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渴
口渴,苔润或厚腻,此湿浊中阻,津不能至,当化湿,
藿香化湿散予之。
口渴,舌淡、足冷、便溏,此阳虚失于温煦,水凝不能生津,真武汤予之。
口渴,倦怠乏力,短气懒言,此
脾气虚而运化无力,津液下陷,难以上升,
补中益气汤予之。
口渴,喜冷饮,且多饮,舌红少苔,此阴虚,津液不足,当养阴。
口渴,欲漱不欲咽,舌下脉络紫黥粗涨,此瘀血内阻,津不能至,当化瘀,
血府逐瘀汤予之。
口渴,是辨证时衡量阴虚症状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对此类症状,必须深研,方能在临证之际减少失误。余初行医时,遇一老妇,患口渴,处以滋阴之药后,口渴更甚,患者称:“渴得冒烟”!见口渴,即滋阴,此皆不明医理,失于辨证之故也!
口渴之证,有多种类型。阴虚口渴是其常,其他类型的口渴是其变。知常达变。在生活中,人们口渴时都需要饮水,但却不会饮用污水;海上航行的人,淡水用尽时,再喝也不敢饮海水。原来,真正能滋润人体的是津液,而非湿浊。津液与湿浊虽为同类,却一正一邪。津液为人体所喜,湿浊为人体所恶。湿浊占据口腔,津液无法到达,所以,有些患者,明明口水多,却还感到口渴,情同此理。
水可润物,冰凝之后,反呈燥象。开春后,阳气回升,冰雪消融,复可滋润万物。人体亦然,阳虚阴凝,水不生津,亦能口渴。
津血同源,血液中本含大量水份,瘀血内阻,津亦停滞,当至不至,亦能口渴。
----------------------------------------------------------------------------------------------------
二、口苦
口苦,
胁痛,此肝失条达,胆气不舒,
柴胡汤类方予之。
口苦,舌红脉数,心烦易怒,此火气上逆,当清之。
口苦,舌红少苔,渴喜冷饮,此阴虚,虚火上炎,当滋阴降火。
口苦,口腔粘腻,苔黄腻,此湿热内蕴,治当清热化湿。
口苦,口水多,舌淡苔白,此寒湿内滞,浊阴上逆,当芳香化湿或温阳化湿。
口苦之因,一为浊气、二为胆气。体内浊气不化,上薰于口腔,必生异味,或酸、或甜、或苦、或咸;浊气者、以寒湿、湿热、痰涎、食积为主。另:胆盛精汁而味苦,
胆热上溢故口苦。苦为火味,其他脏器有火多不见苦味,惟肝胆病则口苦,口苦对肝胆病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
《口苦医案》
1、肝胆气郁而见口苦
陈宝明医案:王某,女,49岁,1988年10月18日诊。两胁疼痛半年余,尤以右胁疼痛明显,且伴纳呆不欲食,口苦咽干,周身乏力,心烦急躁,每在生气之后,诸症加重。一个月前化验肝功能未见异常,B超诊断为“胆囊炎”。服
利胆片等药,其效不显。余望其舌尖红赤,苔薄白,脉弦略数,按其胸胁部疼痛,辨为肝胆气郁之证,治用
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2克,
黄芩10克,
党参6克,炙
甘草6克,
半夏12克,生
姜10克,生
白芍20克!
