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济阴纲目教程:赤白带下门
来源:赤白带下门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第一节, 论带下由劳伤冲任

严氏曰: 巢氏病源论妇人有三十六疾者, 七症、八瘕、九痛、十二带下也。 而带下不显其证今人唯知赤白二带耳, 此由劳伤冲任, 风冷据于胞络。 {凡巢氏所论, 不可稽者什九, 即此言亦无征治之法, 何可凭也。 } 妇人平居, 血欲常多, 气欲常少, 百疾不生, 或气倍于血, 气倍生寒, 血不化赤, 遂成白带。 若气平血少, 血少生热, 血不化红, 遂成赤带。 寒热交并, 则赤白俱下, 其脉右手尺浮, 浮为阳, 阳绝者无子。 {倍字作滞字看。 } 若足冷带下, 轻则漏下, 甚则崩中, 皆心不荣血, 肝不藏血所致。 其脉寸口弦而大 弦则为减, 大则为芤, 减为寒, 芤蒍虚, 寒虚相搏。 {二句透彻。 } 其脉为革, 主半产漏下。 又尺寸脉虚者漏血, 漏血脉浮者, 不可治。 {宗脉经语。 }

产宝云: 带下三十六疾者, 是十二症、九痛、七害、五伤、三固, 谓之三十六疾也。 十二症者, 是所下之物, 一者如膏, 二者如青血, 三者如紫汁, 四如赤皮, 五如脓痂, 六如豆汁, 七如葵羹, 八如凝丸, 九如清血似水, 十如米泔, 十一如月浣, 十二如经度不应期也。 {虽分三十六种, 总是冷热微甚所致, 故后人只以赤白二症总之。 }

九痛者, 一阴中痛, 二阴中淋痛, 三小便痛, 四寒冷痛, 五月来时腹痛, 六气满来时足痛, 七汗出阴中如虫啮痛, 八胁下皮痛, 九腰痛。 七害者, 一害食, 二害气, 三害冷, 四害劳, 五害房, 六害妊, 七害睡。 五伤者, 一窍孔痛, 二寒冷痛, 三小腹痛, 四脏不仁, 五子门不正引背痛。 三固者, 月水闭塞不通, 其余二者, 文缺不载, 而仲景所说, 三十六种疾, 皆由子脏冷热劳损而夹下起于阴内也。

第二节, 论带下五色因风邪人于胞门

良方云: 妇人带下, 其名有五, 因经行产后, 风邢入胞门, 传于脏腑而致之。 若伤足厥阴肝 经, 色如青泥; 伤手少阴心经, 色如红津; 伤手太阴肺经, 形如白涕; 伤足太阴脾经, 黄如烂瓜; 伤足少阴肾经, 黑如衄血。 人有带脉, 横于腰间, 如束带之状, 病生于此, 故名为带。 {胞门子户即子宫俗所谓儿肠也, 其传脏有征, 传腑无症, 岂二而一与,

又曰: 病生于带, 则脏腑之说, 似属空文, 盖以带脉管束诸执业兽医经, 故总结之究其治一也。 }

李氏曰: 平时阴阳过多, 及产后亡血下虚, 风邪乘虚入于胞络, 宜暖宫丸加吴茱萸, 或黄耆建中汤去桂加当归, 水煎吞苦栋丸。 {心包络与胞门不同, 其曰: 暖官即非包络, 岂胞门与包络同也。 } 白带兼痛风者, 二陈汤加苍柏南星牛膝川芎; 兼头风鼻涕者, 苍柏辛芎散。 {白带痛风以下两方皆丹溪所定, 然专主于湿痰, 并无风冷入胞之治, 岂前人之言非也, 亦补未备耳。 }

第三节, 论带下属湿热冤结不散

保命集曰: 赤者热入小肠, 白者热入大肠, 原其本, 皆湿热结于脉, 故津液涌溢, 是谓赤白带下。 本不病结, 缘五经脉, 虚结热屈, 滞于带, 故女子脐下痛, 阴中绵绵而下也。

经曰: “任脉为病, 男子内结七疝, 女子带下瘕聚”。 王注云: “任脉自胞上过带脉, 贯于脐上, 故男子内结七疝, 女子带下。 带脉起于季胁章门, 似束带状, 今湿热冤结不散, 故为病也”。 {此指任带二脉而言, 其曰: 热入大小肠之论无据, 当从邪入包门致传脏腑, 结于带脉之说为正。 }

经曰: 脾传之肾, 名曰: 疝瘕。 小肠冤结而痛, 出白, 一名曰: 蛊, 所以为带下冤结也, 冤屈也。 屈滞而病热不散, 先以十枣汤下后, 服苦栋丸大延胡散调下之, 热去湿除, 病自愈矣。 {发冤结之义以明湿热之端。 }

洁古云: 治带下冤结而痛者, 先以十枣汤下之, 次服苦梀丸大延胡索散调之, 是先攻后补之法也。 {汤见杂病痰饮, 大延胡索散, 方见产后腹痛条。 }

第四节, 论带下痰实宜吐下

子和云: 一妇人病带下, 连绵不绝, 白物或来, 已三载矣。 命予脉之, 诊其两手脉俱滑大而有力, 得六七至, 常上热囗干, 眩晕, 时呕酢水, 予知其实有寒痰在胸中, 以瓜蒂散, 吐出冷痰二三升, 皆酢水也, 间如黄涎, 状如烂胶。 次以浆粥养其胃气。 又次用导水禹功, 以泻其下, 然后以淡剂渗泄之药, 利其水道, 不数日而愈。 {脉证俱属实热, 而日寒痰者盖为败浊之液, 即聚成痰则与本气不相和, 故痰积之久, 自成冷物, 寒痰者, 因病人自觉其冷而言, 然亦有热者, 不可不明, 如酢水酸水也, 岂属寒耶。 } 息城李左衙之妻,病白带, 如水窈漏中绵绵不绝, 臭秽之气不可近, 黄面食减, 已三年矣。 诸医皆云: 积冷, 阳起石硫黄姜附之药, 重重燥补, 污水转多。 戴人断之曰: “此带浊水, 本热乘太阳经, 其寒水不禁固, 故如此也。 夫水自高而趋下, 宜先绝其上源, 乃涌痰二三升, 次日下污水斗余, 行三遍, 汗出周身, 至明旦”, 病人云: 污已不下矣。 次用寒凉之剂, 服及半载, 产一男。 {肾主秘藏, 热乘之则坚, 凝之性失矣, 故不能秘藏而带下, 绝其上源之法妙甚。 }

丹溪云: 带与漏俱是胃中痰积流下, 渗入膀胱, 无人知此, 只宜升提, 甚者上必用吐, 以提其气, 下用二陈汤加白术苍术, 仍用丸子。 {积痰恐不能渗入膀胱若言湿热则可。 }
肥人有带, 多是湿痰, 用海石半夏南星炒檗青黛苍术川芎。 {方中并无升提法, 惟川芎一味为血分升气之药。 }
瘦人带病少, 如有多是热, 用炒檗蛤粉滑石川芎青黛樗皮。 {丹溪治带与白浊同是男女之湿热一也。 }
罗先生法, 或十枣汤, 或神佑丸, 或玉烛散, 皆可用之。 虚者不可峻攻, 实者可行。

