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种痘并发症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vaccinated complication
拚音 ZHONGDOUBINGFAZHENG
别名 中医:痘风疮,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病毒性皮肤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种痘(smallpoxvaccination)是用减毒的牛痘病毒疫苗接种于人,使人安全地发生牛痘,从而产生对天花的自动免疫。一般采用划痕法接种于上臂外侧中部。患有湿疹及各种较严重的皮肤病、发热、急性传染病时及病愈不到2周、中耳炎、脑病、癫痫、有精神病史及孕妇等均不能种痘。种接后反应一般分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偶尔可发生异常反应,称种痘并发症(vaccinatedcomplication)。 种痘的正常反应有三种:①原发反应:见于初次种痘者。种痘后3一4d局部出现丘疹,4一5d成为疱疹,中央有脐窝,周围有红晕,8一11d成脓疱,红肿范围增大,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局部痒痛及附近淋巴结肿大。以后脓疱逐渐干燥、结痂。约经3周左右脱痂留有瘢痕。②加速反应:见于多年前曾种过痘苗而复种者发痘过程相似,但稍快,一般5-7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脱痂痊愈。③免疫反应:种痘后仅出现丘疹,局部有痒感,无全身症状,1一3d达高峰,以后不再发展,不出现脓疱而逐渐消退。 种痘并发症按其重要性及损害部位一般可发为三类,即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皮肤并发症及其他。常见的皮肤并发症有牛痘性小毒痘、继发化脓性感染、自身接种、全身性痘、牛痘样湿疹、进行性原发痘。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本病多由禀赋不耐,种痘之后,邪毒外袭,湿热毒蕴于肌肤,发于体表而成本病。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因其禀赋差异,其发病亦不相同。或因风热侵袭,皮疹出现红斑、丘疹、风团或圈湿热蕴蒸肌肤,全身泛发疱疹、脓疱;或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内攻脏腑,出现全身痘疹,密集成群,或融合成片,伴高热、头痛神昏,甚至死亡。
1.风热
证候:本证皮肤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自觉瘙痒,多发于上半身,伴有发热恶寒、口渴,头痛鼻塞,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见于牛痘性种毒疹、自身接种。以皮疹多形,自觉瘙痒,脉浮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热外袭,与痘毒相合,蕴蒸肌肤而见皮肤起红斑、丘疹、风团。发病较快,多在上半身且自觉瘙痒。发热、头痛、鼻塞、舌尖红、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2.湿热
证候:本证见全身起痘疹、脓疱或,糜烂流液,发热,伴胸闷纳呆,小便短,舌苔腻,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种痘后身上泛起痘疹、脓疱、疖、痈、糜烂,苔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胃湿热内蕴,感受痘毒,湿热毒邪熏蒸肌肤,而见皮肤起痘疹、脓疱;湿热浸yin则糜烂流滋;湿热化腐成脓则起脓疱、疖痈;湿阻胃肠则胸闷纳呆。苔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3.火毒
