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急性胰腺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acute pancreatitis
拚音 JIXINGYIXIANYAN
别名 中医:腹痛,呕吐,腹满,结胸,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腺消化酶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化学性炎症,多见于青壮年。临床以急性腹痛和血、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为消化系统常见急症之一。 本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急性复发性胰腺炎;按病理特征,可分为急性水肿型、坏死型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按其病因又可分胆道性、乙醇性和手术后胰腺炎。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1.胆道疾病:在我国急性胰腺炎发病多与胆道疾病有关,其中包括胆结石、胆道蛔虫、胆道炎症等。 2.酗酒和酒精中毒在一些西方国家为主要病因,又称为酒精性胰腺炎,在我国较为少见。 3.其他病因①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入胰腺。②多种原因(结石、炎症、蛔虫等)引起的胰管阻塞。③手术和腹部外伤,④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⑤药物损伤(利尿剂速尿和利尿酸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等、雌激素、消炎痛、异菸肼、甲氰咪胍等)。⑥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脂血症等)。⑦血管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炎、尿毒症血管病变和肾移植后的血栓性病变等)。⑧胰胆管先天性畸形(先天性胆道扩张症、先天性十二指肠环状胰腺、腹侧胰管和背侧胰管非交通性畸形等)。⑨家族性遗传性胰腺炎。⑩妊娠和精神因素。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为饮食内伤,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肥甘、醇酒厚味,致使脾胃损伤;或情志不舒,肝郁气滞,加之胆胰石积、蛔虫窜扰、阻滞津管,致使肝胆郁滞,横逆脾胃;或六yin外邪侵袭,其中以热邪、热毒、湿热之邪多见。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大肠,致使中下焦脏腑功能紊乱,最终引发本病。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胆结石或蛔虫嵌顿在壶腹部,或伴有炎性水肿、痉挛,可导致胆汁返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引起胆源性胰腺炎;或在胆结石排出过程中,Oddis括约肌麻痹性弛缓,致使包拾胆汁在内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在胆囊、胆道内有细菌感染时,可产生很多毒性物质,如游离胆汁酸、非结合胆红素、溶血卵磷质及细菌毒素,这些胆汁内的有毒物质或逆流入胰管或经淋巴管进入胰内均可直接损害胰腺,引发急性胰腺炎。 酒精可刺激胰液和胰酶的分泌,尤其在饮酒的同时暴饮暴食,更增加了胰液的分泌,并造成消化功能紊乱,甚至引起胃炎和十二指肠炎,伴发粘膜水肿,十二指肠乳头水肿,Oddis括约肌痉挛,致使十二指肠腔内压和胰管内压升高;酒精还可直接作用于胰腺泡细胞,使细胞内脂质含量升高,线粒体肿胀、失去内膜,腺泡和胰小管上皮变性破坏,胰液内蛋白浓度增高,可产生蛋白栓子,引起胰管阻塞;十二指肠腔内压增高时可发生包括胆汁在内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胰管阻塞,内压增高使胰液外流受阻,以上因素均导致胰腺炎发生。另外,饮酒还可使血中甘油三脂升高,胰脂肪酶此时分解甘油三脂生成的游离脂肪酸可对胰腺产生毒害作用。
中医病机 胰属于脾,与胃相表里,有津管与胆、肠连通。在内伤、外邪等因素的作用下,可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肝胆疏泄失常,进而可致胃气上逆、腑气不降,则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瘀凝不通则出现腹痛固着难忍。气滞湿阻,郁久化热,湿热相搏,外溢肌肤,内蕴脏腑,可出现肌肤黄染,发热纳差,脘腹满闷;热邪入里,实热内盛,热结阳明,可致高热,腑气不通,痞满燥实;如热与水或痰湿搏结,则呈现结胸症;如热邪炽盛,灼伤血络可致出血,进而发生气血耗伤;热极生寒,气血耗竭,正虚邪陷,最终可出现四肢厥逆,脉微欲脱,气息微弱,无尿,意识障碍等脏衰之危重证候。