洁古云: 治结痰白带, 以小胃丹, 半饥半饱, 津液下数丸, 候郁积行, 却服补药。 第五节, 论带下虚寒宜温补

李氏曰: 带下有虚寒带腥臭者, 因小水淋沥不已, 或已崩中暴下, 或产后去血过多, 以致阴亏阳竭, 荣气不升, 经脉凝冱, 卫气下陷, 精气累滞于下焦, 蕴积而成。 {淋漓不已属虚寒, 然亦有虚热者。 }
白滑如涕, 下流腥臭者, 黄耆建中汤去桂加当归水煎, 吞苦栋丸。 久不上, 脐腹引阴冷痛者, 东垣固真丸。 虚中有火者, 补经固真汤大乌鸡丸常用。 气虚四君子汤, 血虚四物汤, 有火加黄柏, 有寒加桂附。寒始因亡血复亡其阳, 阳气虚极, 带下腥臭, 多悲不乐, 桂附汤。 腹痛阴冷者, 四物汤加桂附, 常用酒煮当归丸、小乌鸡丸、琥珀调经丸。 {阳虚故悲不乐。 }

(验案)

{飞霞医案}

韩氏曰: 山妻年三十余, 十八胎, 九殆八夭, 会先君松藩难作, 贱兄弟皆西奔, 妻惊忧过甚, 遂昏昏不省人事, 口唇舌皆疮, 或至封喉, 下部虚脱, 白带如注, 如此四十余日, 或时少醒, 至欲自缢, 自悲不能堪, 医或投凉剂解其上, 则下部疾愈甚, 或投热剂, 及以汤药薰蒸其下, 则热晕欲绝。 四弟还, 脉之, 始知为亡阳证也。 大哭曰: , 宗嗣未立, 几误杀吾嫂。 急以盐煮大附子九钱为君, 制以薄荷防风, 佐以姜桂芎归之属, 水煎, 入井水冷与之, 未尽剂, 鼾鼻熟睡通宵, {用热远热, 此从治也, 非具确见者, 不能用惜不言脉。 } 觉即能识人, 时止一嗣子二女, 相抱痛哭, 疏戚皆悲, 执友赵宪长惊曰: 君何术也。

弟曰: 方书有之, 假对假, 真对真尔, 上乃假热, 故以假冷之药从之, 下乃真冷, {有产后下泻, 上则口舌喉疮, 医以理中丸, 用紫雪为衣, 服之两病皆愈, 亦真对真, 假对假之意。 } 故以真热之药反之, 斯上下和而病解矣。 继后, 主以女金丹, 错综以二三方, 不但去其疾, 且调治元气。 庚午生一子, 今应袭也。 壬申生一子, {元气是先天真气生气是后天谷气。 } 去年又患疟疾十三月, 亦主以养元气, 调生气, 待饮食大进, 然后劫以毒药, 吐下块物甚多, 投以附子汤三钱而愈。 不责效旦暮间, 其用女金丹, 即胜金丸也, {块物者宿痰也。 }

得之异人, 倍加香附, 而视气血之偏者, 又加姜黄条芩, 倍川芎之属, 敢效甚多。 予念无子者, 往往有之, 翻思予得子之难, 其苦何如, 乃次第录其力并女金丹以济人云: 。 {女金丹即胜金丸, 方见求子。 } {女金丹能令老妇妊娠, 方古庵载而赋之。 }

第六节, 论带久枯涸宜润补

准绳云: 带下久而枯涸者濡之, 凡大补气血, 皆所以濡之, 如以四物汤为末, 炼蜜丸, 桐子大, 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 以疗年高妇人白带良验, 皆润剂也。 {血生于气故有可兼四君者。 }

第七节, 论带下当以壮脾胃升阳气为主

薛氏曰: 徐用诚先生云: “带下白属气而赤属血。 ”东垣先生云: “血崩久则亡阳, 故白滑之物下流, 未必全拘于带脉, 亦有湿痰流注下焦, 或肾肝阴yin之湿胜, 或因惊恐而木乘土位, 浊液下流, 或思慕为筋痿。 戴人以六脉滑大有力, 用宣导之法, 此泻其实也”。 东垣以脉微细沉紧, 或洪大而虚, 用补阳调经, 乃兼责其虚也。 丹溪用海石南星椿根皮之类, 乃治其湿痰也。 {三说各主一见, 凡诊治此症, 当须辨别, 前论五色分属五脏, 而无治法, 此以五脏之中, 分治法, 分虚实, 尤见的据。 } 窃谓前证皆当壮脾胃, 升阳气为主, 佐以各经见证之药。 {下数方为此翁家法。 }

色青者属肝, 用小柴胡山栀防风。 湿热壅滞, 小便赤涩, 用龙胆泻肝汤。 肝血不足, 或燥热风热, 用六味丸。 色赤者属心, 用小柴胡加黄连山栀当归。 思虑过伤, 用妙香散等药。 色自者属肺, 用补中益气加山栀。 色黄者属脾, 用六君子加山栀柴胡。 不应用归脾汤。 色黑者属肾, 用六味丸。 气血俱虚, 八珍汤。 阳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 湿痰下注, 前汤加茯苓半夏苍术黄糪。 气虚痰饮下注, 四七汤送六味丸。 不可拘肥人多痰, 瘦人多火, 而以燥湿泻火之药, 轻治之也。 {肥痰瘦火之说, 为丹溪先生认痛总诀, 何尝教人泥定一方也, 虽不可轻治, 而火湿二字终莫能逃, 若以此稳当之言不可轻, 则洁古之十枣子和之汗吐下, 太无之神佑玉烛与小胃丹之类, 可轻用之与, 予不敢为丹溪佞, 为欲止今之佞口耳。 }

(验案)

  1. 一孀妇腹胀胁痛, 内热哺热, 月经不调, 肢体酸麻, 不时吐痰, 或用清气化痰, 喉间不利, 带下青黄, 腹胁膨胀, 又用行气之剂, 胸膈不利, 肢体如麻, 此乃郁怒伤损肝脾。 朝用归脾汤, 以解脾郁生脾气, 夕用加味逍遥散, 以生肝血清肝火, 百余剂而愈。
  2. 一妇人久疟兼带, 发热口干体倦, 用七味白术散加麦门五味, 大剂煎与恣饮, 再发稍可, 乃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 十余剂而愈。
  3. 一妇人头晕吐痰, 胸满气喘, 得食稍缓, 苦于白带, 二十余年矣, 诸药不应, 此气虚而痰饮也。 痰饮愈而带自愈, 遂朝用六君子汤, 夕用六味地黄丸, 不月而愈。 {立斋得力处, 在认症确未到处, 在不言脉, 惟以二十余年之痰症, 故可用六君以补脾治湿, 用六味以治水泛为痰, 皆治本而纳气归原者也, 但朝夕反用, 又其独见也。 }
  4. 一妇人耳鸣胸痞, 内热口干, 喉中若有一核, 吞吐不利, 月经不调, 兼之带下, 予以为肝脾郁结, 用归脾汤加半夏山栀升麻柴胡, 间以四七汤下白丸子而愈。
  5. 一妇人吞酸饱满, 食少便泄, 月经不调, 服清气化痰丸, 两栖渐肿, 寒热往来, 带下黄白, 面痿体倦, 此脾胃俱虚, 用补中益气, 倍用参术加伏苓半夏炮姜而愈。
  6. 一妇人带下, 四肢无力, 予曰: “四肢者土也, 此脾胃虚弱, 湿痰下注。 ” 以补中益气济生归脾二药, 治之而愈。
  7. 一妇人带下黄白, 怒则胸膈不利, 饮食少思, 或用消导利气之药, 痰喘胸满, 便下血, 予曰: “此因脾气亏损, 不能摄血归源。 ”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炮姜, 四剂顿减, 又用八珍加柴胡山栀而痊。

