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教程:34
来源:34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心下痞证(2)

上次课讲的是心下痞证,所谓心下痞证是指以心下痞这个症状为主证的一组证候,心下痞是一个自觉症状,它是指病人自觉心下,也就是上腹部(胃脘部)自觉堵塞胀满不通的一个自觉症状,如果这个证候是以心下痞为主要临床表现,这样的证候就叫做心下痞证。

中焦是人体的半上半下之枢,心火的下交,肾水的上奉,肺气的肃降,肝气的生发,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都要通过中焦。而且中焦胃气对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有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我们把这种中焦对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的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叫做中焦的斡旋作用。当胃气虚,或由于邪气的干扰或者既有胃气虚又有邪气的干扰,导致中焦斡旋失司,中焦就会出现枢机不利、气机壅滞,因此就出现了心下痞这样的一个主证。

上次课谈到了热痞兼表阳虚,所谓热痞是无形热邪留扰中焦,干扰了中焦的斡旋机能,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它的临床表现是“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关脉是候中焦,浮是主热的,这都谈到过,说明这个心下痞是无形热邪留扰中焦所导致的,它胃虚的情况并不明显。为什么说心下痞按之濡(软)呢?这是和结胸证,水热互结的热实证相比较、相鉴别的。大结胸证,心下痛,按之石硬,而心下痞证是热邪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所以上腹部按之柔软,这是和结胸证相鉴别的一个很关键的证候。

无形热邪留扰中焦,干扰了中焦的斡旋机能,出现了心下痞,在治疗上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只有大黄和黄连两味药,大黄这个药本来是泻热的,有泻下的作用的,但是在这里要清中焦无形之热,所以大黄和黄连用开水浸泡,取其寒凉之气来清中焦无形之热,不取其苦泄之味,防止它直下肠胃,这是我们上次课曾经提到的。

这个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及后面提到的附子泻心汤中的大黄、黄连、黄芩三个药同用,后世医家就把大黄、黄连、黄芩三个药同用的叫三黄泻心汤。三黄泻心汤在后世应用的时候,治疗胃热的证候,它是比较广范的,比方说胃热引起的口臭,大便干燥、牙龈肿痛、吐血、衄血。如果仅仅是无形热邪留扰中焦的话那用大黄、黄连或者再加黄芩开水浸泡,就可以了。如果伴有大便秘结、口臭、牙龈出血,甚至鼻衄等等,你看唐容川的《血证论》里止血的第一个方子治胃热盛的吐血、衄血的第一个方子就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只不过这个热比较盛,所以他不再用开水浸泡而是水煮以后增强它泻热、凉血、止血的作用,所以凡是胃热盛的,还有有的人胃热盛由于阳明经通过面部,总是嘴唇干干的、脸红红的,脸总是烘热的,也有人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或者用三黄泻心汤,这是上次课谈到的第一个证候─热痞

所谓热痞兼阳虚是指既有无形热邪留扰中焦的心下痞,又兼有肾阳不足、表阳不固的恶寒汗出,在这种情况下,只用清热的药可能就会伤肾阳,只用补肾阳的药可能就会助中焦的热邪,所以仲景用附子泻心汤,所谓附子泻心汤是三黄泻心汤加附子,附子要专门煮取汁来温肾阳以助表阳三黄开水浸泡取它寒凉之气来清中焦无形之热,这是我们学到的一个很典型的寒热并用的方剂。我们在讲栀子鼓汤那类方子时,提到一个栀子干,治疗胸中有热,见到了心烦,脾阳不足, 见到了下利,用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下,寒热并用。我们现在讲到的附子泻心汤一个是用三黄清中焦无形之热,一个是用附子温肾阳以固表阳,又是寒热并用的一张典型的方子,所以《伤寒论》中这种寒热并用,或者攻补兼施的方剂的组方成就是很高的,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学习这种组方用药的思维方法方法和它们的规律。