病理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主要为水肿、出血和坏死,其中出血和坏死一般都并见而不可分,故依其病理变化可将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水肿型(或称间质型)和急性出血坏死型两大类型。 1.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整个胰腺肿胀、水肿,质地结实。胰腺周围组织可有少量脂肪坏死。组织学检查主要为间质水肿、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变化不明显,无或仅见少量腺泡坏死。 2.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整个胰腺肿大、变硬,可见胰实质及其周围脂肪组织坏死,呈现灰白色或黄色斑块,如出血严重则见胰呈现棕黑色,可伴有新鲜出血;亦可见脓肿形成,或有假性囊肿和瘘管。组织学检查可见脂肪坏死灶,坏死灶周围有炎症区域包围,晚期可有异物反应及巨细胞浸润,坏死灶的发展可致整个小叶被破坏;胰腺泡坏死可分凝固性或溶细胞性,前者可见到幻影细胞,后者仅可见到细胞碎屑,无可以辨认的细胞成分,动脉血栓形成可致梗塞,梗塞区早期局限于终未动脉分布区,呈凝固性坏死,间质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可见小囊肿,内充满红细胞或血细胞已溶解的血液。
病理生理 本病与胰酶对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有关。胰外分泌液中有很强的消化酶原,在排出受阻时,胰管内高压使小胰管破裂,并使胰液中消化酶原被激活,损伤胰管粘膜屏障,形成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发生剧烈炎性改变。胆汁、血液、脓液、细菌、组织液等均可使胰消化酶原激活。胰弹力酶可破坏胰腺内血管壁弹力纤维,使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及缺血性坏死,造成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当胰腺的水肿、出血、炎性渗出液以及外溢的胰液刺激胰腺包膜以及腹膜组织时,可产生持续而剧烈的疼痛,或伴阵发性加重。疼痛局限于上腹或弥漫全腹,也可向左肩和腰背部放射。体温增高为感染和组织坏死所致。黄疸多为合并的胆管炎或胆石症的表现。胰蛋白酶、组织坏死和毒素等促使大量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加上失水和心肌抑制因子等作用,早期可以出现休克。大量胰腺渗出物、出血以及外溢的胰液流入腹腔,可以引起严重的腹膜炎。急性胰腺炎也常是猝死的一个原因,由于释出的胰激肽损害心肌所致。在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时。血液或活性胰酶透过筋膜和肌层,在腰部两侧皮下形成蓝一棕色斑(Gray-Turner征),在脐周则形成蓝色改变(Cullen征)。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辨证分型: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现尚无统一的方案,按其临床证候特点,一般可分为肝郁气滞、脾胃实热、肝脾湿热和蛔扰胆胰四型。(1)肝郁气滞:证候:上腹或近两胁处胀痛、窜痛持续不断,阵阵加剧,按之痛重,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有轻度发热。舌质淡红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弦滑。证候分析: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故上腹或近两胁处疼痛,按之痛重为气滞血瘀之实证;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脉弦细或弦滑,舌质暗红,皆为肝郁气滞之征。(2)脾胃实热:证候:上腹或全腹疼痛剧烈,拒按,稍按即痛如刀割,腹胀难忍,可见腹大硬满,时有恶心呕吐,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或红暗,苔黄厚或燥,脉弦数或洪数。证候分析:热盛灼伤脾胃,热瘀相结,中焦闭阻不通,故腹痛剧烈;脾胃受损,气机紊乱,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腑气不通则腹胀便秘;热盛于里,则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厚或燥,脉弦数或洪数,均为热结阳明,脾胃实热之征。