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医门法律教程:咳嗽门
来源:咳嗽门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论二首 法十六条 律六条)

咳嗽

喻昌曰∶咳嗽一证,求之《内经》,博而寡要;求之《金匮》,惟附五方于痰饮之后,亦无颛论。不得已问津于后代诸贤所述, 璧琳琅,非不棼然案头,究竟各鸣己得而鲜会归。昌不以漫然渺然之说,传信后人,将何以为言哉?盖尝反覆《内经》之文,黄帝问于岐伯曰∶肺之令人咳者,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足令人咳,非独肺也。此一语推开肺咳,似涉太骤。设当日先陈肺咳,以渐推详,则了无疑义,后世有成法可遵矣。非然也,圣神立言,不过随文演义,微启其端,苟必一一致详,即非片言居要之体。所以读《内经》,贵在自得其要。得其要,则一言而终;不得其要,则流散无穷,岂特论咳嗽一证为然哉?黄帝训雷公之辞有曰∶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固知比类之法,不但足以蔽《内经》之义,并足以蔽穷无穷极无极之义,管可窥天,蠡可测海。《内经》千万年脱略之文,一知比类,直可合符一堂。至于苛病当前,游刃恢恢,不待言矣。请申之,岐伯虽言五脏六腑,皆足令人咳,其所重全在于肺。观其下文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胃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此举形寒饮冷伤肺之一端,以明咳始之因耳。内外合邪四字扼要,比类之法,重在于此。人身有外邪,有内邪,有外内合邪,有外邪已去,而内邪不解,有内邪已除,而外邪未尽,才一比类,了然明白,奈何不辨之于蚤,听其酿患日深耶。夫形寒者,外感风寒也。饮冷者,内伤饮食也。风寒无形之邪入内,与饮食有形之邪相合,必留恋不舍。治之外邪须从外出,内邪须从下出,然未可表里并施也,《金匮》五方总不出小青龙汤一方为加减,是《内经》有其论,《金匮》有其方矣。而《内经》、《金匮》之所无者,欲从比类得之,果何从哉?进而求之暑湿,暑湿之邪,皆足令人咳也。盖暑湿之外邪内入,必与素酝之热邪相合,增其烦咳,宜从辛凉解散,又当变小青龙汤之例为白虎,而兼用天水五苓之属矣。进而求之于火,则有君相之合,无内外之合,而其足以令人致咳者,十常八九。以心与肺同居膈上,心火本易于克制肺金,然君火无为而治,恒不自动,有时劳其心而致咳,息其心咳亦自止,尚不为剥肤之灾也。惟相火从下而上,挟君火之威而刑其肺,上下合邪,为患最烈,治之亦可从外内合邪之例比拟,其或引或折以下其火,俾不至于燎原耳。于中咳嗽烦冤,肾气之逆,亦为上下合邪,但浊阴之气,上干清阳,为膈肓遮蔽,任其烦冤,不能透出。亦惟下驱其浊阴,而咳自止矣。进而求之于燥,内外上下,初无定属,或因汗吐太过而津越于外;或因泻利太久而阴亡于下;或荣血衰少,不养于筋;或精髓耗竭,不充于骨;乃致肺金日就干燥,火入莫御,咳无止息。此时亟生其津,亟养其血,亟补其精水,犹可为也。失此不治,转盼瓮干杯罄,毛瘁色弊,筋急爪枯,咳引胸背,吊胁疼痛,肺气 郁,诸痿喘呕,嗌塞血泄,种种危象,相因而见,更有何法可以沃其焦枯也耶?《经》谓咳不止而出白血者死,岂非肺受燥火煎熬而腐败,其血亦从金化而色白耶。至于五脏六腑之咳;《内经》言之不尽者,要亦可比类而会通之耳。昌一人知见有限,由形寒饮冷伤肺一端,比类以及暑湿火燥,不过粗枝大叶,启发聪明之一助,至从根本入理深谭,是必待于后人矣。