香附10克。嘱其去滓重煎内服。
二诊:服上药6剂,两胁疼痛明显减少,精神亦较好,且食纳亦增,但仍心烦眠差,于上方去香附,加
栀子10克、
丹皮10克。
三诊:服药3剂,胁痛消,心烦除,且能入睡。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弦。又仿上方略行增减,连服10余剂,其病告愈。其后复查B超,胆囊炎症已消失。
2、
肝胆湿热而见口苦
陈宝明医案:海×,男,17岁。患急性
黄疸性肝炎二月余。近日化验肝功:GPF260单位;TTTl2单位;TFT卅;L147单位;}tBsAg(一),住某医院用西药保肝利胆治疗不显,故邀余为之诊治。右胁胀痛,颜面及全身黄如桔色,每于下午发烧,体温38.3‘C左右,纳呆不食,恶心欲呕,口干口苦,小便赤如茶色,大便日一行,胃脘及两胁有压痛,但按之不硬;舌红苔黄厚,脉弦滑而数。辨为肝胆温热之证,治以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
生姜10克,党参6克,
炙草6克,
茵陈50克,栀子10克,
黄柏10克,
滑石20克(包煎),3剂水煎后去滓重煎内服。
二诊:服上药后,小便增多,身黄明显消退,纳增呕止,且下午已不发烧,,舌红但厚苔已退,脉弦滑。右胁部仍感疼痛。上方加生白芍12克、
丹参20克。上药连服20余剂,肝区疼痛止,全身黄色已退,舌已不红,苔薄白,脉略滑,复查肝功.GPT<40单位;TTT5单位;TFT(一);黄瘅指数5单位。唯纳食不馨,又以
竹叶石膏汤调理数剂而痊愈。
3、肝胆湿热而见口苦
冯某,男,24岁,1987年10月13日初诊。婚后半年,性生活正常,近一周性欲增强,阴茎常自行勃起,坚硬,昼夜如此,时有精液流出。伴有心烦、口苦,头胀痛,小便黄,大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脉证合参,证属肝胆湿热内盛,相火妄动所致。治则:清利肝胆湿热,佐以泻相火。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
龟板治之。龙
胆草15 g,
山栀子12 g,黄芩10 g,柴胡6 g,
木通10 g,
泽泻12 g,
生地15 g,
当归、
车前子、黄柏各10 g,龟板15 g(先煎)。5剂药后,阴茎有时发软,继服上方5剂后,阴茎不再强硬,口苦、心烦等症除,性生活正常。近期随访未见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88-9-35》
4、脾肾阳气虚而见口苦
张某,女性,45岁。患者近一个月来,每到夜间2--3点即醒,醒后自觉口苦异常,必须嗽口进食才能缓解,再继续入睡,则多梦易醒,至翌晨起,口
苦消失。伴腰酸乏力,饮食尚可,二便自调,口不渴,无秽气,面色少华,舌淡质嫩,边有齿痕,脉细两尺弱,此非火热,乃心脾不足,肾气亦虚。张景岳谓:“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治宜补心脾,益肾气。适值夏季,患者不愿服汤剂,即与
人参归脾丸,
金匮肾气丸,每天三次,每次各服一丸,连服一周,竞获痊愈。改为每天早晚各服一丸,继服十日,巩固疗效。《河北中医1983-1-33》
5、寒湿内阻而见口苦
仁某,女性,62岁。口苦将一月,口中粘腻,不思饮食6~7日,面色苍白,头昏
耳鸣,腰膝酸软,肢凉不温,
心悸,夜难入寐,大便干约,二日一行,小溲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按之着骨乃得,两尺部尤甚。此年高肾亏,
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脾之运化功能低下,湿从内生,脾不和所致。治宜温肾阳,升脾阳,化湿运中。药用
补骨脂12克、
干姜6克、炒
苍术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2克、
厚朴6克、广藿梗12克、
白蔻仁6克。服药四剂后,诸症悉除。《中医杂志1982-5-68》
6、
心脾两虚而见口苦
