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四佰本 于 2012/7/24 03:04 编辑 www.med126.com/hushi/ 这是一个相当、相当复杂的问题。
首先说,为什么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因为我被问过无数遍了,这些年,我真的被问过无数遍了。
作为中医世家,自己师承于父亲,在父亲私人诊所从事中医。 主要以女性美容、养颜类问题为主,同时,也对妇科病有涉猎。 日常常见的、经手的问题包括:肥胖、面色枯萎、长斑、长期郁闷、年轻显老、容易发火、脱发、月经不调、带下、各种长期炎症、不孕等等。 结果是:绝大多数能有明显的改善,半数痊愈,就是恢复正常。 好,开始回答问题,但首先,我需要把问题分解下: 1、 中西医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显著的区别? 2、 为什么中医开方,不同的医生都会有很大的区别?西医却可以做到统一化和标准化? 3、 为什么中西医结合这么多年,却没有成效?中西医的根本区别又在哪里? 4、 为什么中医始终有市场,却又不能被主流认可,原因在哪里?-----------
本帖最后由 四佰本 于 2012/7/24 01:53 编辑 www.med126.com/rencai/ 回答: 中医是否不科学,我们暂且不论,我想把中医史一些人的真实案例摆出来,大家先看看。 明末清初的傅青主,治病的能力非常强,在当时就被称为“仙医”,就是有药到病除的能力。后来他写了几本医书,最有名的一本叫做《傅青主女科》,这本书有多好呢——我遇到有女子有白带的就用他的“完带汤”,遇到黄带,就用他的“易黄汤”,简直没了对症下药的概念,但基本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痊愈的也占了一半。 顺便说,完带,就是“带下这个病,完蛋了的意思”;易黄,也就是终结黄带的意思。 那么写这个书的傅青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不是一辈子专门学医? 答案是,这个人根本什么都学,什么都学的极好,还打过仗,一辈子仗义执言,眼里真是容不得半颗沙子,后来金庸射雕英雄传笔下的黄药师,就模仿着他写的,不过比较真实的傅青主,还是差了半截。 这个人书法也极其出色,被称为“清初第一人”,以至于当时求字的人好像疯了一样,那种狂热的阵势,真是完全不亚于今天超级明星受到的待遇。他还会画画,同样堪称一绝,同时代的专业画家都对他仰慕不已。 书画双绝,其实这样子,已经超级拉风了,但他还对武学、佛经道藏、儒学、音律、诗词,有超凡的理解力。 其实看到他的传记的时候,真是拍案叫绝,这真是一个非常具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但同时令人抓破头的是,这么一个声名赫赫的人物,却没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学的中医,又什么时候,学到了那般出神入化的程度。 这就是傅青主。 注意,我要说的是,他什么病都能治。 在清代,名医诸多,比如显赫一时的叶天士,医术太盛,在他活着的时候,几乎就和乔布斯一样,是一个神一样让人崇拜的家伙。 后来写出《温病条辨》的吴鞠通也非常厉害。
-----------
还有我喜欢的徐灵胎,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他出生在书香之家。家里全部清一色的读书人,都很厉害。 到了他这里,那种读书的天分更是高的无以复加,什么四书五经都跟玩一样,一下就背完了。到了十四岁,读书精力极其充沛的徐灵胎已经觉得无书可读了,他老师启发说:“时文有止境,只有经学才是无止境的。” 于是他开始一心扑在经学上,其中用心最多的是《易经》,《道德经》,旁及诸子百家。还同时给《道德经》写了一本注释,最后收录进了《四库全书》,评价为:“其训诂,推求古义,取其上下贯通者;其诠解,主乎言简意赅……在《老子》注中尚为善本。” 