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口腔、麻醉、医学心理、中医学、药学、中药、医事法学、护理等专业本科用)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病原生物学主要研究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寻找掌握消灭、控制传染病及相关疾病的措施和方法。
学时数:80学时(理论60学时,实验20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病原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以及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基本规律,了解人体和病原生物相互作用的关系,为常见感染性疾病及其它有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原生物学检验诊断和特异防治提供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为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要求
教学内容分掌握、了解两要求。掌握内容(划线部分)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能联系实际加以应用;其余为了解内容。
1、基本理论知识
(1)掌握病原生物的主要特点,特别要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病原体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抵抗力、致病机制、病原体的分布、理化因素的影响、致病物质及其感染与免疫的基本规律,诊断取材及特异性防治对策。
(2)掌握防止医源性感染的措施:熟悉容易散播传染的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检验诊断要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了解各种常见传染病的微生物学诊断原则。
2、基本技能
(1)掌握油浸显微镜检验,涂片标本制备及常用的染色方法(简单染色、革兰染色及抗酸染色)。认识重要病原体的形态及各种特殊结构。
(2)掌握无菌操作、细菌培养接种技术、抗生素抗菌敏感度试验、消毒与灭菌的原理和方法,熟悉细菌生长的现象。了解分离病毒标本的原则及双份血清标本的采取和送验方法。
(3)掌握病毒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的操作原则及结果判断。
(4)了解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微生物学诊断中的应用。
(5)养成严谨正规的实验工作作风,学会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并书写实验报告。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教学组织
本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务处统一安排下,由教研室和实验室负责教学全过程的实施。
(二)教学方法
1、讲课:分大班授课。课前必须认真备课,根据大纲要求确定内容的进度、深广度、重点及难点,写好教案。课程讲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并要求能反映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扩大学生知识面。讲授时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三基内容,删繁就简,但基本概念必须讲清楚,并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内容(细菌及病毒各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学导式、讨论式教学,要突出重点,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图表、模式、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加强形象教学,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复习。
2、实验 小班分组进行,通过实习、示教及展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指导教师在实验前要统一实验的讲课内容、方法步骤和结果判断标准,讲解应精炼,主要是明确目的要求,讲清基本原理,提出思考性问题,在指导实验中要随时检查和纠正学生操作程序出现的问题,严格要求,大胆管理。学生在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讲义,熟悉实验目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实验中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严格无菌操作。实验技术内容除了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外,可试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3、辅导 教学中应启发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可进行必要的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不同方式的学习指导(如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指定课外阅读参考书或学习本学科的实验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加强指导,提高自学能力。
4、考核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以不同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课程结束后进行全面的系统复习和考试。实验课全部结束后进行一次考核。实验考核成绩以10%计入总分。理论考试试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
绪 论
第一节 病原生物学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病原生物学的范畴
二、微生物的定义、种类与特点
三、微生物与人的关系
四、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
一、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范畴
二、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与任务
第三节 寄生虫学
一、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期、带虫者、幼虫移行症。了解带虫免疫、伴随免疫、免疫逃避的慨念。
二、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大小、形态与排列:球、杆、弯曲状。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菌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的结构与功能。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生物学功能及意义。
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一、光学显微镜检查
不染色标本镜检,染色标本镜检,简单染色法,革兰染色法。
二、暗视野、荧光和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及意义
三、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一节 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水,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无机盐。
二、细菌的物理特点
带电现象,表面积,透光性,半透性。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生长的条件
营养类型——自营菌与异营菌。异营菌的营养要求(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需氧菌与厌氧菌,专性厌氧菌的厌氧原因,温度,水,pH及渗透压)。
