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采取适当措施来颐养心身,增强体质,却病延年。
第一节 养 生
学术流派: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
养生方法:畅情场,慎起居,适寒温,节饮食,勤运动等
养生目的:非长生不老,返老还童
而是良好的健康状态和最佳的生活质量
一、天年与衰老
(一) 天年:人的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即天赋之年寿。
《养生论》“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神俱,皆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阶段的划分:
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
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曰中年
六十曰耆(qí),七十曰老,八十曰耋(dié),九十曰耄(mào),九十以上曰寿考
(二)衰老
1.概念:指随年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2.机制:
(1)阴阳失调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2)脏腑虚衰
肾为先天,脾为后天,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肝主疏泄,肺主气司呼吸
(3)精气衰竭
“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类经·摄生类》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适应自然规律
《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以养阳,秋冬以养阴,以从其根。"
(二)重视精神调养
1、避免不良刺激
其一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身体上的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三)房事有节
注意节育保精。
(四)注意形体锻炼
(五)谨和五味
1、饮食之宜忌
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忌温;
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浊忌凉;
平体之人,宜进平衡饮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素问·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五谷:稻、黍(黄米)、稷(粟-谷子)、麦、豆
五果
五畜
五菜
(六)防止病邪侵害
其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其二"避其毒气"以防"染易"。
其三实施药物预防。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适应自然规律
《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以养阳,秋冬以养阴,以从其根。”
(二)重视精神调养
1、避免不良刺激
其一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身体上的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三)房事有节
注意节育保精。
(四)注意形体锻炼
(五)谨和五味
1、饮食www.med126.com/wszg/之宜忌
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浊忌凉;平体之人,宜进平衡饮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素问·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六)防止病邪侵害
其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其二“避其毒气”以防“染易”。
其三实施药物预防。
三、养生的主要方法
(一)顺时摄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此春气之应……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勿夺,此冬气之应……”
(二)调神养生
《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调神的方法:
1、养静藏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动形怡神
动形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各种锻炼形式。
3、移情易性
移情:排遣情思,使思想焦点转移他处,或改变内心焦虑的指向性,使其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
易性:改变心志,包括改变或排除其错误认识、不良情绪或生活习惯。
具体方法: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
(三)惜精养生
古称男女交媾为房事。
1、节欲保精
2、注意房事卫生
(四)饮食养生
1、注意饮食卫生
2、提倡饮食有节
3、克服饮食偏嗜
4、药膳保健
(五)传统健身术
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各种气功及武术运动。
(六)药物养生
(七)推拿、针灸养生
第二节 预 防
《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
1.调畅情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恬:安静; 淡:愉快; 虚:虚己以待物; 无:无贪欲妄想
2.饮食有节
(1)饮食定时定量
(2)饮食无偏嗜 寒热、五味
3.起居有常
(1)顺应四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2)劳逸结合
4.顺应自然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衣食顺应自然
5.锻炼身体
6.药物预防
板蓝根冲剂预防病毒类疾病
7.避其毒气
邪气虽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但有时可变成主导性因素。
二.既病防变
(一)外感病的早期治疗
伤寒以外感风寒之邪为主的外感热病,以循经传为一般规律,但也有越经传,表里传,随经入腑等但多始于太阳经,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为特点,早期诊断,以发散外邪的方法治疗,截断其发展。
2、温病的早期治疗
温病是一类感受温热病邪所致的急性热病。有卫气营血四阶段的传变,和逆传心包,但应抓信卫气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苔薄白边尖红,脉浮数为其特征。早用辛凉解表兼清气分之邪,以阻断病情。
(二)内伤疾病的早期治疗
内伤疾病多由情志刺激、劳逸损伤,饮食起居所引起,多先影响脏腑气机,进而导致脏腑形质的损伤,故早治在于调气。
