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脉法精微:特异性脉诊书稿(1)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特异性脉诊书稿(1)


崔鑫伟脉诊
(原特异性脉诊)
创始人:崔鑫伟


























2005年10月摄于韩国国际会展中心


2005年10月摄于韩国青瓦台

自序
随着国家的发展强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简单的物质需求转向了对健康的渴求。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为重视,由于法律的健全故而知情权被推向了主导位置。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离不开患者这一群体的推动,谁得到了这一群体的信任就等于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疗设备越来越精微准确,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来讲是一个推动。而祖国的传统医学一直以几千年不变的医理来为患者解释病情,现在显然以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将关系到祖国传统医学的命运。
古语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由此可见国家的中西医结合之见,无疑是正确的。而如何结合,怎样才能做到中西医结合,则各有己见。我个人认为要做到中西医结合首先就是病名的统一,诊断标准的统一,而辨证用药则要走出自己的风格祖国的传统医学是一种上医医学,我们的祖先创立了最高深的理论知识。如果能灵活的运用这些理论,现代医学能做的对于我们来说也非难事。传统医学以整体观与信息学等来立论。由于历史原因其所创理论在于未病先防,故其优点在防而不在治。然而现代人由于生存理念的转变,时间都比较紧张慢慢调理以治本为主的方法不再适合。要适应现代人的观念就要防治并重,而应治在前防在后。
本人将祖国的传统医学概括为三点一线至简医学。一、天人合一,二、天人相应,三、调理养生。天人合一用于诊断,天人相应用于辨证寻跟,调理养生用于未病先防。天人合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天人合一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与此脉无关在此不在多叙,达到至高境界可与天地相合世间万物的变化尽在其掌控之中;狭义的天人合一是指与自身职业的结合,能够作到这一点则可以在自身的职业的海洋中游刃有余。而我们所涉及的天人合一则是狭义的。
要想做到天人合一首先就要作到三点,一、静,二、空,三、呼吸。以上三点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以上三点又可以相互转化,呼吸均匀平和可以达到心静;心静又可以达到心空;反过来心静心空又可以使呼吸均匀。空而后能得,即以心空如谷的心态去诊脉。使内取于型外对于像,这样则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达到一个纯净的诊断境界。
天人相应在第二章有详细的讲述,而呼吸的调节则在运动养生中有待详叙;而在诊断中则以呼吸均匀平和为标准,针灸待叙。
由于很多人都误认为本人有特异功能,特将其改为崔氏脉诊学。
本法的优点为有无限的可开发性,即未曾接触的病历只要有五例相同的病历第六例不用讲便可知其为何病。
创始人:崔鑫伟
2006年12月13日于广东
共计104794个字


特异性脉诊
崔鑫伟


第一章 回忆录                                             

第二章 何为天人相应、众疾之根

第三章  特异性脉诊理论

第四章  个人对中医的观点

第五章 脊柱的相关疾病、颈椎的增生脱位椎间盘突出、.胸椎的增生脱位椎间盘突出、腰椎的增生脱位椎间盘突出、骶椎裂脊柱的侧弯

第六章 呼吸系统:鼻炎、咽炎、支气管炎、气管炎、肺炎肺气肿、 浸润性肺结核肺癌

第七章 运动系统:四肢关节韧带的损伤脱位、增生、.风湿、股骨头坏死、菱形肌受损、骶髂关节半脱位

第八章 消化系统:胃液分泌情况的诊断、胃炎、胃黏膜受损、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直肠肠液的分泌情况、.内外痔、阑尾炎…

第九章 .泌尿系统:膀胱结石、输尿管炎、输尿管结石、肾炎、肾结石高血压性肾水肿…..

第十章 生殖系统:尿道炎、睾丸炎、.阴囊静脉曲张、阴道炎、宫颈糜烂、.卵巢囊肿、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神经的传导阻滞……

第十二章 心脑血管系统:心脏的损伤及射血情况、脑血管硬化、.脑血管充血、脑血管出血、脑血管栓塞、脑部的分层方法……

第十三章 乳房病:乳腺炎、乳房肿块。

第十四章  天人合一

第十五章  脉诊精华可用两个字概括、 悬丝诊脉的形成





























第一章回忆录
说到个人观点首先要从我的经历讲起,本人1976年出生在农村,七岁(六周岁)随家父学习中医导引。八岁(七周岁)便可以做到现在人们所炒做的内证实验。(所谓的内证就是特异功能中的天眼通与体感的结合。)十六周岁拜当地的两位名中医为师。
两为恩师一为天津中医学院八年毕业,原中医院院长卫校校长(张老师)。一为河北省中医学院毕业,在中专时学西医后大学后改学中医。原某中医研究院的联络员(王老师)。在当时两位恩师皆为副主任医师。
在随两位恩师学习期间与两位恩师同住专家门诊,由于张老师反对练功,加之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故锻炼逐渐减少直至停止。当然那些特异功能也随之消失。在当时王老师与家父都觉得我是在背道而行,而我个人却隐约觉得在之前我所运用的无非是一点特殊的功能而以,应不为医列。而也正是在此时我发觉了中医的缺陷,由于两位恩师在当地非常有名故患者较多。但一直都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患者追问自己究竟所患何病,能否用仪器查出。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讲诸位也能想到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原始的二十八脉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而就在我对中医的诊断有所失望准备重新学习导引的时候,来了一个心脏病的患者让我改变了这一冲动,记得当时的患者为室间隔缺损的病人。当时患者是王老师接手的病人,当时王老师在摸完患者的脉后显得异常的冲动,又拿出听诊器来为患者听诊。然后让我为患者来为患者来诊脉,让我把手指放到患者的某一位置体会此处的手感。然后在教我用听诊器在哪些位置听诊,王老师告诉我这样的病人很少见。然后让我把指感与声音牢记下来。
最后又说让患者去做心脏方面的检查,后经患者的证实我师父的诊断是正确的。这件事让我觉得不是脉诊不行,而是我们没有得到真正的方法。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是在这时起便一直着迷与脉诊的研究摸索,两个师父的病人我几乎每一个都要在摸上数遍来体会不同的手感。由于两位师父的名声在外(两位师父所用的还是原始的二十八脉)一般的患者即便经现代的诊疗仪器检查过的也大多数都会回来,这样也就增加了对自己诊断的正确与否的验证的机会。就这样三年很快就过去了,我的学徒生活也告一段落,在别人眼里我似乎什么都没有学到。
这时我姐也在河北毕业她并没有服从分配而是与家父一起在当地开设了一家门诊,由于家父也算在当地有点名气故患者也比较多。后来我就回到家里的门诊帮忙,由于一直着迷于诊断的研究故在治疗上一直都是比较薄弱的地方。就这样也就出现了每当临诊的时候都会挨父亲的骂。
而在之前师父的教育方法又与父亲有近似之处,记得我第一天进门诊的时候师父就讲师父带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是先从拿药开始的,第一天先看药格上的药名三天后开始拿药同时学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等。接下来就是进药,搬药晾晒中药等,在当时门诊还没有暖气,需要用煤炉来取暖。师父就让用框来背用车推都不行,一定要用多少背多少。然后又要每年都要帮师父家里把蜂窝煤搬到师父指定的位置。每次做完这些都是一身的黑色,总不能一天换几套衣服呀,即便可以也没那么多的时间。在有在冬天又要帮师父存储大白菜,在冬天里白菜上边一层薄冰摸到手里那种刺痛真的叫刻苦铭心。有一次我被一个实习生开玩笑叫做猪,记得当时很生气就跟他讲你记住这句话看将来这句话用到谁身上更适合。以上的种种激起了我的斗志下定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于是我把种种的不顺都归跟于技术的不足。而我还是一直认为我的观点是正确的(脉诊的不足)故而从为放弃过脉诊的研究。
我们的门诊开设没多久家父与我姐就治愈了一个某医院的五官科主任的不孕症,而这位主任的老公是外科的主任,家公(老公的父亲)是门诊部主任,家婆是妇科主任。后来跟她一家都成了最好的朋友,当时她家婆跟我讲你不能只搞中医呀也要学点西医呀!就这样我就由这位妇科主任直接带进了外科学习,她老人家又特别告诉其他医生多点关照。就这样我可以随便进入任何一个科室去接触病人,也许我真的运气好吧!在我去医院的那一年病人特别多,尤其是外科几乎经常要加床。而我则在病房里跑来跑去仍然继续着我的脉诊研究,因为病房里的病人都有经过检查。所以我都试着讲他哪里不舒服或者有什么病,也许我接触的病人太多了所以学会了遇到一些特殊的病人应该如何讲话的方式。比如说有些病人我怀疑他有什么重病我会跟他讲我怀疑你某某位置有点问题,你做一下某些方面的检查。如果患者有这方面的检查刚巧就是我学习的机会,而没有我又可以等待他的检查结果回来。
就这样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我有从新回到了自家的门诊。这时虽然学到了一些东西却离我想要达到的效果还是很远,一直都有一种说补情的迷茫感。就这样做了没多久国家一个所有门诊服从当地卫生局的统一安排我们的诊所也就告一段落。记得当时卫生局想让我们进单位而且工资又很低,要么就要去到很偏远的农村。当时一位主管领导曾示意家父送礼给他,一是家父的性格倔强拧折不弯,再一个就是家父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有很多是不收费用的。所以病人随多我们的收入也只是够日常的开支,(也许会有人很难理解,就为这件事我也曾怪过父亲。而我也是最近这几年才明白,我的父亲原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我当时的依赖思想很重,如果当时钱多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而就在这时父亲在广东省的学生又请他合作。
于是父亲也就过来了广东,不久我姐也结婚了。父亲在广东发展的非常顺利,没多久便忙的不可开交这时我也就被叫来来了广东。在当时只治疗脊柱病的范围,有一次听到我父亲与合作伙伴讲到脊柱的增生、脱位、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如何运用脉诊。第二天我就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患者身上,就这样使用的次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准确。我曾一度满足过这样的现状,但很快就又被父亲骂。记得当时有时候不管有没错一见面就挨骂,现在回想起来每次我一想东西的时候他就不会在理我而且还会给我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于是我有开始了大范围的研究,后来很多病都能越来越准确,当每一次有了新的进步为患者的诊断经现代的诊疗仪器验证完全正确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是难以言表。于是自己似乎被这种感觉所牵引着一样,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进步。
而这时我对脉诊的研究也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有时候一坐就到天明。而这个时候自己的婚姻却出现了问题,我当机立断回家离婚。离婚这件事加上当初的与初恋的女朋友分手,更让我看清楚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东西是你的那就是装近你头脑里的技术。也只有他永远都属于你,离婚对我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这个时候事业的研究成了我逃避痛苦的场所。有时候整天整晚的不动,但经常被父亲赶出去玩。后来才清楚原来父亲怕我用坏头脑精神上出现问题,(也许真的应该说是父亲控制的好我才有今天的成绩)后来我也形成了习惯时间一久了自己就出去走一走而这个时候的我好象着了魔似的整天满脑都是脉诊,很长一段时间就连做梦都在为别人诊脉。虽然没被患者打过,却不知挨过多少次自己的打(在研究肌肉的损伤的时候)。
而这时我的脉诊以初具雏形,在很多方面都能显示他的优势。我又曾一度自满过,觉得自己的诊断有了很大的优势。也是在这时我们的合作伙伴的一个朋友利用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手诊,在诊疗的范围上赢了我的脉诊。这件事才让我觉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话真的是有一定的道理,要想安全只有不停的前进不停的找自身的不足加以补充。这件事让我觉得莫大的羞辱,我便很快在范围上加以补充研究。当第二次在见面我不但赢回来,而且还超越了她很多。而这时我还有手指与脚趾的无名指与小指无法在脉诊中摸到,(直到后来在学校里跟一个同学开玩笑,被推到摔到地上刚巧引起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疼痛。由以无名指小指最为明显,就这样让我破解了一直几年来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而这时我想起了爷爷在临终前跟我讲过的一句话,“燕过留声,人过留名。”于是我想到把自己的东西奉献给国家,由于第一次写论文又怕论文没给发表理论又被别人学走故只写了一小部分。当时我本打算在中医杂志上发表的,刚巧我爸的朋友在网上发现了第五届世界中医骨科的学术交流会的征文。而我写的论文是脊柱的诊断与治疗,所以也就去了世界骨联。当时被说成缺乏理论根据就给连诊断去掉了,在于会期间我一直都觉得我的理论是最新的最有价值的。于是我与一个代表中国大使馆发言的好象是阮监老师(他的名片没在我身边)讲起了此事,当时他讲“如果真的如你所讲对于我们中医界来说是一大贡献,你可以在大会上讲这种会议不会半路让你下台的。”由于当时是自己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又语言不通我怕讲完他们不带我回来了,所以在大会上只讲了几句。我刚一下台就被美国中华中医师学会的副会长跟主任叫我出去外边,当时他们说“接下来也没什么意思了,我们出去聊一下好吗?”在我们出来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一起跟出来,接下来他们两位都让我给他们做了诊断。当时我为两位诊断的位置都是从头到膝关节上肢到肘关节,因为这个时候我的脉诊还不够完善也就是上边曾提到的无名指与小指无法摸到。而以上我所检查的部位完全正确,两位当时就问我有没想过来美国或者可否在他们的杂志上发表论文。当时因为我不会英语无法与人沟通所以也就拒绝了,而这时上边提到的阮先生也讲可以在德国的杂志上发表可以被德国以及我们国家所承认。我又怕被别人盗用故也只是答应他考虑一下。
接下来回到国内由于在国外一些负责人也看到了我的理论受到重视,又讲“小崔呀看什么时候有机会我帮你把你的诊断给发表了。”当时因为觉得有气也只是说好哇有机会吧!就这样我一直都没在跟他们联系过。
在2005年的后中华中医药学会给我发了一份邀请函给我,我以为有机会可以一展自己的技术就去了韩国。可没想到的是连个发言的机会都没有,就莫名其妙的评了一个三等奖。
当时真的很寒心回国后就想如果在引不起注意,就干脆发到国外。就算给都要给到国外,不管在哪里都是为人类做贡献吗!就在这个时候刘观涛老师找到了我,才让我觉得心理平衡了一些。
我是2004年去德国当时我的学历最低、年龄最小,回国后我就考进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成教学院。2005年回国后我的论文学校就作为学校的评估用,有一次副院长叫我过去她办公室验证。我给她的诊断完全正确,然后她马上跑过去叫正院长办公室主任教诊断的老师过去她的办公室。(当时是星期六她们原本以为我是星期五过去的)接下来的诊断只有正院长的有了误差,后来他告诉我他吃了减慢心率的药物。就这样我又一段时间的分析研究,结果三天就想出了排除这种干扰的办法。就在我接受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验证一个星期后就又是广东省中医药发展中心的验证,当时有一位老伯是高血压性肾水肿在当时他同样是用了减慢心率的药物,而这次对我却没有丝毫的影响。又一次让我肯定我的理论是正确的。
我在前面曾讲过的无名指与小指的诊断位置是在学校完成的,在学校里有时跟同学开个玩笑如给隔壁宿舍的同学用脉诊来测试他的大便到什么位置大概多久要解大便;同天晚上问同宿舍的同学有没吃消夜,他的回答是没有。我跟他讲过来过来我看一下你有没吃,然后我用脉诊来对其进行监测。由于其吃饭较快所以食物咀嚼的不够烂,很容易就给我摸到了近似河粉形状的东西。故我跟他讲你还想骗我你吃的什么东西我都清楚,他们问我吃的什么说不准你明天请客。我一讲出河粉在场的全都笑了,他们问我是不是猜的,我问他们那你说刚才陈某的大便是不是猜的呢?
在有我跟刘观涛老师讲过的我现在我正在搞血液这个范围一些理论已经推出来了,有一部分已经证实但大部分还有待证实。我想如果有空间的话也许基因也一样可以在脉诊中体现。
每次的回忆有苦有乐,但有时会让我暂时失去方向所以从不愿意回忆过去。有时会想我利用十几年的时间去搞我的事业,我得到了什么,我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如果不是除了他我什么都不会的话也许我早就放弃了。我现在才真正的明白父亲为什么当初有钱不挣一直都只是能维持生活就可以,当初自己是一个依赖思想特别重的人。又容易自满,如果不是当初师父与父亲利用这种教育方式激起我的斗志我也不会有今天。在当初我也曾怪过师父与父亲,每当我问起父亲当初是否他有意这样安排的时候他也只是一笑而以。
自从我的脉诊成功以来在没被骂过了,刚开始反到有点不习惯了,父亲说他会以我为容。我的理论被父亲认可后,老人家除了一些身体的锻炼也没在练导引。
有时觉得回忆一种痛苦所以我尽量不让自己回头,一直向前方的目标不管过来的是对还是错只管向前。
在这之前我还创立了一套与自己的脉诊一体的针灸效果还算满意。我曾讲过中医是三点一线至简医学。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相应,三是调理养生。我觉得中医并不是你看的书多或临床多就一定会技术精湛,而是还需要有一定的悟性。我出生在农村曾经在小时候与父母一起种过田,说到天人相应让我想起农民种的每一种农作物都需要不同的肥料。放错了肥料就会出现病态甚至死亡。而人的各个脏腑所须的营养成分的不同,不同样等同与农作物所须的肥料吗?体现在人体如果某一脏腑接受了错误的营养信息就会出现疾病甚至死亡。古之中医边为医边为农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也就增加了他对这些理论的理解与认识。都市里的柏油路走不出中医的足迹也就在于此。
我个人认为祖国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治疗上各有所长,而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祖国的传统医学却处于萎缩状态。就是在于诊断的不同,一个可以直视,一个却只能理解而不能见。中医如果要想让世界认同就一定要在诊断上与现代医学的诊断的结果相统一。可验证可重复,而非避重就轻。既然同为医就会有可以互通的地方,而在用药方面可以保持自己的风格。