咳嗽续论

昌着咳嗽论,比类《内经》,未尽底里,窃不自安。再取《金匮》嚼蜡,终日不辍,始得恍然有会,始知《金匮》以咳嗽叙于痰饮之下,有深意焉。盖以咳嗽必因之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饮渍入肺中,自足令人咳嗽不已,况支饮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气逆冲而上者,尤易上下合邪也。夫以支饮之故,而令外邪可内,下邪可上,不去支饮,其咳终无宁宇矣。去支饮取用十枣汤,不嫌其峻。岂但受病之初,即病蓄已久,亦不能舍此别求良法。其曰∶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正谓急弦之脉,必以去支饮为亟也,犹易知也。其曰∶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此则可以死而不死者,仍不外是方去其支饮,不几令人骇且疑乎?凡人胸膈间孰无支饮,其害何以若此之大?其去害何必若此之力?盖膈上为阳气所治,心肺所居,支饮横据其中,动肺则咳,动心则烦,搏击阳气则痛,逼处其中,荣卫不行,神魄无依,则卒死耳。至一百日一年而不死,阳气未散,神魂未散可知。惟亟去其邪,可安其正,所以不嫌于峻攻也。扫除阴浊,俾清明在躬,较彼姑待其死,何得何失耶?其曰∶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夫不治其咳,而治其饮,仲景意中之隐,不觉一言逗出。其实大数为火刑金而无制,故死。其弱且虚为邪正俱衰而易复,故可愈也。其曰∶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明外内合邪之证,惟有小青龙的对一方耳。然而用小青龙汤,其中颇有精义,须防冲气自下而上,重增浊乱也。冲气重增浊乱,其咳不能堪矣。伤寒证用大青龙汤,无少阴证者可服,脉微弱者不可服,服之则肉 筋惕而亡阳。杂证用小青龙汤,亦恐少阴肾气素虚,冲任之火易于逆上,冲任火上,无咳且增烦咳,况久咳不已,顾可动其冲气耶。盖冲任二脉,与肾之大络,同起肾下出胞中,肾虚不得固守于下,则二脉相挟,从小腹逆冲而上也。于是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先治其冲气,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因水在膈间不散,其病再变,前方去桂加干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第三变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第四变其人形肿者,以水尚在表也,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第五变头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嗟夫!仲景治咳,全不从咳起见,去其支饮,下其冲气,且及下,冲气法,中之法,游刃空虚,全牛划然已解,何其神耶?向也不解作者之意,只觉无阶可升,何期比类而得,外邪内入,下邪上入之端,因复参之《金匮》,其精蕴始得洞晰,岂非神先告之耶。慰矣!慰矣!

《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脱文也。讹传千古,今特正之。曰∶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必 疟。秋伤于燥,冬生咳嗽。六气配四时之理,灿然明矣。盖湿者水类也,燥者火类也,湿病必甚于春夏,燥病必甚于秋冬。 疟明是暑湿合邪,然湿更多于暑,何反遗而不言?至于咳嗽,全是火燥见病,何反以为伤湿耶?所以春夏多湿病者,春分以后,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二气交而湿蒸于中,土膏水溽,础润水津,人身应之,湿病见焉。秋冬多燥病者,秋分以后,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二气分而燥呈其象,草黄木落,山 水枯,人身应之,燥病见焉。然则咳嗽之为伤燥,岂不明哉?

六气主病,风、火、热、湿、燥、寒,皆能乘肺,皆足致咳。其湿咳,即分属于风、火、热、燥、寒五气中也。风乘肺咳,汗出头痛,痰涎不利。火乘肺咳,喘急壅逆,涕唾见血。热乘肺咳,喘急面赤潮热,甚者热盛于中,四末反寒,热移于下,便泄无度。燥乘肺咳,皮毛干槁,细疮湿痒,痰胶便秘。寒乘肺咳,恶寒无汗,鼻塞身疼,发热躁烦。至于湿痰内动为咳,又必因风、因火、因热、因燥、因寒,所挟各不相同,至其乘肺则一也。

