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症, 皆火病也。 少阴少阳君相二火经脉, 并系咽喉。 君火势缓, 热结为痰为肿。 相火势速, 肿则为痹, 痹甚则痰塞以死。 火有虚实, 实火因过食煎炒, 蕴热结毒, 其症烦渴, 二便闭, 风痰壅, 将发喉痹, 先三日必胸膈不利, 脉弦而数, 必用重剂润下, 去其积热, 大便下后, 方可用去风痰解热毒之药, 清利上焦。 若大便闭结不通, 难治。 然壮盛者可用硝黄, 微弱者但用滋燥润肠之剂, 再虚者止用蜜煎导之。 虚火因过饮, 或善怒, 或好色, 痰火上攻, 喉舌干燥, 便涩, 心脉虚数, 肾脉微, 此水不胜火, 宜滋阴降火, 不宜全用寒凉, 取效一时, 致上热未除, 中寒复起, 毒气乘虚入腹, 胸前高肿, 上喘下泄, 手足指甲青黑, 七日后全不进食, 口如鱼口者, 不治。 喉症最忌发汗, 误人不浅, 或针砭出血, 即汗之之义。 若寒伤于肾及中肿者, 尤忌用针, 误针则不救。 至如内伤虚损, 咽喉失音, 无法可疗。 喉症过四五日为重, 三日前可消。 若非急症, 一二日不发寒热, 三日始发热。 若头痛, 则兼伤寒, 须疏风散寒, 必问二便, 便利者乃浮游之火上攻, 宜消风清热, 降气解毒之剂(宜清上丸)。 喉症初发, 一寒战即生者, 发后身凉, 口不碎, 又无重舌, 或二便俱利, 不可认作热症, 皆由阴气虚寒而发。 其痰不可吊尽, 以此痰即身内精神所化, 与舌后乳蛾@舌之痰毒聚一处, 必以流尽毒而愈者不同, 若亦流尽, 则精神竭而必弊。 先以吹药, 或用水涣之法, 使喉一通, 即便服药, 第一剂发散和解(宜清心利咽汤), 第二剂即温补资养以导火(宜酌用八味丸、 归脾汤)。 设三四日后, 再发寒战, 或心痛胁痛骨疼, 难治。 喉症发时, 牙关紧, 喉舌肿, 口碎腥臭, 重舌或舌有黄刺, 便秘, 即是热症(宜石膏败毒散)。 若症不减, 牙关反开, 唇不肿, 纹如无病人, 不治。 喉症舌肿满口, 色如葡萄, 如茄子, 如朱砂纸, 不治。 喉症最忌口渴气喘, 痰如桃胶, 一颈皆肿, 面红紫或青, 或纯白无神, 不治。 喉症有寒伤于肾, 致喉花肿者, 关乎性命, 以喉花即为蒂中, 舌下紫筋为舌系, 下通于肾, 若白肿, 不治。 喉症无痰者不治。 有痰声如曳锯者危, 用吹药出痰三次, 方可愈(宜用金丹, 痰不出, 加制皂角少部B。 倘喉碎, 先用长肉药, 后用碧丹。 若至穿烂, 多用口疳药加珍珠、龙骨)。 喉症其痛连胸而红肿, 脉浮洪而数者, 系肺痈(宜蜜调药加桔梗、百草霜)。 喉中无形红肿者, 热也(宜多用灯草灰)。 喉症虽凶甚, 若发于外而不见死症, 治之必愈。 惟缠喉风及伤寒喉闭, 为最重最险, 难治。 喉症凶者, 面发肿, 白亮无光彩, 脉沉微无力, 是神气外泄, 无阳症也, 不治。 若面发红肿, 脉洪大有力, 症虽极重, 是有元气火气, 治之可愈。 喉症腮口内肿烂, 用箸缚丝棉蘸水轻搅患处, 痛者, 用药必愈; 若不知痛, 即系死肉, 不治。 喉症切忌半夏、生姜, 最喜梨与柿子。 妇人喉症肿痛, 先问经水, 有因经闭而致火上升为患者, 宜内服通经药, 经通而喉症自愈(宜通经丸)。 以上言喉病之大略也。 玆举其症之可名者, 而条列之。 一曰喉痹。 痹者, 闭也, 必肿甚, 咽喉闭塞, 为天气不通, 乃风痰郁火, 热毒相攻之症。 火有微甚, 症因有轻重, 其总络系于肺胃, 急清此二经之热(宜牛蒡汤, 外用通隘散)。 然虽属火热, 内外表里虚实, 不可不辨。 如恶寒, 寸脉小, 一时所患相同, 属天行邪气, 宜先表散(宜牛蒡汤), 大忌酸收, 恐郁其邪于内, 不得外散。 其病之由来有二: 一者少阳司天, 三阳之气, 民病喉痹, 仲景用半夏桔梗汤依阳毒施治; 二者太阴湿胜, 火气内郁, 民病喉痹, 又太阴在泉, 湿yin所胜, 病喉肿喉痹, 或而青黑, 仲景用半夏桔梗甘草汤, 依阴毒施治。 若不恶寒, 寸脉大滑实, 为阳盛阴虚, 下之则愈(宜酌用大小承气汤), 亦可用胆矾等涩剂收之。 外微而轻者, 可缓治(宜喉痹饮, 徐徐服之), 不可骤用寒凉, 以痰实结胸, 遇寒不运, 渐至喘塞不治也。 其有中气急; 闭塞欲死者, 此犹缓症(宜姜蚕为末, 姜汁调下立愈。 或马兰根苗汁和醋, 含漱立愈。 或将鹅翎蘸马兰汁入喉探吐, 拔去顽痰自愈。 痰盛, 饮汁亦妙)。 若甚而急, 则用吹法、吐法、针法。 吹法者, 用硼砂、胆矾末吹患处, 或以皂角末吹鼻喷嚏亦开。 吐法者, 用皂角揉水灌入。 或新汲水磨雄黄灌入, 即吐。 又一法, 喉病气闭不通, 死在须臾, 即用温汤半碗入桐油三四匙搅匀, 用硬鸡鹅翎蘸探四五次, 痰即涌出, 再探再吐, 以人醒声高为度, 后再服药。 针法者, 用砭针于肿处刺血, 若口噤针不能入, 则剌少商穴(穴在大指甲内, 去甲韭菜叶部B), 左右皆刺二分, 出血立愈。 若畏针, 急分开两边头发, 捽住中间头发一把, 尽力拔之, 其喉自宽、此吹、吐、针三法, 随症任用可也。 又有阴虚阳气飞越, 痰结在上, 脉浮大, 重取或涩者, 此症最危, 作实症治必死(宜加减八味丸)。 其喉痹连项肿(宜芩连消事饮), 口紧者(宜急救方), 皆危症。