下面我们接着讲第三个方证,痰气痞,半夏泻心汤证,讲义第82页,原文第149 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这段话讲的是一个外感病在五六天的时候,已经接近了六七天病情就可能发生变化,新变化 以后的证候是什么呢?“呕而发热”,呕吐胆热犯胃的表现,我们前面曾经多次提到过,少阳病存在着胆热气郁的问题,少阳胆腑有热,胆腑属木,脾胃属土,木病最容易克土,后面还会专门提到这个问题,所以胆热最容易犯胃,肝病最容易犯脾。胆病它也会犯脾,胆热最容易犯胃,胃气上逆就会出现呕吐,所以在《伤寒论》中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否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

这样的例子我们还用再举吗?“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颇欲吐,就提示邪入少阳。第61 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一个肢体躁动不宁的人,会不会是少阳病的心烦呢?“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那个不呕,就是没有少阳病,在这里的“呕而发热”,呕提示了少阳病的存在,这是胆热犯胃,胃气上逆的表现。发热是什么证候呢?是热郁胆腑的表现,热郁胆腑可以见到持续的发热。

所以少阳病的热型有两个:
(1)寒邪在经,它会见到往来寒热。往来寒热它在恶寒的时候,它总是有寒邪伤阳气的问题,因为少阳是个小阳,弱阳,它抗邪的能力不能够持续,所以寒在少阳经时,正邪相争,互有进退,正气占优势时就发热,邪气占优势时就恶寒,所以少阳邪在经的时候是往来寒热。
(2)热郁胆腑,邪气就完全化热了,这个时候它就应当是持续的发热。

所以热郁胆腑就是持续的发热,不要以为少阳病只是往来寒热,少阳病还有个热型就是呕吐而发热,讲少阳病篇还会具体谈到。“呕而发热者”正是热郁胆腑的表现,因此张仲景说“柴胡汤证具”,这就已经具备了小柴胡汤的适应证,“而以他药下之”少阳病是忌用汗、吐、下的,因为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我们在最开始说少阳的阳气的量是一阳,是一份阳气,阳明阳气的量是两份阳气,太阳阳气的量是三份阳气。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小,后世医家把少阳叫做小阳,弱阳、幼阳、稚阳、嫩阳,所有形容幼小的话都用在了形容少阳的阳气上,所以少阳抗邪的能力是不足的,用汗法不能解决少阳的邪气,用下法也不能驱除少阳的邪气,用吐法还不能驱除少阳的邪气,这些攻邪的治法,不能驱除少阳的邪气,只能白白地耗伤少阳的正气,而使病情恶化,所以少阳病要禁汗、禁吐、禁下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根据《伤寒论》的原文归纳了一个歌诀,“少阳三禁要详明”,少阳要三禁,禁汗吐下,“汗谵吐下悸而惊”,发汗就会谵语,吐下就会出现惊悸,“甚则吐下利不止”,严重的,误用吐下以后,就会导致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不仅下利不止,连喝水都喝不下去,你想想下面下利不止,上面口噤难开,那预后是相当危险的,所以少阳要禁汗、禁吐、禁下。可是这一条“而以他药下之”,这是违犯了少阳治疗的禁忌,还好的是这个人的造化不错,没有因为医生误用下法而导致病情的恶化,“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少阳病仍然存在,柴胡汤的适应证仍然存在,有是证就用是方,你再给他用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这虽然已经误用过下法,还不算大错,病情没有发生特别的恶化嘛,但是毕竟因为误下,正气受挫,吃了小柴胡汤以后,就表现出一个战汗作解的临床表现,“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战汗作解,前面讲太阳病自解的方式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个词。太阳病自解的方式,有自汗自解的,有自衄作解的,也有战汗作解的。战汗作解的过程先有寒战,这是邪气与正气相争的表现,这里所说的“蒸蒸而振”,蒸蒸,盛也。就是兴盛的样子,兴盛貌,什么东西兴盛,这主要看你修饰什么,如果蒸蒸而振是修饰寒战,振者动也,肢体的颤动,身体的颤动,是修饰寒战的,那是寒战兴盛,如果是修饰发热的,蒸蒸而热,那是形容发热兴盛,如果是形容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那是说建设事业兴盛,它是个联绵词。联绵词无定字,怎么写都可以,把底下几个点去掉也可以,把草字头去掉也可以。所以不要一见到蒸蒸就想到蒸笼,好些书上一看到蒸蒸就是蒸笼,把“蒸蒸而振”说成是里热由里向外蒸腾,向外透发,能不能说建设事业像蒸笼一样发烧?我想不可以吧,所以不要见到蒸蒸就想到蒸笼,蒸蒸发热你用蒸笼来解释还可以,里热炽盛的样子,“蒸蒸而振”的蒸蒸,它就不是热,它是寒战盛的样子,蒸蒸就是盛。