风寒外束,华盖散,参苏饮。如声音不出,风邪,人参荆芥汤。寒邪,三拗汤。遇冷咳发者,橘皮半夏汤。

火热内燔,加减泻白散,水煮金花丸。如身热如炙,紫菀膏。

伤暑之咳,自汗脉虚,发渴,人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

伤湿之咳,身重脉细痰多,五苓散白术汤。如喘满浮肿,款气丸。湿热素蕴于中,黄连解毒汤、滚痰丸。湿热素蕴于上,连声迸气不通者,桑白皮散。

伤燥之咳,痰粘气逆,血腥,杏仁萝卜子丸。清金润燥,天门冬丸、牛髓汤。如面目浮肿,蜜酥煎。

内伤之咳,治各不同。火盛壮水;金虚崇土;郁甚舒肝;气逆理肺;食积和中;房劳补下;用热远热,用寒远寒。

内已先伤,药不宜峻。至于上焦虚寒,呕唾涎沫,则用温肺肠。上中二焦俱虚,则用加味理中汤。三焦俱虚,则用加味三才汤。

伤肾之咳,气逆烦冤,牵引腰腹,俯仰不利,六味地黄东加五味子。水饮与里寒合作,腹痛下利,真武汤。于中有燥咳,热移大肠,亦主腹痛下利,毫厘千里,尤宜辨之。

荣卫两虚之咳,荣虚发热;卫虚自汗,或恶寒,宁肺汤。

虚劳之咳,五味黄 散、麦门冬饮。

心火刑肺见血,人参芎归汤。

干咳无痰,火热内壅,用四物桔梗汤开提之。伤酒热积,用琼玉膏滋润之。色欲过度,肾水不升,用八味丸蒸动之。

上半日咳多,火在阳分,宜白虎汤。下半日咳多,火在阴分,宜四物芩连汤。

久咳肺损肺痿,痰中见血,潮热声微,人参养肺汤。血腥喘乏,钟乳补肺汤。久咳宜收涩者,人参清肺汤。如声音不出,诃子散。

膏粱致咳,比湿热内蕴例治之。如色欲过度,元气虚损,又不可尽攻其痰,辛苦致咳,比风寒外束例治之。如外寒裹其内热,须分寒热多少,以消息于表里兼治之法。

【律六条】凡治咳不分外感内伤,虚实新久,袭用清凉药,少加疏散者,因仍苟且,贻患实深,良医所不为也。

凡治咳遇阴虚火盛,干燥少痰,及痰咯艰出者,妄用二陈汤,转劫其阴而生大患者,医之罪也。

凡咳而且利,上下交征,而罔顾其人中气者,十无一起。如此死者,医杀之也。此有肺热肾寒两证,水火不同,毋论用凉用温,总以回护中气为主。

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脱,方可涩之。误则伤肺,必至咳无休止,坐以待毙,医之罪也。

凡属肺痿、肺之咳,误作虚劳,妄补阴血,转滞其痰,因致其人不救者,医之罪也。

凡咳而渐至气高汗渍,宜不俟喘急痰鸣,急补其本。若仍治标亡本,必至气脱卒亡,医之罪也。

咳嗽门方

《金匮》治咳五方桂苓五味甘草汤 茯苓 桂枝(去皮各四两) 甘草(炙三两)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温服。

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半升,日三服。

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半升,日三服。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本方加大黄名曰茯甘姜味辛夏仁黄汤。)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 细辛(各三两) 半夏 杏仁(去皮尖各半升)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半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方见痰饮门。)华盖散 麻黄(去根) 苏子(炒) 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炒) 赤茯苓(去皮) 橘红(以上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二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钱,去渣,不拘时服。

参苏饮 人参 苏叶 干葛 前胡 陈皮 枳壳 半夏 茯苓(各八分) 木香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煎一盏,热服。

人参荆芥汤 陈皮 荆芥穗 人参 半夏 通草 麻黄 桔梗(各一钱) 杏仁 细辛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服。

