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数据库 > 正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般描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主要是指胃粘膜有腺的减少或消失,胃粘膜肌层增厚,胃酸分泌减
少,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多呈缓慢进行改变,有发展成胃癌的倾向
。症状有上腹饱胀不适,隐痛,恶心,嗳气而不泛酸等表现,同时多合并有贫血、消瘦、舌
炎、舌萎缩等表现。中医称此病为胃痞,是因胃病日久,脾胃气虚,胃络失养而萎缩。以长
期食少,胃脘痞胀,腹泻,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痿病类疾病。
症状描述:  
上腹部隐痛不适,嗳气频繁发作,食欲减退,患者年龄>60岁。
体症描述:  
上腹部轻压痛,舌炎,舌乳头萎缩,贫血,消瘦等。
发病原因:  
病因主要有饮食、吸烟、药物等影响,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返流,鼻
、口、咽喉等局部病灶的细菌或其毒素吞入胃内长期刺激胃粘膜,营养不良,心衰,门脉高
压等等。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感受邪毒,或饮食不节,偏食、嗜食辛辣燥烈之品,或情志郁怒
失调等,引起胃的慢性病变,迁延日久,形成肝气郁结,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胃阴耗伤,
气血运行迟缓,瘀血内停,以致胃络失养而萎缩。本病一方面是脾胃虚弱,另一方面常兼气
郁、湿蕴、瘀阻等,故病性多属虚实夹杂。
本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难获速效,部分病人或并发血劳,甚或恶化成胃癌。
诊断要点:  
粘膜颜色改变:正常为桔红色,萎缩时呈灰白、灰黄、灰或灰绿色;同一部位的粘膜深浅不
一致,红色强的地方也带灰白色,一般灰黄灰白的地方也有略隆起的小红点或红斑存在,萎
缩粘膜的范围可以是弥漫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呈小灶状,粘膜变薄而凹陷,境界常不
明显。
血管透见:萎缩初期可见到粘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到粘膜下的大血管如树枝状,暗红色,
有时犹如在粘膜表面上,易与皱壁相混。胃底贲门的血管正常时也可见到。观察血管时要掌
握好胃内压力。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合并浅表性胃炎,腺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有肠上皮化生而看到过形
成的表现,粘膜层变厚,此时不能看到粘膜下血管,只见粘膜表面粗糙不平,颗粒或结节僵
硬,光泽也有变化。
固有腺体萎缩,减少1/3以内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
者为重度。
粘膜肌层增厚。
肠上皮化生或假油门腺化生(可有可无)。
固有膜炎症(可有可无)。
淋巴滤泡形成(可有可无)。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 胃液分析:胃酸分泌减少或缺乏。
★ 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A型可显著增高,B型可低于正常。
胃蛋白酶测定:基础胃蛋白酶分泌量和最大胃蛋白酶分泌量均低于正常。
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可见胃粘膜呈灰白色,色调不均匀。皱襞变细、平坦,粘膜变薄,血管
网明显或见灰兰色血管,可有小岛状增生。活检见粘膜层有炎症及纤维化,腺体广泛破坏、
减少,出现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
疾病辨析:  
消化性溃疡
胃癌。
胃神经官能症。
胆囊炎和胆石症
钩虫病。中医鉴别:胃络痛(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较明显,胃镜及活检示炎症性改变
、腺体完整等可资鉴别。
胃胀(慢性肥厚性胃炎):以长期脘腹痞胀作痛、嘈杂,或有水肿等为特点,胃镜检查见粘
膜隆起呈铺路石状、脑回装或海绵结节状,粘膜皱襞之间的间隙狭小,呈裂等特异征象。
胃癌:病情呈进行性恶化,消瘦明显,甚至呈恶病质,X线钡餐、胃镜及活检示癌性病理变
化。
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疼痛多具有节律性和周期性的特点,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
可见溃疡的特征性改变。
黄胖病(钩虫病):有钩虫感染机会,以善食易饮,疲乏或胃脘疼痛,皮肤萎黄,浮肿等为
特点,大使检查发现钩虫卵,驱钩虫治疗有效等可以确诊。
治疗方法:  
胃阴亏虚证
证候:胃脘隐痛或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大便秘结,舌红体小,或有裂纹
,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
主方:益胃汤
用法:
加减:食少、腹胀,加山药乌梅谷芽;神疲、乏力,加人参黄芪黄精;刺痛固定,
丹参九香虫三七苏木;兼胃热气滞,加黄连蒲公英百合郁金陈皮乌药
脾胃气虚证
证候:胃脘痞胀,似胀非胀,莫可言状,纳后尤著,食少纳呆,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
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归芍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
用法:
加减:兼肝气郁滞,加香附、郁金、枳实;兼胃阴虚,加麦冬石斛玄参;兼气滞血瘀,
加枳实、苏梗、香附、三七、丹参、蒲黄;兼食积,加莱菔子、神曲山楂、谷芽、麦芽
恶心欲呕、苔白腻,加藿香、白豆蔻、干苍术;口苦、口粘、苔黄腻,加藿香、佩兰
白豆蔻、黄连、郁金、菖蒲;兼气滞血瘀,加枳实、郁金、丹参、三七、九香虫。
脾胃湿热
证候:胃脘痞满或胀痛,食欲不振,口苦口粘,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利脾胃(湿热)。
主方:三仁汤
用法:
加减:纳呆、食不化,加神曲、内金;湿重于热者,加藿香、佩兰、苍术、郁金、菖蒲;
热重于湿者,加黄连、栀子茵陈、藿香、郁金;兼瘀阻胃络,加丹参、三七、仁。
脾胃阳虚
证候:胃脘隐痛、痞满,遇冷加重,畏冷肢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痕,苔薄
白,脉弱或沉迟。
治法:温补脾胃。
主方: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
用法:
加减:兼肝气郁滞,加柴胡、香附、郁金;兼寒湿阻滞,白术改苍术,加藿香、白豆蔻、法
夏、陈皮、厚朴;兼气滞血瘀,加丹参、桃仁、郁金、乌药。
瘀阻胃络证
证候:胃脘痞胀疼痛,痛如针刺或如刀割,痛处固定不移,拒按,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
斑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
主方:膈下逐瘀汤
用法:
加减:兼肝郁脾虚,去灵脂,加太子参、柴胡、白术;兼脾胃阳虚,去丹皮赤芍枳壳
,加干姜、白术、荜澄茄;兼胃热阴虚,加黄连、麦冬、石斛;兼湿热壅滞,加藿香、黄连
、白豆蔻;兼湿阻气滞,去丹皮、赤芍,加藿香、苍术、陈皮、法夏
其他疗法:  
单方验方:乌梅肉,略焙,饭后食1枚。或食话梅、山楂片。
一般可给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mL,每日3次,饭前服。缺酸或低酸者可给予稀盐酸。
针炙疗法:
★ 体针疗法:取中脘、内关、足三里。
★ 穴位埋线疗法:胃俞透脾俞(双侧),中脘透上脘,用羊肠线埋藏。
★ 耳针疗法:取胃、交感、神门。
评   介:  
治愈: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办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
好转:症状减轻,胃到分泌接近正常,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未愈:症状、胃酸分泌及胃镜检查无变化。
相关文章
 祛腐泄毒
 短气
 医者误人无罪论
 全身痛案:乌梅丸
 云龙读书雜记一《河南篇》
 启闭汤(《辨证录》卷九)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