一曰缠喉风, 喉肿而大, 连项肿痛, 喉内有红丝缠紧, 势如绞转, 且麻且痒, 手指甲青, 手心壮热, 痰气壅盛如锯, 手足厥冷, 或两颐及项, 赤色缠绕, 发寒热亦是, 皆由平日多怒之故。 先两日必胸膈气滞, 痰塞气促, 最为急症。 过一日夜, 目直视, 牙噤, 喉响如雷, 灯火近口即灭, 此气已离根, 有升无降, 不治。 喘急额汗, 不治。 治法不外喉痹斟酌服药(宜喉痹饮。 外用金、 碧二丹, 频吹。 药内加牛黄更速效)。 若水浆不入, 更危宜解毒雄黄丸。
一曰乳蛾, 有单有双, 有连珠。 单轻易治, 双重难治, 连珠尤重。 一日痛, 二日红, 三日有形, 会厌一边肿曰单, 两边肿曰双, 如白星上下相连曰连珠。 酒色过度, 郁火结成, 治法亦不外喉痹(宜喉痹饮, 外先用碧五金一, 后用金二碧三)。
一曰喉癣, 肺热也, 喉间生红丝如哥窑纹, 又如秋海棠叶背纹, 干燥而痒, 阻碍饮食, 是虚火上炎, 痰壅肺燥所致, 盐酱
及助火等物, 到喉则不救, 痨病人多患此(宜喉痹饮, 青灵膏不时噙化, 频吹碧丹)。
一曰喉菌, 状如浮萍, 色紫, 生喉旁。 说B忧郁气滞血热使然, 妇人多患之, 轻则半月, 重则月余, 宜守戒忌口(宜喉痹饮, 不时含化青灵膏, 吹药初用碧五金一, 后用碧三金二)。
一曰喉痈, 喉间红肿而痛, 无别形状, 由过食辛辣炙火酒等物, 热极而发, 症在胃大肠二经, 重者寒热头疼, 四五日可愈(宜犀角地黄汤, 外用金十碧一, 频吹之)。
一曰喉疮, 层层如叠不痛, 日久有窍, 出臭气, 废饮食(宜枸橘叶汁冲烧酒, 频频服)。
一曰喉杵, 喉极肿而极痛(宜甘桔射干汤, 外点烧盐散)。 以上皆喉症之最钜而有名可指者, 其余如曰咽嗌痛, 不能纳气与食, 为地气闭塞。
凡病喉痹, 必兼咽嗌痛。 凡病咽嗌痛, 却不兼喉痹, 由阴虚火炎也(宜喉痹饮加荆芥、元参)。 曰喉燥痛, 水涸火炎, 肺金受T故也, 难治, 忌辛热收涩(宜养金汤)。 曰喉中腥臭, 肺胃热毒也(宜黄芩射干煎)。 曰喉中结块, 此危症, 饮食不通(宜百灵丸, 重者不过两丸。 如射干、海藻、牛舌叶汁, 俱治)。 曰谷贼, 由谷芒强涩, 藏于米而误食之, 滞于咽门, 不能传化, 又为风热壅聚, 与血气搏, 遂令刺肺也, 不急治, 亦能杀人(宜多取鹅涎灌之)。 一曰尸咽, 由阴阳不和, 脾肺壅盛, 风热毒气不能宣通, 故令尸虫发动, 上蚀于喉, 或痒或疼、如I之候也, 此与伤寒狐惑症同, 当参考之。 以上虽非如喉痹等症之钜而可名, 要皆喉症之可数而不可忽者也。
亦有伏气病, 名肾伤寒, 谓非时暴寒, 伏毒于少阴, 始衰不病, 旬日乃发, 脉微弱而咽痛, 次必下利, 当辛热药攻其本病, 顺其阴阳, 则水火降而咽疼自己。 又有少阳伤寒, 不传太阳, 寒邪抑郁, 内格阳气为热, 上行于咽门经会之处, 寒热相搏, 而成喉痹, 用辛湿甘苦以制其标病, 以通咽隘。 二者误用寒凉, 多致不救。 此外又有咽肿痰盛者(宜清心利咽汤, 外吹姜蚕散)。 又有咽痛不肿者(宜甘桔射干汤)。 , 又有已汗下, 余肿不消者(宜元参解毒汤)。 又有久嗽喉痛者(宜柿霜丸含化)。 又有喉肿如丸者(宜龙脑丸含化)。 又有喉中如有物, 不能吞吐者(宜木香四七丸)。 又有喉中食噎如有物者(宜含化丸)。 又有喉中痰涎壅盛者(宜苏子降气汤)。 又有积饮停痰, 蕴热膈上, 至咽喉肿痛, 胸膈不利, 咳吐痰涎, 舌干口燥, 无表里症相兼者(宜连翘散)。 又有走马喉痹者(宜马勃、焰硝各一两, 为末, 每吹一字, 吐涎血即愈)。 又有风毒咽肿, 咽水不下, 及瘰咽痛者(宜水服莨菪子末二钱, 神效)。 又有肺热喉痛, 有痰热者(宜甘草鼠粘汤)。 又有热病咽痛者(宜童便含之效)。 又有悬痈喉痛, 风热上搏者(宜启关散)。 又有悬痈垂长, 咽中烦闷者(宜活B矾、 盐花等分, 研, 筋头频点在上, 去涎)。 又有喉中生肉者(宜棉裹筋头拄盐揩之, 日五六度)。 又有脾肺虚热, 上攻咽喉生疮者(宜麦门冬丸)。 又有喉痹已破, 疮口痛者(宜猪脑蒸熟入姜醋吃之愈)。 又有锁喉蛇瘴, 岭南人多受朴蛇瘴气, 项大肿痛连喉者(宜赤足蜈蚣一二节, 研细, 水下愈)。 又有露地之物有天丝着上, 食之咽喉生疮者(宜白矾、巴豆烧灰, 吹入加愈)。 又有咽喉微觉肿痛, 声破难言者(宜桔梗汤)。 又有喉痛因于相火, 用凉药不愈者(宜六味丸加桔梗、 元参、知母、黄柏)。 又有七情气郁, 结成痰涎, 随气积聚, 坚大如块, 在心腹间, 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状, 咯不出, 咽不下, 每发欲绝, 逆害饮食者(宜四七汤、 噙化丸)。 又有风火上郁, 咽痛头胀或项肿, 当用辛凉者(宜滑石、连翘、桑皮、 射干、杏仁、西瓜翠衣)。 又有肾液不收, 肝阳上越, 巅胀流涕, 咽喉微痛者(宜六味丸加生地、车前、五味)。
以上零星喉症, 又各有治法如此。 而更有总治一切喉中热毒之方(宜清上丸), 总治一切喉中生疮之方(宜牛蒡汤), 总治一切喉闭喉风, 痰涎壅塞, 口噤不开, 汤水难进之方(宜金锁匙吹之, 痰自出, 如痰未出, 肿不消, 当刺少商穴), 斯三者备, 喉症更无遗患矣。 要之, 咽喉者, 心肺肝肾呼吸之门, 饮食音声吐纳之道, 关系一身, 害人迅速, 故曰走马看咽喉, 言不可迟误也。