三拗汤 生甘草 麻黄(不去节) 杏仁(去尖)
上 咀,二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若憎寒恶风,取汗解,加桔梗、荆芥名五拗汤,治咽痛。

陈皮半夏汤 陈皮(半两) 半夏(制二钱半)
上为细末,作二服,水盏半,姜十片,煎七分,温服。

加减泻白散 桑白皮(钱半) 地骨皮 陈皮 青皮 桔梗 甘草(炙) 黄芩 知母(各七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水煮金花丸 南星 半夏(生各一两) 寒水石(一两 存性) 天麻(五钱) 白面(三两) 雄黄(一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沸汤下药丸,煮浮为度,捞出淡浆浸,另煎生姜汤下。

紫菀膏 枇杷叶(去毛) 木通 款冬花 紫菀 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炙各四两) 大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樱大。夜间噙化三五丸。

人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五苓散白术汤(四方均见三气门。)款气丸 青皮 陈皮 槟榔 木香 杏仁 茯苓 郁李仁(去皮) 川当归 广术兜铃(炮) 葶苈(各三钱) 人参 防己(各四钱) 牵牛(头末二两半)
上为细末,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七十丸,食后姜汤送下。

黄连解毒汤 黄连(二钱) 黄芩 黄柏 栀子(各一钱) 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滚痰丸(方见痰饮门。)桑白皮散 桑白皮(炒) 桔梗 川芎 防风 薄荷 黄芩 前胡 柴胡 紫苏 赤茯苓 枳壳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七钱,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远服。

杏仁萝卜子 杏仁 萝卜子(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粥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清金润燥天门冬丸 治肺藏壅热咳嗽,痰唾稠粘。 天门冬(去心一两半焙) 百合 前胡 贝母(煨) 半夏(汤洗去滑) 桔梗 桑白皮防己 紫菀 赤茯苓 生地黄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研如膏以上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生姜汤下,日三服。又方去防己、前胡、桑皮、赤茯苓,加麦门冬、人参、肉桂阿胶、陈皮、甘草各三两,糯米粉并黄蜡一两成粥,更入蜜再熬和匀,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同生姜细嚼下。治肺经内外合邪,咳嗽语声不出,咽喉妨碍,状如梅核,噎塞不通,膈气噎食皆可服。又方单用天门冬十两、生地三斤,取汁为膏,麦冬八两,和膏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逍遥散下,逍遥散须去甘草加人参,治妇人喘嗽,手足烦热,骨蒸寝汗,口干引饮,面目浮肿。

牛髓汤 治咳嗽,大能润肺。 牛髓(一斤取 骨中者) 白蜜(半斤) 杏仁(四两去皮尖研如泥) 干山药(四两炒) 桃仁(去皮四两另研) 上将髓蜜二味,沙锅内熬沸,以绢滤去渣,盛瓷瓶内,将杏仁等三味入瓶内,以纸密封瓶口,重汤煮一日夜,取出冷定,每早晨白汤化一二匙服。

蜜酥煎 白沙蜜(一升) 牛酥(一升) 杏仁(三升去皮尖研如泥) 上将杏仁于瓷盆中,用水研取汁五升,净铜锅内勿令油腻垢,先倾三升汁于锅内,刻木记其浅深,减记。又倾汁二升,以缓火煎减所记处,即入蜜酥二味,煎至记处,药成置净瓷器中。每日三次,以温酒调一匙,或以米饮白汤,皆可调服。七日唾色变白,二七唾稀,三七嗽止。此方非独治嗽;兼补虚损,去风燥,悦肌肤,妇人服之尤佳。

温肺汤 陈皮 半夏 肉桂 干姜 白芍药 杏仁(各一钱) 五味子 细辛 甘草(各四钱) 水盏半,煎八分,食后服,仁斋方有阿胶无芍药。

加味理中汤 治脾肺俱虚,咳嗽不已。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陈皮 半夏 干姜 五味子 细辛上咀,每服三钱,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远服。