书中所提到的内取于型外对于像,是指内取脉搏的波型,来对应于能代表疾病的脉象。




























第二章何为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早在《内经》就有提级,是说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季节气候变化、昼夜晨昏变化、地理环境等,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疾病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都有一定的影响。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而我个人所认为的天人相应是指正常的人体与天体的运行相应。如人体以气血而生,天地以风雨而存。人体得气血滋养则身强体健,天地得万物得风雨润养则生生不息。气血与风雨的作用基本相同。血液靠气的统摄而分布有序;云雨靠风的推动而布散有律。故而土地的溶枯与气血对脏腑滋润于否是一样的道理。
地气的沉浮与人体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春天(属木)地气浮于地面主生;夏天(属火)其气热地气略隐此时植物根部得润故主长;长夏(属土)此时由于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较为明显故较为闷热,其气湿,主化;秋天(属金)其气凉,主收,肃降,草木凋零,其精华皆向根部收藏,动物准备冬眠,此时地气隐于内;冬天(属水)主藏,其气寒冷,草木之精微皆向根部隐藏,动物进入冬眠,地气沉于里。
如非典型肺炎是在春季发病,而传染消失是在夏季。由于春天地气上升明显而此时天气下降却比较薄弱,故而出现只升不降的结果;就如同一个肥料的存储库不停的放入不同的肥料终有一天放肥料的袋子破了所有的肥料都混在了一起。就象一种植物撒上几种不同的肥料,又如同应供于他脏的物质或连同应排出的物质却直接作用于本脏故而引起大面积的坏死。而季节的转变使气候变暖天气降而地气生的作用均有所加强,此时天地之气得以相合使之运转正常故传染利消。
在人体中肺为华盖主百脉敷布精微,全身的气血都需要在肺里进行气体的交换,又居于众脏腑之上如天体之功犹又如肥料的存储库。肝属风,古语云:无风不起浪。而肝风也恰恰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当人生气后则肝风加强心跳加快加强。故学习脉诊的人都先得肝脉。然而心脏的作用又如同大海,作为血液的存储器(心为血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作用如同众河流 。肾主纳气,纳乃吸纳之意,既保持呼吸的深度如大地的作用,为万物生存之本但又要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大地得风雨滋养而万物生生不息)
我曾无数次讲过在临诊时无阴阳之分,而以上我又讲到了气血为什么呢?在此我所讲的气血非祖国传统意义上的气血,在这里而是作为疾病与健康的载体.为什么又要这样讲呢?因为每一个脏腑都有他本身所须的营养物质,如果气血中一旦带者错误的信号来到本脏即会发病.
如果说以气血来辨证的话也只能是分辨出是气或血中哪一个带了错误的信号,气的作用如同自然界的风,如秋风过后留的是燥;血的作用如同自然界的雨水,雨水过后留下的是湿.如果能分辨的清是气或者是血为病的话那在治疗疾病时便可以两三味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也只是我最近才悟出的,尚无办法作到如有哪位读者先悟出运用的方法不要忘记进行交流一下.也让我有一个学习的机会好吧!
在有阴阳是没有绝对的平衡的,而道教是以无极为上.而真正意义上的无极则需要五行的不停运转来维持.(如华佗所创的五禽戏以熊的笨重为土等等)中医以知常为高,知常而达变.
2、众疾之根
综上所述所有疾病均离不开肺、脾、肝三脏,所有疾病都是以气血为载体;三脏功能正常则百病不侵。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为血液运行的动力,肺为精微敷布的主脏故三者为众疾之跟。各个脏腑就如同不同的植物又都需要不同的营养成分,而这些不同的营养成分则需由肺脏的自主分配;这些营养又需脾的功能正常来供给;又要靠肝气的推动来把这些精微送往全身。如白血病等。
我的脉诊是在脊柱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将其放在了诊断的首位。而每一章节中的解剖是为了便于初学者边学边分析各部位在脉诊中的分布。可以不必拘泥这些死的规定,在临诊时一定不能带着每种疾病的脉型去套用。
-----------关注中。
-----------很好.希望继续.
-----------第一章回忆录
说到个人观点首先要从我的经历讲起,本人1976年出生在农村,七岁(六周岁)随家父学习中医导引。八岁(七周岁)便可以做到现在人们所炒做的内证实验以及一种特殊的特异功能。(所谓的内证就是一种反观,也就是修习者通过一种特殊的锻炼方法对自身的一种内观既称之为内证。)十六周岁拜当地的两位名中医为师。
-----------谢谢楼主无私的提供.辛苦了..感谢!.
-----------第三章 特异性脉诊理论
要想学好脉诊首先就要先了解脉诊的准确率最精确能达到什么程度,只有了解了脉诊的优势才会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此诊法的准确程度在与现代诊疗仪器的对比下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尚有超越之处。
由于先有好的诊断才有好的治疗,相信每一位中医都曾经遇到过病人的考验,患者不讲话要求医者讲出其病位之所在以及病痛的原因等等,笔者曾听到过一些遇到这种情况的同道在背后骂病人不懂事。说什么中医讲的是气血阴阳如何如何……难道诸位觉得这种理由说得过去吗?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患者这一群体的推动,谁得到了患者这一群体的信任就等于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的诊疗手段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准确,这也成为一些中医抱怨的理由,讲什么“全世界都在帮现代医学来反对中医。”却不能将其视为是发展中医的最佳机会。想当然的成为放弃中诊的理由。这难道就是现代中医的特色吗?(不用脉诊的中医)。诸位不要忘记人脑是无限的,电脑是由人来制造的。中医还存在着对非气质性急病的诊断优势。有形与无形结合就是脉诊的新境界。
而现代的诊疗仪器就是对这种新方法验证的最有效的工具。此脉诊可做到超前诊断,所检查的有些病症,只有病人的病情加重后现代的诊疗仪器才可以查出,可经多次验证,事实摆到眼前难道有谁可以否定她吗!固而说现代化诊疗技术的发展,对祖国的传统医学来讲不是抑制而是推动她成为世界主流医学的动力。
此脉形成的原理
此脉主要由天人合一,意识之气与全息理论结合而形成;由于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由于肺朝百脉,既是循行于全身的血液均汇聚与肺(即现代医学循行于全身的静脉血回归于肺进行气体交换)。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故仍把属于肺经的挠动脉作为基准点。由于全身血脉均汇聚于肺,气血在经肺发出,循脉以行,因气血中载有全身的信息(加之全息理论中的任何一个生物体的局部都存有她的整体信息)。既此脉形成。
此脉诊的五点内容
使用此脉的主要五点:一是天人合一,在这里既指医者与患者的血脉相结合。二是练气,这里的气是指意识之气,即锻炼医者的入静之能,以静达空;三是一个人就是一部机械,因为人的某一处发生病变就相当于机械的零件出现了故障,磨损就是磨损,报废就是报废。如果只是零件的正常的运转磨损,并不影正常运转的情况则是现代医学是无法查出原因的,因而此脉诊可做到超前的诊断。四是点对点,既相应的病变出现相应脉搏,脉搏即脉波是血脉的搏动构成的波形。人身气血运行如环无端,即为运行就会有起始,(这里是指经络的巡行时间)所谓端点既,是否有阻滞,也就是是否有端点形成。有了端点就会失衡。(而唯一的调理这种失衡的方法就是养生之法,要不断的调理才能维持这种平衡。如华佗的五禽戏.)正常情况下是五行的运转来维持无极状态。寻找端点也就是查找失衡的原因(即诊未病)。无论是器质性病变还是亚健康状态都在于寻找这一端点上。能否辨清其性质,则在于临床的经验。这也是此脉诊能在部分疾病的诊断做到超前的关键,而如何不使这一端点影响健康则成为临床上的重中之重。要想有好的诊断就必须要放弃阴阳之念,也就是要了解一个正常的人体,而知常才能达变。就如同一辆刚下生产线的新车,他的零件没有一件是有磨损的。只要一运转就有了磨损这时只要一打开就会一目了然或通过仪器都可以非常清楚的得知其变化,这是否因为我们已经事先知道他正常的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想诸位不用讲也已经是非常明白了吧!
脉诊是一种极其微妙的东西,他是有生命的,可以跟你成为最好的朋友,可他的性格又极其怪异,无时不在变化。而他又需你用绝对的全部精力去呵护他,而你稍有松懈他就会捉弄你让你在众人面前出丑。而他的性格又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你熟悉了在用时就能得心应手。
脉搏的每一个波形都代表着一种疾病的密码,而诊脉则是了解脉动的情况即诊脉气,然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和共为一体。也就是说气血当中载有疾病的密码,我们在诊脉时也就等于在翻译密码的意思,各位请试想现代医学的验血方法`是否也在破解这种血液当中的密码呢?所不同的是验血所用的血液为离经之血,这样他就失去了整体运行的活性,因而只能破解部分密码而非整体信息。然而此诊法是由医者以意识之气与患者运行于全身的气血相沟通因此可了解到全身的信息。由于每个人都会有精神不集中的时候当其一不留意就可能让一个密码流走而出现误差,除此之外此脉诊基本上能达到完美。此诊法与现代医学的验血在理论上有相同之处,却又高出验血的局限。
(2)指腹的运用示意图


