣。)表里不清,但用补中益气汤。病久不愈,但宜八珍。若附子必无热证方可用;干姜、肉桂,必是寒证方可用;血凝气滞,表上焦热,升阳散火,补中益气,调理莫过于参苓白术散;散火调理,莫宜于八珍。补中益气,加附子合和中散,内伤尽矣。十全大补合二陈汤,凡有湿热在上焦者,用茯神远志,能使浊气下降;在中焦用之,能使清气上升。

参苓白术散,大人小儿俱宜之药。用砂仁,所以行滞燥湿,不可无也。

其人素见阴脉,服补药不合者,以其阴中之阳虚也。宜补阴中之阳,用八味地黄丸。但见脉数,是为细数,细数者不治。

其人素见阳脉,服热药不得者,以其阳中之阴虚也。宜补阳中之阴,用补中益气汤。倘脉见数,是为弦数,弦数者无妨。

人参、黄耆、甘草,退热之圣药也。不有细辛,其何能使肾水之上升?不有干姜、肉桂,其何能使邪热之发越也?(王胥山曰∶此为治虚邪、寒邪者言,与治实邪,热邪迥异。) 肺气宜敛,有不可敛者,痛不可敛,胀不可敛,浑身肿胀,俱不可敛。有不可开者,嘈杂不可开。如治消中,不宜莲子之类。

上焦血虚,当归、肉桂多用,白术少用。中焦白术多用,血燥则与归身并用。下焦血虚,用熟地、肉桂,涌泉火起用黄柏

四君加用木香,治滞气在胸中。四物加用沉香,治动气在脐下。若气虚不用木香,用黄耆,血虚不用沉香,用肉桂。

补脾兼补肾。如腹痛腹鸣,脾土虚寒可知。而或肾亦虚寒,倘专一补脾,未免有土克水之患,故用药有兼施焉。山药、白茯苓、干姜所以补肾者也,而补骨脂茴香、肉桂、杞子、熟地,则补脾之中,兼以补肾矣。所谓补脾兼补肾者如此。

补肾兼补脾。如小腹胀满,肾气虚寒可知。而或脾亦虚寒,倘专一补肾,未免有水来侮土之患,故用药有概执业兽医举焉。补骨脂、苁蓉、大茴香、肉桂,所以温肾者也,而干姜则温肾兼温脾矣。所谓补肾兼补脾者以此。

补脾兼补肾,不宜用白术。补肾兼补脾,不宜用熟地。又二治法俱不用小茴,恐其行肾气也。(钱登谷曰∶久泄则术反不宜,以其燥健,能渗土中真气也。故脾病久者,必兼补肾,若脾中有湿,又不可拘此。) 凡嘈杂,脾阴不足,山药宜多用;火旺,甘草宜多用;大便艰,血燥,当归宜多用;心不宁,莲心,苡仁宜多用。忌生熟地,脾恶血药故也。

阳虚下陷,填入命门,上无气以养而枯槁,大升大举,使气上归于肺,皮毛遂润泽。盖阳不可下陷,下陷则阳为火而阴气绝矣。阳升则肺气下滋,气归于肺,泽及皮毛矣。

调理脾胃,有治理、调和、养补之不同。用山楂神曲、麦冬等药谓之治。用消克之药,以攻其病,是治贼邪也,故云治。用四君子汤谓之理,是清理之也,故云理。用参苓白术散加益智谓之调,此药能上能下能中,故云调。用四君子汤,寒加干姜,热加川连,谓之和,有热去热,有寒去寒,故云和。四君子汤等分用之谓之养,等分均平,不攻不入,故云养。补者不必正治,但补肾令脾土自湿,谓之补。补者补其母也。土之母,命门火是也。

六味丸汤,用山药、白茯苓,皆脾经药也,如单补肾,不宜加入。(张东扶曰∶此论殊不然,山药滋精固气,白茯苓极降肾逆,俱是肾精对证药。古人用此专以补肾,而兼以补脾,所谓治病莫忘脾胃者此也,若六味去此二味用之,便不成方矣。) 命门脉实,六味丸;脉弱八味丸。如痰嗽腹胀者不宜。咳嗽夜间舌干口燥,亦可酌用。

