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麻黄解肌汤
|
处方来源 | 《伤寒论》。
|
药物组成 | |
加减 | |
功效 | 峻逐阴邪,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 |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上以水9升,先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半,去滓,温服8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①发汗解热作用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4:12)实验表明,组成麻黄汤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及全方都有解热作用。麻黄有发汗解热效果,其水溶性提取物可使大鼠脚底部分水分发散,即具有发汗作用。《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6;1:31):麻黄碱对人也有发汗效果,使其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汗量明显增加。麻黄加桂枝时则可使汗腺上皮细胞水泡明显扩大,数目也显著增加,但糖原颗粒不变。观察汗液分泌,也可见麻黄桂枝合用时发汗作用明显增强。②镇咳平喘作用《中医杂志》(1984;8:65):麻黄汤具有显著的平喘和祛痰镇咳效果,在小鼠肺支气管灌流实验中,本方可使灌流时间缩短20.39%,表明本方具有扩张支气管作用。此外,本方还能显著延长氨雾刺激所致小鼠咳嗽的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显著促进小鼠支气管对酚红的排泌,抑制蟾蜍口腔粘膜纤毛的运动,提示本方有显著的祛痰和镇咳作用。
|
各家论述 | 1.《金镜内台方议》:麻黄味苦辛,专主发汗,故用之为君;桂枝味辛热,以辛热之气佐之散寒邪,用之为臣;杏仁能散气解表,用之为佐;甘草能安中,用之为使。《经》曰:寒yin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辛苦是也。先圣配此四味之剂,以治伤寒者,乃专主伤寒脉浮紧,恶寒无汗者之所主也。若脉微弱自汗者,不可服此也。 2.《医方考》:麻黄之形,中空而虚,麻黄之味,辛温而薄;空则能通腠理,辛则能散寒邪,故令为君。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气;入甘草者,亦辛甘发散之谓。 3.《伤寒来苏集》:麻黄色青入肝,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状,故能旁通骨节,除身疼,直达皮毛,为卫分驱风散寒第一品药。然必藉桂枝入心通血脉,出营中汗,而卫分之邪乃得尽去而不留,故桂枝汤不必用麻黄,而麻黄汤不可无桂枝也。杏为心果,温能散寒,苦能下气,故为驱邪定喘之第一品药。桂枝汤发营中汗,须啜稀热粥者,以营行脉中,食入于胃,浊气归心,yin精于脉故尔;麻黄汤发卫中汗,不须啜稀热粥者,此汗是太阳寒水之气,在皮肤间,腠理开而汗自出,不须假谷气以生汗也。 4.《古方选注》:麻黄汤,破营方也。试观立方大义,麻黄轻清入肺,杏仁重浊入心,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入意也。分言其功能,麻黄开窍发汗,桂枝和阳解肌,杏仁下气定喘,甘草安内攘外,四者各擅其长,有非诸药之所能及。兼论其相制七法,桂枝外监麻黄之发表,不使其大汗亡阳;甘草内守麻黄之出汗,不使其劫阴脱营;去姜、枣者,姜性上升,又恐碍麻黄发表;枣味缓中,又恐阻杏仁下气。辗转回顾,无非欲其神速,一剂奏绩。若喜功屡用,必不戢而召亡阳之祸矣。故服已又叮咛不须啜粥,亦恐有留恋麻黄之性也。 |
备注 | 麻黄解肌汤(《外台》卷一引《深师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