{以上七案, 内五症皆治湿痰而兼升补者, 以立斋名盛, 当时非久病必不延之, 故每以升补为效, 学立斋者须得此解, 不然徒谭父书矣。 }

第八节, 论带久不止当补卫厚脾

李氏曰: 凡崩中下带, 或用升提, 如升阳调经汤, 或用收涩, 如伏龙肝白芷散。 然暂止而终不止者。 盖卫司开阖, 而为荣血之主, 脾胃为血海水液之会, 卫气与胃气俱虚, 则血液无所约制。 {格理之言。 } 是以古方有用桂枝汤加附子以固卫气者, {不善用古方者, 每非古方, 苟能解之, 便自能用。 }四君子汤加草果丁香木香, 以燥水健脾者, 或用理中汤加陈皮半夏, 或单半夏丸用芎归汤煎下, 或补中益气汤平胃散, 皆补卫厚脾, 使气血自循故辙, 而不专于收涩以劫夺之也。 {收涩劫夺皆是奇兵, 用奇合宜便是正法, 此盖重在正治, 然亦有可奇者, 不可偏癈也。 }

第九节, 论带下湿热药用正治从治之异

方氏曰: 妇人赤白带下, 多是怒气伤肝。 夫肝属木, 脾属土, 肝邪乘脾, 木气克土, {水郁不伸便能生湿。 } 则脾受伤而有湿, 湿而生熟, 热则流通, 所以滑浊之物, 渗入膀胱, 从小便而出也。 {阑门既能泌别清浊, 则滑浊之物, 未必皆为渗入膀胱, 而从溺道出也, 如绞肠病, 岂由膀胱来耶。 } 丹溪作湿热, 而用苦寒之药治之者是矣, 虽然古人曾有用辛温治之而愈者, 不知苦寒之药, 正治之法也, 辛温之药, 从治之法也。 盖湿热怫郁于内, 肚腹疼痛, 赤白带下, 非辛温从治, 而能开散之乎, 然湿热未曾怫郁, 但止赤白带下, 不若用苦寒正治之为当也。 {读此论乃见今古治法不悖, 则丹溪之言亦补先贤未备之旨。 }

第十节, 论带下杂治法

戴氏曰: {元礼为丹溪弟子而相背如此自是一种翻案} 赤白带下皆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 感非一端。 大率下白带多, 间有下赤者, 并宜顺气散吞震灵丹, 仍佐艾附丸或米饮调沙参末。 带下不止成尪羸者, 四物汤加煆牡蛎粉半钱, 吞固肠丸, 多服取效。 有带疾愈后一二月, 或再发, 半年一发, 先血而后下带, 来不可遏, 停蓄未几, 又复倾泻, 此名漏带, 最为难治。 {漏带之名始此, 亦或升补可愈也。 } 下截之血, 少腹主之, 有因血虚而虚热陷入小肠, 致小便?痛, 色如白泔, 或成沙粒, 皆不可作淋治, 用冷剂, 宜以四物汤五苓饮各半帖和煎。 {燥湿合煎此元礼独创, 不读此便不知用此。 }

第十一节, 论室女带下

产宝云: 未出女子有三病, 何也? 答曰: 女子一病者, 经水初下, 阴中热, 或当风卧, 或扇风。 二病者, 太冲脉盛, 气盛则内热以冷水洗之。 三病者, 或见丹下惊怖者。 若三者一有所受, 后必有带下之证也。 {阴中热者, 一阳初动也, 所言三说诚有之。 }

第十二节, 排脓

准绳云: 带下并肠, 有败脓淋漏不已, 腥秽殊甚, 遂至脐腹更增冷痛, 此盖败脓血所致, 卒无已期, 须以此排脓, 用白芷一两, 单叶红蜀葵根二两, 白芍药白矾烧枯各半两为末, 同以蜡丸, 如桐子大, 空腹或饭前米饮下十丸, 或十五丸, 候脓尽, 仍别以补药佐之。 {此方白芷葵根排脓散血, 白芍生肌, 枯矾燥湿, 和以蜜蜡, 此生肌托里之治也, 脉经曰: 妇人肠中有脓, 为荣卫相干, 血为败浊, 有可下不可下之异, 宜参考之。 }

第十三节, 消瘀血

仲景云: 问妇人年五十所, 病下利, 数十日不止, 暮即发热, 小腹里急腹满, 手掌烦热, 唇口干燥, 何也? 师曰: , 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 瘀血在小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证唇口干燥, 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方见调经门 {问下痢而以半产, 瘀血在腹, 又曰: 属带下, 然非仲景不能答, 又非仲景之言不能信, 如暮热小腹急满为瘀血在内则可, 以掌热烦燥日干而用温经药, 则人皆难之, 况此汤有肉桂半夏吴茱萸谁肯信服。 }

第十四节论白浊白yin

大全云: 妇人小便白浊白yin者, 皆由心肾不交养, 水火不升降, 或因劳伤于肾, 肾气虚冷故也。 {据此宜属寒今皆主热。 } 肾主水而开窍在阴, 阴为溲便之道, 胞冷肾损, 故有白浊白yin。

李氏曰: 白yin盖缘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yin于外, 入房太甚, 发为筋痿, 久为白yin。 谓白物yin如白精之状.不可误作白带, 过服热药。 又有日夜流津, 如清米泔, 或如黏胶者, 谓之白崩, 与白yin大同, 多忧思过度所致诚难治疗。 用平补镇心丹。 因思伤脾胃者, 四七汤下白丸子或归脾汤。 痞闷少食者, 沉香降气汤。 因劳伤肾气, 心肾不交者, 金锁正元丹小菟丝子丸威喜丸。 {此素问语以症白yin之所自筋痿者宗筋也惟久为yin纵者有之若妇人则无宗筋, 岂其窍道一也究其所因似亦不悖故此数方与治久浊同法。 }

薜氏曰: 前证若 元气下陷, 用补中益气汤。 脾胃亏损, 六君子加升麻柴胡。 脾经郁结, 归脾加黄檗山栀。 肝经怒火, 龙胆潟肝汤, 虚则用加味逍遥散, 宜与带下参看主治。 {怒火有虚实, 实者泻之, 故用龙胆, 虚者补之, 故用逍邈, 以逍遥有归芍养血也。 }

(验案)

一妇人善怒, 或小腹痞闷, 或寒热往来, 或小便频数, 时下白yin, 药久不愈, 面青口苦, 予以为积愤而不能发散所致, 用龙胆潟肝汤而愈, 用加味逍遥散八珍汤而安。 {若论积愤, 当用木郁达之之法。 }

第十五节, 脉法

脉经云: 妇人带下, 六极之病, 脉浮则为肠鸣腹满, 紧则为腹中痛, 数则为阴中痒, 痛则生疮, 弦则阴中掣痛。 妇人带下, 脉浮恶寒者不治。 {带下不治症。 }

第十六节, 带下门汇方

(治湿热带下)

清白散, 治白带。 {得丹溪法, 然配四物似与瘦人多火者相宜。 } 当归, 川芎, 白芍药炒, 生地黄, 黄柏盐水炒, 樗根皮酒炒, 贝母各一钱, 干姜炒黑甘草各五分 {黄柏清下焦之热, 楼皮燥下部之湿, 干姜从火, 甘草和中, 若贝母者, 必有所兼症也。 } 上锉, 加生姜一二片, 水煎。 肥白人多湿痰, 加白术半夏。 赤带, 加酒炒条芩荆芥。 久下, 加熟地黄牡蛎。 气虚, 加人参黄耆。 腰腿酸痛, 加鹿角胶, 或只以二陈汤加苍白术。 如升膀胱之湿, 加升麻柴胡苍白术。 {非升膀胱之湿盖气陷之湿也。 }

