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各家经方:现代丹医廖厚泽先生逸事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普济
廖厚泽先生的传略,太过简单,普济把平时跟随先生的所见所闻,简单的编写出来,以为纪念。
启蒙
廖厚泽先生,1923年8月25日生于湖北省兴山县城关镇。先生的父亲当时做布匹生意,家境宽裕,先生的父亲乐善好施,当时供养着一位孤老王慈臣先生,慈臣先生是兴山县的名中医,治学《伤寒杂病论》,见地高超,为人治病亦不收诊费,并在药店的墙上帖上自己治感冒的常用处方及加减方法,备人急用。先生的父亲对王老十分尊重,每年都为王老做新衣新鞋,有空的时候,他会从店里带一摞大洋,藏在袖子里,去王老的居所,问候王老,与王老攀谈一会儿,趁王老不注意的时候,把钱放进王老放钱的抽屉里,这大概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吧,这样王老的日用就不短缺了。廖厚泽先生稍长,他的父亲即请王老为先生传授中医经典。很多年后,廖厚泽先生以王老所授的学问向周潜川先生印证时,深得潜川先生赞许,认为王老所传为学医之正途捷径。
后来,廖厚泽先生父亲的布店不慎失火,无力供养王老,先生的父亲又请其内兄出资供养王老,直到王老辞世。王老去世时,周边的居民都来为他送行,感谢他一生为人们带来的恩惠。
先生的舅舅,也是一位中医,在家行医,为人善良,医术也很不错。一天,一位叫花儿来到先生舅舅家讨饭吃,吃过饭后,叫花儿提出想在先生的舅舅家借住过冬。先生的舅舅答应了,安排他住在柴房里,每天把饭分一些与叫花儿,叫花儿就在院子里吃饭、晒太阳。一天,大家在院子里闲坐,叫花儿就跟先生的舅舅聊起天来,问先生的舅舅是做什么的。先生的舅舅说是医生,叫花儿就问,您会治什么病呢,先生的舅舅想想说,一般的病都会治。叫花儿就问,那梅毒您会治吗?先生的舅舅摇摇头,叫花儿又问,那乳岩(癌)您会治吗?先生的舅舅说不会治。这时,先生的舅舅就反问起叫花儿,那你会治这些病吗?叫花儿说,我当然会治。先生的舅舅很感兴趣,就问,那您能不能教我治疗的方法?叫花儿说,可以,不过你如果想请我教你,必须得让我住上房、坐正座才行。先生的舅舅慨然应允,遂拜叫花儿为师,学习炼制丹药及治病之法。原来,这叫花儿是一位道家的高人,为寻觅有缘的弟子,传授技艺,混迹叫花儿之中。按门中的规矩,可以传先生舅舅治病的方法,但先生的舅舅并没有资格传授徒弟,所以,叫花儿让先生的舅舅立誓不传他人,先生的舅舅也严格遵从师父的嘱咐,虽然一生为人治病,但炼制丹药的方法非常保密,即便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守口如瓶。不管儿子如何软磨硬泡,就是不传,后来儿子想出个办法,在父亲炼制丹药之前,偷偷把所有的丹药原料过一遍称,在父亲炼制完后,再把原料称一次,由此知道了某些丹药的用料比例,因为时常看父亲炼丹,对制做方法、火候倒也是知道的,所以后来也炼制一些丹药给他父亲看,但先生的舅舅并没有违背师命,倒也是问心无愧了。
按廖厚泽先生的讲述,道家学道有个规矩,就是要当三年叫花儿,为人做饭三年,一是磨炼自己,二是与人结缘。道家选择弟子也是非常严格的,做师父的必须要有选择弟子的能力,并进行严格的考验。按《黄帝内经》中的说法,是“非其人勿传,非其真勿授的”。传法与“非人”,是谓“犯戒”,应当传法而未传法,叫“失道”,即如平常人家说的断子绝孙,这也是道家非常忌讳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学问失传的。但是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传人,他们是宁可失传,也不会乱传的。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0a77b0100aizw.html

-------------------

作者:普济
航海事业
