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医学正传教程:5. 方脉药性总论
来源:5. 方脉药性总论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药性总论

论曰:流变在乎病。主治在乎物。制用在乎人。三者并明。然后可以举七方十剂之法也。 大 十剂 气者 中气 急昏 味有气 精为本。故地产养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生 是 津 所以为全生之术。故五谷五畜五菜五果。苦甘酸咸辛。此为补养之要也。何则。谷入于口。 而聚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喜谷而恶药。药之所入。不若谷气。此又以之先达。故制病之法。必以谷气为先。是以圣人论真邪之气者。谓汗生于谷。不归于药石。辨死生之候者。谓安谷则生。失谷则死。是五脏皆以胃气为本。以此知五味能养形也。虽攻毒邪。亦犹之用兵。 盖出于不得已也。是以圣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故辛 散酸收甘缓苦坚咸 。随五脏之病证。施药性之品味。然后及于奇偶大小缓急之制也。故 偶者四方四制之法。四制者小大缓急也。经谓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 故大小者。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而又曰。奇方云君一臣二。君二臣三。偶方云君二臣四。君二臣六。所以立方者 四制之法。奇偶四制何以明之。假令小承气调胃承气为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抵当汤为奇之大 方也。所为因其攻下而用之者如此。桂枝麻黄为偶之小方。葛根青龙为偶之大方。所为因其 发而用之者如此。经所谓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身之表者为远。身之里者为近。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不以者不用也。故补上制以缓。补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故 味浓者为阴。薄是阴之阳。为味不纯粹者也。故味所浓则泄之。味所薄则通气者也。王注曰:味浓则泄。薄则通气。气浓者为阳。薄者为阳之阴。故附子味大热。为纯阳之药。为 气浓者也。丁香木香味辛温。薄为阳之阴。气不纯粹者也。故气所浓则发热。气所薄则发泄。经曰:薄则发泄。浓则发热。王注曰:阴阳润下。故曰:味薄则发。发者阳气炎上。故气浓则发热。味薄为阴少故涌泄。气薄为阳少故汗出。是以论气味之薄浓。合奇偶之大小。故肾肝在远。数多则其气缓。不能速达于下。必大剂而数少。取其迅急可以走下也。心肺位近。数少则其气急。不能发散于上。必小剂而数多。取其气丛易散可以补上也。王注曰:肺服 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五脏乃生成之常数也。若奇之不效则偶之。是谓重 方也。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各从其病也。王注曰:是以圣人反其佐以 同其气。令声气应合。复令寒热参合。使其终异。而使其润燥而散坚。刚强必折。柔脆自消 矣。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张仲景曰:少阴病下痢而脉微者。与白 通 必行热物冷服。下胃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呕哕皆除。情且不违。而 治大逆。此加人尿猪胆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可去 拒之寒也。经 所谓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服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 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此之谓也。若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 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王注曰:假如病在肾。而心药之气味。止于中道。须急过之。不得 漫以肾药凌之。恐心肺益衰。与上下远近相悖。是以圣人治上不 上下俱无犯。故经所谓诛罚无过。命曰大惑。此之谓也。有中外不 标本。不令失次也。故从所来者为本。其所受者为标。是以内者内 不言其治。外者治之不言其调。经所谓上yin于下。所胜平之。外yin 也。若从内之外。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 调其内。王注曰:皆谓先除其根底。后削其枝条也。是故病发有余 故仲景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痢清谷。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 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故里不足必先救之。清便自调。 桂枝汤以救表。是谓病发本而标之。先治本后治其标。此以寒为本也 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此之谓也。虽本草曰。上药一百二十种 十种为臣应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使应地。