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张氏医通教程:痿痹门
来源:痿痹门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行痹者。病处行而不定。走注历www.med126.com/rencai/节疼痛之类。当散风为主。御寒利气。仍不可废。更须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痛痹者。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故痛有定处,俗名痛风是也。治当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更须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着痹者。肢体重着不移。疼痛麻木是也。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治当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更须参以理脾补气之剂。盖土强自能胜湿,而气旺自无顽麻也。骨痹者,即寒痹痛痹也,其证痛苦攻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筋痹者,即风痹行痹也,其证游行不定。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或赤或肿。脉痹者,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
留而不行,其证肌肉热极。皮肤如鼠走。唇口反裂。皮肤色变。肌痹者,即着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以上诸证。又以所遇之时而命名。
非行痹痛痹着痹外。又有皮脉筋肌骨之痹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肺痹则肺气不清。胃热上逆,故烦喘而呕。心痹则脉道不通。心火内衰。湿气凌心,故恐。
肝痹则血液阻滞。水饮客之,故上为引急,如有所怀也。肾痹则胃之关门不利,故善胀。浊阴湿邪伤其阳气。所以脚挛不能伸。身偻不能直也。脾痹则阳气不运,故四肢懈惰。上焦痞塞也。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肠者。兼大小肠而言。肠间病痹,则下焦之气不化,故虽数饮,而小便不得出,则本末受病。
故与中气喘争。盖其清浊不分,故时发飧泄也。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胞者膀胱之脬也。膀胱气闭,则水道不行,故按之内痛。若以热汤沃之。小便得外热之助。
方得稍通,而犹滞涩不利,则治宜温助气化。可知膀胱之脉。从巅入络脑,故上为清涕。以太阳经气不固而精气上脱。又须温补无疑。盖缘精泄之后。寒气乘虚入于膀胱之内,而致小便淋沥不通。茎中痛引谷道。甚则脐腹胀痛此。属津液枯竭之故。
误与利水药,必致喘逆胀急而死。老人阴虚泉竭。多有此证。曾见膀胱胀破。淋沥无度。时虽暂宽。不久即毙。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寒从中生者。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能冻栗。是人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
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素肾气胜。言禀气本充也,以水为事。言嗜欲无节。伤其真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故肾脂枯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寒甚至骨也。
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
阳受风气,故在阳者命曰风。阴受湿气,故入阴则命曰痹。
风痹yin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yin泺。烦心。头痛。时呕时 。(闷同。)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肤不仁。剌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以醇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内。纳同。谓温其经。使热气内入。血脉流通也。布衣血气涩浊,故当以火淬之,即近世针挑艾熨之类。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金匮云: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今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者。寒湿之邪。痹着于血分也。辛苦劳 之人。皮腠致密。筋骨坚强。虽有风寒湿邪。
莫之能客。惟尊荣奉养之人。肌肉丰满。筋骨柔脆。素常不胜疲劳。行卧动摇,或遇微风,则能痹着为患。不必风寒湿之气杂至而为病也。上条言脉自微涩,而关寸小紧。为湿痹血分。所以阳气不能外行,故宜针引阳气以和阴血。下条言阴阳俱微,而尺中小紧。为营卫俱虚。所以身体不仁,故宜药通营卫。行散其痹,则紧去人安而愈矣!夫血痹者,即内经所谓在脉则血凝不流。仲景直发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脉自微涩。然或寸或关或尺,其脉见小急之处,即风入之处也,故其针药所施,皆引风外出之法也。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此证乃湿邪中肾之外廓。与肾脏无预也。虽腰中冷如坐水中。实非肾脏之真气冷也。今邪着下焦。饮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与肠胃之府无预。况肾脏乎,此不过身劳汗出。衣里冷湿。
久久得之。但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甘温淡渗行湿足矣!又何取暖肾壮阳哉。
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此即总治三焦痹之法。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
肢节疼痛。身体 羸。筋骨痹也。由是观之。当是风寒湿痹其营卫筋骨三焦之病。然湿多则肿。
寒多则痛。风多则动。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如桂枝汤之和其营卫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附子以行药势。开痹之大剂也。
戴人云。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其脉沉涩。奈何治此者。不问经络。
不分脏腑。不分表里。便作寒湿香港脚。乌之附之。乳之没之。种种燥热攻之。中脘灸之。脐下烧之。三里火之。蒸之熨之。汤之炕之。以致便溺涩滞。前后俱闭。虚躁转甚。肌肤日削。饮食不下。虽遇扁华,亦难措手。若此者何哉。胸膈间有寒痰故也。痹病本不死。死于医之误也。
景岳全书云。观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寿夭刚柔论又曰:在阳者命曰风。
在阴者命曰痹。何也?盖三气之合。乃专言痹证之所因也。曰在阳为风。在阴为痹。又分言表里之有殊也,如风之与痹。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证之见,而见发热头疼等证,或得汗即解者。
是皆有形之谓,此以阳邪在阳分。是即伤寒中风之属也,故病在阳者命曰风。若既受寒邪,而初无发热头疼。又无变证,或有汗,或无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绵久不能愈,而外无表证之见者。是皆无形之谓,此以阴邪直走阴分,即诸痹之属也,故病在阴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证,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阴阳俱病之证,故阴阳俱病者命曰风痹,此所以风病在阳而痹病在阴也。然则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
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行痹者。走注无定。风之用也。经言病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越婢加术附汤。轻则羌、防、归、艽、葛、桂、赤茯、甘草、威灵仙苍术黄柏。若病久大虚。非大补气血不可,如日从事乎散风清火,则脾肺必败。终致不起。痛痹者。痛有定处。
乃湿气伤肾。肾不生肝。肝风挟湿。流走四肢。肩 疼痛。拘急浮肿。金匮乌头东加羌活官桂
服后啜热稀粥助其作汗乃解。身体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千金附子汤。着痹者。痹着不仁。
经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灵枢云:卫气不行,则为麻木。

