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中医学 > 泸州医学院 > 正文
中医学-授课教案临床中医学:内科部分
来源:泸州医学院 更新:2013/9/29 字体:
内科教案(部分)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临床中医学》教案首页

第 1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

授课教师

罗永兵

职称

讲师

课型(大、小)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内科疾病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 支气管炎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教材:王明杰主编.《临床中医学》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2006.8  1-4

参考书:

1,李家邦主编.《中医学》,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307
2.王永炎主编. 《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12  253

目的与要求:

1、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中医学”感冒”的关系.。

2、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证的证治方药。

4、熟悉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5、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6、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

7.掌握各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 概述:中医学对感冒的认识,与现代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联系。5分钟

2、病因病机:感冒是由于六yin、时行病毒侵入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风邪常兼夹他邪伤人。非时之邪伤人。病机主要由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侵袭人体。病邪侵犯肺卫,以卫表不和为主。病理性质有寒热两大类,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10分钟

3、 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辨普通与时行。10分钟

4、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5分钟

5、 分证论治,方药,加减,临床病例。30分钟 。

6、 病案讨论。10分钟

第二节 支气管炎

1、概说  本病属于中医“咳嗽”、“喘病”、“痰饮”范畴。介绍中医学对咳嗽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联系。3分钟

2、病因病机 :主要为外邪的侵袭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肺气上逆。外感:六yin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5分钟

3、辨证要点:首先辨外感与内伤,然后辨虚实寒热。5分钟

4、治疗原则——外感咳嗽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宜调理脏腑为主。3分钟

5、分证论治,方药,加减,临床病例。15分钟 。

6、预防与调护 1分钟

7、病案讨论。5分钟

8、小结  3分钟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注意与临床相结合。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冒的病机

2、感冒的辨证

3、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症状特点

4、支气管炎的病机

5、支气管炎的辨证

6、风寒袭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肺阴虚损的证治方药、症状

教学难点 

1、感冒风寒证与风热证的区别

2、表寒里热证的辨证

3、两种体虚感冒的辨证与治疗

4、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区别与联系

5、咳嗽的病证鉴别

如何突破难点   病案举例与分析、讨论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5

   ※<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

《临床中医学》教案首页

第 2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

授课教师

罗永兵

职称

讲师

课型(大、小)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内科疾病 

第六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七节 冠心病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王明杰主编.《临床中医学》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2006.8 

参考书:

1,李家邦主编.《中医学》,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3
2.王永炎主编. 《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12 

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毒性心肌炎西医概念及常见感染病毒。

2、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发病机制。

3、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证型及治疗。

4、熟悉冠心病的西医认识。

5、理解冠心病阳微阴弦的发病机制。

6、熟悉冠心病的治疗原则及常用中药

7.掌握冠心病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节 病毒性心肌炎

1、病毒性心肌炎的西医有关知识以及中医心瘅的概念。5分钟

2、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病情发展变化的趋势10分钟

3、辨证要点:辨胸痛的性质及部位以及病情的轻重顺逆。5分钟

4、治疗原则——早期驱邪为主,兼益气复脉,后期重在扶正。5分钟

5、分证论治,方药,加减,临床病例。20分钟 。

6、病案讨论。5分钟

第二节 支气管炎

1、概说  本病属于中医“胸痹”、“厥心痛”范畴。介绍中医学“胸痹”、“厥心痛”对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联系。5分钟

2、病因病机 :年老体衰,正气亏虚,脏腑功能损伤,阴阳气血失调,加上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寒冷刺激、劳逸失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其中,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被破坏,是发病的内在原因。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外因是发病的条件。 10分钟

3、辨证要点:辨虚实,分清标本。5分钟

4、治疗原则——发作期:以通脉止痛为主 缓解期:以扶正顾本为主。10分钟

5、分证论治,方药,加减,临床病例。30分钟 。

6、预防与调护 2分钟

7、病案讨论。5分钟

8、小结  3分钟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注意与临床相结合。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

