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临床专科疾病 > 免疫学与变应性疾病 > 正文
特殊免疫缺陷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9/4/12 字体:

婴儿暂时性低γ球蛋白血症

婴儿暂时性低γ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男女均有的自限性抗体缺陷病,多于生后3~6个月发作,持续到6~18个月。

有时可伴有逐渐频繁的感染。婴儿暂时性低γ球蛋白血症的发生是由于B细胞数虽然正常但免疫球蛋白合成延迟。T辅助细胞可能减少。早产儿由于出生时通过胎盘的IgG浓度低下而易患婴儿暂时性低γ球蛋白血症。婴儿暂时性低γ球蛋白血症不具家族性。

治疗

尽管IgG浓度低下(总浓度<400mg/dl),但许多患儿不需注射免疫球蛋白(IG),特别是如果还存在一定的抗体功能,或者IgG浓度正逐渐上升,或者不存在感染或性质不严重。对需IG的病人,应给予足够的治疗量3~6个月,同时频频检测IgG浓度。一旦发生感染,就应给予抗生素,此病可望完全恢复。新生儿<32周妊期和/或出生时体重<1500g,预计存在低浓度IgG,当怀疑有细菌性败血症或预防第一个月细菌感染时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参见第256节胎儿和新生儿免疫状态)。

选择性IgA缺陷

选择性IgA缺陷的特征是血清IgA消失或明显降低(<5mg/dl),而其他免疫球蛋白浓度正常,同时细胞免疫完全无损。

选择性IgA缺陷为最常见(和最轻度)的免疫缺陷,发生率为1:400。选择性IgA缺陷通常为散发性,但偶也有家族性的。选择性IgA缺陷可为苯妥英治疗的结果,也可见于有第18号染色体异常的人,还可见于常见多变型免疫缺陷(见上文)病人的亲属。

多数病人无症状,其缺陷系偶然发现。少数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腹泻,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病。病人分泌物内缺乏IgA,但可由分泌其他类免疫球蛋白得到补偿。病人如接触血浆或免疫球蛋白中IgA,可产生抗IgA抗体,当以后给予免疫球蛋白或血液时,此种抗体可引起过敏反应。部分病人同时有IgG2亚类免疫缺陷,许多这种病人有反复感染。

治疗

多数病人不需治疗。要求病人用Medic-Alert手镯可预防不慎应用血浆或免疫球蛋白发生过敏或反应。有顽固呼吸道感染者需持续给予抗生素。尚无需进行IgA置换疗法。注射免疫球蛋白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通常忌用,虽然个别伴IgG亚类缺陷的IgA缺陷病人曾用免疫球蛋白治疗获效。个别病人可自行缓解。

X连锁无γ球蛋白血症(Bruton无γ球蛋白血症;先天性无γ球蛋白血症)

X连锁无γ球蛋白血症是一种见于男性婴儿的泛低γ球蛋白血症,其特征为IgG浓度<100mg/dl和其他免疫球蛋白降低或缺少,B细胞减少或缺如,细胞免疫正常,生后6个月当来自母体的抗体消失后可有感染发作。

患儿可反复发生肺炎,鼻窦和骨的化脓性炎症,病原菌为肺炎球菌,嗜血杆菌和链球菌。还易患疫苗所致的脊髓灰质炎和慢性埃可病毒性脑炎。有些患儿有关节炎,经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可消失。约20%病例可证实其X连锁遗传型。在性染色体长臂2区2带(Xq22)上的Btk(Bruton氨酸激酶)基因上存在着缺失,使前B细胞不能发育为B细胞。在每个家系中存在着缺失基因的不同变异型。

治疗

需终生注射或输注低浓度IG,才可预防反复的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必须立即给予抗生素,有时需长期抗生素治疗。尽管采取上述措施,不少患儿仍然发生顽固的鼻窦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恶变的敏感性也增高。

常见多变型免疫缺陷(获得性无γ球蛋白血症)