18岁开始自学水利,一辈子帮助政府主持了好多水利工程,20岁开始学武术,两年以后直练得一身武艺,熟练地掌握了散打母子枪棍技击之法。还试着练习举重,从轻的东西开始举,每天增加,后来能举三百斤巨石。 同时用了半年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天文学,学习的方法同样是把汉晋以来的天文著作拿来,一边研究一边找星星。 至于音乐,不知道什么时候学的,只知道,他的音乐著作《乐府传声》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快三十岁的时候,本来他父亲与自己的五个兄弟,因为或者得病,或者悲伤过度,死的只剩下徐灵胎和二弟两个人。 他悲痛欲绝之下开始学医,对当时的庸医毫无留情的大幅批判,写下了《医学源流论》(1757)、《医贯砭》(1767)、《兰台轨范》(1764)《慎疾刍言》(1767)等,均能一扫成见,另树一帜,实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又著有《难经经释》(1727),《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伤寒类方》(1759)及《内经诠释》、《六经病解》等,尽皆被后来的医家当成必读书目。 医术就不用说了,和叶天士是一个等级的。什么病都能治好,速度也极快。 再看一个,李东垣,他姓李,名杲;字明之。祖辈家居在河北真定,是有钱财的大户。在金大定初年(世宗),核查真定、河间地区户籍时,李家的财富,是居这两个地区的首位。 李君在年幼时,就与一般的小孩子不一样;等到他长大之后,为人忠诚守信,并且待人非常有礼貌,他对交友也很谨慎,在同人们的往来接触之中,他从不开玩笑去戏耍他人。对于被人们公认的娱乐场所,楼台戏院,他也都没有踏入过。 朋友们都很怪疑他这点,暗地里,商量好了,准备一桌酒席,指使妓女对他调情而行诱惑。有个妓女拉他的衣服,他便生气大骂,并脱下衣服,把它给烧掉了。当时由乡里豪绅们,接待南宋派来的使臣。真定府府尹,听说他青春年少,而且又有操守,便暗中唆使妓女,硬劝他喝酒,他不便推辞。稍稍饮了一口之后,就立即大口吐出去了,才离去。可见自重自爱到了如此地步。他跟翰林王从之学习《论语》、 《孟子》,从翰林冯叔献处,受教过《春秋》。 他什么时候决心学医的?是17岁,他母亲得病,周边的医生没法治好之后,他才去到易水,拜当时赫赫有名的张元素为师,这一学,就是4年,到了他22时候,父亲交钱买官,让李东垣到了济原做税务官。谁知不久,这里又一场可怕的瘟疫开始流行,死人无数,医生束手无策,李东垣这个时候,真是愤怒了,他决心自己干,这种信念真是太强大了,他废寝忘食,几天之后,居然把这个病搞定了,这个方子,叫做普济消毒饮,现在都还在用。 这一年,他才22岁,学医满打满算不过六年,思考了几天时间,就搞定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波级数万人的大瘟疫。要知道,他可没学过瘟疫学。 再看看张锡纯,被誉为民国医学第一人,但这个人五十岁之前的正式身份,是河北盐山县西式学堂中,唯一的代数和几何学教师。真是令人惊讶,居然这些大医生们,都是业余的。 他也是,什么病都能治,并且速度极快,我读了不知多少遍《医学衷中参西录》,我发现,这个人太厉害了,他总是稍加思索,就把各种病的前因后果想的明明白白,然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就是就是一边喝药一边病好。 我用过他的很多方子,效果好的令人惊叹。 至于写出了中医顶级巨著——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身份是长沙太守。
-----------
本帖最后由 四佰本 于 2012/7/24 03:05 编辑 www.med126.com/kuaiji/ 再看看中世纪的西方,西医是什么情形?
