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患杂谈:毛德西治心血管病三味方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 索红亮 曾垂义 河南省中医院 毛德西名医工作室

  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临证擅用“三味”方。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特总结介绍其治心血管病“三味”方。
  人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饮)
  生脉散为补益心脏气阴的基本方,具有补气不燥,滋阴不腻的特点,为心脏病补益方之祖。若气虚偏重,还可加入保元汤黄芪肉桂、炙甘草、人参),名为保元生脉饮,已具扶心阳的作用。若加入四逆汤,为抗休克合剂,用于心衰,有回阳救逆、益气养阴之功。
  丹参赤芍川芎(小冠心2号)
  此方取自冠心2号方(丹参、赤芍、川芎、降香红花),为治疗胸痹心痛血瘀证的主方。原方主药为川芎,臣药为丹参、赤芍。毛老以其君臣药为主药,注重活血而不破血,养血而不留瘀,于胸痹心痛之心胸闷痛、舌黯、脉行不利者,最为适宜。据研究,川芎偏于活心脉,赤芍偏于通脑络,故用量各有偏重。
  红景天茶树根、甘松(红茶松散)
  红景天为藏药,有“西藏人参”之称,其药理作用为:抗缺氧、抗疲劳、抗紫外线照射。茶树根抗缺氧作用非常明显,甘松有中枢镇静、抗心律失常、对平滑肌解痉的作用。三味合用,有活血化瘀、改善缺氧、调整心律的作用。毛老在继承古方的基础上,还不时吸取现代科研成果,充实于临床,效果如期。
  瓜蒌半夏薤白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为治疗胸痹心痛之主方。毛老认为此方应用指证为:心胸憋闷,舌苔白腻。其效应为宽胸散结、除湿降逆、通阳活络。心胸憋闷者,加重薤白用量;舌苔厚腻者,加重半夏用量;大便不爽者,加重瓜蒌用量。若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用更好。
  檀香、降香、冰片(二香一片散)
  此三味以芳香透窍为胜,重点是开灵窍,宽胸膈,止心痛。檀香芳香温通,行气止痛;降香长于温通化瘀,活血止痛;冰片偏于开窍醒神,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且在脑蓄积时间长。三味合用,对于血脑血管疾病之神昏、心痛、头痛、胸膈满闷等,其药效快是其特点。
  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二仁欢心汤)
  二仁欢心汤专为失眠、烦躁而设。心阴不足,肝气郁结,心阴失养则失眠,肝气不展则烦躁。方取“二仁”养心阴,合欢皮舒肝郁,取效要素是剂量,酸枣仁一般用量在30克以上,甚则60克,只有“酸收”才能安神;若烦躁甚者,可加莲子心5克、焦栀子5克,以除心烦火郁。
  石菖蒲郁金远志(开窍醒神汤)
  石菖蒲、郁金皆为开窍醒神药,唯石菖蒲性温,郁金性凉,前者开心之郁,后者开肝之郁;炙远志在这里是开心窍,祛心窍之痰,如痰阻心窍之神志恍惚、精神错乱、语言蹇涩等,均为炙远志应用范畴。三味合力,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之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者。
  茯苓杏仁、甘草(茯苓杏仁甘草汤)
  此方来自《金匮要略》,主治“胸中气塞,短气”,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肺降气,甘草补中缓急,三味合用,一渗湿,一宣肺,一缓急,对于湿浊痹阻心脉、肺失宣降、浊气上蒙所呈现的胸痹、短气、咳喘、眩晕等,颇为合拍,但要掌握舌象特点,即白滑腻苔为是。
  元胡金铃子九香虫(加味金铃子散)
  金铃子散为金铃子、元胡,出自宋代《太平圣惠方》,原方主治“热厥心痛”。但用于心胃之痛,偏苦偏寒,毛老加入一味咸温之九香虫,具有温肾壮阳、行气止痛之效,可防金铃子散之苦寒性;又据报道,该药可代麝香开窍。故毛老常用此三味治疗心绞痛,以及顽固性胃脘痛,止痛效果快是其特性。
  葶苈子、苏子白芥子(三子宁咳汤)
  三子宁咳汤来源于葶苈大枣泻肺汤和三子养亲汤。葶苈子为泻肺、止咳、平喘之要药,研究认为:该药有强心、利尿、抗感染的功效;
