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其它 > 核医学 > 正文
核医学-教学大纲
来源:泸州医学院 更新:2013/9/29 字体:
 

<前 言>

<教学内容>

<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

 
 
※<前 言>

前  言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科学,是核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核电子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细胞杂交技术、加速器微型化和自动化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渗透,使核医学成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专业,核医学具有灵敏、特异、简便、安全、用途广泛,以及早期发现疾病等特点,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它是医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核医学在国内的普及应用正在日益扩大。而且近年来,临床核医学的学科本身的发展较快,新的核医学设备和显像药物不断被引进并开始投入临床应用,尤其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PET/CT、肿瘤核医学、核素治疗以及分子核医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临床作用。为此,核医学被列为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核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放射性核素在临床的应用等方面。其中重点介绍放射性核素在临床应用的知识,并要求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词汇100个左右。通过学习要求同学初步掌握核医学的基本理论,并能较熟悉地将所学知识用于临床。

本大纲根据医学影像专业教学需要,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规划教材《核医学》为范本,每章节包括目的与要求、主要内容、学习摘要等,附录有核医学教学计划安排和核医学实习指导,希望对同学们预习、复习、更好理解掌握核医学知识有帮助。

绪论、第一章~第七章由陈跃负责,第八章~第十二章和第二十章~第二十三章由张春银负责,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和附录由黄占文负责,第十七章~第十九章由陈伯勋、邱陵、刘科负责。

本课程的讲授要求与多媒体、教学片相结合,以便加深同学对理论的理解。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编写时间近紧,难免存在一定不足,恳请提出宝贵修改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进一步完善。

  核医学教研室教学大纲编委

   2005年5月

5

※<教学内容>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核医学定义。

2.掌握临床核医学包括主要内容。

3.掌握核医学与医学的发展,核医学的地位和作用。

4.掌握核医学的一些重要发展。

5.了解核医学的现状与进展。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核医学定义。

2.重点讲解临床核医学包括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两大部分。

3.重点讲解核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和平应用,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4.重点介绍核技术与核医学的一些重大发现。

5.一般介绍我国核医学的现状与进展,近年来分子核医学的形成发展。

【学习摘要】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内容。核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标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核医学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实验核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创立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利用其示踪技术进行医学研究,包括核医学自身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及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的研究,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

临床核医学分为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两大部分,其中诊断核医学包括脏器或组织影像学检查、脏器功能测定和体外微量物质分析等;治疗核医学分为内照射治疗和外照射治疗两类。临床核医学又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学科,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临床核医学又逐步形成了各系统核医学。核医学诊断和治疗安全、可靠。

核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核医学从1896年首次发现放射现象至今也只有100余年的发展历史,而真正形成核医学学科的历史则更短。1898年玛丽·居里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镭(88号元素),此后又发现了钚(Pu)和钍(Th)等天然放射性元素。1923年,Hevesy首先提出了“示踪技术”的概念,被后人尊称为“基础核医学之父”,并于194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59年美国科学家Berson和Yalow建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法,1977年Yalow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核医学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重要部分,世界上生产的放射性核素约有80%-90%用于医学。我国核医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现代阶段三个时期。可以说当今的核医学既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关键时刻。

显像仪器的发展:核医学的显像仪器从扫描机,发展成为γ照相机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仪器的功能和质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我国已拥有SPECT、SPECT/CT 400多台。PET、PET/CT近几年迅速增加。

分子核医学的形成:  分子核医学是应用核医学示踪技术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阐明病变组织受体密度与功能的变化、基因的异常表达、生化代谢变化及细胞信息传导等,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的研究提供分子水平信息甚至分子水平的治疗手段。

治疗核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901年 Danlos 应用放射性镭试图治疗结核性皮肤病灶,从而揭开了核素治疗的序幕。目前,应用核素治疗的疾病已达数十种之多。治疗核医学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放射性核素的研究和携带放射性核素的载体研究两个方面。治疗核医学将成为现代治疗学的重要分支。

第一章  核医学物理基础

【目的和要求】

1.掌握原子结构

2.掌握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及其规律。

3.了解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原子结构及表示方法。

2.重点讲解核衰变类型。

3.重点讲解核衰变规律。

4一般介绍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学习摘要】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结构简便地用元素符号和质量数AX表示,如131I、18F。

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中子数,并处于同一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每种元素包含若干种核素目前已知的核素有2300多种,分别属于100余种元素。如1H、2H、3H

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称为元素的同位素。如1H、2H、3H

同质异能素: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相同但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彼此就称为同质异能素。如99mTc和99Tc。

稳定性核素:原子核极为稳定而不自发进行放射性衰变的核素。

放射性核素:是容易发生成分或能级变化而自发地放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或通过K电子俘获进行衰变的核素。

核衰变的方式有α衰变、βˉ衰变、正电子衰变、电子俘获衰变和γ衰变。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就是氦原子核4He。α粒子的质量大且带2个单位正电荷,穿透力弱、射程短,但α射线对局部组织的电离作用强。βˉ衰变βˉ衰变时放出一个β粒子(电子)和反中微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β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负电子流。β粒子穿透力弱,不能用于核素显像。核素治疗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多是β衰变核素,例如131I、32P、89Sr等核素。正电子衰变也叫β+衰变。衰变时发射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原子核中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正电子衰变的核素,都是人工放射性核素。正电子的射程仅1~2mm,在较短时间内与其邻近的电子(β)碰撞而发生湮灭辐射,失去电子质量,转变成两个方向相反、能量皆为511keV的γ光子。正电子发射断层仪(PET)能探测方向相反的511 keV光子,进行正电子断层显像。电子俘获衰变核素所发射的特征X射线、γ射线可用于核素显像,内转换电子可用于核素治疗。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通过发射γ光子的形式放出多余的能量。99mTcγ衰变时,发射能量为141 keV的纯γ射线,已广泛用来标记各种显影剂。

