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针灸意外事故总结/专贴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气管损伤

【概述】
 
气管的解剖位置较特殊,针灸不易造成损伤。气管由软骨、平滑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所组成,即使刺中,一般也不致引起严重后果。但是,操作不当,亦可误伤。特别是如同时伤及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则可极大地抑制呼吸功能,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损伤原因】

气管损伤的原因大致有下列二种:
一、穴位原因:由于气管的极大部分为胸骨所遮掩,直接能造成针刺损伤的穴位不多。其中,最易发生事故的是天突穴。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凹陷正中(胸骨柄中点上1寸),其左右为胸锁乳突肌,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稍深处有颈静脉弓,再深为甲状腺下静脉,深部为气管。向下在胸骨柄后方有左无名静脉、主动脉弓、无名动脉和左颈动脉。表明天突穴不仅直接与气管有关,周围的血管也十分丰富,且不少是重要血管,稍不谨慎,即易造成事故。另外,扶突穴针刺不当也极易伤及气管或喉腔。
二、操作原因:主要是指天突穴而言。对此,古人早有教训:“天突穴,其下针直横下,不得低(抵)手,即五脏之气伤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四》)。
(一)、针刺方向错误及刺之过深。气管在胸骨上窝处肌层覆盖较浅,直刺过深即可损伤;向左右深刺,易伤及肺组织,尤其是肺气肿病人,更易并发气胸;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平刺深刺,往往误伤主动脉或无名动脉,造成大出血。目前,有些人主张,针天突时先平刺五分,针尖向喉管刺进约1~2分,针柄竖起针尖斜向下方刺入。实践证明,此法也不准确,常可导致喉痉挛。
(二)、手法过重。大幅度地重提猛插,动作粗暴,往往可导致气管及周围组织多处损伤。
(三)、留针过程中,患者剧烈咳嗽或反复作吞咽等动作,可致肌肉猛烈收缩,改变针尖的方向和深度而损及气管。

【临床表现】

因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其证候不一。
一、轻症:多系单纯伤及气管所致。咳嗽、胸痛、气急,咳吐带血丝的痰液等。亦可因刺伤喉腔,出现憋气,声音嘶哑、皮下气肿等症。
二、重症:严重伤及气管和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涌吐血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肢冷汗出,全身痉挛,意识不清。如不及时抢救,甚至窒息死亡。

【预防方法】
 
关键是把握好选穴和操作。
一、选穴:天突穴穴位标志较明确,但须定准,否则将影响操作。其次,对不合作者(如婴儿、畏针者及精神病患者等),或咳嗽,特别是阵发性剧咳者,应暂缓选天突等穴,可改选附近的璇玑、膻中诸穴,或背部腧穴及远道取穴等。
二、操作:据作者和多数医家经验,天突穴进针以弯刺法较为安全,其方法为:先与水平成15°交角平刺,破皮后缓缓送针,至针尖如觉抵触硬物,即为气管。略退0.1~0.2寸,改向下横刺,在胸骨柄后缘和气管前缘之间,慢慢进针。为把握进针方向,可用押手(左手)扶住针体,约刺入1~1.5寸,如得气感不明显,可作小幅度提插捻转,动作宜轻柔,直至有满意针感。如送针过程中,针尖触有坚韧感的组织,且患者感到疼痛;或者留针时,针尾出现有节奏的搏动,都表明已碰到血管,宜将针略略外退至上述现象消失。
留针期间,嘱患者少作吞咽动作,如突然出现咳嗽,应急将针退至皮下,待咳嗽平息,再按上法刺入,如咳嗽不止,宜去肓碓裱ㄎ弧?br /> 穴位注射时,宜采用5号齿科针头,与水平成45°角刺入,缓缓送针至针尖抵及气管,略退0.1~0.2寸后,注入药物,为了避免注射针头误刺入气管,注射药液前,应先回抽一下,看是否有空气抽入,再予略注数滴,观察是否发生咳嗽等现象。因该穴肌层较薄,注入剂量不宜过大,刺激性过强的药物要避免应用,如必须使用时也应加以稀释。
其它如扶突穴等,虽操作上与一般穴位相同,但不宜深刺,所应注意的事项和天突穴相同。

【处理方法】

一、轻度损伤: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可给予适量镇痉止咳药物,配用抗生素以防感染。如出血较多者,辅以止血剂。
二、重度损伤:损伤较重或多处刺伤,特别是伴有周围血管、神经或肺组织损伤,出现呼吸困难及各种并发症时,宜急速转外科处理。对其中呼吸严重困难及分泌物无法排除者,更要考虑作气管切开术。
气胸
【概述】
 
针刺不当所致的气胸,是最常见的针刺意外之一,在物理性损伤中,它的发生率占首位。在我国古医藉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关于气胸的症状,《素问•刺禁论》指出:“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咳逆。……剌膺中陷中肺,为咳逆仰息。……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普济方》也提到:“胸前诸穴不可伤,伤即令人闷到”。气胸如损伤较重或处置不当,常常会引起严重后果。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有:“刺五脏……中肺三日死”之说。我国从1954年[1]首次报道气胸事故发来,迄今已报告一百余例。实际发生数当远不止此。西方国家和日本等,也不断出现这类事故。尽管以轻度气胸多见,但亦有相当部分为中重度气胸,其中包括血气胸和液气胸。另据统计,海内外因气胸而死亡的例数约占总例数的5.4%。表明,即使在现代救治条件之下,其死亡率也并不低。上述情况,应该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损伤原因】

