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古今医统大全教程:57 腹痛门
胁痛门
来源:57 腹痛门
胁痛门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腹痛

病机叙论

黄帝间曰∶予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正于己。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明者。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如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效卒然而痛。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泻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脉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在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云云,见背痛门。)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气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病机叙论

成无己云∶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中痛,太阴证也。发汗不解,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阳也,桂枝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东垣曰∶腹中诸痛皆因劳役过甚,咳食失节,中气不足,寒气乘虚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经言得炅则止。炅者以热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脏位有高下,治之者宜分之。

病机叙论

《原病式》曰∶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不可言为寒也。故丹溪云∶积热死血、食积湿痰皆能作腹痛,宜于各类求治之。戴氏曰∶绵绵腹痛而无增减者,寒也。时作时止者,热也。痛有常处不走移者,死血也。痛甚欲大便,利后痛减者,食积也。大抵痛而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热汤则暂止者,痰也。痛定则能食,时作时止,或肚大、青筋肿聚,往来无有休止,涎出呕吐清水者,虫也。

病机叙论

成无己云∶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不得通,血气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滞于下,是以胀满而硬痛也。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小便不利者则是溺涩之证。

脉候

《脉经》曰∶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腹中刺痛。阴弦则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脉紧,脐下痛。尺脉伏,小腹痛,有症疝。尺脉实,小腹痛,当利之。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

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脉大而疾者死。伤寒,脉阳涩阴微,腹中急痛,里有虚寒。

治法

《此事难知》云∶伤寒中脘痛,太阴也,理中汤、黄耆建中汤之类。脐腹痛者,少阴也,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之类。小腹痛者,厥阴也,重则正阳散、回阳丹;轻则当归四逆汤之类。若腹痛杂病,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丸之类。夏月腹痛,肌热恶寒、脉洪数,属手太阴、足阳明,黄芩芍药汤主之。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主之。

治法

丹溪曰∶腹痛脉弦者多属食积,宜温散之,如煨干、炒苍术川芎白芷、茱萸、香附之类是也,不可峻用利药攻下之。盖食得寒则凝,热则化,更兼行气快气药助之,无不愈者。

凡痛必用温散,以其郁结不行、阻气不运故也。脉滑者是痰,痰因气滞,宜导痰解郁,二陈汤加台芎、苍术、香附之类是也。

治法

腹痛以手按之而痛甚者,手不可近者,皆实也,宜大黄、芒硝之类下之。瘦黑人是实热,宜下之。跌扑损伤而痛,是瘀血,宜仁承气东加当归、红花苏木下之。腹大痛,脉沉细实,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下之。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壮实与初病之人元气未虚,宜下之。虚人与久病者,宜升之、消散之。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之人,伤饮食而腹痛,宜调补胃气并消导药,用人参白术山楂神曲枳实麦芽、木香、砂仁之类。若腹痛不禁下者,宜川芎苍术汤以治之。川芎、苍术、白芷、香附子、茯苓滑石、姜,水煎服。小腹因寒而痛,宜用桂、吴茱萸,甚者附子汤。因寒气而作腹痛者,小建中汤加官桂干姜、台芎、苍术、白芷。或小腹实痛,用青皮以行其气。因热而痛者,二陈汤加黄 、黄连栀子,痛甚者加炒干姜从之。若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腹中鸣声,乃火击动其水也,盖水欲下,火欲上,相触而然,用二陈汤加栀子、芩、连之属。腹痛宜分三阴部分而治,中脘太阴,脐腹少阴,小腹厥阴也。肥白人腹痛多是气虚湿痰,宜半夏、人参、二术。芍药止治血虚腹痛,余俱不治,以其酸寒收敛而别无温散之功。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死。有卒然心腹大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唇青厥逆,死在须臾。此内因食积,外感寒邪,名干霍乱之候也,宜急以盐汤灌之,而以鹅翎探吐取涎而愈。若夫清痰留滞于胸腹之间,食积郁结于肠胃之内,皆能令人腹痛。