《正传》曰: 两寸脉浮洪而溢者, 喉痹也, 脉微而伏者死。
《回春》曰: 咽喉之脉, 两寸洪溢, 上盛下虚, 脉忌微伏。
《灵枢》曰: 咽喉者, 水谷之道也。 喉咙, 气之所以上下也。 会厌者, 音声之户也。 悬雍者, 音声之关也。
《得效》曰: 喉候气, 咽咽物。 咽接三脘以通胃, 故以之咽物。 喉通五脏以系肺, 故以之候气。 气喉谷咽, 较然明白也。
子和曰: 喉以纳气而通于天, 咽以纳食而通于地, 会厌管乎其上以司开合, 掩其喉则食下, 不掩之则其喉错, 必舌抵上, 则会厌能开其喉矣, 四者交相为用, 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
《直指》曰∶悬雍, 生于上, 虽不关于咽喉, 其暴肿, 亦热气也。 又曰悬雍谓之帝钟, 其肿而垂下, 有长数寸者, 名帝钟风, 宜用盐矾散, 不可针破, 针则杀人。
《入门》曰: 悬雍者, 音声之关, 若脏腑伏热上冲咽喉, 则悬雍或长而肿。
《内经》曰: 一阴一阳结, 谓之喉痹, 痹与闭同。
《入门》曰: 一阴肝心包, 一阳胆三焦, 四经皆有相火, 火者痰之本, 痰者火之标也。
《正传》曰: 咽喉病轻重之异, 乃火之微甚故也。
《得效》曰: 凡咽喉闭, 毒气归心, 胸前肿满, 气烦促, 下部洞泄不止者死。
(吾邑尤氏, 为喉科专家, 世传秘法, 玆幸得之, 故特附于此)。 其书曰: 喉症一二日肿痛, 三四日势定, 有形, 每至三日必发寒热, 或头痛, 刻刻吹药, 总不可缓, 方有生机。 喉痹者, 总名, 属风属痰属热, 皆因火郁而兼热毒, 致生乳蛾等症, 大要去风痰, 解热毒, 其症自愈。 单乳蛾多因酒色郁结而生, 其症生喉旁, 初起一日痛, 二日红肿, 三日有形, 如细白星, 发寒热者凶, 四日凶势定, 大约四五日可愈, 吹青药五分, 黄药一分, 后黄二青三同吹, 出痰, 兼服煎剂(宜喉症主方), 俟大便走后, 症自痊矣。 如至三日, 喉中但红肿而无细白星, 即为喉痈, 宜辨。 双乳蛾, 细白星左右俱有, 药照前用。 左属心, 右属肝, 煎药于主方内左宜加黄连、犀角, 右宜加赤芍、柴胡, 双蛾则兼用之。 大便闭加枳壳、元明粉。 连珠蛾, 二白星上下相连, 又或状如缠袋, 用药照前。 单蛾轻, 双蛾重, 连珠更重。 喉痈, 过食辛辣炙厚味醇酒, 感热而发, 属肺, 无形状, 止红肿而痛, 重者亦发寒热头痛, 四五日可愈, 用青药加黄药少部B, 内服药(宜胶子蜜调药, 喉症主方)。 喉癣为虚火上炎, 肺金太旺, 致攻咽喉, 生红丝如哥窑纹, 如秋海棠叶背后纹, 饮食阻梗, 咽痛, 虽不丧命, 不能速愈, 用青药频吹, 不时擒胶子药, 再服主方, 加土贝母下气。 须戒忧思怒愤酒色, 忌一切鲜食物, 及动风动火之物, 用药医治, 一月可愈。 若不守戒, 不忌口, 用药迟延, 必至症重难愈, 久则声哑, 而肺金受伤, 不治。 喉菌属忧郁血热气滞, 妇人多患之, 状如浮萍略高, 面厚紫色, 生喉旁, 初起用青九黄一, 后黄二青三, 内服主方, 不可间断, 亦难速效, 轻则半用或二十日可愈, 重则经月或月余, 治之得法可愈, 亦须守戒忌口。 @舌喉痈, 凡肥人感热性躁者, 多患此, 煎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吹用黄药, 但此须吹至舌根下两旁, 时刻难间, 方能速愈, 喉内用青十黄一, 亦须勤吹。 凡舌下生如小舌样者为@舌, 连喉肿痛即为喉痈, 喉不痛者非痈也。 大抵@舌兼喉痈而发者, 十有六七, 其势凶。 喉闭, 伤寒后发难治, 为气闭不能, 无形无声。 缠喉风, 曰缠者, 自颐缠扰赤色, 寒热, 心中躁急而发, 先两日必胸膈气紧, 出气短促, 忽然咽喉肿痛, 手足厥冷, 颈如绞转, 热结于内, 肿扰于外, 且麻且痒, 喉内红丝缠紧, 手指甲白色, 手心壮热, 喉肿而大, 风痰壅盛如锯是也, 最为急症。 初起一日, 即用药频吹, 更服药犹可治。 若过一日夜, 目直视, 喉中雷鸣者不治。 灯火近口即吹灭者不治。 若喘急额汗, 危在旦夕矣。 倘下药俱加牛黄。 已上诸症, 十难一生, 不可轻治。 伤寒后患连珠蛾及喉闭者, 不治, 其症喉项强硬, 目睛上视, 故多不治也。 凡喉症非急者, 一二日未必发寒热, 症尚轻缓, 至第三日必寒热, 症必加重, 须审二便通闭。 如通, 症亦可减, 不过浮游之火, 上攻咽喉, 宜服消风清热降火解毒药, 即愈。 若二便闭, 乃内有实火, 非用降火解毒重刑, 及通二便之药, 火何从泄, 病何从解, 头痛不痛亦要问。 凡治喉症, 必吹药四五管, 方可由痰, 必出痰三四次, 可以全愈。 初一管必用黄药多为要, 宜对喉重口一吹, 急提出管, 恐痰即欲呕出故也, 余俱轻口吹之。 凡喉症先碎者, 须先用长肉药吹之, 后用青药。 凡出痰, 不但黄药多用, 须单用青药吹入喉中, 方能钓出顽痰。 初起一二日用青药, 渐渐多加黄药。 势甚者, 黄药为君, 或单用青药。 凡喉症, 必大便去后, 方可望痊, 如闭结, 不可轻部B其愈。 凡喉症无痰者, 不治。 喉闭多因先患劳病重症既久, 虚火上升, 荣血已竭, 喉之上有红点, 密密如蚊虫咬斑, 此系危笃将殂, 断不可治也。 