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论"中风"-----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如今,社会进步了,生活提高了,观念增强了,医学发展了,可躺在床上不得起卧,拄着拐杖,满街摇摆的人却越来越多了。老年、中年,男的女的,胖的瘦的,血压高的,血压低的,条件好的,营养差的,城市的,农村的,官员、百姓,无其不有,甚至不少青少年也患了半身不遂,活动障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忌烟忌酒则避免发生脑血栓,可那些根本就不沾烟酒的人又为什么发病呢?有人说是现在的化学药物用于种植作物的原故,可人人都是吃的这些粮食,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发病呢?还有人认为与环境的污染、气候的变化等等有关。

    不管什么因素,总的说是发病率越来越高,反复率也越加增多了,相对的治疗药物、治疗方法也随之增多,但无计事,根治的却很少,在某些地区,甚至几十人中,或是在一家人中就有一个或几个不能自理或活动障碍的半身不遂病人;预防、预防、再预防,就在医务人员里面,也不少这样的人物。那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中风的增多,到底能不能彻底治愈呢?请看下面的论述:

    一、先说“中风”,中风又名卒中,临床上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无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风”善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以中风命名。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等疾病,可属“中风”范畴。

    二、中风的发生:中医学认为,多由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湿痰内盛,复因情志、饮食、劳累、外感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经脉失于濡养,或痰浊蒙蔽清窍,横窜经脉;或阴亏于下,肝阳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上蒙清窍,横窜经隧而卒然发病;其病机虽然复杂,但可用本虚标实、上实下虚加以概括。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极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气血逆乱。

    据上所述,不难看出“中风”的产生原因,也可找出中风的发病因素了。也就是说,长期的心神焦虑、心急心烦等等可致心血不宁,心气不足,心脏的气血两亏;长期的气恼、气怒、闷闷不乐、争强好胜等等可致肝火过盛,肝风内动,血失收藏,肝阴不足等等;长期的劳累,紧张的甚至是经常性的超时工作,造成肾脏虚损,肾阴亏损,肾阴不足等等,此时则造成肾水上泛、下心下移,水火不相容,在体内交争,更有肝风内动、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于肾水交织在一起。风水火相搏,体内多生湿热,湿热生痰,痰多粘滞,滞留于经络、脏腑、筋脉之间,其病已成,只是还未发病而已。复因情志、饮食、劳累、外感等因素的诱发而突然发作,则见一发不可收拾;这时,痰火已随逆行之气上浮于清窍,气行则血行,所以痰湿随之混杂于血液之中,其粘滞造成了血液流通不畅,筋脉不舒,肢体伸缩不利。

    根据上述致病因素,请看一看下面的比较:

    二十年前,人们在吃着大锅饭,甚至是铁饭碗,每天除了按时上班下班,干多干少都是到月拿钱,赖汉也不会饿死的环境下生活;尽管生活不富裕,且你也这样,他也如此,天塌有大家,没急可着,你有我有,你无我无,无气可生,无急可着,很少脑怒、心烦燥急,因人而宜,能者铝合金劳,体虚一点也累不着,所以不易发病。

    如今,在经济管理一切的浪潮中,人们争先赌气,起早贪黑,东奔西跑,紧张地工作,为了生活得比别人好,拼命地工作,加班加点,稍有不如意则心烦、气恼、闷气,火冒三丈,久久不泻,一天、两天不住地紧张工作,也就遇到更多的不顺心之事,这样就应了气大伤身那句话;所以,如今是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要争口气,往上冲,一个坎坷,突然跌倒,跌倒的人多了,不顺利的事多了,发病的人也就多了。治愈后不接受教训,继续争这口气,不小心又反复发作了。所以说,中风的产生,可由六个字概括,那就是:“心急、气脑、紧张”,其发作则由于压力、冲击而致崩溃、瘫痪

    从上也就不难看出,为什么中风病人越来越多,为什么越来越不好治了!

[ Last edited by 蓝天百云 on 2007/1/1 at 17:30 ]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是指在颅内、外脑动脉管壁上发生病理改变的基础上,由于血流缓慢、血液成份异常或血液粘度增加等情况的作用下所形成的血栓,导致血管发生闭塞的一种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为其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份及纤维素粘附于受损动脉的粗糙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管腔的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高粘度血症和高血压等均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处及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好发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等部位。非特异性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和头、颈部外伤等病因,亦可引发脑血栓形成。
-----------一、坏死期

    病初6小时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48小时后缺血中心部位发生软化(梗死),脑组织肿胀变软,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如病变范围大,脑组织高度肿胀时可向对侧移位甚至形成脑疝。镜下结构不清,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变,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周围可见液体和红细胞渗出。

二、软化期

    7--14天后病变组织开始液化和变软,神经细胞消失,吞噬细胞大量出现,星形细胞增生。

三、恢复期

    3--4周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细胞增生的软化灶形成瘢痕,大的形成囊腔,称中风囊。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或更长时间。

