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医药学概论》是将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加以整合,通过概括性论述,突出其精要,让初学者易学易懂又易于掌握其重点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形体官窍)、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常见中药,包括总论(中药的作用、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用药剂量与用法)、各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外用药及其他)。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自学、课间见习等教学形式,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药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本课程按72学时、4学分设计。目前是药学、护理、保险、英语、营销、制药工程、计算机、应用化学、应用心理等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 ※<教学内容> 绪 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l.掌握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中药学概念。2.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3.了解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二)教学内容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3.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重点难点提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病、证、症的联系与区别。(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应用演绎结合归纳法授课。 上篇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本章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节。重点难点提示:1.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概念2.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精、气概念在古代哲学中与中医学中的区别。4.五行的内涵(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应用演绎结合归纳法中国卫生人才网授课。 第二章 藏 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共同的生理特点。5.熟悉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6.熟悉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7.了解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特点。(二)教学内容本章分五脏、六腑、奇恒之府、脏腑之间的关系四节。重点难点提示: 1.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点。2.心藏神的涵义;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脾气主升的体现;肝气的疏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肾藏精的含义;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关系。3.六腑的含义及共同生理特性。4.胃气的含义;三焦的概念内涵。5.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6.心肾相交;肝肾同源;肺肝升降协调;脾肾先后天关系;脾与胃之间的关系。(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应用演绎结合归纳法授课,结合讨论、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及功能。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二)教学内容本章分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五节。重点难点提示: 1.精的概念,精的生成和功能,中医学中“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精气学说中“精”的区别。2.气的概念,气的生理功能,气机与气化的区别与联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3.血的概念,血液的生成和生理功能,血液的循行正常必备的条件。4.津液的概念,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5.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应用演绎结合归纳法授课,结合讨论、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四章 经 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流注次序。3.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二)教学内容本章分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四节。重点难点提示: 1.经络的概念,经络绦系统的组成,经脉与络脉的关系。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应用演绎结合归纳法授课,结合讨论、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五章 形体与官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形体与官窍的概念。2.了解形体与官窍的生理功能(二)教学内容。本章分形体、官窍两节。(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学生自学为主,课堂提示为辅的教学形式。 第六章 病 因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病因的概念。2.掌握六yin、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yin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3.掌握七情的概念,熟悉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4.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5.熟悉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二)教学内容本章分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的病因、其他病因四节。重点难点提示: 1.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2..六yin的概念、六yin致病的共同特点,六yin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六气与六yin的划分。