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心力衰竭的临床类型、急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
2、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慢性收缩性及舒张性心衰的治疗方法,以及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
二、熟悉:
1、心力衰竭的病因与诱因。
2、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特征。
教学内容
[病因与发病机制] 阐明心衰的基本病因和诱发因素,通过原发性心肌损害及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功能衰竭。
[病理与病理生理] 着重阐明心衰的代偿机制、各种体液因子的作用、舒张功能不全的机制、心肌损害及心室重构等几种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临床表现] 重点强调慢性左、右心衰的症状、体征,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胸部x线、心脏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肺吸氧运动试验、有创血液动力学检测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强调临床表现对诊断的重要性,参考无创及有创心功检查结果,作出心功能分级。
鉴别诊断:左心衰应注意与支气管哮喘鉴别。右心衰应注意与心包积液、各种引起肝大、水肿的疾病鉴别。
[治疗]
在明确治疗原则和目的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治疗方法:
一、治疗病因、消除诱因
二、一般治疗
三、药物治疗
1、利尿剂的应用:制剂的选择和剂量,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作用机制、制剂选择和用法,注意事项。
3、正性肌力药:洋地黄类药物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和用药方法、剂量、毒性反应和中毒的防治等。非洋地黄类药物种类、适应症和用药方法。
4、β受体阻滞制的应用:应用依据、制剂选择和用法注意事项。
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
四、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措施
五、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急性心力衰竭
[病因及发病机制] 阐明常见病因,如心肌缺血、心脏负荷增加等使心肌收缩力减退,心排血量急剧减少,肺静脉压突然升高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
[临床表现] 着重阐明急性肺水肿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本病主要应与支气管哮喘发作鉴别。
药品数据[治疗] 应熟练掌握抢救方法:减轻心脏负荷、吸氧、吗啡、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制剂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图片、声像材料等,初步认识心力衰竭。
二、通过实际病例见习,加深对本病的理解。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2、常见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制剂选择及注意事项。
二、熟悉: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和分类。
三、了解:
1、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检查技术。
2、心律失常的电学治疗原理与方法。
3、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教学内容
[概述]
一、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两类。
三、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1、冲动形成异常:自律性改变、触发活动。2、冲动传导异常:折返激动。
四、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1、病史与体征
2、心电图检查
3、动态心电图
4、运动试验
5、食管心电图
6、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适应症、方法、临床意义
窦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的病因、心电图表现及治疗方法。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诊断要点(临床表现、心电图异常、心电生理检查)及治疗原则。
房性心律失常
一、房性期前收缩:1、病因 ;2、心电图表现; 3、治疗方法。
二、房性心动过速:1、病因 ;2、心电图类型及电生理特征 ;3、治疗方法。
三、心房扑动:1、病因 ;2、临床表现; 3、心电图特征; 4、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转复为窦律;控制心室率。
四、心房颤动:1、病因2、临床表现 3、心电图特征 4、治疗原则与方法:急性心房颤动的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的治疗;5、预防血栓并发症。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一、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1、病因 ;2、心电图表现; 3、治疗方法。
二、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心律:1、病因 ;2、心电图表现; 3、治疗方法。
三、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1、病因 ;2、心电图表现; 3、治疗方法。
四、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1、病因 ;2、临床表现; 3、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 4、治疗方法:控制发作;预防复发(药物、射频消融术)。
1、病因 2、临床表现3、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 4、治疗方法
心脏传导阻滞
室性心律失常
一、室性期前收缩: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特征 ;4、治疗方法。
二、室性心动过速:1、病因;2、临床表现; 3、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 4、治疗方法:中止发作,预防复发。
三、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1、临床表现; 2、心电图特征; 3、抢救方法。
心脏传导阻滞
一、房室传导阻滞: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分类及心电图特征: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4、治疗方法
二、室内传导阻滞: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表现:右束支阻滞、左束支阻滞等;4、治疗方法。
教学方法
1、应用多媒体讲授心律失常的分类、发生机理及各型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或电生理特征、治疗方法。
2、心电图识别。
3、临床病例实习。
原发性高血压
目的要求
一、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二、熟悉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危险度分层的识别与处理。
三、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流行病学情况,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概述]