  


指腹的应用在此诊中站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故而掌握指腹的运用是重中之重。首先要以最敏感的指腹部位分成相等的若干等份如绿豆粒大小,然后在逐渐扩展范围使其满布整个指腹达到网状为止。代熟练后熟记于心在使其恢复空白,在临诊时收发由心。











(3)脉诊的部位应用
把脉诊的三部延长到五部尺部下为膝关节;在下一个位置为踝关节。此两个位置以指腹的中间为点。寸部上为头部。
左侧为全身的肌肉骨骼,右侧为全身脏腑各组织。
   头       腕横纹         
             寸      
  颈             
胸        关      
             尺      
腰                  
                  
                  
脉诊在挠动脉的分布示意图
                  
肩关节在颈部略下的血管壁的两侧,肘关节、腕关节依次向下排列。

[ 本帖最后由 银杏 于 2007/7/30 09:27 编辑 www.med126.com/job/]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特异性脉诊(3)


第十四章天人合一
说到天人合一要从中医基础理论讲起,中医理论体系有诸多特征其中整体观念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即包括天人合一又包括天人相应,而天人相应在前面以有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在复述。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以天人合一与信息理论来做为立论基点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整体、和谐与协调。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天人合一强调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整体联系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体健康与疾病的信息都会存在与天地之间而在诊断时也就是提取这些信息,故而古之中医可以做到悬丝诊脉的地步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在前面曾讲过天人合一有大小之分,大的天人合一可以无所不能,小的天人合一将可以在自身的事业中任意翱翔。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与自然界有着共同的规律,均受五行运动规律的制约。人与社会环境又是统一的,而世界本原于气故其中载有世界上所有的信息。也就是说古人只要能够以心平气和的以心空的境界与之结合便可尽知天下事也就不难解释了。(即为大的天人合一)而小的天人合一则是仅能提取自身职业的信息,在自身职业中游刃有余。这也就是为什么古语有云:“不知天地人者,不足以为医。
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五脏是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也就是我在前面所提及的人体气血运行如环无端,而这个环就是道教所讲的无极。也是此理论中的正常的人体。而这个端点所指的则是病灶。而这个无极状态则需要五行的正常运转来维持,太过或不及都会造成这个环的失衡而至病。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五行的运转失衡是一切疾病的根源,而五行由于天地相应。(众疾之跟不过有三,见前面的众疾之根。)
现在很多人在追求什么医易同源、或者运气学、或者气功导引等。咱们现在暂时不用管他的准确于否,相信大多数人心理都清楚以上的方法即便在准确还是背离了医道。以上的方法应归为玄学,或者养生等。
现在网上都在争论中医是否可以做到为现代的诊疗仪器所验证,有些(怎么说呢?)有个性的人在讲中医要走自己的路为什么要让西医要让政府来验证呢!而我个人认为现在即不是政府也不是现代医学要对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来进行验证。而是我们的上帝需要我们的中医能给一个放心,给一个可视的结果。而不在是一些似明非明的结果可以应付的时代,由于现代社会的科学飞速发展一些诊疗设备也越来越精确,同时也为患者的就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而中医能否作到象仪器一样的效果,则关系到我们中医能否继续生存与发展。用什么办法取信于患者并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则是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问题。
我想如果诸位能从前面顺着我的思路看到现在的话,也应该清楚我为什么在网上说中医是超科学的。直到现在有多少人能真正的明白我们中医的基础理论呢?当然这也与我们的教科书把这些精辟的理论设成虚设的摆设是分不开的。
针灸简介:我的针灸与脉诊是一套的,没学好我的脉诊的是无法学习这套针灸的。此法是脉诊理论与整体观念的结合,利用脉诊查出病灶之所在以针刺之。此法多一针既效,为治标之法,如果想要达到标本兼治的话就要加多脉诊中所提级的众疾之根的三针或临症施针,而这种方法最多不会超过五针。这也要看病灶的滞点在什么位置有时一针也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就要看临床运用的熟练程度啦。一般情况是针近调针而立效,我下边所讲的5分钟见轻是为自己留有余地。例如:1、脊柱的错位,增生,椎间盘突出所引起的症状进针后5分钟之内见轻(在此所讲的见轻均以患者自身感觉为准);骶髂关节炎针刺后5分钟之内见轻;椎管狭窄术后仍有牵拉样疼痛进针后5分钟之内见轻;由于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头晕进针后5分钟之内见轻;由于心肌劳累所引起的胸闷等症状进针后5分钟内见轻;失眠多梦一般进针后当天见效;鼻炎针刺两天后见轻,较轻的可即时见轻;咽炎针刺后5分钟之内见轻(包括煤核气);咳嗽哮喘进针后当天见轻,较轻的即时见效;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所引起的症状针刺后当天见效;痛经进针后5分钟之内见轻;各关节损伤以及肌肉韧带的损伤进针后5分钟之内见轻,肿瘤以及癌症所引起的症状一般均可在5分钟之内见效等…….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特异性脉诊书稿(4)



