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常见病疗养院:【原创】疏肝解郁治郁热(低热)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内伤发热,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也可见于病人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虚实相间,病情有的较长,而治疗又比较困难,我在实践体会到:病因虽多,治疗虽难,但只要抓住疾病的分型与特点,掌握好药物的性质特点,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

低热在临床显得不少见,而且大部分发生症状是非感染性的,现在医学好像对此症状缺乏良策。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内伤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在《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祖国医学对低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人认为低热本病是因余邪未尽、血虚、气虚、血瘀,阳虚、阴虚、食积等所致。我在临一般用疏肝解郁治法都有明显效果。

    至于气郁发热在临床上也屡见不鲜,如在《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热邪的郁结,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内燥的临床表现多为一系列津液枯涸失润现象,诸如形体消瘦,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落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不通,小便短赤不利,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等症。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外感六yin风、寒、燥、湿等病邪皆能入里郁滞,并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湿、瘀血等)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主要机理是以上这些因素,易于导致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因而形成实热内结。

    古代先贤早有“五志皆能化火”和“气有余便是火”之说。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为“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导致气机郁结,气郁久则从阳而化热,因而火热内生。如临床常见的情志抑郁不畅,肝失疏泄,则常能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则化火,发为“肝火”病证。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且内寄相火。阴虚火旺,此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则阳亢,因而虚热、虚火内生。一般来说,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机能虚性亢奋的虚热征象。而阴虚火旺,其火热征象则往往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故情志不舒,肝气郁达,最易代热生火。肝体阴而阳,郁火日久最易伤阴,阴虚生内热,造成了恶性循环,发热往往缠绵不解。

    《内经》曰:“欲伏其主,必先其所因”。如七情致病伤人和外感六yin伤人不同﹐六yin事先伤人的形,然后伤人的神,而情志致病,则先伤人的神气,所以《内经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又《内经灵枢的寿夭刚柔篇》说“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形”是形体而言﹐而“气”是指功能而言。《内经灵枢的百病始生篇》中说“喜怒不节则伤脏”。由此可知此处所指之气,是脏腑的气,也就是脏腑的功能。所以我在临床内因低热之治当以疏肝解胡,佐以养阴柔肝为主。三个有前曾治过一病例女性。主证;体温38ºC,低热八个月久有余,症状伴有呃逆频繁,纳谷不欲,失眠易惊,心烦易怒,胸闷不舒,舌尖微红,舌苔薄白,脉弦细。经某医院西医多项检验未发现异常,经某医院曾试用抗生素,其它西药治疗罔效。该医院用中药养阴清热法治之亦不见功效。转于余诊治在详问病使,方得知患者有情志不舒原因,再参前医之治之因。只有另寻新路,方可至于柳暗花明。改用疏肝解郁法,方用逍遥散越鞠丸加减。药用柴胡、当归白芍香附白术川芎、炒栀子,生麦芽,淡竹茹青蒿甘草,白蒺。服五剂后病情大减。上方去当归,栀子,加伏神,枣仁,再服六剂。体温正常,症状亦随之而愈。随访至今患者正常。