另外,脏腑之间的疾病传变多按五行生克,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故应早做预见性的治疗。
第三节 治 则
一.治则的概念
1.含义: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守的总的法则。
2.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是确立治法的理论依据,治法则是在治则指导下确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
(一)治标与治本
1. 标本:是相对概念,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和现象。
2. 以邪正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病因与症状: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以先后言: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以原发和继发言: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以表里言: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
标本的区分与运用,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或主要方面。
3. 具体运用:
(1)标急则治其标:
如以原发病与继发病而言,在肝病基础上形成的臌胀,则肝病为本,臌胀为标,宜先化瘀利水,再治疗其肝病。
(2)标缓则治其本:
内有脾阳衰微下利清谷不止,外有感受寒邪身体疼痛,里证较急,故急当救里。
(3)标本俱急则宜标本兼治
如热性病过程中,邪热里结为本,阴液受伤为标,则宜标本兼治,采用清热泻下与滋阴通便共用。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又称逆治,是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即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具体运用:
(1)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又称以热治寒。
(2)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又称以寒治热。
(3)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功用的方药来治疗。
(4)实则泻之:邪实病证表现实证的征象,采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
2、反治:又称从治,指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的性质而治的一种法则。即采用方药性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具体运用:
(1)寒因寒用: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又称以寒治寒。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热厥证——热伏于里,邪热极盛,阻遏阳气不能外达,而现手足厥冷,脉沉等假寒之象。
(2)热因热用: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又称以热治热。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格阳证——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如妆。
(3)塞因塞用:指使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又称以补开塞。适用于真虚假实证。
脾气虚,出现纳呆,体倦乏力,舌淡脉虚,反见脘腹胀满,大便不畅的假实性症状。
(4)通因通用:指使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又称以通治通。
热结旁流
因瘀血所致的崩漏。
(三)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1)根据不同季节的天时气候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等,这种原则称为因时制宜。
(2)“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炎热的夏季,应少用热药,饮食亦以清凉为宜,寒冷的冬天,当慎用寒凉之药,饮食也以温热为佳。
2.因地制宜
(1)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和方药等,这种原则称为因地制宜。
(2)感冒:
3.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和方药,这种原则称为因人制宜。
(1)年龄
小儿 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忌用峻剂,药量宜轻。
青壮年 正气旺盛,体质强健,多现实证,重于攻邪,药量宜重。
老年 生机减退,脏腑气血已衰,多现虚证,祛邪勿伤正。
(2)性别
妇女有经带胎产诸疾。
(3)体质
体质强者或偏阳热体质者,病多实,热证,耐受攻伐,用药量宜重,慎用温热。
体质弱者或偏阴寒体质者,病多虚、寒证,药宜用温补或补益之剂,慎用寒凉。
三、基本治则
基本治则有: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整脏腑,调摄精神。
(一)扶正祛邪
1.概念:
1)扶正: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适用于虚证。
2)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适用于实证。
2.应用
(1)运用原则
其一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
其二根据邪正盛衰决定其运用的方式的先后与主次
其三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2)运用方式:
1)单独使用
扶正:适用于纯虚证,真虚假实证,及正虚邪不盛虚证。
祛邪:适用于纯实证,真实假虚证,及邪盛正不虚实证。
2)合并使用: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气虚感冒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温热病(清热兼养阴)
3)先后使用:适用于虚实夹证。
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
适用于其一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或虽有正虚但尚能耐攻者;
其二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或微实微虚者。
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
适用于其一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 虫积
其二病情甚虚甚实,而病邪胶痼不易扩散者。