李某,男性,63岁。患者四个月前,曾因用脑过度引起头晕肢麻,经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硬化,服西药而愈。昨天工作繁忙,致今日早晨四时许醒来,即觉头晕不能入睡,经用西药未能缓解,伴口苦纳差,肢麻乏力,口无秽气,二便自调,身胖面白,肌肉松弛,舌质嫩色淡,边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此年高气血不足,心脾两亏,兼络脉瘀阻。《内经》曰:“上虚则弦”。治宜补益心脾,兼通血络。用
归脾汤加味,
黄芪10克、党参lO克、
白术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
枣仁lO克、
龙眼肉lO克、
木香3克、丹参lO克、
川芎lO克、甘草5克。服药二剂,
眩晕即止,口苦等症亦消除,唯觉肢麻,继用原方调理半月而愈。《河北中医1983-1-33》
7、火气上逆而见口苦
李×,女,26岁。患者从19岁开始,每次来经期惊恐万状,躁动不安,甚则言语失控,举止失常,经尽后,复如常人,全家人为之痛苦,且四处求医,尚无效果。于1 989年8月下旬,来我院诊治。患者自述平素心烦
失眠,面部阵阵
发热,且伴口苦干,大便干燥。每次来经前,心中烦乱不可忍耐。余望其面红如醉酒之色,呼吸气粗声高,舌尖有瘀斑瘀点,苔厚白,脉弦大,乃血热之证。处方:
川军6克、
黄连10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水煎服。
患者服上药6剂,大便已通,口干、口苦好转,其余脉症如前,于上方加煅龙牡各20克。又服6剂,正值来经,诸症见轻,仅感轻微烦躁、上方共服30余剂,行经惊恐等症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陈宝明医案)
--------------------------------------------------------------------------------------------------------------------
《口渴医案》
1、口渴从阳虚论治
丁厚第治某患者,男,57岁。自述从去年春始患口舌干燥,至今已历时将近1年,此间虽经多方治疗,但口渴之症依然如故,需时时以水济之,却又不欲多饮。刻下胃脘胀满,食欲大减,胃内似有宿水晃动,且人困喜卧,气短。察其面色苍白,神意疲倦。诊其脉象沉而无力,望舌淡苔白不润,曾服方药乃
沙参麦冬汤、
生脉饮、六味
地黄汤之类。患者怕冷,且手足长期不温,大便稀溏,小便色清而短,遂辨为阳虚口渴。证属
脾肾阳虚。火衰于下者则蒸发无力,故津液无以上承而致口干舌燥。遂用桂附
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白术9g,干姜9g,
炙甘草4g,
附子6g,
桂枝6g,黄芪9g。服3剂,口自润,渴自止。续用肾气丸方,温肾补阳,治其根本。《来源:中医杂志1989-5-56》
2、口渴从瘀血论治
顾丕荣治某患者,女,58岁。患
肝硬化腹水症,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腹
水消退,逢夜胸膈烦热,口渴喜饮,舌尖红,根苔黄糙,脉细涩,以为热入阳明,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乡,热在阳明气分则
消渴,热则阳舅血分则夜热,遂以
玉女煎清其气血,药后无济于事。
细审病情,脘腹拒按,由来已久,久延入血,拒按为瘀,瘀血属阴,所以深夜内热如焚。方用:当归9g,炒
赤芍9g,
桃仁9g,
红花6g,
五灵脂9g,丹皮12g,炙
鳖甲15g,生
蒲黄9g,炒
枳壳6g,炒
延胡9g,酒炒
大黄9g:服药5剂,内热口干并减,仍以此方调理10余剂,渴止。《来源:疑难病诊治探幽P110》
3、口渴从瘀血论治
刘x,男,38岁,干部患者行胃切除术后,常感口中干渴,已历一载。某医以为胃家有热,投清胃药不效。后改用沙参麦冬汤养阴,仍无效。就诊时,询得其口虽干而饮水不多,视其舌紫暗,苔薄白,切脉弦细。此属“血渴”,良由术后胃络瘀阻,津液不得输布所致,用血府逐瘀汤化瘀通络,以布其津。
桃仁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
桔梗30吏川芎6克、
牛膝6克、甘草3克。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三剂获效,六剂病愈。(清江市公费医疗门诊部中医科严冰:《江苏中医杂志》1983年第4期)
