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库 网 校 微 信 搜 索
执业医师
资讯
考试报名 准 考 证 技能查分
笔试查分 成 绩 单 证书领取
专业
临床医师 口腔医师 中医医师
临床助理 口腔助理 中医助理
公卫医师 中西医医师 乡镇助理
公卫助理 中西医助理 考试试题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执业医师 > 执业医师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08执业医师考试试题考前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8/9/11 字体:


  第81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
  现阶段无针对GD病因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三种:抗甲状腺药,放射性碘和手术。前者为内科保守治疗,后两者均为毁损性治疗。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选用恰当都不失为较好的方案。GD病人应禁忌含碘药物及含碘高的食物。
  1.抗甲状腺药物(ATD)
  ATD治疗是甲亢的基础治疗,但其治疗周期长,缓解率40%,复发率高达50%~60%。
  (1)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分为硫脲类及咪唑类。前一类有甲硫氧嘧啶及丙硫氧嘧啶(PTU);后一类有甲巯咪唑(MM)及卡比马唑(甲亢平)。二类药物都是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抑制碘化物形成活性碘,影响氨酸残基的碘化;抑制一碘酪氨酸碘化为二碘酪氨酸及碘酪氨酸偶联成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及甲状腺素(T4)。亦即抑制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的全过程。PTU还能在外围组织抑制5'-脱碘酶而阻抑T4转变成T3。
  (2)适应证:①病情较轻、甲状腺较小;②年龄在20岁以下,孕妇或合并严重肝、肾病变等不宜手术者;③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前准备;④131I放射性治疗前后的辅助治疗;⑤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复发者。
  (3)剂量与疗程:分初治期、减量期及维持期。以MMI为例:①初治期MMI30~45mg/d,持续4~12周,每月复查甲功一次。②减量期:T3、T4正常后减量,一般3~4月,减至维持量。③维持期:5~10mg/d,总疗程1.5~2年。
  (4)副作用:①粒细胞减少,严重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发病率约10%。一般发生于开始用药后8周内,但任何时间均可见到。用抗甲状腺药物初治期应强调每周检查白细胞及分类计数,以后亦应密切观察,不可掉以轻心。如白细胞明显低于3×109/L和(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时则应停药。可试用促进白细胞增生药,必要时给予泼尼松30mg/d口服。如仍无效或病情加重,外周血粒细胞呈进行性下降时,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治疗。②药疹,一般较轻,加用抗过敏药物后可继续治疗;或改用另一类药物(如硫脲类改为咪唑类,反之亦然)。偶可发生剥脱性皮炎等
  严重皮疹,应立即停药。罕见中毒性肝炎,亦应立即停药。当抗甲状腺药物出现上述严重副作用停用后,即永远不再使用或试用任何抗甲状腺药物。
  (5)停药指标: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且ATD治疗疗程应不少于1.5年。甲状腺肿消失,TsAb转阴,TRH兴奋或者T3抑制试验正常。常可减少停药后复发。
  2.131I治疗
  由于甲状腺(特别是功能亢进的甲状腺)有高度聚碘能力,131I摄入后可释放出射程仅约2mm的β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细胞,从而减少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1)适应证:①中度甲亢,年龄在25岁以上者;②使用抗甲状腺药物,长期治疗、随访有困难者,③对抗甲状腺药物有严重副作用,如发生过粒细胞减少甚至缺乏者;④长期治疗无效及复发者;⑤有手术禁忌证,或不愿手术者或术后复发者;⑥高功能性结节性甲亢。
  (2)禁忌证:①年龄在25岁以下;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衰竭者:④严重浸润性突眼;⑤131I治疗时,白细胞总数在3×109/L以下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者;⑥甲状腺危象;⑦甲状腺不能摄碘者。
  (3)并发症:①甲状腺功能减退,国外报道治疗后第1年发生率即高达5%~10%,以后每年递增,但国内报告发生率较低。②放射性甲状腺炎,见于治疗后1~2周,甲状腺部位可有疼痛,甲状腺激素因甲状腺滤泡破坏而释放,治疗前如甲亢较重者可因此诱发危象。③有时可加重眼病。
