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刚柔相济在中药配伍中的应用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刚柔为万物生成的二元,即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正如《周易上经·噬嗑卦》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 [1]  刚柔既济,则生克制化有序,从而维持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发展。这种相互关系,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中诸多方面,尤其在中药配伍中应用更为突出,本文列举其在十种配伍方法中的应用。


    1 滋阴解表法


    素体阴血亏虚,而复感风热者,因其阴虚血少,汗源不足,邪不易解,且热邪又易伤阴耗液,再发其汗更易亡阴,故须养阴与解表药同用。如《通俗伤寒论》之加减葳蕤汤,治疗表证而兼阴虚者,以玉竹为主药,养阴生津,以滋汗源;配葱、豉、薄荷桔梗疏散外邪。使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若兼血虚者,还应加入当归地黄白芍等补血之品。


    2 润肺化痰法


    本法适用于肺阴不足,虚火灼肺,炼液为痰所致的燥痰病证。常以滋润滑利之品与化痰药物配合运用,组方应选瓜蒌仁、贝母天花粉、麦冬元参之类润燥益阴,此属见痰休治痰而治其本的方法。如《医门法律》之清燥救肺汤,用麦冬、阿胶、麻仁养肺阴,润肺津;桑叶杏仁、杷叶宣肺化痰止咳,治疗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咳嗽无痰,或痰少粘稠,属于燥热伤肺者。


    3 养阴利湿法


    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柔润而恶燥。仲景制猪苓汤方中除用猪苓、茯苓泽泻渗利水湿外,更用滑石清热养阴生津,阿胶养阴利水,存津液以制诸药之偏弊。五药合用,利水泄热而不伤阴,养阴滋润而不敛邪,使水湿去,邪热清,阴液复,诸症自除。
    4 柔肝疏肝法


    肝脏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故被喻为将军之官。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且忌过亢。肝的疏泄全赖血之濡养作用,如肝之阴血不足,而阳气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所以临床治疗肝郁气滞的患者,除选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等疏肝理气外,更用当归、白芍、生地枸杞等养血益阴柔肝之品,一则养血柔肝补其体以制横逆之气,二则缓理气药物辛香走窜之燥性。如逍遥散一贯煎等。前方解肝郁以顺肝性,养肝血以柔肝体;后者疏肝于柔肝之中,便肝阴得养而肝气得舒,此为“滋水涵木“之用法。


    5 养血祛风法


    本法适用于邪热久留,灼伤真阴,或因误下重伤阴液,以致虚风内动之证。治宜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通俗伤寒论》之阿胶鸡子黄汤,《温病条辨》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此类方剂每以阿胶、鸡子黄、地黄、麦冬、白芍、五味子滋补阴血,柔肝熄风;板、鳖甲牡蛎之类潜阳;配甘草,一则酸甘化阴以柔肝,一则以水制木而熄风。合为养血滋阴,柔肝熄风之良方。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 [2]  所以在治疗外风的方剂中,除选用疏散外风的药物外,常配伍当归、赤白芍、川芎等养血活血之品,既能养血祛风,又能防止过用“风药”之辛燥伤正。


    6 益气养血法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生理功能上,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在补血方剂中常配伍党参白术黄芪之类以益气生血。如当归补血汤之用当归配黄芪,归脾汤之用当归、龙眼肉配黄芪、人参、白术等,均属此例。基于气生于血,而在补气剂中,补气药物又多属甘温,用之太过,则易伤血,故补气方中常配伍当归等养血药物。如补中益气汤用当归以补血,可使补气升阳不致化燥以耗血。


    7 调补阴阳法


    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  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如求汗于血,生气于精,从阳引阴也。又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在新方八阵中,治阳虚伤寒的大温中饮及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右归丸等用熟地山药山萸肉、当归,即是从阴引阳的范例。而在治疗真阴精血亏损的大营煎及通治真阴虚弱的理阴煎等之用肉桂、干,此又本阳中求阴之意也。又滋阴药多粘腻碍胃,补阳药多辛温燥烈,两相配伍,又可补偏救弊。


    8 寒热并用法


    此类配伍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甚广,诸如温下剂中用大黄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药物配伍。半夏泻心汤中用半夏、干姜辛开寒结、温胃止呕以和阴;黄芩黄连苦降热结,清肠止痢以和阳。诸药合用,辛苦并用以顺其升降,温清并用以解其寒热,升降复则清浊攸分,寒热相济则阴阳调和,以治胃寒肠热之证。


    9 升清降浊法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不升而下陷,胃气不降而上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气在上,则生?胀。” [4]  治宜升清降浊。如东垣升阳除湿汤治泄泻,方中用升麻、柴胡助清阳上行;羌活防风苍术祛风以胜湿,猪苓、泽泻利尿以渗湿,陈皮半夏行气化湿;神曲麦芽导滞和中。使清阳得升,浊气下降,共奏升阳除湿之功。《温病条辨》来复丹治疗邪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痞满之证,方中玄精石性寒沉 降,硫黄性热纯阳,二味寒热相配伍,有阴阳互济,拯救上逆危险之功能。全方升清降浊,气机有序,而痞满消除。


    10 攻补兼施法


    本法适用于邪实正虚之便秘证,具有泻而不伤正,补又不助邪之特点。如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等补养气血药而成,主治肠胃实热积滞之便秘而见气血两亏者。温脾汤四逆加人参汤温补脾阳,加大黄以泻下除积,主治脾阳不足,寒实积滞之便秘,又如麻子仁丸用小承气汤泻热导滞,麻子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专治津液不足而兼肠胃热结之便秘。增液承气汤增液汤养阴增液,滋润肠燥以通便,大黄、芒硝荡涤积热,软坚化结,主治温病热结阴亏之便秘。此外,在补益剂中的补泻结合,如六味地黄丸中的“三补“、“三泻“,补中益气汤中的益气与理气相结合,四物汤中的补血与行血相结合等等,皆属此类治法。具有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等优点,其副作用较少,宜于较长时期的连续服用。      以上诸法乃中药临床配伍之范例,这种刚柔相济的配伍,是方剂学中组方原则的核心内容.临证应引起足够重视,只有熟练掌握运用,才能不断丰富用药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熹.周易本义,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影印本,1988,132.


    2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1.


    3 张介宾.景岳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本,1959,974.


    4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2.

本文作者:薛坤会 戴维葆,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5月 第2卷 第5期
   
(收稿日期:2004-01-07) (编辑清 泉)

    作者单位:276300山东省沂南县中医医院
相关文章
 伤寒谵语
 消痞汤(《嵩崖尊生》卷九。)
 阳明虚寒
 中西医学的结合问题(季羡林)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概述
 从少阴禁汗想到的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