东垣治麻痹,必补卫气而行之。浑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头,或手臂或脚腿。
麻木不仁。并宜神效黄耆汤。皮肤间麻木,此肺气不行也。本方去蔓荆倍黄耆加防风,如肌肉麻。
营气不行也。去蔓荆加桂枝、羌防。手足麻痹。臂痛不能举。多眠昏冒者。支饮也。气口脉滑。指迷茯苓丸。脉浮者。二陈汤加桂枝、枳、桔。若手麻乃是气虚。十指麻乃是湿痰死血。
手指麻木是气不行。有顽痰死血也。导痰东加乌药、苍术。风吹手足酸疼而肿。是寒湿。桂枝附子汤。因于风者。百节走痛。乌药顺气散加羌活、南星、苍术。因于湿者。天阴即发。身体沉重酸疼。除湿蠲痛汤。在上痛者。加桂枝、桔梗。在下痛者。加防己木通。多汗。加黄耆、防风。
自汗身重。防己黄耆汤。寒湿不可屈伸者。乌头汤、活络丹选用。并外用摩风膏。因火者。五苓散加酒芩、黄柏、竹沥、姜汁。因湿热者。肢节疼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下注足胫痛肿。当归拈痛汤。热毒流入肢节疼痛。患处必热。千金犀角散。血瘀者。芎、归、仁、红花、威灵仙。
煎成入麝少许。血痹者。邪入于阴也。经云:人卧则血归于肝。汗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是也。黄耆桂枝五物汤。昼轻夜重。加当归。痹而身寒如从水中出者,属寒湿。附子丸。血气凝滞。手足拘挛疼重。风寒湿三气杂至者。改定三痹汤。周痹者。真气不能周于身,故周身痹痛。
蠲痹汤。行痹上半身甚。用乌药顺气散。下半身甚。用虎骨散。痛痹。用乌头汤。着痹。用除湿蠲痛汤。不应,用补中益气加熟附子、羌活、苍术、黄柏。有痹遍身走痛无定。二陈汤加羌活、风化硝。姜汁糊丸服。痹在骨。安肾丸。痹在筋。羊角散。痹在脉。人参丸。痹在肌肉。神效黄汤。痹在皮。越婢汤加羌活、细辛、白蒺。痹在肠。吴茱萸散。痹在胞。肾沥汤。虚寒。
茯苓丸。虚寒甚者。巴戟丸。热痹。千金犀角散。冷痹。巴戟天汤。寒痹。宜以蜀椒、干姜、桂心各四两。醇酒五斤。絮四两。布五尺。马矢火煨一伏时。将絮布曝干收尽。炙热熨之。着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涩者,不治。
凡治痹证。不明其理。以风门诸通套药施之者。医之过也。夫痹证非不有风。然风入在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不通于阴,故致痹也。古方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能通阳气。白芷能行营卫。然已入在四物、四君子等药之内。非颛发表明矣!至于攻里之法,则从无有用之者。以攻里之药皆属苦寒。用之则阳愈不通,其痹转入诸府而成死证多矣!可无明辨而深戒欤。

〔诊〕脉大而涩为痹。脉急亦为痹。肺脉微为肺痹。心脉微为心痹。右寸沉而迟涩为皮痹。左寸结而不流利为血痹。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涩为肉痹。左关弦紧而浮沉有力为筋痹。


痛风(历节)