若治病者。特谓此三品之说。末也。经所谓 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其大小为制也。故主病者为之君。佐君者为 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王注曰:但能破积愈疼。解急脱死。则为 后毒乃非。有毒为是。无毒为非。必量病轻重大小之治也。帝曰 以明善恶之殊贯也。是以圣人有毒无毒。服自有约。故病有新 合常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王 不尽。后再行之。毒之小大。如约而止。必无太过。是以上古圣 衰其大半而止。故药之性味。本以药治疾。诚能处以中庸。以疾 疑于致治哉。此之谓也。故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 注曰。夫病生其类有四焉。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为积 之类是也。二者。始因气动。而外有所成。谓肿疮疡。痂疥疽 肿痛痒之类是也。三者。不因气动而生病于内。为留饮 食。 喜怒。想慕忧结之类是也。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为瘴气 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扑之类是也。如此四类者。有独治内而可愈。大小承气。陷 胸。抵当汤。三化。神 。藏用之类是也。有兼治内而愈者。大小柴胡。通圣。洗心。凉膈。 黄连解毒之类是也。有独治外而愈者。万应膏。拔毒散。点 外而愈者。拨云散苦参散。千金内托散之类是也。有先治内后治外而愈者。 疹丹毒疮疡 疹麸疮之类。悉因三焦相火。热甚于内。必先疏启其中。清凉苦寒之剂。荡涤脏腑。或以砭 射敷扫涂抹于外者是也。有先治其外后治其内而愈者。伤 之内。先以发散其外。发之不已。量其浅深峻泄之。有齐毒 胎死。坚积。满胀之类是也。复有无毒而调引者。痰滞。气 通经利其气之药之类是也。凡此之类。方法所施。或胜或复 之。散者收之。高者抑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之。留者攻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温。养也)结者散之。燥者濡之。损者温之 补也)逸者行之。劳者动之。惊者平之。(平。常也。常见常闻)上之吐之。下之泄之 之。 炙之。浴之薄之。劫之。燔针劫刺其下。开之发之。适可为治。各安其气。必清 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是以圣人法无定体。体变布施。药不执方 故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 者。热之而寒。二者在。新病复起奈何?治诸寒而热者取之以阴。热而寒者取 求其属也。王注曰:谓治之而病不衰退。反因热寒而 以消阴翳 但益心之 呼。圣人 明也如此。 也。方有七 剂不蠲疾 不可以一二味治之 是也。小方之说有二 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 方者。为糖蜜甘草之类。 故也。有品味群众之缓方者。盖药味众多。各不能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者。盖药性 无毒、则攻自缓也。有气 为补上治上之法也。急方 有急风荡涤之用急方者 药有毒之急方者。如上 直趋于下。而力不衰也 也。有病近而宜用奇方 说有二。有两味相配而 四臣六。数合于阴也。 越婢一汤之类是也。 方相合而用也。反复之 者。谓郁而不散为壅。必宣剂以散之。如痞满不通之 散之。如姜橘之属。攻其里则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涌 同。通者。留而不行为滞。必通剂以行之。如水病痰癖 防己之属。攻其滞则通者行也。甘遂滑石茯苓芫花大戟 必补剂以扶之。如气形羸弱之类是也。本草曰。补可 经所谓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故形不足 疾。药石蠲疾。五谷五畜为能补养也。泻。有余为 本草曰。泻可去闭。即葶苈大黄之属。经所谓浊 所以葶苈大黄。味苦大寒。专能泻热去湿下气。 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故 而能泻胃强也。轻者。实则气壅。欲其扬也。 本草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经所谓 曰。阳实则发散。重者。怯则气浮。欲其镇 镇之。本草曰。重可去怯。即磁石铁粉之 故使其体重之物。则下涎而用之也。涩 必涩剂以收之。本草曰。涩可去脱。 气着。欲其利也。如便难内闭。必滑剂以利之。本草曰。滑可去着。即冬葵榆皮之 养窍。故润利也。燥者。湿气yin胜。肿满脾湿。必燥剂以除之。本草曰。燥可去湿。即桑白 皮赤小豆之属。所谓湿甚于上。以苦吐之。以淡泄之。是 荣卫涸流。必湿剂以润之。本草曰。湿可去枯。即紫石英之属。故痿弱者用之。王注曰:心 热独盛。则火光上炎,肾之脉常不行。令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肾脉亦随火炎烁。而逆上行也。 阴气厥逆。火复内炎。阴上隔阳。下不守位。心气通脉 相提挈。胫筋纵缓而不能任用也。可下数百行而愈。故此七方十剂者。乃太古先师。设绳墨 而取曲直。何叔世方士。出规矩以为方圆。王注曰:人之死者但曰命。不谓方士愚昧而杀之。 是以物各有性。以谓物之性有尽也。制而用之。 使之无穷。夫惟性无穷。用无穷。故施于品剂。以佐使斯人。其功用亦不可一而具也。于是 有因其性而为用者。有因其所胜为制者。有气同则相求者。有气相克则相制者。