口干不渴,血虚血燥故也,宜耆归汤。

凡用温暖药,细辛切忌用之,以其引阳气上升故也。

脾多血少气,患其不醒,药味带醒,则入脾矣,如四君用陈皮之类。胃多血少气,患其不举,药味带举,则入胃矣,如四君、八珍用半夏之类。

药有必不可用者,如肝病之于白术,脾病之于当归,肺病之于生地,肾病之于桔梗,心病之于桂附,此则必不可用者也。有必不可已者,如纳气用地黄,脾病用茯苓,肺病用参,肝病用白芍,肺火用门冬,心火用川连,胆火用黄芩,肾火用泽泻,小肠用木通,大肠用萆,膀胱用羌活,有其证,不可不用其药也。纵有未宜处,亦当以他药制之,如藏附于术,藏附于乌药,藏桂于芍之类也。

所谓热因寒引者,如用热药佐以辛凉,则由表达里,荣卫和而热者不燥。所谓寒因热引者,如用寒药,佐以温热,则上通下达,炎焰消而寒者不滞。故退热用紫苏、葛根前胡、桔梗,攻热用黄连一分,炮姜四五分之类。

病在肝,用白术则引肝邪入脾。病在脾,用当归则引脾邪入肝。盖白术走脾,当归走肝故也。脾虚亦忌当归,白术,用之反致胀满。

腰痛小腹痛者,阴中之气滞,用小茴、补骨脂行气破滞。阳痿多属于寒,琐阳固精,苁蓉壮阳,菟丝子添精明目,杞子升发阳气,随见证用之。腰以下脚膝痿软无力,多属湿热,若大便结燥,四物加苍术、黄柏、虎骨板、汉防己之类。脾胃虚,四君子加入前药。腹胀用苍术煮白术入药,参苓白术散亦可。骨髓中热,加知母杜仲,补脾阴之不足,且能走肾。诸药得牛膝下引,能退骨髓中邪热,而助诸药成功,故曰牛膝下部药也。

用川芎,不得用牛膝,嫌其行血行气也。如气血大虚,十全大补汤,加杜仲、补骨脂、凡用阳药宜和,阴药宜急。行气药宜少不宜多,少则效,多则无效。

凡发散药内,不得用白术,白术性滞入脾,反能令邪气滞而不散也。

凡怒气伤肝,不可用白术,当用人参、黄耆、五味,清理肺气。

凡用药必须求得君药。如浑身胀痛,羌活为君;血病,当归、肉桂为君;气虚,人参为君;表虚,黄耆为君。余仿此。

汗后虚烦不安,麦冬五钱,黄耆二钱,当归二钱,甘草、五味各一钱,煎服。麦冬引甘草,泻心中之火,加灯草之清空,则麦冬、甘草,降火下行甚速。

凡病势已亟,议用姜、桂、附子热药,须脉带缓沉无力,或豁大而胃气尚存者可用。倘 脉细小数,外现气促神昏,形脱音哑,自汗潮热泄泻者,切忌用之。

防风,黄耆所畏。用黄耆,则防风只可用一分,多则反致不效。用羌活须用归身制之。

凡病和之不足须补,补而不愈宜发。

中气足,则清升浊降,诸病皆愈。倘宜用寒凉药,须用一二味,引入小便去,能使中气 伤寒证中,须知有内伤。杂病证中,须知重脾胃。胃气不伤,百病皆易痊。

五味味酸,从参、耆、甘草,则入脾助参,补上焦元气,宜槌碎少用。从当归、麦冬,则主收敛,助归、麦,滋下焦阴气,宜全用多用。入温肺汤中,收敛下行,补益真阴,桂、姜导火,藏于九地之内,反不热而凉矣。

木香行痰导气,磨服;入补药,煎服。

升麻升气,用三分气可升至胸,用五分可升至顶,过此不可再增矣。

黄连去心肝之火。引入心用一分,引入肝用三分,俱不宜制。若酒炒入肺,则能引热入黑山栀清中带补,泻肺肝脾三经之火,胃口痛尤宜多用。

伤血重用芍药,伤气重用甘草。白术水煮烂成饼晒干,能补脾阴之不足。鹿茸温肾,其性走荜茇但能温肺,肉豆蔻温肾,宜去油。白芥子破胁下痰积,不可轻用。萝卜子破痰破气。苏马兜铃,大寒之药,用以治咳,取其清空。紫菀补血补阴。款冬劫药,必须斟酌用之。

川芎、补骨脂二味,殊不宜轻用。一则太窜散,一则太窜燥,最宜斟酌。

槟榔枳壳,俱行气破滞之药。如胃口作痛,用良姜温散,不有槟榔,其何能使郁积下行?上焦虚弱,用参 温补,不有枳壳,其何能使胸膈无滞?专于补益,而不加之以行气,补益者何能成功?偏于行气,而不先之以补益,行气者何能获效?车前子退热利小便。瞿麦利心经湿热。 蓄破血,主赤淋。