  3.手术治疗
  甲状腺次全(90%或更多甲状腺组织)切除术后缓解率应较高,可达70%以上。但近年认识到如患者刺激性抗体(TSAb)持续高浓度存在、或切除甲状腺组织太少等,仍可导致复发;如手术前甲状腺破坏性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滴度较高,手术后如仍居高,或本来就已进入桥本(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阶段,则手术后很易或很快就进入甲状腺功能减退。
  (1)适应证:①甲状腺巨大或有压迫症状者;②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随访有困难者:③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复发者;胸骨后甲状腺肿伴甲亢者;④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或甲亢恶变可能者。
  (2)禁忌证:①病情轻、甲状腺较小者;②全身情况差,有手术禁忌者;③妊娠前三个月或妊娠第六个月后;④浸润性突眼。
  (3)并发症:①手术前无准备常可导致甲状腺危象。②此外,喉上、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暂时或永久性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均可发生。③部分突眼患者可恶化。
  4.其他治疗
  (1)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是内科治疗的另一重要药物。普萘洛尔不仅可作为β受体阻滞剂用于交感神经兴奋综合征的治疗,而且还有阻断T4转换成T3的作用。对改善症状疗效显著。此药还可作为特殊病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前的手术准备,也可用于甲状腺危象的治疗。有哮喘病史者禁用,妊娠亦应慎用或不用。普萘洛尔,在症状控制期可加用,可迅速减轻症状,用量一般为30~60mg/d。
  (2)碘剂:碘化物对甲状腺激素合成及释放均有抑制作用,这种现象称为Wollf Chaikoff效应。但这种作用是短暂的,仅在用药后2~3周内,超过此时间,大部分甲状腺对碘的抑制作用出现脱逸,从而在临床失效,甲亢症状全面复发。因此碘剂目前仅用于两种情况下:甲状腺手术前的准备和甲亢危象的抢救。
  5.甲状腺眼病
  本病突眼已详述于临床表现中。此外临床上还可见甲状腺功能正常的Graves眼病,无甲亢的临床表现,但也可能在突眼数月或数年后出现甲亢表现。对浸润性突眼的防治甚为重要,预防主要为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时,宜适当减少剂量,使甲状腺功能平稳下降,必要时加用小剂量甲状腺激素。严重突眼不宜采用131I及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治疗措施为:①局部治疗、保护眼睛如防光、防尘、防感染,高枕卧位、甲基纤维素滴眼,严重患者可行眼睑缝合术及眼眶侧壁减压术等。②糖皮质激素应用,可用泼尼松,每日剂量应达40~60mg。持续2~4周,此后渐减量,总疗程3~6个月。③球后组织放射治疗(质子线)以减轻眶内或球后浸润。④甲亢治疗首选ATD。尽可能维持甲功在正常范围内。在维持治疗阶段为保证甲功正常,可适当应用小剂量甲状腺素。
第82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本题考察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分型,为记忆题。根据发热的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能损害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五型(见备选答案)。对轻型和非典型型患者,要结合病原学诊断,如在血、尿中检测到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危重型是在重型的基础上出现难治性休克、少尿>5天或无尿>2天;有重要脏器出血;出现心衰、水肿;或出现脑水肿、脑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中型表现为:T39~40℃,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26mmHg,有明显出血和少尿期,尿蛋白(+++)。
  考点:
  ☆☆☆☆☆考点1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诊断。重要在早期诊断,除了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外,一般检查有非常重要意义。
  1.血象:不同病期中变化不同,对诊断、预后判定均重要。
  (1)白细胞: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乙中性粒细胞明显左移,并可出现幼稚细胞,重型、危重型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呈现类白血病反应。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3)血小板:全病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病日即降低,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血小板显著减少是本病一项特征性表现。迅速下降的原因,除病毒直接损害外,提示有DIC存在。