一直到16世纪威廉?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之前,欧洲人还认为,吃下去的食物,会被心脏转变成血液,静脉和动脉的血液,会不停流入和流出心脏。而在那个阶段,得病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能治好的病非常少,动不动就是放血,这可不是什么玩笑,那时代的欧洲,最流行的治病大法,居然就是放血。 而且得病的人,都会被认为是魔鬼附体,是犯了罪恶的。 哈维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欧洲学术家,他经过近一百具动物尸体的解剖,最后发现,血液是循环流动的。 照理说,这一伟大的发现会帮助欧洲人度过医学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但令人诧异的是,欧洲人在往后的一个多世纪,仍旧纠缠于得病之后,究竟应该输羊血、还是输人血的问题上。 怎么中西医有如此大的差距?是哈维不够聪明吗?这显然是冤枉了。哈维15岁就进入了剑桥大学,在剑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时候,才24岁。而且他一辈子,都在不停的研究,把自己的理论,对医学的理解,一点点记录下来。 可是,他毕竟没有给出欧洲关于治病的全部答案,而整个欧洲的医学,在这一颗流星划过之后,又黑暗了快两百年。那时代的欧洲人,要是知道东方的医术到达何种程度,一定会羡慕不已。 而在东方,在差不多1300年前的东汉,因为《伤寒杂病论》的诞生,医学就已经相当成熟了。我不能给出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因为,这本书的方子太神了,简直是语言不能形容的。只要用对方子,真的就是“一剂知,二剂已”。知道这什么意思吗?就是一帖下去,病人就感觉到好了许多,然后第二帖下去,病就好了。
-----------
本帖最后由 四佰本 于 2012/7/24 03:05 编辑 www.med126.com/zhicheng/ 中西医的顶尖水准相差实在太远了。注意,是顶尖水准的比较。
一旦落入到普通的中医,这个问题又不同了。 由于古代医生地位的低下,在文人的眼里,金榜题名才是正题,很多中途转而学医的读书人,多半都是仕途无望、或者家里被庸医治死之后,才继而开始学医:黄元御、张锡纯、李东垣等等,都是如此。 你看,用不着你批判中医,当时很多名医之所以成为名医,就是因为当时庸医太多,很多人家里都被治死了人。 不过,很显然的一点是,中国第一流的名医和庸医最大的差别是,名医基本上都是跟着《伤寒杂病论》学的,庸医不知道学的什么,反正肯定不是这本书。 当然,不能绝对的,有例外,很多人根据当时的条件,自创了一些学派,比如金张元素,自己根据《内经》琢磨出了一套理论,后来的归经体系,以及脏腑辨病,基本都是他捣鼓出来的。 后来的金元四大家多少都受到他影响。 其实在中医上,根据他的方法治病,就是能治好一些,也有些没效果,比庸医呢,好多了,比第一等的名医呢,差距又不小。 到了清代,以叶天士为首的温病派,其实各个都是伤寒杂病论的顶尖高手,所谓的温病派,只是把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理论抽离出来,放大来讲而已。 那种超级推崇《伤寒杂病论》的,现在被称为“经方派”,即便到现在,都有不少顶尖高手,比如过世了的胡恕希,还在世的黄仕沛,实在有兴趣的可以到书店免费看看他的《经方亦步亦随录》,就知道中医有多巧妙了。 如果还有兴趣追踪到底,可以看看现在还在世的李可写的《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本书也是他还最推崇《伤寒杂病论》阶段写就的书。 这本书记录了他的思路、用药,治好的病包括1000余例急性心脏病、以及红斑狼疮、重型水肿、癌症晚期等等各类型病症。 我都收益颇丰。 后来他跟刘力红混,明显被拉低了智商,晚节不保。 我倒不是觉得刘力红别的不好,他对中医还是非常热爱的,但是,他悟性太差。一辈子做不了好中医。 好了,现在很简单了,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对张仲景,感到赫然了。 他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 居然能写出这么样一本书??? 读懂了就可以拥有药到病除的能力??? 事实就是如此。 另外,提醒所有人,这本书,不到10万字。
-----------
本帖最后由 四佰本 于 2012/7/24 03:06 编辑 www.med126.com 如果你不曾接触这本书构建的体系,一定会觉得我有点神志不清的讲这个话,但是,这本书,就可以做到。我是学习了之后,深信不疑。