解带散, 治血气不调, 湿热白带, 四肢倦怠, 五心烦热, 痰郁嘈杂。 {此大家法。 } 当归[身酒洗], 香附子[醋炒各一钱五分], 白芍药[酒炒], 白术[土炒各一钱二分], 苍术, 白茯苓, 陈皮[去白], 牡丹皮[各一钱], 川芎, 玄胡索[各八分], 甘草[炙四分], 上锉一剂, 加生姜水煎, 空心服。 {以下四方皆丹溪独造, 均以清湿热为主, 故用椿皮黄柏, 然芍药收肝火, 良姜为从, 治而烧灰之法独超于诸方, 奇哉。 }

樗皮丸, 治赤白带, 有湿热者。 芍药[五钱], 良姜[三钱烧灰], 黄糪[二钱俱烧成灰], 椿根皮[一两五钱], 上为末, 粥丸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 空心米饮下。

胜湿丸, 治赤白带, 因湿热胜而下者。 {此方加苍术以燥中宫, 地榆以温下部, 枳壳宽气于上, 滑石利湿于下, 干姜从而燥湿也, 用二两者非。 } 苍术[盬炒], 白芍药, 滑石[炒各一两], 椿根皮[炒一两干姜煨二钱], 地榆[五钱], 枳壳[炒], 甘草[各三钱], 上为末, 粥丸桐子大, 空心米饮下一百丸。

苍曲樗皮丸, 治带下。 {主子胃中湿热故立方如此。 } 椿根皮[二两], 芍药[一两半], 苍术, 神[炒], 麦皮[炒], 黄檗[炒各一两], 滑石, 枳壳[各半两], 上为末, 粥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米饮下。

侧柏樗皮丸, 治白带因七情所伤而脉数者。 {以脉数为用黄连侧柏, 不用苍术为其燥性多也, 烧白芷入阳明而有涩止之能, 白术补中气而有培土之妙, 其他不言喻矣。 } 椿根皮[炒二两], 香附子[醋炒], 白芍药, 白术[炒各一两], 侧柏叶[酒蒸], 黄连[炒], 蒉柏[炒各半两], 白芷[烧存性三钱],

上粥丸, 桐子大, 米饮下七十丸。 按椿根皮性凉而燥, 湿热盛者宜之。 后一方有黄连香附木香, 故可治七情所伤。

苦栋丸, 治赤白带下甚妙。 {下部痛者尤宜。 } 苦栋[碎酒浸], 蘹香[炒一方], 茴香,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 酒和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空心温酒下。 瘀血加仁。 血海寒加桂。 如腰腿疼, 四物汤四钱加羌活防风各一钱, 煎汤送下。

四神丸, 治带下。 {此方温燥非有热所宜。 } 香附[四制八两], 苍术[泔浸牡蛎粉炒], 椿根[皮蜜水炒], 砂仁[炒各二两], 上为末, 黄米煮饭丸, 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 空心酒下。 已上诸方俱轻剂

万安散, 治女人赤白带下, 或出白物如脂, 或有臭浊污水, 并神效。 {此利气温行之剂与寒湿相宜。 } 小茴香[炒香], 木香[各二钱半], 黑牵牛[一两另取头末], 上为细末, 以生姜自然汁调二钱, 临卧服。 取尽恶物为效, 未尽间日再服二钱, 后以白粥补之, 忌热毒物。

大圣万安散, 治女人症瘕癖气, 腹胀胸满, 赤白带下, 久患血气虚弱, 痿黄无力, 并休息赤白痢疾, 并皆治之, 其效不可具述, 孕妇不可服, 天阴晦不可服。 {二方皆燥热下气导水之药, 惟真寒湿者宜之。 } 白术, 木香, 胡椒[各二钱半], 陈皮[去白], 黄耆, 桑白皮, 木通[各五钱], 白牵牛[炒取头末二两], 上为末, 每服二钱, 用生姜五片, 水一钟半, 煎至一钟去姜, 调药临卧服, 须臾又用姜汤或温白汤, 饮三五口催之, 平明可行三五次, 取下恶物及臭污水为度, 后以白粥补之。 服药不可食晚饭及荤酒等物。

宣明导水丸, 治湿热郁于下焦之分, 赤白带下不止, 燥热烦渴。 {清热渗湿导滞妙在气血两分。 }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头末], 滑石[各四两], 上为末, 水丸如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 滚水下, 随证加减。 已上诸方俱重剂

(治湿痰带下)

渗湿消痰饮, 治湿热痰积, 渗入膀胱, 白带不止。 {曰: 渗入下焦则可, 曰: 入膀胱则不可。 总治中州之湿, 盖中焦清则无湿下流, 故带自止, 岂有渗入之理。 } 白术, 苍术[炒], 半夏[姜汤泡七次], 橘红, 白茯苓, 白芷, 香附[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锉, 水煎服。 有热加黄芩, 血虚加芎归, 气虚加参耆, 久不愈加升麻柴胡升提之。

苍柏樗皮丸, 治肥人白带是湿痰。 {此去中焦之湿, 清下部之热, 亦丹溪方也。 } 苍术, 黄柏, 樗根皮, 南星, 半夏, 海石, 川芎, 香附, 干姜[炮各等分], 暑月[去干姜加滑石], 上为末, 醋和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 白汤下。

小胃丹, 上可取胸膈之痰, 下可利肠胃之痰, 及湿痰热痰。 并治妇人结痰白带, 惟胃虚少食者忌用。 {是导水之猛剂, 古人能用之, 今则不能也。 } 甘遂湿面裹煨熟, 一方面裹长流水煮晒干, 芫花好醋拌经宿, 瓦器内烧黑不可焦。 大戟[长流水煮一时, 再用水洗净晒干, 各半两], 黄檗[炒一两大黄湿纸裹煨勿令焦, 切焙干再以酒润, 炒熟焙干一两半]。 上为末, 以白术膏丸, 如萝卜子大, 临卧津液咽下五七丸, 或白汤送下。 取膈上湿痰, 热积, 以意消息之, 欲利空心服。 一方加木香槟榔各半两。 {白术膏为丸乃今人所制, 有独创之妙可法。 }

补药方, 治痰结白带, 先以小胃丹, 半饥半饱, 津液咽下数丸, 侯郁开, 却服此补药之。 {此亦丹溪方, 乃扶脾胃养肝阴清热, 而葵花之用取其倾心向日之意, 盖花性阴, 而用阳一入气分, 一入血分, 皆使其从阳而升, 带自止也。 } 白术[二两], 黄芩[五钱], 红白葵花[二钱五分], 白芍药[七钱五分], 上为末, 蒸饼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煎四物汤下。 一方有苍术, 无黄芩。

(治风邪带下)

胃风汤, 治风邪入于胞门, 或中经脉, 流传脏腑, 带下五色。 {此方与十全大补汤少甘氏熟地, 为以其甘缓滞胃生湿, 故勿用也, 然无风药, 而云: 治风邪入胞, 与名胃风何也? }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芍药, 肉桂[各等分], 上锉, 每服八钱, 入粟米一撮, 水煎服。 腹痛加木香。 五积散麻黄亦可用。

小柴胡汤, 治风邪带下五色。 {小柴胡少阳药, 其曰: 治风邪岂肝胆热而生风耶。 } 柴胡www.med126.com/pharm/[二钱],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各一钱], 上锉, 加生姜三片, 枣二枚, 水煎服。 色青属肝, 加山栀防风。 色赤属心, 加黄连山栀当归。 色白属肺, 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 色黄属脾, 用六君子加山栀柴胡, 不应, 用归脾汤。 色黑属肾, 用六味地黄丸