凡喉连胸红肿, 此系肺痈之症, 必用蜜调药, 加百药煎为要。 凡喉症初起, 大便闭, 宜大黄、元明粉下之, 则火自降而易痊。 若五六日后, 不食而大便秘, 用大黄、元明粉, 反立毙。 说B以病后胃虚, 元气已弱, 故禁用此二药, 虽闭甚, 只宜用蜜导法, 此秘诀也。 凡吹药, 不但患处要吹, 并四围好肉上亦要吹, 方不延开, 且易愈。 凡吹喉内药, 须用气和平, 用管周围吹之为妙。 凡用青药, 看凶症, 冰片多于甘草, 将愈, 甘草多于冰片。 凡药入瓶须捺实, 及用时, 须将管发松, 毋忽略也。 青药方 炼矾 牙硝各三分 百草霜硼砂各五分 薄荷末二分 灯草灰 冰片各一分 炼矾法: 明矾研细, 入倾银罐内半小罐, 将罐入炉, 用桴炭火煨烊, 以铜箸针入罐底搅之, 无矾块为度, 即将研细上好枪硝投入矾内十分之三, 次将研细白硼砂投入矾内亦十分之三, 少顷再投入生矾末, 逐渐投下, 候矾烊尽, 照前投硝硼少部B, 如是逐渐逐层投完, 直待矾铺出罐内, 高如馒头而止, 须加炭火, 烧至矾活B干, 然后用瓦片一大块, 复罐上一时, 取起, 将牛黄少部B为细末, 用水五六匙调和, 以匙抄滴矾内, 将罐仍入火内, 烘干即取起, 连罐覆合洁净地上, 地上用纸衬罐子, 罐上再用碗覆之, 过七日收贮。 须炼矾至轻松, 无竖纹者佳, 如坚实有竖纹, 即不堪用, ?时火候, 初起宜缓, 亦不可太缓, 恐矾僵定, 不易熔化, 致有竖纹; 中后须用武火, 若矾末烊尽即投硝硼, 亦不能熔化, 致有竖纹。 凡银罐须要生者, 先用炭火烘炉, 然后入炉, 不致炮碎, 亦不可放湿炭上烘, 使湿透入罐, 经火亦必致炮碎矣。 ?灯草法: 择肥白灯草一把, 铺净桌上, 清水喷湿, 候至灯心内潮湿为度。 将笔套一个, 要完固不碎, 两头厚薄相匀, 用水湿管内, 以淡红纸围塞紧一头, 即将湿灯草捏入管内, 以竹箸打实, 倾去水, 塞满后, 再以湿纸围塞口, 入桴炭火?之, ?绝为度。 取出放净砖地上, 须以水预先喷湿地上, 碗说B之待冷, 剥去笔套灰及纸灰, 拆开灯草灰, 须黑水成团者佳。 ?时勿笔套炮碎, 碎则无用。 不可?过, 过则灰无用, 又不可?生, 生则灰不成。 此药最轻, ?时极难得法, 须平日多制, 以备急用。 取百草霜法: 即锅底灰也。 烧茅柴者佳。 须取近锅脐者可用, 若锅底心、锅口边者, 俱不用。 先轻刮去上面一层。 配药法配成即碧丹: 每炼矾三分, 加百草霜半匙, 研细, 次入灯草灰一厘, 研匀如瓦灰色, 再入甘草末三匙, 薄荷末二分, 研, 再入上好冰片半分, 多加尤妙。 研匀细, 入磁瓶, 纸塞紧口, 勿令出气。 用时以乌金纸包此药。 须时配合, 若合过五日即不效, 五日遇阴雨, 亦无效也, 不得草率。 如吹喉症, 欲出痰, 加猪牙皂角末少部B。 惟喉痈及单乳蛾轻症, 单用青药即效。 若遇重症, 须兼黄药用之。 若二药兼用, 前后多少, 最为要诀。 凡初起, 用青药九分, 配黄药一分, 吹过五管, 次用青八黄二, 再次用青七黄三。 如症重, 青黄对半用, 用至三五次, 痰涎必不壅, 然后用黄六青四, 将管直对喉中, 重吹一次, 立刻收管, 即吊出痰, 此要诀也。 若症重甚, 用黄八青二尤效。 凡初起吹一次, 须令患者低头开口, 溜出痰涎。 凡遇春夏时配药, 青药多用薄荷, 少用制矾。 秋冬制矾多用, 薄荷少用。 此要诀。 加硼砂少部B, 薄荷须二试者为妙, 其梗叶细, 味辛凉, 若头试梗叶大, 三试味薄, 俱不堪用。 青药, 驱风消痰, 清热解毒, 真是良方, 然性尚缓, 不及黄药能消肿毒, 除风热, 开喉闭, 出痰涎, 最为神效。 然症初起, 黄药不可多用, 因其能直透入内, 且善走散, 若初起即多用之, 恐药与病不相入也。 喉症即重, 三日前尚未成脓, 药能消散之, 故尚无虑, 至五日已成脓, 必难消散, 穿破后必烂成窠, 为难愈耳, 烂处须用口疳药多加龙骨、珍珠。 黄药方 蒲黄二分 硝九分 硼砂冰片 薄荷叶各一分 制硝法: 马牙硝长白厚大者, 温汤蘸过, 棉纸挹干, 仍用纸包好, 放灶上盐罐洞内五六日, 自干, 白如霜。 或用柴灰置饭梦内, 以硝一大块放灰土, 水淋过, 留盆内一宿, 硝自凝结, 捞出放热灰上收干, 仍用纸包放盐罐洞内。 倘未制就, 急切要用, 炒干亦可。 生硝必提过则味淡而性平, 且合药可以留久。 每硝八两, 水四饭碗, 煎三碗, 取起入尖底凸口砂盆内, 将竹黄篮片做品字样竹竿放在盆内, 过一宿, 硝自凝结于底, 提起竹竿, 则硝自起, 此须十二月内制之为佳, 此又一法也。 姜蚕择其细直而腹小者, 为雄, 可用; 粗而腹大者, 为雌, 不可用也。 将牙刷蘸水刷去石灰, 瓦上文火炙如酱色, 又要折断中间无筋连者佳, 研细。 猪牙皂角, 取坚小不蛀者, 瓦上炙至色光明而脆为度, 去两头研末。 蒲黄生用, 用罗绢筛细黄末, 去粗褐色者。 配药法配成即金丹∶每牙硝二钱, 蒲黄四分, 研细, 次下姜蚕末一分, 牙皂末一分半, 共研极细, 如淡鹅黄色, 加上好冰片一分, 研匀, 此药可留久, 虽经年可用, 惟冰片临时加可耳。 上药, 姜能消肿出痰, 若遇牙叉、穿牙疔, 专用此药治之。 如咽喉等症, 则兼用青药。 