针刺意外引起的气胸属外伤性气胸。它的病理过程是毫针针刺过深刺伤或割破肺组织,刺伤肺脏致较大撕裂伤,使肺脏层胸膜和肺泡损伤,气体自破口进入胸膜腔,破口处的肺组织可形成活瓣,吸气时,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空气不能排出,造成腔内积气,胸膜腔负压消失,肺即依其回缩力萎陷,形成气胸。以致胸内压迅速增高而肺受压萎陷。发病情况与自发性气胸类似。
针刺意外引起的气胸,因其损伤程度的轻重,及原有病变等,一般分为闭合性及高压性两类。如裂口不大,肺组织健康者,多为闭合性气胸;如损伤较重,或原有肺气肿等病症者,裂口形成单向性活瓣,即可出现高压性气胸。如刺破血管可以合并血气胸。少数还可形成严重的开放式气胸。
针刺不当为什么会引发气胸,特别是严重的气胸?已经发现,临床上常对某些病人行胸腔穿刺,于下胸部无肺组织处进针时不会引发气胸,但在有肺脏处穿刺时可并发此症,由此看来,此类气胸是由肺损伤而引起的。但小小的针灸针仅仅刺伤肺脏一般不会引起明显气胸。如在剖胸手术中,有时因操作不慎可破肺脏,结果,肺脏漏气现象很快停止,这是由于肺内弹性组织回缩使刺伤处迅速闭合之故。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针灸所致严重气胸病人的剖胸手术中发现,肺脏的损伤并非只是刺伤,而是有较长的裂口,裂口的形成,可能与针灸针穿入胸腔后,在操作中改变针的方向,更大的可能则是刺入胸腔的针尖与肺表面的关系随呼吸发生了位移而将其划破,因伤口较大,大量气体由此进入胸腔而引起严重气胸。另外,在肺脏已有病变的基础上将其损伤时,则更易发生严重气胸。诸如肺气肿患者,由于其肺泡内压力较大,加之肺组织回缩力差,一旦刺破,则漏气迅速较快,自行愈合也较正常肺组织困难;若患者有肺大皮包,针尖将其刺破时可使其爆裂,此如同用针刺穿气球时可使之爆裂现象,大皮包处可形成一单向活瓣,引发高压性气胸;术中有时发现,胸膜脏层与壁层粘连,粘连带牵拉肺裂口两侧的组织,使裂口张开,气体自由进出胸膜腔,形成开放性气胸[2]。
造成气胸的,多是缺乏针灸学和解剖学知识的初学者。其具体原因则有下列几方面。
一、穴位的原因:根据解剖学,在背部第十胸椎以上,侧胸第九肋以上,前胸第七肋以上,以及锁骨上窝、胸骨切迹上缘的穴位,均可因针刺不当而导致气胸。所以,古人有“胸背薄如饼”的说法,告诫不可深刺。
公开报道已发生过气胸的穴位有:天突、定喘、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膈关、膏肓、肩贞、幽门、神藏、神封、云门、中府、大包、缺盆、期门、颈臂、肩井、曲垣、魂门、辄筋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肺和胸膜境界在肺尖部高出胸廓上部第一肋骨以上,而右下侧肺尖更是较高且偏前,坐立时比锁骨内端高出1~3cm。肺下缘浮动度较大,中等呼气时,透视发现,其活动由第六肋软骨前端下缘开始,向外到乳中线处,与第七肋骨上缘相交,最后向内与十一胸椎棘突相平。
所以,在取肩井、缺盆、颈臂等颈肩部穴位时,即使针刺较浅,也可发生气胸。同时胆俞、阳纲等穴,虽然在背部十一椎附近,但当病人作中等度呼吸时,针刺过深也可损伤肺脏。
二、病理原因:肺脏处于病变状态,主要是在发生肺气肿时,肺脏体积增大,肺泡张力增高,不仅易于造成气胸,后果也往往严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涉及穴位增多:肺气肿病人,肺脏过度膨胀,乃至肺下界下移,容积增加可达正常的两倍,横膈下降。此时,针刺胆俞、脾俞三焦俞、肾俞和上腹部之鸠尾、不容、承满等,亦可导致气胸。
(二)、刺道变短:肺气肿病人,胸部肌肉萎缩,并形成桶状胸,致使刺道变短,即使按常规尺寸针刺,往往也会伤肺。
(三)、裂口不易愈合:此类病人,肺泡内压力大,肺组织弹性差,一旦刺破不能马上愈合,裂口形成活瓣,呼气时裂口张开,吸气时裂口关闭,空气只能进入胸膜腔而无法排出,导致胸膜腔压力逐渐增高,患侧肺脏逐步压缩乃至完全萎陷。
(四)、代偿功能差:肺部有病变者,因代偿功能差,可加重气胸的证候。据观察,由于原发病已形成肺心功能障碍者,往往在肺被压缩10~20%时,即可发生生命危险。
三、操作原因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针刺过深:凡在背部第十胸椎、侧胸在第九肋骨、前胸部在第七肋骨以上、以及锁骨上窝、胸骨切迹上缘的穴位(包括肩井),如果针刺过深或方向不正确,就有刺伤肺脏的可能。尤其对一些年老瘦弱,有肺气肿等慢性胸肺疾患的病人,在针刺胸背部应特别小心。首先由于不了解胸部的解剖深度。经测定,前胸壁组织厚度:乳头以上,成人为1.2~1.5cm,儿童为0.7~1.0cm;乳头以下,成人为0.8~1.0cm,儿童为0.5~0.8cm,侧胸壁软组织厚度,成人约0.6~0.8cm,儿童为0.5~0.7cm。表明,前胸壁乳头下较乳头上薄,侧胸壁较前胸壁薄,而儿童则更较成人为薄。如超过上述深度,就有引起气胸的危险。现将对15具成年男尸测定的膀胱经背部诸穴从体表至胸、腹腔后壁的距离,列表如下。
表三、背部腧穴软组织厚度表(cm)
穴 名 左   侧 右   侧 穴   名 左   侧 右   侧
大 杼 6.29±1.11 6.01±1.10 关元俞 5.26±0.88 5.93±1.03
风 门 4.99±1.07 5.01±1.04 小肠俞         
肺 俞 4.39±0.85 4.30±1.09 膀胱俞         
厥阴俞 4.01±0.66 4.05±0.33 附 分 4.61±1.10 4.57±1.15
心 俞 3.67±0.85 3.77±0.72 魄 户 3.52±1.17 3.67±0.01
督 俞 3.54±1.11 3.95±0.86 膏 肓 2.92±0.91 3.06±0.89
膈 俞 3.34±1.73 3.65±0.77 神 堂 2.41±0.71 2.54±0.77
肝 俞 3.40±0.72 3.56±0.58 言意言喜 2.23±0.53 2.11±0.65
胆 俞 3.33±0.64 3.32±0.97 膈 关 2.05±0.47 2.03±0.47
脾 俞 3.36±0.72 3.25±0.39 魂 门 1.98±0.39 1.99±0.33
胃 俞 3.42±1.33 3.41±0.45 阳 纲 2.05±0.36 2.09±0.17
三焦俞 3.31±0.81 3.77±0.81 意 舍 2.27±0.46 2.16±0.36
肾 俞 3.58±0.82 4.11±1.17 胃 仓 2.43±0.64 2.37±0.37
气海俞 4.11±1.10 4.61±1.11 肓 门 2.83±0.92 2.92±0.78
大肠俞 4.03±1.14      志 室 3.27±1.02 3.33±0.95
从上表可以看出,膀胱经背部内侧线自肺俞至肾俞间,外侧线自魄户至志室间的体壁均较薄。而外侧线上的各穴从体表至胸腹腔后壁的距离更较内侧线上的各对应穴要短。故在针刺时要充分考虑到此点。本表与表二在数椐上有一定差别,但大致相似,目的供临床参考。)
其次,未能掌握好进针方向也是是气胸的原因之一。胸背部的穴位一般以斜刺或平刺为宜。为了获得满意的针感和疗效,直剌多难以控制适当的深度。
最后,进针时使用押手,肌肉层因受压变薄,刺道相应变短。另外,胸背部施用温针,也可能因针上加艾炷,熟练程度不够,只注意指端用力,而忽视这一动作也可带动针体刺向深部,造成气胸。
(二)、针具过粗、手法过重:用粗针针刺胸部腧穴不当,可加重气胸症状,导致广泛性皮下气肿和纵膈气肿。本来针剌深度恰当但因行针中大幅度提插捻转超过深度,同样能增加肺部损伤的机会,发生气胸。
(三)、体位不当:在立位或其它不能持久的体位进针,易发生气胸。这是由于体位难以固定,刺入组织内的针体在肌肉的牵拉收缩下也随之活动,损伤及肺。
(四)、针后加罐:如针刺已经伤肺,此时拔罐,常可迅速加重病情。这已为许多单位所报道,我们亦有这方面教训:一老年肺气肿患者,予针膈关穴后,感胸闷不适,即在该穴拔一拔罐(针上加拔火罐)。不久,患者突然昏倒。经诊断为重度气胸,抢救一周始脱险,一月后才痊愈出院。特别是,针后拔罐引发气胸尚可延迟发生,如一男性患者,56岁。患者哮喘已50年,去某医院针灸治疗,在肺俞穴垂宜刺入0.5~1寸,留针拔罐10min。去罐后,针身有所增加。针后病者回家,约3时许,突然心慌、气促、胸背刺痛,大汗淋漓。入院体检:患者呈急性病容,左肺上、中呼吸音消失,左肺俞穴处有0.1~0.2cm大小之新鲜出血痂点,四周压痛。X线检查证明左肺创伤性气胸。治疗:经过输氧抢救,空针抽气,并用养阴润肺、降气平喘的中药调治,住院51天痊愈出院[3]。
四、不能因人而异:患者有胖瘦老幼之别,针刺时如不加区别,用同一深度,也是发生气胸的重要原因。如老年人,胸部肌肉不发达,特别是消瘦的老人,其斜方肌、提肩肌及菱形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在此类情况下,如常规深度也可伤及肺脏。

【临床表现】

气胸,大多在针刺过程中或针后即可出现证候。亦有在针后半小时至数小时内发作,甚至还有报道在针后24小时始产生典型的气胸症状的,值得注意。根据证状,气胸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一、气胸的症状
(一)、轻度气胸: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有胸闷气憋、刺激性咳嗽、活动时胸部有牵拉样痛。
(二)、中度气胸:胸肋刺痛,胸部胀闷不舒,呼吸困难,持续5267烈的咳嗽,心悸不宁,不能平卧。尚有相应的肩背部、上肢沉痛及活动受限等。
(三)、重度气胸:被针侧胸背部强烈刺痛,疼痛可向同侧的肩及手臂放射或向上腹部放射,并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四肢厥冷,烦燥出汗,神志昏迷等。如为血气胸,更有呼吸表浅,面容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危急症状。
二、气胸的体征
轻度气胸,体征不明显。中、重度气胸,呼吸速率加快,心率增加,可有鼻翼扇动。气管及心尖搏动均移向健侧,患侧肋间隙饱满、胸廓膨隆呼吸活动度及语颤减少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或浊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健侧呼吸音增强。端坐呼吸,发绀。血气胸,在患侧积液处叩诊呈实音。体检可见患侧呈叩诊过度反响,肺泡呼吸音低或消失,胸壁有皮下积气,严重的有气管移位。胸透或拍片可见气胸和肺组织压缩象。有的患者在针刺当时无明显症状,数小时后才逐渐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等症。
三、X线检查
气胸部分透亮度增加,无肺纹,肺向肺门收缩,成透明团块,其边缘可见发线状阴影的脏层胸膜。肺萎缩程度可从10~90%不等。如为血气胸,则可见液平面。
X光胸部照片:患侧肺透亮度增高、肺纹理消失7例,并液气胸3例体检时一般可见呼吸急促,呼吸次数增多及心率增快。本组一例双侧气胸可见口唇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呼吸困难症状。单侧气胸可见患者气管向健侧移位。胸部检查:触诊患侧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患侧呈鼓音,听诊患侧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若左侧中、重度气胸,叩诊左心界消失,听诊心尖区心音遥远。
X线检查,可证实肺萎陷和气胸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不仅可以确定诊断,而且也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曾有学者,对14例气胸患者进行分析如下。症状:其中呼吸困难14例(100%)、胸痛12例(85.7%)、咳嗽8例(57.1%)、晕厥、面色苍白、冷汗淋漓6例(42.8%)、上腹部闪电样疼痛3例(21.4%)、发热(38~39℃)3例(21.4%)。病程1~2天的8例入院时症状明显,其它6例发病症状逐渐减轻。
体征:轻微紫绀4例(28.5%)、均为肺压缩60%以上病例。
X线:14例均以深吸气相胸片为诊断依据。压缩程度:轻度(压缩<30%=8例,中度(31~50%)3例,重度(>50%)4例。气胸类型;均为闭合型。胸腔积液:少量(肋隔角钝)9例。中量(满肋肌至第二前肋间以下)4例。8例胸水经检验:渗出性3例、脓性3例、血性2例[4]。
表明症状以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晕厥多见。X线:所示压缩程度以轻度多见。
在遇到这类事故时,为了尽量不耽误救治和减少病人的搬动次数,除非病情复杂,一般根据有毫针直刺深刺史、胸部剧痛、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即可确诊。有认为,立即透视并不利于患者,宜待病情稳定后,再作透视。
最后,必须引起强调的是应尽可能避免误诊。其中最易与晕针的症状发生混淆。如某女性患者,59岁。因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咯痰而为之针剌肺俞、定喘穴,针后约15min许,患者诉胸闷、头晕,未引起医者重视。出针后再于背部拔罐,患者渐现呼吸急迫,口唇青紫,以为是晕针所致,遂开窗通气、摇扇送风等,但症情有增无减。才疑为气胸。放射科透视见右肺压缩50%,急送上级医院救治,终因抢救无效而于当天死亡[5]。
另外,有些双侧气胸常被误诊为单侧,如,一例针刺激所致的气胸患者,入院当日下午,门诊胸透仅发现左侧气胸,而右肺膨胀良好。入院后立即施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4h胸透复查左肺膨胀情况时,才发现右侧也有气胸,两肺均压缩30~50%。所以,不仅针刺时要观察病人的情况,针刺后更应观察病人的变化,即使在治疗的开始阶段,也不应放松动态观察曾针刺过的健侧胸部有无气胸发生。