核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的原子在衰变时按一定的几率衰变。各种放射性核素有各自的衰变常数。衰变常数(λ):放射性核素的原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比率。Nt=N0e-λt。随时间增长,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呈指数规律递减。

半衰期: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的指标

⑴物理半衰期(T1/2):简称半衰期。放射性核素自身衰变减少至一半所用时间。 T1/2=0.693/λ

⑵生物半衰期(Tb):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

⑶有效半衰期(Te):包括物理衰变和体内排出。由物理衰变与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λe=λ+λb 1/Te=1/T1/2+1/Tb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单位:s-1 ,专用名称:Bq。旧单位:居里(Ci)。1Ci=3.7×1010Bq。1mCi=3.7×107Bq=37MBq。

第二章  核医学常用仪器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辐射探测的原理。

2.掌握核医学常用显像仪器。

3.掌握脏器功能测量仪。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辐射探测的原理。

2.重点讲解γ相机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ECT)。

3.重点介绍脏器功能测量仪。

 

【学习摘要】

射线探测基本原理是以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有⑴电离作用,⑵荧光现象,⑶感光作用。

核医学常用的仪器分为脏器显像仪器、脏器功能测量仪器和计数测量仪器等几种主要类型。

核医学显像仪器包括扫描机、γ相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ECT)。ECT分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两种。

探头符合电路探测系统和图像融合技术相继发展,PET/CT、SPECT/CT、PET/MR等相继出现,是医学影像学发展新特点。

g照相机是一种采用大型晶体、一次成像的核医学仪器,它由探头、电子学线路及显示装置三部分组成。

SPECT和X-CT二者在射线来源、射线性质等方面不同。PET反映人体动态化学或代谢过程。在分子水平揭示人体疾病早期细微的功能或代谢改变。在脑、心、肿瘤等疾病诊治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

脏器功能测量仪器常用的有甲状腺功能测定仪、肾功能测定仪、心功能测定仪和多功能测定仪。

计数测量仪器有g测量仪、活度计、b测量仪、辐射防护和剂量监测仪器。

第三章  放射性药物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放射性药物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放射性药物的来源。

3.掌握诊断和治疗性放射性药物的要求。

4.了解放射性药物标记方法。

5.掌握解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放射性药物的定义和特点。

2.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3.重点讲解诊断和治疗性放射性药物的要求。

4. 一般介绍放射性药物标记方法。

5.重点讲解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学习摘要】

放射性药物是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放射性药物特点:①放射性。②半衰期。③剂量单位。④理化特性。⑤治疗基础。⑥脱标和辐射自分解。

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来源主要有核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和放射性核素发生器。反应堆生产大多是丰中子核素。PET配套使用的发射正电子核素11C,13N,15O,18F等短寿命核素均由回旋加速器生产。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较长半衰期的母体核素中分离出由它衰变而产生的较短半衰期的子体放射性核素的一种分离装置。99Mo-99mTc发生器应用最普遍。

放射性药物的质量要求包括核物理和生物学要求。核物理主要包括核射线、能量和半衰期。诊断用的放射性核素应发射γ线或高能X射线或正电子(β+),最佳能量范围是100~300keV之间,T1/2以几个小时为宜。常用的99mTc为纯γ光子,能量为141keV,T1/2是6.02h。正电子核素18F,T1/2是110min。治疗性放射性核素一般要求纯β-或α发射体、合适的能量,物理半衰期1~5天为宜。常用的有131I、32P、153Sm、89Sr等。

放射性药物标记常用的有同位素交换法、化学合成法、生物合成法、金属络合法等。

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理化鉴定和生物鉴定。放射性核纯度要求在99.9%以上。放射化学纯度要求大于95%。生物学检测内容主要包括无菌、无热原、毒性鉴定和生物分布试验。

第四章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与脏器显像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原理与特点。

2.掌握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与方法。

3.掌握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4.掌握放射性核素显像图像分析要点。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原理与特点。

2.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与各种显像方法。

3.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主要特点。

4.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显像图像分析要点。

【学习摘要】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设备来检测其行踪,以研究示踪物在生物体系中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技术。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主要是基于放射性核素示踪物与被研究物质的同一性和可测量性这两个基本性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按其被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体内示踪实验和体外示踪实验。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准确性好、合乎生理条件、定性定量与定位研究相结合等特点。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是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器官浓集,由于它发射能穿透组织的核射线(γ),用放射性核素显像仪在体表获得脏器或病变的影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反映了脏器和组织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属于功能影像,其中受体显像、放射免疫像等技术也属于分子功能影像。放射性核素显像⑴根据获取状态分为:静态显像与动态显像。⑵根据获取部位分为:局部显像与全身显像。⑶根据线性与层面分为:平面显像与断层显像。⑷根据获取时间分为:早期显像与延迟显像。⑸根据病变组织对显像剂亲和力分为:阳性显像与阴性显像。⑹根据机体状态分为静息和负荷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是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核素显像是一种特异性较高、以显示脏器或组织血流、代谢和功能变化为优势的显像技术,甚至可以提供疾病变化的分子水平信息。

分析静态显像时应了解脏器位置、形态大小、放射性分布。动态显像了解显像顺序、时像变化。断层显像了解方位与层面。

第五章  体外分析技术

【目的和要求】

1.掌握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2.掌握放射免疫分析必备条件。

3.熟悉放射免疫分析质量控制。

4.了解临床常用体外分析项目。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2.重点讲解放射免疫分析必备条件。

3.重点讲解放射免疫分析质量控制。

4.一般介绍临床常用体外分析项目。

【学习摘要】

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是Yalow和Berson于 1959年创建,该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度高、应用面广。1977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常用体外分析检测项目有激素类、非激素蛋白质、抗原抗体、维生素、药物类等。其检测的物质已达300多种,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临床诊断疾病的水平。

RIA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中建立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待测抗原与标记抗原同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的竞争结合。