看症轻重, 多少用之, 症重者再加牛黄, 如喉闭及缠喉风, 加姜蚕、牙皂, 余只用牙硝、蒲黄可也。 口疳药 上好薄荷叶研细绢筛三分儿茶末二分半 制黄柏末一厘 白龙骨末二厘 坚细 白芷末如肿痛用三四厘如不肿痛用二厘半 生甘草末用五厘 珍珠细末五厘共研极细, 加上好冰片三厘, 再研匀, 入磁瓶封固, 凡遇口碎及各种口疳, 用此治之。 若初肿起而热甚者, 多加薄荷及冰片, 取其辛凉能发散也。 若患不肿热甚, 且病, 则宜以长肉为主, 用长肉药。 长肉药 即前口疳药, 多用儿茶末、龙骨末配成紫色。 凡治喉症碎者, 亦用此长肉药。 如治走马牙疳、穿牙毒。 凡极重口疳, 初生小儿胎毒口疳, 本方加牛黄, 倍珠末, 无不奏效。 若黑臭烂者不治。 小儿黄色胎疳, 如干橘囊者不治。 如痧痘后口疳, 去黄柏、龙骨, 加牛黄, 倍珠末。 大抵遇极凶症难效者, 或欲速愈见奇, 加牛黄五厘, 珠末六厘更妙, 二味宜多加, 痘后疳非此不除, 余症加之, 则效如神。 此系口疳药秘诀。 口疳重症药内加上好滴乳石少部B, 上好珍珠少部B, 入儿茶内研极细, 此亦秘诀。 制黄柏法: 先用荆芥穗为君, 甘草为臣, 煎浓汤, 浸黄柏柔软为度, 取起摊瓦上, 慢火炙至金黄色, 如焦色者去之, 再以白蜜汤漉拉, 一次晒干听用。 甘草须择细小坚实者。 胶子蜜调药 薄荷叶末为君, 炼矾为臣, 灯草灰, 川贝母二味为佐, 百草霜、冰片、甘草末三味为使, 先将炼矾、百草霜研和, 后入灯草灰再研, 后入薄荷、贝母研极细, 方入冰片再研和, 配成青灰色, 用白蜜调, 治喉癣、喉菌, 须时时刻刻噙咽。 若症重, 兼服煎剂及用吹药。
牛蒡子炒研 | 前胡连翘 金银花 黑山栀 甘草 活B芩炒黑元参 桔梗 花粉 薄荷 加灯心三十段, 泉水煎。 如发寒热加小柴胡。 头痛加?石膏。 胸膈饱闷加枳壳。 郁热而发加赤芍、贝母。 口渴加麦冬、知母。 |
玉液上清丸 | 苏州薄荷叶十四两 柿霜五两 桔梗四两半 甘草三两半 川芎二两 八钱 川百药煎五钱 防风两六钱 砂仁四钱半 福建青黛三钱 冰片 元明粉 白 硼砂各二钱 此吴阳谷所传方也。 研细末, 蜜丸芡实大, 每服一丸, 不拘时噙化, 专治风痰上壅, 头目不清, 咽喉肿痛, 口舌生疮。 服之生津液, 化痰涎。 昔宋神宗患喉痹, 服此药一丸, 立愈。 |
咽喉肿痛方 | 百草霜六钱 梅矾一两甘草三钱 片脑不拘多少 此方兼治乳蛾牙叉等 症。 若治缠喉风、喉闭, 一切急症, 用梅矾一两, 生甘草三钱, 儿茶五钱, 雄黄二钱, 珍珠、琥珀各六分, 自死僵蚕去头足炙脆为末, 麝香少部B, 薄荷一两。 又有时去雄黄, 加蒲黄六钱。 |
制梅矾法 | 取大青梅圆嫩而脆者, 先切下圆说B, 好好去核, 将白矾研细, 捺入梅内, 仍用圆说B覆上, 以竹钉钉好, 过一夜, 明晨以炭火?之, 梅不用, 其矾轻白如腻粉, 味极平酸, 收贮磁瓶听用。 |
以上皆《喉科秘传》也。 但其书总论云, 言咽喉, 则牙舌即包罗于内, 故口齿唇舌等症治, 相连而及。 并其方药, 有即与喉科通者, 余此节本各分门, 然因尤氏之书杂举, 不便采摘分隶于各门之下, 故姑取口牙唇舌等治法, 亦并录于喉症之后, 庶方药可以类查, 不至琐杂难稽也。 其书曰∶颈痈胸前红肿, 形在外亦欲内攻, 甚则喉肿而闭, 出脓, 外急以药敷之(宜三黄散), 内吹青药, 服煎剂(宜喉症主方)。 面痈与前症相仿, 大抵属郁。 托腮痈生于腮下, 因过饮醇酒, 多食厚味, 热毒所结而生, 治法如前。 舌痈舌红而肿大, 属心经火盛, 角额亦红肿, 吹药用青黄对半, 须吹至舌根方愈, 煎药多加黄连、山栀、犀角。 木舌舌肿大如煮熟猪肝, 不能转动, 生舌根下, 状如白枣, 有青紫筋, 不能速愈, 半月可痊。 如初起不疼, 不发寒热, 渐渐肿大, 初起愈迟, 则愈难疗。 因忧郁而发, 内服煎药(宜舌症主方), 外用青药加黄药, 初起青黄对半, 后单用黄药。 舌菌属心经, 多因气郁而生, 舌上如菌状, 或如木耳, 其色红紫。 紫舌胀属心火, 内必烦躁闷乱, 吹药单用青, 内服药(宜犀角地黄汤加减), 一二日可愈也。 悬痈生于上, 有紫泡如豆大, 用簪脚挑破, 血出即愈, 或用口疳药吹一次, 亦可。 牙槽风初起, 先齿痛不已, 后牙根肉浮肿, 紫黑色, 或出血, 久则腐烂而臭, 急用吹药(宜用冰王方加牛黄、儿茶、珍珠), 然不能速效, 必至半月始愈。 初治五日, 紫色退至白色, 再至五日, 可长肉, 再治五日, 方可望痊。 此症若久不愈, 甚则齿缝出白脓, 谓之牙漏, 极难调治, 须戒酒色, 忌食一切辛辣炙, 内服滋阴降火之剂(宜犀角地黄汤加减), 外用口疳吹药, 方可渐愈。 甚则齿落, 上爿左边第一门牙落者, 不治。 已上二经, 皆属胃火肾虚, 内必须服煎剂为妙。 牙痈其初起有小块, 牙根肉上, 或上或下, 或内或外, 其状高硬, 即用口疳药吹之, 能消。 牙菌生于牙根, 紫黑色, 高起如祟, 用口疳药治之, 此系火盛血热而兼气滞, 宜内服煎剂。 穿牙疔先二日牙痛, 发寒热, 后痛不可忍, 牙根上发一块, 紫色, 用黄药略加青药治之, 内服凉血解毒, 降火消疔之剂。 此症初起未破, 名穿牙疔, 已破即穿牙毒, 一症两名。 穿牙毒用口疳药加牛黄, 倍珠末、儿茶治之, 内服煎剂, 其色青者不治, 红者可治。 