【预防方法】
 
一、运用叩诊技术:不少针刺意外所致的气胸与肺部处于病理状态有关。因此,对首次对在胸背部施针之患者,应先以叩诊定出肺的下界。对经检查一侧肺部有病变者,则测定其双侧肺下界移动度,并作出记号,再决定取穴和针刺深度。
二、掌握背胸部穴位针刺技巧:临床上,背部腧穴应用频率较高。既要严格掌握进针深度,又要获得效果。据多数医家经验,直刺时不易掌握有效深度,故采用以下方法:在背腧穴外侧约1cm处进针,以与水平成65°角进针,向脊椎方向深刺。直至针尖触及椎体,再略略退出,施行手法。此法不仅安全,得气感也强。以椎体为标志,不必担心深刺入胸腔,且因成65°角刺入,毫针经过该穴时,深度已达2cm以上,相当于背腧穴要求之深度,至脊柱附近又刺中夹脊穴,具有透穴特点,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胸部腧穴,可向肋缘斜刺至骨,微微退出后施行手法,如必须直刺,宜缓缓送针,只进3~5分,针感如不显,不可再深刺,宜在小幅度内提插探寻,提插幅度在1~2mm左右。如仍不明显,宜停针候气,3~5min后再用上法激发针感。
肩井穴发生气胸的频率较高,与其深度较难掌握有关,因肩井穴最近肺尖,该穴区内胸膜壁脏层有纤维小梁,活动范围极小,而右胸膜前界与右肺之间的间隙很小,加上前面提到的胸膜囊的最上部胸膜顶,高出锁骨内侧端以上1~3cm,所以针刺肩井穴,特别是右侧要十分注意,不可过深,并要反复体会手感。针刺时针尖宜向外侧倾斜,以防止内斜而刺破肺尖胸膜。
三、选穴组方宜慎重考虑:初学者尽量少选肩、背、胸部穴位,可以夹脊穴代之,或远道取穴。如患者有肺气肿等病,即使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也应慎重取胸,背部腧穴。
四、作好针前准备:应选择平直光洁之针具,如针体弯曲,万一伤肺,易增大裂口。针具宜细,用28~32号毫针。令患者取伏坐位或卧位,嘱其针后不要任意移动。押手宜轻,为避免事故,尽量少用押手。施用温针时,宜一手扶住针体,一手捻装艾炷,防止针体深移。杜绝隔衣进针。如某男性患者,45岁。因背部酸楚板滞而作针刺治疗,取俯卧位隔衬衣进针,取胸1~5夹脊及风门、肺俞、大杼诸穴,针上加艾炷温针,艾炷才点燃不久,患者即诉头晕、胸闷,见呼吸急迫,唇色微紫。急出针,送放射科检查,左肺已压缩40%[5]。
另外,一般不要针后加罐,如为肺气肿患者,更要禁止。
五、留针期间注意观察。肩、胸、背部腧穴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下不可超过30min。在留针期间医护人员应加强观察,嘱咐病人不可任意改变体位。因为留针时间过长,患者往往难以保持固定的体位。而任意改变体位,可引起针体在穴位内移动,增加发生气胸的可能。曾报道有一门诊病人,在其背部天宗和大杼穴埋针后,由于医护人员疏忽,病人自行外出,2h往返至门诊时发现气胸。
六、重视针后观察:凡针胸背部腧穴的病人,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让其在其它诊室休息15~30min后再走,如此类病人于针后数小时乃至十数小时,突然出现胸痛、咳嗽及气急等症状,而又无其它明显原因时,亦应怀疑有气胸可能。
另外,在肩、背、胸部选穴针刺时,如突然发生气急胸病或“虚脱”时,应先想到并发外伤性气胸的问题。有不少患者,进针后立即“晕厥”而被当地医生误为“晕针”。因此,凡是“晕针”患者,必须进一步检查明确气胸问题。对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和年老身体瘦弱、胸壁较薄者,针刺胸部时要特别注意。

【处理方法】

一、一般治疗
1、安静休息。
2、药物治疗。在观察治疗过程中,为预防胸腔感染,常规使用青霉素40万单位,链霉素0.5g,肌肉注射,每日两次。对有发热及少量胸腔积液者,加大青霉素用量至80万单位,每日两次,肌肉注射。如对青、链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每次8万单位,每日两次。有咳嗽时,给予镇咳药,以防继续漏气。
3、排气减压。凡是患者在针灸后短期内(1~2h)出现明显胸痛、呼吸困难、肺萎缩在20%以上、胸膜腔内呈正压者(或在诊断性试穿时,针栓被气体自然顶出),经观察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均应立即排气。常用方法如下。
1)穿刺排气:操作简便,尤其在病情紧急情况下,可立即排气,在病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使用人工气胸器穿刺排气。
2)闭式引流排气:多数针刺所致气胸,为单纯性闭合气胸,一般经穿刺排气后,伤口可很快愈合。但也有少数病人穿刺效果不好,如临床症状和X线证实以及胸腔测压表明,穿刺后一度好转后又加重者,则需要进一步作胸腔插管及引流等。
二、据症治疗
1、轻度气胸:患者无明显的气急、发绀针刺后只有伤侧轻度胸部不适,活动后气短,来诊时间已过24h以上,经X线诊断肺萎缩在10~15%以内者,而肺部无肺气肿等病变者,又没有防碍气胸自然吸收的原发病,一般卧床休息5~7天。据症酌给镇咳、止痛剂。为防感染,可考虑适当注射抗生素。一般气体多可自行吸收而愈,但需随时注意观察,以防症状突然加重。如有条件者,可给予病人持续低低流量吸氧或面罩高浓度吸氧。
2、中度气胸:肺萎缩超过15%但小于30%,或伴有肺气肿等病症者,应即令病人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采用人工气胸器在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常规消毒后穿刺排气,每次不必全部排尽,以胸腔内压降至“0”上下为准。无人工气胸器,为应急起见,可在上述部位用50ml消毒空注射器抽气;或用一般穿刺针头在针尾部缚一指套,消毒后,将针头刺入胸腔,然后在指套顶端剪一2~3mm大的小口,以排除气体。
对轻、中度气胸,可试配合腕踝针治疗。取腕部治疗点上1、上2穴。上1位于尺骨内侧线与尺侧屈腕肌间,上2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即内关穴上。上1、上2穴均在腕横纹上2寸取穴,选好治疗点后,治疗点皮肤与针体常规消毒,用30~32号、1.5寸不锈钢毫针,针体要直,针尖与皮肤呈30°夹角进针,当针尖通过皮肤后,即将针放平,紧贴皮肤表面,沿直线皮下进针到针柄根部,在进针过程中,除针尖通过皮肤时有轻微刺痛外,要求不引起任何不适感,否则需要调整进针方向或深浅度。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2h以上,为达到最好效果可延长留针时间达12h。本疗法在进针过程中,患者应无任何感觉效果最好。治疗效果与病变区域的判断、治疗点的选择及进针方向、深浅度的准确有密切关系,否则影响效果。应该强调的是,本疗法进针后,必须立即见效,症状立即减轻或消失,否则即为无效,应马上采取其它排气方法,以免耽误抢救时间,给病人造成生命危险[6]。
3、重症气胸;对胸片示肺被压缩40%以上,且病人症状明显,尤其是高压性气胸,用上法往往只能暂时应急,待症情稳定后,应马上转外科治疗,如采用肋间切开施胸腔封闭式引流术等。由于胸腔内大量积气被引流出,患者常于术后临床 症状有明显改善。随着积气的不断排出,肺可逐渐复张。若胸片显示肺已复张,伤侧肺病呼吸音已恢复,应关闭引流管观察24h后方可拔除引流管。
4、血、液气胸 在采用上述治疗措施的的基础上,配合抽取胸腔积血或积液。如出现休克症状,应配合输血、抗休克治疗。血出不止者,须及时转外科手术止血。
应该强调的是,严重和比较严重的气胸属临床急症。针刺不当所致气胸往往是原发病不见好转,反而突出表现气胸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 况下,有的家属和病人因惊慌失措,或者有的医务人员缺乏基本救治知识,往往舍近求远将病人从农村送入城市医院。从而增加患者在途中的痛苦,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因为一般患者多系单纯性气胸,故应以当地处理为主。重症气胸必须转院者,在转院之前或转院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胸腔排气。护送的医务人员应携带胸穿用具,以备途中抽气,在紧急情况下可在一般的穿刺针头针尾部缚一指套,消毒后刺入胸腔,用胶布固定在胸壁上,然后将指套顶端剪一2~3mm小孔,解决应急排气,防止途中出现意外。
心脏损伤
【概述】
 
内脏损伤中,针刺损及心脏是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素问?诊要经终论》有“中心者,环死”之说,环死,指一日内死亡。现代国内有关针刺意外伤及心脏在报道首见于1954年[1],迄今已报道6例,其中5例死亡。国外,无论欧美及日本,均有此类事故发生。特别是日本,还不属罕见。针刺误伤心脏,其发生率虽然并不高,但预后极为不良,故针灸工作者决不可掉以轻心。

