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拚音 MANXINGHUANONGXINGZHONGERYAN
别名 中医:脓耳,底耳,缠耳,耳疳,震耳,聘耳,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耳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系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并存。临床上以长期持续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一般认为急性中耳炎6~8周未愈则示病变已转为慢性。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本病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而迁延为慢性; 2、鼻及咽部感染病灶,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体炎、腺样体肥大等,常为本病的重要诱因; 3、儿童急性传染病所并发的急性中耳炎,因病变重,可造成骨质或听骨坏死,不易治愈而转为慢性; 4、乳突气化不良时,发生急性中耳炎易演变为慢性,但许多学者则认为,乳突气化不良是中耳炎的结果,而非病因; 5、全身性慢性疾病,如贫血、肺结核等可诱发本病。 本病常为两种以上化脓性细菌的混合感染,病程中感染的细菌可有改变。致病菌以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较为常见。
中医病因 本病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无效,邪毒滞留,病程迁延而成,与脾、肾亏虚关系密切。脾虚生湿,浊邪上干,与邪毒互结久稽于耳,发为本病;或肾虚耳窍失养,虚阳上浮及虚火上炎,与邪毒互结,蚀损肌骨而成脓。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本病为耳科常见病,发病率约在3%-30%。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本病病理变化为,中耳粘膜感染后,病变轻者,粘膜单纯水肿、充血,圆细胞浸润,炎症控制后可恢复正常。随着慢性炎症的发展,主要病变见于粘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浆细胞增加和大部分上皮纤毛脱落,血管扩张,组织水肿,有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鼓室粘膜及其基底膜增厚。部分鼓室粘膜上皮变为鳞状上皮,病变严重时部分上皮破坏,局部产生肉芽组织,此种组织常为炎症侵及骨质的征象。骨炎区粘膜日久可变为息肉,此为结缔组织增生变化,为多发性或单发性,可来自鼓膜穿孔边缘、听骨、上鼓室、鼓窦入口及鼓室盖等处。若细菌毒力强、炎症重且病程长者,病变常超出粘膜之外,侵及骨壁而引起骨坏死,局部有破骨细胞腐蚀,使骨细胞死亡及消失。后期可见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并存。有时感染的毒性产物可被吸收,或炎症通过圆窗膜、镫骨前庭关节的环状韧带或骨迷路瘘管的骨内膜进入耳蜗,引起耳蜗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 胆脂瘤或称角质瘤,为一非真性肿瘤,其特点为中耳腔内存在表层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衬于囊性结构的内面,不断角化脱屑,堆积于囊内而成胆脂瘤。临床上胆脂瘤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前者较罕见。中耳胆脂瘤的特征为中耳腔内存在高度增殖的角化鳞状上皮和邻近的骨破坏。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脾虚邪滞
证候:病程长,间歇性或持续性耳内流脓,脓液粘白或粘黄,量多少不一,无臭味。检查见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鼓室粘膜肿胀色淡,听力稍减退。全身并见面色不华,头昏沉重,倦怠乏力,腹胀,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苔白微腻,脉缓无力。
辨析:①辨证:以长时期耳内流脓,无臭味及全身脾虚见证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虚湿浊上干,邪毒滞留,故耳内流脓,湿浊盛则流脓量多而色白,臭味不明显,湿浊久郁化热则脓粘黄。若调摄得宜,脾胃健,浊阴降,则流浓有停止之时。湿浊邪毒互结于上,蚀损鼓膜,故见鼓膜穿孔,鼓室粘膜肿胀色淡,听力亦呈下降。全身及舌脉所见,均为脾胃虚弱,湿浊内盛之征。