牙叉生于牙根叉中, 齿不能开, 牙关紧闭, 用黄药吹之, 须吹到牙叉中, 肿块消散方止。 此症初起势甚, 至夜尤甚, 然不难愈, 亦不伤命。 大凡患牙痈, 牙根红肿, 但牙关不紧, 口能开合。 若患牙叉, 则牙根胀肿而大, 牙关紧闭, 口不开, 先用青黄二药吹入牙根, 外用黄速香削成凿子样, 渐进牙门, 则牙渐开, 方可吹进黄药。 牙括属胃火, 如豆大, 或内或外, 先用黄药, 后用口疳药多加薄荷、冰片, 煎药内多加石膏、连翘。 牙宣牙缝出血, 上属肝, 下属胃, 实火上攻故也。 亦有胃虚火动, 腐烂牙根, 以致淡血常常渗漏不已, 内服清胃凉血之剂, 外用珍珠散。 又胃虚火动, 腐烂牙根, 外用长肉药吹之, 内服扶脾清火之剂。 鹅口初生月内小儿, 满口舌上生白屑如鹅口样, 先用丝棉卷箸, 水中蘸湿, 缴去舌上白翳, 用口疳药吹之, 频缴频吹, 自愈, 内亦须服药(宜犀角丸, 或犀角汁, 或化毒丸)。
马牙疳, 初生小儿胎内受热, 见风即生, 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即是, 先用温水青绢缴净口内, 竹箸撬开牙根, 将银簪脚浅浅挑碎, 出血缴净, 吹口疳药, 立愈。 此症初发, 出苔即打喷嚏, 含乳不吮, 其病已深, 若不急治, 入腹即死, 切勿误作黄疸之类, 出苔便当看视, 日日要挑, 至三四日病即成, 五六日坚硬难治, 甚有发而又发者, 大约百日外可免此患。
小儿走马牙疳, 及大人牙槽风, 俱要防齿落, 上爿左边门牙, 为牙中之主, 此牙落, 则余牙尽落矣, 最重难治。 若此牙不落, 余牙虽落无妨。 凡治牙疳, 俱用黄药多青药少, 倘有碎处, 先用长肉药吹一管, 后用本药吹之, 无虞。
凡治口疳, 用丝棉轻搅, 切不可用青布, 恐布硬, 一触患处, 以致疼痛也。 凡唇上干, 难吹药者, 用蜜调敷上, 或用汤水湿其患处, 再用吹药。 凡患口舌等恙, 吹药后舌上无涎, 干如橘囊者, 不治。 凡遇口舌腐烂无血出者, 不治。
舌症主方 | 黄连 黑山栀 犀角 连翘 丹皮 生地 赤芍 麦冬 甘草 木通如兼 口唇必用?石膏为君, 以泻脾火。 惟舌属心, 故专泻心火。 如有郁兼有积痰, 加贝母。 不拘咽喉口舌等症, 如大便闭结, 加枳壳、无明粉, 引用灯心。 凡病后忌用寒凉, 恐妨大体。 |
牙症主方 | 元参 丹皮 知母 甘草白芍 地骨皮 山栀 黄柏 车前子 如热甚加 ?石膏为君, 炒黑升麻为佐。 如有风加荆芥穗。 如虚加枳子、熟地, 去山栀。 如解毒加黄连、连翘。 如穿牙疔毒, 则用消肿解毒之药, 加紫花地丁、甘菊。 凡舌肿大, 生蒲黄加冰片敷之。 舌出血用炒蒲黄。 @舌喉痈, 大便秘, 煎药内加大黄、 元明粉。 小便不利, 煎药内加六一散甚效, 此心法也。 齿乃肾之标, 骨之余。 足阳明胃脉贯络于齿上根, 手阳明大肠脉贯络于齿下根, 属肾热有风寒, 亦有因肾虚。 一儿两唇肿黑, 势甚可畏, 服药用连翘、牛蒡子、?石膏、黄连、山栀、生地、丹皮、 花粉、枳壳、元参、桔梗、甘草、木通。 如热加薄荷、前胡, 大便秘加元明粉一钱, 通即去之, 外用口疳吹药, 多加薄荷、冰片。 |
口疳喉内结毒吹药 | 薄荷末一钱 儿茶八分 天灵说B?三分 珠末二分 朱砂甘草末 牛黄 冰片各一分 如广疮结毒, 加上好轻粉少部B。 一方加升丹、红粉霜。 三黄散 生大黄 姜黄各二钱 生蒲黄五分 冰片五厘 麝香二厘 共为细末, 用白 蜜调, 加葱、姜汁二三匙敷患处, 或芭蕉根汁, 或扁柏汁和蜜调, 俱可。 此方治颈痈、 面痈、打腮痈等症, 并治小儿丹毒, 兼敷阴症。 |
人中白散 | 人中白制 鸡内金 挂金灯子 青黛 鹿角灰 蒲黄 薄荷 白芷冰片 甘草 共为末吹之。 治牙叉七日愈。 治舌根痈五日愈。 治重舌七日愈。 治喉蛾三四日愈。 治喉菌半月可愈。 消肿用金、玉二丹, 碎用碧丹。 制人中白法: 取多年溺器一个, 用水灌放火炉上, 滚则倾出, 如此三五次, 去尽秽气, 然后盐泥封固, 大火?之, 半日取起, 冷定, 去泥壳, 取溺器内淡红色者, 置地上去火毒听用。 |
玉钥匙 | 用巴豆压油于纸上, 取油纸捻成条子, 点火吹灭, 以烟熏入鼻中, 一时口鼻流涎, 牙关自开。 此方专治牙关紧闭。 |
黄袍散 | 薄荷叶一两 黄柏 甘草各三钱 黄连二钱 冰片不拘多少 此方专治一切口疳口碎, 走马胎疳, 痧痘后疳, 口糜口腐等症。 |
蓝袍散 | 铜青水飞净 生甘草各二钱白芷一钱 硼砂二钱 楝子去蛀, 打碎, 炒黑研末二钱。 |
冰王散 | 冰片八分 人中白 黄柏蒲黄各一钱 薄荷叶 黄连各钱半 甘草青黛 硼 砂 朴硝各五分 活B矾少部B 共为末, 内吹外敷俱妙。 兼治丹毒。 犀角丸 犀角 粉草 朴硝各二钱 桔梗一两 赤苓 生地 连翘 新牛蒡子 元参各 五钱 青黛一钱 蜜丸, 龙眼大, 每一丸, 薄荷汤下。 兼惊则朱砂为衣。 此方专治小儿走马牙疳。 通治小儿诸疮, 及痧痘后余毒并效。 |
十宝丹 | 梅矾 薄荷 儿茶各一两甘草五钱 乳石三钱 血竭 珍珠 琥珀各二钱 冰片三分 此方口喉通用。 |