徐灵胎反复考证了《伤寒杂病论》,觉得这本书不是全部都是张仲景一个人写的,相当一部分出自于《汤液经法》,后来,1973年长沙出土的《汉墓马王堆帛书》(简称《帛书》),可看到《伤寒》中的风引汤很近似《帛书》诸伤方第一方,其他药如用冬葵子治疗小便不利、乌头祛寒痹痛、烧裈散治疗瘥后劳复阴阳易等,皆与《帛书》相似。足以说明,张仲景撰写《伤寒》,其方证来源,不但取自《汤液》,还博采于众多其他经方方书。
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医就是一门不断发展、积累,最后在张仲景手上,集大成的结果。
这个大成,现在都高山仰止,就是《伤寒杂病论》。
另外说,对外行人而言,经常把中学课本上的《本草纲目》当成中医的第一经典巨著,这事情真是让人无可奈何。
《本草纲目》充其量只是一本把民间所有真实的、臆想的医治方法做全程收集的书籍,在本草解读方面,也根本不能和《神农本草经》相提并论。
要知道,当初写中国历史教材的一群人,除了政治正确之外,别的都无所谓的态度,自己都算无术不学,也真敢随便评说,想当然就确立了《本草纲目》的赫赫地位,这和把灭绝人性的太平天国之类玩意,提高到“勇于推翻腐朽清政府”的地位一样可笑。
-----------
本帖最后由 四佰本 于 2012/7/24 01:48 编辑 www.med126.com/yaoshi/ 有了这样的经验,以及随之总结出来的《伤寒杂病论》,后来的事情都不稀奇了。
伤寒论只要一对症,不用管什么现代的病名,什么样子的情况,只管跟着方子吃药,总会把病一下子赶跑。这个书,就有这么厉害。
再想想傅青主,张锡纯,还有黄元御,王叔和,为什么他们医术能这么强?如果是因为看了伤寒论,这就不难理解了,那是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医书。
这就是为什么,16世纪的欧洲才子,没法和中国古代医生,相提并论的原因。
中国古代,因为《伤寒杂病论》的流传,以及更早之前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中医已经成为了一门成熟的学科。
这是一门非常了不起的学问。
《伤寒杂病论》把治病的理论以及临床方法打包成一个完整的推理系统。比如说,你感冒有三种原因,伤风、伤寒、伤热。那么问你,口渴吗?不口渴,那么伤热排除了;流汗吗?不流。那么伤风排除了,剩下就是伤寒。伤害的药,就是麻黄汤。
这套系统非常精练,虽然辩证上还是有难度,但是你学习的越久,就会越有经验,处理其中的变化。古人擅长背书,很多人就把伤寒论背了下来,然后,慢慢对着症状给别人治病,不需要蛮长的时间,就发现,自己居然很厉害了。
突然想起了笑傲江湖里面,令狐冲背下独孤九剑,剑术慢慢就越来越强。这样子的事情,大概就是根据伤寒论演变而来的。
不到10万字的书,真是薄薄的一本册子,但是可以统治万病,又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大概世界医学史上,不再会有这样的事情。
-----------
本帖最后由 四佰本 于 2012/7/24 01:50 编辑 www.med126.com 我自己就有这个体会,有一次有个病人说他母亲有个朋友说他母亲口水好多,最近还开始头痛,搞得都好像没法子自理了。我爸问,头顶吗?他马上打电话过去问,说是的,正头顶巅,我爸马上开了吴茱萸汤的方子,说吃这个就会好。
真正想不到的事情是,他妈经年不愈的口水病,就这么好了。
吴茱萸汤是这么描述的——“干呕,吐涎沬,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后人总结出来,那种头顶巅疼,基本都是肝经寒的问题,基本这个症状,就可以判断个差不多,如果流口水,就百分百只有这个病才有这两种同时出现的情况了。
经方就是这么厉害。
其实再讲细一点,这个体系非常简明,就是不断的根据外在情况作判断,这个事情,基本上和福尔摩斯断案是一个道理。
再比如说:曾经一个病人有肚子胀痛、泛酸、不能喝冷水、下肢冰凉、心悸等等情况,就可以用排除法综合推断,1、肚子有热、有寒,或者寒热错节,都会胀痛,但是如果不能喝冷水,下肢冰凉的症状加起来,那就排除掉单纯热的问题;2、如果寒热错节,那么吃热的东西会上火,一问,从来没有上火的情况,反而是喝热水了舒服很多。那就是单纯的寒3、如果是真的有寒,为何又还有心悸?这么推理,胃气不足,胃里面会聚集多余的水,这些水,会汲取心火的温度,使得心脏周边的温度偏低,所以呢,会出现心悸的问题。
后来再问平时生活情况,喜欢吃冰淇淋,好了,所有的线索都圆满了,一切来龙去脉,都将身体的细节组合成一个必然的答案,顺便说,她心悸医院查不出来,因为心脏跳动的节奏没有变化,所以,心率没变化,只是单纯的温度变化,医生说她没病。
你说,这算没病吗?