【损伤原因】

  由于心脏表面光滑,质地坚韧,又处于搏动状态,一般不易伤及。针灸疗法中,刺伤心脏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穴位原因:心脏位置在第二肋至第八肋之间,呈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左起左腋中线,右至右锁骨中线。在此体表投影区城内,除前面有胸骨和肋软骨保护,后面有脊柱、食道等,不易受针刺直接损伤外,其余部位的穴位,如刺之不当,均有可能伤及心脏。
  (一)、较易导致心脏损伤的部位:双侧的神封、步廊、灵墟,左侧之膺窗、乳根等。鸠尾穴,亦是易于发生事故的穴位。一般而言,以胸部的穴位多见,这是因为心脏前面膨隆,距皮肤表面较近,成人仅约4cm左右。
  (二)、可能导致损伤的穴位:双侧之心俞、督俞、膈俞及左侧之期门、言意言喜、膈关等。背部体表距心脏较远,中间又隔肺脏,只有针刺较深时才有可发生,且往往同时损伤肺和心。
  二、病理原因:当心脏本身有病时,针刺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将大为增加。心脏肥大或心包积液,可使刺道变短,同时在体表投影面积增大,而致可能造成损伤的穴位数目增加。心肌炎,由于心肌出现炎症、变性及坏死等,组织结构常变得非常松弛,这样,针尖便极易损害心肌组织。心包炎,尤其是缩窄性心包炎,心脏脏层和壁层广泛粘连、增厚和钙化,心包腔闭塞成为一个纤维瘢痕组织外壳,表面变得异常粗糙,致使毫针容易刺中。
  三、操作原因:(一)、手法不当:1.针刺过深,方向错误。前胸胸壁较薄,离心脏近,深刺则易误中。或在针刺时,押手过重,刺道变短,即使刺得不深,也会造成损伤。有以仅用1.5cm长之毫针,导致右心室破裂死亡者。针刺方向错误,可使得非心脏投影区域内的穴位,如鸠尾等穴内施针时,也会伤及心脏。2.留针时间过长,一旦针刺损伤心脏,由于心脏不断作自主性收缩与舒张,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促使心壁裂口不断增大,而发生机械性心脏破裂
  (二)、穴内埋针:此系指毫针刺入穴位,因不慎折断于内;或因有意剪断针尾,埋藏于穴内,后者以日本多见。埋针可在体内游走而损伤心脏。这种情况,可发生在埋针后不久,也可隔十数年后出现。往往与埋针部位是否靠近心脏或活动度大小有关。
  四、间接原因:比较少见。多发生于有严重心血管疾患的初诊病人,因不了解针灸疗法,过度的紧张、恐惧,导致心脏损伤。如日本一例老年病人,在针刺治疗其胃疾患过程中,突然死亡。剖检证实,为处于动脉硬化状态的主动脉弓破裂,造成心包积血之故。

【临床表现】

  针刺损伤心脏,一为刺伤心脏上的主要血管,一为直接刺破心壁。可引起两类病理变化:一类为大出血,不仅易造成出血休克,还因针刺所致的心包裂口较小,心包内积血不易排出,压迫心脏,产生心包填塞现象。如针刺伤及冠状动脉,更可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另一类为心功能损害,多由于刺伤心脏功能结构,致心律失常,心排血量降低,水肿,心力衰竭。
  主要症状 于针刺损伤后即刻或不久,出现心前区剧烈疼痛,高度气急,紫绀,短暂性昏厥,昏厥发作时可出现四肢抽搐、呼吸暂停等,以至发生休克,甚则心脏骤停。如心包填塞,表现为面色苍白,气急如窒,烦燥不安,脉搏细弱,心音遥远而轻微。X线检查示:心影增大,心包饱满,心搏微弱。
  如心功能损害,则见严重心律失常,心悸、胸闷,以至心力衰竭。若为肌肉内断针所致,患者可突然出现心剧痛证候,并迅速进入休克状态。因往往无先兆,且一时查不到原因,容易误诊,须特别引起医者注意。

【预防方法】
 
一、掌握心脏投影区城穴位分布:不仅要熟悉正常情况下,而且应了解心脏病变时所涉及的穴位。在选择投影区穴位时,宜谨慎精当。
二、严格控制针刺深度和方向:尽管心脏距胸背都有一定距离,但针刺胸背部投影区穴位均应按常规深度,否则易出现事故。还应注意针刺方向,胸部穴,向肋骨缘刺或直刺;背部穴,向脊柱侧斜刺(具体深度及刺法可参考“气胸”节)。鸠尾穴,可因不同的方向和深度而分别损伤心脏和肝脏,刺该穴时,宜针尖略向下直刺,深度不宜超过1寸,以不刺穿腹膜为准,进针时,送针宜慢,手法轻柔,为预防事故发生,必须杜绝隔衣进针。
如一例19岁女性,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针刺鸠尾穴时,取2寸针在剑突下半寸垂直进针后,再向胸骨正中线平刺1寸,用G6802型治疗仪通电,连接曲池和鸠尾针柄,见鸠尾针跳动明显。数分钟后病人忽尖叫一声,头后仰,眼上翻,呕吐。迅即拔针,见患者口唇已紫绀,呼吸心跳均已停止。经开胸按摩心脏,心跳呼吸先后恢复,但仍持续昏迷。终因肺部严重感染而死亡[2]。
三、密切注意留针情况:胸背部穴位,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出15min,操作时,不可猛提重插,以捻转为主,配合小幅度提插。留针期间,嘱患者保持原有体位,不可随意变更,呼吸节律宜平稳匀称,如有咳嗽、打喷嚏等,应退针至皮下。一旦见到针尾出现节律摆动,或者针体有与脉搏或呼吸运动相应之往返性刮擦时,则示针尖已和心脏相触,应急速退针。
为了避免损伤心脏或其它事故发生,不要采用穴内断针或埋针法,国内现行的揿针式埋针法,也要慎用。更应防止穴位折针。

【处理方法】

凡出现心脏损伤的临床症状,立即去针,并急送内科抢救。包括绝对卧床,镇静,吸氧,应用强心剂利尿药物,限止水分摄入等,防止心力衰竭。如发生休克,宜抗休克处理。如损伤较重,心脏发生破裂,出血不止,则应马上转送外科,必要时行开胸手术,缝补损伤之心壁清除心包内积血。
心脏损伤,必须争分夺秒,不可延误。有一28岁男性患者,因左胸针刺(按:原文未注明具体穴名)后2h感到胸闷、心慌、全身不适,当时未作任何处理。直至针后10h,患者出现冷汗、口渴、四肢厥冷。测血压为9.3/5.4kpa(70/40mmHg),脉搏已达136次/min,才送医院治疗。结果,急诊入院时心跳已经停止。开胸后,见心包极度膨胀,内有积血约700ml,左心室前壁有3处喷血小洞,经抢救无效而死亡。丧失了救治时机[1]。
总之,心脏损伤,势急病重,要求医者不得延误,果断决定,火速处置。
胃部损伤

【概述】
 
胃属于腹部的空腔器管。一般而言,腹部脏器,特别如胃肠招致针刺损伤的机会要少一些。这是由于腹壁肌层较厚,有皮下脂肪、腹肌等。而胃肠等肌性器官本身又有一定收缩能力,当纤细的毫针刺入腹腔时。脏器受到刺激后,会主动收缩,通过蠕动而退让,加之表面光滑,不易刺中,即使较小的刺伤,也可因肌肉收缩而弥合,从而为表现出临床症状。
但是,针刺不当也可以引起胃部的严重损伤,甚至导致胃穿孔性腹膜炎。所以,决不可目地根据古人“腹如井”的说法,一味深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国内关于针刺意外损伤及胃的首次报道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的南京华东军区医院外科,从1949年6月至1950年10月间,共收治40例腹部穿刺伤的病例,其中因针刺造成损伤的有4例[1]。之后,临床上陆续有一些报道。这些病例,多为外科手术所证实。如有2例腹痛患者,均经针刺腹部穴位(穴名不详)后病情加重求诊。结果发现,其中有1例因针刺不慎导致胄穿孔性腹膜炎,手术时发现胃有4处穿孔;另1例幽门梗阻性腹膜炎,手术时见有渗出、充血、水肿,前壁与大网膜粘连、幽门梗阻等,认为均与针刺伤有关[2]。
值得一提的是,临床上尚有报道针刺导致间接胃穿孔。这种上往往发生在胃部有溃疡等病变的患者,属于间接针灸意外事故。尽管有关报道不多,确切原因也不很清楚,但应引起重视。

【损伤原因】

一、穴位原因:鉴于每个人胃的形状和位置不尽相同,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如饱食或胃下垂时,有较大的变化,所以,其体表的投影难以固定。
较易导致损伤的穴位: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左侧的承满、梁门、关门等。
如中脘穴,可由于从肌肉深层经腹白线入腹膜腔,正对胃小弯中部。
另外,足三里穴针刺不当可引起间接性损伤。
二、病理原因:当胃扩张时,胃和十二指肠体积显著增大,胃壁变薄,内压增高,此时针刺腹部穴位,操作不当就有发生胃穿孔、破裂的危险。在慢性胃炎、溃疡或肿瘤的情况下,由于组织结构发生病理变化,针刺亦易造成损伤。同时,也能引起间接损伤。
三、操作原因:
(一)、针体过粗,刺之过深:临床所见,用芒针(一种特制的长针)治疗肠胃病时,发生刺伤胃的事故较多,往往不仅伤及胃的浆膜层、肌层,且可贯穿整个胃壁。
(二)、手法过重,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常常使损伤加重,穿孔部增大及多处穿孔。有一例针刺导致的胃穿孔性腹膜炎,术中发现胃部竟有四处针孔。

【临床表现】

因针刺损伤程度和原有病变情况的不同,可分轻重二症。
一、轻症:一般为针刺损伤轻、穿孔小,而胃本身无器质性病变者。由于胃粘膜较厚且可移动,粘膜能自穿孔处突出,堵住孔口,使胃部内容物不能流入腹腔,即使感染也容易局限化。故在穿孔小,尤其在空腹情况下,腹膜刺激征和全身证状多不明显,仅出现腹部疼痛不适,局部有压痛、恶心、纳差等轻症。