(3)肝脾湿热:证候:上腹或左右上腹疼痛,绞痛、窜痛或牵引肩背,脘腹胀满拒按,常有口苦口干,恶心呕吐,不欲进食,身目发黄,尿色黄,大便秘结或不畅。舌质红润或红暗,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数。证候分析:肝郁化热,脾虚生湿,湿热相结,瘀阻脉络,气机失调,故见腹痛、腹胀、肩背窜痛;湿热滞留中焦,故见恶心呕吐,不欲进食;湿热上蒸,则有口干口苦;湿热溢于肌肤,则见身目黄染。湿热阻滞气机,可见大便秘结或不畅;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皆为湿热内盛之征。(4)蛔扰胆胰:证候:起病常在右上腹部,钻痛、顶痛,有急有缓,继而上腹或偏左侧胀痛不止,阵发性加剧,拒按压痛,恶心呕吐,或呕吐蛔虫,发热,黄疸。舌质红暗或红,苔黄腻,脉弦紧或弦细略数。证候分析:蛔虫上扰,窜至胆、胰,故见起病时右上腹钻痛、顶痛;蛔虫阻滞津管,以致肝胆郁滞,横逆脾胃,进而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气滞湿阻,瘀凝不通,故上腹部胀痛不止,拒按压痛,恶心呕吐;肝胆郁滞,久则化热,湿热相搏,则见发热、黄疸。舌红暗苔黄腻、脉弦细数,皆为肝胆郁滞、湿热内蕴之征。上述四类征型中前3型分别多见于轻度、重度及胆源性胰腺炎,第4型见于胆道或胰管蛔虫所致的急性胰腺炎,有时临床还可见到重症胰腺炎的危重患者或因治疗不当,不及时所致的变证即热邪内陷,气阴耗竭型,证候为腹大硬满,剧痛难忍,口唇干裂,皮下紫斑,气息微弱,四肢厥逆;舌红苔黄燥有裂纹,脉细弱或微不可及。
西医诊断标准 一、诊断标准
1.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1)急性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或左腰背部。压痛明显。可有恶心、呕吐或发热。
(2)白细胞增加。血清或(和)尿淀粉酶增高达正常的一倍以上。有条件者查淀粉酶/肌酐清除率大于5.5。
2.重度急性胰腺炎
(1)出血性胰腺炎的证据(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
(2)累及心血管系统(休克、持续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
(3)肾功能不全(少尿)。
(4)肺受累(呼吸困难或有罗音)。
(5)代谢紊乱(精神错乱、发热、兴奋性增高或体液潴留)。
(6)持久的肠梗阻和腹壁紧张。胰腺炎严重度与淀粉酶增高程度之间无相关。
二、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
1.发病前多有慢性胆系病史,常于饱餐或酒后发病。
2.临床表现
(1)水肿型:突发上腹或左上腹痛,常向左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及发热。
(2)出血坏死型:病情重,除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休克、腹膜炎、胸膜炎、麻痹性肠梗阻、消化道出血、腰部及脐部皮肤出现瘀斑。少数病例可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等。部分患者可并发胰腺假性囊肿
3.实验室检查
(1)血清淀粉酶于发病6~8小时后增加,3~5天内恢复正常;尿淀粉酶在发病8~12小时后升高,持续1~2周后恢复正常;胸水、腹水淀粉酶明显增高。淀粉酶、肌酐清除比率成倍增加。血脂肪酶亦可增高。
(2)出血坏死型血、尿淀粉酶可不增高,但血糖增高、血钙降低、高铁血红蛋白阳性。
(3)B超示胰腺普遍增大、光点增多。

西医诊断依据 凡急腹症患者都应考虑到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上腹部剧烈持续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轻至中度发热,局部压痛)和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及B超声检查,结合病史即可作出,在诊断急性胰腺后还需注意明确是何类型胰腺炎,如腹痛剧烈难止,并波及全腹,有腹膜刺激症或伴有腹水(腹穿或见血性腹水),低血压以致休克,低血钙明显,有肺、心、肾等某器官或多器官的功能紊乱或衰竭,或见皮肤颜色特殊变化等,可诊断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不同病因、不同病理类型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亦有不同:水肿型症状轻,体征少,并一般局限于腹部;出血坏死型症状重,体征多,腹部及全身均可见;胆源性胰腺炎常有黄疸。
(一)症状
1.腹痛为本病最主要的首发症状,约见于95%的患者,疼痛多突然发作,常在饱餐和饮酒后发生。疼痛在水肿型多为钝痛,患者常能忍受,而在出血坏死型多为绞痛(常见于胆源性)、钻痛和刀割样痛,患者常不能忍受。疼痛一般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疼痛部位通常在中上腹或偏左侧,或向左腰背放射,亦有在中上腹偏右侧者,疼痛部位不同与炎症在胰的头、体、尾不同部位发生有关。少数(约占2%)老年体弱患者腹痛可甚轻微或无腹痛。