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抗原Ag,然后分别向其中加入固定量的*Ag和Ab。待竞争结合反应平衡后,分离抗原的结合部分和游离部分,测其放射性分别为B和F。计算出B%【B/(B+F),称结合率】。以Ag为横坐标,B%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放射免疫分析的必备条件有①标准品:标准抗原。 ②标记品: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原。 ③特异性结合剂:特异抗体。 ④B与F分离技术。

RIA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①零标准结合率(B0%):最高结合率。不加非标记抗原。30-50%。②非特异性结合率(NSB%):不加抗体。<5-10%。③中间值(ED50):结合率为B0%一半时对应的剂量值。

第六章  分子核医学概论

【目的和要求】

1.掌握分子影像学和分子核医学的定义。

2.掌握分子核医学研究主要进展。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分子影像学和分子核医学的定义。

2.重点讲解代谢显像的主要应用。

3.重点讲解分子核医学研究的进展与方向。

【学习摘要】

分子影像学是对发生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生物过程能够获得图像的成像技术。无论采用何种成像技术,无论成像目标是细胞表面受体、转运载体、细胞内的酶还是信使RNA等。应用范围包括疾病诊断、药物开发和治疗监测。

分子核医学是核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核医学分支学科。

分子核医学研究较多且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主要有受体显像、代谢显像、反义显像、放射免疫显像、肽类放射性药物的研究等。由这些显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而衍生出来的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形成,将使以诊断为主的分子核医学逐步发展成为诊断与治疗并重的新的领域,尤其是受体介导的核素治疗、基因介导的核素治疗以及抗体介导的核素治疗等。

在分子核医学研究领域中,代谢显像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技术,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神经受体显像已经成为某些神经精神疾病(如Parkinson病)诊断和研究的重要手段。反义与基因显像、放射免疫显像和凋亡显像均有较快发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分子影像将是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方向,医学影像技术也将从目前以解剖学影像诊断为主的阶段逐步迈向以分子水平的功能影像诊断为主的阶段。

第七章  神经系统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放射性核素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2.掌握脑代谢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3.掌握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4.掌握脑神经递质和受体显像原理、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2.重点讲解脑代谢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3.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4.重点讲解脑神经递质和受体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学习摘要】

神经核医学在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治、脑生理生化功能与病理机制的探讨以及人脑认知功能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包括脑血流显像、脑代谢显像、脑神经递质和受体显像、放射性核素脑血管显像以及脑脊液显像。

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静脉注射能自由通过完整的BBB进入脑细胞的显像剂,其进入脑细胞的量与局部脑血流成正比,经断层显像,可以得到大小脑各部位局部血流灌注显像图,可算出局部脑血流量,反映局部脑功能变化。常用的显像剂为99mTc-双半胱乙酯99mTc-ECD)或99mTc-六甲基丙胺肟(99mTc-HMPAO)、133Xe和123I-IMP (安非他明)。乙酰唑胺试验能检测储备能力。临床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脑梗死诊断;早老性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癫痫灶发作期局部血流增执业药师加,发作间期局部血流减低或缺损,CT检查常为阴性;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脑功能研究。

葡萄糖代谢、氧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显像的显像剂分别为18F-FDG、15O211C-MET。适应证包括癫痫灶的定位诊断,灵敏度达90%以上;痴呆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脑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分级、疗效评价、复发或残余肿瘤的检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脑生理与认知功能的研究;精神疾患的研究。正常人的脑代谢影像与脑血流灌注影像相近。

神经受体是神经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之一,早老性痴呆、精神性疾患、药物成瘾等疾病与神经受体缺陷有关,神经受体也与神经药物的作用机理有密切关系。脑神经受体显像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特定受体的配体,对活体人脑特定解剖部位受体结合位点进行精确定位和获取受体功能代谢影像,显示受体的特定结合位点及其分布、密度和功能。

脑脊液间隙显像显示脑脊液间隙状况,反映脑脊液循环和吸收的动力学变化,可分为脑池显像和脑室显像。常规将显像剂如99mTc-DTPA注入蛛网膜下腔或侧脑室,在体外用γ相机示踪脑脊液的循环路径和吸收过程或显示脑室影像和引流导管是否通畅。适应证包括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脑脊液漏的定位、脑脊液分流术后评价、梗阻性脑积水梗阻部位的定位。

血脑屏障功能显像有放射性核素脑血管显像和脑静态显像。

第八章  内分泌系统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甲状腺功能测定的原理、方法、适应证和临床应用。

2.掌握:甲状腺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3.掌握: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测定的临床应用。

4.熟悉:肾上腺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5.掌握: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6.了解:性腺激素的免疫测定及临床意义。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甲状腺吸131碘率测定原理 、病员准备及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评价指标及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

2.重点讲解过氯酸钾释放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分析临床评价。

3.重点讲解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原理、方法 、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

4.重点讲解血中甲状腺激素TT3.TT4.FT3.FT4.rT3.TSH测定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

5.重点讲解TSH兴奋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

6.重点讲解TRH兴奋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

7.重点讲解人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测定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

8.重点讲解甲状腺显像原理、方法、图像分析、正常图像及分析方法、临床应用及评价。

9.重点讲解:甲状腺疾病的诊断程序、甲状腺功能异常时核医学检测指标的选择、甲状腺异常时检测指标的选择。

10.一般介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卵泡激素、促黄体激素、催乳素、睾丸酮、孕酮、雌二醇、HCG、雌三醇、胎盘催乳素、催产素测定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

11.一般介绍:肾上腺血浆皮质醇、醛固酮、ACTH测定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

12.重点讲解:肾上腺皮质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正常图像及临床评价。

13.重点讲解:肾上腺髓质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正常图像及临床评价。

14.一般了解:其他内分泌腺的检查(胰腺、垂体等体外放射分析)

 