二、细菌的繁殖
方式,速度,生长曲线。
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
一、细菌新陈代谢的特点
分解性代谢和合成性代谢。糖和蛋白的代谢产物。
二、分解代谢产物的生化试验
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枸椽酸盐利用试验。
三、合成代谢产物与生化反应
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物质,色素,细菌素,抗生素,维生素。
第四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的种类
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二、人工培养的方法
需氧菌培养法,厌氧菌培养法。
三、细菌培养的意义
细菌增殖,细菌鉴定,细菌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章 消毒与灭菌
消毒、灭菌、防腐及无菌的概念。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高压蒸气灭菌法)。
辐射杀菌法:紫外线,电离辐射
滤过除菌法,低温,干燥,超声波杀菌法。
第三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及变异机理
细菌的变异现象
细菌的基因组结构。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
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质粒:种类,结构,功能。
第二节 噬菌体
噬菌体:形态与结构,特性,增殖,毒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噬菌体的应用。
第三节 细菌的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自发突变,诱发突变,突变与选择,基因突变的规律。
第三节 基因的基因转移和重组
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转座。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概念与生理作用。
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定位转移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侵袭力:细菌表面结构、代谢性产物与致病的关系。
毒素: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外毒素的主要种类与共同特点,内毒素的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 宿主抗菌免疫机制
天然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
获得性免疫:黏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胞外菌、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源。
传播方式与途径。
感染的类型。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细菌学诊断
标本采集。
致病菌的检验程序。
第二节 血清学诊断
细菌的快速检验诊断:凝集试验,沉淀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法。
第三节 人工主动免疫
疫苗: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治疗性疫苗。
第四节 人工被动免疫
抗毒素,抗菌免疫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细胞因子制剂。
第八章 病原性球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葡萄球菌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培养,分类及抗原结构(葡萄球菌A蛋白,多糖抗原),抵抗力。
致病性 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脱皮毒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和致病机制(炎症化脓、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顽固性反复感染等)。
免疫性 自然免疫力与获得性免疫。
微生物学诊断 脓汁、血液、可疑食物标本的采集及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
第二节 链球菌属
链球菌的生物学特点 形态和染色,培养特性,分类(根据溶血性及抗原结构),抵抗力。
致病物质(溶血素O及S,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红疹毒素)及致病机制(化脓性炎症,猩红热,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免疫性 抗菌及抗毒免疫,狄克试验。
微生物学检验 风湿热血清学诊断,红疹消退试验。防治原则。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生化反应与分型(荚膜特异多糖抗原和菌体抗原),抵抗力。
致病性 致病物质(荚膜、毒性物质),所致病症(大叶性肺炎、中毒性肺炎)。
免疫性 非特异吞噬消毁,抗荚膜抗体型特异免疫。
微生物学诊断 与草链菌的鉴别。特异防治。
第四节 奈瑟菌属
一、脑膜炎奈氏菌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结构和分群,抵抗力。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荚膜、内毒素),致病过程。
(三)免疫性 抗菌及抗荚膜抗体。
(四)微生物学诊断 采集标本直接镜检或分离培养。血清学诊断。防治原则。
二、淋病奈氏菌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培养及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
(二)致病与免疫,诊断与防治。
第九章 肠道杆菌
第一节 概 述
肠道杆菌的分类、生物学性状及抗原构造。
第二节 埃希菌属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性状、分群与分型。
致病性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肠侵袭性、肠致病性、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及所致病症。
卫生细菌学检查。
第三节 沙门菌属
沙门菌属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培养及生化特性,抗原构造(O、H、Vi抗原的组成与性质)及分群、分型。
致病性 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伤寒和副伤寒、急性胃肠炎、败血症)。
免疫性 体液与细胞免疫的作用。
微生物学检查 检材采取与病程的关系,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的应用与结果分析判断。
带菌者的检出及意义,特异防治。
第四节 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组分型。
免疫性 分泌型IgA与局部免疫。
微生物学检验 标本采送要求,病原学检查。特异防治。
第五节 其它肠道杆菌
肺炎克氏菌 分布,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荚膜分型。致病性(条件致病)。
变形杆菌 分布,培养特性。菌体抗原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成分。致病性(主要为混合感染)。
第十章 弧菌属
第一节 霍乱弧菌
生物学特性 形态及染色,培养,生化反应,抵抗力,两种生物型的抗原构造与分型。
致病物质 霍乱肠毒素的性质、亚单位结构及致病作用。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验 标本采取、染色镜检、制动试验,免疫荧光菌球快速检验,分离培养与鉴定。特异防治。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与主要特点。
第十一章 动物源性细菌
动物疫源的概念。人畜共患性及其在细菌战中的地位。
第一节 鼠疫杆菌
生物学特性 形态结构,培养及生化特性,变异性。
致病物质 荚膜(F1抗原)、菌体V/W抗原、内外毒素的性质及毒性酶的致病作用。传播方式与致病类型。