沉香行血中之气,小腹滞痛者宜之。肉桂与沉香同功,且能补血。血滞者用沉香,血虚爪能去死血,下死胎胞衣。

香附开郁行滞疏肝,故能止疟。元胡索,俱为破血之药。然香附见元胡索则破气,红花凉血,丹皮退热,不可混施。

炮姜、肉桂,所以温胃也,见吴茱萸则温中。四君子所以补脾也,见丁香则温胃。止呕 吐必,万升而不降。草果其性猛烈,破积气痰食。冻米温中,白糖温中,益智暖丹田,红曲健脾蜜糖开肺润皮毛,沙糖动胃利小肠,饴糖润脾泽胃,白糖温胃,大便泻者相宜。

益智温肾,且入胃。鹿茸温肾,其性下走。肉苁蓉壮阳。肉桂行血生血温血。巴戟温肾。以上数味,皆命门之药。命门乃阳中之阴,用之于所不当用,恐动大便。琐阳、菟丝、鹿角胶、鹿角霜、破故纸小茴香枸杞子,以上数味,俱少阴肾药。肾乃阴中之阳,用之于所不苁蓉补肾中之阴,菟丝子补肾经之阳,杜仲平肾经气分之湿。益智温肾,与山药同用,上焦满闷,用紫苏、杏仁、陈皮。中焦满闷,用炮姜、肉桂、吴茱萸。下焦亦同中焦。

但加小茴。上焦热,用栀子。中焦热,用黄连。下焦热,用黄柏。上焦虚,用保元汤。中焦虚,用补中益气汤。下焦虚,用地黄丸。上焦嘈杂,用生地。中焦嘈杂,用山药。下焦嘈杂,用气结涩,苏梗、杏仁。血结涩,桃仁红花。木瓜淡能利湿。青皮泄肝气,不使之上升。

枳壳解肝结利气。防风为却风润剂,去肝家气分之风。蒺去肝家血分之风,益心火,制肺金,所以疏肝。萆 去肾湿,亦平肝家血分之湿。山栀清肝火。柴胡清胆火。郁李仁清利胆气,解胆结。白莲花润心经气分之燥。牛乳润心经血分之燥。防己泻血分中湿热。杜仲、泽泻可用。葶苈大戟,则逐水之功愈大。赤石脂入心大肠,性涩可以止脱,气脱者为虚寒,则涩从温可知。丁香温胃。干姜和中。牛膝利小便行血,同补肾药,去湿热,理下焦之痿弱。

蚕沙去上焦风湿热。制香附治走气痛。吴茱萸性下,若脐腹作胀,知气已下陷,多用之,气愈陷,故行气者用一分,脐腹作痛,邪气已滞,少用之,恐邪气难开,故破气者用三五分。大茴、小茴俱辛温,小茴走少阴与气海,大茴厥阴肝经。

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去血积血块血鳖。加肉桂,行血,气得上升,而诸积从小便出八珍汤,人参与当归相并,川芎与甘草相并,白芍与白术相并,茯苓与生地相并。用川芎,不得用生地、熟地,用人参,不得用茯苓,以上下相制,不能专用其力也。

纳气法,有用和而令气纳者,甘草用一钱五分以和中,益智用一钱以温肾,此和而纳之也。

肉桂、磁石、人参,此温而纳之也。有用凉而令气纳者,黄连五钱,生姜一两,同捣烂服之。肺之脾胃虚,气不归肾,生地一两,生姜七钱同捣烂服之,或生脉散,加磁石、牡蛎,此麻黄,脉紧数,畏寒无汗者当用。桂枝,脉迟缓,畏风有汗者当用。

白芍,大便泄,酒炒黄色。若后重紧急,则生用。

燥渴大泻,干姜必用。咽喉痛禁之。

神曲生用消食,炒用消积,打糊消痰。麦芽和平,治腹中气鸣,滞血膨胀。

山楂破滞,虚人少用。

黄柏,两尺脉洪大,真有力者当用。

附子,尺脉迟弱,大便溏者可用。若尺脉洪大,便闭者忌之。

大便坚实,脉沉有力,的是热证。宜用皮硝,助以大黄,大黄可用五钱,皮硝用七钱。

巴豆用一粒,大戟酒泡为末,只用三四厘,斑蝥用一枚,丁香用三分,细辛用三分,此五味,依数用之,再多伤人。(以上钱登谷本有之,而草庐本不载,今附录于后。)

