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本草求真 ※ 茜草全收录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栽培。全国各地区均产。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路旁、沟边、田边、灌丛及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以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入肝经。功效凉血、止血、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临床用名有茜草、酒茜草、茜草炭。
《神农本草经》:茜草味辛,寒。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

茜根味苦寒,主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药性论》:味甘。主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用之。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蛊毒。

《本草发挥》:洁古云:味苦寒,阴中之阳。去诸死血。

《本草纲目》:茜根,赤色而气温,味微酸而带成。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

《本草经疏》:茜根禀土与水之气,而兼得天令少阳之气以生。《本经》味苦寒。甄权云甘。洁古微酸,咸温无毒。盖尽之矣。入足厥阴、手足少阴,行血凉血之要药也。非苦不足以泄热,非甘不足以和血,非咸不足以入血软坚,非温少阳之气不足以通行。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甘能益血而补中,病去血和,补中可知。苦寒能下泄热气,故止内崩及下血,除热故益膀胱,踒跌则血瘀,血行则踒跌自安。凉无病之血,行已伤之血,故治蛊毒。《药性论》味甘,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日华子:味酸,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瘘,排脓治疮,泄精尿血,扑损瘀血,皆取其凉血行血,苦寒泄热之功耳。

简误:病人虽见血证,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阴中微阳。无毒。疗中多蛊毒,吐下血如烂肝;治跌久损伤,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女人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凡诸血证,并建奇功。除乳结为,理体黄成疸。

《本草乘雅》:茜草根,肝主色,茜色胜,当入肝,心主赤,茜色赤,当入心。具春升夏出之机,故主补中。俾通寒湿风痹,及色变于色,而致疸黄也。能入阴分,止内崩吐衄。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阴中微阳也。疗中多蛊毒,治跌扑损伤。吐下血如烂肝,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室女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治之皆愈。大都皆血家药也,故血滞者能行之,血死者能活之。痘家红紫干枯者,用之于活血药中甚妙。外症疮疖痈肿者,用之于排脓药中立效。其曰除乳结为痈者何?盖乳者,血之所为也,用此剂以行之,则血行而痈自散矣。

《景岳全书》:亦名过山龙。味苦甘,气微寒。阴中微阳,血中要药。其味苦,故能行滞血;其性凉,故能止动血。治劳伤吐衄时来,除虚热漏崩不止,亦通经滞,又疗乳痈,散跌扑血凝瘀聚,解蛊毒败血烂肝,凡诸血热血瘀,并建奇功。若女人经血不通,以一两酒煎服之,一日即通,甚效。若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

《本草备要》:通行血。

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走肝,而咸走血。《本经》苦寒。入厥阴血分。心包、肝。能行血止血,能行故能止。消瘀通经,又能止吐崩尿血。消瘀通经。酒煎一两,通经甚效。治风痹、黄疸,疸有五,黄疸、谷疸、酒疸、黄汗疸、女劳疸。此盖蓄血发黄,不专于湿热者也。女劳疸必属肾虚,亦不可以湿热例治,当用四物知柏壮其水,参术培其气,随证而加利湿清热药。崩运扑损,痔瘘疮疖。血少者忌用。

《本经逢原》:茜根色赤而性温,味苦而带辛,色赤入营,性温行滞,味辛入肝,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本经》又以治寒湿风痹黄疸者,是湿热之邪,痹着营分,用以清理邪湿,则脾胃健运,寒湿风痹,无所留着,而黄疸自除矣。其治女子经水不通甚效,详《素问》四乌鰂一藘茹丸,治妇人脱血血枯,《千金翼》治内崩下血,皆取以散经中瘀积也。病人虽见血证,若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本草崇原》:茜草发于季冬,根赤子黑,气味苦寒,禀少阴水火之气化。方茎五叶,外有细刺,又禀阳明金土之气化。主治寒湿风痹者,禀少阴火气而散寒,阳明燥气而除湿,阳明金气而制风也。得少阴之水化,故清黄疸。《周礼》主除蛊毒,故补中,中土调和,则蛊毒自无矣。《素问》治气竭肝伤,血枯经闭,故久服益精气,轻身。

《素问·腹中论》岐伯曰:病名血枯者,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帝曰:治以何术?歧伯曰:以四乌鰂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藘茹当作藘,既茜草也。

《本草求真》:[批]入心包、肝,行血。

茜草专入心包、肝。味酸咸寒,色赤。功用略有似于紫草,但紫草则止入肝凉血,使血自为通活,此则能入肝与心包,使血必为走泄也。故凡经闭、风痹、黄疸,疸有黄疸、谷疸、酒疸、黄汗、女劳疸。皆有寒湿、热湿之别,此则专就蓄血以论。大抵寒湿宜用茵陈附子、茵陈四逆;热湿宜用栀子大黄;血瘀宜用仁承气之类。因于瘀血内阻者,服之固能使瘀下行;如值吐崩尿血,因于血滞而见艰涩不快者,服之更能逐涩血止。总皆除瘀去血之品与于紫草血热则凉之意,貌同实异,不可混也。但血虚发热者忌用。

