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各家经方:甘麦大枣汤林氏治验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按:先祖父林沛湘教授为八桂名医,首批全国名老中医、桂派中医大师。在新出版的《林沛湘学术经验集》中,我们系统整理了林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专门就林老最擅长使用的甘麦大枣汤作一总结,特录于下,与大家交流。
应用甘麦大枣汤经验

 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第二十二》,原文为“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燥是指五脏、尤其是心肝之津液精血亏损、神气机扰而致之燥证,甘麦大枣汤专取甘药,缓急润燥。方中甘草培土荣木,大枣益气补中、养血柔肝,小麦养心血、滋肝阴,全方虽仅三味,却为滋阴养血、健脾补肝、养心安神之良方。林老将之灵活运用于各科杂病伴液亏血燥而致脾虚肝急、心神不安者,取得显著疗效。
 此方常与百合地黄汤合用,共凑养血滋阴、清热安神之功,对于阴血不足、虚热内扰、神明不安者尤宜。
 一.脑外伤后综合征
 脑外伤后综合征为西医病名,中医多属“头痛”、“眩晕”范畴,临床上多从血瘀论治。但林老根据多年临床观察,认为其为病者,多素体肝肾阴虚、内热灼伤津液,一遇外伤则致气火上冲、扰乱清空为病。故体质为发病之内因,脑外伤不过诱发因素而已。脑为髓海,受肝肾精血之充养而为神明之府,肝气生发,则气血能上荣于脑;肝虚则脑失所养,肝逆则脑气乖逆。清?陈士铎《辨证奇闻》有脑气不足治在肝的论述,其谓:“脑气不足,则肝气大虚,肝虚不能应脑……必大补肝气,使肝足应脑,则肝气足,脑气亦足”。故在治疗上,林老始终采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滋阴养液、清热柔肝,并根据兼挟之证不同而随证加减。甘麦大枣汤以甘味柔肝养阴、缓中生津。其中小麦为肝之谷,《素问?金匮真言论》:“肝……其谷麦”,而足厥阴肝经“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灵枢?经脉》),故肝血能生精充髓。故小麦能益肝气、柔肝阴、清脑热而安神明。百合地黄汤中百合甘润养阴、安神定志,地黄《本经》谓之“主折跌……逐血痹”,能清热生津、凉血消瘀,二药入心经而通于脑,与甘麦大枣汤合用能清脑热、益脑气而安神明。
 若肝阴不足较甚,常合一贯煎;肾精亏虚较重,可合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血瘀较轻时可用原方或合四物汤,血瘀较重、疼痛为甚、面舌色暗者,林老常选用田七
 例1:莫某某,女,37岁。1979年4月26日初诊。
患者于1979年2月19日下午5时许骑自行车跌倒,昏迷约十分钟,旋即清醒,当时未有特殊不适。至夜半突然出现头痛、眩晕、不能起床、呕吐,在某医院住院两个月未愈,转请中医治疗。现症见:头晕,头痛喜按,心悸失眠盗汗,五心烦热,饥不欲食,欲吐,不能起床行动。舌淡,边尖红,苔黄而干,脉沉细。证属阴虚内热,治宜滋阴养液、兼清内热,方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味为治:小麦30克,红枣15克,甘草5克,百合20克,生地15克,黄连2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夜交藤15克,地骨皮15克,丹皮10克,仁10克。6剂。
 5月3日二诊:盗汗、欲吐等症已除,五心烦热减轻,睡眠较好,头晕心悸未已。舌淡红,苔薄黄,脉虚。病已缓解,仍守前法,处方:小麦30克,红枣15克,甘草5克,百合20克,生地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0克,地骨皮15克,丹皮15克,杞子10克,白芍13克,夜交藤15克。6剂。
 5月11日三诊:诸症皆大有缓解,唯右转及反转身、仰面时仍有头晕。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小麦30克,红枣15克,甘草5克,百合20克,生地15克,茯苓17克,杞子10克,白芍13克,杭菊10克。6剂。
 5月28日四诊:仰面向右转已无眩晕,但有时仍有欲吐。舌淡红,脉细而沉。处方:小麦30克,红枣15克,甘草5克,百合20克,生地17克,茯苓17克,半夏10克,杞子10克,菊花10克。6剂。
