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中文名】甘草
【拼音】GANCAO
【学名】Glycyrriza Uralensis Fisch.G.Glabra L.
【英文名】Licorice Roots Northwest Origin
【拉丁文名】Radix Glycyrrhizae
【出处】《神农本草经》
【类别】草部·上品《本经》
【异名】美草、
蜜甘(《本经》);蜜草、
蕗草(《别录》);
国老(陶弘景);
灵通(《记事珠》);
粉草(《群芳谱》);
甜草(《中国药植志》);甜根子(《中药志》);棒草(《黑龙江中药》)。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
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
【处方名目】 处方中写:“ 甘草、生草、生甘草、粉草、粉甘草、统草、国老等 ” 均为甘草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解毒。
处方中写:“ 草梢、
甘草梢、生草梢 ” 均为生甘草稍,即甘草根的末梢或细根,洗净,切小段入药者;偏于清热利尿。
处方中写:“
炙草、
炙甘草、制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蜜甘、蜜草等 ” 均为
蜂蜜炙制过的炙甘草(制甘草);偏于润肺和中。
区分原则:带有 “ 密 ” 、 “ 炙 ” 的名称默认为炮制后的甘草,不带 “ 密 ” 、 “ 炙 ” 的默认为生甘草,以示区别。 【来源考证】 豆科(Leguminasae)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zz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另有黄甘草Glycyrrhiza kansuensis Chang et Peng亦作药用甘草。
出自《神农本草经》 ;
①《名医别录》:“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十日成。”
②陶弘景:“甘草,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枹罕草最佳。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又有如
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
沉香也。”
③《本草图经》:“甘草,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
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采根,去芦头及赤皮。孙思邈论云,有人中
乌头、
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称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
附:商品资料(商品名)
.
目前甘草商品一般分为东甘草和西甘草两种。
东甘草,又名东草,为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西甘草:又名西草。为产于甘肃、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等地者。
此外还有以下传统商品名称:
梁外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者。
王爷地草:产于宁夏巴盟的阿拉善左旗者。习惯认为梁外草及王爷地草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西镇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及宁夏陶东、平罗一带者。属于西草。
上河川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拉达特旗一带者。属于西草。
边草:产于陕西北部靖边、定边一带者。属于西草。
北草:产于甘肃尼勤、庆阳、张掖、玉门等地者。属于西草。
下河川草:产于内蒙古包头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林格尔等地者。属于西草。
东北草:产于内蒙古东部、辽宁的昭乌达盟、吉林的哲盟、黑龙江的呼盟等地者。属于东草。
新疆草:产于新疆者。属于西草。
皮甘草:又名带皮甘草、带皮草、皮草。为采收加工后保留栓皮者。
粉甘草:又名刮皮甘草、刮皮草、白粉草、粉草。为采收加工后刮去栓皮,切成长段者。
把甘草:为在加工过程中切成长段、扎成把者。
甘草节:又名粉草节、草节。为甘草根及根茎中充填有棕黑色树酯状物质的部分。
甘草头:又名疙瘩草、疙瘩头。为甘草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
甘草稍:又名草稍、生草稍。为甘草根的末稍部分或细根。
均以皮细而紧、质坚体重、红棕色、粉性大、甜味浓、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注:为了统一处方名、减少误差,请不要用商品名作为处方名使用。
.
【植物形态】 1.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30~70厘米,罕达1米。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长而粗大,根及根茎外皮呈淡黄褐色、红棕色、暗棕色或深褐色。
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腺状毛或腺鳞。
托叶披针形,早落;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17枚,具短柄,长1毫米许;小叶片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偶近于圆形,长2~5.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钝状,基部通常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短白毛。
总状花序腋生,较叶序短,长5~12厘米,花密集;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形,长约为花冠的1/2而稍长,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略长,外被白色短毛或浅棕色腺毛,内无毛而有棕色腺体;花冠蝶形,紫红色或兰紫色,长约14~18毫米;旗瓣大,长方椭圆形,先端圆或微缺,下部有短爪;
龙骨瓣直,较翼瓣短,翼瓣长圆形微弯,基部一侧下伸呈长爪;雄蕊10,9枚基部连合,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不等,雌蕊1,子房无柄,上部渐细成短
花柱,密被腺体。花期6~7月。
荚果线状长圆形,通常宽6~8毫米,多数紧密排列成球形,窄长,弯曲成镰状或环状,密被绒毛腺瘤,黄褐色刺状腺毛和少数非腺毛。种子2-9粒,扁圆形或肾形,黑褐色光亮,千粒重8-10克。果期7~9月。
2.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多年生草本,株高50-140厘米。
本种同甘草的区别为:
植物体局部常被密集成片的淡黄褐色鳞状腺体,无腺毛。
根茎粗大木质。
小叶3~5片,稀达7片,卵形、椭圆形,边缘波状,干时有皱褶,上面暗绿色,具黄褐色腺点,下面有似涂胶状光泽,下面中脉无毛。
总状花序,一般与叶等长。
荚果短小(长圆?)而直,膨胀,光滑或具腺毛,果皮质,坚硬;种子3-7粒,肾形,黄褐色,千粒重9-10克。
3.光果甘草(Glycyzzhiza glabra L.) 多年生草本。高约80-180厘米。
此种与甘草极相似,主要区别为植物体密披淡褐色腺点和鳞片状腺体,常局部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
小叶片较多,约5-19 片,长椭园形或窄长卵状披针形,两面均淡绿色,上面无毛或有微柔毛,下面密被淡黄色、不明显的腺点。
穗状花序,腋生,花稀疏。
果序与叶等长或略长,荚果扁而直或微弯,卵矩形,光滑或具褐色腺毛,荚壳坚硬,有种3-9粒,卵圆形,深褐色,千粒重7 -8克。
4.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
{生长形态图——全身照:1张;花果种页根茎等,可拼到1~3张}
【生态环境】 甘草多生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北温带地区,海拔0-200米的平原、山区、河谷、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野生甘草伴生
罗布麻、胡杨、旱韦、
沙蒿、
麻黄等植物。土壤多为砂质土。
生物特性资料.