  2.尿常规
  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其主要特征为:出现早、进展快、时间长。多在2~3病日尿中即开始出现蛋白,并发展迅速,可在1天内由“+”突然增至“+++”或“++++”。少尿期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是凝血块、蛋白质与坏死脱落上皮细胞的混合凝聚物),故必须强调多次查尿、有助于诊断。
  3.免疫功能检查:普遍有免疫功能异常。
  第83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11:面神经;
  1.解剖生理
  (1)运动:面神经核在桥脑,纤维穿出脑干后在听神经上方(桥小脑角处)进入内耳孔后,又横过膝状神经节,出茎乳孔。支配除咀嚼肌和上睑提肌以外的所有面部表情肌及镫骨肌等。面神经核上部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核上部支配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核下部仅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支配。所以核上性(锥体束)病变仅影响对侧下半部面肌(颊肌、口轮匝肌)。
  (2)感觉:味觉纤维起于面神经管内膝状神经节的神经元,在面神经管内,离开面神经向前方走,形成鼓索,参加到舌神经中,终止于舌前2/3的味蕾。面神经尚有副交感纤维支配舌下腺、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
  2.临床表现
  (1)刺激症状:面肌抽动。
  (2)破坏症状
  ①一侧周围性面瘫:表现为患侧额皱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不能皱额、闭眼,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露齿提唇、鼓颊,常伴有味觉缺失(鼓索支损害)和听觉过敏(镫骨肌支损害)。
  ②核性:与周围性相同,但常伴脑干病损的其他症状,如交叉性瘫痪等。
  ③核上性(中枢性面瘫):仅病灶对侧下半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不能鼓颊),而上面部表情肌(皱额、闭眼)正常。
  ☆☆☆☆☆考点8:动眼神经;
  1.解剖生理
  起自中脑上丘平面的动眼神经核,其纤维向腹侧走行,由中脑脚间窝穿出,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穿过,与后交通动脉平行(故颅底动脉瘤常有动眼神经损伤),从眶上裂进入眶内,分布于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司眼球活动。动眼神经核上端的埃-魏核发出的副交感纤维终止于眶内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分别司瞳孔缩小和晶体变厚而视近物。
  2.临床表现
  (1)眼肌麻痹:可分为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四种。
  ①周围性眼肌麻痹:上睑下垂,有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亦受到很大限制。
  ②核性眼肌麻痹:选择性损害个别眼肌功能,如内直肌、上直肌,而其他动眼神经支配的肌肉不受影响,多伴有邻近神经组织损害,常见于脑干的血管病、炎症、肿瘤。
  ③核间性眼肌麻痹:临床多见的是一侧眼球外展正常,而另侧眼球不能同时内收,但两眼内聚运动正常。此因病变波及内侧纵束(如多发性硬化),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障碍引起。
  ④核上性眼肌麻痹:破坏性病灶时,产生两眼同向活动障碍,即凝视病灶同侧,其特点为无复视;双眼同时受累;麻痹眼肌的反射性运动保存。
  (2)复视:当某个眼外肌麻痹时,眼球向麻痹肌方向的运动丧失或受限,注视时出现复视,处于外围的映像是假象。
  (3)瞳孔大小及瞳孔反射改变
  ①瞳孔散大(大于5mm):见于动眼神经麻痹、沟回疝。双侧视神经完全损害而失明时,因光线刺激缺如,瞳孔亦散大。
  ②瞳孔缩小:一侧瞳孔缩小多见于霍纳综合征,还常伴有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两侧瞳孔呈针尖样缩小,可见于脑桥出血。
  ③瞳孔对光反射:其传导径路为:视网膜→视神经→中脑顶盖前区→两侧埃-魏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这一径路上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第84题
  试题答案:A
  第85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1: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和多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的差别。