加味三才汤 天门冬 生地黄 人参(各等分) 水煎服。

六味地黄汤 地黄(二钱) 牡丹皮 白茯苓 山药(各一钱) 山茱萸(一钱五分) 泽泻(七分) 水煎,食前服。

宁肺汤 人参 当归 白术 熟地 川芎 白芍 五味子 麦门冬 桑皮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七分) 阿胶(炒一钱)
上水二盏,姜三片,紫苏五叶,煎八分,食远服。

五味黄 散 麦门冬 熟地黄(各一钱) 桔梗 黄 (各钱半) 五味子 人参 芍药 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麦门冬饮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黄柏 知母 麦门冬(各一钱) 五味子(十五粒) 桑皮(八分) 水二盏,姜一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人参芎归汤 当归 川芎 白芍药(各二分) 人参 半夏 陈皮 赤茯苓 阿胶(炒成珠) 细辛 北五味甘草(炙各一分)
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四物桔梗汤 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 桔梗 黄柏(炒各一钱)
上水二盏,煎八分,加竹沥半盏,姜汁一匙,和匀服。

琼玉膏 人参(十二两) 白茯苓(十五两) 琥珀 沉香(各半两) 大生地(十斤洗净,于银石器内杵细取自然汁盛,忌铁器。) 白蜜(五斤熬去沫) 上本方原无沉香、琥珀,乃 仙加入,自云奇效异常,今录其方。先以地黄汁,同蜜熬沸搅匀,用绢滤过,将人参等为细末,和蜜汁入瓷瓶、或银瓶内,用绵纸十数层,加箬封固瓶口,入砂锅内,或铜锅内,以长流水煮没瓶颈,用桑柴火煮三昼夜取出,换过油单蜡纸扎口,悬浸井中半日,以出火气,提起仍煮半日以出气,然后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后,取一二匙,用温酒一两调服,白汤调亦可,忌鸡犬见。

八味丸(方见中寒门)白虎汤(方见三气门)

四物芩连汤(即四物汤加黄芩、黄连,方见前。)

人参养肺汤 人参 阿胶 贝母 杏仁(去皮尖) 桔梗 茯苓 桑皮 枳实(炒) 甘草(各五分) 柴胡(一钱) 五味子(十二粒)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钟乳补肺汤 钟乳粉(另研如米) 桑皮(各三两) 肉桂 白石英(另研如米) 五味子 款冬花 紫菀茸 麦门冬 人参(各二两)
上为粗末,次以钟乳、石英同和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粳米一小撮,煎七分,去渣,食后服。

诃子散 治久嗽语声不出。 诃子肉(炒) 通草(各钱半) 杏仁(去皮尖炒一钱)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真武汤(方见中寒门)

卷五 关格门

(论二首 律四条)