    大多数脑血栓形成呈上述病理改变称白色梗死;少数梗塞区特别是近皮质部位,由于血管丰富再灌注时可继发出血,呈现出血性梗死称红色梗死。
   
【临床表现】

    常见于50岁以上和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人,多在睡眠中或休息时或血压偏低时发病,病情进展较缓慢,常有头昏、眩晕、一侧肢体麻木、力弱等前躯症状。神志大多清楚,局灶症状较全脑症状明显。

一、 临床类型

依据其发病快慢和病程特点分为:

1.可逆型 病人脑缺血症状超过24小时,常伴有脑梗死存在,但尚未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或因侧支循环代偿及时而完善,或栓子溶解,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一般在24--72小时内恢复, 最长可持续3周而完全缓解和不留后遗症。实际上是一种较轻的脑梗死,又称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

2.进展型 局灶性脑缺血症状和体征由轻变重,迅速进展,持续6小时至数天直到病人完全偏瘫和意识障碍。如起病2周后症状和体征仍缓慢进展,类似颅内占位性病变,又称肿瘤型。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注血流量减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等有关。

3.完全型 起病突然,病情在6小时内即达到高峰,如颈内动脉或中动脉主干等较大动脉的急性血栓。常为完全性偏瘫,伴癫痫发作,有意识障碍或很快进入昏迷,或出现病灶侧颞叶钩回疝,又称暴发型(约占30%)。

4.普通型 占大多数,局灶性症状多在数小时或3--5天内达高峰,以后不再发展。如侧支循环建立较好,梗死区周围水肿消退,症状可渐减轻。

二、 不同动脉闭塞时的临床症状

1.颈动脉系统血栓形成

⑴颈内动脉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颈总动脉分*和颈动脉管外口处最常见。可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三偏)症状和精神症状,以及病灶侧的Horner征和视网膜动脉压力下降。颈动脉有触痛和呈条索状,搏动减弱或消失,并可闻到血管杂音。主侧病变尚可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读、失写、失认及失用。如出现病灶侧黑矇或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伴对侧偏瘫者,称黑矇性交*性麻痹,为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侧支循环良好或建立及时,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颈动脉超声波、MRA或DSA检查可明显显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⑵大脑中动脉 最为多见。主干闭塞时可有三偏症状,主侧半球病变时还有失语。大脑中动脉表浅分支的前中央动脉闭塞时,可有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主侧半球受累时可出现运动性失语。中央动脉闭塞时可有上肢单瘫或不完全性偏瘫和轻度感觉障碍。顶后、角回或颞后动脉闭塞时可出现对侧皮层感觉丧失,病变对侧同向偏盲或同向上象限性盲,主侧半球病变时有感觉性失语和失用。豆纹动脉外侧支闭塞时可有对侧偏瘫。

⑶大脑前动脉 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闭塞时可无症状。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面,瘫痪以下肢为重,可伴有下肢的皮层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可影响内囊前支供血,常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和双侧脑性偏瘫。

2.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小脑后下动脉(Wallenberg综合征) 因延髓背外侧部梗死,引发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orner征,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⑵基底动脉主干(闭锁综合征) 可导致以桥脑基底部损伤为主的一种脑干血管病,病人意识清晰,除保留眼球垂直、内收运动功能外,其它头颈、眼和四肢的自主运动功能全部丧失,不能吞咽、言语和活动四肢,仅能借眼球的垂直运动来表示自己的意思,和与外界发生联系。

⑶基底动脉尖(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可导致以中脑损害为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干血管病。常伴有丘脑、间脑以及枕、颞叶等处缺血性损害。呈卒中样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眼内外肌麻痹、偏瘫、偏盲和头颅CT或MRI检查提示有丘脑及枕、颞叶部的新鲜梗死灶,眼内外肌麻痹症状为本病主要而必备的临床表现。

⑷大脑后动脉 表现为枕叶综合征。以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矇)等多见,此外还可有体像障碍、失认及失用等。如侵及深穿支,还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或感觉异常以及锥体外系等症状的丘脑综合症。

⑸基底动脉脑桥分支 可分别出现下列综合症:

①桥脑旁下中综合症(Fovill综合征) 病灶侧眼球外展不能,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对侧偏瘫。

②桥脑腹外侧综合症(Millard-Gubler综合征) 病灶侧周围性面瘫及外直肌麻痹,病灶对侧偏瘫,或有双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不能。

③桥脑背盖综合症(Raymond-Cestan综合征) 病灶侧肢体有不自主运动及小脑体征,对侧肢体轻瘫及感觉障碍,眼球向病灶侧凝视不能。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的病死率为5--10%。死亡原因中1/3由脑部病变(如严重脑水肿、出血性梗塞及脑干损害)所引起,2/3因继发并发症(如严重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及心肾功能不全)所致。存活病人的残病率较高,常见后遗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少数有癫痫发作、精神障碍或卒中后痴呆,仅30%病人可部分或完全恢复工作。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嗜酒等均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实施干预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减轻体重、运动及适当的饮食在中风预防中的价值已得到公认。此外,我国脑血管病发病和病后死亡与气候季节有密切关系,所以中风高危患者和病后患者,在每年12--2月以及7月前后的发病高峰期,应予特别注意,防止在过冷或过热环境中活动,对危险因素密切监控和处理。
-----------风痰阻络型
【证见】 突然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肌肤麻木,甚则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 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