    按:神与情志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故情志是先伤人的神气,然后相继的引起其它多种病理变化﹐所以《内经灵枢的本神篇》中说“是故怵惕思虑者伤神,神伤则恐惧,流yin而不止”。明确的指出过度的恐惧、惊慌、思虑能损伤神气,神伤则会出现惊恐不安的情绪和精液自行流出。又进一步的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困脱肉,毛悴色夭……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色夭……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串者发病八个月之低热等症霍然而愈,简单的说情志所造成的疾病不是单纯的,而是一连串的身体变化。 其因在肝郁应得疏,肝、脾、胃调合之故也。可见,治病必详问病吏,应吸取前车之鉴,审之求因,辨证求本,才能提高疗效,切不可用见热便清,应辨证才是求本。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7/10 17:46 编辑 www.med126.com/wsj/]
-----------      许XX,女,42岁,工人。2001年9月10日就诊。
主诉:患者两年前,自觉胃院部及右胁胀痛,并与情绪变化有关,曾在当地某医院诊为慢性“肝炎、胆囊炎”。先后治疗一个多月疗效不显,后失去治疗信心,近来情绪不隐定病情加重,故延于治疗。
现症:右胁胀痛,厌恶油腻,食欲不振,口干苦,小便黄,大便干。
检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右胁部有压痛。
辨证:肝气郁结,郁而化热,胆受其害,肝胆失和。
治法:清疏肝胆,调畅气机。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0gg、黄芩15g、大黄10g、芦会6g、郁金10g、海金沙30g、(布包)栀子15g、丹皮15g、白芍30g、甘草20g、败草30g、醋炒青皮10g。水前服。
二诊:9月15日,服上方五剂后,胁痛减,大便通,余症减轻。为巩固疗效,继服七剂。
三诊:9月29日:上午患者病已除,诸症已愈,嘱其医院再次查肝胆,下午患者拿来B超检查单曾显示正常。
按:  《灵枢·五邪》云:“邪在于肝,则两胁中痛”。本病缘于肝郁气滞,胆附于肝,肝喜条达,最怕郁结,郁于本经则作胀痛,郁而化热,腑气不通则痛甚,大便则不通。正如《古今医鉴》中所说:“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皆能为痛……治以散结顺气”。
故以柴胡、青皮、白芍疏泄肝胆;大黄、黄芩、芦荟通腑泄热;栀子、败酱草,海金沙、生甘草直清胆热,恢复“胆为清净之腑”。药症相全,胆热得清,气机调畅,故肝郁胁痛告愈。
-----------    情志违和而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此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环境各种条件的刺激而产生的精神话动,正常情况下是在体内各脏腑的调节之下进行。但过甚或过久的情志活动影响脏腑调节,遂至损伤脏腑而致病。在《内经》中即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论述,后世医家作为病因学的三因之一。
   
    虽说七情均可致病,但临床上以怒、思、忧致病为多见。怒则气机逆乱,肝气郁滞,可见胸闷、腹胀、两胁疼痛,脉弦。由于“暴怒伤阴”,阴伤则阳失所制,故常伴有肝火上炎之症,如面赤升火,甚则呕血。忧哀太甚,则肺气抑郁,甚则肺阴受伤,以至形瘁气乏。思虑过度,则脾气郁结,以致胸脘痞塞,脾为所伤,则运化无权,而不思饮食。三志伤人致病,均可使正常运行之气机受阻而郁滞,其怒忧二志常伤脏阴,为患尤烈。
    关于治疗,《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云:“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我认为忧、怒、思三志可使气机郁滞,甚则耗气伤阴。惟喜乐能使气机和顺,情志舒畅,营卫通利,正如《索问·举痛论》所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因此可用喜乐之法而统治怒、忧、思三志。
    做为医生之责,在于要千方百计的治好疾病,当医生在为病者诊察之际,治疗即已寓其中。若能针对病因劝导病者,并采用各种方法,使之.心情舒畅,调节好病者的情志活动,常能获事半功倍之效。《灵枢·本神》日:“故智者之养生也,如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如昔日张子和以戏言狂谑,使病人大笑不忍,而使心下结块于一、二日内皆散。临床上用喜乐之法治疗怒、悲、思所致疾病,从未闻有过甚之例,故不会有“喜伤心”之虞。此外,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是古医家为气郁而设,针灸穴位如内关、足三里、中脘等穴,具理气宽中之效,我在临床上亦是经常采用的。
   
    在临床上,待病者的态度应和蔼可亲,诊察上.要详审细致,治疗上要认真负责。遇有七情所伤者,更应循循善诱。记得有一位患者,女性,年四三岁,因家庭不和而争吵,遂使两胁胀痛,胸闷,心悸,已有十余天。患者由家人陪同前来就诊,诊得脉形弦数,面红升火。低热37、5°C除用疏肝解郁之剂外,并以婉言劝之、导之。翌日,、患者家人前来面谢,言归于好,诸症皆消。对情志怫郁而致神经衰弱的患者,更应如此。
    因情志违和而致病,用调节情志之法治疗已为医者所重视,其具体方法,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但其目的为使病者消除不悦之感,而达情志舒畅,身心健康。在临床上,重视七情致病,善用喜乐之法治之,也是中医传统方法之一。