喉痹、缠喉风、单乳蛾, 其形圆如箸头, 生喉中左右, 若生下关不能见者, 难治(宜罗青散。 又方, 不论单双蛾, 用牡蛎粉四匙、陈醋一盏, 砂锅煎数沸, 待冷, 不时噙漱, 止痛平肿甚效)。 双乳蛾, 两个生喉间关下是也, 难治(宜罗青散、 消毒散)。 蝉舌风, 舌下再生一舌也。 牙蜞风, 牙根肿甚, 聚毒成疮是也。 木舌风, 舌上黄色肿痛。 鱼口风, 如鱼吸水是也, 不治。 悬蜞虫毒风, 上腘肿, 汤水难入, 形肿如鸡卵。 抢食风, 亦名飞丝毒, 生口中, 或食鲤鲶恶物发泡是也。 擸颊风, 腮颊结肿, 牙尽处肿破。 喉风风, 自颐缠绕赤色, 寒热。 松子风, 口内满喉间, 赤紫如猪肝, 张口吐物, 则气逆关闭, 饮食不入。 崩砂疳口风, 自舌下牙根上赤肿, 口内作, 如汤之热, 牙根渐烂, 齿牙渐脱。 连珠风, 自舌起, 初起一个, 又起一个, 甚者三五七九个, 连珠生起。 蜂子毒, 或在脸腮洋烂, 或在喉关舌下作, 色黄如蜂。 走注瘰风, 颈项结核五七个, 皮肤赤肿, 作寒热。
《直指》曰: 肺为声音之门, 心为声音之主, 肾为声音之根。 风寒暑湿气血痰热邪气干于心肺者, 病在上脘, 随症解之, 邪散则天籁鸣矣。 若肾虚不能纳气归元, 致气逆而上, 咳嗽痰壅, 或喘或胀, 胸腹百骸, 俱为牵制, 嗽益重, 气益乏, 声益干矣。 (以上言声音出于肾)。
钱仲阳曰: 大病后, 及虚劳病, 虽有声而不能言, 又能进药, 此非失音, 乃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 当补肾, 失音乃感风寒而卒病耳。 (以上言肾怯与失音相似)。
《内经》曰: 中盛藏满, 气胜伤恐者, 声如从室中言, 是中气之湿也。
《灵枢》曰: 病人语声寂寂然善惊呼者, 骨节间病。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 心胸间病。 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 头中病。
《回春》曰: 肝病声悲, 肺病声促, 心病声雄, 脾病声慢, 肾病声沉, 大肠病声长, 小肠病声短, 胃家声速, 胆病声清, 膀胱病声微。
东垣曰: 湿胜则声音如瓮中出矣。 (以上言听音辨症)。
《灵枢》曰: 寒气客于会厌, 则厌不能发, 发不能下, 故无音也。
《得效》曰: 醉卧当风, 使人卒失音。 丹溪曰: 风冷, 能令人卒失音。 (以上言卒然无音)。
《纲目》曰: 喑者, 邪入阴分也, 然有二症∶一曰舌喑, 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是也; 一曰喉喑, 乃劳嗽失音之类是也。 说B舌喑, 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 而喉咽音声则如故也。 喉喑, 但喉中声嘶, 而舌本能转运言语也。 (以上言喑哑有二)。
《得效》曰: 五脏久咳则声嘶, 嘶者, 喉破也, 非咽门病。
《入门》曰: 用力颤掉声嘶, 乃气虚卫冷甚也。 丹溪曰: 咳嗽声嘶, 乃血虚受热之故也。 (以上言声嘶)。
《内经》曰: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是阳明之逆也。 足三阳本下行, 今逆而上行, 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 胃脉也, 阳明逆, 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 夫起居如故, 而息有音者, 此肺之络脉逆也。 络脉之病人也微, 故起居如故, 而息有音。 (以上言息有音)。
扁鹊曰: 病人五脏已夺, 神明不守, 声嘶者死。
《入门》曰∶内伤虚损, 因疮失音者不治。 病人阴阳俱绝, 失音不能言者, 三日半死矣。 (以上言声音不治症)。
喉痹钦 | [总治] | 桔梗 元参 贝母 荆芥 薄荷 姜蚕 前胡 甘草 花粉 灯心 牛蒡子 款冬花 |
清心利咽汤 | [痰盛] | 黄连 黄芩 防风 荆芥 薄荷 桔梗 山栀 连翘 元 参 大黄 朴硝 甘草 牛蒡子 |
吹药方 | [又] | 火硝钱半 硼砂五分 姜蚕二分半 冰片二厘 |
八味丸 | [又] | 熟地 山药 山萸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
归脾汤 | [又] | |
石膏败毒散 | [热症] | |
通经丸 | [经闭] | 桂心 青皮 大黄 姜炭 蓬术 干漆 当归 桃仁 延胡索 |
牛蒡汤 | [喉痹] | 升麻 牛蒡子 黄药子 无参 紫背浮萍 桔梗 甘草 天花粉 外用通隘散吹之。 |
通隘散 | [又] | 硼砂二分 儿茶青黛 滑石 寒水石各一分 黄连 黄柏 清黄 活B矾各半分 冰片二厘 |
大承气汤 | [阳盛] |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
芩连消毒饮 | [项肿] | 柴胡 羌活 黄芩 黄连 防风 荆芥 白芷 川芎 连翘 桔梗 枳壳 射干 大黄 甘草 牛蒡子 等分, 惟桔梗加倍。 |
急救方 | [口紧] | 马兰梗叶打汁, 入醋少部B滴鼻中, 或灌喉中, 痰自开。 |