清痰作痛者,控涎丹、小胃丹之类。食积为患者,保和丸枳术丸之类消之,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之类下之。浊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此治之要也。

治案

一人六月投渊取鱼,至秋水凉,半夜忽小腹痛甚,大汗,脉沉弦细实,重取如循刀刃责责然。与大承气东加桂二服,微利痛止。仍连日于酉时复痛,每与前药得微利痛暂止。又以前药加桃仁,下紫黑血数升。依时腹痛,脉虽减而责责然犹在。又于前药加附子,下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而愈。又伤食,酉时复痛在脐腹间,脉和,与小建中汤一服愈。

一少年自小面微黄,夏间腹大痛,或与小建中汤加丁香不效。加呕吐清汁,又与丁沉透膈汤一帖,不食困卧,痛无休止不可按,又与阿魏丸一粒,夜熟不寐,左脉沉弦而数,关尤甚,上右滑数实。与大柴胡加甘草四帖下之,痛呕虽减,食未进,以小柴胡去参、苓加芍药、陈皮、黄连、生甘草二十帖,安。

一妇人腹常痛隐隐,常烧砖瓦之物熨之,面胸畏火气,六脉和,皆微弦,苫夜不寐一年久。

众人作心病治,遂觉气自下冲上,形不瘦。予谓肝受病,与防风通圣散吐之,时寒,加桂入姜汁调之,日三四次。夏稍热,与当归龙胆丸间枳术丸服一月愈。

一人中脘作痛,食已,口吐血紫霜色,二关脉涩,乃血病也。因跌仆而致。以推陈致新之剂,吐出血片碗许而安。

药方

(东垣)豆蔻 治脐腹虚寒疼痛。

泽泻(一钱)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制) 枳实(麸炒) 草豆蔻 黄耆 益智仁甘草(炙,各五分) 青皮 陈皮(各六分) 川归 茯苓(各七分)
上咀,水煎服。

(仲景)桂枝加芍药汤 治腹满时痛,脉弱。理中汤治霍乱头痛,身寒腹痛。小建中汤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真武汤治腹痛下利、四肢沉重。四逆汤治伤寒下利腹痛,四肢逆冷。霹雳散治腹痛脉欲绝。当归四逆汤治伤寒小腹急痛。(以上方并见伤寒门。)

桃花汤 治腹痛、下利脓血、小便不利。

赤石脂(一两,咀) 干姜(一钱) 粳米(一合)水煎食前服。

(东垣)浓朴温中汤 治胃虚腹满疼痛。

浓朴(姜制) 陈皮(各一钱) 茯苓 草豆蔻 木香 甘草(各五分) 干姜(三分半)
上咀,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热服。

胃散 治因服寒药过多,致腹痛不止。

人参 浓朴 甘草 白豆蔻 姜黄 干姜 砂仁 泽泻(各二分) 益智(六分) 陈皮(七分)黄(七分)
上咀,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热服。

酒煮当归丸 治小腹寒痛,及妇人白带 疝、大寒等证。

茴香(半两) 黑附子(炮) 良姜(各七钱) 当归(一两)
上咀,好无灰酒一升半煮,酒尽焙干,入后项药∶甘草(炙) 苦楝(生用) 丁香(各半两) 木香 升麻(各一钱) 柴胡(二钱) 炒黄盐全蝎(各三钱) 玄胡索(四钱)上与前四味同为细末,酒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醋汤下。忌油腻冷物酒面。

药方

芍药甘草汤 治四时腹痛。

白芍炙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元戎》云∶腹痛脉弦伤气用本药。脉洪伤金,加黄芩;脉缓伤水,加桂枝;脉迟伤火,加干姜;腻涩伤血,加当归。