常见多变型免疫缺陷是一种两性发生率相等的异质性疾病,特征为病人年龄在20~30岁之间,由于免疫球蛋白和抗体浓度显著低下而反复发生细菌性感染。

与X连锁无γ球蛋白血症不同的是B细胞数量正常。细胞免疫通常是正常的,但在部分病人可受损;另一部分病人可有T细胞免疫调节异常。这类病人及其亲属中常有自身免疫异常,包括艾迪生病,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时发生腹泻,吸收障碍和胃肠道淋巴集结增生。常有支气管扩张,10%病人可发生癌肿和淋巴瘤。不同病人表现为不同的免疫异常,如T抑制细胞活性过高,T辅助细胞活性缺陷,B细胞功能内在缺陷,出现抗B或抗T自身抗体等。与X连锁无γ球蛋白血症相同,需终生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每次感染应使用抗生素。

高IgM免疫缺陷

高IgM免疫缺陷是一种先天,常见的X连锁免疫缺陷病,其特征是IgM浓度增高,IgG和IgA浓度降低,间歇的中性白细胞减少,B细胞正常和易感染。

可存在淋巴结病变和自身免疫病(如Coombs阳性溶血性贫血),对G+致病菌和条件性感染(包括卡氏肺囊虫和隐性球菌孢子病)的敏感性增高。大多数病人(>70%)在30岁左右就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病。这种X连锁型免疫缺陷是一种T细胞gp39的缺陷,gp39为B细胞上CD40的配体,可使B细胞从分泌IgM转换至分泌IgA,IgG和IgE。此种突变基因已在性染色体长臂2区7带(Xq27)上发现。

治疗

治疗与X连锁无γ球蛋白血症类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干细胞移植已成功用于少数病例。

IgG亚类缺陷

IgG亚类缺陷是一或两种IgG亚类消失或明显降低(低于平均年龄的2个标准差)伴有抗体缺陷和增加感染的敏感性的疾病。其他IgG亚类可正常或浓度增高。

大多数病人总IgG浓度和其他抗体正常或近乎正常。但对某些抗原的反应性降低。可有反复或慢性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慢性肺部疾病和反复发作脑膜炎。由于IgG1占总IgG的70%,单独IgG1缺陷呈全低γ球蛋白血症,故不认为是亚类缺陷。选择性或联合IgG2或IgG3有或无IgG4的联合缺陷是最常见的亚类缺陷。IgG2缺陷病人(选择性或与其他亚类联合缺陷)通常对多糖类抗原的抗体反应受损,或伴IgA缺陷(<5mg/dl)。在许多人可见单独的无症状的IgG4缺陷。年幼儿童亚类的缺陷可为暂时的,随年龄增大而消失。少数病人对多糖类抗原的抗体反应受损,但IgG亚类浓度正常。

治疗

有IgG亚类缺陷史的病人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改善(见上文X连锁无γ球蛋白血症的治疗)。

Digeorge异常(胸腺发育不全;第Ⅲ,Ⅳ咽囊综合征)

胸腺发育不全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为胸腺和甲状旁腺缺如或发育不全;免疫方面为部分或完全T细胞免疫缺陷而B细胞免疫正常或几乎正常。

患儿有低位耳,中线面裂,小而向后缩的下颌骨,两眼距过宽以及人中缩短。出生后24~48小时内即发生抽搐。两性发病相等,有家属史病例少见。在90%病例能证实有第22号染色体长臂(如缺少或单体性)异常。似乎在妊娠近8周时咽囊结构的正常发育受阻。出生后不久即开始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的程度因病人而有很大差异。有时T细胞功能可自发改善,特别见于CD4细胞>400/μl的病人。

治疗

骨髓移植有效,胎儿胸腺移植可获一些疗效。胸腺发育不全预后常取决于心脏病的严重程度。部分缺陷的病人可长期存活。

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

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是一种细胞免疫缺陷病,特征是粘膜,头皮,皮肤,指甲发生顽固性念珠菌感染,并常伴有内分泌病,特别是甲状旁腺和肾上腺功能低下。

婴儿期即可发病,伴有顽固的鹅口疮;也可延至成年期发病。本病较常见于女性。可轻可重,轻者仅单个指甲受累,重者累及全身粘膜,皮肤和毛发,颜面皮肤和头发发生毁容性颗粒状病损,但不出现系统性念珠菌病和对其他感染敏感性增高的情况。本病有几种临床类型,包括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和艾迪生病的常染色体隐性疾病(念珠菌-内分泌病综合征)。免疫方面的典型表现有:皮肤对念珠菌无反应,对念珠菌抗原不发生增殖反应(但对有丝分裂原仍有正常的增殖反应),对念珠菌及其他抗原有良好的抗体应答。病分病例可并发秃发,支气管扩张,牙发育不良,肝炎以及伴有羧酶缺陷的生物素缺陷。