[编者按]唐容川《
血证论》云:“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也。”主治者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故获良效。
4、口渴从气虚论治
石冠卿治某患者,年40岁,农民。患者素弱,5年前感觉口干舌燥,虽饮水不解,后口干渐重,日甚一日。去当地医院就治,累迎数医,迭用中西药,病未见起色,奔京都求治,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腮腺导管不通”,众医摇头不治。刻下者口干难耐,需时时噙水以润之,视其唇舌表面干粗燥裂,全无津润之象,虽尚能食,但口中木然,味道不辨。如遇风吹,便口撮难开;拟大剂甘露饮3剂,患者连服10余帖。症状依然。
细思此症,复按其脉,又知病人大便质虽正常,但难排出,两脉沉迟无力。此脾
胃气虚实,无能生津上承于口使然,故投滋阴之品,不切病机也。遂改立健脾益胃,补气生津之法。处方:党参15 白术12 茯苓15 甘草6 陈皮10
菖蒲9
荷叶6
枸杞9
石斛12
乌梅10克,水煎服。3剂知,6剂衰,9剂近愈,续服二剂,沉疴霍然而解。
5、口渴从阴虚论治
李某,女,50岁。1986年元月lO日初诊。胃脘部疼痛已两年余。近一个月来,胃痛加剧,伴有胀闷感,尤在食后明显,食欲渐减,嗳气,胃中灼热,口干舌燥,口渴少饮,大便偏干,小便短少,苔少舌红,脉细而缓。证属胃燥证,拟调气养胃,生津润燥法。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北沙参15g,石斛15g,谷、
麦芽各lOg,怀
山药15g,绿萼梅10g,乌梅庆6g,
木瓜10g,白芍12g,炙甘草5g,
川楝子10 g,麦冬15g。服5剂,胃痛减轻,食欲转佳,胃部灼热大减,舌苔薄白,舌质红见减,余症平平。继服5剂,胃痛已止,胃灼热感消失,余症悉减,上方去川楝子、白芍、炙甘草,加生地lO g,
玉竹10 g,
云苓10 g,连服17剂。随访一年,病未再发。(《江西中医药》1985-5-29l)
6、口渴从阴虚论治
吴某,女,34岁,于1974年9月5日初诊。患者7月底患重
感冒,高热,体温达41.0℃,经治疗高热虽退,但渐觉心烦,口渴欲热饮,每到半夜11点钟腹中饥饿,似有
抽搐感,需食米饭半碗方止。多食又感腹胀,不食或不按时食,则四肢颤抖,在本地医院求治,某医诊为“胃消”,给予清泻胃火剂,治疗未效。诊见诸症如上,形体消瘦,两颧稍红,精神极度疲倦,口干咽燥,脘腹灼热,舌质红,舌少苔,脉细弦。辨证为脾胃气虚,阴液亏损。治拟补益脾气,滋明养胃。方用
养胃汤加减。
【处方】北沙参15g、
麦门冬10g、玉竹l0g、
扁豆10g、石斛12g、
太子参30g、山药30g、
西洋参(另炖)5g。并配山药30g,扁豆、
薏苡仁各20 g与
粳米适量同煮米饭,半夜服。二诊:服药3剂后,半夜仍感饥饿,但无抽搐感,精神佳,口干咽燥减轻。药中病机,守上方去西洋参续服26剂,病告痊愈。
7、消渴治用温阳益气
李某,女性,4岁。家长代诉,近三个月来,每日要喝2~3暖瓶水。甚时喝水更多,一时不给饮水,即哭闹不安,每昼夜小便数十次。食欲尚可,但精神萎靡,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经某医院诊断为“
尿崩症”,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不效,而来我院诊治,内科同意“尿崩症”的诊断。患者皮l伏干燥,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脉象细弱,口干而喜热饮,平时亦喜暖恶寒,舌质淡,舌面有裂纹,无苔。心肺(一),肝脾未扪及,扪其胃脘部,有振水声,余无阳性发现。尿糖多次检查(一),尿比重一直固定在1002~1004。
中医辨证,此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津液不能上承,水津不能四布,水邪下注所致。方用四君子汤加味。党参12克,干姜1.5克、桂枝1.5克、白术9克、
砂仁二1·8克、茯苓6克、甘草3克。服五剂后,口干口渴显著减轻,每天只喝一暖瓶多水,小便次数减少,舌质较前有津,裂纹缩小,脉象亦较前有力。再以上方加味,又服五脉,病愈。舌质变嫩红,裂纹消失,苔薄白,尿比重1017。停药观察,未再复发。给