苍柏参芎散, 治妇人上有头风鼻涕, 下有白带。 {此又丹溪先生方也。 } 辛夷, 川芎, 苍术, 蔩柏, 南星, 半夏, 滑石, 牡蛎, 黄芩[酒炒], {以芩荑川芎面治头风, 以苍柏星半滑牡而治带, 平正无奇, 令人可法。 } 上水煎, 食后服。

地榆散, 治漏下五色, 一十二带, 兼治呕吐下血。 {此下部涩剂, 然以三两醋煎, 自得单方用法, 果能治十二症, 亦一家病也。 } 地榆三两 锉碎, 以醋水各半升, 煮十余沸。 去汫, 食前稍热服一合。 本草注云: 地榆主带下十二病, 一曰: 多赤, 二曰: 多白, 三曰: 月水不通, 四曰: 阴蚀, 五曰: 子脏坚, 六曰: 子门澼, 七曰: 合阴阳患痛, 八曰: 小腹寒痛, 九曰: 子门闭, 十曰: 子宫冷, 十一日梦与鬼交, 十二曰: 五脏五定。

(治虚损带下)

卫生汤, 治带下不止, 脉微弱腹痛。 {以下皆以正气为本, 此亦建中法。 } 黄耆[三两], 当归, 白芍药[炒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上为粗末, 每服半两, 水煎, 空心服。 一方下苦栋丸三十粒, 虚者加人参一两。 {以腹痛故兼苦楝丸。 }

补中益气汤, 治劳役过度, 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以致阳气下陷, 白带下, 久不止。 {读东垣先生书, 方知立方之旨, 读立斋先生书, 又知善用东垣之方。 } 黄耆, 人参, 白术, 甘草[炙各一钱], 当归, 陈皮[各七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作一服, 水煎服。

六君子汤, 治胃虚有痰, 饮食减少, 中气不和, 时时带下。 {补中汤有升柴, 以升下陷之气, 此方有茯苓半夏, 以燥中宫之痰。 }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炙], 陈皮[去自], 半夏[汤泡七次各一钱], 上锉一服, 加生姜二片, 水煎服。

归脾汤, 治思虑过伤心脾, 以致健忘怔忡, 惊悸不寐, 怠惰嗜卧, 不思饮食, 时常白带, 不止。 {本方补心血以荣脾补其母也, 调肝气以和下, 去其贼也, 母补贼去, 则脾气健矣, 故曰: 归脾, 昔真人云: 补脾不愈当先补心, 此方其近之。 } 方贝血崩门劳伤条。

加味八珍汤, 治妇人气血两虚, 赤白带下。 当归, 川芎, 白芍药[酒炒], 生地黄, 人参, 白术, 山药[炒], 杜仲[酒炒], 白茯苓, 香附[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加乌梅一个, 生姜三片, 枣一枚, 水煎食前温服。 肥人加半夏, 瘦人加黄柏。 饱闷去人参加砂仁。 腹痛去人参加小茴香玄胡。 冬月加煨干姜。 日久元气下陷, 加升麻柴胡升提之。 {为总司考也, 其山药杜仲乌梅, 又补带脉之不足, 而加减法, 亦皆得理宜法之。 }

当归泽兰, 治妇人经脉不调, 赤白带下, 久无子者。 {平而当理, 亦可为调经圣药宗之。 } 香附子[用极大子杵去毛一斤, 分四分], 童便[浸四两], 酒浸[四两], 醋浸[四两], 米泔[浸四两, 各浸一宿, 取出晒干], 当归[酒浸], 白芍药, 川芎, 熟地黄[酒洗], 生地黄[各二两], 艾叶, 泽兰叶, 白术[各一两半], 黄芩[一两], 上为末, 醋糊丸, 如赤小豆大, 每服六十丸, 空心白汤或酒下。

止带丸 {补气调血, 强腰益肾, 湿燥不偏, 与气虚白带相宜, 乃补寒中正法。 } 当归[酒洗], 川芎, 白术, 人参, 山药, 杜仲[姜汁酒炒去丝], 香附, 破故纸[酒炒], 牡蛎[火煆], 椿根[皮酒炒], 续断[各等分], 青黛[减半], 上为细末, 炼蜜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米汤下。 腹痛加玄胡索小茴香, 肥人加姜制半夏, 瘦人加酒炒黄柏, 冬月加炮干姜少许, 夏月加黄柏。 {加法亦正。 }

严氏当归煎, 治赤白带下, 腹内疼痛, 不欲饮食, 日渐羸瘦。 {要思何以四物中不用川芎, 又以何物而治腹痛, 又不欲食, 而何为不理脾胃, 岂立方者漫言欤, 须知用药当求病原, 所以为之至治。 } 当归[酒浸], 赤芍药[炒], 白芍药[炒], 熟地黄[酒蒸炒], 阿胶[炒], 续断[酒浸], 牡蛎[煆各一两], 地榆[半两], 上为末, 醋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米饮下。

蓰蓉菟丝丸, 治赤白带下, 此药不热不寒, 得其和平, 助阴生子。 {苁蓉搜丝覆盆蛇床五味艾药, 是温补下元之药, 牡蛎乌贼燥湿治带, 防风升肝气以胜湿, 黄芩清内热以除湿, 归芍川芎调血脉以滋荣, 惟下虚者宜之。 要知古人之方自有独解, 不然何以男子药而补妇人耶。 } 肉苁蓉[酒浸], 菟丝子[酒蒸], 覆盆子, 蛇床子[各一两二钱], 当归[酒洗], 白芍药[炒], 川芎[各一两], 牡蛎[火煆], 乌贼骨[各八钱], 五味子, 防风[各六钱], 黄芩[五钱], 艾叶[三钱], 上为末, 炼蜜丸, 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 盐汤下, 早晚各进一服。

补宫丸, 治妇人诸虚不足, 久不妊娠, 骨热形瘦, 崩中带下, 并宜治之。 {此方以鹿霜白芍补血, 以山药术苓补气, 以芷薇而治崩中淋露, 以牡贼而燥湿治带, 此又别是一种意见, 然不用芎归地黄者, 虑血药湿润也, 变局如此, 可不因事制宜。 } 鹿角霜, 白芍药, 白术, 山药, 香白芷, 白茯苓, 白薇, 牡蛎[煆], 乌贼鱼骨[各等分], 上为末, 曲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米饮汤下。

丹溪方, 治白带属真阴虚者。 {丹溪治带主于热生湿, 其意以肾主闭藏, 而下焦者, 肾主之, 然湿从中焦生, 故其方如此, 宜考本草而熟思之, 应变无穷, 可为执方者一洗尘。 } 板[炙], 枳子[各二两], 黄檗[炒一两], 香附子, 山茱萸, 苦参, 樗皮, 贝母[各半两], 白芍药[七钱半], 干姜[炒二钱半], 上为末, 酒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米饮下。

千金方, 治带下脉数者, 阴虚有热也。 枸杷根[一斤], 生地蔩[五两一方五斤], 上二味,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 分三服。 上二方补肾水, 真阴虚者宜之。