证候:全身起痘疹,或痘疹不断进展变成坏疽,或伴有高热、头痛、呕吐、神昏,甚则死亡,舌红绛,脉弦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痘疹泛发密集或有坏死,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内攻脏腑,以致痘疹泛发密集,甚至坏死。火毒燔灼营血则高热烦躁。毒窜心包则神昏谵语。舌红绛,脉弦滑数为热毒炽盛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1.牛痘性中毒疹:种痘后7~10天,出现多形性皮疹,自觉瘙痒,一般持续时间短。 2.继发化脓性感染:脓球菌在种痘时进入患者而出现的化脓性感染性皮疹。 3.自身接种:种痘后因搔抓而出现他处的部位皮肤而发生痘疹。 4.全身性痘:全身泛发牛痘疹,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5.牛痘样湿疹:原有炎症性皮肤病,种痘或接触种痘者后出现水疱、脓疱或坏死,并可并发脑炎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 6.进行性原发痘:原出之痘疹不断发展成坏疽,有转移性损害。
发病 本病病程短,为在种痘后出现的皮肤损害。
病史
症状
体征 临床表现
1.牛痘性中毒疹:发生于种痘后7~10天,皮疹表现为红斑,或多形性红斑,或麻疹样皮疹,或荨麻疹,自觉瘙痒。
2.继发化脓性感染:种痘时感染脓球菌而并发脓胞疹、疖、蜂窝炎、丹毒
3.自身接种:种痘后因搔抓种痘处,病毒移植到其他部位皮肤而发生痘疹。可出现痘苗性角膜炎,甚者导致失明。
4.全身性痘:种痘后病毒通过血循环播散全身皮肤,而出现泛发性牛痘疹,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5.牛痘样湿疹:在感染痘苗病毒后,约经数日到两月的潜伏期,突然出现高热、头痛、倦怠、恶心呕吐等全身反应。在原有皮肤病的基础上发生豌豆大小、扁平坚实性水疱,局部红肿,迅速变成脓疱,疮顶微凹陷或发生坏死。皮损多而密集,在其邻近正常皮肤甚至可出现散在性少数皮损,皮损可成批出现,有时可融合成片。附近淋巴结肿大,常可并发肺炎或其他部位神经障碍,甚至死亡。
6.进行性原发痘:所出痘疹不断进展而变成坏疽,并可有转移性损害,病死率高。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种痘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1.副痘:或称子痘,是种痘后6一9d在原发痘周围附近3一5cm处出现的小痘,数目不定,多数在2周内消退。
2.移植痘:因自家接种,或被痘苗意外污染,或与新接种者密切接触所致。一般多生于暴露部位,历1-2周后痊愈。若侵及角膜发生角膜炎,可影响视力,甚至失明。治疗应保护局部,防止继发感染。眼部万一溅入痘苗时,切不可用手搓揉,应立即用硼酸水或生理盐水冲洗,随后用丙种球蛋白10倍稀释液滴眼,连续1周。眼部移植痘可滴0.1%碘苷(疱疹净)眼药水或利福平氯霉素眼药水。继发感染明显时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
3.全身痘:或称泛发痘。系由于痘苗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波及全身皮肤所致。一般发生于免疫功能较差,体内特异性抗体产生迟缓的人;随着体内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本病即可痊愈。损害一般发生在种痘后4一14d或更久,除接种部位外,全身皮肤出现稀疏痘疮,有时累及口腔或外阴部的粘膜。常成批发生,偶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若无继发感染,全病程约10余天,愈后可有浅表瘢痕。治疗主要是对症,防止继发感染。必要时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抗生素。
4.坏疽痘:又称进行性痘。极为少见,但预后严重。多发生于初种痘的婴儿,是由于免疫缺陷特别是细胞免疫缺陷,使患者不能形成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反应所致。原种痘处发生坏死和溃疡,可达10cm或更大,边缘部位则不断新发痘疮,约在种痘后1至数月,全身各处包括口腔、外阴等粘膜不断发生新的痘疮,发展成坏死性溃疡,经久不愈,伴高热,持续不退。常因并发肺炎、败血症等引起全身衰竭而死亡。本病应及早积极救治,可多次输入含有高价痘苗抗体的干冻血浆或新近种痘成功的新鲜全血或血浆,亦可每日注射高价痘苗丙种球蛋白,直至病情好转。正常人白细胞转移因子,胸腺移植等亦可试用。
5.种痘变应疹:又称种痘中毒疹。系痘苗中所含蛋白质引起的变应性发疹。常见于种痘后7一10d.大多表现为多形性红斑、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等皮疹,偶可为结节性红斑、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型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皮疹。