有气余而补 不足者。有气相感则以意使者。有质同而性异者。 有名异而实同者。故蛇之性窜而引药。蝉之性脱而退翳虻饮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 以治 因 也。麻木谷而治风。豆水谷而治水。所谓气相同则相求者也。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 畜。心可以镇慌惚。所谓因其气相克则相制也。熊肉振羸。肝明视。所谓因其气有余补不 足也。鲤之治水。 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则以意使者也。蜂蜜成于蜂。蜜温而蜂寒。油 本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兹同质而异性也。蘼芜生于芎 。蓬 生于覆盆。兹名异而实同者 也。如此之类。不可胜举。故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类。生于 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生于阴而属于阳。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 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故触类而长之。 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愈人 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医学发明论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治。夫曰反治者。是明四经各经之病源。一经分手足。 四 法 如 不 夫圣人立通因通用之意。谓少阳春也。生化万物之始也。金石草木。羽毛鳞介。乃阴阳 生化 之端 序则以发 证多 可戒 阴经 在内 煎。 法也。 太阳标有阳之名。无阳之实。谓其将变阴也。其脉紧而数 而内有真寒也。故仲景以姜附汤久久热煎。不温服而顿服之。 之久久热煎。重阳之热。泻纯阴之寒。是治其本也。不温服而 治太阳标之假阳也。故为 寒之气。外显热证。然大渴引 所逐。而欲先绝其燥。欲坐井 又况内伤饮食。其物有形。亦 但脾胃有痞气。仲景治痞有五 类。亦以大黄枳实阴寒之药以下泄之。举斯二者。是塞因塞用。又为寒因寒用。可以明知之 矣 虽 正治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直折之也。又经云:为有阳明厥阴。不从乎中也。启玄 子注 殆不 在卯 后 病 两阳合明。故曰阳明。在辰巳之间。是生化之用也。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在戌亥之间。是 殒杀之用也。其厥阴心包。乃包络十二经之总也。经曰:中有阳明生杀之本。足阳明为水谷 之海。又经云:万物生于土而终于土是也。标本俱阳。诸经中皆有之。故不能从标。亦不能 从其本。且手阳明喜热而恶清。足阳明喜清而恶热。足厥阴为生化之源。宜温而恶清。而手 厥阴心包不系五行。是坤元一正之土。虽主长生。阴静阳燥。禀乎少阳。元气乃能生育也。 若独阴不长。以此明之。是标本俱阴也。足厥阴肝亦标本俱阴。肝为五脏之一也。受胆之气 乃能生长。标蒂茅甲于地中。其经乃阴之尽也。阳明纯阳。厥阴纯阴。此二者标本不相及也。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正治之法也。当临病斟酌。若热病以寒治。寒病以热治。故曰从 其中也。今明正治。假令手阳明有余。足阳明不足。当以热治寒。若足阳明有余。手阳明不 足。当以寒治热。故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就正治言之。从中者。以从合宜酌中处用药 也。手足厥阴二经。以此通而算之。是手足周身十二经反正之治法也。 济生拔粹云。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此大略言之。盖外感六经之邪。欲传入里。 三阴 有。未深入胃中。以生姜橘皮治之。或以藿香丁香半夏枳壳之类投之必愈。此天分气分虚无处。一无所受。今乃窒在。仲景谓膈之上属上焦。于表或有形质之物。因而越之则可。若气壅 则不可用破气药也。(辛泻气。越之者吐也。亦无下之理)若阴虚哕气逆上。窒塞呕哕不定 之 病。此地道不通也。正当用生地黄当归红花之类。和血凉血润血。兼用甘药以补其气。微加大黄芒硝以通其闭。大便利。邪气去。则气逆呕哕自不见矣。复有胃中虚热。谷气久 虚。发而为呕哕者。但得五谷之阴以和之。五谷皆属阴。或食或饮。白汤皆止呕哕则呕哕自 止。且如小儿斑后。余热不退。痂不收敛。大便不行。是谓血燥。则当以阴药治血。因而补 之。用清凉饮子。通利大便。而泻其热也。洁古云:凉风至而草木实。夫清凉饮子乃秋风彻 热之剂。伤寒家邪入于里。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燥狂。不大便。是谓胃实。乃可攻之。夫胃气为湿热所伤。以承气汤泻其土实。元气乃得周流。承气之名于此见矣。今衰世人以 苦寒泻火。故备陈之。除热泻火。非甘寒不可。以苦寒泻火。非徒无益。而反害之。故谆谆 及此。至如孙真人言生姜呕家之圣药。谓上焦气壅表实而言之。非以泻气而言之也。若脾胃 虚弱。谷气不行。荣卫下流。清气不上。胸中闭塞。惟益气推扬谷气而已。不宜泻也。若妄 以泻气泻血下之。则转增闭塞疼痛。或变作结胸。复不缓下其膈。由此至危者多矣。针经说。呵欠哕唏。振塞噫嚏。 涕泪出。太息涎下。耳中鸣。自啮舌颊唇。视主病者补之。此十 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凡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宜补而不宜泻。