-----------    王XX,36岁。公务员,于2006年7月16日初诊。
    主诉:一周前在本单位和同事发生争嘴,当即抽搐两小时,神志清醒后,发现右上下肢瘫痪,曾在某医院神经科检查,诊断为癔病性瘫痪,经医院开药在家服药治疗,效果不明显。
    现症:感右上、下肢不能活动,发沉,发凉,抽搐,睡眠不好,有时入睡后就起来,当碰到壁或从床上坠落到地上才清醒,头和上都撞有外伤,胸闷,心慌,气短,长叹息,这段时饮食都不好,二便正常。
    检查:脉弦数,舌质绛苔黄,血压120/80毫米汞,肢体发凉,患肢不能活动,从主诉和脉象分析解诊为“肝火上亢,脏躁”。
    治以镇静安神,舒肝理气为主,针取百会、曲池,内关,阳陵泉,行间,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针后加用电仪通电治疗,经一个星期(七天)治愈。于今年三月份随访未复发。
    按:该患者由于暴怒伤肝,木失调达,肝火上亢,鼓动阳明痰热,痰火上扰神明,故发生头晕,抽搐,又因肝为主藏血,体阴而用阳,四肢为诸阳之本,神明无所主,故肢黄。所以在治疗上取百会,因百会为诸阳之首,针之可清泄诸阳之火而醒脑;内关为心包经络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安宁心安神,镇静镇痛,理气和胃作用,故两穴相配能治晕厥;曲池是大肠经的合穴,有调和气血的作用,能治疗半身不遂,手肘拘挛或筋绶不收,为强壮穴之一;阳陵泉为八用,故用来治疗半身不遂,下肢冷痹不仁等症;行间是肝经的荥穴,有疏经活络,清热泄火,理气作用,故可治疗脏躁症与狂症等。上述各穴相配,可收镇静安神,疏肝理气之效,因此治疗伤肝脏躁症有着明显效果。

-----------功能主治:
   
    1、和解退热:主治邪犯少阳,寒热往来;感冒发热及疟疾寒热。

    2、疏肝解郁:主治肝郁气滞,胸胁胀满,妇女月经不调。

    3,升举阳气:适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常配补气药。

    柴胡有疏肝的作用,用之得当,效果显著。但柴胡味苦微辛,疏肝太过,就会耗伤肝阴。我发现不少方剂中柴胡往往与自芍配合应用,白芍可以防止柴胡疏散太过。不但加深了对药物功效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明确了药物的配伍意义。

    气与阳的关系问题。虽然也明确助阳药不能补气,补气药也不能助阳(黄芪能升阳);气属阳,但又不等于阳。临床上气虚和阳虚,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究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还不很清楚。指出阳是对阴而言,气是对血而言,气与血可以分属阴阳来说明它的作用。阴阳可概括全身,也可指一个组织脏腑。一般地讲,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临床上所指的阳虚,多指脾肾,气虚多是属于脾肺。

    在《内经》中,也碰到不少疑难问题。如《灵枢·禁服》说:“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一为百病之母,一为百病之长,又说“百病皆生于气”。究竟如何理解?我认为,卫气为百病之母主要说明卫气与外感病的关系。张景岳说:“气者,阳气也,卫外而为固者也。

    阳气不固则卫气失常,而邪从卫入,易生疾病,故为百病母。”百病之长,主要说明风邪致病与其它病邪的关系及其致病的广泛性。百病皆生于气,主要说明七情劳伤及寒热之邪致病的机制,是影响了气机的正常运行。分言之,“则气止,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概括地说,皆由于气机紊乱而致。这三句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卫气、风、气与致病的关系,是不矛盾的。

-----------   我是一名肝病患者,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肝火内盛,以致发热。体温低热,口燥咽干唇焦,体内血热,晚上体温高,睡眠极差,精神差,病情有的较长。曾在省中医和中山三院治疗多年,不见效果,06年在刘逢军大道堂调养,有所好转。从此开始学习中医知识,在基本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等知识,开始自行理疗。方法是:一是大道堂调养,二是通过中成药建脾、补肝阴、疏肝气,清肺热,三是经络按摩和拔罐。现已基本解决血热、睡眠情况,其它问题正在逐步改善。
    现看到先生的文章,深有启发,以前亦曾看过先生的文章,觉得先生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在网上发表行医体会,在此支持先生,继续发挥。
-----------在基本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等知识,开始自行理疗。方法是:一是大道堂调养,二是通过中成药建脾、补肝阴、疏肝气,清肺热,三是经络按摩和拔罐。现已基本解决血热、睡眠情况,其它问题正在逐步改善。你这方法是很可贵!

