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仲景伤寒补亡论 教程:卷九
来源:卷九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汗后四十四条

仲景曰: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常氏云。可柴胡桂枝汤。庞氏云。用麻黄汤。

又曰:未持脉时。叉手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常氏云。可小柴胡汤。雍曰:先宜小建中汤。

又曰: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常氏云。治喘。可麻黄杏子石膏汤。雍曰:伤水者,五苓散。(钓崖曰宜小青龙汤)

又曰: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常氏云。可小半夏橘皮汤。雍曰:可类要四味橘皮汤。

又曰: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常氏云。可小柴胡汤。雍曰:小便少者,津液还入胃,则不须服药也。

又曰: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常氏云。可小柴胡汤。

又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常氏云。可五苓散。雍曰:黄 加茵陈汤。

又曰: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常氏云。可理中丸乌梅丸。

又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属桂枝加附子汤。庞氏曰:小便难,为有津液可作汗。若小便数。不可误认为桂枝证也。

又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谓刺风池风府)若形似疟。一日再三发者,汗出必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

又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属白虎加人参汤。

又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汤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又曰: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与四逆汤。雍曰:此证首尾都无四逆证。恐是字误。今详重发汗复加烧针。恐是火劫亡阳惊狂者,则当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若止是火逆。因烧针烦躁,则当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亦救逆也。故恐四逆本是救逆汤字。校正日误书入四逆一方也。

又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与桂枝汤。

又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属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又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又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属桂枝甘草汤。

又曰: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又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属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又曰: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

又曰: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属调胃承气汤。脉经作小承气汤。仍二证通为一。

又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中和。自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属五苓散。

又曰: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属五苓散。

又曰:伤寒汗出而渴者,宜五苓散。不渴者,属茯苓甘草汤。

又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属真武汤。

又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属生姜泻心汤

又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属大柴胡汤

又曰: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后。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又曰: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宜调胃承气汤。

又曰: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属四逆汤也。

又曰:发汗后。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曰: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问曰:古所谓阴阳交者,何也?素问三十三篇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出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为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汗而热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问曰:素问言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何也?雍曰:此则阴阳交也。灵枢二十三篇曰。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又问曰:何以谓之交也。雍曰:阴极则交阳。阳极则交阴。交则争而乱矣。故不可极也。有生者何如。曰。静则生。交则死也。阴脉脉静。阳脉人静,皆生之证也。

问曰:何以谓之盛躁。www.med126.com/wszg/雍曰:灵枢九篇所谓人迎一盛、二盛、三盛。脉口一盛、二盛、三盛者,此之谓盛也。一盛而躁、二盛而躁、三盛而躁。此之谓躁也。极者何也?人迎脉口四盛,皆为极矣。人迎四盛。名曰溢阳,为外格。脉口四盛。名曰溢阴,为内关。内关外格。死不治,即阴阳交也。人迎不为衰。阳交也。脉口不为衰。阴交也。脉口即气口也。

问曰:有躁而不盛者何如。雍曰:灵枢二十三篇曰。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肤刺。喘甚者死是也。此虽不盛而喘,亦非其宜。故喘甚则死也。

问曰:有烦满不为汗解者何也?雍曰:素问三十三篇曰。有热病身热汗出。烦满不为汗解。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治之者表里刺之。饮之汤剂。

雍曰:仲景言伤寒感异气。变为坏病。如风温温毒之类,则此风厥,亦其类也,宜刺太溪昆仑。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问曰:汗后脉洪者,何也?雍曰:洪大者,非不为汗衰。衰而未得尽去。非若躁盛。全不为汗衰也。故仲景以为可治之疾。然洪大亦有轻重。如一盛二盛之说。若洪大而无他证者,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是也。洪大而大烦渴不解者,白虎加人参汤除其里热也。其余逐证不同者,皆依仲景之法治之。

问曰:汗后饮水多者必喘。而治热病饮之寒水。何也?雍曰:素问三十二篇曰。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此谓治五脏热病。各刺手足诸经。证治与伤寒有异。详刺热终篇可见。故伤寒不可多饮水。

问曰:素问言热病已愈。时有所遗。何也?雍曰:此谓劳复。非汗后证。劳复本证详之。

问曰:汗后之证,或治或不治。何也?雍曰:汗后之证多矣。动于脉者重。见于证者轻。如汗后脉盛躁,是邪之曾不退也。脉洪大者刺之。如汗后尚发热。心下痞。喘满吐利。小便或利或不利之类,皆正病已衰。余毒未退。依仲景随证治之,则愈。

千金翼曰。发汗后身热。又重发其汗。胃中虚冷,必反吐也。雍曰:宜小建中汤、四味橘皮汤。

又曰:发汗后。重发其汗。亡阳谵语。其脉反和者,不死。服桂枝汤。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者,与白虎汤

不可吐五条

仲景曰: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若得病一二日吐之。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饮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常氏云。可小半夏加橘皮汤、温中汤

又曰:太阳病吐之者,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此为吐之内烦也。常氏云。可金匮竹皮汤、竹叶石膏汤。雍曰:大橘皮汤、四味橘皮汤皆可服。

又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常氏云。可小半夏加橘皮汤、温中汤。

又曰: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庞氏曰:诸四逆脉微弱细,或弦迟。虽中满闷。不可吐,宜橘皮汤、枳实散。

又曰:虚家当吐而不敢吐者,宜以枳实散压气毒痰水。过日毒瓦斯入胃,乃可微下之。

庞氏曰:不可吐而强之吐。气筑心则死矣。

可吐十条

仲景曰:大法春宜吐www.med126.com

又曰:凡用吐汤。中病则止。不必尽剂也。

又曰: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当吐之。(一云。此以内有久痰。当吐之。)常氏云。可瓜蒂散。

又曰:病胸上诸实。(一云作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一作浊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常氏云。可瓜蒂散。

又曰: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常氏云。可瓜蒂散。

又曰: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常氏云,宜瓜蒂散。

又曰: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结。(一作紧)以客气(一作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常氏云。可瓜蒂散。

庞氏曰:胸膈痞闷。痰壅塞碍。脉得浮滑。并宜瓜蒂散吐之。产后六七日内。下泻。诸药不效。得此脉者,吐之。泻立止。千金伤寒论曰。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采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勿以火迫之。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服之。当逼与新水一升。若二升。强饮之。令以物刺喉中吐之。病随吐愈。若不能吐者,勿强与之水。水停则结心下也。当更以余药吐之。若此病辈。不将猪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有水饮膈实者,皆难治。此三死一生也。雍曰:心下停水。难治之疾。须早吐也。

病源曰:寒多热少。可吐者,此谓痰多也。治疟亦如之。

相关文章
 升麻汤(《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高原血压异常
 石骨症
 摆头风验案论治录
 决明丸(《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积聚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