我过去举过联绵词可以是双声的,可以是叠韵的,也可以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两个字都是一样,重叠起来,都可以构成联绵词,像马虎这个词在古音里头就是个双声的,马虎这个词,我们说小张小李办事马马虎虎,丢三落四,你要解释马虎这个联绵词,把马和老虎拆开来解释,小张小李的行为和马有什么关系,和老虎有什么关系,不能解释这个字义,像玻璃也是个联绵词,大家都知道玻璃玻璃,你说把玻、璃拆开解释它的字义,你能解释吗?不能解释,所以在解释联绵词的时候就看它修饰的是什么,修饰的是蒸蒸而振,是寒战,振就是寒战,振者动也,那就是说寒战兴盛的样子,如果修饰词是蒸蒸而热那就是热势兴盛的样子,这是我特别强调蒸蒸在这里当盛讲,是指的寒战盛,剧烈的寒战。

却发热汗出而解”,却就是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不就是再的意思吗?这个病原来有发热,“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原来就有发热,现在寒战的时候,发热暂时没有了,随着寒战之后又出现了发热,所以他说,“却发热”,这个发热是怎么回事?这发热是正与邪争,但是这个发热和前面原来的病症本身的发热的性质不一样,这个发热是正与邪争,正气欲驱邪外出的时候的一种亢奋的表现,随后汗出,是正胜邪却。

战汗的三个阶段是寒战、发热、汗出,(1)寒战是正邪相争,邪气占优势,你吃了药了,正气开始聚集力量抗邪了,在药力的作用下,邪气一看,你要抵抗我,因为正气毕竟在经过误治以后有点挫伤,所以邪气就立即调动它的势力来和正气相争,这个时候原来发热的症状暂时隐匿不见了,就出现了明显的寒战。(2) 正气在药力的作用下,蓄积力量奋起抗邪,能够与邪相争的时候,就出现了明显的发热;(3) 随着这次发热之后,就会出现汗出,这正是正胜邪却的表现─战汗。这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能少,如果是只战不热这是正不抗邪,只有寒战,寒战完了不发热,这不就是正不抗邪的表现吗,发热是正气能够抗邪的表现,只战不热,正不抗邪,这个时候就要积极治疗,如果只热不汗,这是正不驱邪,正气虽然能抗邪,但不能把邪驱出体外,那也要接着治疗。只有把这三个阶段都完成了,才能够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的效果,所以这就叫做“战汗作解”。

刘渡舟老师年轻的时候,他是辽宁营口人,在当地行医,有一个大夏天的,虽然是东北,夏天有时候也很热,一家请他去给一个发热的产妇看病,到家里以后,大夏天的,门窗紧闭,产妇穿着棉袄棉裤坐在炕上,东北不都是热炕头嘛,刘老一看,这怎么能不发烧呀?正常人捂在这屋子里头也会发烧呀,就问这个产妇,说你热吗?她说热。那为什么不开窗户呀?婆婆不让,怕产妇受风,这个婆婆管得可严了,不像我们现在得年轻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们可严了,就是大厚被捂着,刘老说开开窗户,开开窗户,这婆婆吓得说,刘大夫,行吗?说热成这样,高烧不退,你不开窗户让她散热,怎么行呀?大夫来了,这婆婆只好把窗户开开,就问这产妇,你渴吗?她说渴,想喝凉的还是想喝热的,我就想喝凉水,特别是从井里刚打出来的,因为刘老一看,脉洪而大,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舌红,东北的房子,一明两暗,我不知道大家去过没有,一进门这个明厅就放着水缸,刘老那时候年轻,舀了一瓢凉水给产妇喝了,产妇咕咚咕咚喝了,她婆婆在旁边脸色就变了,说产后还没出满月的,哪能喝这个凉水呀?可是刘老想的,她是个白虎汤证,他就想用这个凉水来代替白虎汤,产妇喝了半瓢凉水,摸摸嘴,好痛快,把瓢放下,刘老坐在那儿仔细琢磨,我要开个什么方,量怎么把握?这时候产妇开始哆嗦,那婆婆一看,说刘大夫,你先别走,就把他的手给抓住了,刘老那个时候年轻,心里也没有底数,真是我这半瓢凉水给喝坏了吗?过了大概有20 多分钟,开始发热,刘老只好在那儿陪着,大概发热有半个小时开始出汗,汗出了之后,刘老又在那儿待了一个小时,体温逐渐逐渐下降,所以喝凉水也能战汗作解,这是在特别特殊的情况下。