补真固经汤, 一妇白带漏久, 服诸药不效, 诊得心胞尺脉极微, 其白带流而不止。 脉诀云: :崩中日久为白带, 漏下多时骨水枯。 言崩中者, 始病血崩不已, 久下则血少, 复亡其阳, 故白滑之物, 下流不止, 是本经血海将枯, 津液俱亡, 枯干不能滋养筋骨, 以本经行经药为引用为使, 以大辛甘油腻之药, 润其枯燥而滋益津液。 以辛热之气味, 补其阳道, 生其血脉。 以苦寒之药, 泄其肺而救其上热。 伤气, 以人参补之, 以 微苦温之药, 佐而益元气, 名曰: 补真固经汤。 {凡东垣立方必原脉证原药, 然后沉思审处, 且又引前言为证, 故治病多效, 今不能, 然何怪乎病之不廖也, 此方以用参姜益阳, 李仁茎花润燥, 柴胡升清气于下, 陈皮和胃气于中, 生芩后煎, 妙其清凉不滞也, 非深思者不能主, 此方名曰: 补真, 盖以真气为主耳, 服法亦妙, 不可不知。 } 人参, 干姜[各一钱], 生黄芩[另锉], 郁李仁[去皮尖研], 柴胡, 甘草[炙各一钱], 橘皮[不去白五分], 白葵花[十六朵去萼], 上除黄芩外, 以水三大盏, 煎至一盏七分, 再入黄芩同煎, 至一盏, 去滓, 空心热服。 候少时, 以早膳压之。

助阳汤, 治白带下, 阴户中痛, 控心而急痛, 身黄皮缓, 身重如山, 阴中如冰。 {此治重在阴中如冰, 痛控于心, 故用良萎为君, 干姜为佐, 不用参术者, 痛无补也, 柴防足以胜湿升阳, 葵李可以润枯湿燥, 甘陈和中, 生芩凉气分之热, 能与前方参之, 自有见解。 } 柴胡[一钱二分], 良姜[二钱], 防风, 郁李仁, 干姜, 甘草[各一钱], 白葵花[七朵], 陈皮, 生黄芩[各五分], 上锉散, 只作一服, 水二盏, 煎至一盏, 食前热服。 上二方, 用葵花郁李仁之滑以润燥, 盖枯涸滞著者宜之。

(治虚寒带下)

元戎四物汤, 治妇人赤白带下, 脉沉微腹痛, 或阴中痛。 {前方中多以气分药内加湿燥之味, 此又以血药中加桂附, 要知不同之故脉上探讨, 盖人之病有气血之殊, 故立方之师亦因事制宜也。 } 四物汤四钱桂, 附子炮各五分 上锉, 水煎, 食前服, 一方四物加怀香桂。

玉仙散, 治赤白带下。 干姜[焙黄], 白芍[炒], 香附[炒焦各一两], 生甘草[五钱], {干姜用一两是大剂大法, 后方止用四分之一又相径庭矣, 均宜法之。 } 上为细末, 每服三钱, 用水白酒调下。 一方只用白芍酒炒二两, 干姜炮半两, 为细末, 米饮调下二钱。

延胡苦楝汤, 治脐下冷, 撮痛, 阴冷大寒, 白带下。 {延胡苦楝以治痛, 肉桂附子以温寒, 熟地治脐下之虚, 黄柏从其性之所喜。 } 延胡索, 苦楝子[各二分], 黄柏[一分], 附子, 肉桂[各三分], 甘草[炙五分], 熟地黄[一钱], 上作一服, 水煎, 食前温服。

桂附汤, 治白带腥臭, 多悲不乐, 大寒。 {多悲不乐者阴晦之象也, 故宜桂附以助阳, 阳和则不悲, 而有乐矣, 少以知檗为治者, 恐桂附上也, 亦用热远热之意, 少食似腹胀何以加白芍, 不思饮食, 何以加五味思之。 } 肉桂[一钱], 附子[三钱], 黄檗, 知母[各五分], 上作一服, 水煎, 食远热服。 如少食常饱, 有时似腹胀, 加白芍药半钱。 如不思饮食, 加五味子二十个。 如烦恼, 面上麻木如虫行, 乃胃中元气极虚, 加黄耆一钱, 人参七分, 甘草二分, 升麻五分。 此补阳气盛极虚, 用黄柏等为引用, 又升降阴阳药也。

当归附子汤, 治脐下冷痛, 赤白带下。 {良姜干姜大治脐下冷痛, 盐柏引之就下, 蝎稍直至痛所, 升柴引左右清气上升, 盐柏引诸浊阴下降。 } 当归[二钱], 良姜, 干姜, 附子[各一钱], 柴胡[七分], 升麻, 蝎梢[各五分], 甘草[炙六分], 炒黄盐[三分], 黄柏[少许], 上为粗末, 每服五钱, 水煎温服, 为丸亦得。 东垣回阳丹注云: 必用炒黄盐, 无则不效, 盖寒疝之要药也。

酒煮当归丸, 治颓疝白带下注, 脚气, 騕以下如在冰雪中, 居火坑以厚衣重盖犹冷, 小便不止, 与白带长流而不禁固, 肌肉消瘦, 面白目青, 巟巟无所见, 身重如山, 行步奇侧, 腿膝枯细, 大便闭结, 心下痞闷, 懊侬, 饮食不下, 面垢背寒, 小便遗而不知, 此上中下三阳真气俱竭, 故哕呕不止, 胃寒之极也, 其脉沉紧而涩, 按之空虚。 若脉洪大而涩, 按之无力, 犹为中寒之证, 况按之空虚者乎。 按之不鼓, 是为阴寒之极也, 其空虚, 乃气血俱虚之极也。 {带脉为病, 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此以瘕疝在女子岂与男子同, 欤尝闻女子脉形如茄, 突出阴户是亦疝也, 故云: 然诸症皆寒独便闭心下痞, 懊脉似热。 凡紧脉不拘浮沉, 均以为寒, 按之不鼓无问大小, 皆以为虚诊者当须识此。 既曰: 血气俱虚, 而本方中曾无一味气药, 而血药又止一味当归, 岂真阳已竭, 即甘温之味, 亦未易为力也, 芍地能滞阳气故亦不用。 } 当归[一两], 怀香[半两], 黑附子[炮去皮脐], 良姜[各七钱], 上四味, 锉如麻豆大, 以好酒一升半同煎, 煮至酒尽为度, 炭火焙干, 同为细末, 入后药。 炒黄盐, 丁香[各半两], 全蝎[三钱], 柴胡[二钱], 升麻根, 木香, 苦楝子, 甘草[炙各五分], 玄胡索[四钱], 上同为细末, 酒煮面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空心宿食消尽, 淡醋汤下。 忌油腻冷物酒面。 {妙在前四味用酒煮又以酒糊丸者, 峻补其下, 使真阳之气生于九渊上, 于九天也, 其后九种, 或引之于降或佐之于升, 有关结透关之妙, 非精识病源, 究心药石者, 不能到也, 然其力量博大, 非善用者不敢此方, 以四物合成剂, 又以艾叶暖其下, 茯苓渗其湿, 牡丹清其瘀, 宜乎子宫温而怀妊矣。 }

暖宫妙应丸, 治妇人赤白带下, 及子宫虚冷无子者。 {此三十六疾之类, 此大热之剂, 非真寒者不可服。 }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艾叶, 茯苓, 龙骨, 丹皮, 赤石脂, 牡蛎[各等分], 上为末, 面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艾醋汤下。

鹤顶丸, 治带下之证有三, 未之女, 月经初下, 止而即得, 或浴之以冷水, 或热而扇, 或当风, 此室女病带下之由。 有嫁之妇, 阴阳过多, 即伤胞络, 风邪乘虚而入, 胞经触冷, 遂成秽液, 与血水相连而下。 产后带下, 由亡血失气, 伤动胞络, 门开而外风袭, 肌体虚而冷风入, 冷风与热气相连, 故成液而下, 冷则多白, 热则多赤, 冷热相交, 赤白俱下。 当归[七钱半酒浸], 附子[炮去皮半两], 龙骨[盐泥包煆], 吴茱萸[汤泡去涎], 赤石脂[火煆醋淬], 干姜[炮各半两], 牡蛎[一两二钱盐泥包煆], 艾叶[一两以醋半盏煮干], 上为细末, 研匀, 醋糊和丸, 如桐子大, 以赤石脂为衣, 每服五十丸, 空心用艾叶食盐乌梅煎汤下。