2.腹胀为本病早期症状之一,轻重不一,多数患者腹胀易被腹痛症状掩盖,不被注意。重型胰腺炎患者(多为出血坏死型)腹胀常较明显,肠道胀气重或有麻痹性肠梗阻。
3.恶心、呕吐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者都可发生恶心、呕吐,但后者远比前者为重;呕吐物常为胃内容物,重者呕吐胆汁,甚至血样物。呕吐是机体对腹痛和胰腺炎症刺激的一种防御性反射,也可由肠道胀气、麻痹性肠梗阻引起。
4.发热多数为中等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早期发热系组织损伤的产物引起,如继发于胆道感染的胰腺炎,可有高热、寒战。后期发热常固胰腺脓肿及其他感染引起。
5.出血呕吐物中有血样物,黑便及潜血试验强阳性,或大便带鲜血,显示患者有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出血。一般见于重症胰腺炎患者。胰腺坏死病变可蔓延至胃、十二指肠或结肠,造成瘘管并致消化道出血。出血还与低氧血症、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少数严重患者在晚期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表现。
6.休克一般均见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血压可迅速下降至零,少数病情严重者可猝死。休克原因主要为:①血液和血浆渗出到腹腔或后腹膜腔,加之大量呕吐而引起血容量降低。②胰舒血管素原被激活,致使血浆中缓激肽生成增多,缓激肽可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压下降。③坏死的胰腺释放心肌抑制因子,使心肌收缩不良,心输出量降低。④胃肠道出血。⑤并发肺栓塞或感染。
(二)体征
1.腹部体征上腹部或偏左侧(有时偏右侧)有明显压痛,水肿型患者多为轻至中度压痛,出血坏死型患者多为重度压痛:局部可有反跳痛,出血坏死型患者压痛和反跳痛多较明显。腹壁紧张,水肿型患者多不明显,出血坏死型者则较明显;当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时(一般见于出血坏死型),全腹均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和肌抵抗。在肠胀气严重或有麻痹性肠梗阻时,腹部稍隆起,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有较多腹水时可见腹壁膨隆,腹水征阳性。
2. 皮肤体征胆源性胰腺炎常见黄疸,多数由伴发的胆总管结石和(或)胆道感染引起,亦可因胰头部水肿压迫胆总管所致。休克患者皮肤苍白、湿冷、呈花斑点状,皮肤特殊变化:Grey-Turner 征,即左腰、肋腹部出现蓝绿-棕色血斑;Cullen征,即脐周皮肤出现蓝色斑;此二种体征仅见于少数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系血液透过腹膜后渗入腹壁所致。
3.其他血钙降低时可见于足搐搦。
体检
电诊断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了解心脏病变情况,尤其在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时可作为常规检查。
影像诊断 1.B超声波检查对诊断和鉴别水肿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有一定帮助。如水肿型胰腺炎时胰腺均匀性肿大,出血坏死型则组织回波不均匀、减弱,胰腺周围受累组织回波亦有异常。 2.X线检查对了解病情有帮助。如腹平片可看肠胀气和有无腹水及脓肿,胸平片可了解肺部病变情况,消化道钡剂造影可了解十二指肠乳头是否肿胀、胃肠粘膜是否水肿、胰腺有无肿大等。 3.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CT)对鉴别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全面了解病变情况有较大价值。 4.胆、胰管造影对了解有无胆石病、胆囊炎及胆道炎等很有帮助,但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急性胰腺炎己较明确时多数人不主张作,因可诱发感染和引起致死性出血性胰腺炎。