我们国内在过去有一个很有名的气功师,许多气功杂志的封面都登过他的照片,他有一年到新加坡,我所说的气功师,不是我们报纸上点名的那些人,到新加坡讲学,到马来西亚讲学,在那边得了高烧,当地怎么治烧就不退,赶快把他送回北京,住在一个部队医院,这个部队医院做了各项检查,没有发现,不能够诊断是任何病,就特别怀疑他是在外面得了一种咱们中国没有的病,所以就把他的病房隔离起来了,因为弄不清楚!在医院住了比较长的时间,一直高烧不退,后来有许多记者去看他,他给记者说,中医界我只认识郝万山老师,你们能不能打听到他在什么地方,请他来给我看看。新华社的记者,过去和我打过交道,他给我打电话,找我去看看,我去一看,舌质你根本就看不见,舌面上布满了厚厚的白腻的舌苔,我说你把舌头翘起来看看,舌底下是红的,寒湿瘀滞,阳气内郁,阳热内郁,所以导致高热不退,我开了个很简单的方子,三仁汤(加减)。我想我是下午去的,我说你下午煮上以后,晚上吃这个药看一看,到了夜里11 点钟,他的妻子给我打电话,说郝大夫,情况有点不妙,他现在全身寒战,全身哆嗦,几个小伙子按都按不住,你说这是怎么回事?我一听,我说你再过20 分钟再给我打电话,过了20 分钟以后,她说他现在不寒战了,他现在在发热,我说现在有汗么?她说现在没汗,我说您再过20 分钟给我打电话,20 分钟以后她打来电话,她说现在他出汗了,我说那烧就开始退了。就这么一次治疗,用了一回三仁汤,宣通了气机,化了湿浊,烧逐渐逐渐就退了下来,第二天下午体温就正常了。

所以战汗作解,不一定是一定用小柴胡汤才可以出现战汗,它常常是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正气受到了挫伤,用了一些宣通气机,芳香化浊,调和枢机,和解少阳,甚至连喝一瓢凉水都能够引发战汗,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惊慌。

有一回,我们刚讲完战汗,学生下午到东直门医院去见习,在急诊室见习,有一个小孩拉痢疾,发高烧,输上液以后,没多一会儿,这个小孩哆嗦,小孩的姥姥陪着,说大夫大夫你看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同学说,没关系没关系,这是战汗作解,不要动。一会儿他就会发烧,一会儿他就会汗出,就像我上课讲的一样,这个姥姥不放心,当时这个屋子里既没有正规的护士,也没有正规的大夫,就是我们一帮实习生,她赶紧就把护士长叫来了,说护士长你看这孩子怎么回事,护士长一看,哎哟,输液反应,赶快撤掉液体,然后紧急处理,输液反应,开始也是寒战,随后也是发烧,但是随后的这个汗出却可以引发虚脱,引发休克,引发血压下降,甚至于你不去处理的话可能导致死亡,所以这是必须紧急处理的证候,我们一定要把战汗作解输液反应区别清楚,我每次讲到战汗作解的时候,都要举这个例子,让大家能够把二者区别清楚,千万不要发生类似的笑话或者错误。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如果“呕而发热”这样的少阳病误以他药下之,柴胡证没有了,而出现心下满而硬痛,这提示了少阳之邪和胸膈间的水邪相结,形成了结胸,结胸证就出现了心下满而硬痛,前面讲大结胸三证的时候,说“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满而硬痛,就是指的这种证候。