6.湿疹痘:又称牛痘性湿疹。系原有遗传过敏性皮炎的患儿种痘或接触种痘者受痘苗病毒感染后,在原有的皮肤病的病损上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炎。潜伏期5-19d,平均约10d,起病急,先在原先皮损部位发生成群水疱,迅变脓疱,常密集或融合成片,基底显著红肿,附近淋巴结肿大。惯发于面部,可波及邻近部位,严重时遍布全身,类似天花,甚至引起出血。水疱发生的第2-3d出现高热、倦怠、厌食,甚至恶心、呕吐等。发热持续4-5d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痘疱结痂而愈合,痂脱后留浅表性瘢痕及色素沉着。偶可并发脑炎、脊髓炎、角膜溃疡或其他继发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患者应隔离,加强支持疗法,内用阿昔洛韦(acyclovir),控制继发感染。禁用皮质激素。严重者可注射转移因子、丙种球蛋白和多次少量输血。
7.牛痘苗性角膜炎:是由牛痘病毒所引起的角膜炎。常因预防天花接种牛痘时痘苗进入眼部有关。传染途径:①痘苗直接溅人眼内。②通过手指或用具接触本人或他人的牛痘而将病毒接种于眼部。临床上常同时伴发眼睑痘疱。角膜受累时,则有明显充血和刺激症状。依其严重程度,可呈现以表层点状浸润为主的上皮性角膜炎,树枝状乃至地图状角膜溃疡为特征的浅层角膜炎以及以基质浸润为主的深层角膜炎三种类型。因此,根据痘苗接种或接触史,与此相伴存的眼睑痘疱,结合典型的角膜损害以及附近淋巴结肿大压痛等,诊断不难确立。治疗可全身或局部给以免疫球蛋白,滴用利福平,碘苷也可收到一定的效果。本病主要在于预防,应杜绝上述的传染途径。
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1.牛痘性中毒疹:给予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4mg/次,3次/日,口服。维生素C每次4g,每日3次,口服;10%葡萄糖酸钙10mg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40ml缓慢静注,1次/日,连用3天。皮质类固醇激素:地塞米松15mg/次,3次/日,连用3天。
2.继发化脓性感染:给予抗菌素治疗。
3.自身接种者:丙种球蛋白3~6ml,肌注,每日1次,连用3~5天。
4.全身性痘:肌注丙种球蛋白,抗菌素用四环素软膏,外用局部,防止感染。
5.牛痘样湿疹:肌注丙种球蛋白3~6ml,每日1次,连用3~5天,吗啉胍0.1g/日,口服。6.进行性原发痘:肌注丙种球蛋白3~6ml,每日1次,连用3~5天。
二、局部治疗
2%龙胆紫溶液外涂,1/5000高锰酸钾外用。或疱疹净软膏局部外用。眼部移植性痘可给予疱疹净眼药水或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三、物理疗法
紫外线照射:可用亚红斑量全身照射,或红斑量局部照射。
本证的治疗应当辨别热毒的深浅,在卫、在气或深入营血,内攻脏腑。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一、辨证选方
1.风热
治法:祛风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30g,连翘15g,桔梗10g,薄荷6g,竹叶12g,豆豉10g,葛根30g,板蓝根5g,栀子1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2.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15g,黄柏10g,滑石30g,银花30g,公英10g,地丁10g,苡仁30g,车前子30g(另包),丹皮1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3.火毒
治法:清营解毒,养阴泻热。
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g,生地10g,玄参10g,竹叶15g,银花10g,连翘15g,黄连6g,丹参20g,麦冬15g。水煎服,每日1剂。
二、外治法
三黄擦剂外用,每日2次。青黛麻油调敷,每日2次。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舌干
 镇心丸(《外台》卷十五引《广济方》。)
 周岁宝宝腹泻(水状稀便)几日,求处理方法
 白领“过劳”状况调查:一场生命与金钱的赛
 回阳三建汤(《外科正宗》卷一)
 自用四圣心源方治疗牙疼效如桴鼓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