二、重症:胃裂口较大,特别在胃扩张或饱食时损伤,胃内容物大量流出,引起强烈的腹膜刺激症状。加之胃部的血运较为丰富,穿孔时往往伴有出血。包括:剧烈的腹痛、呕吐,呕吐物含血液,腹部压痛明显,腹肌强直(尤以上腹部显著),肠蠕动音消失,肝浊音界消失。严重者,易发生休克。X线检查:膈肌下可积气。实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15,000~20,000/mm3)。

【预防方法】
 
一、掌握针刺深度:在胃部投影区的穴位针刺时,要掌握好针刺的深度,首先须体会不同肌肉层次的手感和反应。以胃区任脉线上穴位为例,局部解剖结构为:皮肤,皮下,腹浅筋膜,腹白线(此层主要在任脉线上,组织比较致密,血管神经分布很少),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层(脐以上此层不甚显著)和腹膜壁层。针刺深度应限制在腹膜壁层以上的各组织之中,此时即使未出现针感或针感不强,也只应在腹壁各层间缓慢提插捻转,或停针候气后,再行操作。根据我们体会,腹部针感特点是:当针尖入肌层后,即有沉重之感,略加操作,便现酸胀,如深刺至腹膜壁层,患者即感疼痛,呈向外放射样刺痛。医者手感,如针尖触及一坚韧之膜,不宜再深刺,可轻轻作小幅度提插,略略将针退出0.1寸左右。
二、选择适当针具:在应用普通毫针能奏效的疾病,尽量不要选用芒针或粗针,特别是芒针,针身细而长,如果技术不熟悉,或者病人移动体位,不仅易刺伤胃,且容易发生弯针、滞针以至折针。临床上以28号2寸毫针为宜,过细则不易刺入。
三、保持一定体位:针刺腹部腧穴,以取仰卧位较好, 不仅患者能放松腹肌,保持体位,医者亦便于施针,体会针刺深度和感应,正如《针灸大成》所云:“凡针腹上穴,令患人仰卧,使五脏垂直,以免刺患”。
四、谨慎选穴操作:在饮食后(尤其是饱餐后)或急性胃扩张等情况下,尽量少选或不选腹部穴位,对必须选择的穴位,应严格遵守操作常规。在治疗胃溃疡、胃炎等疾病时,腹部穴的针刺手法不可过猛。

【处理方法】

损伤轻,穿孔小,全身情况良好者,可令其卧床休息,注意饮食,必要时针刺足三里、上巨虚等穴,或内服舒肝理气、清热解毒的中药。如因穿孔渗出少量内容物,引起局限性感染者,则根据证候情况,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输液,并据感染程度给予抗菌素。
穿孔大,内容物渗出多,症状明显及全身情况差者,应及早转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包括探查腹腔,对损伤的血管进行结扎和缝合裂口及其他措施等。
肝脏损伤

【概述】
 
关于针刺不当损伤肝脏,早在《素问。刺禁论》就有“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之说。现代临床上,以同时刺伤肝脏和其它内脏的报道较多,单纯伤及肝脏的事故少见。有的针灸书籍,如上海中医学院所编《针灸学》(1974年版)亦曾提及此类损伤。由于肝脏损伤后,常伴严重出血性休克,并因胆汁漏入腹腔而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和继发性感染,如进行不准确处理,后果严重,故希对此充分重视。

【损伤原因】

肝脏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受胸廓和膈肌保护,不容易伤及。毫针刺伤肝脏,与下列原因有关。
一、穴位原因: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左右径为25cm。大部分在右上腹部,小部分超越正中线而达左上腹。上界在右锁骨中线平第五肋上缘,下界齐右肋缘,肝脏右叶下缘在上腹中线可达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较易导致肝脏损伤的穴位:鸠尾、巨阙、上脘、右侧期门、日月、章门等。
二、病理原因:肝脏可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原因发生肿大,随着肿大程度的增加,其涉及的体表穴位即可增多,针刺中脘、下脘及附近的肾经、胃经的穴位,都有可能伤及。同时肝脏组织比较脆弱,病变时,肝细胞变性,表面粗糙,更易被损伤。特别是肝硬化,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新生,并伴有弥漫性炎症及结缔组织增生,针刺不当,特别手法较重时,很可能发生破裂。
三、操作原因:上述穴位,针刺过深或方向错误,手法过重,反复提插等,均可伤及。特别是,临床上常有误将因病变而硬化的肝脏当作“痞块”,采取粗针提捣以活血散结等,更易带来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

轻症:系指损伤较轻、较单一者。此时肝脏出血往往不多,血肿局限于肝脏被膜之下,多无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肝脏胀痛,或有压痛,胀痛可向背部放散,触诊肝脏可有肿大。
重症:损伤较重或多处损伤者,可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坏死,甚至肝脏破裂,胆汁溢出及较大量的出血。血液和胆汁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出现剧烈的腹痛和右侧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刺激膈肌,则有呃逆和右肩牵涉痛。重者呼吸困难,口唇苍白,口渴恶心,烦燥不安,而进入休克状态。叩诊:右腹有浊音和移动性浊音。
X线检查:显示肝阴影扩大、膈肌升高。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都提示进行性贫血。证情复杂时,可采用腹腔穿刺,甚至剖腹探查来加以确诊。

【预防方法】
 
肝脏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受胸廓和膈肌保护,不容易伤及。毫针刺伤肝脏,与下列原因有关。
一、穴位原因: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左右径为25cm。大部分在右上腹部,小部分超越正中线而达左上腹。上界在右锁骨中线平第五肋上缘,下界齐右肋缘,肝脏右叶下缘在上腹中线可达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较易导致肝脏损伤的穴位:鸠尾、巨阙、上脘、右侧期门、日月、章门等。
二、病理原因:肝脏可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原因发生肿大,随着肿大程度的增加,其涉及的体表穴位即可增多,针刺中脘、下脘及附近的肾经、胃经的穴位,都有可能伤及。同时肝脏组织比较脆弱,病变时,肝细胞变性,表面粗糙,更易被损伤。特别是肝硬化,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新生,并伴有弥漫性炎症及结缔组织增生,针刺不当,特别手法较重时,很可能发生破裂。
三、操作原因:上述穴位,针刺过深或方向错误,手法过重,反复提插等,均可伤及。特别是,临床上常有误将因病变而硬化的肝脏当作“痞块”,采取粗针提捣以活血散结等,更易带来严重后果。

【处理方法】

一、轻症:采用保守疗法,病人应静卧休息,适当应用止血剂和止痛剂,配合保护肝脏的药物,控制饮食,必要时用抗生素。但应严密观察,如肝脏持续增大或出现进行性贫血,则应转院进一步检查。
二、重症:须立即转外科,如并发休克,宜先进行抗休克治疗,出血猛烈者,可快速输血及止血。待休克好转后,再予以手术治疗,包括切除坏死的肝脏组织,清除腹腔内血块和胆汁,修补缝合伤口,充分止血和可靠的引流。
肝脏损伤的预后与损伤程度和及时准确的治疗的密切有关,故一旦为针刺伤及,必须迅速判断症状的轻重,给予有效的救治。

[ 本帖最后由 知恩 于 2009/2/25 22:12 编辑 www.med126.com/wsj/]
-----------胆囊穿孔

【概述】
 
针刺不当,伤及胆腑的文献记载亦首见于《黄帝内经》,指出:“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素问·刺禁论》)。现代国内最早见于1959年[1],迄今共已公开报道10余例。有统计约占针刺意外损伤的1.3%。尽管胆囊所在部位较深,体积较小,表面圆滑而有一定张力,以及前有肝脏等脏器的复盖保护等。但上述资料表明无论古今,此类事故绝非少见,值得针灸工作者警惕。
由于针刺损伤胆囊后,多可引起急腹症,如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严重后果,故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或者当事故出现之后,及早加以处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损伤原因】

一般而言,针刺不易伤及胆囊,这是因为胆囊所在部位较深,体积较小,表面光滑而有一定张力以及前有肝脏等脏器覆盖等。造成刺伤胆囊的原因约有下列几个:
一、穴位原因:正常胆囊,其形如梨,长约7~9cm,宽2.5~3.5cm。其体表投影位置一般在右侧腹直肌外缘和第九肋软骨交叉处。胆囊的腹膜包裹是不完全的,仅腹面和两侧面由肝包膜反折加以遮盖,其囊底暴露于上述交叉处。
较易导致胆囊损伤的穴位:右侧期门、日月、不容、承满以及上脘、鸠尾等。
二、病理原因:胆道梗阻或胆囊本身所存在的疾病(如结石、炎症、异物、肿瘤等),可引起胆囊内胆汁充盈,不仅可使其体积增大,而且常能使胆囊表面粗糙,缺乏相应的弹性和张力,容易招致针刺破损囊壁。同时,肿大的胆囊,其囊内压力明显增加,一旦刺破后,即可促使胆汁外流,穿孔处不易闭合,从而加重和促进炎症漫延。
其次,肝脏肿大可使胆囊位置下移,胆囊本身病变肿大,都会造成体表投影位置变化,使涉及的穴位增多,如有报道针刺梁门穴导致胆囊体部贯穿性穿孔。
三、操作原因:针刺过深,特别是对胆囊肿大的病人来说,是引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法不熟悉,反复的提插捣动,不仅可以刺伤胆囊,还能导致囊壁多处穿孔。选用毫针过粗过长,也会增加胆囊穿孔机会。针刺方向错误,也是原因之一,往往在非胆囊投影区针刺,由于针刺方向不正确而刺破胆囊。