 6月8日五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守上方加桑椹15克。6剂。后以此方为主调治月余而痊愈,已能上班工作。
 
 例2:韩某某,女,62。1980年6月27日初诊。
 6月15日晨跑跌倒,昏厥约10分钟,醒后头痛头晕,后十余日经中西医治疗未愈。现头目眩晕而痛,心悸。舌暗红,苔黄而稍干,脉浮弦而芤。此津亏液涸血滞、头目失养所致,治宜养液柔肝、佐以祛瘀,以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味:小麦30,红枣15克,甘草5克,百合20克,生地15克,茯苓20克,杭菊10克,田七末(冲)3克。3剂。
 6月30日二诊:头目眩晕稍好。舌暗红,苔黄而干,脉浮弦而芤。上方加红参3克,枣仁15克。3剂。
 7月3日三诊:头晕头痛大好。舌暗红,舌苔黄,根部苔干,脉浮弦,左稍芤。守上方6剂。
 7月21日四诊:头晕头痛本已消失,吃酸笋后又有复发。舌暗红,苔黄而干,脉浮弦。处方:小麦30,红枣15克,甘草5克,百合20克,生地15克,茯苓20克,红参3克,酸枣仁15克,生石决明(先煎)20克,白芍13克,桑椹15克。6剂。
 8月1日五诊:头晕头痛已无,舌暗红,苔黄白而稍干,脉稍弦。守上方6剂而痊愈。4个月后随访病未复发。
 例3:李某某,1989年4月26日初诊。
 头痛、头晕7个月。患者自诉于1988年9月中旬因骑自行车跌倒,伤及头部。当归昏迷10分钟,醒后即见头痛头晕、胸闷欲吐,不能正常工作。2个月前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未愈,出院诊断为脑外伤后综合征。现症见头痛,入夜较甚,头晕耳鸣,失悸失眠,记忆力下降,胸闷欲吐,五心烦热,盗汗,纳差。诊见精神不振,面色暗而少华,舌边尖红,苔黄而干,脉沉细弦。此证属肝肾阴虚、脑气乖张而夹湿热,治宜滋养肝肾、清热安神、佐以化湿,方用甘麦大枣汤、百合汤合一贯煎化裁:小麦30,红枣15克,甘草5克,百合30克,生地3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7克,杞子15克,地骨皮15克,丹皮10克,黄连2克。6剂。
 5月2日二诊:上症明显减轻,仍以上法为治,守前方3剂。后以此方加减,再治疗20余天而痊愈,恢复工作。
 按:上三例皆为素体肝肾阴虚,适遇脑部外伤,动荡脑髓,脑气乖逆,热郁于上而病。所不同者,例1患者为阴虚内热较重,故佐以养阴血、清虚热之品;例2在阴虚的基础上血瘀为甚,故参以田七活血化瘀;例3从舌脉上来看与例1相似,但实为阴虚与湿热并见,故治疗上以养阴为主,兼佐以燥湿之品。
 二.脏躁
 例4:蒙某某,男, 21岁,1958年10月中旬初诊。
外伤后2月余,昏睡3天。患者被铁片割伤右脚脚底(涌泉穴附近),流血颇多,因伤口感染化脓,月余始愈合。愈合后患侧腘间筋络疼痛,入某医院治疗,基本治愈。回校后四、五天,突然昏睡,连续三日三夜,每日仅清醒二、三次,每次不过十分钟,又复沉沉睡去。清醒时饮食、二便正常,生活能够自理,昏睡时百般叫喊打扰,均无知觉。近三日无大便。诊得面赤唇红,额部发热,舌偏红,苔薄而微黄,脉浮大而略芤。此属脏燥,证为精血内伤、阴虚燥热,治宜滋阴养血、醒脑提神。处方一:小麦30克,大枣17克,炙甘草5克,生枣仁17克,细茶叶3克,干咸榄4只。水煎服1剂。处方二:肥皂水灌肠通便。
 次日二诊:服第一方后5小时,病者清醒,清醒时间每次稍见延长,感觉后脑昏蒙作痛,腰部疼痛,精神好转,已无明显嗜睡。舌偏红,苔薄黄,脉虚疼痛为昏睡过久、气血不通所造成。守上方加百合30克、生地17克、党参10克。4剂而愈。3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此例患者与百合病、脏燥相似,其病机为热病之后阴伤脑热、液亏神扰。阴伤的原因极多,或热病而致;或疮家、衄家脓血外流过多;或七情过极化火。本证系属于后二者。一诊方采用甘麦大枣汤,有养液润燥,柔肝缓中的作用;生枣仁有补肝心血液的作用,生枣仁、咸榄、细茶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二诊时肝阴不足、雷火上冲头脑,故加党参、百合、地黄清脑提神、养阴利尿、引热下行。
 三.百合病
 百合病载于《金匮要略》,原文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主方为百合地黄汤。其基本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与脏燥颇有相通之处,故林老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常二方合用。
 例5:黄某某,女,76岁。1991年4月17日初诊。