人参钱五分,黄耆三钱,可配柴胡一钱。(此条从胡念庵家所钞周慎斋家藏医案内出,以见柴胡之不可多用也,草庐本不载。今附录于后。)

炮制心法

黄耆米泔水煮补肾,蜜炙补肺,醋炒入肝,酒炒发表,盐水炒亦入肾,防风煎汤炒,亦走表止汗,附子煎汁炒,则走表助阳,能退表虚之热。

白术 米泔浸洗,晒干生用,或用土拌炒,或姜枣煎汤拌炒,或苍术煎汤拌炒,或十香汤拌炒,或同大枣煮,晒干用,或用附子汁拌炒,则守中以止涩,能止里虚之泻。

附子 或童便浸煮,或面裹煨熟,或黄连甘草汤煮。面煨者,走而不守,其势上行,可以壮阳于表。童便制者,守而不走,其势下行,可以回阳于里。以寒药监制者,是用之而又畏之也。譬之用人,正欲任使之,而又束缚之,安能尽其才哉?生、熟地 姜汁炒用,可以不腻膈。

陈皮 盐水泡去白。可以消痰下气。

大小茴 盐酒炒。

扁豆 汤泡去皮,姜汁炒。

干姜 温汤洗浸,春夏炒黑,秋冬炒焦,初春初秋带焦。

柴胡 酒洗。

升麻 酒洗。

远志 甘草汤浸,去骨,同茯神用,开胸膈,而使火下降。

荆芥 醋炒。

补骨脂 盐酒拌炒,或面拌炒。

乌药 附子汁煮,晒用。

赤白芍 或酒炒,或肉桂煎浓汤拌炒。芍味酸泻肝,桂味辛,制芍则温肺平肝,治寒热如疟。盖木得桂则柔,金得桂则沉也。

黄连 酒炒,或吴茱萸炒。

神曲 姜汁炒,消痰。

五味 吴茱萸炒。

木瓜 吴茱萸盐汤煮,晒干用。

浓朴 姜汁炒。

吴茱萸 盐水炒。

细辛 酒洗。

芡实 米炒黄色。

砂仁 姜汁同盐水拌炒,能使阳气下达。

杜仲 盐酒拌炒则不燥,姜汁拌炒则疏肝。

古经解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阴阳应象论)

阳生阴长,春夏之令也,阳杀阴藏,秋冬之令也,阴阳互为消长。春主阳,阳盛则阴生,故至夏至则六阳极而一阴生矣,至秋则阳气渐退,此即所谓阳杀也。杀者,衰也,谓阳渐衰也。至冬则阳气皆退藏于阴,虽藏于阴,而一阳即来复于冬至之日。故人之肾中,亦一阳潜长,而四大五脏,尚非阳王之时也。此当以扶阳为要,不得以阴寒凉剂而害其阳之根也。冬至为一阳生,至春初则三阳渐进,故用药亦当开导生路,以遂其生长之机,亦以扶阳为要。至夏则阳盛于外矣,又当接其真阳,而不使脱其根蒂。故五苓之用桂者,得此意也。至秋则阳渐归阴,亦当开导其归路,而勿使隔绝于外。如香苏饮、正气散之类,得此意也。至冬仍归于潜所,而外皆阴气,斯时当顾内以统外,勿使失其根蒂,则有生有长,有杀有藏,而阴阳无隔绝偏害之虞矣。倘不知生,则不知扶其初;不知长,则不能补其缺;不知杀,则无以引其归;不知藏,则无以安其根。此盖无非以阳为本,而四时皆当相顾也。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同上)

寒者,阴也,寒则坚凝,故阴为地,地至浊者也;热者,阳也,热则流通,故阳为天,天至清者也。是言阴浊而阳清,天清而地浊也。(张东扶曰∶清字不得作好字眼解。盖清浊既生于寒热,在人则皆能为病也。)

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同上)

精者,阴也;气者,阳也。精化为气,阳根于阴也。味者,阴也,阴盛则阳衰,耽味太 过,则气反滞而不行,故味足以伤气。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同上)

土本生金,金为肺,土为脾。凡干燥之土不能生物,泥泞之土亦不能生物。故脾土湿则不能生肺金,湿即是水气,水气既入,当秋日肺正旺时,尚未能为害,至冬金衰而水旺,则湿得趁其时令为害而咳生矣。盖肺金最清,不能容邪,伤湿则金寒而咳也。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同上)

