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 二十一章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太阴以湿土主令,阴盛之人,病在太阳,表郁则湿动。然不经误治,则胃阳未亏,湿气之作,犹俟渐成。及夫汗、下、温针,阳亡阴旺,湿邪勃兴,土败水侮,危证叠出,防微杜渐之法,不可不亟讲也。

太阳坏病入太阴五苓散证一 太阳七十一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此太阳入阳明去路,将成白虎证者。若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阳四十一(方【32】)。

发汗后,阳盛之人,阴亡土燥,则入阳明,而成白虎证,阴盛之人,阳亡土湿,则入太阴,而成五苓证。如汗后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此将来之人参白虎证也,宜少少与饮,以在大汗之后,阳气新虚也。设燥热已甚,少水不救盛火,则用白虎,若燥热未甚,得少水和胃,则烦渴自愈,无事白虎也。若汗后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则太阴之象已见端倪,宜以五苓燥土而行水。盖阳格于外,表证未解,是以脉浮。湿动于内,木气不达,是以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耗伤肺津,是以消渴。此之消渴,消少水而频饮,不能大消,以其湿盛而热微也。

五苓散证二 太阳七十二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阳四十一(方【32】)。

发汗已,热随汗散,乃脉见浮数而证见烦渴,是汗出阳虚,土湿而火升也。盖火秘阳蛰,全恃乎土,阳亡湿动,肺胃不降,君火升炎,故脉证如此,宜以五苓燥土泻湿。若未汗而见浮数烦渴之脉证,则宜大青龙而不宜五苓矣。

甘草证三 太阳七十三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躁烦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方【13】)。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在太阴三(方【14】)

脉浮自汗,里热外泄也。小便数,则大便必硬。心烦者,胃热之熏冲也。阳明病,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微恶寒者,表未全解,自汗虽出,而未能遽发也,亦是调胃承气证。阳明篇上: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与小承气汤和之愈。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即此证。医以脉浮自汗,病象太阳中风证,反与桂枝汤附子而增桂枝,以攻其表,此大误也。得之汗多阳亡,使手足厥冷,咽喉干燥,阳气离根而生烦燥,胃气上逆而作呕吐。作甘草干姜汤与之,甘草培土而补中,干姜温胃而降逆,阳回肢暖,是以厥愈足温。其脚之挛急,缘其木燥而筋缩也。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甘草舒筋而缓急,芍药清风而润燥,其脚自伸。若胃气不和,土燥谵语,少与调胃承气,则胃气调和矣。桂枝发汗,是为一逆,若不以姜甘回阳,而重发其汗,或复加烧针,以大亡其阳,是为再逆,当速用四逆以回阳,姜甘加附子,水土双温也。

〖甘草干姜汤〗十八 (方【11】)

【11】甘草干姜汤

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十九 (方【12】)

【12】芍药甘草汤

www.med126.com/shiti/

白芍药 甘草炙, 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甘草干姜证四 太阳七十四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此复述上章,设为问答。证象阳旦,即证象桂枝之互文(《金匮》: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林亿以为即桂枝汤,按证是桂枝汤无疑)。按法治之,即上章以桂枝攻其表及此章因加附子增桂令汗出也。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载在脉法,脉法: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脉弦而大,大则为芤,芤则为虚也。所谓风则浮虚也(脉法语)。风则生其微热,虚则两胫挛急,病与桂枝汤证形象符合,而热微足挛,又似阳虚,因增桂枝而加附子,以发其表。附子温经,汗多亡阳,是以厥逆咽干,而生烦躁,汗出津枯,胃腑燥结,是以谵语烦乱。不知寸口脉浮大,是阳明之里实,(阳明篇:大便硬者,脉浮而缓,为阳明病。伤寒二日,阳明脉大。三阳合病,脉浮而大),而非太阳之表虚,误以桂附发汗,重亡其阳,里实变而为里虚。更饮甘草干姜,阳回足温,重与芍药甘草汤,即胫伸,少与调胃承气,变结粪为微溏,止其谵语,药良法精,应手愈矣,何不可知之有!喻嘉言误会阳旦、阴旦二汤,谓桂枝加黄芩为阳旦汤,加桂枝为阴旦汤。按法用之,即桂枝加黄芩之法,所以得之便厥,误在黄芩,仲景即行桂枝之法,增桂枝令其汗出,更加附子温经,悖缪极矣!嗣后医书俱袭其说,皆载阳旦、阴旦二方,不通之至!仲景自有桂枝加桂汤,不名阴旦。阴旦之名,荒唐怪诞,所谓不知而妄作也。