在临床对待肝脾之间的某些病机方面的认识上,就我的浅薄的理解,其至旨乃本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经旨。指出内因是一切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基础。它既然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而认为正气受伤,才导致发病,也就是指两虚相得的内虚,是发生一切疾病的主要根据。至于使正气受伤的原因方面,首先强调脾为后天之本,以及脾、胃、肝三者的相互关系,尤其在脾和肝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亦即“脾病可以传肝”与木乘土“肝病可以传脾”的关系。

其实发表些文章很多都是个人爱好,个人临床病历,“医术高明”这词我不敢当,真的。非常感谢ltbyqsls先生支持。
-----------肝病患者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正确看待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情感的变化对肝炎患者的病情影响极大。

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或持续不解,会导致脏腑气机失调,成为致病之因。而与肝病密切相关的情志变化主要有怒和思两种:“怒伤肝”、“思伤脾”,暴怒和忧思过度会导致肝胆和脾胃气机郁滞,功能失常而出现胸胁痞闷、腹胀、嗳气、纳呆、倦怠乏力、大便不调等,诱发或加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症状。总之,肝病患者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遇事自我宽慰,避免情绪过激而诱发或加重病情。如木郁达之,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是和柔之剂,不顶用,今人多用之者,是惧前方破气又兼升散其阴。瞻前顾后,是抚慰而非奋发之旨。当然,若不先用龙胆泻肝铺垫,则用此不过一逞其快而已。

应加茵陈,以最得春木之力为之清利先导,加强疏发之力。又加黄芪于土中透出春木消息,以应其外。中医认为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活动量越大,其肝脏的血流量越小,故到达肝脏的营养成分和药物就越少,肝炎恢复就越慢,所以休息对于肝炎病人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说绝对卧床,当症状显著改善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但以不引起疲劳为原则。中医认为劳累伤气,久卧亦伤气,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在症状相对稳定期,应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起居有常。另外,慢性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在病中或病后极易被各种致病因子感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等,这样会使已恢复或静止的病情复发或加重。要根据气候温度增减衣服,注意起居及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发生。
-----------王XX,男,35岁,1998年7月28日初诊。

患者主诉:胸胁不适以苦满为主,伴有心下痞满,时有疼痛,纳呆,呕吐,口不知谷味等。几个月来中西治疗未愈。

就诊时,脉脉弦数,舌红、苔黄。

分析:本证为肝郁化火所致。

治以: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方药:左金丸加减。

服左金丸十天后诸症状基本消失。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可见,本病证呕吐,胸胁不适以苦满为主,等皆为肝火犯胃所致。方解:左金丸出于《丹溪心法》,又名四令丸。用黄连吴茱萸研末制丸,也常用汤剂。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用于治疗肝火犯胃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嗳气、口苦咽干、舌红、脉弦数等。左金丸中黄连性味苦寒,清泻肝胃之火,六倍用量于吴茱萸,少佐辛热的吴茱萸温胃降逆,且可减轻黄连苦寒败胃之弊。一温一寒,一苦降,一辛开,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左金丸临床使用广泛,可单用或辅以它药,还可通过辨证,调整两药用量比例。

左金丸在近年来有关临床报导的新用:

1.治幽门螺杆菌感染 左金丸每次6克,日服2次。资料统计,治愈率达64.7%。
2.治胆石症胆绞痛 每次服左金丸2克,服后约15分钟疼痛缓解。
3.治胆汁返流性胃炎 黄连12~18克,吴茱萸4~6克,白花蛇舌草30克,代赭石、枳实各15克,制半夏10克,生甘草4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1疗程。

4.治胃肠神经官能症 左金丸每次服2克,每日2次,可明显缓解症状。
5.治食道炎胸痛 左金丸每服2克,每日2次。另用锡类散适量伴入粉糊中频吞慢咽并转动体位,1小时内不进饮食,连用3~7日。
6.治痢疾 黄连10克,吴茱萸3克,黄芩15克,马齿苋30克,广木香10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

7.治梅核气 黄连4克,吴茱萸1克,旋覆花、半夏、厚朴各6克,郁金10克,炒麦芽15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8.治小儿口腔炎 取左金丸6克(或黄连4克、吴茱萸2克)研末,加水调糊,晚上外敷双足涌泉穴,连用3~5次。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7/20 20:57 编辑 www.med126.com]
-----------肝主疏泄“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在志为怒。”意思是说,肝属于刚强、躁急的脏器,喜欢舒畅柔和的情绪,而不喜欢抑郁的情绪,其情绪表现主要为发怒。我认为,人的情绪主要与肝有关。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与胆本身直接相连,又互为表里。肝的经脉循行于胁肋、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故这些部位的病症多从肝论治。

