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hild measles |
拚音 | MAZHEN(XIAOER)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传染性疾病(儿科)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结合膜炎、流泪羞明、麻疹粘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为其特征。 |
中医释名 | 麻疹是因外感麻毒时邪而引发的出疹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发热、目胞肿赤、泪水汪汪及全身红色斑疹为主要表现。因其疹点隆起,状如麻粒,故名麻疹,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
西医病因 | 麻疹病毒感染。 |
中医病因 | 本病主要是由外感麻毒时邪而引发。 |
季节 | 以春冬季节多见。 |
地区 | |
人群 | 易感儿为6~8个月以后的婴幼儿。 |
强度与传播 | 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在潜伏期末2~3天至出疹后5天(如并发肺炎,则延至出疹后10天)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衣物等间接传播。 |
发病率 | 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普遍应用,其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但少数地区由于预防工作不够健全,仍有局部流行。 |
发病机理 |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含核糖核酸 (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当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后,约第2日进入附近淋巴结,同时少量病毒入血,通过第一次病毒血症到达肝、脾及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中,大量增殖后,再入血循环,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同时破坏受侵袭的细胞,出现临床表现。 |
中医病机 | 病机要点为麻毒时邪侵犯肺脾,麻毒外达。病位主要在肺、脾二经。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可据皮疹的疏密、痘顶的薄厚、浆液的清浊及发热的轻重来判断邪之深浅。临床一般以热邪浅在卫分、气分多见,窜入血分而发为血性赤痘甚少。 1.风热犯表 主证:发热轻微或不伴发热,初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1~2日后出疹,皮疹稀疏,疹色红润,疱顶皮薄,疱浆清亮,此起彼伏,躯干较多,舌苔薄白,脉浮数。 分析:本证多系外感风热时邪,伤及肺卫所致。邪犯肺卫,故见发热,流涕,喷嚏,咳嗽。邪入未深,透于肌表,故见疹疱疏稀,色泽润红,疱浆清亮。 2.热毒炽盛 主证:壮热不退,烦躁不安,面红目赤,水痘密集,疹色深红或紫暗,疱浆混浊,根盘红晕较著,伴齿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糙而干,脉洪数。 分析:本证为毒热不解,内入营血所致。里热炽盛,灼伤津液,故见壮热口渴,面赤。邪毒内犯,营热内炽,故见疹色深红或紫暗,疱浆混浊。 |
西医诊断标准 | 1.流行病学:多见于冬春。病前2~3周内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过去无水痘病史。 2.临床特点:发热等全身症状较轻,在发病当天即开始出现特殊皮疹(红色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分批出现,向心性分布),皮疹有痒感,在同一部位可有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减少或稍增,淋巴细胞增加不明显。 (2)取疱疹基底部刮取物染色镜检,可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3)取疱疹基底部刮取物或疱疹液以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病毒抗原,可获阳性结果。 (4)取双份血清以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检查抗体,效价增加4倍以上。 (5)病毒分离:以疱疹液为检材,可获阳性结果。 (注)2~5项仅用于非典型病例的检测。 |
西医诊断依据 | 主要依据为临床前驱期发热、上呼吸道炎和麻疹粘膜斑,出疹时体温更高,玫瑰色斑丘疹及退后麦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鼻咽试子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麻疹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阳性。 |
发病 | |
病史 | 病前11~24日(一般13~17日)有水痘接触史。 |
症状 | |
体征 | 1.前驱期:出疹前24小时可有轻微发热、不适、食欲差。有时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也可不伴发热。 2.出疹期:皮疹形态初为细小、红色斑疹或斑丘疹,24小时内转变为椭圆形、表浅、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红晕,大小不等。然后疱液从清亮转为云雾状,后干燥结痂。皮疹分布呈向心性,以躯干、头、腰部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等各期皮疹同时存在。口腔、咽部和结膜可见小红丘疹,继之形成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经1~3周结痂脱落,无色素沉着及疤痕,但如继发感染可留下永久性小疤痕。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1.鼻咽分泌物涂片 早期(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涂片镜检找多核巨细胞有诊断价值。 2.病毒分离:发热期取病人血、尿或鼻咽分泌物,可检出麻疹病毒。 |
血液 |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1.病毒抗原检查:免疫荧光法检查患儿鼻咽分泌物中脱落细胞,可以发现麻疹病毒抗原。 2.抗体检测: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试验,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小儿出疹性传染病:如风疹、水痘、猩红热、幼儿急疹等应与本病鉴别。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发热与皮疹的关系、皮疹特征及有关检查,不难鉴别。 2.肠道病毒感染:如何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多在夏秋季发病,皮疹多样化,可反复出现,疹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无麻疹粘膜斑。 3.药疹:有用药史,无麻疹前驱期症状,皮疹形态不一,躯干少于四肢,停药后逐渐恢复。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症状消失,皮疹消退,体温正常3天以上,血象恢复正常。有并发症者应待并发症基本治愈,方可出院,出院后须随访复查。 |