第四章 个人对中医的观点





脉诊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征象之一,三指诊脉几乎成为中医学的标志。古代医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在当时社会实用价值最高的脉诊。从扁、仲景以来,历代名医无一不是脉诊高手,而那些脉诊不成的则往往被列为庸医之辈。而现代人一直都在推广经典,却忽视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何谓经典!经典乃时代之经典并非永久之经典。所谓学习经典即在经典中找到学习的方法而非一味的套用。不能以古人之是而是,似是而非的不能以古人之非而不以为非。在明末清初有一位最有创造性贡献最大的画家石涛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诸位是否想过所谓经典即在当时特定的时期某一治疗效果或理论在当时比较突出再或者是被当时的领导者推出来(诸位要清楚在当时的社会不比现在,他是不允许其他人有不同的意见的)而被收录,各位是否忘记在当时流行着一种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思想(理论的真实性是否值得怀疑呢?)。加之中医还有一些是要靠悟性来领会的东西,即便师傅有心传授,徒弟是否能够领会还在两可之间。固而不能象前人那样尊经不变。祖国的传统医学由于历史与社会上的种种原因,未能利用起来现代科学的种种条件,尽管有合理的内涵与丰富的经验,却一直停留在古代的形式和方法上,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潮流。整个中医如此,脉诊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脉学的领域中利用现代最新科学方法手段进行有关现代化的研究探索,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否则将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一直保持原有的形式就是抱残守缺。
现在韩国以及日本等国家都在研究中医的经典;如何才能显我发源地之优势,难道是跟在别人后面跑吗?有些人讲国家政策不好,不推广经典,我们国家研究经典有多久了试问有没见多大的成效。如果只是大家嚷一嚷经典有多神奇中医就能发展起来,那我们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是否早应该使中医成为世界的主流医学呢?诸位是否想过所谓医者应以何为中心。如果所有患者全都相信中医,那中医会有今天的衰落吗?并非国家的错,如果说国家有什么做的不够的话只能说是有点过于机械化的管理。但相信这种情况应该很快就会有所改观。      
我个人也绝对相信中医是最好的,但我会正视他的不足。中医要有所发展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超越才是关键。
笔者比较赞成多看一些医古文特别是人物的介绍等,因为这样我们可以从中查到一些现代中医丢掉的东西,并可以从中加以创新。
本人自七岁(六周岁)随家父研习中医导引,十七岁(十六周岁)拜当地两位名中医为师。在这期间因一恩师反对这种锻炼的方法而终止,于此时发现中诊的不足之处,便一直致力于脉诊的研究。于2000年此脉最初形成,2005年10月在第十届韩中学术交流的杂志上刊登获三等奖。
《内经》将四诊分为神、圣、工、巧,似应不必四诊和参,古人往往说切诊居四诊之末,但切诊是医者最直接接触到患者的检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他又是中医的一个特色和代表形式。而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望诊是由切诊发展而来,也就是说望诊就是切诊的深化。而问诊则是为了解病情的重点,便于为切诊节省时间。而闻诊则不是很主要的,如果非要四诊和参那么有些人的鼻子天生香臭不闻是否不应为医呢!
这个世界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而现如今我们非但没有创新,反而还丢掉了丢掉了一些优秀技术。难道不觉得可惜吗?很多人都在讲国家政策不好,高校没有推广经典,试问我们拿什么来取信我们的上帝呢!
本人认为现代的中医学者应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来学中医。首先要爱好中医犹如珍惜自己的生命。要把中医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医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付出这样的行动中医才会真正的有所发展。(我师傅也曾经跟我讲过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只能是一种辅助医学,而我一直想把中医推向主流,所以我要完成一套全新的中医。)
祖国的传统医学还有着中国的传统观念,有某些被误解的东西,由于出于名著,尽管后人有所发现和怀疑,也不感妄下结论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所谓推陈出新,陈的是否的就应当抛弃,新的没有问题的就应保留。医学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是就是,非就非,不能诸多顾忌,摸棱两可。如果故步自封就永远都谈不上发展,创新与突破。
脉诊本应对疾病的性质,部位,轻重,预后,乃至生死都应有很大的意义。但被一些放弃中医脉诊这一特色的个别医生说成是故弄玄虚,这使得一些中医自己都不感相信脉诊,更何况是患者呢!这便使得很多中医放弃了脉诊而转用现代医学的方法,从而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西医。使诊脉成为“虚应的故事”。脉诊规范化是个现实的问题,没有规范就无从推广,无从前进。
脉诊应该是一个发展中医的突破,因为脉诊实际是中医学体系的一个侧面和缩影。他具有中医特色和理论、临床上的相关内容,脉学言中有物是摸的到看的着的东西。又是中医独特的的东西,对脉诊的研究就是对中医的研究。在《灵枢.经脉篇》中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诊脉方法
(一)治神
神是医者的理性认识能力,中医对此非常重视,早在《皇帝内经》中就已经指出:“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将治神至于首要位置。习医尚且如此,脉诊亦不能例外。
知识可分为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两类,而言传知识又须通过意会才能理解。神是理性认识能力,自然也属于意会知识,因此有时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对此陈士铎曾深有感触的说:“心可意会,非笔墨能绘画耳。”而脉诊又是认识的回归过程,既是在已形成的理性认识指导下的诊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性认识的能力,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李延罡《脉决汇辨》曰:“指下妙处、在意不在象。”徐春甫亦曰:“以言传之者,亦下学之事耳,上达者,以神领,以心悟,而后得其妙焉。”李东垣云:“按其脉知其病,谓之神。”
脉诊之治神有以下四个内容:
1.积神于心
《皇帝内经》曰“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积神于心的过程就是脉诊的学习过程,神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轻易获得的,诚如李东垣所说的:“夫诊侯之道,医者之难精也,若非灯下苦辛,勤于记诵,参师访友,昼夜不遑,造次巅沛,存心于此,安能知神圣之妙哉!”然而神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欲求神理,需反复揣摸,逐步由浅入深,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所领悟。然而我个人认为中医的一些精辟的理论并非能在书本中找到的,而是要靠个人的悟性。而我的学习方法是把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尽量与我的脉诊联系到一起,包括与人的语言交流都会让我有所感悟。我非常喜欢与老人聊天,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对我来说可能都是最大的收获。但我苦苦追忆却无法想起到底是哪些话给我感触最深,总之一句话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我们中医的缩影看你是否能够利用。
如何学好脉诊,前人所讲有一定的误区,如《韩氏医通》提出的模型教学法,其法是“初学切脉,覆药罗,画三部于绢上,教者以琴验弦,以小粟验滑,以刮竹验涩,以截葱管验芤,以败絮验濡,任意手法,令学者轻重按之,消息寻取,久久自真。”综上所述乃以型验像之法,即在医者的头脑中以形成某种脉型以此来套某种脉像,即在医者脑中已经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就是说在医者脑海中所觉弦既弦,滑既滑。千百年来为何众医不能诊出相同的脉来,是否由于在各自的脑海中的型不同呢!
根以误,灵安存。而本人所觉正确的方法应是,在诊脉时应心脑具空,以感其型而外应其像,方为诊脉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在诊脉之时应心无杂念的去记录指下所得之型,在取型于外对应其像,即把所得的脉型与其象相对,相应的型状代表相应的疾病。此法同于以上讲过的点对点。
2.诊有大方
古人早已注意到,心神的状态与医者的举止仪态有密切的关系,后者常常是前者的流露,相反讲究举止,注意仪态也可以收到修养情操,陶冶神思的效果。《皇帝内经》曾指出:“是以诊有大方,起坐有常,出入以行,以转神明。”
另外医德不是空泛的,它与医者的学识才干相辅相成。而庸医绝不会有大医的仪止。我个人认为凡大医也必有仁心,因为他会先顾及如何为病人解除痛苦顾及如何使技术得以精近而不是能得到多少利益。有时可能会为了技术上的精近宁愿付出自己的一切,也只有这样的医生才会得到高超的技艺。
3.虚静为保
《皇帝内经》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是说虚与静是切诊的重要法则。而我个人认为心空更为重要,心似白纸才可以无误的记录应得的信息。
虚,是医者的心要虚。学习时心要虚,虚乃能容,心虚方可积神。切脉时亦要心虚,即不可先存一丝成见,成如张登《诊宗三昧》所云:“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古人常把心比喻成镜子,一面平整光洁的镜子才可以真实的、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医者的心也应如此。吴鞠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他在《温病条辨》中强调:医者之心“非如鉴之空,一尘不染,如衡之平,毫无倚着,不能暗合妙道。”因此医者在临诊之际,切不可存有一丝成见,不可使思想带有倾向性。因为这都属于主观意识对正确认识产生的干扰,极大地防碍了对脉象的体察。
静,有两个方面:一是诊脉的环境要安静。环境的噪杂会对诊者的心神产生干扰,如王燕昌《王氏医存》所说的:“多言乱语,器物丁冬,其三指虽在病腕,而眼耳鼻口俱随心游于别所矣。”这也是林之翰《四诊抉微》所说的“意随物移,念随事乱”,如此是难以很好地进行诊脉的,即使勉强应诊,也多成为虚设之形式。因此环境的安宁静寂是诊脉的重要条件。二是医者的心要静。虽然环境的安静与否对心神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内外两者之中,心神能否安静能否排除外界之干扰则又是根本。正如张景岳所分析的那样:“精神不能专一者,以中无主而杂合也,志意不分条理者,以心不明而纷乱也。外内相失者,以彼我之神不交,心手之应不用也。”所以即使在十分安静的环境中诊脉,如果医者之心不静,则依然会出现纷乱杂合,不分条理的现象。医者必须使自己的精神高度的集中在脉诊之上。而心静却是重中之重,心静则可以排除外界的干扰。使之心明而意清。然而在把一些极其精微的病脉(或验证一些极其精确的脉象)时则安静的环境也是主要的内容之一。
4.调息
古人常以自己的呼吸节律为标准,以衡量患者的脉动至数,这又称之为调息。但是调息的作用并非止于此,因为稍有经验的医生,不待数息即可判断患者的脉动情况。调息的另一个作用是调神。而本人在运用调息的时候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时需要闭气凝神,只有这样有时才不会影响到自己指感的灵敏度。
《医学入门》将调息列入诊脉七法之中,其曰:“一静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虑,无私虑也;三匀呼吸,定其气也......”认为静心,忘虑,调息是是诊脉七法中相互关联的三个步骤。因为人们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以及劳动后,呼吸往往变得急促不宁,非张口呼吸不能接续,此时心神亦随之而浮越不宁,医者若在此种情况下诊脉,其神如何能达于指端?正如王燕昌《王氏医存》所批评的“若值一切劳力、动心、搔神、扰气之烦,而乃顿使诊脉,启可得哉!”所以凡遇上述各种情况,首先应凝神内视,调节呼吸,待呼吸变为匀细绵长之鼻息时,心神亦会随之而安宁,此时在下指诊脉,方可收心手相应之效。
(二)诊脉的要求
诊脉除调神用指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条件与原则,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需要切实遵守。
1.体位
这主要是对患者就诊时的体位要求。本诊法一般以患者正坐在医者的右侧为上,前臂向前伸平,手心向上,腕部大致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将手表、手镯等物摘去,将过紧的袖口打开。手腕下放一松软的布枕,使腕部松弛自然,手掌手指自然放松。这样气血运行流畅,可以真实的反映患者的脉象。
患者若必须采取卧位时亦应尽管使其平卧,将上臂左右平伸,手腕手掌手指自然放松,手腕下亦可放一布枕。最好不要侧卧,因为侧卧时,在下面的手臂被压,可以影响血脉的正常运行,使原由脉象受到干扰。也不要扭转,抬举或低垂上臂,因为这样的话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而产生与疾病无关的变化。
临床常见一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如关节僵直,屈伸不便,或者呈强迫体位状态致使不能正坐,正卧,手臂不能平伸,或手心不能西向上。此时不能强求体位姿势之正确诊者应变通指法,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以求最大限度的获取患者的真实脉象。
有些医家则提出:如遇病情危重,正气衰微,而脉为微欲绝之时,可以采用“覆手诊”法,即:使患者手心向下,而医者挽手取脉。
而此套脉诊完全掌握后基本上任何体位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2.时间
诊脉的时间以清晨最佳,清晨之时,人体内外环境均处于平静状态,无情绪、动作、饮食等扰动。脉搏的任何任何细微变化,都不致被掩盖。此时若有邪气干扰最易发生变化,所以清晨诊脉最佳。然而,患者能于清晨之时就诊的很少,医者在清晨时为患者诊视的就更少了。加之若医者不能亲临诊视,而患者到医生处就诊,其气血必然以被扰动,虽可在清晨之时就诊,但也失去了清晨诊脉的意义。况且,有些是突然发病的患者,有些是病情突然变化,此时一刻千金不容等待清晨诊视。所以对多数患者而言不能刻板的要求于清晨诊视。
清晨这个时间虽然可以不必拘泥,但《内经》所提出的原则却必须加以遵循。因为脉搏的跳动,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为了使患者的脉搏正常的反映其疾病的内在变化,必须努力排除这些干扰因素。如劳动、运动等形体扰动之后,必须完全平静下来,才能进行诊脉,即使是未做任何剧烈运动,仅仅是前来就医这样的运动,也需静坐片刻,待气息平定在予诊视。
而此脉对于饮食之后,立即诊脉无太大的干扰。而酒性易于鼓动气血,乱人神识饮酒之后不可立即进行诊脉。另外正在服用减慢心率的药品也不适合运用此脉,我本人虽然已经排除了这种干扰但目前这种方法还无法给诸位来形容。故诸位只有在临床中自己来摸索。
情绪波动,牢心耗神,脉搏也会出现一时性的变化,这是也应平心静气的休息片刻,待思绪平定后在行诊脉。当然大惊卒恐则气乱、气下、忧思日久则气结、气耗等。至于诊者本身,由于连续用指,驱运神思也可影响诊脉的效果。一则手指气血充盛,感觉随之发生变化;二则心血耗伤,心神浮越,难以虚心静气。所以亦应休息片刻再行诊脉。只要诊者认真遵循这些原则,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诊脉。
3.诊满五十动
古人认为,气血一昼夜可运行五十周,而诊脉时至少要后五十动。《灵枢.根结篇》曰:“持其寸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诊脉要有充足的时间,但也不是越长越好。当此脉熟练后有些病可以一粘即可。
(三)指法
指法是脉诊的手指基本功,包括调指与用指两个方面。必须认真学习,并反复练习这些基本功,久而久之方能生巧而达到心手之用相应的境界。
1.调指
一般诊成人脉时,诊者同时使用食指、中指与无名指。然而由于这三个手指头的长短参差不齐,并且同一指头的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度不一致。患者又有高矮胖瘦等差异,所以诊脉时首先要调整好三指的状态,列如指端的长短。排指的疏密,下指的角度等等。
(1)平齐指端:一般的人,中指较长,食指与无名指较短。如果要使三指在诊脉时一致,用力均匀,必须将三指的指端对齐。为此必须使三指处于屈曲状态,而中指的屈曲度最大,无名指次之,食指曲度最小,这样三指的第一节与指端,一一对应而平齐,三指的运动则协调灵活,力度均匀。
(2)运用指目:由于同一手指各部分的皮肉厚薄不均匀,致使感觉的灵敏度也不同。感觉最灵敏的部位,在指端皮肉突起最高的地方古人将这里称之为指目。用以比喻其能象眼睛一样敏锐的感知脉象任何细微的变化。而如果能达到心空的境界则使用指腹的任何部位均可不必拘泥一些死的规定。
(3)下指:诊脉时,诊者一般坐在患者的对面或侧面。医者用左手诊患者右手,右手诊患者左手,单用左手或右手诊患者两手之脉。而此脉诊是根据所检查的部位不同来临床决定诊脉的部位,或左右手的。
此脉的左右有着不同的归属,左手以诊骨骼、韧带、肌肉等;右手以诊脏腑、神经、血管及体液等。确定部位准确与否是决定临床诊断准确程度的先决条件。
(4)布指:医者诊脉布指时三指之间应有疏有密,初学着可以在诊成人时可适当的使诊脉的三指疏些或适当的延长寸关尺的部位。一般熟练后可根据临床经验随意落指。
(5)勤修指甲:医者应经常注意修剪指甲,使其长短适中光滑圆润。指甲过长,一则影响指端的运用。二则用力诊脉时指甲可切入患者尺肤之中,有伤风雅。这一点则是体现一个医者是否有资格学习脉诊,因为这是每个人最容易做到的。
2.运指
运指是指法的具体运用,指法是对诊者三指在诊脉时运动的规律的总结。
(1)举按:举按是脉诊的基本指法,它通过三指用力轻重的变化,以诊察的部位不同。浮取为肌表,中取为骨骼,沉取为脏腑。而寻诊在此诊的运用则是在与选取不同的部位。
(2)推法:推法是将手指推移于脉管之上下,内外,以选择不同的诊断部位。此法在本诊中是经常使用的。
3.其它指法
脉诊除了上述常用指法外,尚且有一些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指法。如《如重订诊家直诀》中载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同时还提到了移指法,与一指直压法。”而在本脉诊当中由以侧指法、移指法,一指直压法多为长见。
4.用指有常变:这是说诊者之三指按脉,虽然是为了诊察疾病之变化,但常常也会对脉搏之跳动产生影响。这种诊察对被诊察的干扰,前人早就注意到了。如《四海同春》曰:“脉之流行乃滚滚不停者,今以三指上下消息以久,而脉路不免为指力所阻碍,少失其顺适之常性,诊家须少缓其指法,待脉来如常,在如初诊落指。”这说明用指应知初按久按会对脉搏有不同的影响;还要注意体质对脉搏的影响。
学习中医的动力:
成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一直向前勇不回头。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很难,我也曾不止一次的想过要放弃。也许是我的不幸或着说我太幸运了,从小出生在农村的我没有任何的娱乐。直到学医后才有了事情可做特别是对脉诊产生兴趣以后,我的一切几乎都是他。有时也觉得郁闷问我自己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要不要放弃,可在回过头来想我放弃他又能做什么呢!既然都走到现在了不如就继续走下去。当我第一次确定能做到一些疾病的诊断与现代的诊疗仪器的结果相同的时候,那种喜悦恐怕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走到现在又有谁还会放弃呢?
动力二:是给自己一个好的信念,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未必做不到。
现代中医教育方式的优缺点
什么是现代中医教育呢?既在学校中学习着中西两套医学,这对于一些以家传或有着一定医学基础的或许可以发现两套医学的不足之处,或许可以做到互通互补,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两套思维方式不同(一个有形,一个无形)。相互充斥,而在临床时大多数中医学者都被有形的一方战胜,故很多中医转为西医,本人认为无论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你都会一点,不管什么病你都能治两下,但又什么病都治不好,这种医生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而我个人认为现在所谓的全科医生并不一定是说你要各科疾病的治疗你都要会,但各科疾病的诊断你则必须要掌握。
师徒相授的优缺点:
中医又被称为经验医学,即为经验就会有一些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东西,但这种技能却是可以由师父带徒弟的方式所传授,这就是现在唯一可以救起中医的方式。而师徒相授的固然临床技术可以,但正规的理论一般较差。由于国家政策法规对此不够完善,固职称的评定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而在当今一切均以文凭视人能力高低的情况下,能进入正规的高校学习显得十分重要。
笔者认为要想学好中医,甚至任何技术,首先就是要发自内心的爱好它,信其是最好的,但又不目,要正视其不足。在日常生活中不停的运用它,就象自己的生命一样如影随形.试问又有谁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寄存在别处呢?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特异性脉诊书稿(5)