甘草喜光照充足,雨量较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的生态条件,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
甘草植物呈区域性分布,因其物种不同,生态幅度较宽。在气候严寒的新疆阿勒泰,年平均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43.5℃,无霜期130天,结冻期188天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在气候酷热的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候33℃,极端最高气温47.6℃,年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酷热日达100天,年降水量100毫米以内,年蒸发量为2 200-3 01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为30%的条件下,甘草亦能生长。
甘草抗逆性强,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多适于腐植质含量高的壤土、砂土条件下生长。在新疆轻壤土、砾质砂土,西北黄土高原沙质灰钙土,黑龙江松嫩平原碳酸盐黑钙土上均可生长。甘草耐盐碱能力较强,耐盐碱力以胀果甘草、黄甘草、甘草、光果甘草、粗毛甘草的顺序而递减;胀果甘草能在盐化草甸土、草甸盐土,甚至结皮盐土上生长。胀果甘草耐盐极限为20%,最适为2-4%。甘草及光果甘草耐盐极限为10%,最适为1-2%。
甘草属于旱生植物,胀果甘草的耐旱能力最强,年降水量多在100毫米以内,甚至有的仅为15毫米也能生长。地下水位在1-5米,胀果甘草仍能生长良好,有的还形成群落。水位在5-8米,也可生长,并能开花结实。甘草和光果甘草耐旱性较胀果甘草差,多分布在年降水量180-500毫米。在地下水位1-3米的河流漫滩、河谷阶地及地下水位较高的荒漠地带,土壤水分过多,根茎易腐烂,造成死亡。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植株播于每年秋末冬初枯萎,翌年土壤解冻后出苗,再生新株。新疆南部、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及辽宁南部地区于3月中下旬返青出苗;新疆北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地区于4月中下旬甘草返青出苗。幼苗出土后约半月生长高度可达20厘米。人工种植的实生苗,当年生苗高30-50厘米,2年生苗高50-80厘米,3年生苗高70-100厘米,并可开花结实。甘草的开花期,因区域不同和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胀果甘草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于4月开花,巴楚、阿图什于5月中旬开花,在阿尔泰于7月开花。花期较短,一般约15天。花谢后形成荚果。
甘草根系发达,地下根茎为繁殖和营养器官。根茎有垂直根茎和水平根茎之分。垂直根茎处于土壤表层,与地表呈垂直生长,上接地上茎,下连根或水平根茎。人工有性繁殖的一年生实生苗只长直根,粗约1厘米;野生多年的垂直根一般根粗2-5厘米,粗者可达10厘米以上:老龄的根皮粗糙,髓部常腐烂而中空,失去甜味。水平根同垂直根相连,呈水平生长,一般根长3-5米,粗2-5厘米,甚有10厘米以上者。人工种植的3年生根粗1.5-2.5厘米,根表皮光滑,质柔软,纤维细嫩,髓质黄色,组织坚实,粉性足。生长于草原的甘草在地下20-30厘米处形成水平根;盐碱土在地下50厘米左右处形成水平根;砂性土壤在地下1米左右处形成水平根。一般水平根多为一层,偶有两层或数层的。水平根亦可再生水平根,形成交织的水平根茎网。水平根茎上生有不定芽,并可形成新的植株。新植株与母株不分离,形成群体。垂直根和水平根均可再生数条输导根及吸收根。根茎深一般为1.5米以下,深者达8-9米,甚至10米以上。根系发达是甘草的重要特征。
.
【产地】 甘草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宁夏、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亦有少量分布。
光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及甘肃西部。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东部及甘肃酒泉、金塔一带。
黄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肃等地。
甘草主产于:
内蒙古鄂托克前、杭锦、达拉特、敖汉、阿拉善右、额济纳、翁中特、鄂托克、奈曼、阿拉善左、开鲁、扎鲁特、乌审;
宁夏盐池、灵武、同心、中宁、平罗、海原;
新疆巴楚、沙雅、阿瓦提、温宿、库车、轮名、尉犁、麦盖提、和静、莎车、和田、于田、阿图什、察布查尔、巩留、新源、福海、布尔津、沙湾、乌苏、精河、哈密、库尔勒、民丰;
吉林洮南、通榆、长岭,大安;
陕西定边;
黑龙江大庆、安达、召川、杜蒙;
河北宣化;
山西五台;
辽宁朝阳、建平、阜新;
甘肃安西、敦煌、环县、民勤等地。
地方习用品:黄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南部叶尔羌河、孔
雀河沿岸及东疆吐鲁番、哈密盆地;甘肃安西、酒泉、金塔也有少量分布。粗毛甘草只在新疆北部有少量分布。云南甘草分布于云南、本省局部地区民间药用。
以内蒙古、宁夏甘草品质优良,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产地环境图:1~2张——缺}
【采集】 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
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
采挖后的甘草,在加工时严守传统工艺,做到皮净身干,单条顺直,两头见刀,口径整新,根茎分拢,按类归等。
出售时视甘草取材部位和质量优劣,茎分两草,根分五节。“茎分两草”是:一日白粉草,即鲜草剥去外皮者;一日大草,即适于药用之茎。“根分五节”是:大节、中节、小节、毛条、疙瘩头。甘草全身均有用处。
[
本帖最后由 五味堂主 于 2007/4/16 23:46 编辑 www.med126.com/job/]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