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 |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
12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服夜二服。 |
汤剂 | |
13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②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
14 |
附子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15 |
桂枝芍药知母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 |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汤剂 |
16 |
黄芪桂枝五物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汤剂 |
17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
汤剂 | |
18 |
瓜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
19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①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汤剂 | |
20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
汤剂 | |
21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
汤剂 | |
22 |
枳实薤白桂枝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瓜蒌实一枚(捣)。 |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
汤剂 |
23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
汤剂 |
24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
25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
汤剂 | |
26 |
甘姜苓术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汤剂 |
27 |
厚朴七物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
汤剂 |
28 |
厚朴麻黄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剂 | |
29 |
当归建中汤 |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疾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若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内补方。” |
当归四两,桂心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 |
汤剂 |
30 |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 |
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 |
右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
汤剂 | |
31 |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
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
汤剂 | |
32 |
小续命汤 |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 |
汤剂 | |
33 |
开心散 |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开心散,主好忘方。” |
右四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 |
散剂 | |
34 |
槐花散 |
右修事了,方秤等分,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 |
散剂 | ||
35 |
竹茹汤 |
《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治胃热呕吐,竹茹汤。” |
干葛三两,甘草三分(炙),半夏三分(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 |
右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竹茹一弹大,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
煮散 |
36 |
辛夷散 |
《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肺虚,风寒湿热之气加之,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
辛夷仁、细辛(洗去土、叶)、藁本(去芦)、升麻、川芎、木通(去节)、防风(去芦)、羌活(去芦)、甘草(炙)、白芷各等分。 |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
散剂 |
37 |
《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yin,或发赤疹㾦㿔。” |
当归(去芦)、白芍药、川芎、生地黄(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风(去芦)、荆芥穗各一两,何首乌、黄芪(去芦),甘草(炙)各半两。 |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煮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