2、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要点

3、病毒性心肌炎中热毒侵心、湿毒犯心、气阴两虚的证治、方药、症状特点

4、冠心病的病因病机

5、冠心病的辨证及治疗原则

6、冠心病急性发作的常用中药以及缓解期心脉瘀阻证、痰浊痹阻证、寒凝心脉证、心阳不振的证治、方药、症状特点

教学难点 

1、病毒性性心肌炎中热毒侵心、湿毒犯心的鉴别

2、冠心病的病因病机

3、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4、冠心病的中医急救

5、缓解期心脉瘀阻证、痰浊痹阻证、寒凝心脉证的鉴别

如何突破难点   病案举例与分析、讨论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教学

手段

课堂设计

和时间安排

第六节 病毒性心肌炎

概说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指嗜心性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以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或隐痛等为主症。本病在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病名定义中以“心瘅”病名概之。根据其临床不同的表现,又可归属于中医“温病”以及由“温病”引起的“心悸”、“怔忡”、“胸痹”等病症的范畴。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以外感时邪温毒为主,或饮食不慎,使湿热之邪内犯胃肠,或手术创伤使温毒之邪从破损处直入血络等因素而发病。

基本病理:早期邪毒侵犯,后期气阴不足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l   辨胸痛性质和部位

l   辨心悸的虚实

l   辨病变之轻重顺逆

(二)治疗原则

初期治疗重在祛邪,以清热、解毒、化湿,养阴复脉为主

中后期治疗重在扶正,当以补气养阴、温阳益气、益心复脉为主

益气养阴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或佐以活血化瘀,或佐以健脾化痰,或佐以滋阴降火等。

 (三)分证论治

l   热毒侵心证

l   湿毒犯心证

l   气阴两虚证

l   阴阳两虚证

三、预防与调护

 

病案分析

 

第七节 冠心病

概说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CHD),是因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影响冠状动脉循环的一种心脏病。本病属于中医“心痛”、“胸痹”、“厥心痛”等范畴。在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其对应的中医病名为“胸痹(心痛)”。

一、病因病机

年老体衰,正气亏虚,脏腑功能损伤,阴阳气血失调,加上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寒冷刺激、劳逸失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其中,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被破坏,是发病的内在原因。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外因是发病的条件。

基本病机:阳微阴弦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v    辨虚实,分清标本

本病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

本虚:气血阴阳亏虚,临床以气虚为多。

标实: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临床以血瘀为主;

(二)治疗原则

v  本病的治疗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v   发作期:以通脉止痛为主

v   缓解期:以扶正顾本为主

(三)分证论治

v 发作期

  发病急,治疗多采用中成药、注射液、针灸等疗法。

v 缓解期

  心脉瘀阻证

  痰浊痹阻证

  寒凝心脉证

  气阴两虚证

  心肾阴虚

  心阳不振证

 

 

三、预防与调护

 

病案分析

小结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讨论

(★-重点,☆-难点)

5分钟

10分钟

★示意图归纳

5分钟

★运用简表突出掌握要点

☆联系临床举例说明

5分钟

20分钟

☆运用简表说明

☆病案举例

5分钟

5分钟

★示意图归纳

10分钟

☆运用简表突出掌握要点

5分钟

10分钟

☆联系临床举例说明

30分钟

2分钟

5分钟

3分钟

1、慢性胃炎

2、消化性溃疡

5
   ※<脑卒中>

《临床中医学》教案首页

第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

授课教师

赵春妮

职称

教授

课型(大、小)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内科疾病  第二十四节  脑卒中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王明杰主编.《临床中医学》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2006.8 

参考书:

1,李家邦主编.《中医学》,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2.王永炎主编. 《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12 

目的与要求:

了解:1、脑卒中的概念;

2、脑卒中与中医中风之间的关系。

熟悉:1、脑卒中的中医病因病机;

   2、中风闭证与脱证的鉴别。

掌握:1、中经络与中脏腑的鉴别诊断;

   2、脑卒中的中医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章   内科疾病    第二十四节   脑卒中

一、 概述 

(一)脑卒中的概念;

(二)脑卒中与中医中风之间的关系。

二、病因执业护士网病机:

三、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 分证论治

   附:病案讨论

四、预防与调护

五、小结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注意与临床相结合。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中经络与中脏腑的鉴别诊断;

2、脑卒中的中医辨证论治

教学难点 

1、脑卒中的中医病因病机;

2、中风闭证与脱证的鉴别。

3、中经络与中脏腑的鉴别诊断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教学

手段

课堂设计

和时间安排

  第一章   内科疾病   

 第二十四节   脑卒中

一、 概述  (5分钟)

(一)脑卒中的概念

脑卒中(Stroke)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依据病理性质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二)脑卒中与中医中风之间的关系。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偏枯”、“风痱”等范畴。

二、病因病机:(15分钟)

内伤积损

劳欲过度

饮食不节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中风

情志所伤

外感时邪

病理本质为:本虚标实

风(肝风、外风)

火(肝火、心火)

痰(湿痰、风痰) 六者多为互因果 或兼夹为患

气(气虚、气逆)