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对脏腑气机的不同影响。4.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和各自致病特点,瘀血与血瘀的区别。(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应用演绎结合归纳法授课 第七章 发 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二)教学内容本章分发病原理、发病类型两节。重点难点提示: 1.发病、正气、邪气的概念,发病的基本原理。2.发病的主要类型,合病与并病的区别。(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应用演绎结合归纳法授课 第八章 病 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l.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4.掌握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6.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病性转化(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二)教学内容本章分基本病机、疾病传变两节。重点难点提示: 1.病机、基本病机的概念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真假与虚实错杂的区别3.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病机特点。4.气的失常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气虚病机的形成原因,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气的失常与相关脏腑的关系。5.血的失常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血虚病机的形成原因,血的运行失常在病理状态上的体现。6.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主要的病理变化。7.疾病传变体现在哪两个方面,8、病位传变的具体规律。(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应用演绎结合归纳法授课。 第九章 防治原则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预防、养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概念和预防的基本原则。2.掌握治则的概念,掌握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3.熟悉养生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基本方法。(二)教学内容本章分预防、治则两节。重点难点提示: 1.预防、养生、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概念和预防的基本原则;预防与养生的关系。2.治则、治法、治病求本、扶正与祛邪的概念;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治则。3.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的不同;扶正与祛邪的区别。(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应用演绎结合归纳法授课。 下篇中药学 总 论 第一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二)教学内容本章分中药的产地、中药的采集两节。重点难点提示: 熟悉道地药材的含义,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及对待道地药材的正确态度。(三)教学形式与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只作自学提示。 第二章 中药的炮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火制法等常用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炮制方法。(二)教学内容本章分炮制的目的、炮制的方法两节。重点难点提示: 炮制的含义、炮制的目的。(三)教学形式与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只作自学提示。 第三章 中药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药的基本作用及作用的基本原理、中药作用的内容。2.熟悉中药功效与主治的含义及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中药功效的分类。(二)教学内容本章分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中药的功效两节。重点难点提示: 1.中药的基本作用及作用的基本原理,中药作用的内容。2.中药功效与主治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形式。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质地的关系,及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7.掌握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二)教学内容本章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五节。重点难点提示: 1.四气的含义及具体作用和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2.五味的含义及具体作用。3.性味与功效合参的重要性。4.升降浮沉的含义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5.归经的含义、归经是怎样确定的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6.毒性的含义以及西汉以前与东汉以后的“毒药”含义有何不同。(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形式。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二)教学内容中药的配伍。重点难点提示: 配伍的含义、目的及药物“七情”。(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七章 用药禁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配伍禁忌的内容,了解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容。(二)教学内容用药禁忌。重点难点提示:1.用药禁忌的内容及对待十八反、十九畏的正确态度。2.“十九畏”与“相畏”的区别。(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形式。 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2.了解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二)教学内容本章分中药的用药剂量,中药的用法两节。(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各 论 第一章 解表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2.