关格论

喻昌曰∶关格之证,自《灵》、《素》以及《难经》,仲景脉法,皆深言之,然无其方也。后世以无成方依傍,其中玄言奥义,总不参研,空存其名久矣。间有以无师之智,临证处方,传之于书。眼中金屑,不适于用,可奈之何!谨以《尚论》之怀,畅言其理。《素问》谓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此以三阳之府,三阴之藏,分诊于结喉两旁人迎之位,两手寸口大渊之位。盖随人迎寸口经脉之行度,而施其刺法也。《灵枢》言刺之从所分,人迎之盛泻其阳,补其所合之阴,二泻一补;从所分寸口之盛泻其阴,补其所合之阳,二泻一补,www.med126.com/jianyan/皆以上气和乃止。而于用药,则从两手寸关尺三部之脉,辨其脏腑之阴阳。故《灵枢》复言邪在府,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能相荣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能尽期而死也。此则用药之权衡,随其脉之尺阴寸阳,偏盛俱盛而定治耳。越人宗之,发为阴乘阳乘之脉,因推其乘之之极,上鱼为溢,入尺为复,形容阴阳偏而不返之象,精矣。至仲景复开三大法门,谓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从两手寸口,关阴格阳过盛中,察其或浮或大,定其阳虚阳实,阴虚阴实,以施治疗。盖于《灵枢》阳太盛则阴不能荣,阴太盛则阳不能荣,以及越人阴乘阳乘之法,加以浮大之辨,而虚实始得燎然。不尔,关则定为阴实,格则定为阳实矣,抑何从得其微细耶?此一法也。谓心脉洪大而长,是心之本脉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此则深明关格之源,由于五志厥阳之火,遏郁于心胞之内,其心脉上微见头小,亦阳虚之验,下微见本大,亦阳实之验。头无汗者可治,有汗则心之液外亡,自焚而死矣。在二阳之病发心脾,且不得隐曲,男子少精,女子不月,传为风消,索泽而不治。况关格之病,精气竭绝,形体毁沮,离绝菀结,忧愁恐怒,五脏空虚,气血离守,厥阳之火独行,上合心神,同处于方寸之内。存亡之机,间不容发,可不一辨察之乎?此二法也。谓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呕,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诊趺阳足脉,或伏或涩,辨胃气所存几何,伏则水谷入而不化,胃气之所存可知矣;涩则并其食亦不得入,胃气之所存更可知矣。荣卫之行迟,水谷之入少,中枢不运,下关上格,岂待言哉?此三法也。仲景金针暗度,有此三法,大概在顾虑其虚矣。因是上下古今,搜采群言,而诸大老名贤,无一论及此证者。惟云岐子述其阴阳反背之状,传其所试九方,譬如航海万里,得一声气相通之侣,欣慰无似,遑计其短乎?然不欲后人相安其说,又不忍缄口无言也。其谓阴阳易位,病名关格。胸膈上阳气常在,则热为主病;身半已下阴气常在,则寒为主病。胸中有寒,以热药治之;丹田有热,以寒药治之。若胸中寒热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治主当缓,治客当急。此从伤寒论胸中有寒,丹田有热立说,实非关格本证。所引《内经》运气治主客之法,亦属无据。至于《灵》、《素》、《难经》、《金匮》之文,绝不体会,所定诸方,浑入后人恶劣窠臼,观之殊不慊耳。方中小疵,杂用二陈、五苓、枳壳、浓朴、槟榔、木香是也。方中大疵,杂用片脑麝香附子皂角、牵牛、大黄、朴硝是也。夫阴阳不交,各造其偏,而谓阴反在上,阳反在下可乎?九死一生之证,而以霸术劫夺其阴阳可乎?仲景之以趺阳为诊者,正欲人调其荣卫,不偏阴偏阳,一味冲和无忤,听胃气之自为敷布,由一九而二八三七四六,乃始得协于平也。岂一蹴所能几耶?故不问其关于何而开,格于何而通,一惟求之于中,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俟其趺阳脉不伏不涩,荣气前通,乃加意于荣;卫气前通,乃加意于卫;因其势而利导之,庶不与药 格耳。若荣气才通,即求之卫;卫气才通,即求之荣;且为生事喜功,况躁不能需,亟思一逞乎?夫死里求生之治,须得死里求生之人。嗒然若丧,先熄其五志交煽之火,治吐逆之格,由中而渐透于上;治不泄之关,由中而渐透于下;治格而且关,由中而渐透于上下。所谓三年之艾,不蓄则不免死亡,蓄之则免于死亡矣。人亦何为而不蓄之耶?或者病余不立一方,此终身不灵之人也,宁无见其方而反惑耶?不得已姑立进退黄连汤一方,要未可为中人道也。