第五章 脊柱病的相关脉


脊柱病是一种常见病多见病,在我治疗的病人中最小的只有九岁。而且脊柱病还可以引起很多其它的病症,但检查与其外在表现有关的疾病又无法查出病因。
脊柱病可以引起的症状如:C1:眩晕头痛,视力下降,高血压,失眠,面瘫,低热
C2:眩晕,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高血压,失眠,面瘫,视力下降
C3:咽喉部异物感,胸闷,颈痛,牙痛,甲亢,低热
C4:咽喉部异物感,胸闷,肩痛,牙痛,打呃,三叉神经痛,甲亢,耳聋
C5:眩晕,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过缓,上臂痛或下肢瘫软,过敏性鼻炎,神经衰弱
C6:低血压,心律失常(过速或过缓),上肢外侧麻痛
C7:低血压,心律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痛

T1: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T2: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T3:同胸1,胸闷,胸痛
T4:胸壁痛,气喘,打呃,乳房痛
T5:胸壁痛,气喘,乳房痛
T6:胃痛,肝区痛,上腹胀,肋间痛,胆石症
T7:胃脘痛,肝区痛,肋间痛,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炎
T8:胃脘痛,肝区痛,肋间痛,胆囊炎,胆石症
T9:胃脘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颈炎糖尿病
T10:腹胀,肝区痛,卵巢炎,糖尿病,睾丸炎,子宫颈炎
T1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区痛,排尿异常,尿路结石
T12:同胸11,腹胀痛,肾炎,肾结石,排尿异常,腹泻

L1:同胸11,大腿前侧痛,排尿异常
L2:同腰1,腹胀,便秘,下肢前侧麻痛
L3:两侧腰痛腹痛性功能障碍
L4:腹痛,排尿异常,大腿外侧麻痛
L5:下肢后侧麻痛,下腹痛,遗精,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S:排尿异常,子宫颈炎,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

可把寸、关、尺三个部位视为整条脊柱,由于初学者难以掌握可适当地延长诊脉的部位。
断弦脉:似弦脉但有别于弦脉;如按琴弦,似浪中行舟,住脊柱的增生症。
说明:似按断掉后的琴弦,状如浪中跃起的船头,细小而有力,来胜去衰。
假革脉:似革脉,又区别于革脉;如按鼓皮,中空外竖,超越本位。主脊柱的错位症。
说明:如同从内侧被顶起的鼓皮,高出其它位置。
半币脉:按半枚硬币外边的半圆,指感润泽而有活力。主脊柱的椎间盘突出症
说明:如同按在一枚竖放半圆的硬币上。
双刃脉:似按双刃,边界清楚。主脊柱的椎裂症。
说明:如同按在并排的双刃之上;中间空虚,边界清楚,指下有润泽感。
我刚开始在运用这种诊断的方法时一直无法把增生与错位的脉混淆,直到进一年的时间才将其误点区分。故初学者犹为要注意在此处一定要多练习,多参悟。还记得我所接手的第一例病历就是颈椎的增生
典型病历:
例一:陈某某,男,38岁,广东韶关市铸锻总厂机修分厂干部。2003年5月7日初诊,切诊时尺部出现半币脉与双刃脉。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骶椎裂。经医院CT诊断为L3/L4,L4/L5椎间突出先天性骶椎裂。
例二:陈某某,男,33岁,住香港新界沙田大围松宛兴松阁。2003年12月14日初诊,切诊时出现弦脉;诊断为增生,其经X光片诊断为颈椎5、6节增生
例三:王某某,女,23岁,住广东省惠州市下角海员新村。2004年3月1日初诊,切诊时在关部出现假革脉,在尺部出现囊性脉,诊断胸椎错位,卵巢囊肿。其后经X线诊断为T3`T4`T5三节胸椎错位;B超检查有卵巢囊肿(3.2 x3.2cm)
另外我再讲一件事情希望能引起各位同道的注意,就是我最近新接手的一个患者。
丁某 女 22岁,农村人,广东省江门市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生。2006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主诉:自7岁以来一直无法正常睡眠,进几年来出现脑后发热而进期又波及太阳穴两侧躺下后加重。经多处医院检查无任何病灶可寻。后经某医院诊断为低钾证,经补钾治疗后无效并有加重的情况。这时医院又让其抽血化验,患者不愿在抽血则被医生恐吓如果你不抽血的话就过不了今天晚上。患者说如果这样的话我认了。就这句话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几乎令患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
患者家境贫寒在我认识患者的时候她的学费还没交,当时她跟我讲都不知活着为什么。当时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没有上课了,正在准备退学。边讲边哭,真的很可怜。我不知那位医生怎么忍心这样去摧残一个病人,难道你师父(老师)没教过你凡大医必有仁心吗?如果说您只是为了钱我无话可说,因为毕竟是经济社会吗!但不要忘了您的一句话可能会令患者痛不欲生呀!不要说我亲身经历这件事,就算是听到这件事的人我想也不会无动于衷吧!
不好意思由于一时气愤偏的太远了,还是讲一下对患者的诊断情况吧!我是利用脉诊对患者进行扫描式的诊断,在到脑动脉时发现有三个地方的动脉的血流力度有所改变。继续向下到颈椎又发现有增生,生理弯曲变直。而咽喉部有充血另有充血,指感又有湿润感。在向下到胸椎有错位的脉出现,经手法检查时胸椎错位的位置可以放的下一个指腹的位置;而胃部的位置出现炙手赶感并有一定的紧张度,余为未见异常。根据以上的诊断我推断患者应有昏迷史,另外眼睛由于供血问题会有干涩或视物不清、手会偶有麻痹、咽喉会有痒的感觉、喉中有痰、有胸闷或胸痛感,胃偶有胀痛等。除颈椎增生与胸椎错位(非常明显可以断定)无法证实外余均经患者证实无一遗漏。
21日后患者将X线片取回证实我的诊断无误。在患者去拍片的时候又遇到了问题,当时医生讲这么年轻怎么会有增生呢?不知是患者太倒霉还是医生有意跟我斗气,结果两张片全部都是颈椎的正侧位片。当医生看到片子则无言以对。等我见到片子见却没有胸椎的片子,由于患者家境贫寒在加上错位明显也就没有再让患者补拍。
在这里我想借助家父的一句话算是来与大家共勉吧!那就是在高明的医生也有治不了的病。不要强留患者,不要拿患者的生命开玩笑。因为你的生命与患者就是一体。
脊柱由33~34块椎骨构成,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4~5块。至成年5块骶椎愈合成1块骶骨。4~5块尾骨,愈合成1块尾骨,因此成年人椎骨总数一般为26块。
一个标准的椎骨由椎体,椎弓构成,椎体位于椎骨的前方中部,呈圆柱状,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为骨松质,表面有薄层的骨密质,它呈受着头部,上肢,躯干重量,越向下位的椎体,其面积和体积逐渐增大。而骶椎开始,由于重量移到下肢,故其面积和体积逐渐变小。椎体在垂直暴力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椎体:位于椎骨的前方中部,呈短圆柱状,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为骨松质,表面有薄层的骨密质,它承受着头部,上肢,躯干重量,愈向下位的椎体,其面积和体积逐渐增大。而骶椎开始,由于重量转移到下肢,故其面积和体积又逐渐变小。椎体在垂直暴力作用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椎弓:是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所有椎孔叠连形成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和脊神经根等。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椎弓根,形成其上方的椎上切迹和下方的椎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椎弓板,两侧椎弓板在正中线相互会合。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的一对横突,向上伸出的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的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颈椎:共有7个。其主要产品特征是在横突上有孔称为横突孔,有椎动,静脉通过。椎体小,椎孔教大,呈三角形。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7颈椎棘突最长,末端不分叉,上下关节面基本上呈水平位。第3~6颈椎,第1,2,7三个颈椎为特殊颈椎。
第1颈椎又称寰椎: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形似环形,由前弓,后弓及两个侧块构成。前弓的后面与第2颈椎的齿突相关节,侧块上面有一对上关节凹,与枕骨髁相关节,下面有一对关节面与第2颈椎的上关节面相关节。
第2颈椎又称枢椎:其特点为自椎体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位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关节面相关节。寰椎和枢椎是动物在陆地生活以后,适应头部的旋转运动而产生的。
第7颈椎又称隆椎,又称大椎:它的棘突特别长,末端变厚且不分叉,当头前屈时特别隆起,皮下易于摸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即“大椎穴”。
胸椎:共12个,在椎体侧面和横突尖端的前面,都有与肋骨相关节的肋凹,分别称为椎体肋凹和横突肋凹。胸椎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互相掩盖,呈迭瓦壮。上下关节面基本呈额状位。
腰椎:共5个,为椎骨中最大的者,由于承受体重压力较大,故椎体肥厚。棘突呈板状,直伸向后,棘突间空隙较大,临床上常在此作腰椎穿刺。在第2腰椎棘突下可取“命门穴”,第4腰赘棘突下为“腰阳关穴”。腰椎上下关节面基本上呈矢状位。
骶骨:略呈三角形,其底向上,尖向下,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
骶骨底向前下,与尾骨相连接。
骶骨的两侧有耳状面,与髂骨构成骶髂关节。骶骨中央有一纵贯全长的管道,称为骶管,向上与椎管连续,向下开口形成骶骨裂孔,此孔是骶管麻醉穿刺的部位,相当于腰俞穴的部位。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得奖骶角,临床上常以骶角为标志,来定骶管裂孔的位置。
骶骨前面光滑凹陷,中部有上下并行的4条横线,是各骶椎体融合骨化的痕迹。横线的两侧有4对骶前孔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支通过。背侧面凸隆,正中线上有由棘突愈合形成的骶正中嵴,背侧面也有4对与骶管相通的骶后孔,有骶神经后支通过。4对骶后孔相当于八髎穴的位置,自上而下,分别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
尾骨:由4~5本呈额状位。
腰椎:共5个,为椎骨中最大的者,由于承受体重压力较大,故椎体肥厚。棘突呈板状,直伸向后,棘突间空隙较大,临床上常在此作腰椎穿刺。在第2腰椎棘突下可取“命门穴”,第4腰赘棘突下为“腰阳关穴”。腰椎上下关节面基本上呈矢状位。
尾骨:由4~5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略呈三角形,底朝上,借软骨和韧带与骶骨相连,尖向下,下端游离。