实验室诊断 1.血、尿淀粉酶测定血清淀粉酶在90%以上的患者增高,发病后2~6小时血淀粉酶开始上升,12~24小时升至高峰。 2.淀粉酶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比值(ACR) ACR测定可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的特异性,其计算公式为:ACR%=尿淀粉酶×血肌酐×100。正常值一般应小于4% 3.血尿淀粉酶同功酶测定正常人血中以唾液型淀粉酶(S一am)为主,故此项测定有诊断价值。 4.血清脂肪酶测定急性胰腺炎时亦升高,但升高时间比淀粉酶晚,一般在发病后72~96小时达到高峰,且维持时间较长,可持续5~10天,敌对发病后就诊较晚的患者有诊断价值。 5.胰蛋白酶测定急性胰腺炎时升高10~40倍,且胰蛋白酶仅来自胰腺,故具有特异性。 6.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 常在黄疸时测定,升高反映有肝胆合并病变存在,尤其在因肿大胰头或胆石症引起阻塞性黄疸时,γGT、ALP可显著升高。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穿孔鉴别要点:①有消化性溃疡病史。②腹痛发作更突然、剧烈。③板样腹,肝浊音界消失。④X线透视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应注意本病可有血淀粉酶升高,但一般不超过500SomogyiU,如此酶有显著升高,则应考虑合并溃疡穿透至胰引发胰腺炎的可能。
2.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鉴别要点:①疼痛多在右上腹且常牵至右肩。②Murphy 征阳性。③X线或B超声检查有胆结石和胆囊炎的征象,应注意本病亦可有血淀粉酶轻度升高,但不应超过500U,如超过应考虑合并急性胰腺炎。
3.肠梗阻鉴别要点:①腹痛为阵发性,部位多在脐周围而不是上腹部。②严重便秘、不排气。③可见肠型,肠鸣音亢进,并有气过水声,④X线腹平片可见气液平面。
4. 急性胃肠炎鉴别要点:①发病前常有进食不洁食物史,②呕吐或腹泻症状明显,吐、泻后腹痛可暂时缓解。③血、尿淀粉酶正常。
5.肠系膜血管栓塞鉴别要点:①多见于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②腹痛为突然发生。③常见便血和血性腹水。④腹腔动脉造影可显示血管阻塞征象。应注意本病亦可有血清淀粉酶轻度升高,但一般不会超过500U。
6.心肌梗死(疼痛在上腹部时)鉴别要点:①有冠心病史。②心电图检查有心肌梗死的表现。③血、尿淀粉酶正常。
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鉴别要点:①有糖尿病史。②腹痛一般不剧烈持续。③血脂肪酶不升高。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和/或尿淀粉酶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消失,血和/或尿淀粉酶恢复正常,但并发胰腺假性囊肿未治疗。
预后 急性胰腺炎的预后与其病理变化的类型和程度有关,水肿型预后较好,除极少数重度水肿型胰腺炎外,一般经治疗后可在1周内恢复正常,不留后遗症。出血坏死型预后差,并发症多,病死率可高达50%~90%,全胰坏死者可达90%以上。对不同病因的急性胰腺炎的预后统计尚不一致,有报告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病死率为43.5%,胆源性胰腺炎次之,酒精性胰腺炎再次之;也有报告其病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酒精性胰腺炎、手术后胰腺炎、胆源性胰腺炎。以上情况说明急性胰腺炎的预后主要还是取决于病理变化的类型和严重程度。Ranson等提出的11个危险因素有助于估计预后,其中5个因素为患者入院时资料,即55岁以上,外周血白细胞超过16×109/L,血糖超过11.12mmol/L(200mg/dl),血清LDH超过350IU/L,血清AST大于250IU/L,其余6个因素为入院后48小时内资料,即血液碱缺失大于4mmol/L,失液量大于6L,血清钙小于2mmol/L(8mg/dl),PaO2小于8.0kPa (60mmHg),血细胞压积下降超过10%,血尿素氮增加大于1.79mmol/L(5mg/dl)。如具备以上3个因素,则死亡率明显增加,具备5~6个因素其死亡率为40%,具备7个或7个以上因素者死亡率可增加至100%。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为实证、热证,如治疗不及时(尤其是重症患者)或不当或误治,可由实转虚、热极生寒,以致虚实夹杂、正虚邪陷、气血耗伤,病及全身各脏腑,甚至出现脏衰、厥脱等危重难治之证。
并发症 1.胰腺脓肿起病2~3周后,如继发细菌感染,可在胰腺内及其周围形成脓肿,有疼痛、发热与全身中毒症状,局部检查有包块和压痛。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持续高热。
2.胰假性囊肿发病后期(约3~4周)由胰液和坏死组织在胰腺本身或其周围包裹而成,囊肿大小不一,小者仅几毫米,无症状和体征,大者可达数十厘米,甚至可占据整个腹腔,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如门脉高压、黄疸、肠梗阻、肾盂积水等,囊肿穿破可造成胰源性腹水。