【临床表现】

针刺误伤胆囊,以胆囊穿孔多见。其损伤部位,常见于胆囊底部,亦有刺破胆囊体部;可以是贯通损伤,也可只伤一侧囊壁。胆汁外流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膜炎症状。根据患者的体质,胆囊是否有病变、穿孔的大小,胆汁外流程度,临床上分胆囊周围炎、局限性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数种,程度上有轻重之别。
一、轻症:可有右上腹痛,并有压痛,可伴恶心、呕吐等。有的在24~26h内不出现症状,故要注意观察。
二、重症:多于针刺后出现症状。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呈持续性并逐渐扩散至全腹,有显著触痛(以右肋下最明显),反跳痛和肌紧张。恶心、呕吐,全身可呈发热、脉速、呼吸浅快等中毒症状。特别是由于胆汁溢入腹腔,强烈刺激腹膜,渗出大量液体,降低循环血量,而易出现低血量休克。腹腔穿刺,多可抽出淡黄色胆液 ,有助于诊断:白细胞计数上升至1500/mm3以上,中性粒细胞增高。

【预防方法】
 
一、慎重选穴:针前应了解有无胆囊及肝病史,检查右上腹部,如触及肿大的胆囊,最好不在此范围取穴。如为肝脏肿大,更应了解胆囊的具体位置。凡遇此类情况,对经验不足者来说,以远道取穴或左病右取为宜。
二、注意操作:局部取穴,即使是在肝胆正常的情况下也应轻刺浅刺,不可刺破腹膜。期门、日月等穴,临床上不易得气。我们的体会是,针尖可稍偏向肋骨缘,斜刺至触及骨面,再提插捻转,往往会出现满意的针感,但切忌大幅度乱捣乱插。如为胆囊肿大者,取用局部穴位时,宜选30号毫针,留针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为10~15min),并嘱患者保持原来体位,不要随意变动。取针后,可令其在诊室休息30min,以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处理方法】

根据针刺情况、临床证候、炎症范围及全身状态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一、轻症:全身状况好,原无胆囊病变者,可采取保守疗法,卧术休息,并应用利气止痛,清热解毒的中药或消炎止痛的西药,必要时,禁食及胃肠减压,以及体液疗法,补充足够的水、糖、电解质及维生素等。
二、重症:一般情况差,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或用非手术疗法不见好转者,均应不失时机转外科施行手术。轻者作缝合修补,严重者则须作胆囊切除。
脾脏损伤
【概述】
 
脾脏是腹部内脏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素问·刺禁论》指出:“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针刺意外损伤脾脏的报道首见于1957年[1]。尽管处于正常位置的脾脏其体表投影区域内无经穴分布,但因针刺不当损伤脾脏,造成脾脏破裂出血的报道,并不罕见。

【损伤原因】

一、病理原因:这是针刺误伤脾脏的主要原因。成人正常的脾脏约掌心大,外形似蚕豆。位于左季肋深处,被九、十、十一肋所遮盖。脾周围的腹膜皱襞与附近脏器相连,形成各条韧带,对脾脏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由于脾脏在体表投影区无经穴分布,其位置较固定,又为肋骨保护,故在通常情况下,针刺不可能伤及。但脾脏常因某种疾病如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等而发生肿大,当脾脏体积增大时,向上伸展,抬高膈肌,向下可伸入左上腹。巨大的脾脏有时能达左髂部,甚至进入右腹腔。此类病变脾脏,游动程度低于正常,而脆度明显增加。这时,不仅其邻近的穴位,如左侧的章门、京门、腹哀以及胃上穴等,在针刺时穴可导致损伤,而且涉及到更多的其它腹部穴。且由于肿大的脾脏压迫腹壁,使刺道明显缩短,针刺损伤的机会相应增高。另外,有些医生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盲目行腹部深刺,治疗“痞块”,也是导致脾脏破裂的原因。
二、操作原因:脾脏是腹腔内最易发生破裂的脏器,稍受外力损伤,即可破裂。脾脏又是造血器官之一,血运极为丰富,故一旦破裂,常造成大出血。因此,过度的深刺,大幅度的运针等,均可造成严重损伤。针刺误中脾脏,如留针时间较长,因脾脏常随膈肌呼吸而上下移动,深入脾脏的毫针部分则使其裂口不断增大,导致脾脏实质内出血加剧。
另外,深针时,如剧烈咳嗽,或因疼痛等原因造成呼吸加深,脾脏随膈肌运动幅度的增大,亦易引起或加重脾脏的破裂。

【临床表现】

因脾脏破裂的程度、范围及出血情况不同,其临床表现证候不一。
轻症: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仅觉左上腹有不适或胀痛感,或在左上腹触及有压痛的肿块,多位于针刺处。
值得注意的是:针刺损伤,毫针造成脾脏的中央型破裂(破在脾实质深部)和被膜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分)二种不同类型的损伤,但不论何种类型,均可形成张力血肿。刚开始时,病人可没有任何症状,然而,脾脏却仍在出血,张力血肿可继续增大。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积血将突破被膜,形成真性破裂,引致腹腔内大出血,病人往往迅速休克,甚至未及抢救而死亡,这种情况多于受伤后1~2周左右出现,必须提高警惕。
重症:剧烈的腹部疼痛,开始局限于左上腹。随着出血增加,流入腹腔,渐即全腹疼痛,但仍以左上腹最著。血液刺激腹膜,引起腹膜刺激症状:腹肌强直,触痛,反跳痛,并可伴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人因血液刺激膈肌,出现左肩部疼痛。出血较快者,短时间内就表现为:烦躁、口渴、心悸、出冷汗、面色苍白,以至神志淡漠,脉搏细速而微,血压下降而陷入休克。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呈进行性下降,白细胞计数上升。超声检查:可发现腹腔内有积液,脾脏体积增大,尤其对被膜下的脾破裂能及时作出诊断。X线检查:腹部X线透视可见左膈抬高,运动受限等;X线平片示脾影消失或变形。腹腔穿刺,如吸出不凝固血液,结合左上腹有针刺史及其它临床证状,即可诊断为脾破裂。

【预防方法】
 
一、熟悉脾脏的解剖位置:针刺治疗前,宜先行腹部触诊,了解脾脏是否肿大及肿大的范围。如发生肿大,少选或不选投影区的穴位。
二、慎重操作:在脾脏正常时,如取与脾脏投影区附近的穴位(如章门、京门、梁门、腹哀等),注意不可向脾脏方向斜刺、深刺。脾脏肿大者,更宜用浅刺或横刺法,针尖须保持在肌层中。对有剧烈咳嗽或惧痛的患者,则应避免选投影区及其附近的穴位。如不慎刺入腹腔,针尖触及脾脏被膜,医者手感常有一定阻力,此时即须退针,切不可深刺,或施以提捣之法。留针期间,患者如觉针处出现疼痛不适,也应马上去针,并加强观察。
另外,在不明症情的情况下,亦决不可盲目深刺“痞块”。

【处理方法】

一、轻症: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可静卧休息,并给予止血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但对此类病人,均须严密观察2~3周,一旦发生内出血,应立即转科处理。
二、重症:绝大部分病人要转外科手术治疗。发生休克者,应首先抗休克,包括快速输血、补液等。由于脾实质甚为脆弱,不宜缝合,修补,故脾脏破裂的诊断一经确定,应施行脾切除术。
肠道穿孔
【概述】
 
关于针灸损及肠道的事故,在古籍中虽然记载不多,但现代发生的并不少见。我国现代最早的因针刺激不当造成肠穿孔的公开报道见于1959年[1],据不完全统计,从二十世纪50年代迄今已报道15例之多。肠道的损伤,虽多不及上述脏器严重,然而也有不少重度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有的甚至因抢救不及而死亡。因此也必须慎重对待,不可掉以轻心。

【损伤原因】

肠道和胃一样,由于表面坚韧光滑,且可自动躲避,不易刺中。万一刺伤肠壁,因针孔细小,也往往能自行闭合,不致发生较严重的后果。导致肠道穿孔及并发急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穴位原因:肠道在腹部的投影区域较大,涉及的穴位于较多,已发生过的有中脘、关元、气海、天枢及其他脐周穴位。应注意不可深刺,特别在病理的情况下。
二、病理原因:大多数刺误是在肠道病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包括肠扭转肠梗阻及肠道炎症、肿瘤等。此时,或表现为肠管扩张,表面张力增高,蠕动缓慢,在针尖刺激时避让困难;或表现为肠道本身组织充血水肿、变性坏死。此时,深刺腹部穴位,易于损伤肠管,不仅穿孔较大、针孔很难愈合,且易使内容物溢入腹腔,发生急性腹膜炎。如一例男性,28岁。脐周突发阵发性绞痛,伴剧烈呕吐(吐出物为大量黄绿色液休)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0h,曾在当地行腹部针刺治疗(约扎针5~6次),未见好转,疼痛反而扩散至全腹。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肠系膜根部顺时针扭转360°。为一肠扭转病例。发现因针刺损伤,致有3处3×3cm2的出血斑,肠管普遍充气。水肿,距十二指肠悬韧带约20cm之肠管上可见3个针眼痕迹[2]。
三、针具原因 :应用火针具或粗针具,极易损伤肠管,尤其在肠道本身有病变的情况下,更为严重,火针针孔,由于系烧灼所伤,多不易自行闭合。而粗长针,尤其是芒针,如针刺不当,可穿过多段肠管造成数处穿孔。如一例盲肠扭转引起肠梗阻的患者,用3~5寸长针在腹部深刺,结果回肠上段、中段发现四处穿孔。
四、操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
(一)、手法不当:除不适当的深刺外,在腹部穴位,反复使用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亦可加重症情,造成肠管多处穿孔。有一例右腹股沟嵌顿疝患者,针刺腹部穴位,于留针期间不断施行手法,导致肠穿孔腹膜炎。手术探查中发现,脓疡部位之肠管,均可见有毫针粗细之穿孔,少则一个,多至数个。
(二)、进针过深:由于受腹部深似井一说的影响,往往不论病人症情如何,一味深剌。是造成肠穿孔的又一原因。如一女性患者,因腹部疼痛八个月,无肛门排气及排便,由当地医生在上腹部剑突下进行针灸,用长3~5寸的长毫针3枚,剌入深度为2/3针长。当日下午4时,原上腹部疼痛转至两下腹部,疼痛加剧并感腹胀。经保守治疗8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游离盲肠,并移行至右下腹部,呈逆时针方向扭转320°,盲肠无坏死。小肠普遍扩张,上段回肠可见4×3cm2及2×3cm2之两处坏死穿孔;位置相当于剑突与脐之间,发现中段回肠有两处绿豆大小之圆形穿孔并列,两穿孔相距2cm左右[3]。