空窍者胃之清气能通 也。胃既虚则谷不上行。是气路不利。经云: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路也。津液不上。胸中气 路不开。亦令人哕。勿作外实。以辛药生姜之类。泻其壅滞。盖肺气已虚。而反泻之。是重 泻其气。必胸中如刀 之痛。与正结胸无异。亦声闻于外。用药之际。可不慎哉。 通。可以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大热之滞也。亦能泻大便。 与大 泻气 约缩 咽嗌 苓泽 肺中 极。 求治 无阴 利小 方寒 久 在 遂处以禀北方之寒水所化。大苦寒气味者。黄柏知母各二两。酒洗之。以肉桂为之引用。所 谓寒因热用者也。同为极细末。煎热水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空腹。令以沸汤下二百丸。少时乘热药之。须臾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痛。溺如暴泉涌出。卧具尽湿。床下成流。顾盼之 间。肿胀消散。故因记之。或曰。防己之性若何?曰:防己大苦寒。能泄血中之湿热。通血 中之滞塞。补阴泻阳。助秋冬泻春夏药也。比之于人。则险而健者也。险健小人幸灾乐祸。 遇风尘之警。则首为乱阶。然而见善亦喜。逢恶亦怒。如善用之。亦可以敌凶暴之人。保险 固之地。此瞑眩之药。圣人有所存而不废耳。大抵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人身心为之烦乱。饮食为之减少。至于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治下疰脚气。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非此药不可。其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复有不可用者数事。若遇饮食劳倦。阴虚生内 热。元气谷气已亏之病。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人引饮。是热 在上焦肺经气分。宜淡渗之。此不可用二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虚渴。补以人参葛 根之甘温。用苦寒之剂则速危。此不可用三也。若下有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然 后可审而用之耳。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夫人参之甘温。能补气之虚。羊肉之甘热。能补血 之虚 也。 人之 乃生长万物也。地欲静。静则万物 用者也。动之有时。春耕是也。若 万化不安。亦如人之劳役形体。则则百脉争张。血脉沸腾。精气竭 曷若救其未病。为拔本塞源之 省语养气。庶几于道。何病之 升。则四脏各得其所。以气论 食。适其寒温。黄 之甘温。 脾胃之中经络之气。肺主诸气 谓也。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 无阳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 黄之属是也。此二味皆大苦寒。葶苈气味俱浓。不减大黄。又性过于 闭也。亦能泻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大黄之苦寒。能走而不守。泻 中壅积有形之物闭塞者也。阳明病。胃家实是也。日晡潮热、大渴躁 便。使通和汗出而愈矣。一则治血病泻大便。一则泻气闭利小便。若 有疼痛。一概用牵牛大黄下之。乖戾甚矣。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 则疼痛去矣。如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谓如头痛。当以细 所凝滞。即痛随利减也。臂痛有六道经络。究其痛在何经络之闭。以 血通利则愈矣。若表上诸疼痛。便下之则不可。当详细而辨之也。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 之属是也。夫六yin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谓之 之谓也。宜以轻利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皮毛经络寒邪之实去矣。 象气之轻浮也。寒邪为实。轻可以去之。若大同而小异。盖麻黄微 寒水之经。其经皆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汗出乃愈。当以发之。 燥火之经。身以前所受寒也。非正发汗之药。谓阳明禁发汗利小便 其气和汗自出矣。麻黄专发汗。去皮毛气分寒邪。葛根和解血分 实。不能泻里实。若饮食劳倦杂病自汗表虚之证。认作有余。便 虚。此盖不知表虚宜补。其亡阳其自汗。秋冬用桂枝。春夏用黄 自汗。阳明胃主自汗。 小便数。若以人参甘草之 而出。清气上行。虽飧泄 亦 其表。仲景所论内外不足自 不可禁也。寒邪已出。重发 故也。汗家不得重发汗。小 一云亡阳。一云脱血。病 根之宜禁。故兼及之。


用药偏胜论