遇春夏之令,阳气升而欲舒,被发缓形者使阳升而气舒也。故凡春夏之病,不得过用寒凉收涩之剂。春日伤风寒,宜用广皮苏叶舒发中焦,而石膏不得用于春者,皆此意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四气调神论)

阳为天,阴为地。清阳之气,天之气也,其在人身,清阳之气,则流行于五脏六腑之空窍而无所滞凝。其所以流行于诸窍而无所滞凝者,盖因五脏,各藏其清元真一之气,而无侵凌僭越之患也。若五脏之气不固,则颠倒横溢,少火而为壮火,清阳而为浊阴。凡流行出入诸窍者,俱属阴邪,如肺气本应下输诸脏,今则上逆而为害;脾气本应上输于肺,今则下陷而为邪;肝能疏土,今则反郁而伤脾;水能生木,今反泛滥而浮木。一身上下流行诸空窍,无非浊阴凝结,而清阳之气不行矣。如天本阳,而能藏其真元清一之气,故苍苍在上,惟开窍于日月,而光明普照也。若一天尽如日月之明,则日月之光,悉皆隐没,宇宙之间,不复有流行之清医学三基气,清气不行,则邪浊之气得充塞于空虚之际而为害。人身之有病,何以异是?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 (同上)

苍天之气清净,故能阳升阴降,天地和谐,天健运而地顺行,此时天气下而地气腾,天地交而成泰矣,何灾患之有?若天不健,则地不顺,天地间隔,阴阳不和,阳不和于阴,则阳独亢,阴不和于阳,则阴独凝,非复苍天清净流行之气,而光明之境变为晦冥之境矣。故人身真火不行,则阳气闭塞,而一身上下,无非阴火横行,所谓地气冒明也。地气者,阴气也;冒明者,阴气昏冒光明之阳分也。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生气通天论)

夏令行,则阳气尽浮于外而内虚矣。肾者,阳所藏之地也,阳气既浮于外,则内虚而肾气亦虚,斯时更伤劳欲,则外实内虚,上实下虚,不厥何待?煎者,上与外;厥者,内与下也。煎于上与外,便厥于内与下。治法当以纳气归肾为要。(辟,病也。辟积,谓病之积也。煎者,心体烦热,有若煎熬。厥者,气逆而厥也。)

经脉横解,肠 为 (同上)

经脉主气,络脉主血。肺主气,大肠肺之表也。经脉横解,则气行不速;气行不速,则肺不主令。饮食之在胃者,至大肠而不能奉肺降下之令,则大肠之气滞矣。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结,血结气滞于大肠,乃痔之所由生也。

二阳之病发心脾 (阴阳别论)

二阳,阳明胃也。胃者,脾之夫也。胃病,则脾岂能独安?脾气行则心有所奉而血生。

故心生血,脾统血,心、脾二经皆生血之原也。血者,阴也,阴生于阳,胃阳既病而无生发之气,则阴血所生之原病矣,焉能不及于心脾哉?

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同上)

真脉之脏脉,即本脏之真脉,无胃气者也。死日有除成数算者,有除生数算者,有除生成之数算者。盖阴遇阴,阳遇阳,而逢受克则死也。如肝悬绝,肝之成数八,肺之成数九,八九十七,除十七而加一,至十八日则死矣。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阴也。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虽阳而为成数则阴矣,故俱以成数算。心悬绝,地二生火,生数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六与二,八也,除八而加一,故九日死也。肺悬绝,金之生数四,火之成数七,四与七,十一也,除十一而加一,十二日死矣。肾悬绝,水之生数一,土之生数五,一与五、六也,除六而加一,七日死。惟有脾悬绝四日死,人不易晓,盖土旺于四季而位于中,故脾悬绝,只逢克便死。天三生木,木数三,除三而加一,故四日死也。

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 (脉要精微反四时者,脉气反四时也,如下文春夏之脉瘦,秋冬之脉浮也。有余,精气并也,并于上则下虚,并于下则上虚,故有余为精。不足,正不足也,故不足为消。应太过,并于上,上太过,并于下,下太过,有太过即有不足,故曰应太过,不足为精。正气消,则邪气旺,邪之旺由正之消也,故曰应不足,有余为消。

太阳所谓肿腰 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 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脉解篇)