1941年,廖厚泽先生考入海军学校第11届航海科,学习天文学、航海学、海道测量及“罗经差”等专业,1946年毕业。后转入青岛海军军官学校第36年班学舰课(课程有造船大义、轮机大义、通讯、枪炮、鱼雷、舰队运动、帆缆、雷达、声纳等)。1947年毕业,以成绩优异留校,在该校学生总队任区队长、中队副并兼教“球面三角学”。据先生的校友张泽生先生回忆,廖厚泽先生的任区队长及执教期间非常认真、干练,这和我们跟着先生门诊的感觉是一样的,看来先生的作风是从小养成的。后来学校搬到厦门,廖先生也调至学校任职,不久,校内发生了白色恐怖事件,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海军舰艇相继起义,军内草木皆兵,据张泽生先生回忆,当时海军军官学校校长魏济民将军被扣押,许多区队长和学校的官员、同学被捕,后来一些区队长惨死在厦门大学海滩,廖先生事先得知自己在逮捕名单里,立即离开了学校,逃亡香港,并在香港参加革命工作。
解放前夕,很多文化界知名人士因战乱出国避难,有些人因受国民党反共宣传影响,对共产党有误解及偏见。当时中共中央为争取文化界知名人士回国,作了很多工作,廖先生在香港,也以工作为掩护,联络文化界知名人士,为新中国政府做正面宣传,后来回国的文化界知名人士跟廖先生开玩笑说:“老廖,我们一直以为你是共产党员呢,原来你也是普通老百姓呀”。廖先生对新中国是十分热爱的,虽然后来经历了二十年的磨难,他仍然衷心地拥护党和政府。
1950年,廖先生调回国内,被安排在青岛海运局任船务部主任及机务科科长等职。1953年调交通部任七级工程师。廖先生在职期间,曾著有《船用磁罗经校验术》、《海船救生知识讲话》等专业书籍。
拜师学艺
由于从小接受传统中医教育的缘故,廖先生对歧黄之道有一种旁人难以理解的热衷,一直留意于祖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方术,并结识了不少这方面的朋友,其中有一位精通相法的老先生是廖先生的忘年交,廖先生对相法也很感兴趣,曾经研读过很多的传统相学著作,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相法,交流心得。后来廖先生得知周潜川先生有惊人的医术,非常仰慕,便生出拜师的念头,他请这位老友提供建议,于是老先生随廖先生去“相”了一下周先生,老先生回去后对廖先生说,周先生很有学问,为人极聪明,如果廖先生要拜周先生为师,就千万不要去跟周先生攀谈,而是要直接诚心诚意地磕头拜师,否则必难遂愿。廖先生接受了这位老友的建议,正式见周先生时便直接磕头拜师,周先生果然也欣然接受了廖先生的请求,廖先生遂得列于潜川先生的门墙,并最终成为潜川先生非常器重的弟子。
1958年,廖先生毅然辞去交通部公职,随潜川先生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成为了一名中医师,跟随潜川先生学医、练功,直到潜川先生蒙冤入狱。
潜川先生收徒十分严格,弟子入门,必须要立誓、“授戒律”,廖先生对潜川先生极为尊重,当年所立誓言,终其一生,均严格遵守,这在我们跟随老师学习期间,是时常看到的。比如潜川先生曾训戒弟子不得收受患者馈赠,廖先生一直严格遵守,有时实在是盛情难却,廖先生只得从权收下,但待诊务完毕,必将所受礼物分赠与同事,自己从来不取。
在追随潜川先生的岁月里,廖先生的医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中医讲究口传心授,道家的医学更有很多的口诀,这些秘诀如果没有师父亲口传统,即使人再聪明,也难得悟出,潜川先生对内经及道家医学秘典的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传授,对其中的遁辞隐语,也进行了讲授,所以廖先生对中医传统经典的理解,不同于普通的医生。在随诊时期,看到潜川先生妙手回春,廖先生也从多有所悟,并能依法不依方,变通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后来潜川先生罹难,有不少病患多方寻找廖先生为其诊治,廖先生也因此在艰难岁月中云游国内,从事自己热爱的医疗事业。
鸣冤受累