脊髓和脊神经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被膜,成人长约45CM.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下端在成人一般平第一腰椎下缘,由脊髓圆锥下端向下延续为一根细丝,称为终丝,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定脊髓的作用。
脊髓表面有数条纵沟,前面正中的沟较深,称为前正中裂,后面正中的沟较浅称后正中沟。前后正中两条纵沟把脊髓分为对称的两半。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两侧,分别有成对的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在前,后外侧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丝出入。出前外侧沟的根丝形成31对前根,入后外侧沟的根丝形成31对后根。在后根上有膨大的脊神经节。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1条脊神经,由椎间孔出椎管。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1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脊神经31对,因此脊髓分为31个节段,即8个颈段(C),12个胸段(T),5个腰段(L),5个骶段(S)和1个尾段(Co)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上方的称颈膨大,为自颈髓第4节段到胸髓第1节段的部分,由此发出的神经支配上肢,下方的叫腰骶膨大,自腰髓第2节段到骶髓第1节段,由此发出的神经主要支配下肢
成人颈髓上部(C1~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颈髓下部(C5~8)和胸髓上部(T1~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椎体平对,如第6颈髓平对第5颈椎体。胸椎中部(T5~8)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两节椎体平对。胸髓下部(T9~12)与同数椎骨的上3节椎体平对。腰髓平对第10~12胸椎。骶髓和尾髓平对第1腰椎。
传导功能是脊髓的重要功能:脊髓是感觉和运动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路,其结构基础即脊髓内宾的上,下行纤维束。除头,面部外,全身的深,浅感觉和大部分内脏感觉冲动,都经脊髓白质的上行纤维束才能传到脑。由脑发出的冲动,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下行纤维束才能调节躯干,四肢骨骼肌以及部分内脏的活动。
即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第1~7对颈神经在相应椎骨上方的椎间孔出椎管,第8对颈神经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椎间孔出椎管。胸,腰神经均分别在通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第1~4对骶神经在相应的骶前,后孔穿出。第5对骶神经和尾神经由骶管裂孔穿出。
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共同构成。位于腰大肌的深面。
髂腹下神经:由腰丛分出,在髂嵴上方入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到腹前壁,在腹股沟管浅环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分布于附近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在髂腹下神经下方并行。进入腹股沟管伴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出浅环,分布于附近皮肤。
股外侧皮神经:自腰丛发出后,至髂前上棘内侧,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大腿外侧面皮肤。
股神经:是腰丛分支中最大的神经,沿腰大肌和髂肌之间下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至大腿前面股三角内,位于股动脉外侧,分支主要支配大腿肌肉前群以及大腿前面皮肤。股神经中有一最长的皮支,称为隐神经,与大隐静脉伴行,向下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的皮肤。
闭孔神经:自腰大肌肉内侧缘走出,伴闭孔动脉沿小骨盆腔侧壁向前下行,穿闭孔到大腿内侧。分布于大腿肌内侧群和大腿内侧面的皮肤。





脑和脊髓


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外到内分为硬脑,蛛网膜和软膜。硬膜厚而坚韧。蛛网膜薄而透明,紧邻硬膜。软膜富有血管和神经,紧贴在脑和脊髓的表面并伸入其沟裂内。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许多小纤维束相连。脑和脊髓的三层被膜在三层被膜在枕骨大孔处互相移行。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空隙,叫蛛网膜下隙,腔隙内含有脑脊液。
脑脊液及其循环:脑脊液自脉络丛产生,多是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脑和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隙中,有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力振荡的作用,并维持颅内压。此外,脑脊液还可供给脑和脊髓的营养物质和运走其代谢产物。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出的脑脊液,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入第四脑室,然后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过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脑脊液在蛛网膜下隙中既可流至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隙,也可流到脑周围的蛛网膜下隙,最后,经蛛网膜粒渗入硬脑摸窦中
脑动脉:脑的动脉血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2/3及间脑的前部。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后1/3,间脑后部,脑干小脑。供应大脑半球的动脉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皮质支主要分布和其下面的浅层髓质,中央支穿入脑实质内,供应深部的髓质(包括内囊),间脑和基底核等处。有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动脉环。
脑静脉:脑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脑的表面,收集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两种静脉均注入附近的硬脑膜窦。


脊髓的动脉:


脊髓的动脉血液供应有两个来源:一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另为来自一些节段性动脉的脊髓支。
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均发自椎动脉。脊髓前动脉沿前正中裂下行至脊髓末端。
脊髓后动脉为左右两跳,各沿脊髓后外侧沟下行。有时两侧脊髓后动脉下降到颈髓中部在合成一纵干下行至脊髓末端。
脊髓前,后动脉在下行的进程中,有来自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脊髓支补充,下行至脊髓圆体肋凹和横突肋凹。胸椎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互相掩盖,呈迭瓦壮。上下关节面基锥。





脊髓的静脉


脊髓的静脉在脊髓表面形成软膜静脉丛和许多纵行静脉干,最后集中于脊髓前,后静脉,再经前,后根静脉注入硬膜外隙内的椎内静脉丛,而后者又与椎骨外面的椎外静脉丛相交通。脊髓的软膜静脉丛,纵行静脉干向上与颅内静脉相通。因此,胸,腹,盆腔内的感染或肿瘤可经此途径累及颅内。

祖国的传统医学与文化背景是一体的,他无法分割而单独存在,以气血为根本。气血运行如环无端,而这个环的正常运转平衡要靠五行的正常运转来维持。也就是本人曾讲过的正常的人体在诊断时是无阴阳之分的。故本人有一句人身五行有一,为圆而生,其重有三,所有疾病皆以三点为跟。
如果我以上的理论能够掌握,所有疾病皆可以气血五行来辨证治疗,

胸膜
胸膜是覆盖于两侧肺表面和胸廓内面的浆膜。被覆于肺表面的部分称脏腹膜或肺胸膜;衬附于胸壁内面,纵隔侧面和膈上面的部分,称壁胸膜。脏,壁两层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在左右两肺周围各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潜在性空隙,称胸膜腔。胸膜腔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呈负压,是肺扩张的重要因素。腔内含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胸膜间的摩擦。

胸腔和胸膜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胸腔是指胸廓和膈围成的总腔。上界为胸廓上口,可与颈部连通;下界借膈与腹腔分开。胸腔内容纳所有胸腔脏器,而这些脏器全部位于胸膜腔之外。

胸膜的分部
脏胸膜与肺实质紧密结合,构成肺外膜,且伸入肺裂内。
壁胸膜依其所在部分可分为四部分,即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膈胸膜覆盖于膈的上面;肋胸膜紧贴于胸壁内面;纵隔胸膜被覆于纵隔的两侧;胸膜顶是包围肺尖的部分,向下与肋胸膜和纵隔胸膜互相延续。向上突出于胸廓上口达颈根部,其最高点可高出锁骨内侧面1/3段上方2-3cm。

在壁胸膜某处部分的转折处,可形成潜在的间隙,即使在深呼吸气时,肺缘也不会伸入其间。其中最重要的间隙为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最低部分,胸膜炎的渗出液常积聚于此。该隐窝也可因胸膜粘连而消失。

纵隔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结构的总称。它又是分隔左右胸膜腔的隔障。

纵隔的位置
纵隔呈矢状位,上窄下宽,并偏向左侧,这是由于心偏左的缘故。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上界达胸廓上口,下界为膈。当胸部器官病变时,可以引起纵膈移位或变形。

纵膈的分部和内容
纵膈通常以通过胸骨和第4胸椎下缘平面将其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再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即胸骨与心包前面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后面与脊柱胸段之间为后纵隔,前,后纵隔之间即相当于心包的位置为中纵隔。

上纵隔内主要含有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胸导管等。

前纵隔仅含少量结缔组织和淋巴结;中纵隔主要含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隔内则含胸主动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等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特异性脉诊书稿(6)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的脉诊
说到呼吸系统的疾病首先要从自我说起,来广东后的第二年就摸索出鼻炎的诊断。不过当时的准确率还是有所欠缺,而第三年则患了鼻炎可能是由于空气的问题在加上我的鼻中隔有点偏又整天忙于技术的研究缺乏锻炼。也是因为这样我在这方面的诊断才有了更高的成绩,后来在校期间创立了一套运动养生的方法。锻炼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一直想使自己的事业达到颠峰得到控制后也就没在理会也只是在实在不舒服的时候才会锻炼两下。
而肺癌的病历则是在河北的老家接触的第一例,记得当时的病人是由于让我来帮她扎在医院拿回的输液的药我才有机会接触到的。(在当时以被医院定为晚期)而这也刚巧是我学习的好机会,就这样我在每次给她输液前都要为她先摸脉。而第二例则是惠州的某服装厂的一位领导当时还有几位他的同事。我把完他的脉就问他是否在最近会经常有发热、咳嗽、痰中带血,而他的回答是我讲的完全正确。然后我跟他讲我怀疑他的肺有问题,让他去医院拍胸片。然后他一走我就跟他的同事讲了是肺癌,结果过了几天他的同事又去我那里治疗就给我带来了确定的消息我的诊断是完全正确的。