【临床表现】

一、轻症:自觉症状不显,或有腹痛,一般不剧烈且较局限,腹膜刺激症状不明显。
但应注意,有时小肠穿孔,尤其是回肠末段穿孔,在伤后早期患者全身情况可能良好,而在数小时之后,会出现显著的腹膜炎症状,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其次,结肠穿孔,因其内容物较干,含细菌甚多,感染力较小肠为强,但刺激性较小。早期症状往往不显,可是感染的危险性很大。在诊断时,切不可疏忽大意。
二、重症:穿孔较严重或多处穿孔,特别是伴有肠道其它病变者。症状多迅速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体温增高,腹部压痛明显,反跳痛,腹壁强直,肠鸣音消失。X线检查:腹腔内有多量游离气体(单纯肠道损伤,腹腔内积气很少)。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如损害严重或出血过多,患者则多表现有休克的现象。

【预防方法】
 
一、慎重选穴:在治疗肠道病变所致的急腹症时,如急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迭等,应慎选腹部穴位,最好多取远道穴,如足三里、上巨虚等,或背部腧穴。其它肠道病症,组方配穴,亦须斟酌。
二、注意操作:腹部穴位,以2寸左右的28号毫针为宜。火针和芒针不要用于腹部深刺,如用火针,只能用于浅表点刺。某些急腹症必须选用腹部穴位时(如急性肠梗阻用天枢穴、中脘穴等),针刺深度不可超过腹膜壁层。如无把握,可用斜刺、平刺透穴法等。
倘怀疑有针刺损伤及肠道可能,或出现某些早期症状时,应严密观察,并作必要的检查,见微知著,及早防治。

【处理方法】

一、单纯肠道穿孔:一般情况好者,如属轻症,无明显自觉症状者,可令其休息观察,根据情况,给以对症治疗;如穿孔较重,腹部已发生感染,但局限化者,可按腹膜炎非手术疗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退热,止痛,抗菌消炎,以及辅以全身疗法,如输液等。
对以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症情变化,如有异常,即采取相应措施。
二、严重肠道穿孔(包括多处穿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合并肠梗阻、肠扭转等症者,须立即转外科手术处理。包括切除坏死或损伤过重的肠段,进行牢固的缝合等。
-----------针灸一术,古人云,乃至微之术,非孟浪之徒可行之,故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以艾代之,很多针灸家都言而不深,实在如古人曰:“针可活人,也可杀人。”

开此贴,找来一些针灸失败的案例,有的造成致命不可逆的伤寒,有的直接造成死亡,业针同道中,少有人一生不出事故,在现今医患关系不稳定的今天,同道更应注意,可以崇古行针之前的观色把脉,有禁刺时一定要注意某某毋刺等教诲,现在有了血压计,当能更好的防范风险。

针刺人中穴导致中风患者死亡

某一女性患者,47岁。其丈夫代诉:患者有高血压史数年,4日前突发中风,出现肢体偏瘫,口角歪斜。证见面色潮红,舌质红而少苔,头晕头痛,舌强,语言不清,四肢抽搐,脉弦细长,血压24/16千帕(180/120毫米汞柱)。此为阴虚肝旺,水不涵木,风中于经。治拟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活络化痰。方以天麻钩藤饮配九转还魂丹、苏合香丸、生汁汤并服。连服3天后,诸症悉减、神志渐清,语言略出,建议其转脑内科进一步诊治,并再三嘱其家属,暂勿施针刺疗法。转诊后第2天上班时,病者家属来门诊,诉说昨晚某朋友来看望病者,并自告奋勇给予针刺以助康复,穴取人中等,结果当刺入该穴不久,病者心跳突然停止,抢救无效而死亡。

实验已证明人中穴有明显的升压效应.

为了预防中风病者针刺人中穴后出现再中的意外事故,术者在操作时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应谨慎选择病者,除了急救必须急用外,对血压过高且不稳定的有动脉硬化史的病者,尤其是有中风史者,一般应暂勿针刺之,待血压平稳、病情稳定后,再施行针灸疗法。其次,宜注意操作,对于中风病者,针灸时以仰卧位为最佳,穴位的选择要少而精(尽量少用人体较敏感的穴位,如人中、涌泉、十二井穴等),避免进针疼痛(对初次接受针灸或情绪易于波动.有畏惧心理者,针前应多作解释,以消除其思想负担);施术时手法不可过重过强烈,一般以轻、弱刺激为宜,可间断依法行针数次,留针时间宜短些(5一10分钟左右);出针时要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到,既可避免穴位出血,又可通过局部按摩来减轻其痛感。最后,在施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者的反应,若有异常情况,则马上给予处理。



针刺人中穴引起神志异常
案例1

郝×,女,42岁,干部,于1970年7月12日就诊。患者素体健康,此次为劳作不慎,将腰闪挫,查其腰部活动受限外,余无异常。当即予以针刺人中治疗,进针约0.2寸左右,施行持续的平补平泻捻转,约15分钟后患者即可以正坐,但开始发笑。随即停止手法的操作,嘱其起身活动腰部,患者却置之不理,并大笑不止。再施行强刺激捻转转手法约10秒钟,患者笑声仍大发不绝,涕泪皆流,全身震动不已,不能坐稳。故即刻起针,但笑如前,直至半小时后,才从大笑转为低声微笑,继而喜形于色,逐渐平静,前后共计一小时许。之后询问患者,自诉:心中明白,只是想笑。

案例2
一32岁男性工人,因与他人口角,心情不畅,饮酒后在家里入睡.至深夜欲饮水时.发现其目直口呆,舌强难言,急得全身汗出而欲言不能。往诊医生给予针刺人中穴后,随即见患者口角出现颤动约1分钟许,接着出现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来诊对证见面色基本正常,表情淡漠,舌强不语,牙关紧闭,四肢稍强.舌尖红,苔厚腻,脉弦滑,血压为16/13干帕,无偏瘫征。此乃精神刺激,加上饮酒伤肝,肝气郁滞,气壅心胸,清窍不宣,属气厥症。即取四关穴(合谷、太冲),配内关、承桨穴,并外用乌梅擦牙。针后患者牙关松缓,能自述病情,但语言欠流利,吐音亦不清 O挛绺凑铮 钪⑼ 埃 偈哉肫淙酥醒ǎ 诖骄仿胃醋鳎 佣 な底蛲碡手つ艘蛘氪倘酥兴 隆5弥 倘酥兄 缀螅 挠盟 耙┪镏瘟贫 ?br />   
   [分析]
根据案例1的症情来看,拟是针刺诱发的一种癔症发作,又称“歇斯底里”.是常见的神经症的一种。考虑该病者在疼捅、不适等躯体因素下,由于针刺人中穴(强刺激),引起其疑惧,精神紧张而为本病发生提供了自我暗示的基础,从而出现狂笑不止等类似严重精神病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当然,针刺诱发癔病发作的原因及其发病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从中医学的角度认为,人中为督脉的腑穴,而督脉是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有密切联系的。故施术不当时,就会导致大笑不止等情志病变。

案例2的原作者认为针刺人中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稍给予捻转,病者则会有强烈的感受,若遇到精神过度紧张,即可引起头须部肌肉痉挛。国外Rogers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说“在治疗肌肉痉挛时,在痉挛部位强烈捻转和电刺激,可能造成更严重的痉挛。此时应停止刺激,给予按摩,使痉挛停止。”根据现代解剖学.人中穴处分布有眶下神经(即为三叉神经第2支的终支),支配着咀嚼肌的运动功能,加上穴位深部的口轮匝肌,当针刺本穴刺激过强时,将会激起神经反射性肌肉痉挛或肌肉强烈的反射性收缩,从而出现口唇痉挛、牙关紧闭等症。而意识、运动的轻微降碍,这与病者因受强烈的精神刺激,加上饮洒、针刺等诱发因素,导致癔症酌发作有关。

[临床表现]
癔症在临床上表现多种多样,可模仿任何疾病,有4方面:

1、感觉障碍。约17.9%的病人可有不按解剖学分布的感觉缺失区(这与正常感觉区之间界线非常明显),亦可出现皮肤虫爬、麻木、针刺、疼痛等感觉异常。
2、运动障碍。约33.4%的病人表现为肢体瘫痪,全身性抽搐发作、肢体震颠、多动、舞蹈症等运动异常亦颇多见。
3、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障碍。约4.5%的病人可有厌食、呕吐、呃逆、尿频、尿闭、肠痉挛或麻痹、假孕等症状。
4、精神障碍。约28.4%的病人表现为情感爆发(具有尽情发泄及表演特点)、意识障碍(昏睡、木僵或朦胧状态)或精神病状态(如精神运动性兴奋、短暂幻觉、妄想等)。

至于厥证则是一种证候,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现代医学中的休克、中暑、低血糖昏迷,以及精神性疾病等出现厥证表现者均可归属之。

〔处理方法〕
本病呈发作性,一般持续时间不长,躯体症状如不经及时治疗。可持续数年甚而终生不愈。但总的来说,病者各种症状虽未经治疗,也有60%―80%在病后的不长时间内消失。
1.心理治疗:以解释性心理治疗配合暗示治疗,对大多数病人可取得良好疗效。
2.针灸治疗:针灸的常取穴位为素篌、内关、百会、十宣、合谷、太冲等,可用针刺或灸法;
3.中药可按疏肝解郁、理气止痉之法组方,亦可以逍遥散加减。
4.西药治疗:可适当给予硝基安定、奋乃静氯丙嗪等口服。


