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神经性厌食症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anorexia nervosa
拚音 SHENJINXINGYANSHIZHENG
别名 中医:食郁,厌食,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精神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神经性厌食症是指在没有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疾病时出现厌食、显著消瘦的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恶病质,甚至死亡。
中医释名 以长期厌恶饮食,消瘦疲乏为主要表现的郁病类疾病。
西医病因 病因未明,多数认为与精神因素有关。也可能是个体素质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典型的情况是青春期女性不愿长得太胖,为了使自己保持苗条体型,有意节食,以后食欲越来越差。有的可由急性精神创伤或长期精神不愉快,如不满意自己的婚姻,或与父母关系不好等原因而发病。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一般起病年龄为10—30岁,大多数为15—23岁,偶有在童年或50岁以后起病的报道。两性均可罹患,但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10—20倍。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据国外调查,本病的年发病率为0.37/10万—1.6/10万。患病率为4.6/1000。中国较少见。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厌食多因娇生惯养,脾胃气虚,或因情志不畅,惧怕肥胖而节食等,日久而成。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型:主证:食欲不振,拒食,便溏,月经不调或无月经,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细;烦闷,难入睡或失眠,多疑,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思虑。
(2)心脾两虚型:主证:心悸,乏力,拒食,腹胀或便溏;舌质淡,舌边尖有齿痕,舌苔薄,脉沉细;多思多虑,精神不振,失眠或多梦,惊恐不安。
(3)肝肾阴虚型:主证:心悸,耳鸣,腰酸腿软,无月经,舌边尖红,脉细数或沉细。
西医诊断标准 1.体重减轻低于原来体重的75%,或在生长发育期内低于预期体重标准的75%。
2.担心自己身体发胖,甚至明显消瘦时还认为自己太胖。
3.有意控制进食量,或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式以减轻体重。
4.女性有闭经;男性表现为性欲低下或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儿童则可呈现性器官或性征发育延迟或停滞。
5.无慢性消耗性疾病,脑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小肠疾患,并非超重者的减肥,无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表现可诊断: ·企图直接用行为导致减轻体重; ·有捉弄食物的怪异行为; ·体重明显的减轻; ·对自己躯体和体形看法不真实; ·无月经(女性病人); ·坚持不认为是病; ·对治疗无兴趣,甚至抵抗治疗; ·青年病人心理上无性要求,成年人性欲减退; ·对食物、体重和其他的妄想行为; ·泌尿生殖器官功能出现一些不正常。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厌食为本病最突出的症状。最初患者有怕胖的心理,有追求苗条的强烈愿望,人为地给自己规定一个过低的体重标准,有意地减少进食,进而表现食欲减退,逐渐对任何食物都不感兴趣,甚至对大多数食物感到厌恶。劝其进食可引起恶心,或以各种借口,如诉述进食后腹胀难受等,加以抗拒,将食物藏匿或暗中抛弃。部分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诱导呕吐,或自服泻药导泻,或过度运动,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随着进食减少,身体逐渐消瘦,体重明显减轻,其外貌比实际年龄苍老,严重者呈恶病质。皮肤干燥、缺乏弹性,躯干和四肢可见大量茸毛生长。常有基础代谢降低,脉搏缓慢,血压下降,体温过低,手足发凉甚至紫绀。顽固性便秘甚为常见。女性患者有闭经,多数继发于体重减轻之后,但少数病例可起于厌食出现之前。患者虽很瘦弱,但一般活动能力仍可保持,自己不感到有病。如症状发展严重,少数患者可合并感染、衰竭或自杀死亡。有呕吐和滥用泻药者,可能引起低血钾、碱中毒,进而可诱发癫痫心律失常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1、甲状腺功能可以受到影响,表现血清内T3水平较低,下丘脑的功能降低减低了甲状腺释放激素。神经性厌食症可以减低氢氧基皮质酮的代谢清除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无明显改变,或约有1/3病人生长激素提高。 