进退黄连汤方论

喻昌曰,黄连汤者,仲景治伤寒之方也。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以其胃中有邪气,阻遏阴阳升降之机,而不交于中土,于是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与此汤以升降阴阳固然矣。而湿家下之,舌上如胎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亦用此方何耶?后人牵强作解,不得制方之旨,又安能取裁其方耶?盖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于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助胃之中,但加柴胡一味透表,黄芩一味透里,尚恐圭角少露,有碍于和,于是去滓复煎,漫无异同。饮入胃中,听胃气之升者,带柴胡出表;胃气之降者,带黄芩入里,一和而表里之邪尽服。其有未尽者,加工治之,不相 格矣。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则在于上下,而不为表里,即变柴胡汤为黄连汤,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代生姜。饮入胃中,亦听胃气之上下敷布,故不问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夫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之辣以开之,仲景圣法灼然矣。昌欲进退其上下之法,操何术以进退之耶?前论中求之于中,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俟其荣气前通,卫气前通,而为进退也。然而难言之矣,格则吐逆,进而用此方为宜。盖太阳主开,太阳不开,则胸间窒塞,食不得入,入亦复出,以桂枝为太阳经药,和荣卫而行阳道,故能开之也。至于五志厥阳之火上入,桂枝又不可用矣,用之则以火济火,头有汗而阳脱矣,其关则不得小便。退之之法,从胃气以透入阴分,桂枝亦在所不取,但胃之关门一开,少阴主阖,少阴之气不上,胃之关必不开矣,昌意中尤谓少阴之脉沉而滞,与趺阳之脉伏而涩,均足虑也。《内经》常两言之∶曰肾气独沉,曰肾气不衡。夫真气之在肾中,犹权衡也,有权有衡,则关门时开时阖;有权无衡,则关门有阖无开矣。小溲亦何从而出耶?是则肾气丸,要亦退之之中所有事矣,肾气交于胃,则关门开;交于心,则厥阳之火随之下伏,有不得不用之时矣。进退一方,于中次第若此,夫岂中人所能辨哉?

【律四条】

凡治关格病,不知批 导,但冀止呕利溲,亟治其标,伎穷力竭,无益反损,医之罪也。

凡治关格病,不参诊人迎趺阳太冲三脉,独持寸口,已属疏略。若并寸口阴阳之辨懵然,医之罪也。

凡治关格病,不辨脉之阳虚阳实阴虚阴实,而进退其治,人适路,不辨东西,医之罪也。

凡治关格病,不崇王道,辄操霸术,逞己之能,促人之死,医之罪也。

关格门方

云岐子关格九方,录出备览,临证制方,惩而改之,亦师资之法也。

柏子仁 人参 半夏 白茯苓 陈皮 柏子仁 甘草(炙) 麝香(少许另研)
上用生姜煎,入麝香,调匀和服。加郁李仁更妙。

按∶此方用六君子汤,去白术之滞中,加柏子仁、郁李仁之润下,少加麝香以通关穷,非不具一种苦心。然终不识病成之理,不知游刃空虚,欲以麝香开窍,适足以转闭其窍耳。

人参散 人参 麝香 片脑(各少许) 为末,甘草汤调服。

按∶此方辄用脑、麝,耗散真气,才过胸中,大气、宗气、谷气交乱,生机索然尽矣,能愈病乎?

既济丸 治关格脉沉细,手足厥冷者。 熟附子(童便浸) 人参(各一钱) 麝香(少许www.med126.com)
上末,糊丸桐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芯汤下。

按∶方下云脉沉细,手足厥冷,全是肾气不升,关门不开之候。参附固在所取,但偏主于阳,无阴以协之,亦何能既济耶?且以麝香为衣,走散药气,无繇下达,即使药下关开,小便暂行,其格必愈甚矣。

槟榔益气汤 治关格劳后,气虚不运者。 槟榔(多用) 人参 白术 当归 黄 陈皮 升麻 甘草 柴胡枳壳 生姜 煎服。

按∶此方用补中益气加槟榔、枳壳,且云槟榔多用。意谓补中益气之升,槟榔之坠,一升一坠,关格可通耳。不知升则逾格,坠则逾关,皆必不得之数也。

木通二陈汤 治心脾疼后,小便不通,皆是痰膈于中焦,气滞于下焦。 木通 陈皮(去白) 白茯苓 半夏(姜制) 甘草 枳壳 上生姜煎服,服后徐徐探吐,更不通,服加味小胃丹、加味控涎丹