【学习摘要】

人体的内分泌腺通过分泌激素调节机体的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和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当内分泌腺体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时,可引起多种临床疾患。因此,对内分泌腺体及其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核医学功能测定和显像等技术可为内分泌系统多种腺体的生理功能的分析、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疾病的诊断提供有效手段。现将常用的核医学显像在内分泌系统的应用概述如下:

甲状腺显像原理:高锝酸盐和碘均能被甲状腺组织特异摄取,使甲状腺显影。 临床应用: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 本法对此有独特的价值,并可进行全身扫描对含有甲状腺组织的畸胎瘤也可发现显影灶。2.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据显像特点分为:热结节、温结节、凉结节、冷结节。

甲状腺肿瘤的阳性显像: 较大结节的血流灌注显像,观察结节的血供情况。亲肿瘤药物的甲状腺显像:201Tl,67Ga、GH对甲状腺癌的阳性诊断率60% 用Tc(Ⅴ)-DMSA对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灵敏度为84%。 但由于方法不稳定,仍在探索中。

甲状旁腺显像原理:甲状腺组织既可摄取99mTcO4,又可摄取201Tl或99mTc-MIBI;而甲状旁腺 组织仅能摄取201Tl或99mTc-MIBI。正常的甲状腺能够摄取201Tl或99mTc-MIBI,但是摄取量略低,且洗出较快。因此,通过减影技术或延迟显像可突出甲状旁腺组织。 可采用201Tl-99mTc双核素显像,99mTc-201Tl双核素显像,或99mTc-MIBI 双时相法。 主要用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与定位。

肾上腺髓质显像原理:肾上腺髓质能够摄取与正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代谢途径相似的标记化合物 间位碘代苄胍(MIBG)而使其显像。 国内多采用131I-MIBG 0.5mCi~1mCi缓慢静脉注射,分别于24h和48h各显像 一次,个别可于72h 再显像一次,显像前应封闭甲状腺并做胃肠道准备。临床应用包括嗜铬细胞瘤的定位、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的诊断、交感神经节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的辅助诊。

 

   心血管系统住院医师

【目的和要求】

1.掌握:心脏功能测定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2.掌握: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3.熟悉:下肢静脉显像与深静脉血栓探测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7.熟悉:心脏负荷试验的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

8.熟悉:心肌细胞活性测定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6.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7.了解:心脏神经受体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心血池显像原理、方法、门电路、多门电路心血池显像、静态心血池显像、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心功能分析、临床应用、评价指标:EF、SV、CO、ER,PFR、TPFR、FR、EDV及ESV1;心室壁运动观察(电影显示);正常参考值。

2.重点讲解:心肌灌注显像原理、方法、正常图像、临床应用。

3.重点讲解:亲梗塞心肌显像(热区显像) 原理、临床应用。

4.一般介绍:静脉显像原理、临床应用。 

【学习摘要】

心血管核医学(cardiovascular nuclear medicine)通常也称为核心脏病学(nuclear cardiology)是核医学中发展最快、应用范围最广的重要分支,也是现代心血管疾病诊断与研究中的一种无创伤的有效手段。早在1926年,美国波士顿的内科医师Blumgard等人就首先在循环系统的研究中应用天然放射性核素氡测定动静脉血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开创了人体循环系统示踪研究的先河。核医学不仅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更重要的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和提供疾病危险程度及预后资料。

心血管核医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心肌显像:包括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急性心肌梗死显像和心脏神经受体显像等;二是心脏、大血管血池显像及心室功能测定等。

心肌显像原理:心肌细胞对某些阳离子有选择性摄取能力,利用放射性药物标记这种物质,注入体内进入心肌,使心肌显像,并且心肌聚集放射性药物的多少与该部位的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相关,从而反应心肌的灌注情况。 临床应用:冠心病的诊断、评价心肌细胞的活力、评价冠心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心肌病的辅助诊断。

心肌阳性显像原理: 某些放射性药物不浓集在正常心肌, 而可参入或结合于梗塞或坏死的心肌病变,使心梗病灶显影。临床应用:用于急性心梗的诊断。

心血池显像和心功能测定显像原理: 采用生理信号多门电路技术,用受检者自身的心电图R波和R-R 间期内间隔相等的时间段为信号触发启动γ照相机,从而获得一个心动周期内心室的系列影像。 临床应用: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及心室功能评价、 心脏疾病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判断、室壁瘤的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心功能的评价、心脏传导过程观察及传导异常的诊断、心肌病的辅助诊断及心功能评价。

核素心血管造影: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大血管畸形的诊断等,该方法与超声、心导管等检查具有互补作用、相互验证。该方法具有无创性、可重复、可进行定量分析,并能动态观察等优点。

第十章     胃肠道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胃肠道出血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2.掌握:异位胃粘膜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3.熟悉:胃排空功能测定的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4.熟悉:食管、小肠通过功能测定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5.掌握:胃-食管、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6.了解:唾液腺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7.了解:14C尿素呼气试验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胃肠道出血定位诊断显像原理:当胃肠道出血时,放射性显像剂随血液进入胃肠道。临床应用:适应于胃肠道出血的诊断和大致定位。

2.重点讲解:胃粘膜异位症显像:(1)显像原理:异位粘膜和正常胃粘膜一样能分泌胃酸,也同样能从血液中摄取99mTc。 (2)临床应用:美克尔憩室诊断、胃肠道手术后残留胃和术中有无胃粘膜播植显像,是分析胃肠道出血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3.重点讲解:胃食道反流显像(GER):灵敏度为90%。(1)显像原理:当食道下端扩约肌功能障碍,胃内容物可反流入食道。(2)临床应用:观察胃大部分切除后有无GER,观察胃灼热和反酸的原因

 

【学习摘要】

胃肠道的核医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胃肠道出血显像、异位胃粘膜显像、胃排空功能测定、食管、小肠通过功能测定、胃-食管、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