灵枢云: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
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
听而不闻,故似鬼神。金匮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
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并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汤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复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二者之病,皆是风寒伤于筋。麻黄开汗孔。
通腠理。散寒邪。解风痹。芍药以理血痹。甘草通经脉以和药。黄耆益卫气。气壮则邪退。乌头善走。入肝逐风寒,故筋脉之急者,必以乌头治之。然以蜜煎。取缓其性。使之留连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润又可益血养筋。兼制乌头燥热之毒。丹溪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外搏热。血得风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疏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有数种。治法稍异。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上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痰饮流注。宜导痰汤。
瘦人股节痛。是血枯。宜四物加羌、防。老人性急作劳。患两腿痛。动则痛甚,或血痢用涩药。
恶血流入经络隧道而变痛风。并宜四物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有瘀积者。加酒热服。并刺委中出血。然非二三十帖不效。壮年人性躁。兼嗜浓味。患痛风挛缩。
此挟痰与气证。导痰东加牛膝、枳壳通草、桃仁。煎入生姜。研潜行散热服,亦须多服乃效。
按湿热痰火死血郁于经络。四肢麻痹,或痛或痒。轻而新者。可以缓治。久而重者,必加乌、附驱逐痰湿壮气行经。大便阻滞,必用大黄。昧者畏其峻攻。多致疑。不知邪毒流满经络。非乌、附岂能散结。燥热结滞肠胃。非硝、黄岂能润燥。要在合宜耳。
历节 景岳全书曰。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之属也。病源云。历节风痛是气血本虚,或因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或因劳倦。调护不谨。以致三气之邪。遍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历节之名。中藏经曰: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此其概也。大都痛痹之证。多有昼轻而夜重者。正阴邪之在阴分也,其有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正阴邪侮阳之证也,或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
有火者宜从清凉。有寒者宜从温热。若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遍身骨节疼痛。肢节如槌。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乃痛风之甚者也,必饮酒当风。汗出入水。遂成斯疾。寒则仓公当归汤、千金大枣汤、防己汤选用。热则千金犀角汤、当归拈痛东加姜汁炒黄柏。掣者为寒。肿者为湿。汗者为风。三气杂至。伤于血脉之中。营卫涩滞不行,故痛。
用虎骨、犀角、沉香、青木香、当归、羌活、桂枝、秦艽、牛膝、骨碎补、桃仁、甘草。水煎入麝少许。历节风毒攻注。骨节疼痛。发作不定。乌药顺气散。不应。五积散。四肢历节疼,其人短气脉沉。为留饮。导痰东加减。身体肿痛。一味木通。用二两煎服。身必发出红丹。汗出至足。
顷时即愈。外治之法。以蕲艾斤许。先以一半焙干。摊痛处。外铺灯心草一层。以指甲在痛傍。
不时攒之。冷则更递焙用。三次少歇。又顷如前再用。自四五度效。不可抚摩。抚摩则七窍闭郁也。又法。好陈醋五大碗。煎沸。入葱白一斤。将葱裹痛处熨之。着即麻木也。

石顽曰:按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近世邪说盛行,而名之曰箭风。风毒肿溃。乃谓之曰箭袋。禁绝一切汤药。恣行艾熨针挑,此虽灵枢刺布衣之法,而药熨之方。世绝不闻。使既病之肌肉。复受无辜之痛楚。奈何懵懂无知。甘受其惑。良可慨夫。


麻木(与痹证参看)

营卫滞而不行则麻木,如坐久倚着。压住一处。麻不能举。理可见矣!麻则属痰属虚。木则全属湿痰死血。一块不知痛痒。若木然是也。脉沉滑。体浓人属痰与湿。二术、二陈。先少佐羌、独、桂枝等风药一二味。
次兼参、耆补气。脉微弱,或弦大无力。病久体羸者,属气虚。补中益气加熟附子一片。夏月对生脉散,或清燥汤。一块不知痛痒。阴寒益甚,或日轻夜重。脉涩而芤或弦。属痰挟死血。宜活血行气。二陈加芎、归、桃仁泥、红花、牛膝、韭汁之类。大便见黑而不作泻者。小剂桃核承气汤微利之。十指麻木。属胃中湿痰死血。二陈加二术、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湿热下流。
两脚麻木,或如火燎者。二妙加牛膝作丸。不应。少加肉桂。东垣治闭眼则浑身麻木。开眼则渐退。久而方止。昼减夜甚。为阳气衰而湿伏阴分也。三痹汤去乌头。加苍术、黄柏。又合眼则麻。
开眼即不麻。近火则头旋眩晕者。风气下陷于血分,不得升越而作也。三痹汤去乌头。加羌活、麻黄。凡妇人素有郁悒者,当舒郁。逍遥散加补气行湿药。
薛立斋治刘孟春有痰。两臂作麻。两目流泪。服祛风化痰药。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挛。薛曰。麻属气虚。因前药而复伤肝。火盛而筋挛耳。况风自火出。当补脾肺滋水则风自退。
痰自清。遂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三月而愈。