人中刺法:http://www。mingyi99。com/club/viewthread.php?tid=330
针刺曲池穴致死亡案


用于降血压时要特别注意,应每次针前饬垦 梗 阑鹫氪糖珊戏⑸ 砸缪 @ 缫晃换寄匝 ㄐ纬傻牟∪耍?br> 董x x,用,52岁,干部,于1982年5月以脑血栓形成收住我院内二科治疗。后因左半身麻木,活动不便而求治针灸。针补左侧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针四次后患肢无明显好转,亦无任何不良反应。9月22日下午5时许,第五次针治,取穴手法同前,拔针后一、两分钟,患者表情异常,即刻询问,巳不能讲话,只用手指指头。顷刻目光呆滞,气促痰鸣,头汗出,呕吐,即测血压,收缩压高达300毫米汞柱以上,当即回病房抢救无效,约一小时后死亡。经会诊确定死于脑溢血。脑溢血之前因是:平时血压不稳定,当天早晨和早饭后活动量较大,血压尚高。下午五时,又是在血压过高及极度疲劳的情况下针治,加之补左曲池、足三里,巧合促使血压增高而发生脑溢血 取风府损伤延髓致死案

谭某某,男,19岁,患精神失常数年。近年接受针刺治疗,在第6次5―刺风府后的第2天。病人自觉头痛,发烧,呕吐清水,卧床不起,不能进食。第5天出现语言与吞咽困难,四肢瘫痪,小便储流。翌日检查:神志清醒,语言带鼻音,喉中有痰鸣,瞳孔缩小。血压13.3/7.9kPa,心率40次/min,呼吸l o余次/min,四肢瘫痪,深反射消失,无病理性反射。诊断为延髓损伤性瘫痪。针刺后第8天昏迷,口吐白沫,瞳孔散大,呼吸困难,脉搏约160次/min.急救无效而死亡。

尸体解剖:软脑膜充血,延髓外形明显变粗变圆,椎体与橄榄核界限消失;切面:自延髓上端至下端有长达4cm之出血区,在橄榄下核上份切面可见椎体与橄揽下核区出血,左侧较大有直径o.6cm之出血区,右侧较小约o.2cm出血区;在橄榄下核下份切面有四处出血……万延髓中份切面,出血区最大为1. 2cm×1cm,接近腹面;在延髓下份切面,出血区逐渐变小为o.2cm×o.3cm。病理解剖诊断为:①延髓出血区(针刺所致),损及生命中枢……;③….
――黄克维<<中医杂志>>1957:(7):353

风府,属督脉之穴,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阳维之会。风府位于项后上方入发际1寸,大筋内宛宛中。

局部解剖:在枕骨与第1颈推之间,左右斜方肌的当中,有枕动脉的分支,分布着第三忱神经和枕大神经,深部的脊管内有延髓存在。

针法与主治:取端坐体位,于项正中线上部入发际,以指头上压至后头骨而止,即是穴处,直刺或向下斜刺o.5一l寸,可治疗癫痫,狂证,头痛项强,中风偏废,舌缓不语等。

祖国医学有很多应用风府穴治疗疑难重症、顽症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指出深刺可引起的严重后果。《针灸大全?席弘赋》中说:“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功夫度浅深。”因为延髓的下界恰好平齐枕骨大孔,取风府穴进针过深可通过枕骨大孔刺伤延髓。黄氏报道本例就是针刺风府直接通过枕骨大孔刺伤延髓致死的。

风府穴不宜深刺,不是不可刺。据万玉碧氏等报道,他们通过x线片对120例健康人与37例尸体进行针刺风府安全度的观察,其结论;1寸为安全深度,1.5寸可能危险;2寸为危险深度(《中医杂志》1961;(1):30)。
针一患者(下颔关节炎)外关 隔日患者来诉说 针后手前臂出现疼痛 牵扯到肩 以内关附近为甚 日间较轻 夜间疼痛难忍 仔细检查前天针的外关处 见淤血 能摸到一小块肿起  患者说可能针到"脂肪瘤"了  诉10年前身上皮下开始出现圆状小核 不突出表皮 要仔细循按才能摸到 不痛 手外关处也的确有一"脂肪瘤" 那天针灸时忘记说了... 
针刺内关引起握拳障碍案

针刺一成年女性,取内关穴,在运用手法中患者诉有触电感。为使其针感持续增强,连续捻转,以至患者难以忍受而止。以后前臂内侧红肿、发热、疼痛、握拳功能障碍。认为可能由于损伤血管与正中神经之故。
――叶廷光(王光)《甘肃医药》1983;(增刊):44

内关穴系手厥阴心包经之经穴。别走于手少阳三焦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在掌侧去腕2寸两筋间,即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内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下有前臂正中动静脉和正中神经通过。本例针刺内关伤及正中神经因而出现握拳功能障碍。针内关穴宜5分深为准,不可用粗针深刺。
针灸意外偶可遇见,一旦出现意外,首先自己不要慌张,要懂得如何处理变故,危机时刻,可以借用西医学急救知识,不要拘泥而不放。

十多年来,我遇见一些针灸意外情况:
1、刺人中引起鼻孔出血者,估计是刺深了,立即令患者平卧,刺上星可立解出血。
2、刺风池诱发癫痫发作者,突然意识迷惑,左右张望者,急拔针,令其平卧,刺申脉可解。
3、一些肢体穴位刺后引起血肿者,不需惊慌,令患者冷敷处理,遇见一些针后疼痛加剧者,可参考董氏奇穴的解穴处理。
4、遇见针后面色潮红、头晕呕吐者,考虑血压增高者,量血压确认血压增高者,可舌下含服心痛定处理。
5、刺胸、背部穴位出现气胸者,争分夺秒送急诊科处理;
6、一些上颈段穴,不熟悉解剖,万不可孟浪处之。
7、一旦发现危症,自己处理不了的,早转急诊科处理,不可拖延、掩盖,并且处理越早越损失越小,效果也越好,万不可抱侥幸心理,希望患者自解,毕竟生命对于任何人只有一次。
针补足三里、合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针泻足三里、天枢、中脘 有大承气之用。

误补为泻,误泻为补,可造成虚虚实实之弊。

如针治两例气滞胃病者,取刺足三里、中脘等穴,捻针后胃痛加剧,稍时方知误补为泻,纠正捻针方向,剧痛转缓,至痛止起针。
又如针治一例中气不足患者,取刺足三里、合谷穴,一学者误泻为补的捻针,两穴各捻约五分钟后,患者气短头痛、心跳,纠正捻转方向后,症状逐渐缓解。
取足三里损伤腓神经案
某男,1岁,因不规则发热3个月而入院。经胸透x光片诊断为
亚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曾用抗菌素、中药、针灸、激素、穴位
注射等治疗,收效尚佳。但在右下肢足三里针灸后.第3天发现右
足下垂,踝关节肿胀。经热敷、针灸、按摩、维生素B等治疗,逐
渐好转。
成志芳等《江苏中医》196310):24
婴幼儿肌肤娇嫩,足三里穴如果刺得过深或手法过重.伤及腓
神经可引起足下垂。
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胫骨外大筋内。解剖:在胫骨上端和腓
骨小头关节部的下方,胫骨前肌和趾长仲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深
层有腓神经。取足三里不当可引起足下垂等症。
取神藏引起左侧气胸案
方某,女,20岁,因左乳腺癌根治术后疤痕疼痛,后施针刺。第
4次针刺时,取穴气户、天溪
取风门透肺俞引起左侧气胸致死案
患者,女,57岁。因慢性喘息经某私医针刺治疗。取左侧风门
透肺俞等穴,不留针。出针后患者自感气短、胸闷,进而呼吸困难
口唇与指尖发绀,脉快,出冷汗。听诊:左胸呼吸音明显减弱,心
音遥远,心率120次/min。抢救无效死亡。
                     杨元德《陕西中医》1986(7);319

风门、肺俞二穴之间;透刺沿皮进针不会伤及胸膜,报道指出
“取左风门透肺俞等穴”,是否因刺其它穴(即所谓的“等穴”)引起
气胸的,也未可知.所说的"等穴”,不论是经穴还是奇穴,如在风
门与肺俞附近,深刺就有损伤肺脏导致气胸的危险。
-----------此文很好,警示众人。
-----------谨慎为之啊。以上说的都是可见的针害,我感觉还有一些不可见的针害,就是虽然没有对脏器有实质性的损害,但是伤害元气,或者其他常人不可知的害处。但是,估计早失传了。
-----------给针灸爱好者警醒一下 很好
-----------收录。记号。谢谢楼主。
-----------给大家一个提醒,非常好,尤其是自学者
-----------衷心地为楼主此专帖鼓掌!!!

我一直呼吁"灸非小道",针术尤为重要,然收效甚微。或此帖可引起朋友们的重视。

我初入医冂,师再三告诫:"初学三年,天下通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故至今日退下,不敢言有心得。

其实医关人命,为医者若胆大心不细,害人又误自己也。
-----------
原帖由 杏林痴叟 于 2009/2/25 19:45 发表
衷心地为楼主此专帖鼓掌!!!

我一直呼吁"灸非小道",针术尤为重要,然收效甚微。或此帖可引起朋友们的重视。

我初入医冂,师再三告诫:"初学三年,天下通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故至今日退下,不敢言有心得。

其实医关人命,为医者若胆大心不细,害人又误自己也。

受教!
謝謝  杏林痴叟前輩!
﹝兩貼合並,列為精華。﹞
相关文章
 礼智仁义信 【信解行正】是万病之良药
 11.澄化汤
 尤序
 希望有致于中医事业者走上领导岗位
 须发部七十二
 清经止血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