胃肠道出血显像对胃肠道出血,尤其是小肠出血的定位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异位胃粘膜主要好发于胃以外的消化道节段,包括Barrett食管、部分美克尔憩室和小肠重复畸形。异位胃粘膜同样具有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功能,可引起邻近食管或肠粘膜产生炎症、溃疡和出血,本项检查的阳性结果具有病因诊断的意义。

胃排空功能测定是在生理状态下准确了解胃排空功能很好且常用的方法。可提供胃的生理学与病理学资料,对判断病情与观察疗效有一定临床价值,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重复性好、具有定量和符合生理特点的检查。

将不被胃粘膜吸收的放射性显像剂标记食物摄入胃内,经胃的蠕动传送而有规律地将其从胃排入肠腔,用γ照相机或SPECT仪连续记录在此过程中胃的影像和胃区放射性计数下降的情况,计算出胃排空时间,以反映胃的运动功能。

小肠通过功能测定是了解小肠运动功能的较好方法,是测定显像剂标记食物从十二指肠到肠的通过时间。利用与胃排空时间测定相同的原理,将不被胃肠粘膜吸收的显像剂标记食物摄入胃内,经过胃的蠕动排入肠腔,在体外用γ相机或SPECT连续观察食物由胃进入小肠、排入结肠的整个过程,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小肠通过时间和小肠残留率等参数,以了解小肠的运动功能。

胃食管反流测定是口服不被食管和胃粘膜所吸收含显像剂的酸性试餐后,于上腹部施加不同压力,同时对食管下段及胃进行连续显像,观察食管下段有无显像剂出现。根据食管下段是否出现显像剂浓聚影及其与压力的关系即可判断有无胃食管反流及反流程度。

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是在生理条件下了解有无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常用方法,并可对反流进行定量测定。静脉注射肝胆显像剂后,显像剂能迅速地被肝多角细胞摄取,分泌后经胆道系统排至十二指肠。正常时,由于幽门括约肌的控制,已排入肠腔的显像剂不能进入胃内。如有十二指肠-胃反流时,显像剂将随十二指肠液进入胃内,通过显像仪器可见到胃区出现显像剂分布,甚至全胃显影,借此即可诊断十二指肠-胃反流。

 

第十一章  肝胆与脾脏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肝胶体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2.掌握:肝胆动态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3.熟悉:肝血流灌注显像和肝血池显像。

4.掌握:肝脏肿瘤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5.了解:脾脏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肝胶体显像原理、方法、正常图像、异常图像、临床应用。

2.重点讲解:胆系显像原理、病员准备、方法、正常图像、异常图像、临床应用。

3.一般介绍:脾大小及功能判断。

4.一般介绍:肝血池显像原理、方法、正常图像、临床应用。

5.重点讲解:肝癌阳性显像原理、方法、图像分析及临床评价。

 

【学习摘要】

放射性核素肝显像是最早被临床广泛采用的医学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曾经是活体内显示肝脏形态的唯一方法。肝脏组织包含构成肝实质的肝细胞(即多角细胞,约占85%)和具有吞噬功能的库普弗细胞,并具有双重血供和丰富的血窦。可以借助前两类细胞摄取或吞噬放射性药物以显示肝脏影像,也可以通过血流灌注观察肝脏的血供及其分布。因而放射性核素肝显像包括:①通过肝脏库普弗细胞吞噬放射性胶体物质作肝静态显像;②反映肝脏血流和分布的肝血流灌注和血池显像;③经由肝细胞摄取放射性药物所进行的肝胆显像。后者由于肝细胞摄取的放射性药物分泌入胆道系统并逐步排出,可通过一系列的影像反映肝脏和胆道的形态及功能状态,故又称之为肝胆动态显像。

肝脏肝胶体显像:99mTc-植酸钠与血液中钙离子螯合成99mTc-植酸钙胶体,颗粒大小为 20-40nm,正常时90%被肝脏Kuffer氏细胞吞噬,其他被脾、淋巴腺的单核细胞吞噬。所以肝脾明显显影,当肝内Kuffer氏细胞被破坏或功能不良, 可出现缺损或稀疏灶。

肝血池显像:肝脏内含血总量约250mL 仅低于心腔,大血管及脾。故用99mTc标记红细胞,进行肝血池显像。

肝血流灌注显像:动态示踪肝血管及门静脉的灌注情况,通过首次通过图象和计算机计算定量指标进行判断。

肝肿瘤阳性显像:利用99mTc标记亲肿瘤化学物质进行显像,如99mTc-GH,正常肝组织不显影,出现异常放射性浓集,表明为肝癌,特异性高。利用癌代谢活跃的特点进行显象,99mTc-PMT,前5分钟表现为稀疏,2小时后填充。

胆道系统显像原理:99mTc-EHIDA(二乙基乙酰替苯胺二醋酸)示踪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能被肝细胞摄取,并分泌到毛细胆管与胆汁一起经胆道系统排泄。临床应用于.急、慢性胆囊炎的诊断、黄疸的鉴别诊断、胆道手术后随访、胆囊收缩功能测定、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诊断、移植肝的监测、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诊断。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肺灌注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2.熟悉:肺通气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肺灌注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显像原理:将略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微粒注入静脉,微粒在经过右心到达肺动脉,随机灌注到肺毛细血管床而栓塞在该处,局部栓塞的量与该处灌注血量成正比。一过性阻断肺小血管数仅占1/3000~1/1500,对血液动力学无影响,并且所用显像剂能在肺内很快降解为更小的分子,故该方法完全安全。 临床应用:a、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病情观察及其溶拴治疗的监测。b、慢性阻塞性肺病与肺血管高压的诊断。 c、肺癌的诊断。

2.重点讲解:肺通气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学习摘要】

肺显像是基于肺的气体交换途径和肺的血流通路建立起来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可分为肺灌注显像和肺通气显像,前者主要反映肺的血流灌注和分布情况,而后者则是了解气道的通畅与否, 肺局部通气功能。近几年,由于方法学上的不断改进,肺显像在心肺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十三章 骨关节系统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骨静态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异常影像、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2.掌握骨动态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异常影像、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3.掌握关节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及临床应用。