1.主方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合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附子12克,僵蚕10克,全蝎5克,法半夏15克,胆南星12克,地龙10克,陈皮6克,钩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痰瘀交阻者,可酌加丹参20克、仁10克、赤芍12克。

2.中成药

(1)川芎嗪注射液,150毫克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益脑复健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3)脑血康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1)熄风化痰汤

处方:钩藤15克,半夏、天南星天麻红花、生桂枝各10克,竹沥10毫升,甘草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2)培元通经熄风汤

处方:当归10克,生黄芪3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天竺黄10克(后下),全蝎8克,白蒺15克,地龙15克,胆南星10克,竹沥汁20毫升,天麻15克,钩藤15克,白附子10克,桂枝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3)散风通络汤

处方:稀莶草15克,老鹳草12克,桑枝20克,牛膝12克,秦艽12克,木瓜10克,地龙10克,海风藤15克,丹参12克,赤芍10克,土鳖虫10克,全蝎6克,僵蚕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证见】 平素头晕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语言不利,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 平肝熄风潜阳。

【方药】

1.主方镇肝熄风汤(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加减

处方:代赭石30克,白芍、天冬玄参菊花各15克,钩藤、板、龙骨牡蛎各20克,天麻12克,牛膝18克。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风痰阻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

(1)赵氏中风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天麻、黄芩、钩藤、玄参、怀牛膝、丹参、夏枯草各9克,生地黄12克,生牡蛎、石决明各30克。水煎服。

(2)平肝熄风汤(王明河验方)

处方: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2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麦冬10克,蝉蜕9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知母15克,夏枯草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一剂.
-----------【证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红,目赤,口噤,气粗,肢体偏瘫,或兼拘急。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 清肝熄风、开窍。

【方药】

1.主方羊角汤加减

处方:羚羊角0.3克(锉末冲服),菊花、夏枯草各15克,石决明、龟板各30克,生地黄、钩藤各20克,白芍15克,牡丹皮、天竺黄、黄芩各10克。水煎服。

若痰湿偏盛、苔白腻,属阴闭者,宜用豁痰熄风、开窍,方用涤痰汤加减:法半夏15克,陈皮10克,茯苓竹茹、胆南星、枳实各12克,钩藤20克,石菖蒲9克,甘草6克,天麻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单方验方

(1)化痰通腑汤

处方:全瓜蒌30~40克,胆南星6~10克,生大黄10~15克,芒硝10~15克(熔化)。水煎服。

(2)清肝熄风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石膏60克(先煎),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滑石12克,龙胆草10克,丹皮10克,大黄10克,竹茹12克,怀牛膝15克,槟榔6克,广木香2克(后下),白薇10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证见】 神志昏糊,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气息低微,肝出肢冷。舌痿,脉微欲绝。

【治法】 回阳固脱。

【方药】

1.主方参附汤(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

处方:人参15克,熟附子12克,山茱萸15克,五味子6克,龙骨、牡蛎各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心脉灵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l一2次。
-----------【证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

【治法】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

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地龙、赤芍各15克,当归尾12克,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丹参、鸡血藤各20克。水煎服。

若语言不利者,选加石菖蒲10克,胆南星、郁金各12克。口眼喁斜者,选加白附子12克,僵蚕lO克,全蝎5克。兼肝阳上亢者,选加石决明、代赭石各30克,白芍、菊花各15克,钩藤20克,天麻12克。

2.中成药

(1)川芎嗪注射液,15毫克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2)华佗再造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中风回春丸,每次1丸,每日3次。

(4)散风活络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血换解方(方药中验方)

处方:水蛭50克,郁金20克,川芎30克,共研粉。每次10克,每日3次。

(2)中风回春方(河南省中药研究所验方)

处方:当归、丹参、白花蛇蜈蚣、地龙、红花、忍冬藤,制成片剂,每片重0.3克。每日3次,每次5—6片,1个月为1个疗程。

(3)治瘫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黄芪60克,川芎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地龙9克,水蛭末2克(冲服)。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4)补气活血汤(赖天松《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黄芪30克,当归尾12克,赤芍9克,地龙6克,牛膝15克,玄参12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6克,天竹黄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5)五虫四藤汤(赖天松《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蜈蚣3条,地龙15克,乌梢蛇9克,土鳖虫9克,全蝎6克,鸡血藤25克,忍冬藤15克,络石藤20克,钩藤15克,黄芪90克,丹参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相关文章
 澳洲中医告别"黑户时代"
 桃花汤
 强直性脊柱炎求治
 安神熟地黄散(《医略六书》卷三十。)
 坠翳丸(《眼科全书》卷三)
 今有三喜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