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数据库 > 正文
慢性胰腺炎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般描述:  
慢性胰腺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腺实质慢性渐进性坏死和纤维化,致使其内、外分泌功能减
退的疾病。临床上分为两类:★ 慢性复发性胰腺炎,有剧烈腹痛。★ 慢性无痛性胰腺炎
,以体重减轻、脂肪泻、胰腺分泌功能不全为主。中医称此病为胰胀,多因胰、胆等病的长
期影响,邪毒蕴胰,使胰体受损,脾失健运。以反复发作的脘腹痛胀,消瘦,腹泻等为主要
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
症状描述:  
腹痛:腹痛相当剧烈且迅速加重并持续较长时间。本病腹部多呈钻痛或钝痛,局限于上腹部
,可放射至左、右季肋下或背部。腹痛多在进食高脂饮食或饮酒后诱发。
胰腺内、外分泌障碍表现:慢性胰腺炎的后期,可出现吸收不良的综合征和糖尿病的表现。
前者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厌食油腻、体重减轻和脂肪泻等。并可出现微生物A、D
、E、K缺乏症,表现为夜症、皮肤粗糙、手足抽搦、肌肉无力和出血倾向等。后者表现
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提示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已受严重影响。
伴有假性囊肿者,于左上腹或脐部可扪及腹块,并压痛及腹肌紧张。
体症描述:  
上腹部压痛。
胰腺部位扪到块物。
并发脾静脉血栓时,可引起脾肿大,或出现节段性门脉高压征。
继发感染或有脓肿形成时或有发热
发病原因:  
与胆道系统疾病、酒精中毒、肝脏疾病、血管病变、代谢异常、内分泌障碍、高脂血症、高
钙血症、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异常、遗传性疾病及血色病等有关。中医认为胰瘅未及时治愈
,长期酗酒、胆石、胆胀、蛔厥以及蝶疮流注、侠瘿瘅,情志失调,腹部损伤、腹部手术等
因素长期影响,致使肝郁气滞,脾胃虚弱,酿湿化热,湿热中阻,与邪毒互结,蕴聚于胰,
使胰体受损而成。久延不愈,气滞湿遏则血行瘀阻;邪毒、湿热内蕴则耗损阴液,故病性多
属虚实夹杂。
本病病情复杂,反复发作,并发症多,较难根治,故预后一般欠佳。
诊断要点:  
主要指标:★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主要表现为消化及吸收功能不良;直接、间接刺激试
验炎性);★ X线检查发现胰腺有钙化;★ 胰组织学诊断明确。
次要指标:★ 胰腺内分泌功能不足(主要表现为糖尿病、糖耐量减低;血清CCK、PP
胰岛素测定异常);★ 上腹疼痛、压痛持续存在,消瘦;★ 有胆道疾病及长期饮酒史
;★ 血、尿淀粉酶及血清型淀粉酶同工酶(Pam)测定异常;★ 吸收功能试验异常;
★ 胆道或胰实质造影显示特征性损害。中医诊断: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男性多于
女性。常有酒精中毒、长期酗酒史,胆道疾病或胰瘅及家族性高脂血症史。病程长,可为反
复发作或长期持续不愈。
反复发作的中上腹疼痛,可偏左或偏右,常放射到背部、下胸部、腰部、会阴部或肩部,呈
间歇性或持续性,饮酒及进食可诱发或加重。常于夜间痛醒,俯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一般
止痛药无效,亦可腹痛不著。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或有腹胀,腹泻,大
便量多色淡、表面有光泽和气泡,恶臭,消瘦,乏力,或有浮肿等下。部分病例可有发热、
黄疸等症。
体查于上中腹可有轻、中度压痛,或可扪及圆形包块。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淀粉酶测定:血清和尿淀粉酶可以轻度升高。★ 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患者胰外分泌功能异常。★ 胰腺内分泌测定:★ ★ 血清胆囊收缩素(CCK)测定:
慢性胰腺炎者可高大8000Pg/ml。★ 吸收功能试验:粪便脂肪和肌纤维检查:粪
便中性脂肪增多,肌纤维及氮含量增高。
影像检查:★ X线检查:★ ★ 腹部平片:观察有无胰腺钙化,或局限性肠袢扩张。★
★ 胆系造影:可显示胆囊及胆管情况。★ 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显示胰管梗
阻、狭窄、变形等征象。★ CT检查:胰腺体积增大或缩小,边缘不清,密度降低,胰腺
钙化影。★ MRI检查:灶性或弥漫性增大、正常或缩小。
B超检查:显示扩张之胆管;可见胰腺水肿肿大;胰纤维萎缩时可见回声增强;有结石及钙
化时可见光团及声影;有囊肿时可见液性暗区等。