免疫性 抗菌及抗毒性免疫。微生物学诊断要领及特异防治。
第二节 布氏杆菌
布氏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及生化特性、抵抗力、抗原及毒素的作用。传染与致病特点,免疫性。
微生物学诊断 检查细菌及血清学诊断要领。特异防治。
第三节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的形态结构、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毒素的组成及致病作用,荚膜抗原与菌体抗原的性质及作用。致病作用和致病类型,免疫性。串珠试验。特异防治。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厌氧菌的种类与分布。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痉挛毒素的性质及作用,致病机制。免疫性:抗毒性免疫。微生物学诊断。防治原则。类毒素及抗毒素的应用。
二、产生荚膜梭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型别。致病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病症(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微生物学诊断。防治原则。多价类毒素与抗毒素的应用。
附:肉毒梭菌 形态与染色,培养,抵抗力。外毒素(肉毒毒素)的特性,型别,致病作用与检测。特异防治。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种类及生物学性状 形态、培养、生化特性及分布。
致病性 致病条件,致病物质及所致病症。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培养与鉴定。
防治原则 排除厌氧环境,灭滴灵的应用。
第十三章 棒状杆菌属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
致病性 致病物质(白喉毒素的毒害作用与致病机制)www.med126.com、致病特点。
免疫性 抗毒性免疫,锡克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微生物学诊断 直接镜检、分离培养、毒力试验、带菌者检查。特异防治。
第二节 分枝杆菌属
类白喉杆菌与白喉杆菌的鉴别要求。
痤疮棒状杆菌和短小棒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
分枝杆菌属的主要种类及特征。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杆菌的形态、抗酸性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抵抗力及变异性。
致病性:菌体成分与毒力(脂类、蛋白质、多糖、rRNA)的性质和作用。致病特点,变态反应性和免疫性的关系。
标本采取,细菌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其应用,卡介苗预防接种原则。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免疫特点,检验诊断和特异防治。
第十五章 其它致病细菌
第一节 军团菌属
生物学性状 形态,培养及生化特性,抵抗力,主要抗原构造。致病性及免疫性特点。
微生物学诊断 细菌检查和血清学诊断。特异防治。
第二节 弯曲菌属
弯曲菌属的主要种类。空肠弯曲菌与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及免疫特点。微生物学诊断要领及防治原则。
第三节 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染色、培养及生化特性,抵抗力,抗原(菌体和鞭毛抗原)和内毒素的作用,胞外酶种类。微生物学检查要领及防治原则。
第四节 嗜血杆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要求,荚膜抗原与分型,致病特点。
第五节 鲍特菌属
百日咳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相变异与抗原性及毒力的关系。致病性。咳碟培养与鉴定。菌苗预防。
第二篇 医学病毒学
第十六章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各种形态、大小。
第二节 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基本结构(病毒核酸、蛋白质衣壳),辅助结构(包膜、触须酶)。核酸,蛋白质,脂质及糖类在病毒组分中的功能。病毒结构的对称性。
第十七章 病毒的复制与异常增殖
第一节 病毒的复制规律
病毒增殖的基本过程(吸附、穿入、复制、翻译、成熟及释放),各类病毒复制的机制(DNA病毒、单股正链RNA、单股负链RNA病毒)。
第二节 病毒的变异
病毒性状的变异(毒力变异、抗原性变异),突变株与变异株,病毒的基因重组。
第三节 病毒的异常增殖
缺陷病毒与辅助病毒的概念及病毒干扰现象。
第四节 病毒的分类与亚病毒
病毒的分类原则,类病毒、拟病毒与朊病毒的基本概念。
第十八章 病毒的致病与免疫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特点
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病毒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非显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感染-潜伏感染、慢性感染、慢发性感染)。
病毒的致病作用 杀细胞感染、稳定状态感染和整合感染。
第二节 病毒免疫的特点
机体抗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获得性)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害。
第十九章 病毒感染的检验诊断及特异防治
第一节 检测病原体
病毒的分离培养(细胞、动物、鸡胚)与形态学检查(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 检测病原成分
检测病毒抗原(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反向被动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蛋白质印迹及放射免疫法),检测病毒核酸(分子杂交及多聚酶链反应法)和检测病毒酶类。
第三节 检测病毒抗体
病毒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血凝与血凝抑制、中和与ELISA)及意义。
第四节 病毒感染的免疫预防
人工自动免疫疫苗(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第五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抗病毒药物的设计与作用机制。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第二十章 肝炎病毒
人类肝炎病毒的分类。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HAV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病毒体的形态与结构、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致病与免疫,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防治原则。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病毒体及相关颗粒的形态结构。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临床意义。动物模型、抵抗力、致病与免疫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特异防治原则。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HC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病毒的主要特点与分型,致病与免疫特点,特异诊断与治疗。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HDV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HDV的主要特点。微生物学特异(HDV抗体)检查以及HDV与HBV联合感染和重迭感染的血清学检查。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HEV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病毒体的主要特点,动物模型传播途径,微生物学特异检查以及五类肝炎病毒的主要特点比较。