按∶此复以二陈加木通、枳壳,亦即补中益气加槟榔、枳壳之法。但关格病,属火者多,属痰者少,酷日当空,得片云掩之,不胜志喜,人身火患,顾可尽劫其痰乎?况痰膈不羸亦不关,关格病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明是阴精日削,阳光日亢之候,乃欲举痰为治。且服小胃控涎等厉药,是何言欤!

导气清利汤 治关格吐逆,大小便不通。 猪苓 泽泻 白术 人参 藿香 柏子仁 半夏 陈皮 甘草 木通栀子 白茯苓 槟榔 枳壳 大黄 浓朴 麝香 黑牵牛
上生姜煎服,兼服木香和中丸。吐不止,灸气海、天枢。

如又不通,用蜜导。

按∶此方汇聚通利之药,少佐参、术,以为导气之功,无往不到矣。不知奄奄一息之人,有气可鼓而开其久闭之关乎?才入胃中,立增吐逆,尚谓吐不止,灸气海、天枢,加以火攻,可堪之乎?大便不通用蜜导,小便不通用何导之?可恼可笑!

加味麻仁丸 治关格大小便不通。 大黄(一两) 芍药 浓朴 当归 杏仁 麻仁 槟榔 木香 枳壳(各五钱)
上为末,蜜丸,熟水下。

按∶此方颛力于通大便。吾恐大便未通,胃气先损,食愈不纳矣。不思大便即通利如常,其关格固自若也,服此丸一次,必增困三倍,连服必不救矣。

皂角散 治大小便关格不通,经三五日者。 大皂角(烧存性)
上为末,米汤调下。又以猪脂一两煮熟,以汁及脂俱食之。又服八正散,加槟榔、枳壳、朴硝、桃仁、灯芯草、茶根。

按∶此等作用,只顾通二便之标,不深求关格之本。讵知皂角末入胃,千针攒簇,肥人万不可堪,况羸人乎?随服人脂人膏,已不能救其峻削,况更加桃仁、朴硝助虐乎。

大承气汤(方见卷四)

按∶此乃治伤寒胃实之方。用治关格,倒行逆施,草菅人命,莫此为甚。

九方不达病成之理,漫图弋获。其以峻药加入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中,犹可言也。其以峻药加入二陈汤,及八正、承气等方,不可言矣。至于片脑、麝香、皂角等药,骤病且不敢轻用,况垂毙者乎?伎转出转穷,所以为不学无术,徒读书之流欤。

进退黄连汤方(自拟 方论见前) 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半夏(姜制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盏,煎一半,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崔氏八味丸(方见卷二)资液救焚汤(自拟) 治五志厥阳之火。 生地黄(二钱取汁) 麦门冬(二钱取汁) 人参(一钱五分人乳拌蒸) 炙甘草 真阿胶 胡麻仁(炒研各一钱) 柏子仁(七分炒) 五味子(四分) 紫石英 寒水石 滑石(各一钱三味俱敲碎研为末) 生犀汁(研三分) 生姜汁(二茶匙)
上除四汁及阿胶,其八物用名山泉水四茶杯,缓火煎至一杯半,去渣,入四汁及阿胶,再上火略煎,至胶烊化斟出,调牛黄细末五厘。日中分二三次热服,空朝先服崔氏八味丸三钱。

昌不获已,聊拟二方,为治关格之榜样。至于病变无方,生心之化裁,亦当与之无方,初非以是印定学人眼目,且并向痴人说梦也。

相关文章
 乌鸡丸(《景岳全书》卷六十一引《唐氏经验
 看了中华医药后的想法
 第六节 肝脏(供参考)
 转:伤寒杂病论原序仲景先师的序,足以解开
 目痛(三十一)
 论经闭不行有三治宜补血泻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