治疗

治疗用局部(制霉菌素,克霉唑)或全身性(酮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参见第158节一般治疗原则)抗真菌药物。受累指甲可能需要手术拔除。使用转移因子,胸腺上皮,胸腺激素或免疫淋巴细胞等免疫疗法无持久效果。骨髓移植在个别病例有效。

联合免疫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病是一组先天性且常为遗传性缺陷疾病,其特征为B细胞和T细胞系统均受累。淋巴组织发育不全,胸腺发育异常。

联合免疫缺陷病包括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瑞士无γ球蛋白血症,联合免疫缺陷伴腺苷脱氨酶或核苷磷酸化酶缺陷,以及联合免疫缺陷伴免疫球蛋白(Nezelof综合征)。

多数病人在出生后3个月之内发生感染,有鹅口疮,肺炎和腹泻,如果不予治疗,于2岁以内死亡。多数病人有极其严重的B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缺陷。典型表现有淋巴细胞减少,T细胞减少或消失,对有丝分裂原的增殖反应不良,皮肤无变应性,X线检查无胸腺,淋巴组织减少。常有肺囊虫肺炎和其他条件性感染。

本病有许多变异型。67%病人为X连锁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大多数X连锁遗传的病人有X连锁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伴IL-2受体γ链的突变。此种γ链也是其他细胞因子(IL-4,IL-7,IL-9,IL-13,IL-15)受体的一个成分,因而可用此解释此病的严重性。

约一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的病人有腺苷脱氨酶(ADA)缺陷。此酶是一种嘌呤替代途径酶,能使腺苷和脱氧腺苷分别转化为肌苷和脱氧肌苷。ADA缺陷导致能抑制DNA合成的脱氧三磷酸腺苷(dATP)含量增高。病儿出生时免疫功能可能正常,但随着脱氧三磷酸腺苷的积聚,进行性使免疫缺陷发展。在Nezelof综合征(联合免疫缺陷伴免疫球蛋白综合征),有极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而免疫球蛋白浓度正常,接近正常甚至升高,但抗体功能则低下。

其他婴儿有类似Letterer-Siwe病的皮肤损害,淋巴结病和肝脾肿大。部分这类婴儿由于来自母体的淋巴细胞或由于曾输过血,可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他变异型包括细胞因子缺陷(IL-1,IL-2和多种细胞因子缺陷),T细胞受体结构的缺陷,信号传导的缺陷,缺少HLAⅡ型和/或Ⅰ型抗原(裸淋巴细胞综合征),短肢性侏儒症,软骨毛发形成不良伴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伴嗜酸粒细胞增多(Omenn综合征)。

治疗

治疗可用免疫球蛋白和抗生素(包括卡氏肺囊虫预防),但不能治愈。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所有变异型的选择性治疗。用聚乙二醇结合至牛腺苷酸脱氨酶(PEG-ADA)治疗ADA缺陷病人获得成功。IL-2缺陷的病人已用重组人IL-2治疗。基因治疗已在治疗ADA缺陷时获得一些成功。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Wiskott-Aldrich综合征是一种以湿疹,血小板减少和反复感染为特征的男婴X连锁隐性遗传病。

Wiskott-Aldrich综合征常以出血(血性腹泻居多)开始,接着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生存超过10岁的病儿常恶性病变(主要是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10岁的存活者中较常见(10%)。典型的免疫缺陷包括对多糖抗原的抗体应答不良,皮肤无变应性,部分性T细胞免疫缺陷,IgE和IgA浓度增高,IgM浓度降低,IgG浓度正常而分解过度。由于B细胞和T细胞功能同时缺陷,可发生化脓菌,病毒,真菌和卡氏肺囊虫感染。血液学方面有血小板变小和脾破坏血小板增强,因此为缓解血小板减少,可行脾切除。缺失基因已定位在性染色体短臂1区1带(Xp11)。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预后和治疗