白蔹, 治室女冲任虚寒, 带下纯白。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正当气旺之年, 岂可轻用温热之剂, 独以纯白二字推之, 便得虚寒之真, 故可用鹿茸耳。 } 鹿茸[酒蒸焙二两], 白蔹, 狗脊[去毛制各一两], 上为细末, 艾煎醋汁打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温酒下。

神仙聚宝丹一名琥珀朱砂丸, 治妇人血海虚寒, 外乘风冷, 搏结不散, 积聚成块, 或成坚癖, 及血气攻注, 腹胁疼痛, 小便急胀, 或虚鸣, 呕吐涎沫, 头旋眼花, 腿膝重痛, 面, 色痿黄, 肢体浮肿, 月候欲行, 先若重病, 或多或少, 带下赤白, 崩漏不止, 惊怖健忘, 小便频数或白, 时见虚热, 盗汗羸瘦。 此药不问胎前产后室女, 并皆治之, 常服安心去邪, 逐败血, 养新血, 令有子。 {经曰: 气有是动, 血为所生病, 据此所言, 病症先由血海虚寒, 故气不能温, 又为风冷外乘故致血结不能散, 非温行不可, 故此方乃于血中行气, 气中行血, 所谓气行血流自无病也。 } 当归, 木香, 琥珀, 没药[各一两], 滴乳香[二钱半], 麝香, 辰砂[各一钱], 上各另研为细末, 合一处研匀, 水丸如龙眼核大, 每用一丸, 温酒磨下, 不拘时。 胎息不顺, 腹内疼痛, 一切产难, 酒童便磨下。 产后血晕, 败血奔心, 日噤舌强, 或恶露未尽, 发渴面浮, 煎乌梅汤, 和童便磨下。 室女月候不调, 温酒磨下半丸。 产后血气不谓, 童便磨下。

茱萸浴汤, 治下焦虚冷, 脐腹疼痛, 带下五色, 月水崩漏, 淋沥不断。 {夫医者意也, 凡风寒由外而袭内, 以致下鱼生寒证者, 以此方熏而散之, 所谓摩之浴之, 开之发之也。 } 吴茱萸[汤泡], 杜仲[妙去丝], 蛇床子, 五味子, 丁皮[各一两], 木香, 丁香[各半两], 上锉, 如麻豆大, 每用半两, 以生绢袋盛, 水三大碗, 煎数沸, 乘热薰下部, 通手淋浴, 早晚二次薰洗。 {此茱萸汤至下四方皆外治法, 于上热下寒难服温补之孳者宜之, 盖以人功挽回造化, 今罕知此, 亦有病者不能言, 医者无以应, 徒自待毙而已。 }

坐药龙盐膏, 治带下。 玄胡索[五钱], 厚朴[三钱], 当归, 茴香, 炒黄盐, 酒防己, 肉桂, 红豆,
龙骨[各二钱], 川岛头[炮], 丁香, 木香[各一钱半], 良姜, 木通[各一钱], 全蝎[五枚], 枯矾, 上为末, 炼蜜丸, 如弹子大, 绵裹留丝在外, 纳阴户内。

胜阴丹, 为上药力小, 再加三钱, 内加行性热药。 羌活, 柴胡[各二钱], 大蒜[一钱], 破故纸, 三奈子, 川岛头, 大椒[各五分], 甘松[三分], 升麻, 枯白矾[各二分], 全蝎[二个],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 同前法制用。

回阳丹{此东垣先生所制。 } 全蝎, 升麻, 甘松[各二分], 草乌头, 羌活[各三分], 大椒, 三奈子, 荜拨, 枯矾[各五分], 大蒜, 破故纸[[各二钱], 水蛭[三条炒焦二钱], 川乌头, 柴胡[各七分], 虻虫[三个去翅足炒], 炒黄盐[一钱, 必用之药去之则不效], 上为细末, 依前制如指尖大, 用绵裹, 纳阴户中, 觉脐下暖为效。

如圣丹, 治妇人经脉不调, 赤白带下。 枯矾[四两], 蛇床子[二两], 上为末, 醋为丸如弹子大, 用臙脂为衣, 绵裹放阴户中, 定坐半日, 热极再换。 大抵月水不通, 赤白带下, 多因子宫不洁, 服药难效, 下取易痊, 且速效而不伤脏气也。 一方用枯矾川乌各等分, 炼蜜丸, 如弹子大, 绵裹纳阴户中, 治带下绝产。 (治带下滑脱)

侧柏地榆汤, 治赤白带下, 以致不能成孕。 {主闭藏者肾, 若滑脱者肾气不固也, 牡蛎咸寒而益肾, 蛇床辛温而吐气, 其清而燥涩者, 则柏叶地榆乌贼。 其温而补气者, 则黄氏苁蓉, 若白芷行阳明于血海, 僵蚕散结气以消痰。 } 黄耆, 侧柏叶, 地榆, 乌贼鱼骨, 白僵蚕, 牡蛎[用盐泥固济], 火煨[透去泥, 研各一钱], 白芷, 肉苁蓉[酒浸], 蛇床[各一钱二分], 上锉, 加生姜三片, 水煎, 半饥时服。

白芷散、治赤白带下。 {螵蛸涩气, 胎发涩血, 白芷行阳明之气而散湿, 以助温升之用。 } 白芷[二两], 海螵蛸[二个煆], 胎发[一团煆], 上为细末, 空心酒温调下二钱。

伏龙肝散, 治赤白带下, 久患不瘥, 尪悴乏力, 六脉微濡。 {火土之性而生燥, 燥则足以培土, 梁上尘得土气之飞扬而上升, 升则土气不陷, 而湿不生, 棕榈为止脉之用, 脑麝少入取其能散, 然于久病尪悴之人恐非补剂不可。 } 棕榈不拘多少烧炽, 急以盆盖, 阴冷存性, 伏龙肝于灶直下取赤土, 炒令烟尽, 屋梁上悬尘炒令烟尽去火毒, 上各等分研匀, 入龙脑麝香各少许, 每服三钱, 温酒或淡醋汤下, 患十年者, 半月可安。

马蹄丸, 治白带不绝。 {马蹄得干金在下之健体而入肝僵, 蚕得燥金之则气而制木, 余粮赤石脂以固血之脱, 龙骨乌贼以固气之脱, 盖肝主疏泄, 而藏血疏泄者气脱, 气脱则血不藏, 以金平之, 而健其升, 以血涩之而固其气, 宜其为治漏之要药也。 } 白马蹄, 禹余粮[各四两], 龙骨[三两], 乌贼鱼骨, 白僵虫, 赤石脂[各二两], 上为细末, 炼蜜丸, 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 空心酒下, 不止, 加至三十丸。