石顽治洋客巴慈明妇。产后眩晕心悸。神魂离散。若失脏腑之状。开眼则遍体麻木,如在云雾之中,必紧闭其目。似觉稍可。昼日烦躁。夜则安静。专事女科者。用四物等血药,则呕逆不食。更一医用姜、附等热药,则躁扰不宁,其脉虚大而数。按之则散。举之应指,此心火浮散之象。因艰产受惊。痰饮乘虚袭入心包络中。留伏膈上。有入无出。所以绵延不已。盖目开则诸窍皆开。痰火堵塞心窍。所以神识无主。目闭则诸窍俱闭。痰火潜伏不行,故得稍安。与东垣所言。
合眼则阳气不行之麻木迥殊。况昼甚夜轻。明是上焦阳位之病。与理痰清火之剂。诸证渐宁。然或因惊恚,或因饮食。不时举发,此伏匿膈上之痰。无从搜涤也。乘发时。用独参汤下紫雪开通膈膜。仍与前药。调补半载而康。


痿(痿厥)

素问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
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戴人云。痿之为状。两足痿弱不能行,皆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者,则生痿 。 者。足不能伸而行步 然也。肾乃肺金之子。今肾水衰少。随火上炎。肾水既衰,则骨髓衰竭。由使内太过所致。直断曰。痿病无寒,故痿之作也。
五六七月,皆其时也,故病痿之人,其脉浮软。今之行药者。凡见脚膝痿弱难于行步,或一足不伸。便作寒湿香港脚治之。骤用乌、附、乳、没、威灵仙之类。燔针艾火。汤蒸袋蒸。痿弱转加。
如此而死。岂非夭乎。夫治痿与治痹颇异。风寒湿痹。犹可蒸汤灸燔。时或一效。惟痿用之转甚者。何也?盖痿以肺热叶焦而成。以此传于五脏。岂有寒者欤。若痿作寒治。是杀之也。夫痿病不死。死者皆药之误也。

石顽曰:痿证脏腑病因。虽曰不一。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不清,则肺受热乘而日槁。脾受湿yin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湿之候。举世靡不以肾虚为事。阳明湿热。从无齿及之者,或云。痿病既属湿热。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热而愈者。殊不知湿热沉滞既久。非借辛热之力,不能开通经隧。原非为肾脏虚寒而设。若真阳未衰。概行温补,而不知清热渗湿。宁无反助湿热之患耶。
凡人自觉两足热如火炙。自足踝下上冲膝腿,且痿弱软痛。能行而不能久立。脉濡而数。乃阴虚而挟湿热也。虎潜丸。不应。少加附子。骨痿不能起于床者。金刚丸。经言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
则骨枯而水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此湿热成痿。多发于夏。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
东垣独得其秘,而用清燥之剂。主以清暑益气汤。属湿痰者。手足软弱。脉沉滑。兼腰膝麻木。
或肿。二陈汤加二术、羌活、黄柏、竹沥、姜汁。黑瘦人脉涩弱,或左脉大而无力。行步艰难。
或兼盗汗阴虚等证者。是血虚有火。四物加牛膝、肉桂、黄柏、苍术。阴血衰弱,不能养筋。筋缓不能自收持,故痿弱无力。补血荣筋丸。气虚痿弱无力。四君子加苍术、黄柏、肉桂、黄耆。
肥白人脉沉缓,或滑。恶心。胸膈不利。属气虚有痰。六君子加苍术、黄柏、竹沥、姜汁。兼食积,即气口弦滑。腹胀恶食。是食积妨碍。脾气不得运于四肢。导痰东加楂、曲、木瓜、防己。
挟死血者。脉沉涩或弦,而按之则芤。为恶血流于腰膝,或因产后,或跌扑伤损而得者。不可作虚治。
痿厥 足痿弱不收为痿厥。有二。一属肾与膀胱。经云: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
精时自下。是肾伤精脱也。都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气丸。审系阳虚。用八味丸。又云: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肿。
及为痿厥 。是膀胱在下发病也。五苓散。一属脾湿伤肾。经云:凡治痿厥发逆。肥贵人膏粱之疾也。肾着东加萆 。又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羌浩。肾虚之人。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湿热相合。痿厥之病大作。脉沉濡而数。小水赤涩,或作肿痛。
腰以下痿软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清燥汤。伸不能屈。屈不能伸。腰膝腿脚肿痛。行步艰难。安肾丸。目中流火。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困倦乏力。寝汗憎风。行步不正。两脚欹侧。
卧而多惊。腰膝无力。腰以下消瘦。加味虎潜丸。凡老人痿厥。累用虎潜丸不愈,即于本方加附子立愈。盖附子有反佐之力也。又有脚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精滑不固。脉沉数有力。
此为膏粱浓味所致。火郁于内。逼阳向外,即阳盛拒阴。滋肾丸苦寒下之。肥盛苍黑人。足膝痿,皆属湿热。潜行散、二妙散。误用温补必殆。
子和云:风痹痿厥四证。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为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此所以旷日弥年而不愈者也。夫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其状未尝同也,故其本源又复大异。风者必风热相兼。痹者必风寒湿相合。痿者必火乘金。厥者或寒或热,皆从下起。今治之者。不察其源。见于手足 曳。便谓之风。左传虽谓风yin末疾。不知风暑燥湿火寒六气,皆能为四末之疾也。
祝仲宁治一人。病腰膝痹痛,皆以为寒。率用乌、附、蛇酒药。盛暑犹着绵,如是者三载。
祝诊之。曰,此湿热相搏而成。经所谓诸痿生于肺热也,即令褫其绵。与清燥汤饮之。曰:疾已深。又为热药所误。非百帖不效。服三月余而痊。李士材治兵尊高玄圃。患两足酸软。神气不足。
向服安神壮骨之药不效。改服滋肾牛膝、薏苡、二妙散之属。又不效。纯用血药。脾胃不实。诊之。脉皆冲和。按之亦不甚虚。惟脾部重取之。涩而无力,此土虚下陷,不能制水,则湿气坠于下焦,故膝胫为患耳。进补中益气倍用升、柴。数日即愈。夫脾虚下陷之证。若误用牛膝等下行之剂,则愈陷,此前药之所以无功也。