3.胰性腹膜炎含有活性胰酶的渗出物进入腹腔,可引起化学性腹膜炎。腹腔内出现渗出性腹水。如继发感染可引起细菌性腹膜炎。
4.呼吸功能不全由于重度的腹胀、腹痛,患者膈肌运动受限,胰腺渗出液可通过横膈裂孔进入胸腔形成胸水,磷脂酶A和在其作用下生成的溶血卵磷脂对肺泡的损害,游离脂肪酸增加损伤肺泡毛细血管壁,缓激肽增多引起的血管扩张及其通透性增加,凝血功能异常形成的高凝状态导致肺血管栓塞,肺微循环发生障碍,以上诸因素可致肺顺应性下降、肺不张肺炎、肺郁血、肺水肿、肺梗塞,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最终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5.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由于血容量减少、心肌灌注不足和心肌抑制因子的作用,以及并发脓肿和败血症时毒素对心肌的损害,患者可发生心肌缺血和损害,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6.急性肾功能衰竭因肾缺血、缺氧引起。与低血容量、休克、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以及胰酶引起血凝异常、出现高凝状态、产生微循环障碍以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关。
7.胰性脑病因大量活性蛋白水解酶、磷脂酶A进入脑内,损伤脑组织和血管所致。患者可表现为神经精神异常,如幻觉、幻想、抑郁、恐惧、谵妄、烦躁不安、言语障碍、定向力下降或缺乏、共济失调、意识模糊、昏迷;可有震颤、反射亢进或消失、偏瘫等。脑电图常有异常。
8.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遭受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所致。严重患者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
9.低钙血症机理为:大量钙沉积于脂肪坏死区,被脂肪酸结合形成钙皂所致;降钙素的分泌增加;重症胰腺炎可出现低白蛋白血症,总钙测定可降低;钙-甲状旁腺素轴失去平衡,后者对低血钙的反应性减弱;钙被转移到脂肪、肌肉和肝组织中。血钙显著降低,在1.75mmol/L(7.5mg/dl)以下,且持续数天不升,此时预后常较差。
西医治疗 1.水肿型胰腺炎的治疗
(1)低脂流质食物:开始宜少量进食,如无不适可稍许逐渐增加;病情较重、腹痛胀甚者应禁食并可进行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腹痛等症状缓解后可试进少量低脂流食。
(2)止痛药物:常用度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必要时可每6~8小时重复1次。
(3)抗胆碱能药物:可用阿托品0.5mg,肌注,可与度冷丁合用。本品可协助度冷了解痉止痛,同时还可减少胰酶的分泌。
(4)补充液体:包括晶体与胶体液,禁食音每日应补充3000~4000ml液体,静脉输入,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禁食解除后输液量可逐渐减少。
(5)可使用一般剂量的抗生素,肌注或静脉滴注。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2.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治疗
(1)同水肿型病情较重者的治疗。
(2)在禁食、胃减压的同时给予胃肠外营养(TPN),以维持热量和水电解质的需要。TPN的应用可使胃肠道完全休息,也减少了胰液的分泌。每日热卡为125.6~251.2KJ (30~60kcal)/kg体重。
(3)液体补充更应注意多种电解质如钠、钾、钙、镁等离子的平衡。
(4)抑制胰酶分泌和活力的药物①抑肽酶有抑制胰蛋白酶作用,应尽早大剂量应用,常用量为10~20万U/天。一般用1~2周即可。②胰高糖素有抑制胰液分泌作用,应用剂量为每小时10~20μg/kg体重,静脉注射或滴注。③5-氟脲嘧啶可抑制DNA和RNA合成,减少胰腺分泌,对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用量为每日5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另外还有降钙素、生长抑素等,以上药物疗效都不肯定。抗胆碱能药物在肠麻痹时禁用。近年又有两种新药用于治疗本病:FOY:有很强的抑制胰蛋白酶、激肽、纤溶酶凝血酶和补体系统的活力,用量为100mgFOY干冻粉剂溶于5ml蒸馏水中,然后用5%葡萄糖液500ml稀释,静脉缓慢滴注,勿溢出血管外,可有暂时性血压下降、恶心、皮疹以AST和BUN 轻度增高的不良反应。Miraclid:有抑制多种胰酶的作用,能改善微循环,稳定溶酶体膜,用量为每日20~25万U,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