掌握药物10,熟悉药物11味,了解药物2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发散风寒、发散风热、调和营卫、通鼻窍、宣肺、通阳化气、透疹、升举阳气、和解退热等术语含义。5.了解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掌握: 麻黄 桂枝 紫苏叶 防风 羌活 白芷熟悉: 荆芥 香薷 细辛 苍耳子 生姜 辛夷了解: 藁本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掌握: 薄荷 菊花 葛根 柴胡熟悉: 牛蒡子 桑叶 升麻 蝉蜕 蔓荆子了解: 淡豆豉重点难点提示:紫苏叶 防风 羌活 白芷 薄荷 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麻黄与桂枝、桑叶与菊花、柴胡与葛根的功效和主治的异同点。中药性能与功效主治的内在关系。(例麻黄)桂枝配伍白芍、柴胡配黄芩的配伍关系及意义。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二章 清热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2.掌握药物16味,熟悉药物17味,了解药物16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除烦止渴、泻相火、伐胃、化斑、清疳热等术语含义。5.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6.了解石膏、青黛、鸦胆子等药的用量用法特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掌握: 石膏 知母 栀子熟悉: 天花粉 芦根 夏枯草 决明子了解:淡竹叶 谷精草 密蒙花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掌握: 黄芩 黄连 黄柏熟悉: 龙胆草了解: 苦参 秦皮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掌握: 金银花 连翘 鱼腥草 射干 白头翁熟悉: 大青叶 穿心莲 蚤休 红藤 山豆根 板蓝根 蒲公英了解: 野菊花 紫花地丁 败酱草 青黛 鸦胆子 马齿苋 土茯苓 马勃 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掌握: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熟悉: 赤芍 紫草 水牛角第五节清虚热药 掌握: 青蒿 地骨皮熟悉: 银柴胡 胡黄连了解: 白薇重点难点提示:1.栀子 黄芩 黄连 黄柏 蒲公英 鱼腥草 射干 白头翁 青蒿 地骨皮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石膏与知母、金银花与连翘、生地与玄参的功效及主治各有何异同的比较。3.对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的理解。4.黄连配伍木香,黄连配伍吴茱萸,黄柏配伍苍术、牛膝;牡丹皮配大黄等配伍关系的意义。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三章 泻下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住院医师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2.掌握药物2味,熟悉药物2味,了解药物5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荡涤肠胃、泻下软坚、泻下冷积等术语含义。5.攻下药、峻下药大多作用峻猛,有的有毒,要求掌握用法(包括炮制)、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攻下药 掌握: 大黄 芒硝了解: 番泻叶 芦荟第二节润下药 了解: 火麻仁 郁李仁第三节峻下药 熟悉: 甘遂 巴豆了解: 京大戟 莞花 牵牛子重点难点提示:1.大黄 芒硝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大黄通因通用的解释。(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四章 祛风湿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2.掌握药物6味, 熟悉药物5味,了解药物6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止痹痛、通经络、舒筋活络、强筋骨、除拘挛等术语含义。5.了解防己有木防己、汉防己;五加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白花蛇有蕲蛇、金钱白花蛇不同品种。(二)教学内容掌握: 独活 威灵仙 木瓜 蕲蛇(附:金钱白花蛇)防己 秦艽熟悉: 川乌(附:草乌) 乌梢蛇 蚕沙 五加皮 桑寄生了解: 伸筋草 络石藤 豨莶草 臭梧桐 桑枝 狗脊重点难点提示:1.独活 威灵仙 木瓜 蕲蛇 秦艽 防己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独活与羌活、防已与防风功效及主治的同异点。 3.独活配伍桑寄生的意义。(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五章 化湿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2.掌握药物3味, 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物3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化湿、燥湿、醒脾等术语的含义,以及苦温燥湿与苦寒燥湿的区别及配伍关系。(二)教学内容药的区及配伍关系。掌握: 藿香 苍术 厚朴熟悉: 佩兰 砂仁 白豆蔻了解:草豆寇 草果重点难点提示:1.藿香 苍术 厚朴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砂仁与白豆蔻的功效与主治之异同。3.化湿运脾概念的理解,苦温燥湿与苦寒燥湿的区别。4.苍术配厚朴、陈皮的意义。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事项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2.掌握药物8味,熟悉药物5味,了解药物4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术语含义。5.了解木通与通草的古今名实混淆及金钱草的品种。(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掌握: 茯苓 泽泻 薏苡仁熟悉: 猎苓了解: 冬瓜皮 玉米须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掌握: 车前子 关木通 滑石熟悉: 瞿麦 石韦 海金沙 萆薢了解: 通草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掌握: 茵陈 金钱草了解: 虎杖重点难点提示: 1.茯苓 泽泻 车前子 关木通 茵陈蒿 金钱草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茯苓与薏苡仁的功效和主治异同点。3.甘淡渗湿概念的理解,它和芳香化湿药有何区别应用时有何关联 4.茵陈配栀子的配伍意义。(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七章 温里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2.掌握药物4味,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物4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温中、回阳、助阳、引火归元等术语含义。5.了解温里药辛热性燥,易伤津动血,注意剂量特点、用法(附子久煎、肉桂后下,研末等)和禁忌。(二)教学内容掌握: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熟悉:丁香 花椒 小茴香了解: 高良 胡椒 荜茇 荜澄茄重点难点提示: 1.