  1.感知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以幻听最常见。幻听多半是争论性幻听或评论性幻听,也可以是命令性幻听或思维鸣响等;其他类型的幻觉虽然少见,但也可在精神分裂症病人身上见到,如幻视、幻味、幻触等。精神分裂症的幻觉体验可以非常具体、生动,也可以朦胧模糊,但多会给患者的思维、行为带来显著的影响,患者会在幻觉的支配下做出违背本性、不合常理的举动。
  2.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1)妄想:妄想具有内容荒谬、对象泛化的特点,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最为常见,可见于各个年龄层,妄想的内容与患者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有一定程度的联系。
  (2)被动体验(被控制感):病人感到自己的躯体运动、意志、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冲动都是受人控制的,不受自己意识的控制。病人有一种被加强的体验,常感到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志,是受别人控制的机器人。
  (3)思维联想障碍: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其特点是在意识清楚情况下,对问题的回答不切题,对事物叙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称思维散漫。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甚至个别语句之间也缺乏联系,即思维破裂。有时病人可在无外界原因的影响下,思维突然中断,即思维中断;或涌现大量思维并伴有明显不自主感,称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或动作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以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将两个或几个完全无关的词拼凑起来而赋予特殊意义,称词语新作。
  (4)思维贫乏:根据患者的言语量和言语内容加以判断。语量贫乏,缺乏主动言语,在回答问题时异常简单。
  3.情感障碍
  主要表现情感迟钝或平淡。情感平淡最早涉及的是较细腻的情感,如对同事、朋友欠关心,对亲人欠体贴等。病情严重者可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减少。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的情感日益淡漠,甚至对使人莫大痛苦的事情,也表现惊人的平淡。最后可丧失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
  在情感淡漠的同时,少数病人可出现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协调,与思维内容不吻合的现象,如为琐事而勃然大怒;或含笑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后者称情感倒错。另外,抑郁与焦虑情绪也不少见。
  4.意志与行为障碍
  (1)意志活动减退和缺乏:病人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对生活、学习及劳动的要求减低,严重时对生活的基本要求亦如此。部分病人的行为与环境不配合,如吃一些常规情况下不能吃的东西(如污水、肥皂水),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称意向倒错。
  (2)紧张综合征:以病人全身肌张力增高而得名,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两者可交替出现。在木僵时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精神运动无反应为特征。严重时病人不吃不喝,呼之不应,推之不动,肌张力增高,大小便潴留,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在木僵的基础上如果病人的肌张力高到能够让其四肢任意摆成各种姿势,并维持较长时间不变,这种情况称为蜡样屈曲。在肌张力增高的情况下,如果抽掉患者所枕的枕头,患者可头部悬空,长时间地做睡枕头状,这种情况称为“空气枕头”。木僵的病人有时可以突然出现冲动行为,即紧张性兴奋。
  5.自知力
  一般均受损害,绝大多数病人不认为自己的体验属于病态,不认为自己有病,而认为是由于某些人恶意加害于他。由于缺乏自知力,病人往往不愿意接受治疗,即使被迫接受诊治,也常常不予配合。
  第86题
  试题答案:B
  考点:
  ☆☆☆☆考点3:休克的一般监测;
  1.精神状态
  病人神志清楚,反应良好,表示脑组织循环血量已够。若出现神志淡漠或烦躁、头晕、眼花或改变体位时出现晕厥,表示循环血量不足,休克存在。
  2.肢体温度、色泽
  能反映体表灌注情况。四肢温暖,皮肤干燥,轻压指甲或口唇时,局部暂时缺血呈苍白,松压后迅速转红润,表示血液循环良好或休克好转;四肢皮肤苍白,松压后转红缓慢,说明仍处于休克状态。