 发热后1周,烦躁、失眠3天。患者在1周前因高热、咳喘在某医院治疗,热退后于3天前出现烦躁、精神恍惚。3天来不能入睡,不欲饮食,口苦,尿短少而黄,大便干结。仍有微咳,痰少。无发热、恶寒。诊见神志清楚,精神倦怠,寡言少语。舌淡尖红,苔黄而干,脉虚细。此为百合病,证属阴虚内热、神明不安,治宜清心润肺安神,方用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百合30克,生地30克,小麦30克,大枣15克,甘草5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党参15克,酸枣仁15克,合欢皮10克,茯苓17克。3剂。
 药后前述神志不安之诸症皆消,二便正常,仍有咳嗽、稍喘、痰少,改予三叶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而治愈。
 按:热病伤阴,致使心肺之津亏耗,不能润养神明,以致神气不充,神明无所依而病,故见烦躁、精神恍惚、失眠等神气乖逆的表现。口苦、尿短而黄、大便干结、舌少津、脉虚细等均为热病后阴津耗损之象。故用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养阴益气之品而获效。
四.不寐
 
 例6:吕某某,女,53岁。1991年9月22日。
 失眠近30年,加重半年。患者自诉近30年来睡眠不佳,近半年多以来每日能只入睡2~3个小时,须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伴头晕,口苦,易受惊吓,绝经已经7年。诊见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舌淡红而暗,苔白,脉虚细。此证属心脑气阴不足、神明不安,治宜益气养阴、健脑安神,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小麦30克,大枣15克,甘草5克,黄精20克,玉竹20克,决明子15克,川芎5克,酸枣仁15克,茯苓20克,红花7克,石决明(先煎)20克,珍珠母(先煎)30克。7剂。
 二诊:服用上药后,睡眠不用安眠药已能入睡,但仍然早醒,舌脉同前。仍以前法为治,守上方加生脉散,25剂。药后睡眠安定,头晕消失。
按:不寐之原因较多,本例属气虚阴亏、无以养心益脑而致。盖心脑久伤,又使气郁血滞于内,则更伤神明。从舌脉象来分析,其心脑气阴不足,尤以阴虚为主要。而甘麦大枣汤为治疗心脾液亏阴虚血燥而致不寐之良方。
 五.郁病
 例7:陈某某,女,30岁。1981年6月13日初诊。
患者自诉平日时有肝区、胃脘及左少腹疼痛,游走不定,活动时加重,静止时缓解。大便溏,每日1~2次,疲乏,纳差。舌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沉细虚数,左脉沉弦细数。此属郁病,证属肝木乘土,治宜柔肝清热、缓急止痛,方用甘麦大枣汤合生脉散加味:小麦30克,大枣15克,甘草5克,党参17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白芍20克,地骨皮15克。3剂。
 6月18日二诊:疼痛减少,脉虚弱。守上方,加延胡10克,广木香(后下)5克。3剂。
 6月28日三诊:偶有胃痛,但已不明显,其余症状消失。6月26日月经期至,色淡量少,今日将停。舌正红,脉弦而软。似加强补血之药,处方:小麦30克,大枣15克,炙甘草5克,党参17克,白芍20克,酸枣仁15克,茯苓20克,制半夏10克,青皮5克,桑椹15克。3剂。
 7月5日四诊:昨日过食肥腻,其后欲吐,大便夹有泡沫,肛门里急。腹痛已止,肝区微有阵痛。舌偏红,脉右弱左弦。此为病后食复,拟甘麦大枣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小麦30克,大枣15克,甘草5克,白术13克,茯苓20克,酸枣仁15克,党参17克,归身10克,陈皮5克,升麻10克,柴胡5克,制半夏10克。6剂后痊愈。
 按:郁有先病后郁者,如五气之郁;而本例则为先因情志抑郁而后发病。患者素体虚弱,复因长期恼怒,怒则伤肝。初则肝气横逆,继则肝土乘脾土而致中气受伤。初用甘麦大枣汤柔肝缓中补虚,生脉散益气养阴、培土柔木,地骨皮、白芍等清肝平肝,冀肝气得舒、肝急得缓而腹痛止、便溏已。继则加延胡、青皮止痛,最后转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始终不离甘麦大枣汤者,柔肝缓肝不可废也。
 例8:冼某某,女,45岁。1992年5月13日初诊。
