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本草求真 ※ 地骨皮全收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原植物生于山坡、田埂、丘陵地带。味甘、淡,性寒。归肺、肾经。功效凉血退蒸、清热泻肺。临床用名地骨皮。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名医别录》:大寒。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
《药类法象》:解骨蒸肌热。主消渴,去风湿痹,坚筋骨?治表有风寒热邪、自汗
《药性赋》:味苦,平,性寒,无毒。升也,阴也。其用有二:疗在表无定之风邪,主传尸有汗之骨蒸。《汤液本草》:足少阴经,手少阳经。
《象》云:解骨蒸肌热,主风湿痹,消渴。坚筋骨。
《心》云:去肌热及骨中之热。
《珍》云:凉血凉骨。
《本草》云: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
《药性论》云:根皮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肾家风,益精气。
《衍义》云: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子当用其红实。实微寒,皮寒,根大寒。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寒味苦。解骨蒸肌热,主消渴,风湿痹,坚筋骨。《主治秘诀》云:属阴凉血,去骨取皮,用去肌热及骨中之热。
《本草纲目》:去下焦肝肾虚热。
《药性解》:地骨皮,味苦,性寒,无毒,入肺、肾二经。疗在表无定之风邪,退传尸有汗之骨蒸,除热清肺,止嗽解,凉血凉骨,利二便。
按:地骨皮枸杞根也,故均入肾。又入肺者,盖以其质为皮,则其用在表,肺主皮毛,所以入之。本功外与枸杞相同。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纯阴。凉血之妙剂也。去皮肤上风邪,除骨节间劳热。君四物汤鹿角胶,佐以丹皮,治妇人骨蒸最妙。佐解毒汤、生地黄,臣以茜根,治痘家热毒为良,又治足少阴、手少阳有汗而骨蒸者。表寒忌用。
《景岳全书》:南者苦味轻,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药惟南者为佳。其性辛寒,善入血分肝肾三焦胆经。退阴虚血热,骨蒸有汗,止吐血衄血,解消渴,疗肺肾胞中阴虚伏火。煎汤漱口止齿血。凡不因风寒而热在精髓阴分者,最宜此物。凉而不峻,可理虚劳。气轻而辛,故亦清肺。假热者勿用。
《本草备要》:泻热凉血,补正气。
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泻肝肾虚热,能凉血而补正气。故内治五内邪热,热yin于内,治以甘寒。地骨一斤,生地五斤,酒煮服,治带下。吐血尿血,捣鲜汁服。咳嗽消渴,清肺。外治肌热虚汗,上除头风痛,能除风者,肝肾同治也。肝有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热退则风自息。中平胸胁痛,清肝。下利大小肠。疗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李东垣曰: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地骨皮泻肾火,牡丹皮泻包络火,总治热在外,无汗而骨蒸;知母泻肾火,治热在内有汗而骨蒸。四物汤加二皮,治妇人骨蒸。朱二允曰: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时珍曰: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足,而邪火自退。世人多用苦寒,以芩连降上焦,知柏降下焦,致伤元气,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累有殊功。肠滑者忌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掘鲜者同鲜小蓟煎浓汁,浸下疳甚效。
《本经逢原》:地骨皮,枸杞根也。三焦气分之药,下焦肝肾虚热,骨蒸自汗者宜之。热yin于内,泻以甘寒也。人但知芩、连治上焦之火,知、柏治下焦之火,谓之补阴降火,不知地骨之甘寒平补,有益精气、退邪火之妙。时珍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又主骨槽风证,亦取入足少阴,味薄即通也。《本经》主五内邪气,周痹风湿,轻身不老,取其甘淡化热,苦寒散湿,湿散则痹着通,热化则五内安。其气清,其味薄,其质轻,诚为修真服食之仙药。按《续仙传》云:朱孺子见溪侧二花犬,逐入枸杞丛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烹而食之,忽觉身轻。《本经》之轻身不老,可确征矣。则枸杞之滋益,不独在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热也。苗叶微苦,亦能降火,及清头目。
《本草崇原》:气味苦,寒。主去骨热、消渴。
《本草求真》:[批]入肺降火,入肾凉血凉骨。