六君子丸三盒,以巩固疗效。《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3-30》
8、消渴治用温阳化湿
刘某,女性,40岁。咽干口渴,饮多溲多十余年。曾疑为甲亢、
糖尿病等,但依据不足,终未确诊。后求治于中医,以消渴论治。十余年,遍服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多剂,渴饮如故。且近来又有多食,心中烦热,乏力
自汗,胸闷惊惕,卧不安,舌麻木,舌胖有齿痕,苔白腻稍黄,脉细缓略弦。证属湿遏中焦,升降失司,三焦气化不利,津液失于输布。治宜理中焦,温阳化湿,宣上导下,辛开苦降。方用
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5克、桂枝10克、生白术18克,半夏15克、黄连4克、荷叶15克、焦
槟榔12克,
杏仁6克、炙甘草4克。服药三剂,饮少,舌麻减轻,睡卧好转,汗少,再服加泽泻12克。又三剂后,渴饮基本正常,余症大减,时有烦热,苔白腻转薄,舌胖脉沉弦,原方出入以善后。
此例则不然,虽屡用麦冬汤、人参白虎、六味地黄辈,却历十年终不效。究之,见症虽属燥热,而舌象却为湿盛,湿者,粘滞之阴邪,易阻滞气机升降,碍于津液输布,津不上承则口燥渴,液聚下流则尿多。所以,因湿成燥,而为消渴者亦可有之。故而湿阳化湿,通调三焦而取效者,正乃常中有变也。《河北中医1986-3-38》
9、消渴治用温阳祛瘀
王某,男性,47岁。病口渴能饮,消谷易饥,一日数餐,不时而饿,小便频数,头部呈阵发性刺痛,体重减轻。化验血糖3lO毫克%,尿糖(十十十十),脑电图提示早期动脉硬化。曾服降糖灵,D860,并服中药多付,其方药组成多为
熟地、山药、
花粉、寸冬、大芸、黄芪等,效果不佳。1974年11月9日延余诊治。
病人体质虚胖,脸浮少华,口渴欲饮,饮水即止,消谷善饥,小便一日数次,量多,四肢困倦无力,胸闷、气短、头晕。化验血糖256毫克%,尿糖(t卅),胆固醇257毫克%,
甘油三脂170毫克%。脉沉紧稍弦,舌质胖,边带齿印,有散在瘀斑,苔薄少津。证属
脾阳虚弱,血瘀痰滞。治以补脾、化瘀、豁痰。药用党参20克、山药3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制附片20克、穿
山甲6克、
王不留行12克、节菖蒲12克、
山楂30克、
六曲20克、
白芥子lO克、
葛根12克,
丝瓜络10克为引。服三十余剂后,症状减轻。早上可跑步,不觉无力。一日三餐,约食一斤四两。口微渴,但不饮水。化验昂糖(十+)。脉弦转缓,舌胖,瘀点仍存。治以化瘀利湿。症状进一步减轻,脉缓稍弱,舌质尚胖,瘀斑渐消。继续用前方加减,服二十七刹,自感全身有劲,饮食正常,胸闷气短减轻,头已不晕,舌质稍胖,瘀斑消失,脉缓。改用=陈汤加葛根、节菖蒲、穿山甲,王不留行、草解、附子、山楂、茵陈、蔻仁,共服四十余剂,症状全无。化验血糖u5毫克%,甘油三脂105毫克%。嘱其停药,平索注意多食清素,少食肥甘,定期复查。五年后信访,未复发。《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4-27》
10、消渴治用温阳解表
万某,女性,25岁。因早孕行人
流产术。术后翌日出现口干思饮,日饮七水瓶,尿多。术后四天夜间,露天乘凉,即瓣寒发热,收住院治疗。入院四天,突然两腿萎弱不用,经治未见明显好转。口干,多饮多尿,纳呆食少。检查,神清,精神萎靡,面色黧黑,皮肤干糙,全身布满粟粒状红色皮疹,舌苔薄白少津,脉细沉弦。心率84/分,血压1lO/60毫米汞柱,体温3 7.·8℃,白血球7500,中性70%,淋巴30%,出,凝血时间正常。治以温阳化气,佐以疏表和中,用
真武汤加味。药用制附片9克、白术9克、生姜l克、云苓12克、白芍9克、藿香15克、
佩兰15克、山药12克、
海螵蛸12克、玉桔梗6克、甘草3克。西药,输林格氏液1000毫升,5%
葡萄糖1000毫升,维生索c1000毫克。服中药…-帖后,自觉全身舒适,口干明显好转,20小时仅饮一瓶水。唯仍感头晕鼻塞,又处制附片9克、白术9克、白芍9克、云苓12克、
竹茹9克,
桑叶9克、
银花12克、
荆芥6克、山药12克、