4.掌握骨显像的方法(显像剂、显像方法、显像条件等)。

5.了解骨密度测定的原理、适应证、结果分析、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骨静态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异常影像、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2.重点讲解骨动态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异常影像、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3.重点讲解骨静态、动态显像的方法(显像剂、显像方法、显像条件、注意事项)。  

 

【学习摘要】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属于功能性影像诊断技术,是核医学的优势项目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经静脉引入体内的骨显像剂,能与骨组织中的无机成分进行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在体外通过仪器显像,获得骨骼形态、血供、代谢状态,以及病变部位与范围的情况。骨显像具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不仅能显示骨骼的形态学改变,更能反映各个局部骨骼的血流供应和代谢变化,这是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其他影像学方法最突出的区别之一。在骨骼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以前,首先表现为血流、代谢、功能改变,所以骨显像对探测骨骼病理改变的灵敏度非常高,在诊断各种骨骼疾病上较X线检查更敏感、更早。骨显像的另一突出特点是一次骨显像检查可以显示全身骨骼的病理改变,能有效的防止漏诊和误诊。骨显像广泛应用于各种骨骼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特别是早期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比X线检查普3~6个月,甚至早18个月,而且能显示全身骨骼受累情况。在诊断原发性骨肿瘤方面,不仅能判断肿瘤良恶性,更能判断骨骼受累的部位、范围以及全身骨骼情况。在诊断急性骨髓炎、股骨头坏死、隐匿性骨折代谢性骨病等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第十四章  造血与淋巴系统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骨髓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影像分析、临床应用。

2.掌握淋巴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影像分析、临床应用。

3.掌握淋巴显像的方法。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骨髓显像的原理,影像分析及在多发性骨髓瘤、再障、白血病中的应用。

2.重点讲解淋巴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影像分析及临床应用。

3.重点讲解淋巴显像的方法。

 

【学习摘要】

骨髓显像:是骨髓疾病的常用辅助检查方法,也是目前唯一能提供全身功能性骨髓分布的检查方法。能显示身体各部分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是研究骨髓功能、诊治造血系统疾病重要的手段。根据所使用显像剂的不同,其原理各有不同,胶体类显像剂原理是利用骨髓间质中的单核巨噬细胞能吞噬和清除胶体显像剂而使骨髓显影,从而间接观察红骨髓的分布情况和功能状态;放射性铁作显像剂原理是利用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放射性铁离子可渗入红细胞而使骨髓显影,从而直接反映红细胞生成细胞的功能和分布。广泛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再障、白血病等。

淋巴显像:是一种了解淋巴系统走向、淋巴结形态和摄取淋巴显像剂功能的核医学检查方法。其原理是在皮下、组织间歇、或粘膜下注射一定大小且不能直接渗入毛细血管但可迅速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淋巴显像剂,显像剂在淋巴管内向心性引流至淋巴结,一部分被淋巴结窦内皮细胞摄取滞留,部分进入下站淋巴结,经接连输送最后进入血循环,经显像即可获得淋巴结和淋巴循环的动态影像。在恶性肿瘤淋巴系统转移、恶性淋巴瘤、良性淋巴疾病、肿瘤前哨淋巴结探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第十五章 泌尿生殖系统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肾动态显像的原理、适应证、正常影像、临床评价。

2.掌握肾小球滤过率和有效肾血浆流量的临床评价。

3.掌握肾动态显像、肾动态显像介入试验的方法。

4. 掌握肾静态显像、膀胱反流的原理、适应证、正常影像、临床评价。

5.了解肾图的原理、正常分析指标、异常类型及临床意义。

6.了解阴囊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临床评价。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肾动态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及图像分析以及临床应用。

2.重点讲解肾小球滤过率和有效肾血浆流量的测定方法。

3.重点讲解肾动态显像、肾动态显像介入试验的方法。

4.一般介绍肾图的原理、正常肾图分析、异常类型及临床意义。

5.重点讲解肾功能检查介入试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分析。

6.一般介绍膀胱反流的原理及方法。

7.一般介绍阴囊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学习摘要】

核医学在泌尿生殖系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泌尿系统,在泌尿系统中检查方法主要是肾动态显像+GFR(或ERPF)的测定,其原理是经肘静脉“弹丸”式注射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且不被再吸收的显像剂,用SPECT连续采集包括双肾和膀胱区域的影像,可依序观察到显像剂灌注腹主动脉、肾动脉、集聚在肾实质、随后由肾实质逐渐流向肾盏、肾盂,经输尿管到达膀胱的全过程。肾动态显像包括血流灌注显像和肾功能动态显像。可提供双肾血流、大小、形态、位置、功能及尿路通畅等信息。如应用ROI技术,还可获得双肾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肾图)、GFR、ERPF。该法是检测泌尿系统疾患简便、无创、准确、灵敏的常规方法。主要用于肾实质功能评价(包括GFR、ERPF测定)、移植肾的检测、上尿路通畅状况的判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肾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等。

 

第十六章 肿瘤与炎症显像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肿瘤18F-FDG PET代谢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及其变异、适应证、临床应用。

2.掌握肿瘤18F-FDG PET代谢显像的方法。

3.掌握99mTc-MIBI和201Tl肿瘤显像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

4.了解肿瘤核素显像种类。

5.了解放射免疫显像、放射受体显像的原理。

6.了解核素炎症显像。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肿瘤18F-FDG PET代谢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及其变异、适应证、临床应用。