加减小柴胡汤 治寒热脉弦,腹中痛。

本方去黄芩加芍药。

黄芩芍药汤 治腹痛,脉洪大。

黄芩 白芍药 甘草(各等分)水加姜煎服。

黄连汤 治胸中有热,胃中有邪。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 人参(各二钱) 半夏(半合)
上咀,水盏、枣二枚煎服。

(《元戎》)四物苦楝汤 治脐下虚冷,腹痛。

四物汤(二两) 玄胡索 苦楝(各半两)咀水煎服。

药方

(仲景)桂枝加大黄汤 治腹满时痛,烦躁。

桂枝 生姜(各三钱) 芍药(六钱) 大黄(一钱)国家医学考试网 甘草(二钱)
上咀,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服。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承气汤 小胃丹(并见寒门)

药方

内关(二穴,在掌后横纹三指是穴,灸三壮。) 中脘(一穴)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小腹痛欲死者,灸之生。)

药方

《子母秘录》∶治腹痛,白砂糖一两,以酒三升煮服,不过再服即愈。

《图经》云∶心腹冷气掬痛者,以菖蒲二寸捶碎,吴萸煎汤热饮之。

《古今录验》范汪方∶治胸腹痹痛,逆气膈中,饮不下,小草丹小甘草、桂心蜀椒(去汗)、干姜、细辛(各三两)、附子(三分炮),六物各捣为末和匀,蜜丸弹子大。先食米汁下,日三丸,以不痛为度。忌油腻生冷。

《道藏经》∶治卒腹痛,舌上写风字,又纸上写蜈蚣,二字相交吞之。

又方∶食盐炒一大把,热水送下。多饮取吐即瘥。

又方∶治心腹胀痛、短气欲绝或已绝,以栀子十四枚、豆豉七合,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三合,绞去渣,纳栀子更煎取八合,又绞去渣,服半升而愈。不愈者尽服。

盂诜方∶治脐下绞痛,木瓜一二片、桑叶七片、大枣三枚打碎,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顿服即瘥。

《肘后方》∶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或已绝,官桂三两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八合,去渣顿服。无桂用姜亦可。

《食疗》云∶治五脏冷痛心腹痛,以胡椒(二十一粒)擂热酒服。

胁痛

病机

藏气法时论曰∶肝病两胁痛引少腹、善怒,何谓?夫肝厥阴经脉,自足而上,环阴器,抵少腹,又上贯肝膈布胁肋,故两胁下痛引少腹。

刺热篇云∶肝热亦令胁痛,手足燥,不得安卧。

咳论云∶肝咳之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脚下满。脾咳亦能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 亦胁也。

与痛论云∶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引少腹而痛。以岁运论之,岁木太过,金反胜之则胁痛。岁火太过,水反胜之,胸中痛,胁支满痛。岁金太过,病两胁下小腹痛。木胜金复,则胸胁暴痛,下引少腹。

六元正纪曰∶木郁之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 胁,咽膈不通,饮食不下。

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在泉,心胁痛不能反侧。

缪刺篇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痛。

标本论曰∶心病先心痛一日,咳,传肺,三日肺传肝,胁支痛而满。肝病头目眩,胁支满痛也。

病机

仲景论,伤寒三日少阳经,耳聋胁痛,此是肝胆二经之病也,治以小柴胡汤。

病机

肝位于左,以藏血也,肝血蓄于左胁,作块而痛者,为肝积,名肥气。肺位于右,以行气也。肺气郁于右胁,痞硬而痛,咳喘为肺积,名曰息贲也。而脾所系于右,其经湿胜,故痰饮流注右胁,右胁痛者悉是痰气。丹溪云∶有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病机

两胁俱痛,当分内外之因。内因七情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者,或痰积流注,气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两胁作痛,此外因也。

脉候

《内经》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泽,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若软而散,其色泽者,当病溢饮者,暴渴多饮而溢入于肌肤肠外也。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若胁下痛有气支满引小腹而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腰背痛,足为逆寒,时癃,妇人月水不来,时无时有,得之少时,有坠堕。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双弦者,两手俱弦也。胁痛脉沉涩是郁。细紧或弦者怒气。弦涩者顺,洪大者逆。脉弦而急,胁下如刀刺,状如飞尸,不死。)