连翘12克。服两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口渴大减,小便亦少,纳食增加,精神好转,下肢渐有力。原方加活络之品,又服五荆,诸症消失。《江苏中医杂志1981-1-30》
11、消渴治用芳化利湿
叶某,女性,28岁。病发初觉胸脘烦热,口干喜饮一、未予调理。仍外出劳动,适遇下雨,衣服尽湿,当夜则病情加重。饮不解渴,一昼夜饮水达7500毫升以上,冷热不拘,且尿频量多而清’伴有周身困倦,不恶寒,无汗,但觉烦热难以忍受,需以冷水浸泡手足,方略感舒适,食欲稍减,便溏,H行一次。乃断续延中医诊治,惟疗效不著。曾先后两次检查尿糖,均属阴性。
接诊时,除上述症外,诉病后已比原来体重减轻五公斤以上。查阅前医处方,火抵以清肺生津、润燥立法,用
白虎汤加花粉、沙参之类出入.症见面色淡黄,神倦,舌质略红而胖润,边有齿印,苔白黄腻而厚浊,体温37·醇℃,脉缓而虚大。查空腹血糖100毫克%,其他均未发现明显阳性体证。辨证为上消病,乃湿邪内蕴,郁而化热;湿困脾阳,热乘肺胃,肺之气阴耗伤所致。治以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佐以清热益气。方拟甘鳝消毒丹加减·药用白蔻仁6克、藿香15克、惹仁25克、滑石25克、木通10克,绵茵陈30克、
石菖蒲l0克、连翘15克、黄芩lo克、竹叶15克、
青蒿lo克、石柱参15克炖兑服)。连服三剂后,诸症稍减,脉虚稍敛,惟舌象依旧。乃按原方再进三剂,渴饮、尿频已愈泰半,低热已除,精神食欲增进,大便成形,微有汗出。舌苔之厚浊已化,仍见白腻微黄,舌质仍胖润,边有齿印。原方去青蒿、连翘、木通又进三剂,病已告愈。乃嘱停药,再炖服石柱参一次,以资善后。多次随访,未见复发,身体健康。《新中医1982-11-37》
12、消渴治用温阳化气
王某,男性,7岁。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曾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遂来济南。余诊视,神色脉象,亦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象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因思此症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的。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
五苓散方,药用桂枝6克、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
猪苓6克。服二剂后,症状见轻,又与原方两剂而痊愈。(《
伤寒解惑论》1978年127页)
13、消渴治用温阳固涩
杨某,男性,26岁。夙素体弱,四个月前劳动淋雨后,“感冒”数日。常感头晕乏力,以后逐渐感到食量大增,甚至食不知饱。每餐食粮约一斤以上,每开索食5~6次,仍感饥饿难忍,历经医药两月未效。展视其处方,不外
凉膈散、玉女煎、沙参麦冬汤之类。近来加重,日夜索食八至九次,食后辄饥,食多便亦多,粪便常挟不化之食物,口不渴,小便清,量属常。
刻诊,面色萎黄,畏寒肢冷,形体赢瘦,心悸气短,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进温益固涩汤(自拟方)加味,药用熟附片9克、淡干姜9克、炙黄芪18克、
防风6克,白术6克、
赤石脂30克、
茯神15克、甘草6克、粳米一撮。三剂后,食量及餐数大减,余症亦有改善。守方出入又三剂,未再治疗。两月后遇,日前病已愈。(《陕西中医1984-7-16》
-----------受益了,很有启发,能讲讲口甘的分型和治法吗?谢谢
-----------口甜以脾虚与湿浊二种类型最为常见。以参苓
白术散,平
胃散之类加减治之。
-----------受益非浅。我遇到一病例,如上述“脾肾阳气虚而见口苦”,让我伤脑筋很,以前从热治,一直处理不好。今日茅塞顿开。谢谢!
-----------实用
-----------版主好利害,太值得学习了。非常感谢。
-----------杏林老师医德高尚。将行医经验医术无私奉献与众。菩萨心地。令人敬佩。在当今社会行医的,都应该向杏林老师学习。吉人自有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