(5)抗感染要加强,应用较大量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同时要注意霉菌的感染并及时给予抗霉菌治疗。
(6)腹膜灌洗。用以清除腹腔内的大量渗液,其中含有胰蛋白酶及多种有毒物质,减少这些物质的吸收。
(7)维护循环、呼吸和肾脏功能。如休克时补足血容量、应用升压药及酌情短期应用大剂量激素,ARDS时早期切开气管,使用呼气未正压人工呼吸器,短期大剂量激素和大剂量利尿剂的应用,急性肾衰时的少尿期控制液体入量,纠正高血钾、低血钠和酸中毒,进行腹膜透析或血透析等。对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要实施有效的监护。
(8)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1)肝郁气滞: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通里。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合清胰汤1号加减。柴胡疏肝散重在疏肝理气,主治肝郁气滞。方中柴胡疏肝,枳实香附理气,三药同用共奏疏肝理气之功;白芍养血柔肝,并助柴胡解郁清热,与甘草配合缓急止痛和胃;川芎活血,加郁金行气解郁并祛瘀,二药共起止痛之效。清胰汤1号重在清胰通里,主治郁热内结、腑气不降。方中黄芩黄连。(或胡黄连)清热和胃,木香元胡理气活血止痛,生大黄(后下)泻热通腑,甘草调和诸药,白芍功效同上。如恶心呕吐重,加半夏陈皮,或并用生汁滴舌。如大便秘结重,加芒硝冲服。(2)脾胃实热:治法: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方药:大承气汤加味合清胰汤1号。大承气汤加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合清胰汤1号重在清热解毒、通腑攻下,主治热盛于里,腑气不通。方中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祛除里热;大黄、芒硝泻阳明实热,通便存阴;枳实、厚朴下气除满,辅助泻热;柴胡、黄芩清疏肝胆;白芍敛阴止痛并助以清肝胆;黄连清胃除烦,配木香、元胡调理气机,加半夏和胃降浊止呕并以生姜助之,加甘草调和诸药并增加和胃之力。本证型常常兼有较明显血瘀之征象,可选加丹参丹皮当归等。口渴重加花粉芦根。(3)肝脾湿热:治法:清利肝脾,内泻热结。方药:大柴胡汤加味。大柴胡汤加茵陈栀子虎杖、公英、厚朴、郁金重在清利肝脾湿热并泻阳明之热;主治肝脾湿热,阳明热结。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黄芩、茵陈、栀子、虎杖、公英清热燥湿、清热利湿解毒,并以白芍、元胡相助共奏清利肝胆之功;大黄、枳实、厚朴泻阳明热结;半夏和胃降浊以治呕逆,更以生姜、大枣助半夏和胃止呕并调和诸药。如大便溏而不畅、腹胀纳差等湿热兼脾虚征象明显者加茯苓白术、陈皮、木香;血瘀征象明显加丹参、郁金、赤芍。(4)蛔扰胆胰:治法:清胰驱蛔,理气通里。方药:清胰汤2号加减,本方重在清热燥湿、疏肝理气驱蛔;主治蛔虫上扰,肝胆郁滞,湿热内蕴。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木香行气止痛,白芍柔肝止痛,三药共起疏肝开郁、行气祛滞止痛之效;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驱蛔消积除胀;芒硝泻热通里。方中驱蛔药不可久用,一般用3~5天或蛔虫驱除即止。如无效亦应停用改用他法,如针灸、西药等。黄疸明显加茵陈、虎杖、郁金;神疲纳差加茯苓、白术、党参胁痛重加元胡、川楝子;血瘀征明显加丹参、赤芍。上述四类征型中前3型分别多见于轻度、重度及胆源性胰腺炎,第4型见于胆道或胰管蛔虫所致的急性胰腺炎,有时临床还可见到重症胰腺炎的危重患者或因治疗不当,不及时所致的变证即热邪内陷,气阴耗竭型,治法为益气固脱、增液生津兼通里泻热存阴。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减:人参麦冬元参生地、栀子、元胡、大黄(后下),芒硝(冲),口服或胃管注入至病情缓解。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和病机及其发展变化,包含有郁(气机郁滞)、瘀(血行瘀阻)、热(实热或湿热)、结(实邪结聚)、厥(气血逆乱、衰败)五个环节,故其治则总宜理气开郁,活血化瘀,通里泻下,清热解毒或燥湿为主,其中热、结为中心环节,故清里通下尤为重要,宜尽早实施,不可拖延,此为治疗成功的关键。但通下亦应适度,过则伤正。如生厥逆变证,则当益气固脱救逆兼以通下,万不可一味攻伐而犯虚虚之戒。病情缓解后的恢复期当以调理脾胃、固复正气为主。治以益气健脾,柔肝养阴,兼活血化瘀。2.简易方治疗(1)活血止痛散(大黄、王不留行乳香没药青黛菖蒲、郁金,加蛋清调制成膏状),外敷于腹部剧痛部位可止痛。(2)消炎散芙蓉叶、大黄、黄芩、黄连、黄柏泽兰叶、冰片,共研细末用黄酒或酒精调),敷于胰脓肿或囊肿处。(3)生大黄30~60g,水煎服,每1~2小时1次,每日5~8次。