解毒雄黄丸 | [喉风] | 雄黄 郁金各一两 巴豆十四粒 醋糊丸, 绿豆大, 醋磨, 下七丸, 吐痰即愈。 不吐再服, 或就肿处刺血, 以牙硝吹点之, 或刺手大指之少商穴。 |
青灵膏 | [喉癣] | 薄荷三钱 贝母一钱 百草霜 甘草各六分 冰片三分 玉丹二钱 元丹八分 共研细, 蜜丸噙化。 |
犀角地黄汤 | [喉痈] | 犀角 生地 赤芍 山栀 丹皮 甘草 黄芩 灯心 口渴 加麦冬。 |
甘桔射干汤 | [喉杵] | 桔梗二钱 山豆根 甘草 射干 连翘 防风 荆芥 元参 牛蒡子各一钱二分 竹叶十片 |
养金汤 | [咽燥] | 生地 阿胶 杏仁 知母 沙参 麦冬 桑皮 蜜 |
百灵丸 | [结块] | 百草霜 蜜丸, 芡实大, 新汲水化服。 |
元参解毒汤 | [余肿] | 元参 山栀黄芩 甘草 葛根 桔梗 生地 荆芥 |
柿霜丸 | [嗽痛] | 柿霜 硼砂 天冬 麦冬各二钱 元参一钱 乌梅肉五分蜜丸, 含化。 |
木香四七丸 | [喉梗] | 木香五分射干 槟榔 羚羊角 犀角 陈皮 厚朴半夏各一钱 赤苓二钱 升麻 元参 桑皮各钱半 生姜 |
六味丸 | [相火] |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
噙化龙脑丸 | [喉肿] | 冰片 射干各二分半 钟乳粉 升麻 牙硝 黄耆各一钱 大黄 甘草各五分 生地五钱 蜜丸。 |
含化丸 | [食噎] | 杏仁五钱 枇杷叶 官桂 人参各一两 蜜丸, 含化, 以愈为度。 |
四七汤 | [梅核气] | 苏叶 半夏 厚朴 赤茯苓 陈皮 枳实 南星 砂仁神#各一钱 青皮七分 蔻仁六分 槟榔益智仁各三分 姜五片 |
苏子降气汤 | [痰塞] | 苏子 厚朴半夏 陈皮 前胡 官桂各一钱 甘草五分 |
连翘散 | [痰饮] | 连翘 葛根 赤芍 黄芩 山栀 桔梗 升麻 麦冬 甘草木通 牛蒡子 |
少阴甘桔汤 | [咽痛] | 甘草 桔梗 川芎 陈皮 柴胡 黄芩 无参 羌活 升麻 |
清上丸 | [热毒] | 熊胆一分 雄黄薄荷 青盐各五分 硼砂一钱 胆矾少部B蜜丸, 压舌下化。 |
僵蚕散 | [痰盛] | 僵蚕末 姜汁调灌, 立愈。 又方姜蚕炒研, 生矾研, 等分, 白梅肉丸, 皂子大, 棉裹含化, 咽汁良。 此方治急喉闭神效。 |
甘草鼠粘汤 | [肺热] | 炒甘草二两桔梗米泔浸一夜炒一两 鼠粘根二两 每末二钱, 水钟半, 入阿胶一钱煎服。 |
启关散 | [悬痈] | 炒恶实 生甘草等分, 水煎含咽。 |
麦门冬丸 | [实热] | 麦冬一两 黄连五钱 蜜丸, 每二十丸, 麦冬汤下。 |
金锁匙 | [喉闭住院医师] | 火硝钱半 硼砂五钱 姜蚕一钱 冰片一分 雄黄二钱 共研末, 吹之, 痰自出。 如肿不消, 刺少商穴。 |
罗青散 | [乳蛾] | 蒲黄五分 罗青盆硝各三分 甘草一分 冷蜜水调, 细咽如吞, 不下, 以鹅翎蘸药扫入喉内。 |
金丹 | [总治] | 枪硝钱八分 生蒲黄四分 姜蚕一钱 牙皂分半 冰片一分研细吹。 此方能消肿去痰。 |
碧丹 | [又] | 玉丹三分 元丹一厘百草霜半匙 甘草炭三匙 冰片五厘 薄荷 去筋二分 牙皂少部B 凡喉痹初起, 金丹不宜多用, 以其性善走, 央B能达内, 症轻则不胜药力也。 此碧丹消痰清热, 祛风解毒, 开喉痹, 出痰涎最效, 不比金丹之迅利。 凡喉痹单蛾轻症, 止用碧丹, 重症金碧合用。 初起碧九金一, 吹过五管后, 碧七金三。 极重金碧各半。 痰涎上壅, 金六碧四。 因症之轻重, 以定药之多寡, 最宜斟酌, 无痰切莫乱用。 |
玉丹 | [又] | 即前尤氏方内之炼矾也。 |
元丹 | [又] | 即前尤氏方内之?灯草灰也。 |
雪梅丹 | [又] | 即前尤氏方内之制梅矾也。 |
配合吹药 | [又] | 碧丹二分 元丹一厘 百草霜五厘 甘草 冰片各一分 薄荷 末二分 牙硝研三分 |
郁金汤 | [寒包热] | 郁金 生地知母 阿胶 牛蒡子 杏仁 童便 桔梗沙参 蝉退 |
补虚汤 | [舌强] | 黄耆 白术 当归 陈皮各一钱 竹沥 姜汁各半盏 |
大秦艽汤 | www.med126.com/yaoshi/[舌卷] | 秦艽 石膏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术 白芷 茯苓 细辛 熟地生地 |
诃子汤 | [音浊] | 诃子二个一炙一生 桔梗五钱半炒半生 甘草二钱半炙半生童便、 水各半盏煎。 三服愈。 |
玉粉丸 | [痰结] | 半夏五钱 草乌炮二钱半 肉桂一分半 姜汁糊丸, 每夜含化一丸。 |
杏仁桑皮汤 | [暴嗽] | 杏仁一两桑皮五钱 姜汁 白蜜 砂糖各一两 五味子 紫 菀各二钱 通草 贝母各四钱 |
蛤蚧丸 | [久嗽] | 蛤蚧一对去口足温水浸去膜刮了血脉酥炙 诃子 阿胶 生地 麦冬 炙甘草 细辛各五钱 蜜丸, 含化。 |
清音汤 | [总治] | 诃子肉 阿胶天冬 盐知母各五钱 蜜炙黄柏 麦冬 茯苓 归身 生地 熟地各一钱 人参三分乌梅二个 人乳 牛乳 梨汁各一盏 蜜丸, 每一钱, 含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