2.肾虚骨腐
证候:耳脓量少,污秽而臭,经年累月不瘥,听力显著减退。鼓膜紧张部后上或松弛部边缘性穿孔,可见或掏出豆腐渣样腐物或见有暗红色肉芽长出。全身并见头晕神疲,腰膝痠软,手足心热,心烦多梦、咽干口燥,舌质偏红,苔薄少,脉细数等肾亏虚之证,或形寒肢冷,面色晄白,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弱等肾阳亏虚之证。
辨析:①辨证:以耳脓量少,污秽而臭,反复难愈,听力减退,检查见穿孔处有豆渣样腐物及肉芽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肾主骨,开窍干耳,肾虚邪滞,耳窍失养,骨脆不坚,更因虚火上炎或虚阳上浮、与湿浊邪毒互结,蚀损肌骨而成脓,故耳内流脓且奇臭,且可见豆渣样腐物,日欠尚可变生红色肉芽。因鼓膜、听骨受损,兼以肾虚耳窍失养,故听力显著减退。
西医诊断标准 1.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
2.单纯型,鼓膜中央性穿孔,有粘液性分泌物、不臭,乳突X线摄片为坚实型,无骨质破坏及胆脂瘤形成。
3.骨疡型:鼓膜有边缘性或松弛部穿孔,骨壁被侵蚀,听骨破坏,分泌物有臭味,鼓室粘膜充血、肿胀、增厚或有肉芽、臭肉。乳突X线摄片有骨质破坏。
4.胆脂瘤型:多为鼓膜后上边缘性穿孔,有白色豆渣样臭分泌物,乳突X线摄片有胆脂瘤空洞。
5.如有剧烈头痛发热、寒颤、耳痛、流脓突然减少,眩晕、恶心、呕吐、面瘫或乳突区压痛等症状,应注意颅内外并发症的发生。
西医诊断依据 长期耳流脓史,伴听力下降。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穿孔,鼓室粘膜水肿或有肉芽增生。根据脓液性质、穿孔部位、耳道上皮内侵情况及乳突X线摄片可区别类型。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临床表现及分型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分三型,此三型无明显阶段性区分,可两型同时并存。
1.单纯型:多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出现耳流脓。常为间歇性,量多少不定。脓为粘液性或粘液脓性,无臭味。
2.骨疡型:又你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性中耳炎迁延而来,致病菌毒力较强,多为葡萄球菌或厌氧链球菌。此型特点为:耳流脓多为持续性,脓粘稠且有臭味,偶见脓液中混有血丝,为肉芽出血所致。
3.胆脂瘤型:此型特点为长期持续流脓,脓量多少不等,有特殊恶臭。一般有较重的传导性聋,晚期可为混合性聋。但有时可因中耳内胆脂瘤连接中断的听骨链,而使听力无明显下降。
体检 一、单纯型:检查时见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大小不一,中央性穿孔,穿孔大时锤骨柄可暴露或被腐蚀。急性炎症时,残余鼓膜及鼓室粘膜可充血水肿,静止期粘膜呈淡粉红色,光滑润泽,无肉芽。此型多为轻度至中度传导性聋。 二、骨疡型:检查时见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自穿孔可见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或有长蒂息肉自穿孔处脱出而堵塞于外耳道,严重影响引流。听力检查可有较重传导性聋。此型称危险型,易发生并发症。 三:胆脂瘤型:检查时可见鼓膜为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边缘性穿孔,穿孔内可见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味奇臭。穿孔有时为痂皮所复盖,检查时须去除痂皮,以防漏诊。此型亦称危险型,易发生并发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仅影响中耳也可影响内耳功能而致混合性聋。其感音神经性聋有以下特征:可发生于任何频率,但高频更明显;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的增长,患耳骨寻阈值升高;高频骨导阈值随病变范围的扩大而升高。
电诊断