[血压的分类和定义] 正常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分级。
[流行病学] 阐述高血压的发病情况。
[病因及发病机理] 讲述交感神经活性亢进、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引起血压升高的病理机制。
[病理与病理生理] 基本病变是小动脉的痉挛以至硬化,最后导致心、脑、肾、视网膜损害。
[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
[并发症] 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变、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
[辅助检查] 一般需做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常规检查。若病情需要,还应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血浆肾素活性测定、CT等特殊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根据血压值达到高血压标准做出诊断。2、、根据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与靶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危险度分层。3、应与各种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肾实质病变、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症、主动脉狭窄。
[治疗]
一、明确治疗原则与目的
二、治疗方法
1、非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主要介绍以下五类降压药的机制、常用制剂、适应症、注意事项
(1)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袢利尿剂,保钾利尿剂。
(2)β受体阻滞制:如美托洛尔、卡维洛尔等。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培哚普利等。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伊贝沙坦等。
三、降压治疗方案的确定
四、慢性并发症的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做相应处理
五、高血压急症的治疗:对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卒中、急性心力衰竭急症等要明确治疗原则,采取:1、迅速降压,2、纠正脑水肿、心力衰竭等措施
[预防]控制发病有关因素.定期普查血压。
教学方法
1、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方法教学。
2、课后见习高血压病人,对其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进行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2、冠心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治疗。
二、熟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三、了解: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动脉粥样硬化
[概述] 定义、病因和发病情况。
[发病机制] 介绍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提出的几种学说:形成血栓学说、脂质侵润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内皮损伤反应学说等。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种病变类型(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复合病变)及其后果。病变分期。
[临床表现] 根据不同器官的受累程度,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1、主动脉粥样硬化;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脑动脉粥样硬化;4、肾动脉粥样硬化;5、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6、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辅助检查] 血脂、血管多普勒、血管造影。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年龄、危险因素、不同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结合相关检查即可作出诊断。注意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血管病变相鉴别。
[治疗]
一、控制危险因素。
二、应用扩张血管药物。
三、应用调整血脂药物:药物种类,作用特点,主要副作用。
四、应用抗血小板或溶栓药物。
五、介入和手术治疗。
冠心病
[概述] 冠心病概念及发病情况。
[分型] 临床分为五型 ①无症状性心肌缺血;②心绞痛;③心肌梗死;④缺血性心肌病;⑤猝死。
心绞痛
一、稳定型心绞痛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使血管供血不能满足心肌需血,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
[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 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或痉挛,心肌供血不足,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脏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出现典型心绞痛,包括诱因、部位、性质、疼痛持续时间、放射部位及缓解方式等均具有一定的特征。
[辅助检查] 静息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动态心电图,放射性核素检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镜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及心肌缺血的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临床上要与心脏神经官能症、其它原因引起的胸痛鉴别。
[治疗] 主要措施有: 一般治疗;发作时的治疗;缓解期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
[发病机制] 主要是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裂隙伴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绞痛。
[临床表现] 胸痛部位、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不一定有诱因、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
[治疗] 一般处理;缓解疼痛;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心肌梗死
[概述] 国内外发病情况。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斑块出血使冠状动脉发生闭塞,血流中断,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
[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部位。心肌病变:心肌呈缺血性坏死,可产生心律失常,泵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临床表现] 1、先兆;2、症状与体征:疼痛,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
[辅助检查]