六十年代初,康生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开始了他的复仇行动。原来,当时的山西省委秘书长,在延安时期曾揭发康生叛变革命,因为康生的特殊个人关系,并未有什么结果,但康生却知道此事,并记了死仇,他有计划地把与山西省委秘书长接触密切的人员,逐一打成特务,此事的缘由当时是不为人所知的,潜川先生因为医术高超,受到山西省委秘书长的器重,也很意外地被逮捕入狱,并说周潜川就是潜伏在四川的特务,当时也找不到什么定罪的证据,就把潜川先生所著医书放在公示栏中,并宣称为特务活动罪证。这件事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当时潜川先生身边的人,人人自危,都怕受到牵连,但正直的人都知道潜川先生是冤枉的。潜川先生入狱,廖厚泽先生的心情十分沉重,师恩沉重,如果不能为师洗冤,实在是愧为弟子,愧对师父的培养,但出面为师洗冤,结果又会如何呢?当时经廖先生劝导回国的一位文化界名人(印象中是白杨)找到廖先生说:“老廖,周潜川的事情,你是清楚的,如果你不出来替他讲话,那我们以后就没办法来往了”。这位老朋友的耿直,也激励了廖先生的决心,廖先生多年以后与我们聊天时,还是对女性的耿直由衷的钦佩,他说男性考虑事情多是从利益出发,经常会为利益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女性相对就要好一些。最终,廖先生下定了决心,联络了另外三位师兄弟,联名上书中央,为周潜川先生鸣冤,但此鸣冤文书竟又落到康生手中。康生批示说,廖厚泽等四人是周潜川的黑爪牙,终生不许行医。四人中的王高银先生,更因是高级军官,被遣返原籍劳动改造。
廖先生回到北京后,因不能行医,为养家糊口,曾经从事过很多生计。先生擅书画,曾靠写字画画谋生,但因收入较多,又被勒令不准从事此类工作。后来只能出苦力烧锅炉,廖先生身形瘦小,确实难以胜任此类体力劳动。一天,廖先生突然接到王高银先生打来的电话,秘密约他到大栅栏见面。廖先生心情很紧张,不知又出了什么事情,原来王高银先生是回原籍劳动改造的,随时有人监视,不能私自外出,现在到北京找廖先生,不知是什么事情。怀着不安的心情,廖先生赶到了大栅栏,到了约见地点,看到王先生胳膊上挎着个用布盖着的篮子,问王先生怎么跑出来的,王先生说,因为自己会医术,给监视他的人看好了病,所以得以循私,放他跑出来办事。廖先生问他来北京有什么事,王先生说,给廖先生带来一篮子芋头,说廖先生可以种这个,就有生活了,廖先生当时真是不知说什么好。王先生说他还要去看望周师母,为她积攒了一点钱,因为周师母没有生活费,所以冒险跑出来,要给师母送去。说完就匆匆走了。
王高银先生夫妻都是军官,被打成黑爪牙,回乡劳动改造,因为是黑五类,女儿很大了都没人敢提亲,一天,悲剧终于发生了,王先生的女儿因为寻了短见,在家喝了农药,倒地身亡,孩子的奶奶回家看到这样的惨状,把孩子喝剩的半瓶农药也喝了下去,王夫人回到家,看到一老一少双双死去,受到这样突然强烈的刺激,一下子就精神失常,后来虽经王先生治愈,但有时仍然会失踪,被人从很远的地方找到送回。王老家破人亡,心情受到很大打击,平反后,他在家乡行医,名闻百里之内。王先生精针灸术,外丹术,弟子也不少,廖先生后来在学生面前提起王老,就有学生请廖先生介绍去找王老学艺,王老见到廖先生的学生,格外亲切,尽心传授,据王老的弟子讲,自己跟王老多年,也没听到这怎么多东西,王老对廖老的学生,比对自己的徒弟还好。
廖先生当然也没有地方种王老带来的芋头,后来很多病人请廖先生出诊看病,廖先生就背着白菜,踏上了云游国内,为各地患者诊病的征程,他带菜,病人家管饭,看完这家,就去下一家。当时看了不少怪病,疑难病,因为周先生的名气,病家多方打听,找到廖先生为其治疗。廖先生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曾在马路边给病人开方,行医相当艰难,但他当年曾经在周先生面前立誓,一生不改行,所以一直没有放弃医术,从事其他的行业。在最艰难的年代,他仍整理了周先生的著作,依周先生及王慈臣先生的教授,注解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并将自己所学医术传授给了儿子廖育群。廖育群文革后毕业于北二医,并从事医学史研究,现任中科院医史研究所所长。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0a77b0100akvr.html

-------------------
气功丛谈

廖厚泽遗著  

气功能养生、保健、按病,延年,这几乎是众所熟知的事了。