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肉桂与桂枝的功效及主治异同点。3.回阳救逆、引火归元等概念的理解。4.干姜配附子,肉桂配附子等配伍关系的意义。(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八章 理气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2.掌握药物5味,熟悉药物4味,了解药物3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疏肝解郁、通阳散结等术语含义。(二)教学内容掌握: 橘皮 枳实 木香 香附 沉香熟悉: 薤白 川楝子 乌药 柿蒂了解: 青皮 佛手 香椽重点难点提示: 1.橘皮 枳实 木香 香附 沉香 薤白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橘皮与青皮、枳实与枳壳的功效及主治异同点。3.陈皮配半夏、薤白配瓜蒌等配伍的意义。(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九章 消食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消食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2.掌握药物2味,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物1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二)教学内容掌握: 山楂 神曲熟悉: 麦芽 菜菔子 鸡内金了解: 谷芽重点难点提示:山楂 鸡内金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学生自学为主,课堂提示为辅的教学形式。 第十章 驱虫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如苦楝皮驱蛔虫、槟榔驱绦虫等)用量、用法特点及配伍方法和使用注意。2.掌握药物2味,了解药物4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二)教学内容掌握: 使君子 槟榔了解: 苦楝皮 南瓜子 鹤草芽 雷丸重点难点提示:驱虫方中为什么要辛、酸、苦三味并用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学生自学为主,课堂提示为辅的教学形式。 第十一章 止血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止血药的含义,各节止血药的性能特点、适应范围、配伍方法。2.掌握药物6味,熟悉药物8味了,了解药物5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白及、三七、蒲黄、灶心土等药的用法。5.了解出血夹瘀的病证不宜单纯使用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的道理,探讨止血药的炒炭问题。(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凉血止血药 掌握: 大蓟 地榆熟悉: 小蓟 槐花 白茅根 侧柏叶了解: 苎麻根第二化瘀止血药 掌握: 三七 茜草熟悉: 蒲黄了解: 花蕊石第三节收敛止血药 掌握: 白及熟悉: 仙鹤草 紫珠了解: 棕榈炭 血余炭 藕节第四节温经止血药 掌握: 艾叶熟悉: 炮姜重点难点提示:1.三七 茜草 白及 艾叶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大蓟与小蓟、地榆与槐花功效及主治要点的同异点。3.白及配伍三七、艾叶配伍阿胶配伍意义。 4.探讨炒炭止血的机理。(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十二章 活血祛瘀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活血祛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着重理解配伍理气药的道理)。2.掌握药物11味,熟悉药物9味,了解药物8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活血行气、下瘀血、引火(血)下行、破血消癥等术语含义。5.了解郁金、姜黄、莪术的来源,牛膝的品种。6.了解活血祛瘀药易耗血动血,故妇女月经过多、孕妇要慎用或忌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活血止痛药 掌握: 川芎 延胡 郁金熟悉: 乳香 没药 姜黄了解: 五灵脂 马钱子 儿茶 虻虫 斑蝥第二节活血通经药 掌握: 丹参 益母草 红花 牛膝熟悉: 桃仁 鸡血藤了解: 王不留行第三节活血疗伤药 掌握: 土鳖虫 血竭熟悉: 自然铜 骨碎补了解: 儿茶第四节破血消症药 掌握: 莪术 穿山甲熟悉: 三棱 水蛭了解: 虻虫重点难点提示: 1.川芎 郁金 延胡 益母草 红花(附:番红花) 牛膝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川芎与丹参、乳香与没药、血竭与儿茶、莪术与三棱的功效及主治之异同点。3.川芎配柴胡、香附,蒲黄配五灵脂配伍关系的意义。4.活血行气、引火(血)下行等名词概念的理解。(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着重理解配伍健脾药、理气药的道理)以及两者间的关系。2.掌握药物10味、熟悉药物10味,了解药物8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化痰、消痰、豁痰、祛风痰、滑痰、坠痰、软坚散结等术语的含义。5.了解半夏、天南星的炮制,旋复花、皂角、竹沥等药的用法以及温燥化痰药和凉润化痰药的使用注意。(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温化寒痰药 掌握: 半夏 天南星 旋覆花熟悉: 白附子 白芥子 白前了解: 皂荚第二节清化热痰药 掌握: 川贝母 浙贝母 瓜蒌 桔梗熟悉: 前胡 海藻 昆布了解: 竹茹 竹沥 天竹黄 礞石第三节止咳平喘药 掌握: 杏仁 苏子 百部熟悉: 葶厉子 桑白皮 款冬花 紫菀了解: 马兜铃 白果 枇杷叶重点难点提示: 1.半夏 天南星 旋覆花 桔梗 川贝母 瓜蒌 杏仁 苏子百部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半夏与陈皮、紫菀与款冬花的功效与主治异同点。3.痰、咳、喘三者的联系。半夏配陈皮、杏仁与麻黄的意义。(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十四章 安神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重镇安神药与养心安神药的性能特点。2.掌握药物4味,熟悉药物3味,了解药物3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重镇安神药、养心安神、解郁安神等术语含义。5.了解重镇安神药的用量、用法特点及注意事项。(二)教学内容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掌握: 朱砂 磁石 龙骨熟悉: 琥珀了解: 珍珠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掌握: 酸枣仁熟悉: 远志 柏子仁了解: 首乌藤 合欢皮重点难点提示: 1.朱砂 磁石 龙骨 酸枣仁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朱砂在应用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着重理解配伍清热药、安神药的道理)。2.掌握药物6味,熟悉药物5味,了解药物2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平抑肝阳、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搜风等术语含义。5.了解重镇药、介类药、虫类药及羚羊角的功效特点及用量用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掌握: 石决明 牡蛎熟悉:代赭石了解:珍珠母 罗布麻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掌握: 羚羊角 牛黄 钩藤 天麻熟悉: 地龙 全蝎 蜈蚣 僵蚕(附:僵蛹)重点难点提示: 1.