固真丸, 治白带大下不止, 脐腹疼痛, 其寒扪之如冰, 阴中亦然, 目中溜火上壅, 视物眼巟巟无所见, 齿皆恶热饮痛, 须得黄连末擦之, 其痛乃止, 惟喜干食, 大恶汤饮。 此病皆寒湿乘其胞内, 故喜干而恶湿: 肝经阴火上溢走于标, 故上壅而目中溜火: 肾水侵肝而上溢, 故目中巟巟无所见: 齿恶热饮者, 是少阳阳明经中伏火也, 当大泻寒湿, 以丸药治之。 故曰: 寒在下焦, 治主宜缓, 大忌汤散, 以酒制白石脂白龙骨, 以枯其湿, 以炮干姜大辛热泻寒水, 以黄檗之大寒为因用, 又为向导。 故云: 古者虽有重罪不绝人之后, 又为之伏其所主, 先年其所因之意, 又泻齿中恶热饮也, 以柴胡为本经之使, 以芍药半钱导之, 恐辛热之药太甚, 损其肝经, 故微泻之, 以当归身之辛温, 大和其血脉, 用药之法备矣。 白石脂[烧赤水飞研细焙干], 柴胡[各一钱], 白龙骨[二钱], 酒煮[晒干, 水飞为末], 当归[酒洗三钱], 干姜[炮四钱], 黄檗[酒洗], 白芍药[各五分], 上为细末, 水煮稀糊为丸, 如鸡头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宿食消尽, 煎白沸汤放温送下, 无令胃中停住, 待少时, 以早膳压之, 是不令热药犯胃。 忌生冷硬物, 与酒湿面 {服药有法亦有期, 读此又得一种经纬。 }

一方, 治赤白带下, 不问远年近日, 并皆治之。 {大温下元之寒湿, 惟久病虚寒者宜之, 若为丸服之更佳, 恐其僭上也。 } 龙骨[半两], 舶上[硫黄三钱], 上为细末, 每服半钱, 空心无灰酒下。

茅花, 治妇人血崩不止, 赤白带下。 {此方自是血崩药当入血崩证。 } 茅花[一握], 棕榈皮[三寸], 嫩荷叶[三张], 甘草节[二一寸], 上为细末, 空心酒调半匙下。

双白丸, 治白带如神。 {燥湿渗湿。 } 石灰[一两], 白茯苓[二两], 上为末, 水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白水下。

白附子, 有妇经年崩漏不止, 诸药不效, 脉濡微, 此与前伏龙肝散兼服愈。 白附子[四两], 附子[二两], 黄狗骨头[四两烧灰], {妙在狗骨头灰盖有温湿之能耳。 } 上为细末, 粥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地榆膏, 治赤白带下骨立者。 此血凉剂, 湿热胜而滑脱者宜之 地榆[一斤], 用水三升, 煎至一半, 去渣, 再煎如稠汤, 绞净, 空心服三合, 日二服。

(治白浊白yin)

加味四七汤, 治妇女小便不顺, 甚者阴户疼痛。 {此方治四气七情, 故以为名, 然以半夏为君, 则知内外二因, 皆能冷气郁而生湿生痰也, 香附治内, 紫苏治外, 其余又兼内外, 以佐其成功, 然不有琥珀为之通窍燥湿, 则亦不能为效也。 } 半夏[汤洗七次一两], 厚朴[姜汁制], 赤茯苓, 香附子[炒各半两], 紫苏, 甘草[各二钱], 上咬咀, 分四帖, 每服水二钟, 姜三片, 煎至八分, 去滓, 加琥珀末一钱, 调服。

锁精丸, 治小便白浊或白带淋沥。 破故纸[炒], 青盐, 白茯苓, 五味子, 上为末, 酒糊丸, 如桐子大, 空心盐汤或酒下三十丸。

固精丸, 治下虚胞塞, 小便白浊, 或如泔, 或如凝脂, 或小便无度, 腰重等症。 {夫坎者水也肾主之, 而坎中之一阳乃肾中之真气, 气固则水旺, 水旺则气温, 气温则下元暖而先天不虚, 若白浊久而如泔如脂, 或小便无度, 皆气脱也。 气脱则下焦无火, 而水不温矣。 安得水升而火降哉, 此方能固脱温气敛藏真火, 诚治虚寒要药, 于男子亦宜用。 } 牡蛎[煆粉], 桑螵蛸[酒炙], 龙骨, 白石脂, 白茯苓, 五味子, 菟丝子[酒蒸焙], 韭子[炒各等分], 上为末, 酒糊丸, 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盐汤下。

内金鹿茸丸, 治妇人劳伤血脉, 胞络受寒, 小便白浊, 日夜无度, 脐腹疼痛, 腰膝无力。 {按鹿茸苁蓉黄氏附子, 有益精益气温肾之功, 内金牡蛎螵蛸龙骨有固涩禁便之用, 五味远志生津液而入肾, 以补正气其为补下无疑, 男女俱可服。 } 鹿茸, 黄耆, 鸡内金, 肉苁蓉, 五味子, 龙骨, 牡蛎, 远志肉, 桑螵蛸, 附子[各等分], 上为末, 炼蜜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前温酒或米饮任下。

金锁正元丹, 治真气不足, 呼吸短气, 四肢倦怠, 脚膝酸软, 目暗耳鸣, 遗精盗汗, 及妇人白浊白yin等证。 {肉苁蓉男得之而助阳, 女得之而孕育, 巴戢补髓添精, 葫芦巴治虚冷补骨脂起阳衰, 五倍子燥阴湿, 茯苓阳中之阴, 朱砂镇心之主, 寓降火升水之妙龙骨固脱, 故为下元真气不足者所服也。 } 肉苁蓉[洗焙], 紫巴戟[去心], 葫芦巴[炒各一斤], 补骨脂[酒浸炒十两], 五倍子[半斤], 茯苓[去皮六两], 朱砂[三两另研], 龙骨[二两], 上为末, 入药研匀, 酒和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空心温酒或盐汤任下。

威喜丸, 治丈夫元气虚惫, 精气不固, 余沥常流, 小便浊, 梦寐频泄, 及妇人血海久冷, 白带白浊白yin, 下部常湿, 小便如米泔, 或无子息。 {味之淡者莫过于蜡, 而淡之渗者莫过于茯苓, 盖淡者天之阴, 天气降则水生, 水生则火有制, 而又以猪苓煮茯苓者欲共渗之速, 以蜡为丸者, 欲其降之深也, 亦忌使性之句, 戒助肝气也。 } 黄蜡[四两], 白茯苓[去皮四两作块, 用猪苓二钱半, 同于磁器内煮二十余沸, 出日干, 不用猪苓]。 上以茯苓为末, 熔黄蜡杵为丸, 如弹子大, 空心细嚼, 满囗生津, 徐徐咽服, 以小便清为度, 忌米醋只吃糖醋, 尤忌使性气。

乌金散, 治身热口燥, 气块筑痛, 下黄水如葵汁。 {紫金皮通血中之气而散血, 百草霜止葵汁之水而除黄气通血行, 块痛自止, 妙在甘草等分, 不然何以能治身热口燥也。 }

百草霜[炒], 紫金皮[米泔浸服炒黄], 粉草[炙各等分], 上为末, 每服二钱, 艾汤或醋汤, 空心调下。 心嘈, 猪血入盐酒下。 白带, 用鲤鱼一尾, 去肠不去鳞, 将油发一团, 入鱼肚内, 黄泥固济, 炭火内煆存性, 去泥, 研鱼为末, 每用一钱, 以陈酒调, 同前药服。

一方, 治妇人久积虚寒, 小便白浊, 滑数不禁。 {此方简切久服弥佳。 } 鹿茸屑[炒黄为细末], 每服二钱, 空心温酒调服。
相关文章
 乳煎葱白饮子(《圣惠》卷九十二。)
 缓中汤(《千金翼》卷六。)
 散结丸(《简明医彀》卷五。)
 黄耆建中汤(《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我为什么力荐赵洪钧?
 坚固丸(《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