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现代院外急救手册:第二节 常见伤病者的表象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伤病者的面容、意识、瞳孔、皮肤、体位等表象,是判断伤热轻重的重要标志。病生于内而表于外的重要体征,也是医者望诊的重点,只要熟练认识它们,对诊断抢治有很大裨益。

一、面容

面容表情常反映伤病的轻重程度。正常人表情自如,患病受伤害时即失去常态。

1.愁眉苦脸:皱眉,咬牙,呻吟不安。常见于各种病伤引起的各种剧烈疼痛、呼吸困难、急性腹痛、严重外伤和骨折等。

2.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www.med126.com反张,四肢抽搐面肌痉挛,多见于伤风癫痫

3.贫血面容:面容枯槁、苍白、唇舌色淡,少气无力,消瘦等。

4.垂危病容:面色苍白或灰,表情淡漠,目光无神,四肢厥冷,额部出汗多见于外伤,大出血、休克脱水急性腹膜炎等。

5.慢性病容:面容憔悴,面色灰暗或苍白,杜瘦无力,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结核病等。

当上述病容出现时,往往提示疾病的急性发作或慢性转重。因此,应当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急救或送医院的准备。

二、意识(神志)

正常人意识清醒,思维敏捷合理,语言清晰等。意识的异常变化反映大脑功能活动的失常,即对环境的知觉状态变化。凡能影响大脑活动的疾病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1.意识模糊:是轻度意识障碍。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对人或物判断失常。

2.谵妄状态:意识模糊伴有知觉障碍,注意力丧失,精神性兴奋为突出表现,多见于感染、中毒性昏迷

3.嗜睡:为一种持续的、延长的病理性睡眠状态,有一定言语或运动反应,可被他人唤醒,但很快入睡。

4.昏迷:表明病情严重,各种反射活动都减弱或消失。

5.意识障碍程度的判断及检查法:

意识状态检查法清醒嗜睡轻度昏迷中度昏迷深度昏迷过度昏迷
言语理解良好唤醒时可正常(一)(一)(一)(一)
痛觉反应敏感存在减退(一)(一)(一)
吞咽反射(+)(+)(+)(±)(一)(一)
角膜反射(+)(+)(+)(±)(一)(一)
对光反射(+)(+)(+)(±)(一)(一)
瞳孔大小等大等大等大不等大或散大散大极大
腱反射(+)(+)(+)(一)(一)
呼吸调节(+)(+)(+)(+)有障碍(一)
循环调节(+)(+)(+)(+)有障碍(±)
温度调节(+)(+)(+)(+)有障碍(±)

注:(+):存在;(±):减弱;(-):消失

各种严重创伤、烧伤,重度休克,高热,中毒性菌痢,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都会有意识障碍的表现。这种表现,对判断病情非常重要,对病人应加强监测和特殊护理。

三、瞳孔

瞳孔直径在2.5~3.5毫米为正常范围。它是虹膜中央的也洞,副交感神经兴奋瞳孔缩小,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扩大。政党人的两个瞳孔一样大小,等圆,对光反射正常。瞳孔的正常与否,对某些疾病的判断很有意义。

1.瞳孔扩大:见于青光眼后期,眼内肿瘤,眼部外伤,颈交感神经受刺激,视神经萎缩阿托品、可卡因等药物的作用。

2.瞳孔缩小:见于虹膜炎症,中毒(有机磷类农药中毒,毒蕈中毒),药物反应(毛果芸香碱,吗啡氯丙嗪)等。

3.瞳孔形状不规则:见于虹膜粘连。

4.瞳孔不等大:见于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脑www.med126.com/yishi/肿瘤、中枢神经梅毒、脑疝,还有中枢神经和虹膜的神经支配障碍,中脑功能病变。

