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消耗增加、营养素过量或营养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一类疾病。由于营养素摄入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满足人体正常营养需要可发生各种营养缺乏病,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各种维生素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由于过量摄入营养素可致营养过剩或中毒,如维生素A过多症、肥胖症等。由于遗传性因素或药物的影响可致营养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如苯丙酮尿症、乳糖不耐症、叶酸缺乏症等。还有一些与营养因素密切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痛风病等。 营养缺乏病依发生原因可分为:原发性营养缺乏病,主要是由于膳食中营养素摄入不足;继发性营养缺乏病,是由于消化吸收不良、体内利用障碍、营养素需要量增加或排泄过多而引起。 营养缺乏病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开始先引起身体组织中营养素含量减少,继之发生生物化学改变,进一步引起功能障碍而出现症状,最后导致病理形态和功能的变化。 一、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主要见于儿童或婴幼儿,严重时可使生长发育障碍和智力迟钝。病儿抵抗力低、易感染,死亡率高。成年人较少发生。 (一)发病原因 原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摄食蛋白质和热能量不足所引起,常见于缺乏婴幼儿喂养知识而喂食过少、不添加辅助食品、母乳不足、乳汁成分差、早产儿先天性营养不足等。成人中偶见于哺乳妇女,由于食物不足所致。 继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发生原因有: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中毒性腹泻等使营养素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长期发烧或严重消耗性疾病而营养素未能及时补充;长期患有妨碍进食的疾患或食欲不良。 (二)临床表现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消瘦型(marasmus)和恶性营养不良(kwashiokor)。前者在婴幼儿中最常见,是因膳食中长期缺乏蛋白质、热能和其他多种营养素所致;患儿体重降低,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但无浮肿。后者常见于儿童,是因膳食中长期缺乏蛋白质而热能的供给基本足够,其表现为浮肿、体重降低、肝肿大、毛发改变、腹泻、精神系统症状。临床上常见上述两型混合发生,或介于两者之间。 混合型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明显的表现是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缩、明显消瘦、生长迟滞。体重和身高低于正常标准,尤体重降低更为明显。患儿急躁不安或表情淡漠,有明显饥饿感或食欲不振。体温亦可降低。经常伴有腹泻,腹壁变薄,腹部凹陷呈舟状腹,或有肝脾肿大。易合并感染。或同时有维生素缺乏症。 生化检查可见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明显降低。运铁蛋白和前白蛋白亦为敏感指标。血浆中非必需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比值升高。尿中羟脯氨酸排出量明显下降,尿肌酐排出量减少。可出现电解质不平衡。 (三)治疗 对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除增加营养外,应注意护理及防止并发症等。 1.增加营养对婴儿应争取母乳喂养或合理的人工喂养。人工喂养应选用高蛋白、高热能的乳品,亦可用代乳食品。蛋白质和热能供给应逐步增加,蛋白质从1.3g/kg体重渐增至3.5g/kg体重;热能从0.15~0.21MJ(35~50kcal)/kg体重渐增至0.41~0.63MJ(100~150kcal)/kg体重。并注意供给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等。 2.加强护理安排好患儿活动,注意个人卫生,防止褥疮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药物及其他治疗有腹泻和脱水者应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有肺和胃肠道感染,则给予抗生素。重症可输小量全血或血浆。必要时可给助消化的药物。促使红细胞生成应补充硫酸亚铁。 4.积极治疗并发症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可使营养不良加重;有些疾病又往往是营养不良的原因,所以防治肺炎、消化不良、贫血、佝偻病、肠寄生虫病等亦是治疗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重要环节。 (四)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和正确的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应满足婴幼儿的推荐营养素供给量。 2.儿童膳食尽量增加动物性食品、乳品,或豆制代乳粉等。并应有足够的维生素。 3.合理安排食谱,注意食物品种的多样化和合理调配。 4.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制度,鼓励儿童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 5.预防疾病,做好各种传染病和肠寄生虫病的防治。 6.定期体格检查,注意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对体重增长迟缓的儿童,查明原因,早期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