百合

金匮云: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
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牡蛎散主之。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所谓百脉一宗。言周身之血。尽归于心主也。心主血脉。又主火。若火yin则热蓄不散。流于血脉,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人身气阳而血阴。若气盛则热。气衰则寒。今病在血。不干于气。所以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皆阳火烁阴。无可奈何之状也。
又上热则为口苦。下热则为便赤,亦阳火烁阴之患也。药虽治病。然必藉胃气以行之。若毒血在脾胃。经脉闭塞。药虽入而胃弱不能行,故得药转剧而吐利也。病不在皮肉筋骨,则身形如和。
惟热在血,故脉微数也。脉数血热,则心火上炎。不下交于肾,而膀胱之经亦不得引精于上。上虚则溺时淅然头眩。甚则为头痛。以此微甚。可卜其愈日之远近也,其治法咸用百合为君。以安心补神。能去血中之热。利大小便。导涤瘀积。然必鲜者。始克有济。若汗之而失者。佐知母以调其上焦之津液。下之而失者。佐滑石、代赭以理其下焦之痹结。吐之而失者。佐鸡子黄以补其中焦之荣血。若不经吐下发汗。但佐生地黄汁以凉血。血凉则热毒解而蕴积自行,故大便出如黑漆矣!其一月不解。百脉壅塞。津液不化而成渴者,故用百合洗之,则一身之脉皆得通畅,而津液行。
渴自止。勿食盐豉者。以味咸而凝血也。若洗后渴不瘥。是中无津液,则以栝蒌、牡蛎主之。若变发热。乃脉郁而成热。佐滑石以通利之。百合病皆持两端。不表不里。为其热行血脉之中。非如伤寒可行汗下等法。所以每多误治之失。往往有绵延经岁不已者。愈期不复可拘也。至于误行汗下。变证救治。大略不逾上法。但当随所禀虚实偏胜而调之。切勿误认下元虚弱而用温补之法也。按百合病,即痿证之暴者。伤寒后得此为百合。肺病日久而得者,为痿。