  3.血压
  休克代偿期,血压可保持或接近正常。若血压逐渐下降,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脉压小于2.67kPa(20mmHg)是休克存在的证据;血压回升,脉压增大,表明休克好转。
  4.脉率
  脉搏细速常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前,提示有休克的可能。在血压回升之前,若脉搏清楚,手足温暖,表示休克趋于好转;休克指数[脉率/收缩期血压(以mmHg计算)]等于0.5,一般表示无休克;超过1.0~1.5范围,表示存在休克;在2.0范围以上,则休克严重。
  5.尿量
  是反映肾血流灌注情况的指标。尿量每小时少于25ml,比重增加,表示肾血管收缩或血容量不足;血压正常,但尿量仍少,比重降低,可能已发生急性肾衰竭;尿量稳定在每小时30ml以上时,表示休克得到纠正。
  ☆☆☆☆☆考点1:休克的临床表现;
  根据休克的病程演变,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或称休克早期和休克期。
  1.休克代偿期
  在休克早期,当有效循环血容量的降低在20%(800ml)以下时,机体可通过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刺激交感-肾上腺轴的活动代偿循环血容量的减少。临床上,病人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加速、过度换气等。血压正常或稍高,反映小动脉收缩情况的舒张压升高,故脉压缩小。尿量正常或减少。若处理及时、得当,休克可得到纠正。否则病情继续发展,便进入休克抑制期。
  2.休克抑制期
  病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可出现神志不清或昏迷,口唇肢端发绀,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更缩小。严重时,全身皮肤、粘膜明显发绀,四肢冰冷,脉搏摸不清,血压测不出,尿少甚至无尿。还可有代谢性酸中毒表现。若皮肤、粘膜出现淤斑或消化道出血,表示病情已发展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阶段。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脉速、烦躁、发绀或咳出粉红色痰,动脉血氧分压降至8kPa(60mmHg)以下,当吸入大量氧也不能改善症状和提高氧分压时,常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存在。
  其中以低排高阻型多见,其血管反应以收缩为主,临床表现皮肤苍白、湿冷、甚至有发绀、尿少或无尿,故此型休克又称为冷休克。而在低阻力型中,血管反应以扩张为主,故皮肤温暖、干燥、色红、尿量不减,故此型又称为暖休克。而过度换气在此两种类型的感染性休克中,均出现较早。
  第87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19:前置胎盘定义、病因及分类;
  1.定义
  胎盘附着在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处,胎盘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称前置胎盘。
  2.病因
  有子宫内膜病变、胎盘面积过大、副胎盘及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
  3.分类:根据胎盘边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分为3类
  (1)完全(中央性)前置胎盘:宫颈内口全部为胎盘组织覆盖。
  (2)部分性前置胎盘:宫颈内口部分为胎盘组织覆盖。
  (3)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边缘附着在子宫下段,不超越宫颈内口。
  ☆☆☆☆☆考点23:胎盘早剥;
  1.定义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胎盘早剥。
  2.病因
  (1)血管病变:重度妊高征、慢性高血压及慢性肾炎孕妇,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引起血管破裂流至底蜕膜层形成胎盘后血肿,导致胎盘从宫壁剥离。
  (2)机械性因素:孕妇腹部直接受撞击、摔倒腹部直接触地、外倒转术矫正胎位、脐带过短或脐带绕颈、在分娩过程中胎先露部下降、双胎妊娠第一儿娩出过快、羊水过多破膜羊水流出过快,均可导致胎盘自宫壁剥离。
  (3)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孕产妇于妊娠晚期或临产后长时间仰卧位发生低血压,子宫静脉瘀血,静脉压升高,蜕膜静脉床破裂,胎盘自宫壁剥离。
  3.类型
  胎盘早剥分为显性剥离(轻型)、隐性剥离(重型)及混合性3种类型,主要病理变化是底蜕膜出血,形成血肿,使胎盘自附着处剥离。