地骨皮专入肺、肾。即枸杞根也。味甘气寒,虽与丹皮同治骨蒸之剂,但丹皮味辛,能治无汗骨蒸,此属味甘,能治有汗骨蒸,且丹皮原属入血散瘀之品,汗者血也,无汗而见血瘀,则于辛于寒最宜。若有汗骨蒸而更用以丹皮辛散,不竟使夺汗无血乎。经曰,热yin于内,泻以甘寒,地骨皮是也。按地骨皮入肺降火,入肾凉血凉骨。凡五内热yin,而见肌肉潮热,二便癃闭,胸胁痛楚,与夫天头而见风痛不休,外感之风宜散邪,内生之风宜清热,热除而风自熄。于表而见潮热无定,是内熏蒸而达于表。朱二允曰: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而出之。于肺而见消渴,咳嗽不宁,肾火上蒸。靡不用此解除。今人但知芩连以治上焦之火,知柏以治下焦之火,而不知地骨皮之甘淡微寒,深得补阴退热之义矣。时珍常以青蒿佐此退热,屡有殊功。李东垣曰: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服此既治内热不生,而于表里浮游之邪,无有不愈,此为表里上下皆治之药,而于下为尤切焉。但脾胃虚寒者禁服。汪昂曰:肠滑者忌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掘鲜者同鲜小蓟煎浓汁,治下疳甚妙。
《得配本草》:制硫黄丹砂
味淡,性寒。入足少阴、手太阴经血分。降肺中伏火,泻肾虚热。上除风热头风,中平胸胁肝痛,肝火熄,痛自止。下利大小肠闭,热清便自行。除无定之虚邪,退有汗之骨蒸。
得生地、甘菊,益肝肾阴血。配青蒿,退虚热。得麦冬小麦,治骨节虚燔。配红花研末,敷足趾鸡眼,作痛作疮。君生地,治带下。湿热去也。
鲜者,同鲜小蓟煎汁洗,治下疳。
鲜者捣碎,煎浓汤淋洗恶疮。脓血不止,更以细白穰贴之即愈。
去骨热,甘草汤浸一宿,焙干用。刮去粗皮,取细白穰,可贴疮。
中寒者禁用。
《本草新编》:枸杞子,味甘、苦,气微温,无毒。甘肃者佳。入肾、肝二经。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阴衰,兴阳常使阳举。更止消渴,尤补劳伤。
地骨皮,即枸杞之根也。性甚寒凉,入少阴肾脏,并入手少阳三焦。解传尸有汗肌热骨蒸,疗在表无汗风湿风痹,去五内邪热,利大、小二便,强阴强筋,凉血凉骨。二药同是一本所出,而温寒各异,治疗亦殊者,何也?盖枸杞秉阴阳之气而生。亲于地者,得阴之气;亲于天者,得阳之气也。得阳气者益阳,得阴气者益阴,又何疑乎?惟是阳之中又益阴,而阴之中不益阳者,天能兼地,地不能包天。故枸杞子益阳而兼益阴,地骨益阴而不能益阳也。然而,二物均非君药,可为褊裨之将。枸杞佐阳药以兴阳,地骨皮佐阴药以平阴也。
或疑枸杞阳衰者,尤宜用之,以其能助阳也。然吾独用一味煎汤服之,绝不见阳兴者,何故?恐枸杞乃地骨皮所生,益阴而非益阳也。曰:兴阳亦不同也。阳衰而不至大亏者,服枸杞则阳生。古人云:离家千里,莫服枸杞。正因其久离女色,则其阳不衰,若再服枸杞,必致阳举而不肯痿,故戒之也。否则,何不戒在家之人,而必戒远行之客,其意可知矣。然则吾子服枸杞而阳不兴者,乃阳衰之极也。枸杞力微,安得有效乎。
或问地骨皮治骨蒸之热,用之不见效者,何也?夫骨蒸之热,热在骨髓之中,其热甚深,深则凉亦宜深,岂轻剂便可取效乎,势必多用为佳。世人知地骨皮之可以退热,而不知多用,故见功实少耳。曰:黄柏、知母,亦凉骨中之热也,辟黄柏、知母,而劝多用地骨皮,何也?不知地骨皮非黄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虽入肾而不凉肾,止入肾而凉骨耳。凉肾必至泻肾而伤胃;凉骨反能益骨而生髓。黄柏、知母泻肾伤胃,故断不可多用以取败。地骨皮益肾生髓,不可少用而图功。欲退阴虚火动、骨蒸劳热之症,用补阴之药,加地骨皮或五钱或一两,始能凉骨中之髓,而去肾中之热也。
或问地骨皮用至五钱足矣,加至一两,毋乃太多乎,恐未必有益于阴虚内热之人耳?不知地骨皮,非大寒之药也,而其味又轻清,如用之少,则不能入骨髓之中而凉其骨。大寒恐其伤胃,微寒正足以养胃也。吾言用一两,犹少之辞,盖既有益于胃,自有益于阴矣。
《本草分经》: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降肝肾虚火,治肝风头痛,利肠,退骨蒸。走里而又走表,善除内热,亦退外潮。凡风寒散而未尽者用之最宜。
《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枸杞根上之皮也。其根下行直达黄泉,禀地之阴气最厚,是以性凉长于退热。为其力优于下行有收敛之力,是以治有汗骨蒸,能止吐血、衄血,更能下清肾热,通利二便,并治二便因热下血。且其收敛下行之力,能使上焦浮游之热因之清肃,而肺为热伤作嗽者,服之可愈。是以诸家本草,多谓其能治嗽也。惟肺有风邪作嗽者忌用,以其性能敛也。
【现代药理研究】

1.  地骨皮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煎剂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病毒株所致的细胞病变也有抑制作用。
2.  地骨皮有解热作用。其煎剂、乙醚、水、乙醚残渣水提物对实验性家有退热作用。
3.  地骨皮有降血压作用。
4.  地骨皮有降血脂作用。
5.  地骨皮有降血糖作用。
6.  地骨皮对免疫功能的作用:用提取的地骨皮多糖物质对大鼠腹腔注射给药,连续7天,对环磷酰胺和60Co照射所致的白细胞降低有明显的升高作用。此外,地骨皮能抑制免疫球蛋白E的生产,而起一定抗过敏作用。
7.  地骨皮注射液(100%)对未孕大鼠和小鼠的离体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你的帖子都很好,佩服!佩服!向你学习了!
相关文章
 郗会配穴
 如果一个人不幸 断了两臂,怎么把脉?
 产后大便不通
 遗精,腰痛,早泄。
 课题组纠正中医“路线错误”
 秘方茶调散(《赤水玄珠》卷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