影像诊断 (1)X线平片检查:常用有颞骨侧位、轴位及伦氏Ⅱ位片。 颞骨侧位: 劳氏(Law)位:此片内、外,中耳结构重迭较多,主要观察乳突气房、天盖、乙状窦板及脑膜横窦角。 许氏(Schweller)位:本片外耳道与鼓室重迭,可观察上鼓室、鼓窦的大部分、锤骨头的一部分、鼓窦入口、鼓室盖、乳突气房、乙状窦板、岩部、颧根及下颌骨关节突等。 颞骨轴位: 梅氏(Mayer)位:此片主要显示鼓窦、鼓窦入口及外耳道,还可观察乙状窦板、乳突的浅层及深层气房,常作为伦氏位的补充摄片位置。伦氏(Runtstrom)Ⅱ位:此片能较好地显示外耳道、听骨、鼓室、鼓窦入口、鼓窦及其周围结构,包括乙状窦壁。重要的是,它能发现早期胆脂瘤的骨破坏。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乳突X片大多表现为硬化型或板障型,病变的不同分型其X线表现亦不相同。单纯型中耳炎的乳突X片多为硬化型,气房结构消失,但鼓窦无扩大,听骨可完全整或有破坏。胆脂瘤型则在有胆脂瘤的部位出现边缘清晰、锐利、有致密白色硬化带围绕的透明区。如有乙状窦板或鼓室盖骨破坏时,可出现局部骨质缺损,连续线中断。在鼓窦及乳突部的胆脂瘤空洞中可清晰见到骨迷路影。骨疡型一般破坏范围较胆脂瘤小,且骨破坏区边缘不整齐,常有听骨破坏。 (2)CT扫描:对胆脂瘤型中耳炎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实验室诊断 1.纯音听阈:可了解病变部位及损害程度,如单纯鼓膜穿孔时,一般气导损失在40~45dB之内,如气导损失达60dB以上,说明听骨全失或仅残存镫骨底板,如镫骨固定可有骨导下降,出现Carhart切迹(即骨导在2000Hz处下降)。 2.假鼓膜试验(贴补试验):用甘油棉片或纸片封闭鼓膜穿孔,恢复中耳原来的扩音作用及保护圆窗的音屏作用。如听骨链及两窗正常,骨导听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则贴补试验后气骨导差距应缩短到15分贝以内。如贴补试验后听力无改进或下降,一般表示听骨链中断。 3.瘘管试验:用Singer耳镜向外耳道内交替加压和减压,如出现眼震或眩晕,则为试验结果阳性。但阴性时亦不能完全排除瘘管的存在,肉芽或胆脂瘤可复盖瘘管,出现假阴性结果。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慢性肉芽型鼓膜炎:有耳流脓史,量较少,听力无下降或轻度下降。检查时见鼓膜表面有1个或多个小肉芽,有时可见小的浅溃疡。X线检查正常。
2.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可有脓,但稠厚,无粘液,鼓膜及听力正常。在外耳道有肉芽时尤应注意鉴别,往往需在咬除肉芽后方可确诊。
3.结核性中耳炎:常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起病隐袭,多无耳痛,脓稀而有臭味,听力下降明显。检查时可见鼓膜水肿苍白,有时见苍白色息肉样组织,可有多个穿孔。病变发展可使骨部外耳道形成肉芽,或乳突部出现瘘管,成人常出现面瘫,小儿可有颈淋巴结肿大。X线片显示乳突毛玻璃样骨质破坏或死骨形成。脓液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如有肉芽可取之做病理切片检查,可显示典型的结核病变。
4.中耳恶性肿瘤:好发于中年以上患者,有耳流脓,常为脓血性,流脓史不很长即可出现外耳道肉芽,肉芽生长较快。脓有癌臭味。检查时见外耳道肉芽,色常污秽,触之易出血。晚期可出现面瘫及颅神经麻痹。X线检查示明显骨质破坏,取外耳道肉芽做病理检查可确诊,多为鳞癌。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①单纯型者耳流脓停止,听力提高。②骨疡型、胆脂瘤型手术治疗后,乳突腔上皮愈合,无分泌物。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尽可能恢复听功能。单纯型以保守治疗为主,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则以手术治疗为主。
一、保守治疗
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
2.药物治疗:近年来临床治疗注意了中耳脓液的细菌培养,发现主要致病菌为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厌氧菌感染亦渐受重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往往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治疗时应予以注意。局部用药有:
(1)抗菌消炎剂:0.25%~0.5%氯霉素溶液、10%磺胺噻唑溶液、5%氯霉素甘油、1%黄连素溶液、3%洁霉素液、4%硼酸酒精等。
(2)抗生素与激素混合类:复方氯霉素液、多粘菌素与氢化可的松混合剂等。
(3)粉剂:1%~2%碘硼酸粉合剂、1:4的氯霉素硼酸合剂、三磺粉等。
(4)干耳剂:4%硼酸醇、1%氯霉素硼酸甘油醑等。局部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用氨基贰类抗生素滴耳剂可引起内耳中毒,应忌用;耳内脓液较多时,应先以3%双氧水清洁外耳道,无脓后再滴药;局部用药同样可产生耐药性,故必要时应更换;滴用水剂、醑剂和油剂,以置换法最好。滴药时患耳朝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按压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