在伤寒杂病论上,祛胃里的水,用苓桂术甘汤,如果太寒凉,可以用干姜温胃,或者是小建中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都有温胃的功能。
这就是基于伤寒杂病论的推理过程。
它几乎和西医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
本帖最后由 四佰本 于 2012/7/24 01:52 编辑 www.med126.com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在历史上,我们完全可以找到答案:
中医是基于对人各种问题的汇集,再进行黑匣子的反推理研究出来的结论,再用药材进行对症下药的结果。
西医是基于尸体解剖、实验室病菌研究,发展出来的学问。
所以,中医面对的是活人的感觉,西医是人体的各种数据。
那么,西医为什么如此普及呢?
我们再看一个实例:
胰岛素的发现,首先源于1889年的两位德国医生,他们发现,一旦从狗身上摘取了胰腺,狗就会立刻得糖尿病。
于是西方科学家开始不断研究胰腺,最后终于分解出了胰岛素。胰岛素无疑是世界的福音。因为有了它,糖尿病才得以能够被缓解,但是,糖尿病仍然被视为是一种终生疾病,它是导致非创伤性截肢的首因、眼盲的首因,肾衰竭的首因。它还会对身体造成终身性的破坏。
可是在中医(基于伤寒杂病论的流派)里面,这个病是可以被治愈的,而且,这只是寻常的病症而已。
不过,有一种事实却横隔在西医与中医之间:就市场程度而言,中医没有任何可以与西医相提并论的地方。
我们值得再深入回顾一下胰岛素的历史:尽管1922年胰岛素被发现了,但是科学家只能生产小额剂量的药物,根本没法将这个产品市场化,最后借助了与礼来制药公司的研究合作,通过一年时间的不断研发,才使得胰岛素可以被包装成药丸,为千千万万的糖尿病患者供应者救命之剂。
这是西医典型存在方式的一个缩影:它是工业化革命的产业结晶,可以市场化,无限量的为市场提供医疗服务。本质上,这和食品工业、服装工业,都毫无二致。本来说,这门学问足够的无可挑剔,但关键是,医学与食品及其它工业化产品是有着差别显著的。
可是,中医对医学,有着另外一套看法,它认为病是因人而异的。
人可以被工业化生产吗?不能,但是,人口巨大,中医能够以工业化的方式解决吗?不能。
西医能。
这就是西医可以迅速普及的原因。
西医是可复制的、可普及的,中医暂时还做不到这一点。
通过西医院的学习,任何一个人可以把固定的一套程式背下来,再按这套程式作业。
抱歉,中医做不到。-----------
本帖最后由 四佰本 于 2012/7/24 01:42 编辑 www.med126.com/job/ 中医就和福尔摩斯的推理学一个道理,人人都可以学,但是,要成为个中高手,必须有足够的悟性。毫无疑问,庸手会多于高手。
那些基本原理之后的发挥,都只有靠你自己。想象力、推理和判断力。
就像都知道围棋怎么回事,但聂卫平是高手,我却是庸手一样。
中医的确具备艺术性的特征。说到底,人不是数据性的问题,看病自然也不是数据性的解释。
以上这个区别,也决定了所谓的双盲测试等方法,不适于中医的原因。
中文的语法,又怎么能和英文的语法来个结合?
中西医结合基本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搞法,流毒无穷。
另外说,我见过好多心情忧郁的人,或者是所谓的“更年期综合症”,用伤寒杂病论的方子,真的很有效,非常快的见效。
但是西医却对这种缺乏数据支撑的问题,几乎只能开出镇定剂等等药物。
中医是古老的学问,这种古老的解决方案,恰恰是顾全大局的。因为五脏六腑的运作失灵,最后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如肾不好,人会水肿,尤其是下肢水肿;肺出了问题,会胸腔积液),都必须在里面调整解决,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总不能一味用塑料管道帮助排水吧。
肾还是不能好啊,还是会继续积水啊。
又有人问,为什么中医号称这个能治,那个能治,却不能得一个诺贝尔奖?
一本没翻译、没背景普及、没在国外大面积实践的中文书《伤寒杂病论》,能在西医思维根深蒂固、中文都不懂的西方评审那里获得赞赏和理解?
何况这牵涉到中医高手只是少数、中医不能规模化治病等等的问题。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