 心悸、烦躁、头晕、胸闷3年余。患者自诉3年多前开始发病,症见烦躁、心悸、头晕而重、胸闷欲吐。病后曾做多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经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经服用中西药物治疗,病情好转不明显。现除上症外,还伴失眠、健忘等。诊见面色少华,精神不振,舌淡红,苔白,脉弦软。此属郁病,证为肾气不足、心肝两虚、心结于内,治宜益肾柔肝、养心解郁,方用甘麦大枣汤、二仙汤合生脉散化裁:小麦30克,大枣15克,甘草5克,仙茅15克,yin羊藿15克,巴戟天15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7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当归7克。7剂。
5月20日二诊:药后上症大减,舌脉同前,守上方7剂。后以此方为主,随证化裁治疗半月余,基本治愈,又改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调理约半月而痊愈。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七七,任脉衰,太冲脉衰少,天癸竭。”患者年近七七,肾气亏损,冲任不足,水不涵木故肝失其养而致木气不疏,木不生发则水火互不交融而心神不宁。故此为肾、心、肝之不足,使气行无其至所,郁结于内而发病。
 六.面神经痉挛
 例9:卢某某,男,46岁。1977年2月9日初诊。
 左侧面肌麻痹疼痛、频频抽搐一月余,在某医院诊为“面神经痉挛”,曾服中、西药治疗,症状未减轻。舌偏红,脉沉细。此颜面气血并于一侧之经脉而为病,治宜镇静宁风养血,以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玉屏风散为治:小麦30克,大枣13克,甘草7克,百合17克,生地17克,黄芪17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全蝎7克,勾藤10克。3剂。
 2月12日二诊:麻痹、疼痛及抽搐大减,舌偏红,脉沉细。药已中病,守上方加丹参13克。3剂。
 2月15日三诊:病情继续减轻,基本痊愈。照上方去丹参,再进7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素问?调经论》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又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布于面部,由于气血偏盛偏衰而归并于一侧,则偏虚的一侧便发生抽搐麻痹。方用玉屏风散实阳明、充气血,甘麦大枣汤养液缓肝以熄风,百合地黄汤镇静宁风而养血、上走头面全蝎熄风止抽搐,丹参活血通络。由于舌偏红,脉沉细,属于阴虚肝燥体质,故全方构成以养血缓肝为主,以通经镇静为辅,是以收效迅速。考虑阴不易复,故于三诊基本痊愈后,仍嘱服药7剂以巩固疗效。
 七.产后虚损
 例10:肖某某,女,34岁。1981年7月9日初诊。
 患者自诉曾经两次人工流产,分别在1980年5月和1981年2月。其后仅休息三天即开始工作,随即出现眩晕、失眠、嗳气、腹胀、纳差。月经正常,唯经期常出现烦躁。失眠需要用安眠药控制。经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诊得舌暗红,苔白而干,脉弦细数,100次/分。此为小产后劳怯之证,属于虚劳范畴,治宜养液润燥、滋阴潜阳、安神定志,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小麦30克,红枣15克,甘草5克,生龙骨(先煎)20克,板(先煎)20克,生石决明(先煎)20克,酸枣仁15克,白芍17克,桑椹15克,血余炭(包煎)10克,茯苓20克。6剂。
 7月17日二诊:药后病情无缓解,舌脉同前。改以甘麦大枣汤合温胆汤交泰丸为治:小麦30克,红枣15克,甘草5克,制半夏10克,陈皮5克,竹茹5克,茯苓20克,枳实5克,肉桂3克,黄连3克,生牡蛎(先煎)20克,酸枣仁15克。6剂。
 7月27日三诊:睡眠好转,食欲稍佳。舌暗红,苔白,脉细弱而数。守前方再进10剂。
 8月10日四诊:睡眠比前又增加一小时,烦躁,每晚仍服安眠药4片。守上方加黑豆20克、柏子仁15克。再进10剂。
