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中药浅谈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味药可以有很多的功效,不能一一指出,所以只是列出它具有最突出表现的功效。针对最突出的功效,举出了最常应用的病证。并非是只要出现以下的病证我们就用这味药,而是在以下病证中具有适合此药的病机时才应用。所以在学习中药时应注意分析什么样的病机适合这种药。也就是说每一个病自有它的病机,那么每一味药自有它的药机所在。
麻黄

适应证:
1、用于风寒感冒
解表——发汗——宣阳(振奋阳气,使阳气抗邪)
人体以阳气来抗邪,感阴寒之邪以后伤阳,使阳气失于宣发(郁滞)不能抗邪。所以我们通过发汗的方式,来宣发阳气以抗邪。发汗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汗出情况是观察阳气宣散的一个表象。若周身汗出代表周身阳气通行,才能使邪气祛尽。
同时应注意发汗过多则会宣泄阳气,所以宣阳的基础是阳气充足。
麻黄无甘味,不能助阳,所以宣发阳气的同时会伤阳,故外感病时配伍桂枝,内伤病时配伍附子(注意:用量应小,以防助热)
2、咳嗽气喘
并非所有咳嗽气喘都用麻黄。(咳嗽是由肺气被郁失宣引起的)麻黄性温,故作为主药时应用于阴邪所致咳喘。
3、风水水肿
风水水肿用麻黄发汗一定是表证期,有恶寒、发热。水邪在表,用麻黄发汗后,汗出使阳气宣散,邪气得出,部分水邪从尿而走。
阳虚导至阳郁而生郁热:舌红、心烦
所以麻黄发汗利水时常合用生石膏清热(石膏并未起到利水的作用)
阳郁水肿之实证常用麻黄。若虚证有气机郁滞的病机,也可少用一点佐制,宣畅气机。

今天就贴这些,如各位同仁,感兴趣的话。会陆续整理,跟贴。


                                                               ------------------------来自丁香园abigwolf

[ Last edited by 水神 on 2006/7/21 at 15:43 ]
-----------其它应用:
综上所述,麻黄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都是“宣发阳气”的体现。又因麻黄辛温,所以阴寒之邪(寒、湿、饮)导致的阳气郁滞均可使用。
麻黄
多用:发汗宣泄阳气;少用:宣阳通经
与活血药同用:助活血
与补气药同用:助升提
与温阳药同用:助布散阳气
1、阳郁周身所引起的皮肤病常用麻黄。但津血枯燥时,用荆芥防风苏梗代替,它们虽柔和但到达络脉的作用弱,能宣但容易祛邪不尽。
2、胸中气滞:表现为胸闷、刺痛阵发性,舌紫暗。
用活血化瘀药同时可稍加麻黄,助通经脉,但需少用。
现代药理:麻黄选择性扩张动脉毛细血管。治疗顽固性末梢神经痛 验方:止痛散乳香没药元胡各等分、1/20麻黄)
3、邪气久伏(阴邪久伏、阳气不盛)的很多慢性疾病,常配以前胡桔梗、苏梗,发越郁阳,透散伏邪。
麻杏苡甘汤+六味地黄:治乙肝,伏正透邪
4、邪郁局部的痰核瘰疬应少用麻黄。因为麻黄重用时走全身(耗散一身阳气,伤阴血),只有少用时才入局部。(且必须配伍引经药,阳郁局部经脉时少用,)
阳和汤治阴疽:仅用麻黄5分,轻清宣畅阳气,补血同时鼓动阳气。
-----------写得很好啊,读了有启发,谢谢。

不过第二条商榷一下,麻黄性温,故只适用于阴邪所致咳喘,这个不全面。单味药当然多有偏性,但是放在一个方剂中就还要受其它配伍之药的影响。

例如伤寒论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条说无大热,并非无热。在此用麻黄不是散寒发汗,而是宣肺平喘,所以此证虽以热邪为主,不避麻黄。当然,同时有用石膏。

定喘汤主治哮喘,病机是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此喘病机寒热错杂,麻黄在此散风寒平喘息两个作用都有,方中只有两味凉药-黄芩、桑白皮,温药倒有五味(引用的..,呵呵),麻黄照用不误。