前几次课归纳总结结胸证证治时,关于结胸证的成因曾经提到,结胸证或者是太阳表邪入里化热和水相结,或者是太阳病、少阳病误治以后,邪气入里化热和水相结。大家还记得这个小结,在这个小结里所说的少阳病误治以后邪气入里化热和水相结,它的依据是什么?依据就是这一条,这就是个少阳病误下以后,邪气入里化热和水相结,既然是结胸的话,那就用大陷胸汤来治疗。

看最后一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如果只是心下胀满堵塞不通,而不疼痛,这个不疼痛是指没有明显的压痛,当然心下痞,按之软,它也是柔软的,柔软而没有明显的压痛,“此为痞”,这就是心下痞,“柴胡不中与之”再给它用小柴胡汤是不行的,不中犹言不可,这不就是河南方言么,再给它用小柴胡汤是不行的,“半夏泻心汤”,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

在这里把半夏泻心汤证和大结胸证相鉴别,和少阳病相鉴别,为什么要和大结胸证相鉴别,因为大结胸证是心下痛,按之石硬病位在心下,而心下痞病位也在心下,所以要鉴别。为什么要和小柴胡汤证,少阳病相鉴别,因为半夏泻心汤证它是中焦半上半下的枢机不利,而小柴胡汤证是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不利,都是枢机不利难道不应当相鉴别吗?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整个人体气的升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的枢机主要是调整个人体气的升降的,两个枢机发生了病变,所以一定要鉴别清楚哪个是少阳机不利,哪个是中焦半上半下枢机不利。所以仲景特意强调,现在不是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不利了,因此柴胡不中与之,那应当用什么呢?用半夏泻心汤,来调和中焦半上半下的枢机,对于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来说,在这个条文里写的很少,我们讲义倒数第二自然段引用了,《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里的“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样一句话,它的主证是心下痞,成因是胃虚,我们以方测证,它以半夏为君药,半夏又是个化痰的药,所以它又痰扰,胃虚痰扰,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心下痞,中焦气一堵塞,那就会出现胃热气逆,就是呕吐,下面脾寒气陷,于是乎就出现了下利。

胃热气逆、呕、胃虚痰扰、中焦斡旋失司、心下痞、枢机不利、脾寒气陷、下利,这就是半夏泻心汤证,三个主证的临床特点和它的病机。中焦有气堵着,上面有胃热的气逆,表现为呕吐,下面有脾寒的气陷,表现为下利

你怎么判断它有痰浊呢?一般来讲舌苔厚腻,因此我们才把这个证候叫做痰气痞。就是有气机壅滞而导致的心下痞,又伴有痰邪的干扰。半夏泻心汤是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这三个方子的代表方,或者说是牵头的方子。它的组方上非常有意思,它用了半夏和干姜这两个辛味的药,辛味的药都是散的作用。你看我们吃完辣椒了都要出汗,喝完白酒了都要出汗,这是辛散的作用。辛开散其结,不是有气机阻结在中焦吗,气机壅滞在中焦吗,辛开散其结。然后用两个苦味的药黄连、黄芩,苦味有泄的作用,苦泄。辛开散其结,苦泄除其满,这样就把中焦气机壅滞而出现的心下痞就可以得到缓解。它毕竟是胃气虚,因此用人参、甘草、大枣这三个药调补中焦之虚,以恢复中焦的斡旋机能。这三个药都是甘味的,都是补中气的,你说它是半个理中汤也可以,你说它是半个四君子汤也可以。当然《伤寒论》里没有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后世的方子。但是人参、甘草、大枣,你说它是半个理中汤也对,你说它是半个四君子汤也对。它就是调补中焦之虚的,所以从性味的角度来讲这个方子是辛开、苦降、甘调,辛开,苦降、甘调并用正是调和中州,恢复中焦的斡旋机能,和解中焦,和解半上半下枢机不利的一个好方子。另外半夏有化痰的作用,而黄芩、黄连高级职称考试网有清上热。干姜和甘草这不就是甘草干姜汤吗?有温下寒的效果,对于上热下寒、胃热气逆的呕吐,脾寒气陷的腹泻,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半夏泻心汤今天在临床上广泛的用于慢性的胃肠炎,中焦有胃脘胀满,底下有下利,上面时不时的有呕吐。急性的胃肠炎用的机会不多。慢性的胃肠炎常常是寒热并见,虚实夹杂,而这张方子是寒热同调,攻补兼施的,所以对于那种错综复杂的病机的这种慢性胃肠炎,用起来效果极好。