一、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动态演变、定位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血沉;
2、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肌红蛋白、肌钙蛋白、CK-MB、SGOT、LDH及其同功酶等显著升高并呈动态变化。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
四、超声心动图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可作出诊断。应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1、心绞痛2、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 3、急性肺动脉栓塞4、急腹症5、主动脉夹层破裂。
[并发症]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栓塞;心室壁瘤;心肌梗死后综合怔。
[治疗] 1、监护及一般治疗2、解除疼痛3、再灌注心肌(溶栓疗法、介入治疗、紧急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治疗心律失常5、治疗心力衰竭6、控制休克7、其它治疗8、并发症的处理9、恢复期治疗。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概念]
[临床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缺血性心肌病住院医师
[概念]
[病理]
[临床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猝死
[概念]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
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病理图片、心电图等进行讲解。
二、临床见习,接触心绞痛、心肌梗死病人,熟悉诊断与治疗方法。
心脏瓣膜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心脏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二、熟悉本病病因及常见并发症。
三、了解本病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教学内容
概述:常见病因,病变好发部位,发病情况。
[病因] 最常见的原因为风湿热。
[病理与病理生理] 二尖瓣结构粘连、融合、形成狭窄。二尖瓣狭窄使左房室跨瓣压及左心房压升高;左房压升高使肺循环压力上升;肺动脉高压加重右心室负荷,产生右心衰竭。
[临床表现]
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声嘶。
体征:1、二尖瓣狭窄的体征:心尖部舒张期震颤,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第一心音亢进,可有二尖瓣开放拍击音;2、肺动脉高压的体征: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分裂,可有Graham-steell杂音;3、右心长大及右心衰竭的体征。
[辅助检查] 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等。其中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最为重要。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尤其是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M型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前叶呈城垛样改变,前后叶同向运动的特征性表现可作出诊断。应与心尖部产生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的其他原因,如左房粘液瘤等鉴别。
[并发症] 心房颤动、急性肺水肿、右心衰竭、肺部感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
[治疗]
1、一般治疗。
2、各种并发症的治疗。
3、内科介入治疗: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的适应症与基本方法。
4、外科手术治疗:二尖瓣分离术、人工瓣膜置换术的适应症。
[病因]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我国最常见原因
2、老年退行性改变
3、冠心病
4、二尖瓣脱垂
5、腱索断裂
6、左心室显著扩大
7、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理解剖] 二尖瓣粘连、融合、缩短;瓣环扩大;腱索过长、断裂;乳头肌功能失调等。
[病理生理]
急性:左心室射出的血液经关闭不全的二尖瓣口返流入左心房,左心房压升高导致肺淤血-肺动脉高压-急性左心衰竭;
慢性:左心室舒张末期负荷加重-左心室扩大-慢性左心衰竭-慢性全心衰竭。
[临床表现]
二尖瓣口关闭不全的表现:心尖部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第一心音减弱。
心力衰竭的表现:急性期可出现急性左心衰,慢性期常表现为慢性全心衰。
[辅助检查] 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心尖部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应与室间隔缺损、三尖瓣关闭不全等鉴别。
[并发症] 心房颤动可见于3/4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较二尖瓣狭窄多见,也可发生急性肺水肿、右心衰竭、栓塞。
[治疗] 一般治疗,并发症治疗,手术治疗,二尖瓣修复术的适应症。
[病因]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2、先天性畸形
3、退行性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1、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
2、体征:主动脉区粗糙的吹风样杂音伴收缩期震颤,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
[辅助检查] 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动脉区粗糙的吹风样杂音伴收缩期震颤是诊断的主要根据,结合超声心动图结果可确诊。应与先天性主动脉瓣上或瓣下狭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相鉴别。
[并发症] 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左心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治疗] 药物治疗:纠正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介入治疗:经皮气囊成形术等。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置换术。
[病因]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创伤、主动脉夹层、人工瓣撕裂。
慢性:常见病因为风心病、其次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畸形、主动脉粘液样变性、梅毒性主动脉炎、Marfan综合症等亦可引起。
[病理生理]
急性:舒张期血液从主动脉返流入左心室,左心室容量负荷急剧增加,急性左心衰竭。
慢性:左心室容量负荷逐渐增加,左心室扩张-慢性左心衰竭。
[临床表现] 左心室扩大;主动脉瓣区或副区舒张期哈气样杂音,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周围血管征阳性;急性或慢性左心衰竭表现。
[辅助检查] 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动脉瓣区或副区舒张期哈气样杂音,结合临床表现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果可作出诊断.应与肺动脉瓣相对关闭不全(Graham-steell杂音)及主动脉瓣相对关闭不全相鉴别。