可见麻黄虽温,热证或寒热错杂之证亦可酌情应用,关键在于怎么配伍。另外炙生有别,大家都知道,我就不献丑了,呵呵。

一点意见,如果说得合理能入abigwolf 兄法眼,对你所写的文字有所裨益,不胜荣幸。
                                                                     ---------------巍子
-----------谢谢巍子老师的点评和肯定。希望您可以继续关注,继续批评。
写得不够全面,用词也不对。
麻黄作主药时,适用于阴邪所致咳喘。这样说,是不是应该对一些呢?
我会继续整理,跟帖的。
-----------注意事项:
1、麻黄宣发阳气的功能应从用量上整体把握。根据阴气充足的程度,选择用量。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和阳郁实证。麻黄15g即可宣发周身阳气。
2、虚证病人应慎用麻黄,并注意配伍。
麻黄伤气,用多则导致心悸;再多则引起喘而郁冒。
血虚者用麻黄易引起心悸(气血不和所致)、喘、烦躁而头晕、口干。此时应少用麻黄并配以和血药(不滋腻,不敛阴邪,不碍阳气宣散) 如 生牡蛎,生白芍,生白术
3、瘀血,痰浊(均缓慢形成,难以速祛)用麻黄一定要少量,起透散作用。
4、邪入血分时麻黄应少用,辛燥伤血。
-----------谢谢版主给予指正的同时,加了一分给小弟。
只是初学者,的确是难逃学院派以方测证之风。
我所总结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另一位年长一些的金匮老师。
有幸跟他一起学习,他的临床也很好。只是,大概我的临床经验较少,总结不是很恰当吧。一定注意这个问题:要多临证,多读书,多总结。
-----------桂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春季,刚冒芽时采集,秉受春天升发之气。越嫩越好,越靠近尖部辛味越大,越靠近干部温性越大。
桂枝辛甘,既能通阳又能温阳。
细辛——通阳(不能温阳)
麻黄——宣发阳气(不能温阳)
桂枝——温通阳气:有燥性,易助热,服后易口干、咽干、大便干、心烦、舌红(阳气通行不开,郁而化热)头痛,应减量或加佐制药,如养阴生津通便且不滋腻生白芍、知母、生白术。用多化燥则口鼻出血
桂枝入心经(心主血脉),故通阳气同时可通血脉,既走表又走里化气,既入肾经,温养肾阳,振奋肾气,又入脾经,振奋脾气。
故桂枝入心、肺、膀胱、肾、脾经;既可发散,又有补益作用。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
⒈解肌,指使筋脉通利,并受到濡养。桂枝易伤津液,所以需与白芍配合时解肌作用较强。而麻黄祛邪伤正气,故不能解肌。
⒉发汗:桂枝本身不能发汗,具有通阳作用而不能宣阳。故桂枝温通而不是宣通,用桂枝后,需温覆取汗。
“无阳不作汗”——因此用麻黄发汗的同时应配桂枝助阳发汗,实证时以麻黄为主,虚证时以桂枝为主。
-----------⒊ 桂枝的辛温作用大于甘温,可振奋阳气,温通经脉,通阳助阳解表。
桂枝:通阳气;白芍:敛阴气,和血脉 。故二者相伍,一阴一阳,使气血充足,血脉通行,肌肤得以濡养。
如表虚证时,汗出,伤及津液,不能濡养肌肤,此时可合白芍。
(而麻黄汤证的肌肉酸痛是阳气郁滞引起。)
-----------⒋ 温通经脉:
①阴寒之邪阻滞气血运行导致血脉瘀滞者,用桂枝温通经脉,但血脉瘀滞本身会伤血脉。而桂枝辛温,多用则生燥伤血,所以桂枝量应小即“血病忌燥”,一般桂枝配芍药和血脉,防桂枝燥而伤血。也可配生地麦冬当归等阴柔之药。
②桂枝通经脉而不通血脉,故黄芪桂枝五物汤中主要用芍药和血脉,和络脉。
筋骨或脏腑经脉痹阻时会引起疼痛,并伤及津液,因此,此时应注意用量。
枳实、桂枝配伍走中焦,用以治阳虚中焦痞证,而中焦病及血脉,导致络脉不和时应配伍白芍。
④若中焦虚寒,则可见阳虚、气虚,此时津液不能布散而导致阴伤,故中焦虚寒选用温药时,应注意顾护津液: 脏寒时选干;经寒时则选蜀椒、细辛、生姜等温经散寒而又不助热之药。
(阳气虚滞不能生津化气,消渴——燥热,用大量寒药直折其火,同时用桂枝反佐以化生津气)
④若恶心呕吐,四肢厥冷、泄泻:此时津液已伤,如用桂枝、附子、干姜则更伤津液,所以选温经散寒而不助热之药。
大建中汤——中焦寒疝: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⑥妇科温经汤、桂枝茯苓丸中均有桂枝,此桂枝用以振奋阳气以散积聚,并非用以活血。
温经汤:寒邪入血分(胞宫),日久寒邪化热(寒热错杂证)。症见小腹冷痛,畏寒肢冷,心烦,手足心热。用桂枝通阳气以散寒邪(桂枝可入血分),因有阴伤故方中用大量麦冬。
⑦实邪在血脉导致冲脉上逆,故见轻微恶心:用半夏;血脉已伤,不可破血,故用和血药:当归、白芍、丹皮
⑧ 痹证:为湿邪所致,既伤阳气又伤脾气。引起气血不足、阴津不足:症见口干,心烦 。见金匮中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辛温,易化热化燥。此时可用生白术,健脾运湿生津液。
佐制桂枝的药:气分——生白术佐制桂枝;血分——生白芍佐制桂枝。应注意佐制桂枝药的药量应大于桂枝。
-----------5、助阳化气:
桂枝入上焦:通心阳;入中焦:振奋脾阳;
入下焦 :通肾阳;在表: 通卫阳。
由此可知,寒饮之邪郁遏阳气者皆可用。如蓄水证:桂枝通阳化气(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小建中汤皆可振奋脾阳,祛阴邪化饮邪,生正气,使脾气有化生之机。
桂枝与肉桂的区别应用:阳虚不能行使气化作用时——桂枝;阳虚不能行使
温煦作用时——肉桂。
桂枝与党参或黄芪同用可健运脾气。
6、平冲降逆且可通心阳——如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
此时如恐桂枝助热则以薤白代之,通阳而不助热。
阴寒之邪(寒邪、饮邪)扰动气机上逆有两种方式:①循冲脉上逆②阴寒邪盛,带动冲气上逆。饮邪既可循经上逆于冲脉,又阻滞气机导致气机不利。
以上为桂枝的临床应用。
麻黄与桂枝的药性区别:
麻黄:辛温,不助热,伤阳气(宣通)
桂枝:甘温,助热,养阳气(温通)
相关文章
 急寻木槿花
 赤茯苓散(《圣惠》卷五。)
 请问先生脾寒如何需注意什么,如何食疗?
 李妓梦遗咳嗽
 黄耆丸(《圣惠》卷八十一。)
 乌金散〔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