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多成网
1. 脾经: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
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
2. 胃经: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目、鼻、口、齿痛、
头痛、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肠鸣腹胀,
水肿,胃痛,
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
鼻衄,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皮肤病,口眼喎斜、高热、汗出,发狂;
3. 胆经: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往来寒热、口苦,目眩、视物不清,
疟疾,头痛(
偏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膝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
发热,第四足趾处疼痛或运动障碍;
4. 肝经: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如
腰痛,胁肋胀痛、胸闷,胸满,
呃逆、呕吐、泻泄、巅顶痛,
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痛、腰痛、月经不调、精神失常;
5. 小肠经:头面五官病(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少
腹痛、腹胀、尿频,腰脊痛引睾丸,
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下颌及颈部疼痛,肩臂外侧后缘痛;
6. 心经: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
心痛,心前区疼痛、
胸痛、出汗、
心悸、
失眠、咽干,口渴,目黄,
胁痛,上臂内侧痛(屈侧后缘),厥冷,手心发热;
7. 大肠经: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如下牙痛、咽喉肿痛、鼻衄、鼻流清涕、口干、颈肿痛、上肢伸侧前缘及肩部疼痛或运动障碍;
8. 肺经: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
咳嗽,
气喘,少气不足以息,
咳血,
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
9. 膀胱经: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强、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
10. 肾经:妇科,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如咳血,气喘、咳嗽、头昏目眩、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尿频、遗尿、
遗精、
阳痿、小便不利、大
便秘结或泄舄、月经不调、腰痛,脊或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下肢无力,足心热;
11. 三焦经:头(侧头)、耳、目、胸胁、颊、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目外眦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
12.
心包经: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如心痛、心前区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精神失常,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
13. 阳蹻脉:不眠,目痛从内眦始,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足外翻;以及腰背强直,
癫痫,骨节疼痛,遍身肿,满头出汗;
14. 阴蹻脉: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足内翻、喉痛、
嗜睡,
癃闭;咽喉气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
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气,梅核气;
15. 阳维脉:恶寒发热,寒热反复发作,腰痛;
16. 阴维脉:心痛、忧郁;胃痛、胸腹痛等;
17. 带脉:腹部胀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
18. 冲脉(经络之海):腹部气逆而拘急;月经失调、经闭、
崩漏、乳少、
吐血、不孕、漏胎,小产;气急、胸腹痛,气上冲心;心(胃)痛,胸脘满闷,
结胸、反胃、酒食
积聚,肠鸣、水气,
泄泻、噎嗝症,胁胀、脐腹痛,肠风
便血,疟疾,
胎衣不下,血崩昏迷;
19. 督脉(阳脉之海):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风等;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20. 任脉(阴脉之海):腹(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如疝气、
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
流产、不孕等;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缅,女子为瘕聚。
这是经络失衡时可能出现和病人有可能感受到的典型症状(不是全部,因轻重缓急不同),亦不表示疾病损害仅局限于此,因病人的感受力低下或疾病本身已破坏了感受力;有病症就会有病因,但有病因不一定是此病症;
-----------相关更多内容还可看《灵枢●经脉篇》。
[
本帖最后由 天健 于 2007/4/14 18:18 编辑 www.med126.com/y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