治法

丹溪云∶治胁痛要分人之肥瘦强弱。肥白人气虚,发寒热而胁下痛,用参、 补气,柴胡、黄芩退热,木香、青皮调气。瘦人寒热胁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之类行之。

肝火盛木气实而胁痛者,或因怒气太逆,肝气郁甚,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气甚,火盛则肝急矣。经云∶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抚芎、苍术或小柴胡汤之属。

痰积流注厥阴之经,亦使胁下痛,病则咳急引胁痛,有郁而兼痰者,宜用二陈汤加南星、半夏、苍术、川芎、香附之属开郁行痰。痰甚者加芥菜子,痰在胁下,非芥菜子不能除故也。

肝火盛者,用当归龙荟丸泻青丸,皆要药。

死血、瘀血、恶血停留于肝,归于胁下而痛,其病则自汗,按之益痛甚,宜破血行气,以桃仁不去尖、红花、川芎、香附、玄胡索、青皮及复元活血、当归导滞等药。

气弱人胁下痛,脉细紧或弦,多以劳役怒气得之,宜八物东加木香、青皮,或加官桂。

破滞气须用青皮,青皮乃肝胆二经之药。多怒、胁下有积滞者并气实者因宜。若经病久人虚、二经不足者,皆当用补药中少加青皮可也。

右胁痛多属脾经气滞而致,痰饮流注不行,久则成着,名曰痞气,必以二陈汤加辛散之药,吴茱萸、白豆蔻之属。甚者可用广术溃坚汤,间服补中益气汤,庶得两全而无伤也。

左胁痛以柴胡为君,加佐使川芎、青皮、龙胆草之类,当归龙荟丸亦可用。血积者加血药。

两胁走痛者用控涎丹,以其有芥菜子之功也。

发寒热胁下痛,似觉有积块,必是饮食过伤劳力所致,宜用龙荟丸。痛不得舒伸者,亦宜龙荟丸蜜丸服。

胁下有食积一条杠者起,用吴茱萸、炒黄连。

凡胁痛偏于左者,皆肝经积滞,或中风寒,或肝胆实火,宜详虚实而治之。右偏痛者,皆属脾肺,为食积,为痰饮兼咳而有痰是也。若胁下鸣而有水声者,饮也。咳而先面腥臭气,肺伤也。内支满,目眩,前后血下,肝血也。此年少人醉以入房,肝伤气竭,皆致胁病如是也。

药方

(仲景)小柴胡汤 治伤寒少阳经胸胁痛及耳聋。(方见伤寒门。)(河间)分气紫苏饮 治腹胁疼痛,气促喘息。

苏叶 桔梗白皮(蜜炙) 草果仁 陈皮 大腹皮(酒洗) 茯苓 甘草(各三分)
上咀,水盏半,姜三片、白盐少许,煎七分,空心温服。

(河间)葛根 治胁下疼痛不可忍。

桂枝 川芎 细辛 葛根 防风(各八分) 芍药 枳壳 麻黄 人参 甘草(炙,各四分)
上咀,水盏半,姜三片煎一盏,食远温服。

枳壳煮散 治悲哀烦恼有伤肝气,致两胁骨痛,筋脉拘急,腰脚重滞,股胁挛痛,四肢不举。

大治胁痛。

防风 川芎 细辛 枳壳(炒) 桔梗(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葛根(八分)
上咀,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药方

(河间)当归龙荟丸 泻肝火大盛之要药。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

当归 龙胆草 栀子仁 黄连 大黄(酒蒸) 芦荟 青黛(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麝香(半两,另研)上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一方加柴胡、青皮。