石决明 代赭石 羚羊角 牛黄 钩藤 天麻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牡蛎与龙骨、全蝎与蜈蚣的功效和主治异同点。3.对虫类搜风、介类潜阳等概念的理解。(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十六章 开窍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2.掌握药物2味,熟悉药物2味,了解药物2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联系牛黄、皂荚、郁金等已学过的具有开窍作用的药物,以扩大学生掌握开窍药的范围。5.了解开窍、辟移等术语含义。6.了解开窍药的用法(内服宜制成丸散剂,大多不作汤煎服)及注意事项(只可暂用,不宜久服,忌用于虚脱证)。(二)教学内容掌握: 麝香 冰片熟悉: 苏合香 石菖蒲了解: 蟾酥 安息香重点难点提示:麝香 冰片 苏合香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及用量、用法。(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学生自学为主,课堂提示为辅的教学形式。 第十七章 补虚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补虚药的含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范围的要点及配伍方法。2.掌握药物20味,熟悉药物14味,了解药物12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补气、大补元气、补气升阳、补阳、助阳、补肾阳、壮阳、益精填髓、柔肝等术语含义。5.了解本章甘温药(参芪等)、甘平药(甘草、大枣、饴糖、蜂蜜等甘味显著的药物)、甘寒药(补阴药)的性能特点及应用注意点。6.了解误补留邪、滋腻碍胃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补气药 掌握: 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甘草熟悉: 西洋参 山药 大枣了解: 太子参 扁豆第二节补阳药 掌握:鹿茸 巴戟天 补骨脂 杜仲 蛤蚧熟悉: yin羊藿 益智 续断 菟丝子 沙苑子 冬虫夏草 紫河车了解:仙茅 肉苁蓉 锁阳 海马第三节补血药 掌握: 当归 熟地黄 白芍 何首乌 阿胶了解: 龙眼肉第四节补阴药 掌握: 北沙参 麦门冬 枸杞 龟板 鳖甲熟悉: 天门冬 玉竹 石斛 百合了解: 南沙参 黄精 桑椹 墨旱莲 女贞子重点难点提示: 1.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鹿茸 补骨脂 当归 熟地黄 白芍 何首乌 阿胶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白术与苍术、 巴戟天与yin羊藿、肉苁蓉与锁阳、 杜仲与续断、 蛤蚧与冬虫夏草、当归与白芍、沙参与麦冬、龟甲与鳖甲功效及主治异同点。3.气、血、阴、阳之间的内在联系。4.人参配伍附子,人参配伍生地、丹参、酸枣仁;黄芪配伍人参、升麻、柴胡,黄芪配伍白术、防风,黄芪配伍白术、防己,白术配伍人参、干姜;熟地配鹿茸等重要配伍关系的意义。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十八章 收涩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常与补虚药配伍的意义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注意事项。2.掌握药物3味,熟悉药物5味,了解药物9味。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了解敛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缩尿等术语含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固表止汗药 掌握: 浮小麦了解: 麻黄根第二节敛肺涩肠药 掌握: 五味子熟悉: 肉豆蔻 乌梅了解: 诃子 五倍子 罂粟壳 石榴皮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 掌握: 山茱萸熟悉: 芡实 莲子 桑螵蛸了解: 覆盆子 金樱子 芡实 乌贼骨重点难点提示:1.五味子 乌梅 山茱萸 莲子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特点。2.桑螵蛸与海螵蛸、莲子与芡实功效及主治异同点。(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课间见习或实践等教学形式。 第十九章 涌吐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涌吐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2.了解药物3味及其功效,用法、使用注意。(二)教学内容了解: 常山 瓜蒂 胆矾(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学生自学为主,课堂提示为辅的教学形式。 第二十章 外用药及其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外用药的含义、功效与适应范围。2.掌握药物2味,了解药物3味。3.了解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4.对剧毒药必须做到:(1)谨慎用药,供内服时尤应注意。(2)严格控制剂量。(3)注意用法(包括炮制)。(二)教学内容掌握: 硫黄 雄黄熟悉:炉甘石 硼砂了解: 蛇床子 白矾 大蒜 升药 砒石(三)教学形式与方法或安排学生自讲,同学点评,然后老师总结;或组织学生讨论、自学等教学形式。※<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 教学内容 | 学时 | 学时 | 备注 | 讲 授 | 绪论 | 1 | | 上篇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 3 | | 第二章藏象学说 | 10 | | 第三章气血津液 | 3 | | 第四章经络 | 1 | | 第五章形体和官窍 | 0 | 自学 | 第六章病因 | 4 | | 第七章发病 | 1 | | 第八章病机 | 2 | | 第九章养生与治则 | 2 | | 下篇总论概说 | 1 | 自学 | 第一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 1 | 自学 | 第二章中药的炮制 | 1 | 自学 |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 3 | | 第四章中药的配伍 | 1 | | 第五章用药禁忌 | 1 | | 第六章用药剂量与用法 | 1 | | 各论第七章解表药 | 2 | | 第八章清热药 | 4 | | 第九章泻下药 | 1 | | 第十章祛风湿药 | 2 | | 第十一章芳香化湿药 | 1 | | 第十二章利水渗湿药 | 2 | | 第十三章温里药 | 1 | | 第十四章理气药 | 1 | | 第十五章消食药 | 1 | 自学 | 第十六章驱虫药 | 1 | 自学 | 第十七第止血药 | 2 | | 第十八章活血祛瘀药 | 2 | | 第十九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 2 | | 第二十章安神药 | 1 | | 第二十一章平肝息风药 | 1 | | 第二十二章开窍药 | 0 | 自学 | 第二十三章补虚药 | 5 | | 第二十四章收涩药 | 1 | | 第二十五章涌吐药 | 0 | 自学 | 第二十六章外用药及其他 | 0 | 自学 | 实 践 | 见习中医临床技能中心 | 2 | | 中药饮片标本及实训室实践活动 | 2 | | 中药植物园实践活动 | 2 | | 合计(学时) | 7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