附:庚型肝炎病毒(HGV)
第二十一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类型、培养特性,血凝与血凝抑制现象,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致病与免疫特点。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性预防。
第二节 副粘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主要特性、致病与免疫特点,麻疹病毒感染与腮腺炎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第三节 其它呼吸道病毒
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的形态结构,组织培养特点,抗原型别,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与防治。
第二十二章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共同特性。
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
形态结构、抗原组成、型别。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减毒糖丸活疫苗的应用)。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和埃病毒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附:急性胃肠炎病毒(Norwalk病毒和人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第二十三章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的定义与共同特性。在平、战时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血凝性状、抗原性。流行病学特点(传播媒介、传染源与储存宿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第二节 登革病毒
形态结构、血清型、传播媒介、储存宿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性预防。
第二十四章 出血热病毒
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与基本特点。
第一节 汉坦病毒
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抗原分型。流行环节,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 新疆出血热病毒
形态结构、传染方式、致病与免疫特点。特异诊断与预防。
第二十五章 疱疹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的主要种类,一般特性与所致疾病。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分型。致病性(原发感染、复发感染)与免疫性。检验诊断要点,化学药物治疗。
主要特点、致病性(原发感染、复发感染)与免疫性。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巨细胞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四节 EB病毒
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
附:人疱疹病毒6,7,8型。
第二十六章 其它病毒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形态结构,复制、传播途径,致病特点与免疫性。检验诊断要点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
主要生物学性状,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要点及特异预防和治疗原则,紧急预防措施。
第三篇 其它病原微生物
第二十七章 衣原体
一般性状与主要种类 形态结构、生活周期、分离培养、抵抗力、致病性、抗原性及免疫性。
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的主要性状,传播与致病性,免疫性,检验诊断要点。
第二十八章 支原体
主要种类,基本特点,支原体和细胞壁缺陷型(L型)细菌的区别。
肺炎支原体的主要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诊断检查要点。
第二十九章 立克次体
第一节 概 述
立克次体的分类与共同特点。形态结构,染色性,繁殖代谢,抗原成分及分型,抵抗力,致病与免疫特点,宿主及传播途径。微生物学诊断要点(检查病原体,血清学诊断-外斐(Weil Felix)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第二节 恙虫病立克次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主要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要点。特异防治。
第三节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两种病原体(普氏与莫氏立克次体)性状的异同点,致病机制及免疫特点。特异防治。
第四节 Q热立克次体
Q热立克次体的主要特点、致病机制及免疫特点。检验诊断要领与特异防治原则。
第三十章 螺旋体
主要种类与基本特点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的形态特点,培养要求,抵抗力,抗原与分群分型,我国常见的主要型别。致病性(传播方式)与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取材、镜检与暗视野检查、分离培养、动物试验、血清学试验、快速诊断)。水中病原体检查。特异防治。
第二节 疏螺旋体
回归热螺旋体的形态染色特点,两类回归热螺旋体的异同点,致病特点(反复发作的原理、免疫与变异的关系)。血片染色镜检在诊断上的意义。防治原则。
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
附:奋森螺旋体。
第三节 密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的主要特征及所致疾病,病原学检查与血清学试验的原理及方法。防治原则。
附:雅司螺旋体。
第三十一章 放线菌属
放线菌的种类与一般特性,以色列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特点及检验诊断。
呈:星型诺卡菌。
第三十二章 真 菌
第一节 概 述
真菌的一般特性,基本性状(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繁殖方式和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
第二节 重要的病原性真菌
侵害浅部的真菌 皮肤癣菌。
侵害皮下组织的真菌 着色真菌和申克孢子丝菌。
侵害深部的真菌 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第四篇 医学原虫学
1.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滋养体及包囊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致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分型。病原学诊断及防治原则。结肠内阿米巴包囊的形态特征。
2.杜氏利什曼原虫、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
(1)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致病及实验诊断。
(2)流行及防治原则。
3.疟原虫
(1)疟原虫的虫种,疟疾的危害。薄血膜上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各阶段的形态特征。
(2)疟原虫生活史特点,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生活史的不同点。
(3)疟疾发作、疟疾再燃与疟疾复发的概念,疟疾的主要临床表现,贫血的机理,恶性疟的特点。脾肿大、疟性肾病。疟疾病原学诊断。疟疾流行的基本环节及防治原则。
4.刚地弓形虫(弓形虫)
弓形虫滋养体的形态,弓形虫在中间宿主内的发育,先天性和获得性弓形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病原学及血清学诊断,流行概况及流行环节。