未经移植,绝大多数病人在15岁左右死亡;轻型病人可存活至成年。治疗包括脾切除,持续给予抗生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不得肌注,因有出血危险)和骨髓移植。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进行性多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小脑共济失调,结膜和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反复鼻窦和肺部感染,以及各种各样的免疫疾病。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发作时的神经症状和免疫缺陷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共济失调通常发生于病儿开始会走路时,但也可迟至4岁时出现。共济失调加重可致严重残疾。语言变得含糊不清,出现舞蹈病手足徐动症样动作和眼肌麻痹,肌肉无力常进展为肌萎缩。可出现进行性智力发育迟滞。毛细血管扩张在1~6岁间发生,主要见于球结膜,耳,肘窝,腘窝及鼻两侧。由免疫缺损引起的鼻窦和肺部感染,导致反复发生肺炎,支气管扩张以及慢性阻塞性和限制性肺疾病。

可发生内分泌异常,包括性腺发育不全,睾丸萎缩,以及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后者的特征为显著的高血糖症,酮症耐受,血浆胰岛素葡萄糖或甲磺丁脲反应明显。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常伴高发恶性病变(主要是白血病,脑瘤,胃癌),染色体断裂频度增加,可能表明存在DNA修复的缺陷(证明遗传的异常)。病人常有IgA和IgE缺乏,皮肤无变应性以及进行性细胞免疫缺陷。血清α2-胎蛋白通常增高。

治疗

抗生素或免疫球蛋白有些疗效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无效。因此舞蹈病样手足徐动症,肌无力,痴呆等神经颓废过程会不断进展,通常30岁左右死亡。

X连锁淋巴增殖性综合征

X连锁淋巴增殖性综合征是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特征是对Epstein-Barr(EB)病毒感染高度敏感。

虽然仅少数病人(10%)具有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大多数病人在EB病毒感染前还是正常的。EB病毒感染可引起严重进行性单核细胞增多的感染伴肝功能衰竭,B细胞增殖性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大约75%的病人在10岁左右死亡。

感染的病人具有低γ球蛋白血症,抗体的应答降低(特别对EB病毒的核抗原),对促分裂原的增殖性应答差,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减退,和T细胞减少伴CD4/CD8比值倒置。

对患病家系或携带者可采用基因的DNA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多态性方法作为遗传诊断,在性染色体长臂2区5带~2区6带(Xq25~26)有相同的XLP位点。骨髓移植可治愈少数病人。阿昔洛韦和Ig静脉注射对预防EB病毒感染无效。

高IgE综合征(Job-Buckly综合征)

高IgE综合征是一种以皮肤为主的反复葡萄球菌感染和IgE浓度显著增高为特征的免疫缺陷综合征

部分病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葡萄球菌感染可累及皮肤,肺,关节和其他部位。有些病人面容粗糙,有些人肤色白皙,头发呈红色,常见骨疏松和骨折。许多病人有中性白细胞趋化性缺损。所有病人IgE浓度均突出地增高[>1000IU/ml(>2400μg/L)]。有时有湿疹,鼻炎和哮喘等变态反应表现。其他实验室所见有B细胞和T细胞免疫的细微(subtle)缺陷以及组织和血内嗜酸粒细胞增多。免疫调节性T细胞异常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缺陷。

治疗为间断或持续抗生素疗法。甲氧苄氨嘧啶(TMP),磺胺甲基异噁唑(SMZ)预防感染有效。

慢性肉芽肿病

慢性肉芽肿病是一种白细胞杀菌功能受损的遗传病,特征为皮肤,肺和淋巴结的广泛肉芽肿性损害;高γ球蛋白血症,贫血,白细胞增多;以及杀伤某些细菌和真菌的功能缺损。

多数病人为男性,以X连锁隐性遗传得病;少数病人可男可女,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细胞不能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和其他激活态氧,这可能是由于烟酰胺嘌呤二磷酸核苷(NADPH)氧化酶活性缺陷的结果。NADPH氧化酶有4种结构成分,分别是细胞色素b558的两种膜亚单位(gp91phox和p22phox)和两种cytosolic蛋白质亚单位(p47phox和p67phox)。在X连锁变异型(57%病例),突变的基因与gp91phox有关。在3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其突变型涉及p47phox(33%),p22phox(5%)或p67phox(5%)。

症状,体征和诊断

慢性肉芽肿病常在幼儿期发作,但少数病人可延迟至十几岁。临床表现为产生过氧化氢微生物的反复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雷菌属,大肠杆菌和假单胞菌属。这些细菌通常是不引起肉芽肿病的,但由于杀菌能力的缺损,它们得以在细胞内存活。