石顽治内翰孟端士尊堂太夫人。因端士职任兰台。久疏定省。兼闻稍有违和。虚火不时上升。
自汗不止。心神恍惚。饮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口苦小便难。溺则洒淅头晕。自去岁迄今。历更诸医。每用一药。辄增一病。用白术则窒塞胀满。用橘皮则喘息怔忡。用远志则烦扰哄热。用木香则腹热咽干。用黄耆则迷闷不食。用枳壳则喘咳气乏。用门冬则小便不禁。用肉桂则颅胀咳逆。
补骨脂则后重燥结。用知、柏则小腹枯瘪。用芩、栀则脐下引急。用香薷则耳鸣目眩。时时欲人扶掖而走。用大黄则脐下筑筑。少腹愈觉收引。遂致畏药如蝎。惟日用人参钱许。入粥饮和服。
聊藉支撑。交春虚火倍剧。火气一升则周身大汗。神气 欲脱。惟倦极少寐,则汗不出而神思稍宁。
觉后少顷。火气复升。汗亦随至。较之盗汗迥殊。直至仲春中浣。邀石顽诊之,其脉微数,而左尺与左寸倍于他部。气口按之。似有似无。诊后。款述从前所患。并用药转剧之由。曾遍询吴下诸名医。无一能识其为何病者。石顽曰:此本平时思虑伤脾。脾阴受困,而厥阳之火。尽归于心。
扰其百脉致病。病名百合,此证惟仲景金匮要略言之甚详。本文原云。诸药不能治。所以每服一药。辄增一病。惟百合地黄汤为之专药。奈病久中气亏乏殆尽。复经药误而成坏病。姑先用生脉散加百合、茯神龙齿以安其神。稍兼萸、连以折其势。数剂稍安,即令勿药。以养胃气。但令日用鲜百合煮汤服之。交秋天气下降。火气渐伏。可保无虞。迨后仲秋。端士请假归省。欣然勿药而康。后因劳心思虑,其火复有升动之意,或令服佐金丸而安。嗣后稍觉火炎,即服前丸。第苦燥之性。苦先入心兼。之辛臊入肝。久服不无反从火化之虞。平治权衡之要。可不预为顾虑乎。