适用于腑实型患者。(4)生大黄粉9~15g,玄明粉15~30g,用开水冲成200ml,分3次口服或鼻饲,2~4小时1次。服药后呕吐者过半小时再服,服1剂后3~4小时无腹泻再服1剂;200ml药液口服100ml,另100ml保留灌肠,以得泻为度。用于水肿型或出血坏死型胰腺炎。(5)生大黄(后下)、柴胡各10~209,红藤30~50g,1~2剂/日,水煎服,用于水肿型胰腺炎。(6)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2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7)茵栀黄注射液40ml加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黄疸明显的胰腺炎。
中药 (1)清胰丸(柴胡、黄芩、半夏、薤白瓜蒌、枳实、川楝子、白芍、生大黄),用于肝郁气滞型。每丸9g,每日2次,每次1丸。
(2)生大黄片,每次10片,每1~2小时1次,每日5~8次。适用于腑实型。
(3)生大黄冲剂,每次25g,用法及主治同上。
(4)生大黄糖浆,每次12ml,用法及主治同上。
针灸 1.针灸选取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中脘、内关、胆俞、梁门、三阴交、下巨虚等穴位针刺,对胰腺脓肿和假性囊肿可在病变部位下缘围刺。
2.耳针取耳甲艇部位的胰胆穴,可针刺或贴敷。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轻症患者一般不用禁食,可进清流食,并按其辨证分型单纯服中药汤剂即可治愈,如患者发烧、白细胞增高应加用抗生素治疗。重症患者(多为出血坏死型)在服中药治疗的同时,还必需并用西医的综合治疗包括各种抢救措施,还可用针灸等减轻症状。服药困难者可鼻饲,胃肠减压的患者从胃管注入中药前应先抽净胃液,对少数呕吐频繁暂时未能缓解者可改用中药灌肠。重症患者呈现热结阳明的麻痹性肠梗阻症状时要重用通里攻下药,并酌情实施反复腹腔穿刺抽液或腹腔灌洗等措施,在脓肿或假性囊肿形成时要重用清热解毒药和抑菌消炎的抗生素药物,同时外敷消炎散并重用峻下逐水药如大陷胸汤,服药后如腹泻剧烈出现脱水征象时,可补液纠正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经治疗热象基本消退后应重用活血化瘀药。胰腺炎恢复期应注意调理脾胃功能,可服用健脾益气、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以善其后。
护理
康复
预防 本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两方面,即一是防止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二是防止急性胰腺炎治愈后再复发。两者相互关联,就可行程度而言,后者在预防工作中更为重要和突出,因急性胰腺炎经临床治愈后还常会复发,而在对这些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其病因(如较常见的胆结石)多数已经查明,故采取措施对这些病因予以治疗也就更为切实可行。对病因为胆结石的患者,应及时、适时给予去除结石的治疗。中药清热利胆排石治疗可与胰腺炎的治疗同时进行,西药(如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溶石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在急性胰腺炎病情缓解或治愈后进行,但对合并有胆道阻塞而血清淀粉酶又延迟恢复正常或反复者应考虑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解除阻塞、清除结石,这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和预防其复发均有益。
另外,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和胆道感染既是我国胆石症的重要病因,又是急性胰腺炎的致病因素,因此加强对这两类疾病的防治对于预防急性胰腺炎有很大意义。同时,对发生过急性胰腺炎者应戒酒,避免暴饮暴食;对某些可致急性胰腺炎的药物(利尿剂、激素等)、某些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脂血症等)提高注意,并酌情采取相应措施,都有助于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和复发。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木香饮(《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余无言医案及医话 伤风转结胸证 上课笔记
 本草求真 ※ 白前全收录
 小肠实热
 佛救自闭症孩子的3个真实案例
 灵宝香红丸(《鸡鸣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