太阳,三阳也。一阳从冬至而升,至正月寅则三阳生矣。三阳肿腰 痛者,太阳不得遂其生发之性,至正月寅,阳未尽发而郁于下,故痛也。所以曰阴气盛,阳气未得自次者,未得其位次也。病虚为跛,盖如阳气,遇冻初解,虽动而未升,亦郁于下也。跛者,太阳膀胱之脉,起于足小趾至阴之地,阳抑于至阴,故为偏跛。跛,足不能行也。(按∶本详解六经诸病,此特太阳一经中之二耳,盖略举一隅以为例也。)

人肝目应之,九九窍,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以之候发,母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征、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四反,一四方各作解。(针解篇王冰曰∶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义理残缺,莫可寻究。)

人肝开窍于目,凡九九八十一窍,六六三百六十五节,凡所以动而运者,皆肝之气,木之性也。故一以观动静,在人为天一之所生,在天为水之所生,升而为火。盖肝主动,火亦主动也,所以候五色。七星为十二月转运之星,亦主动,故在天为火,而其动处应于七星也,以候发者,发在头而居火之分,故在上者为应也。母泽缺三句(三句字疑,)水为木母,水旺则木盛而发泽,五色在天,五声在人,宫、商、角、征、羽,变而为六律,其中有余不足,则于音别之,故曰有余不足,应之也。五色在天,人多见于面;五声在地,人多见于胸喉,故下言地二也,地二以候高下有余。九野在人,五脏六腑也,一节俞应之。俞,背也,俞为脏腑之门户,此又有地通乎天。盖腹为阴,为地;背为阳,为天也,故曰应之以候关节。(“关”字是慎斋所改,原文是“闭”字。)此二也。三则在人多变动,一分以候齿,泄多则血少,十分角之变,盖角属木,木为肝,肝主动,动则变,故曰十分角变。可见凡病从肝而发者十之九也。五分以候缓急者,肝为将军之官,易急而难缓,急则病发骤而猛,缓则虽发而易制也。六分不足三分,因寒在关节也。第九分四时者,在天为四时,在人为寒、温、燥、湿。人之寒、温、燥、湿,即天之四时也。一应之以候相反,如天之冬而暑,暑而寒,反则病,顺则安,然四方高下,九野远近不同,又当因地而推天时人事之不同,不可一例解也。

故用药解病,一宜参之天时,又宜察之地宜,则无不解矣。(王胥山曰∶针解篇中所云“人肝目应之,九”下一百余字,经文蠹缺,难以尽通,故古人于此节皆无注释,盖遵缺疑之义也。慎斋则以古圣微言,有同至宝,不可竟等于史传之缺文,置而不论。故因其可通者而发明之,以见珍惜之至意。夫前贤于残编蠹简,犹视同金书玉格,一字不肯舍弃如此。今之习业者,于《灵》、《素》古经,竟有终身未曾省视,而犹自矜其艺术之精良。吁!其所谓精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 (金匮真言论)

冬时阳藏于内,内者,阴也,能藏于阴,则无病矣。倘至冬而阳不藏,则阴为阳气所抑,能无病乎?故曰冬病在阴。夏时阳发于外,外者,阳也,倘至夏而阳不能发,则阳为阴气所抑,能无病乎?故曰夏病在阳。春时阳虽欲发而气尚微,倘因七情、劳役、外感所侵,则阳亦抑于阴分而阴病矣,故曰春病在阴。秋时阳气当渐降,苟至时而不能降,是阳气弱也,弱则病由此而生矣,故曰秋病在阳。

脏不藏精

肺不藏者肾必伤,肾不藏者肝不发,肝不藏者心不荣,心不藏者脾必害,脾不藏者肺必灾。总之,母不藏者则子不发,子不发则病仍及于母。故心及肝,肝及肾,肾及肺,肺及脾,脾及心,子母相关,病之标本于斯而定,然亦言其大义如此。若其间或感、或不感,或感之轻重浅深,则又因其人之素禀,此乃因时气而识其将来之病症也。至于当时则又不然,如火不藏则肺病,金不藏则肝病,木不藏则脾病,土不藏则肾病,水不藏则心病,此因当时之过旺而及于妻者也。夫妇俱病,则其中补泻之义可推,如辰戌年,初之气为相火,是火不藏也,当时之肺病,将来之脾病可知。即此一端,可以例其余矣。

相关文章
 控涎丹证
 牡蛎散(《圣惠》卷八十。)
 各位请问下 我这些病怎么挑主穴 和配穴
 辨烂喉丹痧顺逆论
 肺痹汤(《辨证录》卷二。)
 冲阳太二脉论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