1.鼻炎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是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组成。由于现在环境的影响鼻炎是一种多见病与多发病由以广州一带多见。
    鼻炎的诊断:是以腕横纹为标志,以食指的指腹中间放在腕横纹上以浮取即可在尺侧感到有一条细小的动脉在跳动,可感到血管的张力紧张,并有一定的炙手感。一般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摸到这条动脉的,只有在出现鼻炎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脉出现。跳动越明显诊断就越准确。


    2.咽炎


    咽:是呼吸道,又是发音器官。位于颈前部正中,位置表浅,前方被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舌骨下肌群所覆盖。后方与咽相邻。两侧有颈部大血管,神经和甲状腺左,右叶。
    咽炎的诊断:在大约相当于原始脉的寸部指感为脉搏的血管有一定的张力度紧张,并有一定的炙手感。而在此位置同样可以摸到喉中痰液的分泌情况。而这种指感则须要临床体会,而无法用语言来解释。


    3.肺炎



    肺炎球菌性肺炎病



    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



    肺炎链球菌是细菌性肺炎的最常见原因,占细菌性社区获得性肺炎的2/3.肺炎球菌肺炎一般四季可见,但以冬季最多.本病最常见于年龄太小或太老的病人.咽部细菌检查表明,5%~25%的健康人为肺炎球菌的带菌者,冬季儿童及幼儿的父母检出率最高.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分类,肺炎球菌有80种以上的血清型.



肺炎球菌一般通过吸入,经上呼吸道到达肺部.它们停留在细支气管内增殖并引起炎症过程,开始在肺泡腔内产生大量蛋白质的液体,这种液体起着病菌培养介质的作用,并可帮助病菌向邻近肺泡扩散,典型的结果是导致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的最初阶段是充血,特点是大量浆液性渗出物,血管扩张及细菌迅速增殖.下一阶段叫做"红色肝样变",即实变的肺脏呈肝样外观:气腔充满多形核细胞,血管充血及红细胞外渗,因此肉眼检查呈淡红色.接着是"灰色肝样变"期,该期的纤维蛋白集聚与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有关,肺泡腔充满炎症渗出物.最后阶段是以渗出物吸收为特征的消散期.


    肺炎的诊断:肺在脉管的分布约在原始脉关与尺之间,肺炎的病人可在此可摸到血管的张力紧张并有一定的炙手的感觉。


4.肺癌



肺癌病理
   (一)鳞状上皮细胞癌 简称鳞癌。在各种类型的肺癌中鳞癌最为常见,约占50%。鳞癌大多起源于较大的支气管,常为中央型肺癌。鳞癌的分化程度高低不一,但一般生长较为缓慢。鳞癌的病程较长,较晚发生转移,且通常首先经淋巴道转移,到晚期才发生血道转移。手术切除率较高,对放射及化学疗法的敏感度不及未分化癌。
  (二)未分化小细胞癌 细胞形态类似燕麦穗粒,因而又称为燕麦细胞癌。未分化小细胞癌在各种类型的肺癌中约占20%。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有吸烟史。一般起源于较大支气管,大多为中央型肺癌。小细胞癌分化程度低,生长快,较早出现淋巴道转移和侵入血管经血道广泛转移到身体远处器官组织,因此在各类肺癌中,小细胞癌的预后最差。小细胞癌对放射治疗及/或抗癌药物治疗敏感度高。  (三)腺癌 腺癌大多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粘膜分泌粘液的上皮细胞,因此大多数腺癌位于肺的周围部分,呈球形肿块,靠近胸膜。女性病人较为多见,发病年龄亦较小。在各类肺癌中约占20%。腺癌与吸烟无密切关系,一部分病例癌肿发生在肺纤维疤痕病变的基础上。腺癌在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癌肿生长较缓慢,但有的病例较早即发生血道转移,较常在呈现脑转移症状后才发现肺部原发癌肿。
  (四)细支气管肺泡癌 它是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较低。在各类肺癌中约占3%,女性较多见。癌肿常位于肺野周围部分,分化程度好,生长缓慢,此型肺癌与肺部炎症引致的疤痕病变可能有密切关系。细支气管肺泡癌大多呈孤立或多个圆形结节,常累及胸膜,少数病例呈弥漫性浸润,遍及一个肺段、肺叶或双侧肺,形似肺炎或粟粒性结核。癌细胞沿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壁生长,常分泌粘液,细支气管肺泡癌很少经淋巴或血道转移,但常侵累胸膜,产生胸水,或经气道广泛播散,引致呼吸功能衰竭。
  (五)未分化大细胞癌 此型肺癌不多见,约半数起源于较大支气管,癌肿体积较大,恶性度高,经淋巴道或血道转移发生较早,有时在发现脑转移后才被发现预后差。
  (六)支气管腺瘤 支气管腺瘤是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下粘液腺及腺管上皮细胞的一组原发性肺、支气管肿瘤。发病率较低,仅占2%左右。这一组肿瘤生长缓慢,肉眼观察边界清楚,但常侵蚀邻近组织,可发生远处转移。切除不彻底易局部复发,因此应列为低度恶性肿瘤。支气管腺瘤常发生于较大支气管,肿瘤血管丰富,发病年龄小,多见于女性。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咯血和肿瘤阻塞支气管管腔引起的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或肺部感染
    肺癌的诊断:肺在脉管的分布约在原始脉关与尺之间,肺癌患者可以在此位置摸到血管的张力较为紧张,同时在此位置又可感到似有斜针在搏,略有刺手感。注意与骨质增生的鉴别,除了位置的不同之外还有其硬度的不同。


5.肺气肿



肺气肿病理



   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支气管阻塞以及蛋白酶-抗蛋白酶伯衡有关。吸烟、感染和大气污染等引起细支气管炎症,管腔狭窄或阻塞。吸气时细支气管管腔扩张,空气进入肺泡;呼气时管腔缩小,空气滞留,肺泡内压不断增高,导致肺泡过度膨胀或破裂。细支气管周围的辐射状牵引力损失,使细支气管收缩,致管腔变狭。肺血管内膜增厚,肺泡壁血供减少,肺泡弹性减弱等,助长膨胀的肺泡破裂。在感染等情况下,体内蛋白酶活性增高,正常人抗蛋白酶系统的活性也相应增高,以保护肺组织免遭破坏。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对蛋白酶的抑制能力减弱,故更易发生肺气肿。吸烟对蛋白酶-抗蛋白酶平衡也有不良影响。



病理变化
   (一)肺脏大体标本和镜检的变化 肺脏的容积增大,可达正常的2倍。肺脏缺血,外观呈灰白或苍白,表面可有大小不等的大泡。肺弹性减弱,剖胸后肺脏并不萎缩,仍保持膨胀状态。镜下可见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膨胀,间隔变窄,弹力纤维变细或断裂。肺泡孔扩大,肺泡壁破坏。根据气肿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以下三型。



   全小叶型肺气肿 可侵犯全肺,呈弥漫性,但多见于肺脏的前部和下部。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引起者即属此型。病变累及整个肺小叶,即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均有扩张。气肿囊腔较小。



小叶中央型肺气肿 多见于肺上部。气腔位于二级小叶的中央,即呼吸性细支气管部位,而边缘的肺组织正常。吸烟和吸入粉尘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浓度最高,故这一部分发生病变也最为显著。



也可在同一肺内存在上述两种病理变化,称混合型肺气肿。



   (二)细支气管的变化 管壁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纤毛脱落、稀疏,粘液腺和杯状细胞增生、肥大。指数即腺体与支气管壁的比值正常为0.3,慢性支气管炎可高达0.6。管腔内分泌物潴留。细支气管壁软骨变性或破坏,弹性减退。



   (三)肺血管和心脏的变化 与细支气管伴行的肺小血管有炎性改变,中膜平滑肌水肿、变性和坏死,管腔狭窄及至完全闭塞。由于肺泡破裂和炎症的侵蚀,肺毛细血管床数量及横断面积皆减少。尸检资料证实,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约有40%并发右心肥大。


肺气肿的诊断:肺在脉管的分布约在原始脉关与尺之间,肺气肿的患者在此位置所摸到的血管的张力紧张度极为明显,似乎有将突破血管而外出并且跳动非常激烈。而同时还会有炙手的感觉明显高出以上诸症。



   6.浸润性肺结核


最早接处的浸润性肺结核的病历是家父的两位朋友,第一位是我称做叔叔的当我把到他的肺脉时摸到在此处脉搏的跳动之中藏有似卵的东西,中间有一硬核而外面则似有一层似有胶性的物质包绕着。血管的张力显示有一部分是非常紧张的,然后我问他肺部是否有什么问题?回答是在几年前曾经患过浸润性肺结核,但以治愈。第二例是我称做大伯的在我为他把脉室发现他在肺脉的位置有与我那位叔叔一样的脉,所以我就直接问他是否有过肺结核?他的回答又一次证实了这种脉的可信度。当时他跟我讲说那是在他刚进单位几年后的一次体检中查出有浸润性肺结核的。
浸润性肺结核的诊断:肺在脉管的分布约在原始脉关与尺之间,患者可以在此摸到在此处脉搏的跳动之中藏有似蛙卵的东西,中间有一硬核而外面则似有一层似有胶性的物质包绕着。血管的张力显示有一部分是非常紧张的。这种脉由于病例较少,本人所接触的又都是恢复的病历固此脉仅供参考。


       肺结核病理



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有两种,一为自然免疫力,即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力,另一为对结核菌特有的免疫力,为感染结核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也是后天获得性免疫力,多在两次感染后4~8周产生,产生后可使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结核杆菌易对抗痨药产生耐药性。



现代医学病理:



结核菌侵入人体后,可长期寄生而不发病,当机体抗力薄弱时,或受感染病菌量多,或菌的毒力较强时则可发病。呼吸道是传染的主要途径,病人排出带菌的飞沫核,或痰液干燥后随灰尘吸入健康人呼吸道内,大的飞沫核落于上呼吸道,很快被咳出排除,而小于5微米的飞沫核即可在空气中飘浮时间长久,又可达到肺泡中而引起发病。



发病后基本病理变化有渗出性、增殖性和干性三种。发病轻者,机体只产生以结核结节为主的局部病理变化,重者可引起机体变态反应性增强,而发生以干酪坏死为主的病理变化,以上的病变可因机体免疫力、过敏状态和治疗情况而呈吸收好转、硬结钙化或浸润进展或溶解播散等不同预后。



(1)渗出性病变见于过敏反应高的患者,以组织炎性改变为主,在肺或胸膜腔有炎性细胞、血浆成分、纤维素及结核菌形成的渗出性病灶,经治后,可完全吸收。



(2)增殖性病变:见于免疫力较高的患者,细菌侵入部位见有上皮样细胞增殖的肉芽组织,称为结核结节,其中还有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结节中心可见“干酪坏死灶,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或治疗后,结节可纤维化或钙化。


    (3)干酪性病变:见于过敏反应高的患者,当大量结核菌侵袭时,引起凝固性坏死,似干酪状,干酪液化后可经支气管排出,形成空洞。陈旧干酪灶中可见钙化斑,当纤维包裹于于酪灶后,呈球形病灶,称结核球。空洞形成者,常是长期带菌者。