2.重点讲解肿瘤18F-FDG PET代谢显像的方法。

3.重点讲解99mTc-MIBI和201Tl肿瘤显像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

4.一般介绍肿瘤核素显像种类。

5.一般介绍放射免疫显像、放射受体显像的原理。

【学习摘要】

核素肿瘤显像是有别于其他影像方法(X线、超声、CT、MRI)的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检查方法,其不仅能提供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资料,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肿瘤组织本身及局部组织器官的功能变化资料,反映了血流量和代谢变化。这些信息对肿瘤的早期定位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疗效判断和随访观察都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特别是肿瘤治疗后局部残留肿块是水肿、纤维化、肉芽肿、坏死组织、肿瘤残留或复发等方面,其他影像诊断大多难于解决,而核素肿瘤显像则可获得可靠的结果。所以核素肿瘤显像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好、无创的特点。肿瘤核素显像种类多,显像原理各不相同,目前在肿瘤中使用最多的是18F-FDG PET葡萄糖代谢显像。18F-FDG PET葡萄糖代谢显像的原理是基于恶性肿瘤细胞的分裂增值比正常细胞快,主要能量物质葡萄糖的消耗相应增加,通过18F-FDG PET显像,能定性和定量的清晰显示和定位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肿瘤病灶。

 

第十七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及进展

【教学要求】

1.掌握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放射性药物浓聚的生物学基础。

2.熟悉常用的治疗用放射性核素、影响治疗效应的主要因素与核素的选择。

3.了解放射性核素治疗的进展。

【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放射性药物浓聚的生物学基础。

2.一般讲解常用的治疗用放射性核素、影响治疗效应的主要因素与核素的选择。

3.一般介绍放射性核素治疗的进展。

【学习摘要】

治疗核医学是核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载体或介入措施将放射性核素靶向运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或病变组织与细胞能主动摄取放射性药物,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利用辐射引起的生物效应,达到抑制或杀伤病变细胞的作用。辐射剂量主要集中于病灶内,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而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尽可能减小。其放射性药物浓聚的生物学基础是:利用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主动摄取和利用病变细胞或组织的某些病理特性摄取。常用的治疗用放射性核素有三类分别为第一类是α粒子发射体如211At(砹)和212Bi(铋)、第二类核素是可能用于治疗的发射β射线的核素如131I、32P、89Sr、90Y等、第三类核素通过电子俘获或内转换发射俄歇电子或内转换电子如125I。治疗核医学其最新进展包括肿瘤的放射免疫治疗、受体介导放射性核素治疗、基因介导的核素治疗几个方面。

第十八章  甲状腺及肾上腺疾病的治疗

【目的和要求】

1.掌握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

2.掌握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掌握131I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瘤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

4.熟悉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方法、治疗反应与处理、疗效评价。

5.熟悉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疗效评价。

6.熟悉131I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瘤的治疗方法、疗效评价。

7.熟悉131I-MIBG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

8.了解131I-MIBG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方法、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前准备、治疗注意事项。

2.一般介绍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残留灶和转移灶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事项。

3.一般介绍131I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4.一般介绍131I-MIBG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原理。

【学习摘要】

治疗核医学是核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正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具有主导地位,如应用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明显优于手术、内科及其它方法治疗。自1942年Hertz报道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甲亢以来,131I已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的残留灶和转移灶、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非毒性甲状腺肿等多种甲状腺瘤的治疗。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验和总结,不断完善发展,为临床上多种甲状腺疾病提供了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核素治疗具有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安全无创治疗、无严重副作用、见效快、疗程短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和病人的欢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放射性药物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出现,放射性核素治疗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并已广泛应用于许多临床学科,成为临床较为正规的治疗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十九章  骨转移癌的治疗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骨转移癌治疗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症。

2.熟悉89SrCl2153Sm-EDTMP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比较。

3.了解骨转移癌治疗的治疗方法、疗效评价。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骨转移癌治疗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症。

2.一般介绍89SrCl2153Sm-EDTMP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比较。

【学习摘要】

恶性骨转移瘤是由原发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骼所致,转移的部位以扁骨为多。发生骨转移,一是引起病理性骨折、行走困难和神经压迫症状;二是产生骨痛。抑制骨转移瘤的生长,控制骨痛,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常用药物有89SrCl2153Sm-EDTMP等,利用其与骨组织有较高亲和力,通过其发射的β-射线,进行内照射,达到抑制和破坏肿瘤的目的,同时缓解疼痛。153Sm发射β-γ两种射线,T1/2短,89Sr发射纯β-射线,T1/2长,治疗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副作用小。

第二十章   32P治疗血液病

 

【目的和要求】

1.掌握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原理、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2.熟悉32P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理、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3.了解32P治疗慢性白血病的原理、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理及方法、适应证、疗效评价。

2.一般介绍32P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理、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3.一般介绍32P治疗慢性白血病的原理、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学习摘要】

1936年,Lawrence首次应用32P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从而开创了临床应用32P治疗血液病的先河。后来应用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也相继见诸报道。国内从1959年开始应用32P治疗血液病(主要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增生性血液疾病),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2P在衰变过程中发射纯?射线。32P的物理半衰期为14.3天,在正常人体内的有效半衰期为9~11天。进入体内的32P主要沉积在生长迅速的组织内(如造血组织、淋巴结、脾脏等,特别是骨髓和骨),并参与DNA与RNA的合成,进入组织的32P量取决于骨髓的结合率、尿排量、以及细胞代谢对核苷酸的需求量。32P在细胞内的聚集程度与细胞分裂的速度成正比,血液系统恶性细胞分裂增殖迅速,32P进入到这类增生的细胞核内参与细胞DNA合成的量也随之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白血病均属血细胞增生性疾病。这些过度增生的细胞增加了对磷的摄取量。若给病人引入32P,则可被迅速生长的组织大量摄取,通常多出正常组织的3~4倍。由于32P产生的?射线所致的辐射生物效应能使过度增生组织中细胞的DNA和RNA发生破坏,另外,32P衰变后形成的32S也可以导致核酸结构的改变,从而抑制了血细胞的异常增生,达到治疗的目的。

 

第二十一章  放射性核素介入治疗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腔内介入治疗癌性胸、腹水的原理、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