   所谓“养生”:不是指片面的讲求衣食住行的物质条件,也不是指贪逸恶劳。这反而是那些没有养生知识的人的庸俗想法;一味拘情逐物,孜孜以求,穷奢极欲,更是与养生学背道而弛的。古代养生有一套专门学问,归纳其主要内容,不外“气功、药物、服饵”三大方面,这三者各有各的内容,各有各的要领,各有各的重要性,而且三者还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一面。但从简便易行、取效迅速等方面比较,气功的优势,于其他二者。关于养生知识,限于篇幅,此处不赘。所谓“保健”,顾名思义,就是保持健康。其实健与康还不是一回事。健是健壮,亦称“矫健”;康是康泰,一身无病。某些人虽然在健壮方面差点,但很康泰,这也是难得的。反之虽然肌腱发达而矫健,但在硬功锻炼中受了某种所谓“锻源病”形成健而不康,那也不理想。气功可使人的健与康兼而并有,这也是一个耐人思议的体育医学问题。
所谓“祛病”:疾病与症状也不是一回事,例如有些人虽有某种病,但从无自觉症状,这种事实,在医学上是存在的。据医书介绍,日耳曼民族死后尸体解剖统计,患慢性胆囊炎的较多,但这些人一生因该病就诊的,比例数并不高,而女性比男性的比例数更小。又如有些炼功的人血压很高,但无自觉症状,不服药也能正常生活或工作。这说明病与症是相对而非绝对的东西。又如某些有自觉疼痛症状的癌病人炼功后疼痛逐渐消失了,有些竟然起死回生,癌病也痊愈了。这都说明气功有除症兼治病的双重功用,值得深思。
所谓“延年”:就是延年益寿的意思。年与寿的含义也有不同。《内经》说:“益寿极时”,“寿尽天年”,在年与寿的用辞上也是有区别的。天年大抵是指生物先天禀赋的最高年限。按《内经》的论述,男子的完全生长成熟年龄是3*8=24岁,此时“真牙生而长极”;女性则为3*7=21岁。如分别以七倍之,则男性的天年可至168岁,女性可至147岁,或问:天年是否能延长呢?从生物进货的观点来说,如果能更好地发挥生物的先天遗传性与后天的素质;就人体来说,如果在治疗方面更好地利用医学和气功的优势;那么,从理论上讲,天年是可以延长的,人类最终是可以掌握这方面的奥秘的。谈到人的寿限,它一般是小于天年的。且由于每个人后天的生活、地域、环境、劳动、锻炼、精神等许多条件综合为用的结果,人的寿限实际是一个“变数”,而不是算命“先生”所注定的那个“成数”。综上所述,延年是个“可为”的理想;而益寿已是“可为”的现实;而气功正是达到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青少年学生学习气功,可以提高记忆与思维能力(参见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眼睛保健操可以保持或增进视力,同样也可有耳、鼻、牙的保健操;气功还可以使公民的仪态更加端庄肃雅,充实公民的基本教养;由于气功是近代“生物回授学”的学理基础,因此它可以提高运动员各项竞技的能力;由此类推,相信它对工作的工艺水平也会起到某些良好的影响;书法或绘画中有气功,反之,气功也有利于书法技艺的提高。
以上所谈,还只是气功的“小用”。
按照科学家钱学森的论点:“气功是研究人体科学的窗口”,又是“研究中医理论的钥匙(详见《自然》杂志及本刊83年2期)。名医周潜川先生认为中医的经络论、气化论、藏象论、标本论、逆从论……等等许多重要的基本理论,都是古人通过”内观“(即医家的自身印证)和临床实践中逐渐观照总结而来的,称为”内景功法“即《周易》所谓”远观诸物,近取诸身“的说法。以上这些看法,我认为是非常精湛的,估计在10-20年的时间里,将在祖国和世界医坛上开花结果,从而会推动人类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技术革命与技术革新的。
其次,气功是可以发放“外气”为人诊病或治病的,这不仅在我国古典医籍里有记载,而且“外气”的物质性已为现代科学仪器所证实,所以气功不仅是“小乘”利已的,而且还是………………(未完,待续)
编者按:这部分内容是我从超星图书馆(http://www。ssreader。com)里找到并录入下来的,但没有录完,由于为时已久,我忘记了是哪本书里的了,至今还没有找到,谁要是知道,请告知我,我马上录全。
转自:http://tcma.6to23。com/

-------------------
吾 师廖厚泽先生业医60余载,善解经义.辨证用药准确.尤善在疑难杂证中随机拓宽投用“小承气”,屡见转危为安之象,鄙人有幸从师侍诊数载,受益匪浅.兹就其用药心法笔之以文,以翼仲景学说光大发扬,造福人类。