2、神经性厌食症也有很多代谢性的变化,表现在血液方面的有白细胞减低,可低于2×109/L(2000/mm3)]、淋巴细胞增高。骨髓也可以出现不正常,细胞减少,出现大量的粘胶酸多醣,当病人体重增加时可以逆转。在消瘦阶段,红细胞沉降率快,血浆纤维素水平低,体重恢复后可以恢复正常。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消化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垂体恶病质(Simond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癔症强迫症等相鉴别。鉴别要点在于详尽而系统的询问病史和检查,本病并无上述疾病的证据。
中医类证鉴别 1.恶阻:有受孕史,以停经后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甚至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妊免试验阳性。
2.脾痿:多有慢性胃肠疾病,或因它脏病变影响,进食过少等,致使脾气痿弱,以食少伴见腹胀,腹泻、消瘦、疲乏等为特征。
3.肝著:多有肝热病、肝瘟等病史,以右胁痛或右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肝瘀证候为主要表现。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①能正视自己体质,不符实际的害怕发胖的心理障碍消除。正常进食,正常生活。②体重逐渐增加,达到相应年龄体重标准的低限。③躯体各项机能恢复正常,性征明显。
2.好转:仍有怕胖心理,但可进食半量以上,体重有所增加,但达不到正常标准。
预后 神经性厌食症的预后很不一致,多数经过治疗恢复,有的病程起伏,体重增加后又复发,有的由于饥饿合并症渐渐地恶化而死亡。对于此病的治疗有许多困难,但多数病人在住院期间会取得较好的效果。预后的好坏由不同的条件而定,如体重减轻程度、社会心理支持。文献报告指出早年发病预后好(Frazier,1965),年龄大的人发病顶后较差(Theander,1970)。另外合并变态人格的病人预后也差,如合并幼稚型神经质、呕吐,各种强迫-妄想、癔症、抑郁、心身障碍、不承认有病等的病人预后较差。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患者对任何治疗都不愿接受,近期效果往往不佳。因此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耐心的过程。医务人员应抱积极、乐观、同情的态度。治疗包括生理和精神两方面,严重恶病质者应采取紧急措施,在住院条件下给以细心护理和密切观察。最初宜每顿饭坚持劝食,然后逐步鼓励患者主动进食,少量多餐,直到建立正常进食习惯。除非情况严重,应尽可能避免鼻饲饮食。
要探寻患者起病的心理背景,使患者清晰地了解本病的性质和治疗途径,鼓励患者逐步建立正规的迸食习惯和战胜疾病的信念,及时法除其精神因素。有些病例可采用正性强化法(奖励法)的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可试用氯丙嗪,剂量可逐渐增加到400mg/d左右;情绪低落者,米帕明(丙咪嗪)等抗忧郁剂亦可试用。有报道使用阿米替林左旋多巴使本病获得明显的好转。此外。可适当配合小剂量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型: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痰为主。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9g、白芍12g、当归12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6g、生三片、薄荷2g、川芎12g、益母草15g)。
(2)心脾两虚型:治法:养心健脾,气血双补为主。方药:人参归脾汤加减:人参12g、黄芪15g、白术12g、远志12g、木香10g、炒枣仁15g、当归15g、桂元12g、益母草12g、甘草6g。
(3)肝肾阴虚型:治法:以滋肾阴,清相火为主。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熟地15g、山萸肉12g、山药15g、茯苓15g、丹皮12g、泽泻12g、益母草15g、枸杞子15g、菊花6g。
二、单方验方:
(1)山楂肉1209,水煮食之,并饮其汁。
(2)内金干葛为末等分,面糊丸,梧子大,50丸/次。
(3)莱菔子10g,炒,研末与米同煮为粥,服食。
中药
针灸 1.针灸疗法:
(1)取然骨刺血,或取章门、期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平补平泻。
(2)灸中脘、足三里等穴。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第一例描述很详细的病例是RichardMorton于1689年报告的。以后陆续有不少病例报告。我国古中医学也曾提到,如《丹溪心法·六郁》:"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
相关文章
 
 伤寒笔镗录(第六条)
 《伤寒论现代解读》(转帖)
 心肺阴虚证
 茴香散(《杨氏家藏方》卷十。)
 【转】吴鸿清:跟应试教育“叫板”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