2.掌握:放射性种子组织间质植入治疗的原理、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

3.熟悉:动脉介入治疗肝癌的原理、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

4.了解: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预防与治疗的原理、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腔内介入治疗癌性胸、腹水原理、治疗方法、疗效评价。

2.重点讲解:放射性种子组织间质植入治疗原理、治疗方法、疗效评价。

3.一般介绍:动脉介入治疗肝癌的原理、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

4.一般介绍: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预防与治疗的原理、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

 

【学习摘要】

放射性核素介入治疗是介入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穿刺、插管、植入等手段,经血管、体腔、囊腔、组织间质或淋巴收集区,以适当的载体(carrier)将放射性核素引入靶病变部位,对病变组织、细胞进行近距离照射治疗的一系列方法。根据介入途径的不同,可将各种各样的方法归纳为腔内介入治疗、组织间质介入治疗和动脉介入治疗等三类。介入治疗显著提高了放射性核素治疗效果,避免或减少了射线对全身及局部正常组织的照射,从而也就有效地减少了治疗并发症或副作用的发生,同时也大幅度地拓宽了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应用范围。近几年来一些新疗法在大量临床试验的基础上,正逐渐为临床所用,并在实践中证实这些治疗方法的独特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临床治疗学的内容。

第二十二章  其它治疗

 

【目的和要求】

1掌握:β射线敷贴治疗的原理、方法、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2.掌握:90Sr-90Y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原理、方法及疗效评价

3.熟悉:99Tc-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的原理、方法及疗效评价

4.了解: 131I治疗脊髓空洞症的原理、方法及疗效评价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β射线敷贴治疗原理、方法、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2.重点讲解:90Sr-90Y治疗前列腺增生原理、方法、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3.一般介绍:99Tc-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原理、方法、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4.一般介绍:131I治疗脊髓空洞症原理、方法、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学习摘要】

β射线有较强的电离能力,较弱的穿透能力,在组织内的射程仅几毫米。利用半衰期足够长并且有足够能量的纯β发射体核素作为一种外照射源紧贴于病变部位,某些病变对β粒子照射较敏感(如毛细血管瘤),通过β射线对病变部位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微血管发生萎缩、闭塞等退行性改变,可获得治疗疾病的目的。某些炎症经β射线照射后引起局部血管渗透性改变,白细胞增加和吞噬作用增强而获得治疗效果。增生性病变经照射后,细胞分裂速度减低而得到控制。β射线敷贴器(applicator)就是根据这些基本理论设计的。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多种因素使老年人性腺激素代谢障碍,导致尿道粘膜及粘膜下腺体增生或腺体基质组织(纤维和平滑肌)增生,压迫后尿道,使管径变细,从而增加排尿阻力,出现了以排尿困难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尿急、尿频、尿等待、尿淋漓、尿潴留等排尿困难或尿路刺激等症状,严重者排尿不畅,残余尿越积越多,膀胱内压逐渐升高,尿液向输尿管及肾脏反流,引起肾功能不全。近年来使用经尿道或经直肠90Sr-90Y治疗仪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99Tc-MDP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不仅具有抗炎药的消炎镇痛作用,还具有激素和慢作用抗风湿药的免疫抑制作用,且没有常规抗风湿药物的严重毒副作用。与常规抗风湿药比较,99Tc-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快,有效率高,一个疗程有效率在80%以上,两个疗程,有效率可达90%左右。

 多数脊髓空洞症患者经131I治疗后,症状不同程度的明显改善。秦明秀报道了两例脊髓空洞症患者在131I治疗后均获得实质性的改善。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在曾先后用131I治疗9例脊髓空洞症患者,除一例疗效不明显外,其余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十三章  核医学的放射卫生防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放射防护的目的及基本原则。

2.掌握:射线的两重性:可用性和可防性。

3.掌握:医院放射性同位素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4.熟悉:放射生物效应的机理、影响因素、分类及应用。

5.了解:放射防护的卫生标准。

6.了解:放射防护法规。

 

【主要内容】

1.重点讲解:放射防护措施。技术措施外照射防护措施一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内照射防护及除污染;保证措施;组织措施。

2.一般介绍:放射生物效应。放射生物效应作用的机理、影响放射生物效应的因素、放射生物效应的分类和应用。

3.一般介绍:放射卫生防护标准行为标准和数量标准

 

【学习摘要】

在医学科学实践中,放射诊断技术越来越普及、临床核医学诊疗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放射治疗及介入放射治疗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在这些工作中,若不注意放射防护与安全,对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健康及环境安全将会产生影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这就自然而然的给放射性工作提出了一个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如何既能有利于人类的健康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又能避免和防止放射危害?机体接受照射的剂量应该控制到什么水平才是合理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导致了放射防护及其标准的产生和发展。放射防护在此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基于此,国家还专门颁布了放射性药物和辐射装置的安全使用、管理及放射防护的多项法律法规。

放射性工作是一项十分特殊的工作,凡是从事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在工作实践中自觉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严格遵循相应的行为规范,熟悉和掌握相关的防护知识与技术,增强自我防护、社会公众防护和环境防护意识,以确保放射工作的安全。

 

5

※<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

授课方式

授课内容

学时

核医学绪论、核物理基础

2

核医学仪器

2

放射性药物

2

放射性核素显像

2

体外放射分析、分子核医学

2

神经系统

2

内分泌系统

4

心血管系统

4

消化系统

2

泌尿、生殖系统

2

骨、关节系统

4

呼吸系统

2

肿瘤与炎症

4

放射性核素治疗

6

核医学工作场所分区,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的淋洗、放射性药物标记以及相关质量控制

2

SPECT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和方法

2

甲状腺摄碘功能测定、甲状腺显像

2

心肌灌注显像

2

骨、关节显像

2

肾动态显像以及GFR测定

2

18F-FDG PET-CT肿瘤显像

2

131碘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

2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