  苏子降气消痰,平喘而润肠;白芥子利气豁痰,善搜皮里膜外之痰;三味配伍,其利气、豁痰、止咳、平喘作用显著,适宜于慢性心衰、慢阻肺及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缓解。
  柴胡麦芽佛手(疏肝理气汤)
  毛老指出,治疗心绞痛,不可忽视疏肝理气。柴胡疏肝,人人皆知;麦芽疏肝,知者较少,张锡纯、张文甫先生曾指出,生麦芽疏肝,炒麦芽健脾;且麦芽又有生发胃气之作用;佛手疏肝和胃,药理研究认为,佛手有增加冠脉流量、保护心肌,预防心律失常作用,故取之。
  麻黄附子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汤)
  毛老常将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痉挛、狭窄,以及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等疾患。具有温通经脉、扶助心阳、改善循环、提高心率的作用。研究认为,此方有“天然心脏起搏器”之称。但在用量方面,要从小剂量起步,逐渐加量,以防辛温过热伤阴,若加适量滋阴药为好。
  高良荜拨川椒(小宽胸汤)
  此方取自治疗冠心病之宽胸丸,而宽胸丸来自古方“哭来笑去散”。
  高良姜荜茇为芳香辛温药,有温阳散寒之效;川椒辛温通络,三味共奏芳香温通、散寒行气、通络止痛功效。凡寒凝络脉所引起的心绞痛,如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青至节,四肢发凉,口唇青紫,遇寒加重的人,服用此药尤为适宜。
  杜仲叶、霜桑叶、怀牛膝(二叶降压汤)
  此三味具有益肾、清肝、降逆等作用。据研究,杜仲叶、霜桑叶降压作用明显;此三味主要用于上实下虚之征。杜仲降压、镇静、镇惊功效突出;而怀牛膝补益肝肾,壮腰强筋。适宜于上有眩晕、耳鸣,下有腰膝酸软、站立不稳等症状。一般用用量要在20~30克左右。
  黄芪、赤芍、防风(黄芪赤风汤)
  黄芪赤风汤原于王清任《医林改错》,原方主治“瘫腿”和病虚之诸疮者。毛老用其义,即益气、活瘀、除风,凡心脑血管疾病见有肢体麻木、酸困、行动不利者,此方外可通经活络,内可通脉开窍,且药性平和,不寒不燥,在用量上依证有所侧重,疗效就会提高。
  西洋参三七参、苦参(三参调律散)
  此三味毛老常作散剂或汤剂服用。西洋参益气养阴,三七参活血通络,苦参乃调整心律之要药。三味协力,主要用于心脏病心律失常者,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室性早搏等,但在应用时,应注意用量和加减,苦参不宜超过10克,以免伤胃;心动过缓者,可加桂枝、附子等;心动过速者,可加丹参、赤白芍等。
  地龙、白僵蚕、三七(通络开窍散)
  地龙具有良好的溶栓及抗凝作用;白僵蚕具有抗惊厥的作用,祛风、解痉、止痛,为其主要功效;三七为活瘀开窍要药,具有抗心肌缺血、减低血压、降低心率等作用,三味配伍,主要用于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者,如见头痛、头晕、思维迟钝、反应迟缓、肢体不利等,具有显著的通络开窍作用。
  豨莶草、桑枝、桂枝(双枝除痹汤)
  此三味具有疏通经络、祛风除痹等作用。用于高血压病所引起的肢体麻木、沉重、活动不利等。主药为豨莶草,此药从宋代开始用于中风后遗症,药性偏寒,生用还有清热解毒作用。若用于风湿痹症,以黄酒蒸制,药性就变得有点温性了;其他二味为通络引经药。
  天麻、双钩藤、石决明(小天麻钩藤饮)
  此三味是天麻钩藤饮的君臣药物,主要作用为平肝熄风、祛风通络,是治疗肝风上扰、络脉不通之首选药。天麻以平肝熄风为胜,钩藤则以熄风止痉见长,石决明是以平肝潜阳为其功效。三味以除肝阳上亢之头痛、肢体麻木、目赤肿痛为特长。但在应用时,钩藤、石决明非量大难以取效。
  茺蔚子、怀牛膝、川牛膝(却瘀导滞散)
  此三味主要用于高血压病。所谓“却瘀导滞”,是毛老对茺蔚子等药用机理的概括。即将瘀滞于上部(尤以头部为主)的瘀血导引于下,使之循环无端,由此改善身体上下阴阳不平衡的状态,起到上病下治、清头明目、通窍活络的作用。

相关文章
 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把权力当情感交换的信
 滋血通经汤(《辨证录》卷二。)
 甘桂汤(《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庄氏家传》
 乌银丸(《御药院方》卷六)
 香附六十八
 中医药申遗年内出结果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