看它的服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在这个药的煮制的过程中,它用了个煮字,用了个煎字,煮字和煎字的含义一样不一样,应当说不一样,今天煮药煎药,好像我们有点不分,可是在汉代分得非常严格,煮是什么呢?煮是药物加水以后在火上加热的过程,这就是煮,煎是什么意思,我们还是引用西汉杨雄《方言》的话,“凡有汁而干谓之煎”,就是把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所以这个煮和煎在《伤寒论》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十多年前,我们写《《伤寒论》校注》,刘渡舟老师打头,要搞一个当代的大家公认的《伤寒论》的底本,《《伤寒论》校注》中的注释,就是字词的训诂这一部分都是我写的,我在注这个“煎”字时就引用了《方言》的:“凡有汁而干谓之煎”,送审的过程中有一位伤寒界的老前辈,他心想这个煎怎么能这么解释呢?他底下就给我写了一句话,“都熬干了还喝什么?” 不是有汁而干谓之煎,他实际上没有理解这个意思,煎是把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人家没有说熬干,你看煮取六升,再煎取三升,人家说你留下三升嘛,当然还有得喝了。不是说把它全部熬干,煎是把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区别清楚。

在《伤寒论》中煎和煮从来用不错,有一个方子叫蜜煎方,这个方子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蜜煎方?蜂蜜本来是液态状的,放在铜锅上小火慢慢地加热,让它水液蒸发,这个过程它没有加药物,这个过程叫什么?这就是有汁而干的过程,所以它叫蜜煎方,蜂蜜拿筷子是挑不起来的,逐渐加热,逐渐搅,说凝如饴状,到什么地步?就是浓缩到拿筷子往起一挑,就像饴糖一样,这个我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饴糖拿筷子一挑,拿一根筷子挑上来这么一转,这就有一个小糖墩儿,像在台湾,几乎村村都有熬饴糖的。你到那儿,他招待你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一根筷子,从饴糖锅里头卷上这么一条,就是个小糖墩,让你吃,这就是凝如饴状,蜂蜜加热蒸发,把水分蒸发到拿筷子能挑起来,这就行了。“并手捻作梃”,两个手把浓缩的蜂蜜搓成梃,搓成一个像手指这么粗的,四、五厘米这么长的一个小梃儿,这不就是今后做肛门坐药吗?它有软化粪便的作用,到阳明病再讲,它为什么不叫蜜煮方而叫蜜煎方?就是因为把蜂蜜加热浓缩的过程就是煎。

极个别情况下,张仲景也把煎叫做空煮,《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有一个枳实栀子豉汤,它用清浆水煮药,在用清浆水煮药之前,它要先空煮,为了使清浆水能够达到杀菌更洁净的作用,空煮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放药加热浓缩,也就是煎,以此来区别煮和煎的不同。

在《伤寒论》中有7 个方子是要求煮后去滓再煎的,哪7 个方子?现在讲的
(1) 半夏泻心汤,(2) 生姜泻心汤、(3) 甘草泻心汤和 (4) 旋覆代赭
这4 个方子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都是和解剂,和解半上半下之枢机。
(5) 小柴胡汤、(6) 大柴胡汤和 (7) 柴胡桂枝干姜汤
这3 个方子是和解半表半里少阳之枢机的。

可见在《伤寒论》中和解剂都要求煮后去滓再煎,而和解剂在组方用药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执业兽医,有和枢机、解郁结的功效,因此后世医家就认为,在《伤寒论》中这7 个方子之所以要求煮后把药渣子去掉,把药液再加热浓缩,是为了使方剂中的药物寒热并行,攻补同施,更好的起到和解的作用。关于痰气痞证,也就是半夏泻心汤证,就讲这么多。要注意半夏泻心汤证和小柴胡汤证的鉴别,和大结胸证的鉴别。

相关文章
 附子百三十七
 补肝丸(《癍论萃英》)
 五爷推拿:最近怎么没有人答复了啊?
 精极
 [转帖]国学教育纪实:从小打好民族文化根基
 尿酸高,体检值520,求降酸良方。谢谢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