    7.支气管炎、气管炎


这些病历就太常见了,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情况下摸索出这种脉的了。
   气管:为后壁略扁的圆筒状管道,主要由气管软骨,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气管软骨呈“C”形,一般为14-16个,其间由结缔组织的环状韧带相连,后壁无软骨,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的膜壁所封闭,管闭内面衬以粘膜。
  气管的位置上端平第6颈椎体下缘高度起自环状软骨,向下至第4,5胸椎之间平面(相当于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杈处称气管杈。按其行程位置,可分为颈,胸两段。颈段较短,沿颈前正中线下行,其前面除有舌骨下肌群外,在第2-4气管环软骨的前面还有甲状腺峡;两侧有甲状腺左右叶和颈部大血管;后面贴食管。胸段较长,位于后纵隔内,两侧纵隔胸膜之间。前方有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后方仍贴食管。;临床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4或第4,5气管软骨处进行。

   主支气管:
   主支气管是指由气管细,长而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而较垂直。因此,气管异物容易落入右主支气管。主支气管的构造与气管相似。
本人之所以将支气管放在前,是因为气管与食管在颈部有交叉初学者不容易分辨故以肺部为定位的基准点。由此上推较易掌握。
    支气管炎的诊断:肺在脉管的分布约在原始脉关与尺之间,而支气管在此处稍沉取便可得之,患者的此处脉的张力有一定的紧张度及炙手感。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的积累。
    气管炎的诊断:肺在脉管的分布约在原始脉关与尺之间,而支气管在此处稍沉取便可得之而在顺势上推则为主支气管、气管,而气管炎的诊断则在气管位置的脉搏的张力紧张度的增加及炙手感。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是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组成。

喉向上开口于喉咽,向下与气管相连。成年人喉的上界约对第4,5颈椎体之间,下界平对第6颈椎体下缘。女性者略高。由于喉与舌骨和咽紧密连结,故当吞咽时,喉可上,下移动。
呼吸系统主要功能: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经过呼吸系统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由循环系统将氧运送至全身的组织和细胞,经过氧化,产生组织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同时在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二秧化碳,再通过循环系统送至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在人类,由于劳动和语言的影响,呼吸器发展到了更高级更完备的阶段,成为呼吸和发音的器官。
肺:
肺为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也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左右各一幼儿新鲜肺呈淡红色,随着年龄的增长,吸入的灰尘沉积于肺内,因此成人的肺可变为暗红色,老年人的肺为蓝黑色。

肺的位置
肺的形状近似圆锥状,具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肺尖呈钝圆形,经胸廓上口向上突至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所以,在锁骨上方进针时,要避免刺伤肺尖造成气胸。肺底向上方凹陷,与膈相贴,又称膈面。右肺因膈下有肝向上隆起,故右肺较左肺宽而短。肋面广阔圆凸,贴近肋和肋间肌。内侧面贴近纵隔和脊柱,此面中央凹陷处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绕成束,称肺根。

肺的前缘锐薄,右肺前缘近于垂直,左肺前缘下半有一明显缺口,称心切迹,切迹下方有一向前内方的舌状突起,称左肺小舌。肺的后缘圆钝,贴于脊柱的两旁。肺的下缘也较锐薄,伸向膈与胸壁之间。

肺被肺裂分为若干叶,左肺由自后上斜向前下的斜裂分为左肺上叶,左肺下叶两叶。右肺除有与左肺相应的斜裂外,其上方尚有一右肺水平裂,故右肺被分为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和右肺下叶三叶。

支气管肺内的分支: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处首先分出肺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入肺叶后再分为肺段支气管,以下反复分支,越分越细,形似树枝,故称支气管树。支气管分支可达23-25级,最后连于肺泡。两肺约有3亿个肺泡。肺泡壁由肺泡膜和毛细血管网组成。
  
                           
第七章运动系统
这些病历是我接触最多的,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情况下摸索出这种脉的了。只记得大概11月30日左右广东省江门教委一个部门的主任通过同学请我出去吃饭,说想请我为一些老师讲一些健康养生的知识。后来又来了一位女老师大家吃完饭后又一次验证,帮其他的都检查完后,(饭后对我的脉诊没有什么影响),就轮到那位女老师检查了。她让我帮她检查哪个脚受过伤,每次我检查这种损伤的时候都会把诊脉的部位适当延长到五部。因为这样我可以在为患者诊断的时候在她的脉上一粘既可,这样可以使那些想要验证的觉得更加神奇。而此人的脉搏的跳动的力度不够只好在缩回到三部,位置在尺部略下两个位置(一个绿豆大小为一个位置)在相当于右侧的位置出现了韧带损伤的脉,故我诊断其为右脚的外侧韧带拉伤从而推断其为右脚向内侧扭伤。结果由她证实是在下台阶的时候扭伤的。
1.  肩关节损伤的诊断:肩关节在脉诊中位于咽部的两侧略低靠进血管壁(相  当于寸部),如果某侧出现脱位则在相应的位置出现似有血流的旋涡;而增生则会出现血液的似水循山之状。其它各关节的脱位与增生均可以此类推(特殊病例除外)。而出现风湿则在相应的位置出现粘滞的指感,如同浅水中的水草在水流之中飘荡而其跟不动。
    2.菱形肌受损
    菱形肌受损的诊断:菱形肌在脉诊中位于左手脉的约同与肺的位置,如果有炎症则在此部位出现血管的张力紧张度的增加,如果出现拉力的不足即俗称的鸟翼,则会在此部位出现脉搏的跳动如同跳布舞手中的布有规律的随着脉搏的跳动而舞动。
    3.骶髂关节半脱位
骶骨:略呈三角形,其底向上,尖向下,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
骶骨底向前下,与尾骨相连接。
骶骨的两侧有耳状面,与髂骨构成骶髂关节。骶骨中央有一纵贯全长的管道,称为骶管,向上与椎管连续,向下开口形成骶骨裂孔,此孔是骶管麻醉穿刺的部位,相当于腰俞穴的部位。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得奖骶角,临床上常以骶角为标志,来定骶管裂孔的位置。
骶骨前面光滑凹陷,中部有上下并行的4条横线,是各骶椎体融合骨化的痕迹。横线的两侧有4对骶前孔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支通过。背侧面凸隆,正中线上有由棘突愈合形成的骶正中嵴,背侧面也有4对与骶管相通的骶后孔,有骶神经后支通过。4对骶后孔相当于八髎穴的位置,自上而下,分别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
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骶髂关节在脉诊之中位于原始脉尺部的将血管顺流方向以两线分成三份而骶髂关节则位于这两线之上;当出现骶髂关节半脱位时则会在此位出现脉搏鼓动明显,重按底层空虚.


    1.四肢关节韧带的损伤脱位



    锁骨位于胸廓上方前面的皮下,呈“S”字形,内侧2/3凸弯向前,外侧1/3凸弯向后。可分为内、外侧两端和体等3部分。内侧端膨大称为胸骨端,借关节面与胸骨的锁骨切迹相关节。外侧端为肩峰端,略扁,借关节面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体较细而弯曲,位置表浅,受暴力时易发生骨折,一般多见于内中1/3交界处。



  (二)肩胛骨



  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位于胸廓背面脊柱的两侧。有三角、三缘和两面。内上角位于骨的内上方,平对第二肋。外上角位于骨的外上方,较厚,其外侧面有一梨形光滑的关节面,叫做关节盂,与肱骨头共同构成肩关节。盂的上下方各有一隆起,称为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关节盂向内侧,周径较细处,叫肩胛颈。下角位于骨的下端,与第七肋或第七肋间隙同高。内侧缘朝向脊柱,又名脊柱缘。外侧缘较肥厚,对向腋窝,又名腋缘。上缘薄锐,其外侧端有一切迹,称为肩胛切迹。切迹的外侧有一伸向上前外方的骨突,形如鸟嘴,叫做喙突。肩胛骨的前面为大而浅的肩胛下窝。背面有一从内侧向外上方斜行并逐渐隆起的骨嵴,称为肩胛冈,将背面分为上小下大的两个窝,分别叫做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的外侧端高耸,叫做肩峰,其内侧缘关节面与锁骨肩峰端构成肩锁关节。



  (2)自由上肢骨



  (一)肱骨



  肱骨是臂部的长管状骨,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向内上方突出的半球形的关节面,叫做肱骨,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的下方稍细,称为解剖颈。从头向外侧突出一个粗涩的隆起,叫做大结节。肱骨头的下方有向前方的骨突,叫做小结节。由大、小结节向下延续的骨嵴,分别叫做大结节嵴与小结节嵴。大、小结节及嵴之间的沟称为结节间沟,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肱骨上端与体的移行处稍狭缩,叫做外科颈,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体的中部前外侧面上有一粗面,叫做三角肌粗隆,是同名肌的止点。体的后面中部有一条自内上斜向外下,并略转向前方的螺旋形浅沟,为桡神经通过的径路,故名桡神经沟。



  下端膨大,前后略扁。外侧部较小,呈半球形,叫做肱骨小头,与桡骨头上面的窝相关节。内侧部较大。为一滑车状关节面,故名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半月)切迹相关节。下端前面在滑车上方有一冠突窝,肱骨小头上方有桡骨窝,当肘关节屈曲时,分别容纳尺骨的冠突和桡骨头。下端后面在滑车上方有一深窝叫鹰咀窝,伸肘时尺骨的鹰咀突入窝内。下端的两侧面各有一结节样隆起,分别叫做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大而显著,后面有一纵行浅沟,是尺神经通过处,故名尺神经沟。



  (二)尺骨



  尺骨位于前臂内侧,可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月形的关节面,叫做滑车(半月)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后上方的突起为鹰咀,前下方的突起为冠突。冠突的前下方有一粗糙隆起,叫做尺骨粗隆。冠突的外侧面有一关节面,称为桡骨切迹。



  体稍弯曲,呈三棱柱状。其后缘全长均位于皮下。外侧缘薄而锐利,为前臂骨间膜的附着处,故名骨间嵴。



  下端有两个隆起,即位于外侧的尺骨头和由尺骨头的内后方向下伸出的尺骨茎突。尺骨头的远侧面及周边都有关节面。



  (三)桡骨



  桡骨分为一体和两端



  上端形成扁圆形的桡骨头,头的上面有凹陷的桡骨头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桡骨头周缘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桡骨头下方光滑缩细为桡骨颈,颈的内下方有一较大的粗糙隆起名桡骨粗隆,是肱二头肌的抵止处。



  体的内侧缘锐利,又名骨间嵴,与尺骨的骨间嵴相对。外侧面中点的粗糙面为旋前圆肌粗隆。



  下端特别膨大,近似立方形。其远侧面光滑凹陷,为腕关节面,与近侧腕骨相关节。内侧面有尺骨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外侧面向下突出,叫做桡骨茎突,它比尺骨茎突约低1~1.5厘米。



  (四)手骨



  体形小,数量多,连结复杂,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三部分



  ⑴腕骨



  腕骨是短骨,位于手骨的近侧部,共有8块,分为两列,每列各4块,均以其形状命名。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是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舟骨是近侧列腕骨中最大的,向近侧略凸弯,呈舟状,其掌侧面粗糙而凹陷;外侧有一结节,称为舟骨结节,为腕横韧带与拇短展肌的附着部。大多角骨的远侧面有鞍状关节面,与第1掌骨底的鞍状关节面相关节。近侧列腕骨(除豌豆骨外)的近侧面共同形成一椭圆形的关节面,与桡骨的腕关节面相对构成桡腕关节。腕骨的各骨之间的相对面以及与桡骨和掌骨的邻接面,都有关节面,分别构成不同的关节。


  8块腕骨虽藉关节和韧带连结构成一个整体,但并不处于同一额状面上,背侧面凸隆,而掌侧面凹隐,叫做腕骨沟。沟的外侧界为腕桡侧隆起,由舟骨结
相关文章
 阳和五苓乌头汤治膝关节积液验案
 空青方(《普济方》卷八十五。)
 小分气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教养宜忌论
 不要折腾生命
 寒症还是热症?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