(丹溪)左金丸 泻肝火,行湿,为热甚之反佐。

黄连(六钱) 吴茱萸(一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滚姜汤下。不用茱萸,名柳青丸。

大柴胡汤 治胁痛,口燥渴饮水,痛不可忍宜此。(方见伤寒门。)

十枣汤 治病肝气实者可用,甚效。(方见痰门。)

木通 治男妇胁肋苦痛。

木通 青皮 川楝子(取肉,一两,用巴豆去壳半两同炒黄,去巴不用) 萝卜子(炒)莪术 木香 滑石(各半两)
上为细末,葱白汤调食。每服三钱,煎服即愈,甚者不过三服。

枳壳散 治胁痛如有物插。

枳壳(炒,二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
上为末,每服三钱,食远葱白汤调服。

(东垣)枳芎散 治左胁肋刺痛不可忍。

枳实(炒) 川芎(各六钱) 甘草(炙,二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温服。或为末酒调服。

(东垣)异香散 治腹胁痞闷。

莪术 三棱 益智仁 甘草(各钱) 青皮 陈皮(各五分) 石莲肉 浓朴(姜制,三分)
上咀,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局方》)广术溃坚汤 治右胁作痛,有块连胸引背,麻木牵痛。(方见积聚门。)(《局方》) 推气散 治右胁痛甚,胀满不食。

片姜黄 枳壳(麸炒) 桂心(各半两) 甘草(炙,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

流气饮子 治五脏不和,三焦气壅,心胸痞闷,腹胁胀痛,吐呕不食。(方见气门。)

木香槟榔丸 治气积食滞胁痛。(方见气门。)

气针丸 治久积风壅,心胸筑痛,两胁似有针刺,疼痛不可忍,六脉沉伏 按之不可近。此药屡试神效,常服疏肝气止痛。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大黄(各四两) 牵牛(炒半生半熟,取头末,半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

药方

破血散滞汤 治伤损血滞,胁下痛。

防风 羌活 中雄(各一钱) 苏木(钱半) 连翘 归尾 柴胡(各二钱) 水蛭(三钱,炒烟医学招聘网尽) 麝香(少许,二味另研)
上作二服,每服水一盏、酒二盏,煎一盏,调水蛭、麝香末空心服。

芍药散 治妇人血积胁痛。

白芍药 玄胡索(炒) 肉桂(各一两) 香附子(二两半) 醋(一升) 盐(半两,同煮干)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白汤调服。

药方

(《局方》)加味二陈汤 治右胁痰积痛。导痰汤 治痰积流注。(二方并见痰门。)

香橘汤 治七情所伤,中脘不快,痰气。

香附子(炒) 橘红 半夏(制,各二三钱) 甘草(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化气汤 治诸胁痛皆生于气,又治息积癖于胁下,偏胀,不思饮食,痰因气滞,及治心脾痛,呕吐酸水,丈夫小肠气,妇人脾血气。

砂仁 桂心 木香(各二两) 茴香 丁香 青皮 陈皮 白姜(炮) 莪术(煨,各四两)胡椒 沉香(各一两) 甘草(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苏盐汤空心调服。

贴胁痛 用芥菜子水研服。或琥珀、或吴茱萸醋研敷。

熨法

灰醋炒热熨之,或葱或艾、韭菜皆可熨之。

灸法

治卒胁痛不可忍者,以蜡绳横度两乳中间,屈绳从乳横,以趋痛胁下,灸绳尽处三十壮,更章门(二穴,在大横骨外直季胁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各七壮。) 丘墟(二穴,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灸三壮,针入五分。)

导引法

以手交项上相提自极,治胁下痛。坐地交两手着不周遍握当挽。久行,实身如金刚,令息调长,如风云如雷。

相关文章
 豆蔻
 师傅,你在哪里啊!
 助仙丹(《傅青主女科》卷上)
 黄耆丸(《圣惠》卷七十三。)
 德育女学馆:嫁个有钱人?
 甘桔汤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