  4.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轻型:外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不超过胎盘的1/3,多见于分娩期。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量不多,伴轻度腹痛,贫血体征不显著。腹部检查子宫软,宫缩有间歇,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胎位清楚,胎心率正常。产后查胎盘见胎盘母体面有凝血块及压迹。
  (2)重型:内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的1/3,有较大胎盘后血肿,多见于重度妊高征。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的持续性腹痛和腰酸、腰痛,积血越多疼痛越剧烈,严重时出现休克征象。无或少量阴道流血,贫血程度与外出血量不符。腹部检查子宫板状硬,有压痛,尤以胎盘附着处明显。随胎盘后血肿不断增大,子宫底升高。压痛明显,间歇期不放松,胎位不清,若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的1/2或以上,胎心多消失。
  (3)辅助检查
  B型超声检查:显示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液性暗区.对可疑及轻型有较大帮助.重型见到暗区内出现光点反射(积血机化)、胎盘绒毛板向羊膜腔凸出。
  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查。若并发DIC应做筛选试验及纤溶确诊试验。
  5.并发症及对母儿的影响:胎盘早剥对母婴预后影响极大。剖宫产率、贫血、产后出血率、DIC发生率均升高,新生儿窒息率、早产率,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升高。
  6.鉴别诊断:轻型应与前置胎盘、重型应与先兆子宫破裂相鉴别。
  7.治疗
  (1)纠正休克:及时输新鲜血,既补充血容量,又补充凝血因子。
  (2)及时终止妊娠:一旦确诊,及时终止妊娠。
  ①经阴道分娩:经产妇,一般情况好,出血以显性为主,宫口已开大,估计短时间内能迅速分娩者,试经阴道分娩。破膜后腹带包裹腹部,压迫胎盘使不再剥离,并促进宫缩,必要时静滴催产素缩短产程。
  ②剖宫产:重型胎盘早剥,特别是初产妇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者;胎盘早剥虽属轻型,但有胎儿窘迫征象,需抢救胎儿者;重型胎盘早剥,胎儿已死,产妇病情恶化,处于危险之中又不能立即分娩者;破膜引产后,产程无进展者,均应及时剖宫产。
  (3)防止产后出血:分娩后应及时应用宫缩剂,并按摩子宫。若经各种措施仍不能控制出血,子宫收缩不佳时,需及时作子宫切除术。若大早出血且无凝血块,应考虑为凝血功能障碍,按凝血功能障碍处理,输新鲜血、纤维蛋白原、新鲜血浆,使用肝素于DIC高凝阶段。
  第88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1:妊娠合并心脏病;
  1.种类
  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近年减少,妊娠合并先天心脏病相对增多。种类有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妊高征心脏病、围生期心肌病、心律失常、贫血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病等。
  2.妊娠分娩对心脏病的影响
  (1)妊娠期:血容量约增加35%,至孕32~34周达高峰;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20~40%。子宫增大,膈肌上升使心脏向上向左移位和大血管扭曲,更易使心脏病孕妇发生心衰。
  (2)分娩期:分娩期加重心脏负担。
  第一产程:每次宫缩回心血量增加,心排血量增加20%。
  第二产程:除宫缩外,产妇屏气用力,肺循环压力增高,内脏血液涌向心脏。此期心脏负责最重。
  第三产程:胎儿胎盘娩出后,血窦内血液大量进入体循环,回心血量剧增。子宫迅速缩小,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流向内脏,回心血量又严重减少,易发生心衰。
  (3)产褥期:产后1~2日内,由于子宫缩复,大量血液进入体循环,加之产妇体内组织潴留的大量液体回到体循环,血容量再度增加,也易引起心衰。
  3.心脏病孕产妇最危险的时期:妊娠32~34周、分娩期及产褥期最初3日内,心脏负担最重,是心脏病孕产妇最危险的时期,极易发生心力衰竭
  4.心脏病代偿功能的分级
  按其所能负担的劳动程度分4级:
  (1)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无症状)。
  (2)Ⅱ级:一般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心悸、轻度气短),休息时无症状。
  (3)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显著受限制(轻微日常工作即感不适、心悸、呼吸困难),休息后无不适;或过去有心力衰竭史。
  (4)Ⅳ级:不能进行任何活动,休息时仍有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表现。
  5.妊娠期早期心衰的诊断
  出现下述临床表现,应诊断心脏病孕妇早期心力衰竭:
  (1)轻微活动后即出现胸闷、心悸、气短。