香港脚

千金论云何以得之于脚 问曰:风毒中人。随处皆得作病。何偏着于脚也。答曰:夫人有五脏。心肺二脏经络。所起在手十指。肝肾与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
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头项也。微时不觉。痼滞乃知。经云:次传间传是也。
论得已便令人觉否 凡香港脚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觉。会因他病一度。乃始发动,或奄然大闷。经三两日不起。方乃觉之。诸小庸医,皆不识此疾。漫作余病治之。莫不尽毙,故此病多不令人识也。始起甚微。食饮嬉戏。气力如故。惟卒起脚屈弱不能动。有此为异耳。黄帝云。缓风湿痹是也。
论风毒相貌 夫有脚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有诸处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
又风毒之中人也,或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腹痛下痢,或大小便秘涩不通,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愦,或喜迷妄。语言错乱,或壮热头痛,或身体酷冷疼烦,或觉转筋,或肿不肿,或 腿顽痹,或时缓纵不随,或复百节挛急,或小腹不仁,此皆香港脚状貌也,亦云风毒香港脚之候也,其候难知。当须细意察之。不尔必失其机要。一朝病成。难可以理。妇人亦尔。又有妇人产后。春夏取凉。多中此毒。深宜慎之,其热闷掣 。惊悸心烦。呕吐气上,皆其候也。又但觉脐下冷痞。 然不快。兼小便淋沥。不同生平,即是香港脚之候。顽弱名缓风。疼痛为湿痹。
论得之所由 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靴袜。当风取凉,皆令香港脚。若暑月久坐久立湿地者,则热湿之气蒸入经络。病发必热。四肢酸疼烦闷。若寒月久坐久立湿冷地者,即冷湿之气上入经络。病发则四体酷冷转筋。若当风取凉得之者。病发则皮肉顽痹。诸处 动。渐渐向头。凡常之日。忽然暴热。人皆不能忍得者,当于此时,必得顿取于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复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有勤功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行立于湿地。不时动转。冷风来击入于经络。不觉成病,故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开。腠理疏通。风如急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 胫表里者。若人初觉。
即灸所患处二三十壮即愈。不复发也。黄帝云。当风取凉。醉已入房。能成此疾。
论冷热不同 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热。答曰:足有三阴三阳。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故有表里冷热不同。热者治以冷药。冷者疗以热药。以意消息之。脾受阳毒即热顽。肾受阴湿即寒痹。
论须疗缓急 凡小觉病候有异,即须大怖畏。决意急治之。勿缓。气上入腹,或肿或不肿。
胸胁逆满。气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宽者数日必死。不可不急疗也。但看心下急。气喘不停。
或自汗数出,或乍寒乍热,其脉促短而数。呕吐不止者皆死。
论虚实可服药不可服药 凡香港脚之疾,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以服药致虚而殂,故香港脚之人。
皆不得大补,亦不可大泻。终不得畏虚,故预止汤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治。
论脉候法 凡香港脚虽殊。诊候不异,而三部之脉。要须不违四时者为吉,其逆四时者勿治。
余如脉经所说,此中不复具载,其人本黑瘦者易治。肥大肉浓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不耐风冷。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疾至深。难愈也。
论肿不肿 凡人久患香港脚。不自知别。于后因有他疾发动。治之得瘥。后直患呕吐而复脚弱。
余为诊之。乃告为香港脚。病者曰。某平生不患脚肿。何因名为香港脚。不肯服汤。余医以为石发
孤疑之间。不过一旬而死,故香港脚不得一向以肿为候,亦有肿者。有不肿者,其以小腹顽痹不仁者。脚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者。名香港脚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脚气到心难治。以其肾水克心火故也。
论须慎不慎 凡香港脚之病。极须慎房室。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蔓青。瓠子酒面。酥油乳麋。猪鸡鹅鸭。有方用鲤鱼头,此等并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豉葱韭薤。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者皆不可瘥。又大宜生牛乳栗子
论灸法 凡香港脚初得脚弱。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虽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觉得。便依此须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轻者。虽不即死。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初风市穴灸百壮。重者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次伏穴灸百壮,亦可五十壮。次犊鼻穴灸五十壮至百壮。次膝眼穴灸百壮。次三里穴灸百壮。次上廉穴灸百壮。次下廉穴灸百壮。次绝骨穴灸百壮。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则灸一脚。病两脚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多两脚。又一方云。
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者。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以次灸之。
论服汤药色目 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有异耳。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应瘥。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四两。胡洽云。若恶风者。更加附子一枚。若脉浮大紧转快。宜作竹沥汤。若病患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脉多是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其间可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若病患脉浮大而紧快,此是三品之中最恶脉也,或沉细而快者,此脉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当消息以意逆之。虽其形尚可,而手脚未至弱极。数日之中。气上,即便命终。如此之脉。往往有人得之。无一存者。急服竹沥汤。日服一剂。切要汤势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无汤也,此汤竹汁多服之。若不极热。辄停在胸心。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
必佳也。续命汤治风毒病初得。似时行毒病而脉浮缓。
终不变快,此不治,或数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识人,或发黄,或发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烂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续命汤一剂。须服葛根麻黄汤下之。若此不折。更与续命汤两三剂必瘥。夫香港脚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肿满,或行起涩弱,或上入腹不仁,或时冷热。小便秘涩。喘息气冲喉。气急欲死。食呕不下。气上逆者,皆其候也。若觉此证。先与犀角旋复花汤。宜久服之。以气下小便利为度。
按东垣云:香港脚实由水湿。然有二焉。南方卑湿。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此是外感。北方常食膻乳。又饮酒太过。脾胃有伤,不能运化。水湿下流,此因内而至外者也。香港脚两胫肿。是为壅疾,皆当疏下。然太过则损脾。不及则病不去。南方多见两足粗大。与疾偕老者。初起治宜槟榔汤,或四七汤、香苏散。并加槟榔、橘皮以宣通其气。不使其壅。壅既成者。砭去恶血。然后服药。经云:蓄则肿热。砭石之也。
香港脚之病。初起甚微。饮食如故。人多不觉。惟卒然脚膝屈弱,或肿,或不肿,或顽痹,或缓纵,或挛急,皆是湿邪为患,其肿者为湿香港脚。不肿者为干香港脚。香港脚之发,必身痛发热大。
类伤寒。不可妄用伤寒等药。若卒起脚弱,或少腹不仁,或转筋呕逆,或腹痛下利,或二便秘涩。
或惊悸妄错。但两胫肿赤。便作香港脚治。风胜者。自汗走注。脉浮弦。越婢加术汤。寒胜者。无汗挛急掣痛。脉迟涩。酒浸牛膝丸。湿胜者。肿痛重着。脉迟细。除湿汤。冷痹恶风者。非术、附、麻黄并用,必不能开。越婢加术附汤汗之,或麻黄附子细辛东加桂枝、白术亦妙。脚痹冷痛。
或时哄热。不可屈伸者。千金独活汤。风冷脚痹疼痛。挛弱不可屈伸。千金乌头汤。暑胜者。烦渴身热,或成水泡疮。脉洪。清燥汤。香港脚头疼身热。肢节疼痛,或一脚偏患软弱 曳。状如偏风者。小续命加木瓜。三阳经受热。毒瓦斯流脚踝上。 赤肿痛。
寒热如疟。自汗恶风,或无汗恶寒。败毒散加苍术。三阴受寒。湿着于脚膝上。枯瘦色淡。少腹不仁。腹急疼痛。上气喘急。八味丸加沉香。香港脚上入腹。腹急上冲胸。气欲绝。千金半夏汤。
香港脚冲心。疼痛肿满。大小便秘。沉香导气汤。香港脚遍身肿痛。喘促烦闷者。木通散。因香港脚而服补剂太过小便不通者。姜汁炒黑山栀、木通、赤芍赤茯苓、当归、生甘草梢。不时煎服。脚气初发。一身尽疼,或肢节肿。便溺阻隔,此属湿热。先以羌活导滞汤导之。后以当归拈痛汤除之。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崔氏八味丸。香港脚入腹。喘急腹胀。苏子降气汤。佐以养正丹。下气甚捷。香港脚迫肺。令人喘嗽。小青龙汤加槟榔。香港脚呕逆。恶心畏食。生料平胃散加木香。大便秘。
加煨大黄。香港脚风毒。生疮肿痛。心神烦热。犀角散。香港脚冲心。火气逆上也。金铃子散加茴香、酒黄柏。另以附子末。津调敷涌泉穴。香港脚初发。从足起至膝胫骨肿疼者。千金蓖麻叶裹法。脚气注踝成孔。至下半日疼甚者,此香港脚流成漏也。以人中白火炙。敷疮口良。香港脚冲心。矾石一两。酸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活人书云。凡香港脚服补药,及用汤药渫洗。逼邪入于经络,皆医之大禁也。大抵香港脚肿痛。并属湿热,或兼风兼暑。当详春夏病因六yin治之。至于枯瘦而热者,属阴虚。瘦弱而寒者,属阳虚。当作本证治之。