天有四时春为始。圣人作经。谓之履端。盖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以时令考之。生气既 至。 大禁 不 倡 中 盛。主万物悉皆殒绝而不见。其为肃杀可知矣。寒物寒药。既禀此化而生。施之于人。非肃 杀 犹 不 草 生 道 一 天 当从权用之。以气平而止。如执而有所偏助。令脏气不平。呜呼。死生之机。捷若影响。殆 不可忽。治寒以温。治热以凉。但中病即止。矫枉则过正也。盖凉药频施。必至于疲 沉冷。 温药频施。必至于烦燥闷热。所贵酌量权度。一毫无过用焉。是为活法。牵牛非神农药也。 本草名医续注云。味苦寒。能除湿利小便。治下注脚气。此说气味主治俱误矣。何以明之。 凡药用牵牛者。少则动大便。多则泄下如水。乃泻气之药。试取尝之。便得辛辣之味。久而 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而何。续注味苦寒。果安在哉。苦以为湿家泻药。尤不知 其的也。何则能泻气中之湿热。不能除血中之湿热。况湿从下受之。下焦主血。是血中之湿。宜苦寒之味。今反以辛药泻之。其伤必矣。夫湿者。地之别名。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湿。 则宜用之。或有湿无湿。但伤食或动大便。或有热证。或只常服克化之药。但用牵牛。岂不 误哉。殊不知牵牛辛烈。泻人元气。比之诸辛药尤甚。以辛之雄烈故也。经云:辛泄气。辛 走气。辛泻肺气。肺病者无多食辛。况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是胃气不行。心火乘之。肠胃 受火邪。名曰热中。经云、脾胃主血。当血中泻火。润燥补血。泻胃经之湿热。及胸中热。 是肺受火邪。以黄芩之苦寒抑之。以当归之辛温和血。以生地黄苦寒凉血益血。少加红花之 辛温。以泻血络。以桃仁之辛温。油腻之药。除燥润大便。然犹不可专用。须于补中益气汤。泻阴火之药内。兼而用之。何则上焦元气。已自虚弱。若反用牵牛大辛辣气味俱阳之药。 以泻水泻气可乎。津液已不足。口燥舌干。而重泻其津液。利其小便。元气伤竭。致阴火愈 甚。今重为备言之。牵牛。感南政热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热泻气。差误太甚。若病湿胜。湿 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则气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经云: 一脏未平。以所胜平之。火能平金而泄肺者。此之谓也。近代钱氏泻黄散中独用防风。比之 余药过于两倍者。以防风辛温令于土中泻金不助湿者也。经云:从前来者为实邪。谓子能令 母实。实则泻其子。此之谓以所胜者平之也。古人有云。牵牛不可耽嗜。则脱人元气。经云医学招聘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故夏月食姜不禁。为气正王之时。夏宜以汗散火。令其以汗出越其 热。故秋月则禁之。朱晦庵语录中有戒秋食姜。则夭人天命。戒之深也。姜尚如此。况牵牛 乎 能 在下焦。是血分中气病。不可用辛辣气药。泻上焦太阴之气故也。 仲景尚不敢轻用如此。世医一概用之可乎。


六经药性

防风甘纯阳。太阳经本药。身。去上风。梢。去下风。与干姜芦、白蔹、芫花相反。 芎辛纯阳。少阳经本药。治头眩头痛。细辛辛纯阳。主少阴。苦头痛。白芷辛纯阳。阳明 经本药。兼治太阳阳明头痛。黄芩苦阴中微阳。酒炒上颈。主上部积血。东垣曰。泄肺火而 解肌热。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甘草、生甘平、炙甘温纯阳。补血养胃。梢。去肾经之 痛。与远志、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反。当归甘辛阳中微阴。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治上酒浸。治下酒洗。糖色能润肠。与蒲黄、海藻相反。连翘苦辛阴中微阳。诸客 热非此不能除。又治手足少阳。疮 痈肿。黄连苦纯阳。泄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以 上。与芫花菊花僵蚕款冬花相反。苍术甘苦阳中微阴。诸肿湿非此不能除。足阳明太阴药。 能健胃安脾。羌活甘苦纯阳。太阳颈头痛。诸骨节疼痛。非此不能除。亦能温胆。太阳风 药也。白术、苦甘温阳中微阴。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利腰脐间血。与苍术同用。海云。 苍白有止发之异。生地黄、甘寒阴中微阳。凉血。补血不足。治颈以上酒浸。恶贝母。与芜 荑相反。白芍药甘酸阴中之阳。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石斛硝 石相反。人参甘苦阳中微阴。养血。补胃气泻心火。喘嗽勿用之。短气用之。与藜芦相反。 柴胡苦阴中之阳。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与皂荚藜芦相反。少阳厥阴行经药 也。黄 甘纯阳。益胃气。去肌热。止自汗。诸痛用之。与鳖甲相反。葛根甘纯阳。止渴升 阳。解酒毒。阳明经之本药也。泽泻咸阴中微阳。渗泄。止渴。泄伏水。升麻、甘苦阳中微 阴。主脾胃。解肌肉间热。脾痹非升麻稍不能除。手足阳明伤风。引用之的药也。半夏苦辛 阴中之阳。除痰涎。胸中寒痰。治太阳痰厥头痛。与羊血鳖甲皂荚雄黄相反。桔梗辛苦阳中 之阴。疗咽喉痛。利肺气。治鼻塞。为舟楫之剂。与草龙胆相反。蔓荆子苦辛阴中之阳。凉 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与石膏相反。枳壳苦酸阴中微阳。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枳实苦酸纯阴。去胃中湿热。消心下痛痞。浓朴苦阴中之阳。去腹胀。浓肠胃。栀子苦纯阴。 去心中懊 躁烦。橘皮苦辛阴中之阳。利肺气。有白则补。无则泻脾。活络治哕。五味子酸 阴中微阳。治嗽。补真气。与葳蕤乌头相反。知母苦阴中微阳。凉肾经本药。上颈行经用 酒炒。干姜辛纯阳。经曰:寒yin所盛。以辛散之。见火后稍苦。故止而不走也。麻黄苦甘阴 中之阳。泄卫中实。去荣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入手太阴。 本苦辛阳中微阴。太阳经本 药。