  (2)休息时心率每分钟超过110次,呼吸每分钟超过20次。
  (3)夜间常因胸闷而需坐起呼吸,或需到窗口呼吸新鲜空气。
  (4)肺底部出现少量持续另外音,咳嗽后不消失。
  6.心脏病可否妊娠的依据:可从心脏病种类、病变程度、心功能级别及具体医疗条件等因素,分析和估计心脏病患者能否随分娩、产褥期的负担,判断心脏病患者可否妊娠。
  (1)可以妊娠:心脏病变较轻,心功能Ⅰ、Ⅱ级患者,妊娠后经适当治疗,估计能随妊娠和分娩,很少发生心力衰竭。
  (2)不宜妊娠:心脏病变较重,心功能Ⅲ级及以上患者。患风湿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发绀型先心病、慢性心房颤动、Ⅲ°房室传导阻滞,因易在孕产期发生心衰,不宜妊娠;若已妊娠,应在妊娠早期人工终止。
  7.心脏病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心力衰竭和严重感染是心脏病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8.妊娠期处理
  对不宜妊娠者,应于妊娠12周前行人工流产。若有心衰应在心衰控制后再终止妊娠,对允许继续妊娠者,应预防心衰,防止感染。
  (1)每日有足够睡眠,避免过劳和情绪激动。
  (2)加强产前检查,妊娠20周前每2周、妊娠20周后每周检查1次,了解心脏代偿功能,有无心衰。发现心脏功能Ⅲ级或以上者,应及早住院治疗。心脏病孕妇应在预产期前2周住院待产。
  (3)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整个妊娠期体重增加不应超过10kg,妊娠4个月起限制食盐摄入量。
  (4)及早纠正贫血、妊高征、上呼吸道感染等。
  (5)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洋地黄。有早期心衰的孕妇,选用地高辛0.25mg,每日2次口服,2~3日后可根据临床效果改为每日1次,不应达到饱和量,以备病情变化时能有加大剂量余地。不主张长期应用维持量,病情好转应停药。
  9.分娩期处理
  心功能良好、无手术指征的心脏病孕妇,产程开始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缩短第二产程,必要时阴道助产。严密监护下经阴道分娩,胎儿娩出后,产妇腹部放置沙袋,防止腹压骤降诱发心衰。产后立即肌注吗啡10mg或哌替啶(度冷丁)100mg。若子宫收缩不佳,肌注缩宫素10~20U,禁用麦角新碱,以防静脉压增高,引起心衰。
  心功能Ⅲ级的初产妇,或心功能Ⅱ级但宫颈条件不佳,或另有产科指征者,均应择期剖宫产。选择硬膜外麻醉为好。已有心衰时,应控制心衰后再行手术安全。应适当限制输液量,以24小时静滴100ml为宜。
  10.产褥期处理
  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至产后1周。应继续卧床并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等变化。心功能Ⅲ级或以上者不宜哺乳。不宜再妊娠者,可在产后1周左右行绝育术。
  第89题
  试题答案:E
  考点:
  ☆☆☆☆☆考点19:子宫肌瘤的诊断及治疗;
  1.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诊断多无困难。但对小的、症状不明显或囊性变肌瘤,可借助B型超声、探针探测官腔深度及方向或采用官腔镜、腹腔镜、子宫输卵管造影等协助确诊。
  子宫肌瘤需与下列疾病鉴别:妊娠子宫;卵巢肿瘤;子宫腺肌病及腺肌瘤;盆腔炎性块物;子宫畸形。
  2.治疗
  治疗必须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肌瘤大小等情况全面考虑。
  (1)随访观察:若肌瘤小且无症状,通常不需治疗,尤其近绝经年龄患者,雌激素水平低落,肌瘤可自然萎缩或消失,每3~6个月随访一次;随访期间若发现肌瘤增大或症状明显时,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2)药物治疗:增大子宫在2个月妊娠子宫大小以内,症状不明显或较轻,近绝经年龄及全身情况不能手术者,均可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雄激素:可对抗雌激素,使子宫内膜萎缩,直接作用于平滑肌,使其收缩而减少出血,并使近绝经期患者提早绝经。常用药物:丙酸睾酮25mg肌注,每5日一次,月经来潮时25mg肌注,每日一次共3次,每月总量不超过300mg,以免引起男性化。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可抑制垂体、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适用于治疗小肌瘤(≤2个月妊娠子宫大小)、经量增多或周期缩短、更年期或近绝经期患者。亮丙瑞林3.75mg/支,每4周皮下注射1次,连续使用3~6个月。使用后患者经量减少或闭经,肌瘤缩小,但停药后又逐渐增大,恢复其原来大小。副反应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如潮热、出汗、阴道干燥等。GnRHa不宜长期持续使用,长期应用可使雌激素缺乏导致骨质疏松
  拮抗孕激素药物:米非司酮可与孕激素竞争受体,拮抗孕激素作用。用法:12.5mg~25mg每日一次口服,连服3个月。
  (3)手术治疗:若子宫≥2.5月妊娠子宫大小或症状明显致继发贫血者,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