血(瘀血);

虚(阴虚、气虚)

  急性期以风、火、痰、气、血为主;

  恢复期以痰、瘀、虚为主。

三、辨证论治  ( 70分钟 ) 

 (一) 辨证要点

1、中经络与中脏腑的鉴别要点;

2、辨闭证和脱证。

(二)治疗原则

急性期:中风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应急则治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

常用治法: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脑开窍等

恢复期:当以针炙、推拿、按摩 与药物配合治疗,功能锻炼同时并进。药物治疗应根据病情,恢复期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宜扶正祛邪。

 常用治法: 养阴熄风、益气活血等。

(三) 分证论治

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证候手足麻木,肌肤不仁或突然?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恶寒发热,肢体拘急等,舌苔薄白,脉浮弦或弦细。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石膏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白芷生地熟地白术茯苓细辛

如仅见口眼蜗斜而无半身不遂,可用牵正散(附子全蝎僵蚕)加防风、荆芥、白芷、红花

2肝肾阴虚,风阳上亢

证候: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斜,素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酸腿软,舌质红苔白或薄黄,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养肝肾,平肝息风

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淮牛膝、生龙骨、生牡 蛎、生板、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麦芽茵陈、甘草、代赭

肝风内动抽搐者,加全蝎、地龙、僵蚕、蜈蚣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斜,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舌蹇,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瓜蒌大黄芒硝、胆南

中脏腑

1、闭证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噤,两手握固,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息风

方药:至宝丹(朱砂安息香金箔银箔犀角冰片牛黄琥珀雄黄玳瑁麝香)一粒灌服或鼻饲,并用羊角汤加减。

2、脱证

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瘫痪,舌痿,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急煎灌服或鼻饲

半身不遂

证候:偏身瘫痪不用,肢体麻木,甚则感觉完全丧失,口舌?斜,或偏侧肢医学全在线体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见患侧肢体浮肿,舌质淡紫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涩或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120g、当归、川芎、仁、红花、地龙、赤芍

  加减:肝肾亏虚,以下肢瘫痪为主者,加杜仲川断、牛膝、桑寄生等;肢体麻木加木瓜鸡血藤、伸筋草路路通海风藤丝瓜络;血瘀甚者,加莪术三棱、牛膝、水蛭

病案讨论:(15分钟)

四、预防与调护(10分钟)

五、小结 ( 5分钟)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讨论

(5分钟)

( 70分钟 )

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解

5

  ※<慢性胃炎>

《临床中医学》教案首页

第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学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

授课教师

马登尚

职称

副教授

课型(大、小)

本科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内科疾病    第十节   慢性胃炎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注明页数)

教材:王明杰主编.《临床中医学》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科学出版社,2006.8  1-4

参考书:

1,李家邦主编.《中医学》,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307
2.王永炎主编. 《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12  253

目的与要求:

了解:1、慢性胃炎的概念;

2、慢性胃炎与中医“胃痛”、“痞满”之间的关系。

熟悉:1、慢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

 

掌握:1、慢性胃炎治疗原则;

   2、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章   内科疾病    第十节   慢性胃炎

一、 概述  (5分钟)

1、慢性胃炎的概念;

2、慢性胃炎与中医“胃痛”、“痞满”之间的关系。

二、病因病机:(20分钟)

n 外邪寒邪:

n 饮食伤胃:

n 肝气犯胃:.

n 脾胃虚弱:

n 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三、辨证论治  ( 70分钟 )

 (一) 辨证要点

辨虚实

辨寒热

辨在气在血

辨兼杂证

本病初起多实,病在气分;

久病则多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病在血分。

各症在临床上一般不是单独出现或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兼杂,如寒热错杂、气血同病、虚中夹实、实中兼虚等。

(二)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止痛为主

(三) 分证论治

1寒邪客胃证

证候: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和胃

方药:良附丸加减

2肝气犯胃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疏肝散

3脾胃湿热

证候: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4瘀血阻络证

证候: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见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丹参饮加减

5胃阴亏虚证

证候:胃脘隐隐作痛,有灼热感,饥不欲食,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6脾胃虚寒证

证候:胃痛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三、预防和调护(5分钟)

慎饮食

调情志

四、小结(5分钟)

五、病案讨论。(15分钟)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注意与临床相结合。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慢性胃炎治疗原则;

2、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教学难点 

1、寒邪客胃与脾胃虚寒证证治的区别

2、寒热错杂、气血同病、虚中夹实、实中兼虚证的诊治

如何突破难点 

 病案举例与分析、讨论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5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