治巅顶脑痛。齿痛。与葙子相反。地榆甘酸苦阳中之阴。微补。治下部有血。与麦门冬 相反。大黄苦纯阴。热yin所盛。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其余经不用酒。 其性走而不守。独活甘苦阴中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之阳。头眩目晕。非此不能除。足少阴经药。吴茱萸辛阳中微 阴。温中下气。腹痛温胃。与丹参硝石五石英相反。郁李仁苦辛阴中之阳。破血润燥。豉苦 咸纯阴。去心中懊 。伤寒头痛烦躁。黄柏苦辛阴中之阳。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 力。防己辛苦阳中之阴。泄湿气。与细辛相反。川乌头辛纯阳。去寒湿风痹血痹。行经。与 半夏、栝蒌相反。与附子相同。瞿麦辛阳中微阴。利小便为君。黍粘子辛纯阳。润肺散气、 主风毒肿利咽膈。白豆蔻辛纯阳。散肺中滞气。主积冷。止吐逆反胃。消谷进饮食。麦门冬 甘阳中微阴。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强阴益精。与苦参相反。茯苓甘淡纯阳。渗泄止渴。 伐肾邪。小便多则能止之。涩则能利之。白入辛壬癸。赤入丙。与白蔹地榆相反。熟地黄甘 苦阴中微阳。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忌萝卜阿胶甘纯阴。补虚安胎止痛。苏木甘 咸阳中之阴。破死血及血胀欲死者。猪苓甘苦阳中之阴。渗泄止渴。又治淋肿。肉桂甘苦纯 阳。太阳本药。去胃中风药。秋冬下部腹冷。非此不能除之。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内 用肉桂。忌生葱。草龙胆苦纯阳。泻肝热止眼睛疼。酒浸上行。木香辛纯阳。和胃气。疗中 下焦气结滞刺痛。须用槟榔为使。石膏辛甘阴中之阳。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甘遂 甘纯阳。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与甘草相反。南星苦与半夏同。金铃子酸苦阴中之阳。心 暴痛非此不能除。神曲辛纯阳。益胃气。红蓝花苦阴中微阳。入心养血。又治血运恶血不尽 绞痛。地骨皮苦纯阴。凉骨热。酒浸解骨蒸。非此不能除。栝蒌根苦纯阴。心中苦渴。非此 不能除。与干姜牛膝相反。秦艽苦阴中微阳。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通草甘纯阳。 泻肺利小便、通阴窍涩。牡丹皮苦辛阴中微阳。凉骨蒸。又治肠胃积血衄血吐血。手厥阴足 少阴药。治无汗骨蒸也。地骨皮苦手少阳足少阴药治有汗骨蒸也。琥珀甘纯阳。利小便。清 肺火。消瘀血。安魂魄。姜黄辛。牡蛎酸 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梧桐泪咸瘰癧非此不能除。草豆蔻辛纯阳。益脾胃去寒。又治寒心胃痛。巴豆辛纯阳。去胃 中湿。破症瘕结聚。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茯神甘纯阳。风眩心虚、非此不能除。蜀葵 花咸阴中微阳。治带下。赤治赤。白治白。槟榔辛纯阳。破气滞。泄胸中至高之气。苦参辛 纯阳。气沉去湿。与菟丝子相反。藿香甘苦纯阳微阴。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 霍乱青皮苦辛酸阴中之阳。主气滞破积结。少阳经下药也。陈皮治高。青皮治低。甘菊花 苦纯阴。养目血。茵陈蒿苦甘阴中微阳。治伤寒散黄。丁香辛纯阳。去胃中之实。治肾气奔 豚痛。大枣甘纯阳。温胃。天门冬甘苦阳中之阴。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生姜辛 纯阳。益脾胃散风寒。郁金辛苦阴中微阳。凉心。京三棱苦甘阴中之阳。破气泻真气。主老 痹。瘕气结块。血脉不通。气虚不用。高良姜辛纯阳。温通脾胃。款冬花辛纯阳。温脾止嗽。香附子甘苦阳中之阴。快气。黑附子辛纯阳。治脾中大实。肾中寒甚。通行诸经。与防风 相反。白芨苦甘阳中之阴。止肺涩。白蔹同。蜀漆辛纯阳。破血。射干苦甘阳中之阴。去胃 中痈疮。威灵仙甘纯阳。去风去大肠之风。通十二经络。马兜铃苦阴中微阳。利小便。主肺 热。安肺气。补肺。灯草甘纯阳。利小便。葫芦巴苦纯阳。治元气虚冷、及肾虚冷。白附子 辛苦纯阳。温中。血痹行药力。主中风失音、乃行而不止者也。槐花苦纯阴。凉大肠之热。 槐实苦同上。沉香甘纯阳。补肾。又能去恶气调中。东垣曰。能养诸气。上而治天。下而及 泉。与药为使。檀香甘苦阳中微阴。主心腹霍乱中恶。引胃气上升进食。乳香甘纯阳。定惊 止痛。川楝子甘纯阳。入心。主上下部腹痛。竹叶苦甘阴中微阳。凉心经。山茱萸酸阴中之 阳。温肝。又能强阴益精。经云:滑则气脱。涩则可以收之。山茱萸之涩以收其滑。蜀椒辛 纯阳。明目。又温中止精泄。朱砂苦纯阴。凉心热非此不能除。龙骨、甘纯阳。固大肠脱。 赤石脂甘咸阳中之阴。固脱。白石脂同。芎 辛纯阳。散诸经之风。茜根苦阴中微阳。去诸 死血。艾叶苦阴中之阳。温胃。王不留行苦甘阳中之阴。导引利、主治疮疡。 苦寒以为君。 黄芩(去心) 黄连(去须) 黄柏(去皮) 知母(去须) 生地黄 但 用酒 洗过 甘寒以为佐。黄 人参 甘草 大辛以解结为臣。(结者散也) 连翘 当归(去芦) 本 通经以为使。(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腹走手、) 足太阳膀胱经。 羌活 本 足少阳胆经。 柴胡 足阳明胃经。 升麻 葛根 白芷 足太阴脾经。 芍药(白者补赤破血) 足少阴肾经。 独活 桂 足厥阴肝经。 柴胡 手太阳小肠经。 羌活 本 手少阳三焦经。 柴胡 手阳明大肠经。 白芷 手太阴肺经。 白芷 升麻(葱白亦能走经) 手少阴心经。 独活。 手厥阴心包经。 柴胡 辛温和血去恶血。 