慢性肉芽肿病临床特征是化脓性淋巴结炎,肝脾肿大,肺炎,慢性感染的血液学所见。也可有顽固的鼻炎,皮炎,腹泻,肛周脓肿,口腔炎,骨髓炎,脑脓肿,胃肠道阻塞性病变,肾泌尿道病变(肉芽肿形成所致)和发育迟缓。实验室诊断根据粒细胞对四唑氮蓝(NBT)还原能力下降或体外杀菌能力缺损。

治疗

治疗为间歇或持续应用抗生素,骨髓移植也有效。干扰素治疗正在研究中。

白细胞粘附缺陷病(MAC-1/LFA-1/CR3缺陷)

白细胞粘附缺陷病是一种白细胞功能受损的常染色体隐性疾病,其特征是反复性或进行性软组织坏死性感染,牙周炎,伤口愈合差,白细胞增多,脐索脱落延迟(>3周)。

病人病情并不严重可存活至青年,其严重度与白细胞表面的一种特异性糖蛋白的缺陷程度相符,此糖蛋白促进细胞相互间反应和细胞移动,并可与补体片段相反应。由于它的缺陷使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不能很好地趋化,因而在细胞毒反应时不能很好地杀死细菌或吞噬细菌。

采用单克隆抗体(抗CD11或针对LFA-1的抗CD18)和流式细胞仪发现在白细胞表面此种抗原消失,或严重缺陷,以此可作为诊断。

治疗

持续用有效的抗生素疗法。γ干扰素疗法可减轻感染的严重度和减少发作次数,这可能与增加非氧化抗微生物的活性有关。常用剂量为每周3次,皮下注射50μg/m2 。干细胞移植对严重的病人有效。

脾缺陷综合征

脾缺陷综合征指由于脾切除,先天性无脾,脾血栓形成(镰状细胞病)或浸润性疾病(贮积病)所致功能性无脾所导致的对感染的易感性。

脾是网状内皮(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主要吞噬器官,捕捉循环中的微生物。脾还是抗体合成的主要场所(参见第141节)。无脾的病人,特别是幼儿,易发生急剧严重的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以及较少见的其他感染。病儿在2~3岁内应持续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后只要发作感染或作手术,即需给予抗生素。还应使用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及嗜血杆菌属疫苗。经用这些治疗,预后是好的。

失蛋白性免疫缺陷病

失蛋白性免疫缺陷病为丢失血清蛋白导致伴有显著低γ球蛋白血症的继发性抗体缺陷。

低γ球蛋白血症是由于血清蛋白通过肾(肾病综合征),皮肤(严重烧伤或皮炎)或胃肠道(失蛋白性肠病,肠淋巴管扩张)丢失。白蛋白和其他血清蛋白同时丢失。

在胃肠道失蛋白性疾病还可有淋巴细胞丢失,导致淋巴细胞减少和细胞免疫缺陷。病人易发生主要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但由于代偿性抗体生成增加,尽管有显著的低γ球蛋白血症,也可不常发生感染。

矫治原有疾病可纠正免疫缺陷。若无法矫治,可用中链甘油三酯以使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从胃肠道的丢失减少。

免疫缺陷和营养不良

伴有免疫缺陷的营养不良和感染是全世界婴儿和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若营养不良使体重减轻至<80%期望均值时,可出现免疫功能的某些损害;若生长发育迟缓<70%期望均值时,则常有严重的免疫功能损害。多数病人(神经性厌食症者除外)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病毒性疾病和胃肠炎。这些感染增加代谢需要和降低食欲,从而导致更加营养不良和免疫缺陷的恶性循环。

免疫缺损主要是T细胞免疫缺陷伴皮肤无反应性,T细胞数减少,对有丝分裂原和抗原的增殖反应不良,淋巴因子(干扰素)和细胞毒活性缺陷。分泌型抗体浓度可能降低,但血清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E通常正常或增高。免疫损害的程度取决于营养不良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并存的疾病,如感染或其他营养性缺陷。随着营养状况的恢复,免疫缺陷也迅速地好转(参见第2节)。

相关文章
145-7 艾滋病相关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14-2 常见卟啉病
307-1 中毒概述
251-14 妊娠合并恶性肿瘤
107-2 牙痛和感染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