疾病辨析: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
胰腺癌
胆道疾病。
溃疡病。中医鉴别:
胰癌:以脘腹痛,纳呆,消瘦,黄疸等为主要表现,病情重,恶化迅速,胃肠钡餐、CT、
B型超声波等检查有助于鉴别。
胃疡:胃脘痛反复发作,与饮食关系密切,具有周期性、节律性,X线钡餐检查发现龛影,
纤维胃镜检查可见到溃疡病灶等。
脾痿(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指吸收不良,病位多在小肠,可与无痛性胰胀之表现相似,
但脾痿有明显的宫气亏乏的各种症象,如贫血、血浆总蛋白及胆固醇低等,右旋木糖吸收试
验明显降低,葡萄糖耐量试验呈低平曲线,无血糖升高,尿糖阴性等可资鉴别。
治疗方法:  
脾虚食积
证候:脘腹胀痛,食后加重,倦怠乏力,食欲减退,体虚消瘦,大便或稀或干或食不化,稀
时可一日数行,舌淡胖,苔稍粘腻,脉沉弦。
肝气郁滞证
证候:上中腹及两胁下阵痛或窜痛,时痛时止,腹胀,恶心呕吐,纳呆,嗳气,大便频而不
畅,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散结。
主方:柴胡疏肝散
用法:
加减:食少、腹胀,加党参黄芩白术茯苓脘痞、苔腻,加苍术厚朴法夏藿香
;脘腹刺痛,加仁、红花灵脂延胡索。
气郁血结
证候:轻症可见两胁及腹部疼痛,胀闷不舒,攻窜不定;重症可见腹部胀满疼痛,或腹有结
块,疼痛固定不移,拒按,伴面色暗黄,肌肤不泽,消瘦,腹块可渐大,或郁而发黄疸。舌
质暗,有瘀斑,苔腻,脉弦或涩。
肝郁脾虚证
证候:上中腹及两胁胀痛,纳差,嗳气,厌食油腻,恶心呕吐,神疲倦怠,面色少华,大便
稀溏,或见浮肿,舌淡,苔薄,脉弦缓。
治法:疏肝健脾。
主方:柴芍六君子汤
用法:
加减:胁痛走窜,加香附郁金青皮;恶心、厌油,去白术,加藿香、山楂炭、白豆蔻
脾虚湿困证
证候:上中腹胀痛,胸脘痞闷,纳呆厌油,恶心呕吐,口淡口粘,大便溏薄,或见浮肿,舌
淡,苔白腻,脉濡缓或见沉缓。
治法:健脾渗湿。
主方:六君子汤合胃苓汤
用法:
加减:胁胀作痛,加柴胡、白芍枳壳、郁金;有化热趋势,去人参、白术、肉桂、生
大枣,加黄连栀子
中焦湿热证
证候:上中腹胀痛,连及两胁,纳差,脘痞,恶心呕吐,口干苦,不欲多饮,大便溏泄、表
面有光泽或气泡、恶臭,小便短赤,或有发热、面黄身黄、浮肿,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中焦(湿热)。
主方:龙胆泻肝汤
用法:
加减:脘胁痞胀疼痛,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
瘀阻胃络证
证候:上中腹刺痛,痛处不移,或可扪及包块、拒按,纳差,恶心呕吐,消瘦,面色晦暗,
大便稀溏,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
治法:祛瘀通络。
主方:膈下逐瘀汤
用法:
加减:胁胀作痛,加柴胡、郁金、青皮;食少、便溏,去五灵脂,加党参、白术、黄芩、茯
苓;恶心、呕吐,加藿香、苍术、法夏。
胃阴虚
证候:上中腹隐痛,连及两胁,纳呆,咽干口渴,烦躁,头晕目眩,形体消瘦,手足心热,
大便臭秽,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胃。
主方:一贯煎
用法:
加减:常加丹皮、延胡索、山药;兼气虚,加西洋参黄芪、山药;兼肝郁,加香附、郁金
、青皮;兼湿热,加藿香、佩兰、黄连、茵陈、苍术、木通
其他疗法:  
急性发作时:
★ 禁食:减少刺激胰腺分泌,一般禁食1-2周。
★ 胃肠减压:一般可吸引2-3天。
★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 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酌情选用抗胆碱能药物;抗酸剂和H2-受体拮抗剂;胰高血糖
素、降钙素和生长抑制激素、5-氟脲嘧啶等。
★ 镇痛剂、抗胰酶疗法、抗生素治疗等根据病情亦可选用。
酗酒者应戒酒,补充营养物质,以清淡饮食为主,低脂肪及适量的高蛋白,腹泻者忌食动物
脂肪。
补充胰酶,选用利胆药(舒胆灵、脱氢胆酸等)、助消化药(胰酶片、多酶片等)、脂溶性
维生素,酌用镇静剂等。
针炙疗法:
★ 体针疗法:取中脘、梁门、天枢、阳陵泉、足三里,用泻法。
★ 耳针疗法:取胰、胆穴,按压王不留行籽。
单方验方:
胆草大黄板蓝根、党参各20g,大枣12枚,每日1剂。腹痛甚者加乳香没药
各15g;消化不良者加番泻叶10g,炒莱菔子25g;有黄疸者加茵陈25g。
★ 柴胡、法夏、郁金、党参各10g,黄芩、白芍各12g,黄连、大黄各7g,山楂1
5g,水煎服,每日1剂。
评   介: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好转:症状、体征好转。
未愈:症状、体征无变化。
相关文章
 蓼实
 柏子仁丸(《圣惠》卷四十一。)
 咳嗽门
 七味榼藤子丸
 各位大师,这个方子到底能不能用啊?
 请大夫看一下,这牙床长了什么东东?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