5.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扩大:见于濒死状态或重度昏迷病人。

四、皮肤

皮肤颜色的改变和皮疹的有无,往往是判断伤病和决定治疗的先决条件。

1.皮肤苍白:见于贫血、休克、虚脱、寒冷、惊恐等。

2.全身青紫:见于缺氧、心力衰竭、呼吸道阻塞、肺炎、中毒,以鼻尖、颊部、耳廓、肢端最为明显。

3.皮肤发黄:多见于黄疸,可为柠檬色,桔黄色、黄绿色、暗黄色。

4.出血、瘀斑:见于皮肤粘膜出血,出血点直径小于2毫米者为出血点,直径大于3~5毫米以上者为瘀斑,多见于过敏性紫斑、血小板性紫斑、血行感染、中毒、某些外伤等。

5.皮肤水肿:从下肢开始肿,见于心脏病;从眼睑面部开始肿,见于肾脏病;凹陷性水肿见于营养缺乏;非凹陷性水肿见于甲状腺机能低下。

6.皮疹:多为全身性疾病表现之一,常见于传染病、皮肤病、药物及其他一些过敏反应。

斑疹:局部发红,皮肤不隆起,见于斑疹伤寒丹毒等。

玫瑰疹:鲜红或暗红色圆形斑疹,是伤寒病的特征表现之一。

斑丘疹:见于风疹猩红热等,在后疹周围有皮肤发红的底盘。

荨麻疹:谷称“风疹块”,略高出皮肤,伴有瘙痒,多见于异性蛋白食物或药物过敏

五、体位

人的体位分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和应有体位四种病公务员因病伤部位不同,常自己采用一种舒适体位。有经验者常以体位的姿势来判断疾病,从而采用正确救治方法。有时伤病员自己采用的所谓被近体们(舒适体位),但易促使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于造成不培养死亡,遇此情况时,急救者应毫不迟疑地加以纠正。如被毒蛇咬伤下肢时,要使患肢放低,绝不能抬高,以减低毒汁的扩延;上肢出血要抬高患肢,防止增加出血量等等。现将常见不同的伤病者的体位简述如下,供急救参考。

(一)自动体位正常人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

(二)被动体位伤病者不能调整或自己不能变更肢体的位置称被动体位。常见于头部有严重损伤、意识丧失的伤病者。

(三)强迫体位是病伤者为了减轻痛苦而采取的一种体位。常见强迫体位的、有以下几种:

破伤风—角弓反张体位:即头向后仰,胸腹前凸,背过伸,躯干呈弓形。

惊厥者—头偏向一侧(应取下义齿)。

背痛者—仰卧位。

腹痛者—上身前屈抱腹变腰,屈膝位,甚者翻身打滚。

腰痛者—走路拘谨,前屈身而行。

胆道蛔虫者—病者辗转反侧,坐卧不安。也见于胆石症肾结石、肠绞痛症。

心肺功能不全者—强迫坐位呼吸,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两手置于膝盖上。这种体位能使膈肌下降,肺换气量增加,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担。

胸腔大量积液者—病人常取仰卧位,双下肢曲膝,借以缓解腹部肌肉紧张,减轻痛苦。

急性腹膜炎—病人常取仰卧位,双下肢曲膝,借以缓解腹部肌肉紧张,减轻痛苦。

(四)病伤时应有体位

面青紫者—说明有瘀血,头应放低,足抬高。

面红者—头抬高,足放低。

恶心呕吐者—头向一侧,防呕吐物入气管。

咯血—向患侧卧位,防血流入健侧支气管和肺内。

腹痛者—屈双膝于腹前,放松腹肌。

腹外伤者—仰卧,曲双膝。

手足出血者—抬高手足。

呼吸困难者—半卧位,也可用于心脏病引起的咯血者。

呼吸骤停者—平卧位,下颌上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也可用于心脏按压。

脑震荡者—头较低的仰卧位。

下肢骨折者—仰卧位,下肢伸直。

脚扭伤者—肿、紫进应抬高患肢。

心脏病者—常取俯卧位,以减轻胸前弊闷。

脑出血者—上体稍高,取仰卧位。

异物进眼后—要睁开眼。

电光性眼炎—要闭眼。

昏厥者—病人平卧,头低足高位。也可有于昏睡、晕倒而面色苍白者。

痉挛者—头放平,保持舒适体位。

眩晕乾—头不要乱转动。

相关文章
 独活散(《圣惠》卷十九。)
 公公胆囊炎高血压,请先生诊治
 
 立应绀珠丹(《外科大成》卷一)
 实热泄泻治法
 加减四物汤(《傅青主女科》卷下)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