〔诊〕脉浮弦起于风。濡弱起于湿。洪数起于热。迟涩起于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涩涩不调。毒在血分也。夏暑脚膝冷痛,其脉阳濡阴弱。湿温也。香港脚多从暑湿得之。

石顽治文学褚廷嘉精脱气伤。喘汗蒸热如淋。六脉浮芤。按之乏力。势不得不从事温补。遂猛进黄耆建中。易桂心加人参。数帖而安。因有香港脚痼疾。恒服肾气丸不彻。六七年来。宿患未除。坚恳石顽铲绝病根。乃汇取术附、桂附、 附、参附等法。兼采八风散中菊花鳖甲汤中鳖甲、贝齿、羚羊、犀角。风引汤中独活、防己。竹沥汤中姜汁、竹沥为丸。共襄祛风逐湿之功。服后必蒸蒸汗出。不终剂而数年之疾顿愈。
非深达法存千金妙义。乌能及此。


鹤膝风

鹤膝风者。胫细而膝肿是也。经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治宜祛风顺气。活血壮筋。十全大补加杜仲、牛膝、羌活,或五积散加松节。血少虚寒而痛者。四物加荆芥、牛膝。送活络丹。气血流动。更服八味丸加鹿茸、牛膝调理。正气旺而患自除矣!兼风湿者。换骨丹。下利后膝肿痛。风邪乘虚入三阴经也。大防风汤。服药不能应手者。外用雷火针法。
每日淬之。不必着伤肌肉也。方用蕲艾五钱。丁香五分。麝香三分。合研匀。入纸筒中。痛处衬粗纸三五层。点火淬之。以筋脉活动为度。数日自效。又鹤膝风初起。漫肿不红。屈伸不便者。
乘未溃时。用陈年芥菜子研细。以姜汁、葱涕和白蜜。调涂一伏时。患处起 。 干脱皮自愈。
上二法。若脓成者。不可用也。妇人鹤膝风证。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感所伤,或先肢体筋挛。继而膝渐大。腿渐细,如鹤膝之状。若肿高赤痛者易治。漫肿不赤痛者难治。
二三月溃而脓稠者易治。半载后溃而脓清者难治。误用攻伐。复伤元气。尤为难治也。大要当固元气为主。若食少体倦者。六君子汤。晡热内热。寒热往来者。逍遥散。发热恶寒者。十全大补汤。少寐惊悸者。归脾汤。月经过期者。补中益气汤。月经先期者。加味逍遥散。肾水虚弱者。
六味地黄丸。肾虚风袭者。安肾丸、肾气丸参用。凡溃后当大补脾胃。若脓出反痛,或寒热烦渴等证,皆属气血亏损。一于培补。庶保终吉。

喻嘉言曰: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养血气使肌肉渐荣。后治其膝可也,此与治偏枯之证。大同小异。急溉其未枯者。使气血流行而复荣。倘不知此。但用麻黄、防风等散风之药。鲜有不全枯者,故治鹤膝风而急攻其痹,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不治其风,其义是善。盖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故以六味丸补肾中之水。以鹿茸补肾中之火。以牛膝引至骨节而壮其裹撷之筋,此治本不治标之良法也。

相关文章
 清香散(《古今医鉴》卷十三。)
 吐泻
 栝楼散(《千金翼》卷十九。)
 朱黄散(《医学探骊集》卷三)
 已删除
 仝小林:麻黄重剂应用探讨[zt]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