 8月25日五诊:睡眠、饮食都已较好,已不需要服安服药。舌淡,苔黄腻,脉虚。照前方减其制。处方:小麦30克,红枣15克,甘草5克,制半夏10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桑椹15克,酸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20剂后,疾病痊愈。半年后随访,病情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者人流二次,第二次已经怀孕4个月,未经休息而又劳累,致气血不复而成虚劳。脉细弦数、失眠、头目眩晕,有似阴虚阳亢;嗳气、腹胀、纳差,又似脾胃损伤。故第一方仅养阴潜阳,未能切中病机,而第二方从两方面照顾,脾虚痰郁,导致心肾不交,给予温胆汤以除痰湿而伸木气,则甲木畅荣而头目不眩;交泰丸以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能滋阴液缓中而舒肝急;着重在温胆汤的健脾去湿作用,使嗳气腹胀纳差等症得以缓解。其余的酸枣仁、桑椹又有养血安神之功。全方实仿十味温胆汤以为出入。
 八.慢性胃炎
 例11:苏某,女,37岁。
 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6年,症见胃脘胀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口干失眠,恶心呕吐,吞酸嘈杂,苔黄腻,脉弦略数。证属湿瘀阻滞,肝胃失和。治宜化湿活血行滞、柔肝和胃,方用安胃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半夏10克,黄连5克,干5克,百合30克,乌药7克,丹参30克,木香(后下)7克,白芍30克,枳实7克,大枣15克,浮小麦30克,甘草5克。以上方加减治疗2月,诸症消失。随访1年,胃痛未复发。
 九.小儿多动症
 例12:杨xx,男,4岁,南宁地委某干部儿子。1972年6月初诊。
其父代述:患儿两月前,由幼儿园送回家中。老师说患儿夜间常不自觉地爬起来,难于管理。果然,在家睡眠,每隔一 、二日,常于半夜突然惊叫一、二分钟,然后不自觉地爬起床,在床上乱爬乱摸,三、四分钟,又自己安睡。诊见脉细虚数,舌淡红,少苔,面色萎黄,瘦弱,食欲不佳,尿萎黄,大便时有干结。诊为血虚神魂不藏所致。盖夜则阳入阴,血虚则阴不足涵蓄阳气,故神魂不藏而发为惊叫,夜游。此乃神志之病。拟甘麦大枣汤加安神定志之品治疗。处方:小麦20克,大枣10克,甘草5克,生龙齿13克,朱砂茯神13克,五味子25克,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二剂之后即能安睡,无夜游证出现。后续服6剂,十多天来,晚上安眠无事。嘱照原方绩服6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证脉细虚数,舌淡红,少苔,面色萎黄,尿黄等脉证,均为血虚之候。肝藏血,心藏神,血虚则神魂不藏而发为惊叫、夜游。甘麦大枣汤养血缓肝,加龙齿、朱砂茯神以安神定志,加五味子以收散越之神魂,又有酸甘补阴之用。看起来甘麦大枣汤对神志病有一定的作用,特别对血虚液少者较为合拍。
 十.汗症
 例13:李某某,男,31岁。1991年2月3日初诊。
 盗汗1年余。患者自诉1年多前开始出现盗汗,病后症状逐渐加重。曾做多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现除盗汗外,伴鼻塞、恶风寒等症。舌淡红,苔白,脉弦软。此为汗症,证属正虚腠理不固,治宜调理调理肌腠、固涩止汗,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小麦20克,大枣15克,甘草5克,桑叶10克,龙骨(先煎)20克,牡蛎(先煎)30克,麻黄根10克,淮山20克,泽泻7克,鲜葱白(后下)15克。3剂。
药后症状减轻,守方再治疗10天而病愈。
 十一.胸痹
 例14:廖某某,女,50岁,1992年12月12日初诊。
 心前区疼痛反复发作3月余。患者于3个多月前因过度悲痛而出现心前区疼痛,此后数次查心电图均未见异常,运动实验为阳性,按冠心病治疗,效果不理想。现症见:心前区及两胁隐痛时作,痛无定处,伴胸部胀闷,悲伤时加重,时作心悸,头晕失眠。舌暗红,苔白,脉弦细。此为胸痹,证属血虚木郁、气滞血瘀,治宜养血柔肝、行气活血,方用甘麦大枣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小麦30克,大枣15克,甘草6克,酒柴胡10克,白芍25克,枳壳7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薤白7克,青皮5克,夜交藤15克。5剂。
 1992年12月17日二诊: 心前区及两胁隐痛胀满减轻,头晕、心悸减少,睡眠亦有改善。然出现大便干结,如厕时间久则心悸胸闷又作。舌暗红,苔白,脉弦细。气机得以疏展,宜增养阴之品。上方去青皮、夜交藤,酒柴胡改为7克 ,加生地12克、枣仁15克、桃仁10克。7剂。