《得配本草》:苦,凉。入足厥阴经血分。行血通经。除霉毒,疗乳痈。

黑豆、炙甘草煮,治血渴;配石榴皮,治脱肛。佐乌梅生地,治鼻衄不止;佐阿胶;侧柏,疗妇人败血。

勿犯铁器。酒炒,行血;童便炒,止血。

血虚吐衄,泄泻不食,二者禁用。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苦寒者,得少阴之气化也。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而此能入手足少阴,俾上下交通而旋转,则痹自愈矣;上下交通,则中土自和,斯有补中之效矣;中土和,则湿热之气自化,而黄疸自愈矣。

又《素问》以芦茹一两、乌鲗骨四两,丸以雀卵,饮以鲍鱼汁,治气竭肝伤,脱血,血枯,经闭,丈夫阴瘘精伤,名虫四乌贼骨一芦茹丸。芦如,即茜草也,亦取其入少阴以生血,补中宫以统血,汁可染绛,以血而能行血与欤。后人以此三味,入乌骨白丝毛鸡腹内,以陈酒童便煮烂,烘干为丸,以百劳水下五、七十丸,治妇人倒经,血溢于上;男子咳嗽吐血,左手关脉弦,背上畏寒,有瘀血者。

《本经疏证》: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为寒湿风痹补中者也,茵陈五苓散,小建中汤,小半夏汤,为黄疸补中者也,奈何茜根亦能为寒湿风痹黄疸补中?夫惟入必有踪,守必有界,使寒湿风外据,气遂应之而成痹,湿热内蕴,又招外邪而为疸,枢机悉在气化,患害不出筋骨,则欲为之补中,诚无逾于诸方矣。孰知能为痹者,岂但筋骨,凡肤腠肌肉血脉,皆能致之,即如血脉有壅,营气遂痹,而不与卫谐,卫失营欢,捍御弛纵,如是外有寒湿风,则得而乘之,内有湿热,则不得而驱之,此其所谓补中,固宜有异于气化为之者,而必以茜根之色赤茎空者,为行其壅而通血脉矣。虽然,此其功在行壅,则谓能通血者有之,而别录偏以之止血,主内内崩下血,何耶?夫脉络结涩,则血不四周,血不能四周,则不为内崩下血,且将何往通其脉络,正以使血不内崩,此最浅近易明者也,特验证之法,主治之所以然,尚宜明晰体宽耳。茜以十二月生苗,二月三月采根,七月八月开花结实,是取其气方行于茎时也,其根紫赤,其茎缘物中空,不似血之行于脉乎?茎上有刺,不似脉之有络乎,数寸一节,每节五叶,不似脉之有穴有会乎?叶糙涩而不光,不似血之结涩乎,能使血行于脉,且偏使结涩干涸之所自通,停顿会聚之所不滞,是主治之所以然也。若验证之方,则别录固已言之矣,曰踒跌是也,盖络脉不泽,则机关必有弛处,行动之时,遂善跌矣。然则膀胱不足何也?血气形志篇曰,太阳常多血少气,夫足太阳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是其用重在气也,而其经支别之多,穴会之多,甲于十二经,幸其灌输相通,呼吸相济,犹足以自立,而血且结涩焉,尚能为有馀哉。

《本草新编》:茜草,味苦,气寒,阴中微阳,无毒。入胃、脾二经。止下血崩漏,治跌折损伤,散瘀血。女子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体黄成疸,皆能治之。但止行血而不补血,宜同补气之药以行血,不宜同补血之药以散气。至于各书言其能补虚热,且治劳伤后,虚语耳,吾未见其功也。

或问茜草色红,何以止血?夫茜草本行血之药,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归经耳。当血之逆行也,少拂其性,而其势更逆。茜草之色与血色相同,入之血中,与血相合而同行,遂能引之归经,而相忘其非类,此治法之功也。但既引入于各经,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则血安而不再沸。否则,血症未尝有不再发者也。

《本草分经》:酸、咸,温。入心包、肝。行血通滞,无瘀者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



1.  茜草具有止血作用。对凝血活酶生成、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凝血阶段均有促进作用。

2.  茜草粗提物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

3.  茜草中环六肽类成分及甲醇提取物有抗癌作用。

4.  茜草提取物对人工心肌梗死模型有降低ST段、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

5.  茜草煎剂和水醇提取液有祛痰镇咳作用。

6.  茜草有抗菌作用。

7.  茜草制剂能防止实验性肾和膀胱结石的形成,尤其对碳酸钙结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8.       茜草可增强子宫收缩。

9.       茜草素能抑制大鼠皮肤结缔组织的通透性,有与芦丁相似的抗炎抑菌作用。
相关文章
 大羊肾汤(《鸡峰》卷九)
 黄煌教授临证病案集
 葛根汤(《医方类聚》卷六十二引《王氏集验
 竹沥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
 [感嘆]為『漢醫藥』著急又痛心!但是又何奈
 芍药甘草汤试用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