一、通下中焦 缓上焦邪结之势
“阳微阴弦”乃阳气衰微,阴邪痹阻心胸之胸痹心悸之总病机,温阳活血化瘀豁痰,为循其常.观今世之人,衣食丰厚者多,美食及腐热太过,痰浊久蕴,毫聚生变.另一方面,中焦受气取汗主管血浊厚,至于正邪纷扰,由经络里支干杵心胸(脉)。心血周流全身还赖肺气清肃下降,而胃气不降则肺郁贲(左月右贲)不降,以胃气主降是也,据此廖厚泽老师常教诲,“胃气不降”。肺气不扬,血行不畅,临床上心肌梗塞心绞痛、咳喘、肺心病等的发作与饱餐有关,莫不与此关联,而小承气汤功在行气导滞,疏利中焦,不仅可以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还可以畅胃运脾,纯净血液,以及通过降胃气从而引导肺气下降而助行营血,使心肺之气得以舒展。
临床上非但胸痹心痛可用之,肺气制节失常,气上行多需下行少,气载血上的上实下虚之高血压眩晕等,气机郁贲(左月右贲)之肺心病,咳喘,肺胀、痰瘀热充肺之肺等,属于上焦痰热瘀血,气交结上冲之患,莫不皆然,总之消中焦邪积,助脾升胃降,资肺金制节为要。
例如:王某,女,56岁,常发昏厥2年,伴胸闷心悸,气短神倦,脘阻呕恶泛酸,腹胀纳呆,大便干稀不均,舌淡红,苔薄白,脉迟缓,在宜昌中心医院诊为“病窦综合征”,劝其安装起搏器,曾屡服温阳益气,宁心安神中药不效。
处方:人参黄连各2克,党参熟地、焦三仙各20克,丹参白术茯苓、生甘草当归大枣枸杞子各10克,厚朴菖蒲远志各5克,枳壳、酒军各3克,调理月余,随访半年昏厥未发作。
二、通利大肠,助膀胱化气行水
脏象学者以为,脏与腑,互为表里,相互关联,故常有脏病腑治,腑病脏求。如下焦膀胱,除了与肾相互表里外,还与大肠气相关。笔者曾准此治愈一例尿血癃闭案。每发作前必见便结尿混,尿热症,用通利大肠为主要方法,控制了病情,使尿血、癃闭不治而愈。
大黄被广泛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整个病程中,除了其特殊的有效成分外,大黄不是旨在通利大肠,而效在膀胱的化气行水,使肾毒从二便分消,下焦气化平调而愈。
三、逐邪散结 痞满实俱备
“痞满实”皆备为小承气汤的运用指征,廖老师认为,大凡病机相同,或有成实之势者,皆可随机相投。如肠胃之寒热,食瘀的结聚证,火热上走的目赤、口疮牙痛,乳蛾等,热yin于经的疮痛、热痹等,阳热之盛之消渴,肠道受热所致之肠痈等。但是便秘,苔厚,脉弦成洪,腹胀,火气上冲一二证便是,达到釜底抽薪,下热宁血,消积下气的作用,平衡阴阳而病愈。
四,调理升降 助脏腑阴阴平衡
升降平衡是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经曰“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寒热虚实之证,细辨病理,莫不伴随升降平衡内环境的打破,小承气汤寓升于降,寓补于攻,性味平和稳妥,靶组织纵横交错,是由脾胃的特殊生理位置决定的。一方面脾胃之运化受纳,主中焦升降,如户之枢,或虚或实皆可停滞生变。另一方面,胃肠有里表与心肺相联,与肝胆又同处中焦,有土生木郁之说,与膀胱之气化相联,中焦结滞,每致气机逆乱,变化多端,如脾虚胃阻的纳呆、腹胀、便秘,既可因之浊气上冲产生眩晕,又可化生痰浊旁及经脉产生偏瘫,上扰清宫产生痴呆,肝火内酝或肝火上扰而神昏,头风等。另外,湿热蒸熏肝胆之发黄,肝郁脾湿胃火交结上扰之癫狂,治法均可用小承气下火下气,泄浊消积、祛痰、荡涤痰热治之,从调理气机升降平衡而到权衡脏腑阴阳之目的。
(湖北省当阳市中医院   李士佩)
(湖北省当阳市医院 葛传富)

摘自:全国青年中医药论文荟萃 第一卷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93b8b0100069p.html

-------------------
访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海淀大学特邀中医教授廖厚泽谈:
   老中医王慈臣先生生平及学说
   王慈臣先生是兴山县的一位著名中医.出生于l850年 (清道光30年),1936(民国25年)无疾而终,享年86岁,有两男一女,长子王茂友,次子王平之,女儿王XX.