3.其他疗法:①吸引法:用16~18号钝头弯针接吸引器,在直视下进行抽吸,如脓液较粘稠,可滴入耳内抗生素稀释液后再抽吸,直至耳内脓液彻底清除为止。②高负压疗法:适应证以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上鼓室胆脂瘤为主。治疗中负玉最高安全限度为80.0kPa(600mmHg)。
二、手术治疗胆脂疡型、骨疡型和保守治疗无效的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均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根据病变范围及听力情况分别选择鼓室成形术、乳突根治术或改良乳突根治术。随着手术设备和手术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鼓室成形术的适应证也明显放宽。慢性流脓不是手术的禁忌证,局部病灶不除尽则难以干耳,可在有脓的情况下施行联合进路鼓室成形术(即完壁式鼓室成形木)。此种术式要求乳突"轮廓比"(亦称骨骼化),即用电钻磨除全部乳突气房,彻底去除病灶及入侵的鳞状上皮,否则有复发之忧,然后同期施行听骨链重建。二期鼓室成形木,即在某些情况下,如下允许一期完成去除病灶和听力重建时,需分二期完成。一期去病灶(完壁式或开放式),造就一个含气中耳腔,6~8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即听骨链重建术。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 脾虚邪滞
治法:健脾渗湿,扶正祛邪。
方药: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加减。黄芪20g,皂角刺6g,银花10g,桔梗10g,陈皮10g,白芷10g,川芎109,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0g,泽泻10g,石菖蒲10g,炙甘草6g。纳差腹胀便溏者,加薏苡仁、砂仁;脓液粘黄、加黄芩蒲公英野菊花;脓液黄臭,加穿山甲泽兰马勃
2.肾虚骨腐
治法:补益肾元,扶正祛邪。方药:偏肾阴亏虚者,以知柏地黄汤(《景岳全书》)加减。知母12g,黄柏10g,熟地10g,淮山药1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木通10g,夏枯草10g,穿山甲6g,皂角刺6g,桃仁10g。偏肾阳方虚者,以附桂八味丸(《金匮要略》)合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加减。附片10g,肉桂6g,熟地10g,淮山1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鹿角胶6g,炮炭10g,麻黄6g,白芥子10g,红花10g,山慈菇12g。
二、其他疗法
(一)清洁法为其他耳局治疗基础,以双氧水或淡白醋(白醋、冷开水各半)洗净耳内脓液,拭干后再作其他如吹药、滴耳等治疗。
(二)吹药
1.氯冰散(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耳灵散:冰片玄明粉硼砂各1g,硇砂0.3g,研粉,吹耳。
3.枯轻散:枯矾10g,轻粉2g,雄黄10g,研粉,用于耳内息肉,可吹或醋调涂息肉上,或用耳钳咬除息肉后涂于根部。
4.四色散:黄连15g晒干研末过80目筛,青黛10g、银珠10g、冰片5g研后与黄连末混研匀,每日吹耳1~2次。
5.麝香枯矾散:麝香3g,枯矾15g,乌贼骨(草纸包裹煨黄或在火中烤黄)15g,硼砂3g,冰片2g,共研细末,过120目筛,每次吹入0.1g,每日3次。
6.耳炎散:黄连、儿茶没药、枯矾各30g,青黛20g,冰片5g,分别研成粉,纳入胆汁未泄的鲜猪胆中,丝线扎口,挂于高处,待阴干后取药研粉,过120目筛,吹耳,每日3次。
(三)滴耳
1.重楼酊:重楼(七叶一技花)15g,川连五倍子苦参、黄柏、大黄各10g,冰片3g,前六味酒浸二周,加入冰片,过滤。首次浸耳1小时,后每日滴耳2~3次。
2.麝香酊:麝香1g,75%酒精10ml:将麝香溶入酒精内,密封7日后滴耳,每次1~2滴、间日1次。
3.胡桃油:将胡桃仁晒干研末,蒸熟加压取油5ml,加冰片1.5g,黄连粉1g,拌匀后滴耳,每次滴入0.1ml,每日1~2次。
4.黄柏液:黄柏30g,加水250ml,煎半小时,滤去渣,浓缩至20ml,滴耳每次2~3滴,每日3次。
5.四黄液:黄连15g,黄芩,黄柏各9g,黄栀子6g,加水300ml浸泡24~36小时,文火煎沸60分钟,去渣过滤二次,加入2%苯甲醇防腐备用。患耳向上,滴药4~5滴,保持此姿态10~15分钟,每日滴药3~4次。