  肌瘤切除术:适用于35岁以下未婚或已婚未生育、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子宫切除术:肌瘤较大,症状明显,经药物治疗无效,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可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或子宫全切除术。50岁以下、卵巢外观正常者可保留卵巢。
第90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2:体格生长的指标;
  体格发育是小儿发育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体重量、身高、头部、胸部、牙齿等方面。
  1.体重
  体重为身体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体格发育尤其是近期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临床给药、输液也常根据体重计算用量。
  正常新生儿初生体重平均为3kg。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哺乳量的不足、不显性失水、排尿及排除胎便,体重可以暂时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随后迅速恢复和增长,如10日后继续下降应寻找病因。生后前半年体重呈现第一个增长高峰:出生后前3个月每月增长700~800g,4~6月时为500~600g/月,后半年(7~12月)平均每月增加300g~400g。1岁时体重平均为9kg,1岁到2岁一年中增长3kg,2岁的体重平均为12kg。2岁到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约为2kg。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计算体重:
  <6月龄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
  7~12月龄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
  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8(7)kg
  12岁以后为青春发育阶段,受内分泌影响,体重增长较快(是体格增长的第二个高峰),不再按上述公式计算。
  因个体差异,小儿体重可波动在10%范围左右,低于15%以上,应考虑营养不良。高于20%以上,应考虑营养过剩。
  2.身高
  身高指头顶至足底的长度,也是远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身高增长的规律与体重相似。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约为50cm。1岁内增长最快,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5cm。1周岁时约为75cm,1~2岁一年中增长10cm,2周岁时约为85cm。2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5cm~7cm,故2岁~12岁平均身长可按以下公式粗略推算:
  身长(cm)=年龄×7+70
  身长的个体差异较大,若低于正常身长平均数的30%以上,则为异常。
  3.头围
  经眉弓的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头围反映颅骨与脑的发育,胎儿期脑发育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正常新生儿头围约为34cm,在生后的前3月和后9个月头围都增长6cm,故1周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约为48cm,5岁时约为50cm,15岁时即与成人相近54cm~58cm,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或大脑发育不全。
  4.胸围
  沿乳头下缘平绕胸一周的长度,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胸围初生时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周岁时与头围相等,约46cm;以后则超过头围(约头围+年龄-1cm)。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辅导《答疑周刊》0
湘潭市2008年医师资格考试报名公告
2009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网上报名时间确定
承德市2008年医师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濮阳2008年医师资格考试网上报名通知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医师首页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