第五篇 医学蠕虫学
第一节 吸虫纲
1.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1)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点,生活史特点,致病及临床表现。
(2)实验诊断,流行的特点及防治原则。
2.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1)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及致病。
(2)了解实验诊断,流行特点及防治原则。
3.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1)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2 实验诊断、流行特点及防治原则。
4.斯氏狸殖吸虫:寄生部位,宿主关系及致病。
5.血吸虫的种类,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毛蚴和尾蚴的形态。生活史的基本过程,其成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终宿主(包括保虫宿主)及中间宿主、感染期及感染方式。尾蚴、童虫及成虫所致损害;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由成熟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沉积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异位寄生和异位损害。诊断中的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法和环卵沉淀试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判定。日本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流行环节。主要的防治原则。
第二节 绦虫纲
1.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与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两种带绦虫的头节、成虫、孕节的鉴别要点,囊尾蚴及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的特点。囊虫病的感染方式及临床表现,成虫致病。肠绦虫病与囊虫病的诊断方法。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2.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包生绦虫,形态结构,棘球蚴砂的概念。细粒棘球蚴在人体的寄生部位,细粒棘球绦虫的宿主、感染期及感染方式,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辅助诊断。流行特点及其防治。
3.曼氏迭宫绦虫
第三节 线虫纲
1.似蚓蛔线虫(蛔虫)
(1)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2)实验诊断、流行特点及防治原则。
2.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致病。实验诊断及防治原则。
3.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1)成虫及虫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致病。
(2)实验诊断及防治原则。
4.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
(1)两种钩虫成虫的基本特征、鉴别要点及虫卵的特征。
(2)钩虫生活史特点、幼虫致病、成虫致病、钩虫性贫血机理及临床表现。
(3)实验诊断、分布特点、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5.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与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1)两种丝虫微丝蚴的鉴别要点。生活史特点及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2)淋巴丝虫病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临床表现以及两种丝虫致病的异同。
(3)病原学诊断及传播媒介。防治原则。
6.旋毛形线虫,又称旋毛虫
旋毛虫成虫及囊包的形态,其发育过程的特殊性,对人体的致病作用,活检法病原学及免疫学诊断旋毛虫病,主要流行特点和防治原则。
第六篇 医学节肢动物学
第一节 概述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及医学节肢动物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一 昆虫纲
昆虫的口器类型,变态、全变态及半变态的概念。
1.蚊
(1)蚊形态特征。
(2)幼虫孳生地类型。
(3)我国主要传病蚊种与疾病的关系。
2. 蝇:蝇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与机械性传播疾病的关系,蝇生活史及与疾病的关系。
3. 蚤、虱、臭虫: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态特点、与疾病的关系。
二 蛛形纲
1.蜱:与疾病的关系。
2.螨
(1)革螨:与疾病的关系。
(2)恙螨:幼虫与疾病的关系。
(3)疥螨: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及防治。
(4)蠕形螨:主要种类的形态、寄生部位、致病、实验诊断及防治。
(5)尘螨:生态、致病,了解实验诊断及防治。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2007.12
教学时数分配
篇章 | 教学内容 | 讲课 | 实验 | 合计 |
绪论 | 2 | |||
第一篇 | 细菌学 | |||
一 |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2 | ||
二 | 细菌的生理 | 2 | 2 | 4 |
三 | 消毒与灭菌 | 2 | 2 | |
四 | 噬菌www.med126.com/kuaiji/体、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2 | 2 | 4 |
五 | 细菌的致病与免疫、细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 2 | 2 | |
六 | 病原性球菌 | 2 | 2 | |
七 | 肠道杆菌 | 2 | 2 | 4 |
八 | 弧菌属 | 2 | 2 | |
九 | 动物源性细菌 | 2 | 2 | |
十 | 厌氧性细菌 | |||
十一 | 棒状杆菌属 | 2 | 2 | |
十二 | 分枝杆菌属 | 2 | 2 | 4 |
十三 | 其它致病细菌 | 2 | 2 | |
第二篇 | 医学病毒学 | |||
十四 |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 2 | 2 | |
十、掌握肝吸虫、肺吸虫、血吸虫、姜片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蛔虫、鞭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蛲虫、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成虫的形态特征。熟悉以上蠕虫的病理标本。 十一、熟悉各种吸虫的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 十二、掌握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 十三、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结肠内阿米巴包囊、杜氏利什曼原虫利杜体的形态特征。掌握薄血膜上间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各期的形态特征。熟悉贾第虫包囊、阴道滴虫滋养体的形态特征。掌握疟原虫的病原学检查法。 十四、掌握三属蚊雌雄成虫的鉴别特征,了解三属蚊虫卵、幼虫及蛹的形态特征。熟悉蚊、蝇口器的特点,熟悉蝇的形态特征与机械性传播疾病的关系。熟悉蚤、虱的形态特征。了解白蛉、蜱、恙螨、疥螨及蠕形螨的形态特征。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2009.12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