   其婿白香液,系前清拔贡,富文彩,善书法,字极规整。常书“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类辞句.白先生有五子一女,长于白海泉,是兴山早期共产党人,三子白云鹏加入共产党后,于1929年参加宜昌“五一”暴动,因叛徒告密被捕,在铁路坝壮烈牺牲.二子白云鹏受株连在宜入狱.1931年4月,贺龙率红三军过境,深知白先生是我党挚友,书赠了“一片赤心,全家为国”八个大字。
   王老先生幼时拜名医王香斋习医,谙通儒、道及经史子集,常与他来往的文人颇多.其中有宿儒(兼书法家,画家)吴聚奎、宇垦槎,吴氏家境不丰,但很安贫乐道,守正不阿,整日闭门读书看帖,不荀言笑,不事权贵,每逢过年过节,常在三官庙(今县电视广播站址)为人写对联.三官庙是一道现,内有道人数名,王老先生对人木讷,但见到”道人”,还偶尔拄立寒喧数句,尚似有礼。王老先生对道士常不屑一顾,但对某些通晓气功功夫的“道人”并不见弃,这可能是因为王老先生医学与古时道学有某些渊源之故,或因王老先生既通医又通晓气功的关系。
   家父廖澍忠,字汝霖,与王老先生有一段渊缘,并事王老先生如父亲,这是因为家父与王老先生的女婿白香液是拜把兄弟,加之家父爱才怜才,认为王老先生对学说有深厚功底,又精通岐黄之术,王老为人正直,刚毅木讷,不事权贵。据家父常言,王老先生青年时期,曾在晚清作一任小官,后来发现清廷腐败,官场非他这样气质的人所宜久留之处,遂坚辞官职,退居民间,矢志行医,活人济世,以祖国医学为已任。
   1927年5月,四川军阀杨森部窜到湖北“讨伐民众团体和屠杀农民”,后被西征军鲁涤平、张辉瓒部击败,败退兴山,骚扰百姓,绑走县长彭祖光。6月,北伐军第二军长鲁涤平光复宜昌后,率部追剿杨森残部(俗称棒老二),此时,兴山既无县长,又无驻军,经白海泉等共产党人倡议,成立“地方行政委员会”,各界人士推举王慈臣为委员长,主持县政,稳定局势。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转入地下,官兵还乡,因王先生是人民遴选,为人正直,民望很高,他仍以行医为生,未遭到反动派的清算。由于家父事王老如父(其恭敬、爱护之情有甚一般父子),其衣食住行以及零花钱,概出我父亲供给,于是王老先生为人治病,从不取值,有孤寡人卧病,无人到王宅延请,只要托人带个口信,他必前往诊治,从不拾咎。
   他的容貌,极象当今画家蒋兆和先生为李时珍造像所想象的李氏容貌和气质,金木型格局。身材不高而修直,细皮白肤,无须、眉白,两臂较平人稍长,声波低沉,语言吐字清晰而稍具“夹舌”(即所谓“商音”),走路步缓而矫健,至高龄亦不喜人搀扶,目光正视而有神,不苟言笑但气质善良。他的生活起居,饮食除出诊或赴宴外,几乎一日三餐都在我家,不饮酒,不零食,饭量不大。早餐家父常在门口台阶停立闲候,总要等他来后共进早膳。王老起身早,直到他八十岁左右才起身稍迟了些。他不常生病,也不常服药,但偶尔常与我父亲“品药”(抓一剂药,或1-2味草药),或煎或泡,尝其性味功能。他出诊回来,遇有疑难重症获愈,或虽未痊愈,但病机大转者,必与我父亲絮叨”理、法、方、药“之奥妙所在。我下学回来父亲必叫我另具一凳,在旁恭听,常到八九点钟精神不支,才让我入睡。某次他对我父亲说:“澍忠,你老二心细些,善读书,能否叫他将来在课余之时,我教他一些中医知识,以后为人排忧解难。一则感谢你对我的知遇;二则循此前进,将来跻身医林,把我们的心愿继承下来,为社会尽力。”家父应声曰:“如是乃我大愿,敬祈佳惠,感戴莫名也”。