如:肿瘤病人极度虚弱者,应先扶正,后活血等法
(二)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1)抑其阳盛:阳盛则热所致的实热证,治热以寒
(2)损其阴盛:阴盛则寒所致的实寒证,治寒以热
2.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3.具体运用:
(1)阴阳互制的补虚方法
滋阴以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扶阳以制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阴阳互济的补虚方法
根据阴阳互根理论,
阴中求阳:在治疗偏阳衰时,在扶阳剂中佐用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在治疗偏阴衰时,在滋阴药中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阴阳并补
阴损及阳:充分补阴基础上配合补阳剂。
阳损及阴:充分补阳基础上配合补阴剂。
(4)损益兼用
1)阴阳偏盛病变中:
阴盛则阳病——宜在温散阴寒时佐以扶阳
阳盛则阴病——宜在清泻阳热时佐以滋阴
2)阴阳偏衰为主,兼有阴阳偏盛:补其不足,兼损其有余。
(三)调理气血
1.调气
(1)气虚则补
(2)气滞则疏
(3)气陷则升
(4)气逆则降
(5)气脱则固
(6)气闭则开
2.理血
(1)血虚则补
(2)血脱则固
(3)血瘀则行
(4)血寒则温
(5)血热则凉
(6)血出则止
3.调理气血关系
(1)气病治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虚宜顾其血弱,气郁宜顾其血滞,气逆宜顾其血乱
(2)血病治气
气病则血自病,气和则血自和
血虚者补其气血自生,血滞者行其气而血自调,血溢者调其气而血自止。
但气随血脱者,则先益气固脱止血,病缓后再进养血之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四)调理脏腑
1.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
(1)调理五脏阴阳气血失调
1)心之阴阳失调,其病机特点主要表现在心阳偏盛偏衰与心阴不足;
心阳不足——补益心阳
心阳欲脱——益气回阳救脱
心火炽盛——清心泻火
心阴虚者――补心阴,安心神
心之气血失调,其病机特点主要表现在心之气血偏衰与心脉瘀阻。
心气虚者――补养心气
心血虚者――补养心血
心脉瘀阻――活血袪瘀
2)肺之气血阴阳失调,其病机特点主要表现在肺气与肺阴的失调。
肺气虚者――补益肺气
肺气壅滞――宣肺散邪
肺阴不足,阴虚火旺――滋养肺阴,清金降火
3)脾之气血阴阳失调,主要侧重于脾阳与脾气虚衰。
脾不统血――补气摄血
脾气下陷――补气升提
脾虚湿阻――健脾燥湿
脾虚水肿――健脾利水
脾虚带下――健脾利湿止带
4)肝之气血阴阳失调,主要侧重于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
肝气郁结――疏肝理气
肝火上炎――清降肝火
肝血虚者――补养肝血
肝阴不足――滋养肝阴
肝阳上亢化风――滋养肝肾、平肝熄风潜阳
5)肾之气血阴阳失调,主要侧重于精气阴阳不足。历代医家多持主虚无实说。
肾精亏损――填补肾精
肾气不固――补肾固摄
肾阴不足,阴虚生热――滋阴清热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温阳散寒
(2)调理六腑阴阳气血失调
1)胆的阴阳气血失调,侧重于:
胆腑湿热――清热利湿通腑
胆气郁滞――疏肝利胆
胆郁痰扰――清热化痰解郁
2)胃之阴阳气血失调,侧重于阳盛、阴虚和阳虚。
阳盛胃热――清泻胃火
脾胃虚寒――温补中焦
胃阴不足――滋阴益胃
3)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故二肠病变多从脾胃论治
4)膀胱的阴阳气血失调,侧重于:
膀胱湿热――清热利湿
膀胱虚寒(从属于肾)――温肾扶阳
5)三焦与人体上中下三部相应脏腑机能密切相关,故三焦病变,可从相应的脏腑来论治。
常用疏利三部气机――调畅三焦水道
(3)调理奇恒之腑阴阳气血失调
奇恒之腑所藏之精源于五脏,其功能状态亦多从属于五脏,故奇恒之腑的病变,多从五脏论治。
骨与髓病――肾
脑病――肾、脾、心
女子胞病――肾、肝、脾、心
脉病――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胆病――同上。
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
(1)根据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来确立适宜的治法
心为阳脏恶热――清心泻火,清暑安神
肝属木,喜条达――疏肝理气解郁
(2)根据脏腑气机规律来制订适宜的治法
肺宜宣宜降――咳喘、胸闷――宣肺散邪、降气宽胸
脾宜升――脾气下陷――益气升提
胃宜降――胃气上逆――降逆和胃
(3)根据脏性苦欲喜恶来制订适宜的治法
苦欲即喜恶
脾喜燥而恶湿――脾虚湿阻――宜甘温燥湿,忌阴柔滋腻
胃喜润恶燥――胃阴虚燥热――宜甘寒生津清热润燥,忌温燥之品
3.调理脏腑之间的关系
(1)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确立治则治法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治则治法
治则 治法
补母 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
泻子 肝火旺泻心,心火旺泻胃
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治则治法
治则 治法
抑强 佐金平木(木火刑金,泻肝清肺)
扶弱 和肝健脾(肝虚影响脾胃,木不疏土)
3)根据五行制化规律调节
综合生克进行调节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抑木扶土,培土生金,佐金平木
(2)根据五脏互藏理论调节
一脏统五脏,五脏纺一脏,人体任何功能,既受五脏共同调节,又有主从之分。如呼吸:
肺主气,肾主纳气,肝主调畅气机,脾主运化水谷,以生宗气,心主血脉而藏神,心血养气,心神调节呼吸。五脏均参与呼吸,但以肺脾肾为主。
(3)根据脏腑相合关系确立治则治法
《灵枢·本输》指出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
(1)脏病治腑与腑病治脏:
腑病治脏:膀胱(《灵枢·本输》)实则闭癃,虚则遗尿。
虚则补之――补肾固摄
脏腑同治:脾胃同治
(2)实则泻腑与虚则补脏:
脏的生理特性: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以藏为贵。――邪客于五脏,袪邪泻实,须经腑而去,邪方有出路。
腑的生理特性: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和。――六腑虚证,不宜通泻,当着眼于补脏。
实则泻腑:五脏六腑皆可表现为实证,可泻其相合之腑而令邪有去路。
由于“六腑皆出于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灵枢·本输》),故泻腑主要是从胃、胆、膀胱求之。
“小肠燥矢,多借胃药治之”,大肠“与胃同是阳明燥金,故又多借胃之法治之”(《血症论》)
虚则补脏: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常以调补脾,肾为重点。
(五)调摄精神
精神状态良好―――疾病好转或痊愈
精神异常―――病情加重或恶化
1.调整患者的治疗心态
2.情志之病尤重心疗
疑红虫用丝线
3.以情制情,改易心志
大萝卜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