当归梢 苏木 红花 丹皮(专治胃流血凝血)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春。防风 升麻 夏。黄芩 知母 白芍药 秋。泽泻 茯苓 冬。 桂 桂枝 补胃实胃进饮食。 橘皮 人参 甘草 内实内热者。黄芩 黄柏 知母 表虚表寒者。 黄 人参 桂枝(内发在外) 气虚气弱者。 陈皮 黄 人参(入脾) 气实气结者。 青皮 浓朴 木香 沉香 血虚者。 生地黄 当归身 血实恶血积聚者。 当归梢 苏木 红花 散阴疮之结聚排脓者。 肉桂。入心引血化汗化脓。 出疮毒消疮肿。 黍粘子(用半生半熟解表里。一名大力子牛蒡子。恶实子。) 疮出膈以上须用。 防风上节 羌活 桔梗(此一味为舟楫。使诸药不能下沉。) 疮出身中以下。 须用酒水各半盏煎。 疮出坚而不溃者。 昆布 王瓜广术 京三棱 疮痛甚者加用。 黄芩 黄连 黄柏 知母 上二经中。但有疮皆血结气聚。必用连翘 疮发而渴者。 加葛根 疮出而呕吐者。 半夏 姜屑 疮出而渴闷者。 黄连 疮出而饮水者。 泽泻 茯苓 疮出而大便不通者。 煨大黄 大便结燥而难得者。 桃仁 麻子仁 郁李仁 中焦有疮。须用 黄连(酒洗) 下焦有疮。须用 黄柏 知母 防风(俱酒洗) 先有燥热而病疮者。盖肾水受邪。当补肾水之不足。用 黄柏 知母 因酒过多疮者。当除膀胱留热。用 泽泻 防风尾 泻肾火补下焦元气。 生甘草梢子 补三焦元气。调和诸药。共力成功者。 炙甘草 马刀挟瘿。须用 昆布 王瓜根 草龙胆 马刀未破而坚者。须用 广术 京三棱 地之湿气。湿寒伤之。外郁壅络不行。外有大寒湿之邪。而内必生大热。当以辛温之药、 及 病在上为天。制度宜酒炒酒洗。煎药宜武宜清。服之宜缓饮。 病在下为地。煎药宜文宜浓。服之宜急饮。 去咽嗌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不可奇。下不可偶。 补上治上缓。缓者气味薄。能达其表。剂小服而频。食后。使气味能达表。达表。上。 故曰 肺。气 石膏(辛) 血 黄芩(苦) 肾。气 知母 血 黄柏 地骨皮。泻肾火。总治热在外。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 牡丹皮。治包络火。无汗而骨蒸。四物内。加上二味。治妇人骨蒸。 知母。泻肾火。治热在内有汗而骨蒸。


论用药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者本 中经 愈 合七百三十名也。凡药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合用一君二臣三佐四使。又可一君三 臣 使 须 辛 新 制 烦 气 诈 之 处 此 凡紫石英白石英朱砂雄黄硫黄等。皆须光明映彻肌理鲜净者为佳。不然令人身体干燥。发热 口干而死。凡草石药。皆须土地坚、实。气味浓烈。不尔治病不愈。凡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 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其余惟须精新也。


论合和

问曰。凡合和汤药。治诸草石虫兽。用水升数。消杀之法则。云何?答曰:凡草有根茎 枝叶 者福 然后 诸经 病。 脏。 之。 碎如 以水 破心 乃服 干枣 尔完 不 汤成 不 更 其 不尔 茯苓 葱白 去毛 药补 之。不尽者更以酒渍。经三五日乃出更晒微干捣之。须臾悉尽极易碎 南茵芋藜芦皂荚之类皆炙之。而枳实去穣。藜芦去头。皂荚去皮子。 则有势力。凡汤丸、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 灰炮令微坼。削 附汤、及膏酒中生用。生亦须削去皮、乃秤之。直破作七八片。凡半 云、十洗四破。乃称之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 灰炮之。凡巴豆去 仁杏仁葶苈胡麻诸有脂膏药。皆熬黄黑。别捣令如膏脂。 视泯泯 中。合研捣令消散。乃复都以轻绢筛之须尽。又内臼中。依法捣数百 者。并捣破。凡用麦 曲米大豆黄泽兰芜荑皆后炒。干漆炒令烟断 用熟。艾者先炒细擘。合诸药捣令细散。不可筛者。内散中和之。 鳖鲛鲤等甲皮肉骨角筋鹿茸等。皆炙之。蛇蜕乃微炙。凡用斑蝥等诸 桑螵蛸中破炙之。牡蛎熬令黄色。僵蚕蜂房微炒之。凡汤中用麝香犀 须末如粉、临服内汤中、搅令调和服之。凡丸散用胶。先炙使通体沸 处。更炙之断。下汤直尔用之勿炙。诸汤中用阿胶。皆绞汤毕内汁中 凡用蜜先火煎。掠去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掠之多少。随蜜 弥佳。凡丸中用蜡。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丸。汤中用饴糖。皆汤 临熟下之。凡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汤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 不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之。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 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两。今依四分为一两秤为定。方家凡 三种五种。皆悉分两同等耳。凡看古方类例。最是朝代沿革。升合分两差殊。数味皆用分两。 不足较也。第中间有用升合 难明。今以钱谱推测。粗定 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 观今之尺数等不同。如周尺八尺。京尺长一尺六寸。淮尺长一尺二寸。约尺长一尺二寸 五分。并一小尺为率。小尺既自三微起。却自可准。唐武德年铸开元钱八分。当十二钱半得 一尺。排钱比之。十二个已及一尺。又不知唐用尺。顾汉唐龠量。并用尺寸分布。