6.鸡蛋黄油:取鸡子6个煮熟,留蛋黄,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熬至油出。每日早晚滴耳,每次3~4滴。
7.猪冰滴耳液:冰片3g,麝香1g,共研极细末,取猪胆汁4ml与上药混匀滴耳,每次3~5滴,每日3次。
8.活田螺:取大活田螺久胃水中吐净污泥,用时剪开尾部螺尖,对准外耳道口,以物刺激螺盖,螺体收缩即有粘液自螺尾流出。滴数不限。

(四)塞耳:冰片霜:用两个平口瓷碗,将冰片适量放入碗内,碗口上下相对,白胶布密封,碗底用武火薰烤3~5分钟,冷却后开封,将碗边之霜刮下入药。用时以棉球沾霜塞入耳内,每日2次。
(五)灌洗:银花15g,黄连6g,生大黄15g,半伎莲20g,加水300ml,浓煎成100ml,去渣,澄清备用。以吸管吸药滴入耳内,至灌满时侧耳倾出,并以干棉球吸干耳内余液,每日早、中、晚各1次。
(六)药捻疗法红升丹G0g,冰片3g,麝香1.5g,共研细末,装瓶蜜封。用脱脂棉搓成长2~3cm,直径1mm的棉捻,消毒后以75%酒清浸湿,在药粉中沾匀,放入外耳道底部,应距鼓膜2mm,每日1次,一般2~4次可愈。
(七)中药药膜贴补穿孔中药药膜由黄芪、黄芩、赤芍提取物与基膜制成,先以小棉卷子沾50%三氯醋酸沿鼓膜穿孔边缘烧灼一圈,将药膜剪成较穿孔直径大2mm大小圆片、轻轻贴敷于穿孔处,每周1次,至穿孔完全修复为止。本法适用于慢性单纯性中耳炎鼓膜紧张部中小穿孔者。
中药
针灸 1.体针:参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2.耳针:取穴为口、屏上、艇中、内耳,以皮内针刺入3~5mm,橡皮膏固定,亦可行堆豆治疗。每天按压口穴、屏上穴3~5次,每次约1~2分钟。(中国针灸1985;(5):15)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全身应用抗生素配合外用耳炎宁滴耳液(主要成分为大黄、黄连、黄柏)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为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其机理是由于耳内组织损伤后可能释放酶类物质,致使中耳的氧含量降低,某些厌氧菌因而得到保护,当需氧菌感染时亦消耗中耳的氧含量,为厌氧菌繁殖生长创造条件和内环境。因此,在治疗中应选用既抗需氧菌又抗厌氧菌的药物。大黄具有抗厌氧菌的作用,黄连和黄柏均含小蘖碱,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需氧菌均有抑制作用。
2、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要促进鼓膜穿孔愈合,以防止炎症复发,保持和提高听力:先用50%三氯醋酸棉签,沿穿孔边缘轻轻涂擦烧灼,出现0.5~1mm宽的白边(为腐蚀创面),再贴中药膜(由黄芪、黄芩、赤芍等提取物与基膜制成)。其作用机制为:经烧伤刺激促进鼓膜上皮、粘膜层增生,以中药药膜贴于穿孔处起"搭桥"作用,新生的粘膜层沿药膜向心性生长闭合,再生的上皮组织沿粘膜层生长覆盖穿孔。中药药膜内含黄芪大补气血,促进组织生长;赤芍活血化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黄芩清热解毒,具有抗过敏、抗感染的作用。在化学刺激、搭桥的基础上,中药有效成份可促进组织再生与修复,从而加速了穿孔的愈合。
3、外耳道喷红棉散治疗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红棉散成分及配制:煅龙骨、枯矾各9g,冰片1g,海螵蛸(烧灰)、胭脂(烧灰)各3g,飞丹6g,共研细末,过筛,装入消毒后的瓶中备用。方中海螵蛸:味咸温,入肝肾经,功效为收敛止血;冰片:辛苦,微温,入心、脾、肺经,能清热止痛;枯矾为一种收敛剂,在试管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的抗菌效价均在1:80~1:160。煅龙骨、胭脂、飞丹有清热、解毒、燥湿、收敛之功效。本方还有止痒、防腐的作用。对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外耳道喷入红棉散,疗效较为满意。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如明代《婴童百问》所云:"有五般停耳候:停耳者,常有黄脓出是也;脓耳者,常有红脓出是也;缠耳者,常有白脓出是也;底耳者,里面腥臭;囊耳者,里面虚鸣,时出青脓。然五般病源一也。皆由风水入耳,内有积热上壅而成,若不早治,久则成聋"。
相关文章
 万金丸(《普济方》卷三七四引《瑞竹堂方》
 越婢加附子汤(《金鉴》卷三十八。)
 有没有听说过故痧后不可以躺着?
 父亲常年咳嗽腹泻,手发抖,脚麻木
 益元资始丸(年氏《集验良方》卷二。)
 冰片散(《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