汗后吐逆证五 太阳七十五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汗出阳泄,土败胃逆,水药不得入口,是谓逆治。若更发汗,阳败土崩,太阴吐利之证,必将俱作,无有止期矣。

汗后吐逆证六 太阳七十六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阴阳互根,阳虚脱根,升浮于上,是以脉数。数为客热升浮,不能消化水谷,故作呕吐,缘其阳亡而胃中虚冷也。

吐后生烦证七 太阳七十七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太阳病,伤寒、中风,表邪外闭,营卫不达,当见恶寒。吐伤胃气,里阳上逆,外达皮毛,故反不恶寒,而欲去衣被。此为吐之令阳火离根,而内烦故也。

吐后作吐证八 太阳七十八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身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吐伤胃阳,虚浮无根,故关脉细数。一二日胃病尚浅,吐则伤轻,胃中虚馁,故饥。而胃气上升,故不能食。三四日胃病颇深,吐则伤重,阳火虚浮,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中虚冷,不能化谷,故朝食暮吐。此亦过吐伤胃,是谓小逆,迟则微阳续复,逆气乃下也。

汗、吐、下、温针诸逆之中,惟吐为轻。凡胸腹之内,腐败壅塞,隔碍真阳,郁闷懊憹,头痛心烦,吐之清气通畅,即刻轻安,最妙之法。即吐之过当,中虚内烦,亦无汗下亡阳诸祸,一温中气,虚烦立止,最易治疗,故曰小逆也。

身疼下利证九 太阳七十九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方在太阴三(方【14】)。救表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方【1】)。

伤寒表病,下之败其里阳,续得下利清谷不止,已成太阴自利,而身体疼痛,表证未解,是表里皆病。然急当救里,不暇及表也,救里之后,利止便调,然后表之。身疼痛者,急当救里,盖表邪不解,恐里阴复郁而生寒,故救之宜急。救里宜四逆以温中,救表宜桂枝以解外。伤寒而不用麻黄者,里阳既虚,不敢过汗也。此与太阴下利腹胀满章彼此互文。救表即攻表,攻表即发表。

新加汤证十 太阳八十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故脉沉迟,经脉凝涩,风木郁遏,故身疼痛。新加汤,甘草补其脾精,桂枝达其肝气,芍药清风木之燥,生姜行经络之瘀,人参补肝脾之阳,以温营血而充经脉也。

〖新加汤〗二十 (方【24】)

【2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于桂枝汤内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前法。

葛根连芩证十一 太阳八十一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太阳病,桂枝证,有表邪而无里邪,医反下之,败其中气,利遂不止,此当温里。若脉促者,是表未解也。盖病在经络,不解表而攻里,表阳乘里虚而内陷,为里阴所拒,不得下达,表里束迫,故见促象。(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曰促)。若喘而汗出者,是胃气上逆,肺阻而为喘,肺郁生热,气蒸而为汗也。虽内有四逆证,外有桂枝证,而热在胸膈,二方俱不能受,宜葛根连芩汤主之。葛根达阳明之郁,芩、连清君相之火,胸膈肃清,然后中下之寒,徐可议温也。

桂枝证,解表而用葛根,以喘而汗出,胸膈郁蒸,宜葛根之辛凉,不宜桂枝之辛温也。

〖葛根黄连黄芩汤〗二十一 (方【17】)