 1992年12月24日三诊:胸胁隐痛胀满、心悸、头晕等症已不明显,大便正常。舌暗红偏淡,脉细。病虽好转,但证有兼气虚象,拟前法合益气为治,用药以养血化瘀益气为主:小麦30克,大枣15克,甘草6克,黄芪17克,太子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枳壳7克,薤白7克,山茱萸10克。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病情稳定,未再出现病时诸症。为巩固疗效,嘱患者守方再用半个月,后又改为隔日服药,调理近4个月,病情未见复发。
 按:胸痹之病在肝者,并不多见,常为阴血不足、木郁不达、气滞血瘀之证。,病常于情志不遂而发,用药上不可见肝郁气滞而一派香燥,当以柔肝养血为主。甘麦大枣汤养阴血、柔心肝,与行气活血之药配伍可使阴血得充、肝木条达,则心痹得通。
 十一.内伤发热
 例14:郎某某,女,48岁。1978年9月17日初诊。
 发热2个月。患者自诉两个月前于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低热,均于中午后发热,午夜后热退,发热时体温在37.5~38℃。伴恶风寒、头晕、心悸、食欲不佳等症。曾做多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各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舌边红,苔黄薄干,脉弦细无力。此为内伤发热,证属热伏营阴、阴虚内热,治宜养阴透热,方用清解退热方合甘麦大枣汤化裁:青蒿10克,柴胡10克,白薇10克,地骨皮15克,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7克,小麦30克,红枣15克,丹皮10克,酸枣仁10克。
 9月20日二诊:药后发热稍有减退,舌偏红,苔黄白相兼。守原方再进15剂。
 10月6日三诊:继续治疗半个月后,体温正常,诸症皆除。
 按:热邪内伏营阴,消灼阴液,阴液亏耗,则阴虚内热。其午后发热,乃阴虚发热的特点。舌红少津、脉弦细无力,是为阴虚之候。
 十二.上胞下垂
 例15:李某,男,49岁。1991年10月16日初诊。
 双侧眼睑下垂1年余。患者自诉于1年多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两侧眼睛的眼睑下重,症状逐渐加重,精神紧张时尤为明显。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目前已在某医院住院近3个月,内分泌功能、电解质、心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按“功能性眼肌痉挛”治疗,症状无减轻。现症见两眼睑下垂,几乎不能睁眼。伴口甜而干,余无异常。诊见精神不佳,面色少华,两目眼睑下垂,几乎遮盖眼睛。舌淡红,苔白厚,脉虚。中医病属上胞下垂,证属中气不足、肝经拘急、脑神失安,治宜补中益气、柔肝安脑,方用甘麦大枣汤合补中益气汤:小麦30克,红枣15克,炙甘草6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7克,柴胡10克,升麻7克,陈皮4克。7剂。
 10月23日二诊:眼睑下垂稍有改善,口甜而干症状明显减轻,舌脉同前。治宜加强柔肝之力,并佐活血通络以通利肝之经脉。守上方,加白芍30克、全蝎7克。7剂。
 10月30日三诊:眼睑下垂明显改善,口甜而干症状消失。舌淡红,苔白,脉虚弦。药已对证,不更前法,守上方7剂而愈。
 按:眼睑中医稍作眼胞,为脾所主。现眼睑下垂而口甜少津、舌淡脉虚,是为脾气虚之象。脾虚中气不升,则不能行水谷精微于头面,故有此症出现。然而本病加重又以精神有关,目系又联于脑而属肝,故还与肝气拘急、脑神失安有关。因“饮入于胃,散精于肝,yin气于筋”,脾虚则肝失其养而木气拘急,肝虚不能应脑,则神明不安为病。

-------------------
学习了,代代名医!
相关文章
 旋覆花汤(《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初学把脉,很有疑问。
 顺肝藏血丹(《辨证录》卷十一。)
 牙龈肿痛 服黄芩石膏汤
 独圣散(《痘疹全书》卷上。)
 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Failure)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