[治疗] 内科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
三尖瓣、肺动脉瓣病变:发生率均较低。
多瓣膜病变
常见的有: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教学方法
一、课前预习。
二、课中采用多媒体方法,对各种瓣膜损害的病理变化,X线、超声心动图特点予以讲解、演示。
三、课后检查病人,尤其是听诊二尖瓣、主动脉瓣膜损害的杂音。
感染性心内膜炎
目的要求
一、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二、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及易患因素。
三、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特点、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特点。
教学内容
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因] 亚急性者主要由草绿色链球菌引,急性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发病机制]
亚急性:血液动力学异常、非血栓性心内膜病变、暂时性菌血症、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
急性:循环中细菌量大、毒力强,侵袭心脏瓣膜。
[病理解剖] 心内感染和局部扩散;赘生物脱落栓塞;血源性播散;免疫系统激活。
[临床表现] 发热,贫血,心脏杂音变化,周围血管病变,可发生多个脏器栓塞。
[并发症] 心脏并发症;细菌性动脉瘤;迁徙性脓肿;神经系统并发症;肾脏并发症。
[辅助检查] 血象、尿常规、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检查,血培养阳性为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心脏病史,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超声心动图见赘生物可作出诊断.应与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鉴别。
[治疗] 1、抗生素:强调早期、强力、足量、长疗程应用的重要性。2、外科手术指征。
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
简介临床特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临床实例学习。
心肌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心肌病和心肌炎的病因与分类。
三、了解特异性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药物性心肌病、克山病)。
教学内容
简介定义、分型、发病情况。
扩张型心肌病
[病因] 尚不完全清楚,与病毒感染,免疫损伤,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
[病理] 心腔扩张,心壁变薄,可有附壁血栓。
[临床表现] 1、心脏扩大;2、充血性心力衰竭;3、心律失常;4、栓塞。
[辅助检查] 1、心脏X线;2、心电图;3、超声心动图;4、心血管造影及心导管检查;5、心内膜心肌活检。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有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有心脏扩大、心脏搏动减弱,能除外其他原因心脏病者即可考虑本病。
应与风心病、心包积液,冠心病、心肌炎等鉴别。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纠正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三、介入治疗:植入DDD起搏器。
[病因] 目前多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
[病理] 心肌细胞肥大,形态特异,排列紊乱,心壁增厚。
[临床表现] 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心尖区收缩期杂音,部分猝死。
[辅助检查] 1、心脏X线;2、心电图;3、超声心动图;4、心血管造影及心导管检查;5、心内膜心肌活检。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有心脏心壁增厚、能除外其他原因心肌肥厚者即可考虑本病。
应与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主动脉瓣狭窄等鉴别。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治疗:纠正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三、迟缓肥厚心肌: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
四、介入治疗:植入DDD起搏器。
五、手术治疗
简要介绍其概念及临床特征。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简要介绍其概念及临床特征。
特异性心肌病
通过见习了解酒精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药物性心肌病.克山病的临床特点。
心肌炎
[病因] 原因较多,常为病毒感染。
[发病机理及病理]
[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之后出现心肌受损的表现。
[辅助检查] 1、化验室检查;2、心电图;3、X线检查;4、病毒及血清学检查。
[诊断要点] 1、3周内有病毒感染史;2、心律失常;3、心肌损害的血清标志物升高;病毒学依据。
[治疗]
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典型病侧示教和讨论。
二、运用多媒体显示病理标本帮助同学了解本病的病理特点。
心包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心包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二、熟悉心包炎的常见病因及其特点。
三、了解心包炎的病理生理变化。
教学内容
[病因] 非特异性、感染(病毒、细菌)、自身免疫、肿瘤、代谢疾病为常见病因,国内结核感染仍居首位。
[病理] 主要为纤维蛋白性(干性)与渗出性(湿性)两种改变。
[病理生理] 以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心输出量下降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表现]
1、纤维蛋白性心包炎:胸痛、心包摩擦音。
2、渗出性心包炎:呼吸困难、血压低、脉压小、奇脉、心界扩大,心音遥远、体循环淤血等心脏压塞表现。
[辅助检查]
1、超声心动图为确定心包积液的可靠检查。
2、血象、血沉、心电图、X线,心包穿刺液检查及心包活检。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尤其是心包液检查,作出可能的病因及病理诊断。
注意与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等鉴别。
[治疗] 病因冶疗、心包穿刺抽液、外科治疗的适应症。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病因] 多继发于急性心包炎,国内以结核性居首位。
[病理] 心包的脏层、壁层增厚、粘连,心脏大小正常、偶可较小。
[病理生理] 心包缩窄-心脏舒张受限-舒张期充盈减少-心输出量下降。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体循环淤血,心音弱、心包叩击音。
[辅助检查] X线,静脉压测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右心导管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作出诊断。应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限制型心肌病等鉴别。
[治疗] 早期手术。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结合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进行课堂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