【17】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甘草炙,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桂枝去芍药证十二 太阳八十二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下后脉促,表邪未解,是宜桂枝。而益以胸满,则阳衰胃逆,浊气冲塞,去芍药之酸寒,以解表邪。若微恶寒者,则不止脾阳之虚,而肾阳亦败,加附子之辛温,以驱里寒也。

〖桂枝去芍药汤〗二十二 (方【4】)

【4】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二十三 (方【5】)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厚朴杏子证十三 太阳八十三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表病而攻其里,里阴上逆,而表邪未解,肺气郁阻,是以发喘。桂枝加厚朴、杏子,降冲逆而破壅塞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二十四 (方【22】)

【2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厚朴炙,去皮,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于桂枝汤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厚朴杏子证十四 太阳八十四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平素喘家,胃逆肺阻,作桂枝汤解表,宜加朴、杏,降逆而破壅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证十五 太阳八十五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或又下之,仍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甚似表证未解,而加以心下满痛,小便不利,是非风邪之外束,实缘湿邪之内动也。盖土虚湿旺,脾陷而肝郁,不能泄水,故小便不利。胃逆而胆郁,不能降浊,故心下满痛。浊气冲塞,故头痛发热。桂枝去桂枝之解表,加获苓、白术,泻湿而燥土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十五 (方【10】)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厚朴姜夏参甘证十六 太阳八十六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胃不偏燥,脾不偏湿,脾升胃降,中气转运,胸腹冲和,故不胀满。汗泄中气,阳虚湿旺,枢轴不运,脾陷胃逆,则生胀满。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人参、甘草补中而扶阳,朴、夏、生姜降浊而行郁也。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二十六 (方【28】)

【28】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炙,去皮,半斤 生姜切,半斤 半夏洗,半升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栀子厚朴证十七 www.med126.com/Article/太阳八十七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下伤中气,枢轴不运,是以腹满。阳明上逆,浊阴不降,腐败壅塞,宫城不清,是以心烦。烦极则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厚朴、枳实泻满而降逆,栀子吐浊瘀而除烦也。

〖栀子厚朴汤〗二十七 (方【37】)

【37】栀子厚朴汤

栀子擘,十四个 厚朴炙,去皮,四两 枳实水浸,炙令黄,四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干姜证十八 太阳八十八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大下败其中气,浊阴上逆。瘀生腐败,阻格君火,不得下秘,故身热而心烦。栀子干姜汤,干姜降逆而温中,栀子吐瘀而除烦也。

〖栀子干姜汤〗二十八 (方【38】)

【38】栀子干姜汤

栀子擘,十四个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于香豉证十九 太阳八十九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汗下败其中气,胃土上逆,浊气填瘀,君火不得下行,故心宫烦热,胸中窒塞。栀子豉汤,香豉调中气而开窒塞,栀子吐浊瘀而除烦热也。

〖栀子豉汤〗二十九 (方【34】)

【34】栀子豉汤

栀子擘,十四个 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香豉证二十 太阳九十

【76】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者,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吐、下,土败胃逆,君火不降,故虚烦不得卧眠。剧则陈郁填塞,浊气熏心,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吐其瘀浊,则阳降而烦止矣。若少气者,加甘草以益气。若呕者,加生姜以止逆也。

〖栀子甘草豉汤〗三十 (方【35】)

【35】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擘,十四个 甘草炙,二两 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三十一 (方【36】)

【36】栀子生姜豉汤

子擘,十四个 生姜五两 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忌栀子证二十一 太阳九十一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苦寒之性,泻脾胃而滑大肠,凡用栀子诸汤,设病人旧日脾阳素虚,大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也。

相关文章
 肚子疼一年了,帮帮我们吧
 陈玉琴谈常见病
 大建中汤
 慢性宫颈炎
 桃仁鳖甲汤(《四圣心源》卷十。)
 掌握了灸法你也可以求医不如求已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