预后 | 麻疹属自限性疾病,治疗重点为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对症处理 1.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服用小量退热剂,切忌退热过猛引起虚脱,加重病情。 2.咳嗽剧烈时给镇咳祛痰剂。 3.烦躁不安时可用苯巴比妥类药物。 4.经口入量不足时应静脉输液,但应注意输入量及速度,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二、并发症治疗 1.肺炎:如为继发细菌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 2.喉炎:除选用合理抗生素外,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声门下水肿,常用泼尼松每日1mg/kg口服,重者用地塞米松每日0.2mg/kg静点。个别严重呼吸道梗阻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
中医治疗 | 以宣透解毒为总原则,并根据发病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分别采用透发、解毒、养阴等法。对于疹发不畅,邪毒内陷之逆证,则宜清热解毒,以达邪外出。本病治疗,重在透发。麻毒外透,则邪有所出,以防他变。在治疗中按出疹时期,分段辨治。疹前期以透为主,出疹期以清为主,疹回期则以养阴为主。但应注意透发防耗津液,清热勿过犯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 一、辨证选方 (一)顺证 1.疹前期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宣毒发表汤加减。连翘、葛根、防风各12g,前胡、桔梗、牛蒡子各10g,薄荷、荆芥、甘草各6g。热甚惊悸加僵蚕、蝉衣;气虚体弱加黄芪、党参;疹隐不达,高热神烦加鲜石斛、生地、豆豉。 2.出疹期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透发。 方药:清解透表汤加减。桑叶、菊花、银花、连翘各12g,西河柳、葛根、紫草各10g,牛蒡子、蝉衣、升麻各6g。疹暗红成片加生地、丹参、丹皮;咳甚加杏仁、桑皮;高热面赤加生地、生石膏、黄连、花粉。 3.疹回期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花粉各12g,玉竹、扁豆、桑叶各10g,甘草6g。余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纳不佳加谷麦芽;便干加火麻仁。 (二)逆证 1.热毒闭肺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生石膏20g,杏仁、鱼腥草、桔梗各12g,百部、前胡各10g,麻黄、甘草各6g。咳重痰多加瓜蒌、苏子;喘甚加紫菀、款冬花、葶苈子;热甚加黄芩。 2.热毒攻喉 治法,清热利咽,解毒消肿。 方药:清咽下痰汤加减。银花、板蓝根、射干各12g,玄参、牛蒡子、瓜蒌各10g,桔梗、葶苈子、贝母各6g。热甚加黄芩、生石膏;便干加大黄、玄明粉。 3.毒陷心肝 治法:清营解毒,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桑叶、菊花、钩藤、生地各12g,白芍、茯苓各10g,羚羊角粉3g(冲服)。痰多加竹茹、陈皮;昏迷较深加石菖蒲、郁金,或加服安宫牛黄丸。 二、专方验方 1.托麻透发汤:葛根15g,白茅根15g,淡竹叶10g,紫草10g,升麻5g,薄荷3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麻疹初期。 2.荆芥透疹汤:荆芥10g,牛蒡子6g,蝉衣3g,连翘5g,桑叶5g,板蓝根6g,薄荷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麻疹初期。 3.解毒透疹散:肉桂3g,附子3g,天麻6g,钩藤6g,僵蚕6g,土元6g,薄荷6g,雄黄1.5g,蟾蜍1个。共研细面,2岁小儿每服1.5~2g,日服3次。适用于麻疹早期或出疹期。 4.解毒透疹汤:蝉蜕3g,芥穗3g,紫草3g,桃仁3g,杏仁3g,浙贝母6g,花粉6g,连翘10g,银花10g,麦冬10g,芦根12g,薄荷2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麻疹备期。 5.养阴解毒汤:元参6g,石斛5g,麦冬9g,紫花地丁5g,金银花5g,连翘5g,山栀1g,竹叶1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麻疹恢复期。 熏洗:麻黄、浮萍、芫荽各15g,黄酒60g,加水适量煮沸,使水蒸气满布室内,再用毛巾沾药液热敷头面及胸背。用于麻疹透发不利者。 |
中药 | 1.桑菊银翘散: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治疗麻疹前期,病邪在表。1~3岁每服2g,3~6岁每服3g,6岁以上每服5g,每日2次。 2.小儿羚羊散:具有清热透疹之功。治疗小儿麻疹初起,发热持续,疹出不畅。1岁每服0.3g,2岁每服0.375g,3岁以上每服0.5g,每日3次。 3.葛蒡合剂:具有辛凉发散,透疹解毒之功。适用于麻疹初期,麻毒之邪犯及肺卫之证。1岁以内每服3ml,1~3岁每服5ml,3~7岁每服10ml,每日3次。 4.小儿肺热咳喘合剂:具有宣肺平喘,清热解毒之功。用于麻毒闭肺之证。1岁以下每服4g,1~3岁每服6g,3~6岁每服8g,6岁以上每服12g,每日3次。 5.栀子金花丸: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用于麻疹出疹期,疹毒炽盛,耗伤阴气,阴虚内热之证。1~3岁每服2g,3~6岁每服3g,6岁以上每服5g,每日2~3次。 |
针灸 | 取曲池、合谷、大椎、外关穴,针用泻法,强刺激,不留针,或点刺十宣、少商、太冲,用于麻疹高热抽搐者。 |
推拿按摩 | 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推三关、按揉肺俞、清板门、运内八卦,用于疹前期;揉小天心、揉二扇门、清板门、清天河水、清肺经、分阴阳、用于出疹期;推补脾经、推补肺经、推补肾水、分手阴阳、揉二人上马、清天河水,用于恢复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麻疹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麻疹一般按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常用透疹、清热、解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同时配合西医对症疗法,但不宜早期滥用抗生素。 2.麻疹合并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选用敏感、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用中药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法治疗。中西药合用,以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对麻疹并发喉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均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 3.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药野菊花、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黄芩等,不仅具有抗病毒作用,而又能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改善微循环,从而有利于机体对麻疹的代偿和修复,促进疾病康复。 |
护理 | 1.环境:室温18~20℃,湿度60~70%,空气宜流通、新鲜,避免直接吹风。 2.饮食:急性期以流食及半流食为主,多喝温开水及热汤,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易于使皮疹发透及排除体内毒素。补充维生素。 3.皮肤、口腔、眼的护理:擦洗皮肤,清洁口鼻,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液冲洗眼睛。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中医历代文献对此病有较丰富的论述。如宋代《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为第一部麻疹证治专著,不仅将麻疹正式定名,并对其预防、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