尺寸如是 不齐。将何凭据。博古君子、必有说矣。凡量者。龠合升斗斛。本以黄钟龠容十二铢。合龠 为合。重二十四铢。今以钱准。则六铢钱四个。比开元钱三个重。升斗斛皆叠而成数。汉唐 同用。至宋绍兴。升容千二百铢。则古文六铢钱二百个。开元二百二十个。以绍兴一升得汉 五十 至 古 合 铸 钱 汉唐例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末如修史人改作唐例、亦不可知。观钱谱汉无六铢钱。至唐方 有开 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积十钱为两。似难考据。 明食货者必有说焉。按药书。汉方汤液。大剂三十余两。小剂十有余两。用水六升或七升多。煎取二升三升。并分三服。若以古龠量水七升煎。今之三十两。未淹得过。况散末药只服 方寸匕。作丸子如梧桐子大。极至三十粒。汤液岂得如此悬绝。又如风引汤一剂。计五十五 两。每两只用三指撮。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温服一升。看其煮制。每只三指撮末。应料剂如 此之多。此又可疑也。今以意说。汉方当用半两钱二枚为一两。且以术附汤方较。若用汉两。计一百八十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分三服。已是今之七钱半重一服。若以唐方准计 三百三十铢。得开元通宝钱四十二个重。每服计今之十四钱重。大略可知。若以开元钱准得 一百单五个重。分三服。每服计三百五钱重。此犹是小剂。况有大剂名半两数之多者。未易 概举。留心此道。幸少详焉。 凡丸散云若干分两。是品诸药宜少宜多之分两。非必止于若干之分两也。假令日服三方 寸 寸匕 是一 撮者 则以 耳。 如 今 豆 定 秤 毕 正 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此 其不同也。云某子一升。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通以秤准。皆取平升为正。凡方云桂一尺 者 云某草一束 者。一升二合。 事殊不允当。药 乃得无末片而利 者。有合捣者。 出细擘曝干。若 两。 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中服即 皆更合于臼中。以杵捣之数百过。视 分量。勿使多少。煮之调和。候火用 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 水而多取汁者。为病须快。所以少 是以多水而少取汁。好详视之。不 分再服三服者。第二第三服。以纸 有水气。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 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曝燥微捣。 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 不用多炙。密覆勿泄。云 时者 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便 者。以两头微熬黄为候。有白芷 绞膏亦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 欲兼尽其药力故也。凡膏中有雄 至于凝僵。勿使沉聚在下不调 烧香洒扫净洁。不得杂语喧呼 合肾气。薯蓣。及诸大补五石 丧者痼疾六根不具足人及鸡犬 禁忌之限。比来田野下里家。 丝子等难捣之药。费人功力。 随风飘扬。众口尝之。众鼻嗅 服尽之后。及加虚损。遂谤 凡药皆不欲数数晒曝。多 烈日中曝令大干。以新瓦 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 则鼠不能得之也。凡贮


论服饵

若用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病在胸膈以 上者 病在 欲 用 消 皆 风 服 忍 须 服 缓 宜 凡古方治疾。全用汤法。百千之中。未有一用散者。今世医工。汤散未辨。且其说多异 端。 涤。 遂 不 不 不 大率如梧桐子大二十丸。多不过三十四十丸。及服散者。少则刀圭钱五。多则方寸匕而已。 岂服汤特多。煮散丸散则少乎。后之世人。既不知斤两升合之制。 又不知汤液煮散之法。今从旧例。率定以药二十五两。水一升小煮。取今一升五合。去滓 服汤 汗。 服渐 脏。 不 须 之。虚 凡有虚损。无问少长。须补即补。以意量度而用之。凡漏痔 等药。皆慎猪鸡鱼油等味。 至老凡 日慎口 以知为 凡服药皆断生冷酢滑。猪犬鸡鱼。油面蒜及果实等。其大补丸散。切忌陈臭宿滞之物。 有空 甘草 藜 子仁忌 凡伤 肥鱼 下之 荆瓠子 生果子 逆下利 凡咳嗽 凡服 尸。 若 及房室喜怒。是以治病用药力。惟在食治将息。得力大半。于药有益。所以病者。务在将息 节慎。节慎之治。可以长生。岂惟愈病而已。 凡服泻汤及诸丸散酒等。至食时须食者。皆先与一口冷醋饮。须臾乃进食为佳。凡人忽 遇风 无风 服汤 汤不绝。即经二日停汤。以羹 自补。将息四体。若瘥即当停药。渐渐将 更服汤攻之、以瘥为度。凡患风服汤。非得大汗。其风不去。所以诸风方 于西州续命即用八两。越婢六两。大小续命或用一两三两四两。故知非汗 密室。不得辄服汤药。徒自误耳。惟更加增。未见损减矣。凡年五十以上 生。慎勿用五石也。四时常以平旦服一二升。暖饮。终身勿绝。及一时勿 鸭等肉。即无病矣。

相关文章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乳头皲裂(转贴)
 兰州有好的中医推荐吗?
 拔疔方(《行军方便方》卷中。)
 滑石散(《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丘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