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方面。平素气急易怒、抑郁多虑的人,由于情志不调,导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而成肝郁气滞的证候。肝气横逆犯脾,脾气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血不能荣养肌肤,日久则面部皮肤出现淡褐斑片;气为血之帅,若气滞则血液运行无力,瘀滞脉内,阻塞经络,面部皮肤得不到五谷精微及气血的濡润,则枯槁成斑。且常伴有两胁胀满不舒,月经不调,经前腹痛,乳房胀满,舌红苔白,脉象偏弦等症。调节精神情志。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这一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状态,如烦燥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

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慢性胆囊炎中医属“胆胀”、“胁痛”范畴,中医辨证可分为:郁气滞证、胆郁湿热证。肝郁气滞所致的善怒,还同时表现为频频叹气、胸胁胀痛或串痛等症状。肝郁气滞证的病因多是郁闷、精神受到刺激或因精神创伤史所致。肝郁气滞引起的善怒,首先要通过精神养生的方法来调节神志和情志,并针对病因采取疏导的方法来进行治疗。饮食上可多吃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茼蒿、西红柿、萝卜橙子子、橘、香橼佛手等。过度的情绪反应会损伤人体的脏腑而引发疾病。在我国传统的精神养生法对克服不良情绪有很好的效果,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平息怒气,但当情绪特别激动时,也应该通过异地发泄、理智消解、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消除怒气,使心情得以平静。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肝气郁结证,简称肝郁证。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所致。

.肝气不和引起脾失健运,肝脾功能失调的病证。肝气过盛,横逆犯脾胃,导致肝气犯脾的证候;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导致肝郁脾虚的证候,均属肝脾不调。在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症积、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等,在胃肠道粘膜出现水肿,甚或粘膜表现变性,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另外,由于肝脏功能受损,与消化相关的一些酶的生成和分泌减少,活性降低,所以食物的消化吸收受影响。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若失于对筋脉的濡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在生理基础 女子经、带、胎、产以肝为枢纽:女性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与五脏中肾、肝、脾胃的功能最为密切。但三者之中又以肝为枢纽。肾精虽是月经产生的根本,且有“经水出诸肾”之说,但精必须化以为血,藏之于肝,注之于冲脉,始能转化为月经。同时,精虽能化血,而肾精的充盛,亦赖肝血的滋生,而胞宫行经和胎孕的生理功能,恰是以血为用的。因此,肝对胞宫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脾胃虽是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气上升,胃气下降,均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肝开窍于目: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之阴血的濡养;肝的经脉又上联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其影响情志方面是具体表现为:调畅气机,调畅情志。暴怒伤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肝郁化火,气火上逆。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故首先应调情志,树立乐观的人生观,心胸坦荡,火自灭。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调整自己的情绪也非常重要。焦躁的情绪会“火上浇油”,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调节体内的“火气”。 中医理论中,“火”是外邪六yin“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由于外界气候变化,引起人体的“邪气”。火气大时,会让口干舌燥,口臭、长青春痘、牙龈浮肿疼痛、皮肤瘙痒、便秘疮出血等症状。对于急慢性肝炎、肝病患者,在急性肝病的发作期,因为肝胆湿热盛,肝病患者会感到口苦、口干,口气明显变重,精神也会变差,终日倦怠无力。其它因素也可引起火气大如:风热感冒、睡眠障碍、吃冰冷、辛辣、油炸食物、服用慢性病药物、糖尿病患病初期等。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脏位于右胁,横膈膜之下,是将军之官,魂之居所,肝主筋。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前所述。若热邪炽盛,灼伤肝的阴血,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中医称之为”肝风内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肝风不因外感风邪而动者。以眩晕、抽搐、震颤为主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可分虚实,虚证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实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等。

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而“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为筋之余”之说。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软薄,或凹陷变形。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能藏,故实而不能满。另外又分有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体外还有头、躯干、四肢、筋骨皮肉、五官、二阴、毛发、爪甲等结构。肝脏是人体解毒排毒的器官,排毒的主要途径靠流泪。在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传化水谷。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7/20 20:55 编辑 www.med126.com]
相关文章
 自开药方治儿童哮喘
 组织细胞增多症
 李中梓
 唐略:聪明人应该更聪明,防治抱怨和忧思伤
 假作真时真亦假——剖释cat00000、方舟子类
 回气论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