他说:“你的老二,乳名三乐,《经》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一乐也;父母双在,兄弟俱存,二乐也;得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今因于此,乃倡此议,往后要说的道理颇多,既承赞同,今后可从古典经书入,旁及望闻问切诸技,尤当谙熟古代作人处事之道。我有机会外出看病,要尽量争取,从旁观摩,方期有成,医理不明,暗刀杀人,医德不彰,形似含灵贼子,名利何与也。”家父促我曰:“速拜受教。”王又说:“拜则礼也,如真有志于此,当依吾数事。
   其一,中医博大精深,毕一生精力于些,尚嫌不足,苟不立志苦学精进,不可教也。汝今能持否?
   其二,古云,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之士不可任也,非廉洁之士不可信也。仁者,对病人有“割股”之心,虽有前嫌,亦不计较;廉洁者,只求糊口,不可以此发财,或苟图名利,借技招摇,以致欺世盗名,汝今能持否?
  其三,行医可以收诊金脉润,但必须合理,不可宰割病人,不准从病人头上盘剥,汝今能持否?”
   我稍事思索,应声答曰,“谨从,不违”。他随说道:“说则易,做则难,不可儿戏”。他又说,“要常读《文昌帝君阴骘文》以自持自警”以上这些话,在以后朝夕相处中又听过若干次,今集于此,以为追思。
   王老先生古书读得多,治学水平又高。他推崇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
   在伤寒与杂病的治疗上,他有两句口诀,这里把它写在下面。(至于学术上的论证,比较专〔业〕,不赘述。) 麻杏可甘汤   温病第一方 柴胡桂枝汤   补虚第一方
   他说,只要把其中精义学通,又善于积累临床经验,自然对温病与伤寒可以豁然无惑,对杂病亦必获得某些新义,从此深究,可以登堂入奥而免走弯路,从而也可以明白仲景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医圣的原因所在。
   他既认可中医能治病,而且也能养生。但他不主张“是药都吃”,尤其不主张常吃丸散膏丹。他治病大致只须药1-2剂就见效。他不完全同意“偏方治大病”之说,但他也不完全反对偏方,他认为偏方的使用必本正法,否则,偏方偏法就偏而无边,必致杀人,他开的药,除另有嘱咐外,一般不要求久煎,而且不能服第三煎。他说第三煎有毒,此乃古规,见于《伤寒论》。他也不主张医生开“大包药”,动辄每剂药数斤或十多斤。他用药,份量都很轻,。他也不主张开很苦的药,他的药都很好喝,不太苦,有时反而很甜。他治病态度庄重,不苟言笑,而且从不多说预后,从不吓唬病人。遇重病人,总是说,好好吃药,吃吃看看,不好再换方。他从不在病人面前诋毁前医,有的病人拿前医处方给他看,他只说换个方吃吃吧!但他一到我家,见到我父亲,常是滔滔不绝地分析前医之误,同时对我说,以后对这类病该如何处理云云。
   他对《伤寒论》的处方或其他的主要处方,或他自创处方,均有“方意详解”,以后可逐步介绍。  
龚勇 整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93b8b0100069o.html

-------------------
受教!
相关文章
 五行相侮
 两乳和肚脐之间长痘
 中医男科学 阳强 上课笔记
 冬葵子
 车前叶粥
 地球的自我调整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